顯揚聖教論卷第

  無著菩薩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無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頌曰。

生為欲離因 滅生和合
無倒厭離 彼因為苦相

論曰。若法生時為遠離欲因。若法滅時為和合欲因。若不了顛倒因。若通達無倒因。於一切時厭離欲。如是通相。復次頌曰。

三受差別 建立三苦
一切體性皆是苦

論曰。由三受相差別建立三苦相。謂苦相壞苦行苦相此相故佛說諸受為苦。謂於苦受及順苦受處法。當知建立最初苦相。於樂受及順樂受處法。當知建立二苦相。於不苦不樂受及順此受處法。當知建立三苦相。由不了知此第三相能為常等顛倒生因能了知為無常無倒生因。及能發起涅槃樂欲。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於前二苦亦了不了應知。
復次前二苦世間共成。第三苦不共成立。今當成立諸行性。是行苦。頌曰。

當知行性苦 皆粗重隨故
樂捨不理 同解脫

論曰。諸行性樂及性是捨不應道理。何以故。於一切位粗重所隨故。是故諸行體性是苦。若不爾次第於彼性樂及不不樂樂欲無。無苦及不不樂苦樂覺。問汝亦同然若一行苦性無樂及不不樂覺。答由不了故謂有。問亦同然由不了故謂有。答不然。解脫過故。若於性樂及不不樂諸行了知。是苦名苦諦現觀次第乃至證得究竟解脫。若不了故。謂為即是顛倒。不應能究竟寂滅。復次頌曰。

利深等障礙 依進住乘空
執著顛倒染污

論曰。又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等不爾。又苦相深重難為對治等不爾。又苦相平等一切處乃至證得廣大法者。亦損惱又執常樂我淨。顛倒能障聖法。又執等。能為小諸惑所依止處。又等行能引勝進功德。又復久處住等威儀即生不可堪忍。又執空者亦隨逐。又執著樂者其性劣。又於諸行執計為顛倒所攝。又緣世所起樂欲多是染污。是故諸行皆性是苦。復次頌曰。

如癰疥癩等 三受所依
彼能發三觸 取隨轉

論曰。諸行性苦當知猶如癰疥癩等三受所依。何以故。世間癰疥癩等能發隨順苦樂三種觸故。由依此觸世間有情苦樂不樂如是於諸性苦諸行發起三觸。此觸故等受轉。此無者。諸受不轉如是顯示苦相立宗及因喻已。復何因緣建立諸行三苦不多不少。頌曰。

自相自分別 不安隱苦性
五應知 三苦之所攝

論曰。由苦自性三種。自相故。謂苦性。二由自分別故。謂壞苦性無分別雖有變壞解脫不生故。三由不安隱故。謂行苦性煩惱粗重等所隨逐故。如是三苦差別復有五五種應知。云何五種。頌曰。

身等趣 種類諦三世
時命品異故 引眾苦差別

論曰。界差別三苦。謂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緣差別故有六種苦。謂欲根本苦。愚癡報苦。先業緣苦。現因緣苦。淨業緣苦。不淨業緣苦。差別四種苦。謂重擔等苦。位變壞苦。粗重苦。生苦差別故有五種苦。謂那落迦苦。乃至天趣苦。種類差別故有五種苦。謂逼惱苦。乏苦。大乖違苦。愛變壞苦。粗重苦。諦差別故有八種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離苦不得苦。五取蘊苦。世緣差別故有九種苦。謂過去苦。因過去未來現在緣所生。如是未來現在苦亦爾。差別四種苦。謂時節變異苦飢苦渴苦威儀屈伸入息出息閉目目等所引苦。養命差別四種苦。謂所求無厭足苦。追求苦。護苦。不自在苦。品差別故有七種苦。一損減苦。謂在家品。增益苦。謂出家品。三憂惱苦。四有苦。又依善說法律出家三種苦。一愚癡苦。謂希望未來追味過去故。二嫉妒苦。三不勝他苦。依惡說法律出家者亦三苦。一愚癡苦。謂於所知法顛倒執故。二嫉妒苦。謂於佛及弟子所得名利不忍故。三所勝苦。謂為名利故起諍論負處故。頌曰。

離欲等 三種地應知
欲界一切種 無色除二

論曰。如是五種苦三地所攝。一未離欲地。謂欲界所繫。二已離欲地。謂色界所繫。三離欲色地。謂無色界繫。此三種次第三種苦。謂上中下。又欲界中具一切種苦。無色界二種苦。所謂壞苦所攝二。及欲根本愚癡報苦所攝二。然有餘苦。頌曰。

世俗有二種 勝義遍行
二緣地 當知現染

論曰。如是諸苦略有二種。謂世俗勝義別故。世俗諦所攝二種。謂苦及壞苦勝義諦所攝一種行苦。此亦名遍行苦。遍至三界故。欲界二緣生苦。謂有先業緣苦。現在因緣苦。有淨緣苦。不淨緣苦頌曰。

無色重擔 遍行天粗重
及諦最後邊 餘七上隨縛

論曰。無色界中無身重擔天趣苦。粗重苦。諦最後邊諸取蘊苦。此通三界故名遍行苦。餘等七苦欲界所攝。地雖隨縛復可退還故。然無苦體。頌曰。

當知等苦 各五種差別
苦粗重相應 三苦所依

論曰。等七苦當知一一各有五種。謂苦相應故。粗重相應故。及三苦所依止故。生者。為老等苦所依煩惱所依不可樂欲行所依。老者色衰退所依者。所不所依。不所欲所依。順死大種乖違所依者。體別離所依。財寶別離所依。所愛離別怨憎會苦之所依。怨憎會等三苦身逼迫所依。心逼迫所依。及彼所作所依。頌曰。

最後最後 四苦所依
生生根本 苦性變壤

論曰。於八苦最後取蘊苦。及三苦最後行苦。各為四苦所依故苦一生所依。二生根本所依三苦自性所依。四變壞所依。頌曰。

三世之所攝 二緣苦非上
所說餘諸苦 皆欲界應知

論曰。欲界三世苦中。當知去來緣苦。何以故。非於地緣過去未來虛妄分別生諸故。有現緣粗重所隨。除上所說。所餘諸苦當知唯在欲界所繫。
復次何因緣故。於實有苦境諸愚癡轉。頌曰。

失念無功用 不正思惟
不正愚癡 及由放逸

論曰。於苦愚癡由五種因。及由前所說放逸等法五種因者。一於過去苦念忘失故。未來不作功用推求故。三於現在苦起四倒亂故。四由不正思惟於粗重計為我故。五由不正了於諸性不了知故。復次由四種因起念忘失。頌曰。

昧故羸劣故 及起放逸
相續斷絕故 忘念轉應知

論曰。昧故者。謂愚昧種類。羸劣者。謂於死等位。放逸者。謂於境耽著相續斷絕者。謂於餘生前眾同分相續斷故。復次由四種因無功用轉。頌曰。

昧故放逸故 保重現法
不信無功用發趣

論曰。昧及放逸已如前說。保重現法者。由彼保重現在法故。於未來不作功用不信者。由不信未來故。不作功用。復次由四種因起四顛倒。頌曰。

相似相續對治分別
串習總取故 起四種顛倒

論曰。以見相相續轉故於常倒。對治分別於樂倒。妄分別樂為對治故由串習於淨倒。由總執故我倒。復次於苦愚癡由不五因故起。何等為五。頌曰。

緣起別 位別次第
相續差別 當知各

論曰。界差別三種苦。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緣差別有七種苦。福緣。二非福緣。此二在欲界。三不動緣。在無色界。四纏隨眠緣。謂異生者。五隨眠緣。謂見諦者。六有行緣。謂非菩薩。七智行緣。謂諸菩薩差別二種苦。一純俱。謂諸天。二純俱。謂洛迦。及鬼傍一分。三雜苦俱。謂人及鬼傍一分。四不不樂俱。謂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五不淨淨處。謂欲界處。六不淨處。謂無色界中諸異生者。七淨淨處。謂無色界諸見諦者。八不淨不淨處。謂欲界中有處及四種入胎苦。不正知母胎不正知不正知出。二正母胎不正知不正知出。三正母胎正知而住不正知出。四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正知而出。次第差別二種苦。謂依十二支緣起次第相續差別有無量種有情相續無邊差別故。復次於一切苦能遍了知。當知有八種。何等是耶。頌曰。

信解思擇 亂心厭離
見修究竟 又如前

論曰。一信解遍智。謂所生智。二思擇遍智。謂所生智。三不散亂遍智。謂世間所生智。四厭遍智。謂等順決擇分智。此智心相厭離轉故。五見遍智。謂依止見道智。六修道遍智。謂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謂無學道所攝智。及如前所說一種智。不善清淨世俗智二善清淨世俗智。三勝義智。四不善清淨相有分別智。五善清淨相有分別智。六清淨相無分別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後智。聲聞智。菩薩智。如是總為八種如實遍智。復次如是遍智為盡眾苦遍智盡何等苦。頌曰。

纏疑不樂離 沈惡趣餘趣
行所起 遍獨眾苦

論曰。信解遍智能滅纏苦。思擇遍智能滅疑苦。不散亂遍智不樂遠離苦。厭遍智能滅惛沈苦。見道遍智惡趣苦。修道遍智能滅餘趣苦。究竟道遍智能滅行所起苦。謂除通行。所餘諸行皆名應知。菩薩遍智遍滅一切他諸苦。聲聞遍智獨滅應知。

顯揚聖教論成空品第六

如是已成立苦相云何成立空相。當知空相三種。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別相。
云何自相。頌曰。

若於此有 及此餘所有
二種道理 說空相

論曰。自相者。非有無者。謂於諸行眾生自性自性畢竟無所有故。非無者。謂於此中眾生無我法無我有實性故。隨二種道理者。謂即於此中二種道理。及有二種無我道理。隨此二種故說空性二相。一非有相無故。二非無相二無我有故。何以故。此即是二無我有。此二無我即是無故。是故空性有相無相云何甚深相。頌曰。

甚深相應知 取增減

論曰。隨前所二道理。雖捨諸法所減。雖取諸法所增。無取無減。是甚深空相云何差別相。頌曰。

差別多 如彼彼宣說

論曰。空性薄伽梵處處經中顯示差別。謂勝義空內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別勝義空勝義空無所有故名勝義空。此顯四種義。何者為四。一我因義。二離我相義。三離無因義。四離非自業義。由六處不從我來亦不聚集依止於我。如是我因義。若執六處為因無分別五趣別異。又由六處本無今有。有已散滅故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異熟生起都無作者亦有情捨續諸蘊如是為離無因義。又由於法假有情相續一類流至現在異熟法上非異相續。是故為離非自業義。復次云何補特伽羅我無所有我者蘊相為住蘊中為住餘處為非蘊相。頌曰。

唯假過失故 蘊無我過故
無身過故 三

論曰。若所計我即是相應是假違。汝宗故成過失。以即於諸蘊立我故。若諸蘊住餘處者。我無蘊。是亦過。於諸蘊我故。若非蘊相者。所計之我有無身過。無身之理故。是故三種不應道理。復次若計實我諸蘊中。是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如主火明空 形異依他
無常用 非因非有

論曰。所計實我諸蘊中。為如主住舍為如火在薪。為如明依燈。為如虛空處種種物。如是一切皆不理。何以故。有五種過失故。何者為五。若如主住舍中者。形段應異舍主與舍形貌異故。若如火在薪者。有依他過。火依薪力不自在故。若如明依燈者。有無常過。隨燈有無起滅故。又前二種有無過失不見舍主有常住者。舍雖久住而彼舍主或往餘處或死滅故。火隨薪力有無不定無常性故。若如虛空者。應用顯然過失虛空用顯然可得。謂去來等業無障礙故。即不爾。故成過失。又所計我與果為因亦不可得。何以故。無我物諸種子與果為因亦可得故。是故計我諸蘊與果為因。不應道理。亦所計實我體性。問若有蘊無別我者誰見誰聞。乃至誰能別。答見聞即是我體。或是我業。或是我具。執我以為見聞者等。皆不理。何以故。頌曰。

我唯應是假 譬喻不可得
七喻分別 無見者等三

論曰。若汝執即是見等。又名見者乃至別者。所計之我唯應是假。即於見等法上立我故。若執見等是業是具。此亦不然。無譬喻故。雖妄分別七種譬喻。然有多過。是故三種皆不理。云何多過。頌曰。

若如種無常 作者應成假
成就神通 世俗自在

論曰。若汝計我見聞等業如種於芽者。我無常。種非常故。若汝計我見聞業等陶師於器者。我應是假。何以故。世間現見假名士夫有造器用。不見餘故。若汝計我於見等業猶如世間神通者。能起變化。即應同彼世俗立及自在過。何以故。離假者外餘成神通者所不見故。又復現見神通者。於變化隨意自在。我於見等不假異緣。應自在。復次頌曰。

如空 無常無性
無作 分明可得

論曰。若汝計我於見等業猶如大地能持物者。我無常。地非常故。若如虛空無障礙故容所作業。如是容見等業者。我無體。猶如虛空唯色無體虛空故。又如大地虛空無動作用如是於彼見等無作用。既無作執見者等。不應道理。又大地虛空無障二種功能分明可得。我於見所作業無別可得。故不理。復次若執見等是我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頌曰。

能燒及能斷 唯火等所作
我於見具 非如刀火等

論曰。若汝計我執見能見能聞乃至別。人執火能燒。執刀能斷者。不應道理。何以故。世間現見離能執人。火自能燒刀自能割。見等亦爾。雖亦應有見作用。而汝不許故此非喻。又復世間諸蘊共合想立為我人眾生執妨持鎌等能刈能斷無別實我故此非喻。復次頌曰。

如光能照用 離光
是故於空無我

論曰。現見世間即於光體能照用。說為照者。離光無別照者。如是有見等用。說為見者乃至別者無別見者等。是故諸法我。問若實無我云何世間有染有淨。答染淨諸法因緣生不由實我。何以故。頌曰。

世間我有損益
內雖無實染淨義應成

論曰。如世物雖我而種種災橫順益業成就。如是內法我而種種染淨成。是故無過。復次無我者。誰受果報能作業誰脫眾苦。頌曰。

位思煩惱無常變異
無轉易 受作脫

論曰。汝所計我苦樂等位善惡等思。煩惱一切時分常無變異。無變異故受作者解脫者。皆不理。如前已說。雖無實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時變異受者作者解脫者。時分差別皆得成就。復次無我者誰轉誰還。頌曰。

法性緣生 展轉現相
因而不住 變異故名轉
如身牙河燈 種種作用
常無變異 轉還不

論曰。不由我而有轉還。何以故。現見轉者必生相。前後相續展轉不斷。恒現在顯了可見。不住而復變異。說流轉相續斷絕。說名還滅。猶如身牙河燈有往來等種種作用及有還滅。非汝所常無變我有流轉用。流轉尚無。何況還滅。復次若唯諸行我者世間現見彼彼有情。若名若差別無。頌曰。

依我起想 見二種過失
是故遍一切 實我性都無

論曰。不由實我得成。何以故。見二種過失故。若世間人於實我上起佛救等種種想者。於身等法彼解無。若於身等想者。不應說我有作用。所以者何。世間現見起諸言說。謂佛友能見德友能等。又見二種過失者。若執我見體性是善。任運現前能生染法。不應道理。若是染污能證實我。不應道理。又計我者。取我時為能執。為見能執。若我執我者。不應世間執我之人有疑惑。謂為有為無為是何等。何以故。現見我故。若言見執我者。汝今不應說能取。由如是等種種過失。是故世間真實我。復次若爾何故於正法建立想種種差別。頌曰。

言說易故 隨順世間
畏故 顯德失二故

論曰。雖無實我而立有情想別者四種因。一為令言說易故。順世間故。三令初學者畏故。四為顯功德過失差別故。復次無我者。世間不應纔見形相率爾便起有情之覺。又亦不應思覺為先起諸作業。頌曰。

率爾覺亂起 世間現可得
覺為先作業過失

論曰。率爾生覺非證我因。何以故。錯亂覺心率爾而起現可得故。如於女身起男子覺。於男子身起女人覺。杌起人覺。人起杌覺。又汝計我思覺為先起諸作業種過。何等為十。頌曰。

覺我因功用 自在等各二
因及無因 當知種過

論曰。若汝執覺為因起諸作業。是即非能起諸業。若為因思覺非因。是則無思覺為起先諸作業。又若汝執以能起作業。即應常起一切作業。若是即所作。又若汝執有餘因法能為因故起諸作業。即所計我造作無因即應常起一切作業。又若汝執功用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種過失。又若汝執我於作業自在者。即應常作一切不作不愛。若不自在即非我相如是已說空相及成立。今當顯示真智所治薩迦耶見差別。頌曰。

不審遍行 增益
於事怖妄見 譬喻五應知

論曰。薩迦耶見當知五種。不審事見。如於繩見蛇。二遍行見。謂染污意相應有身見。於一切時常隨行故。如於所受用。所以者何。猶如貧者。於睡中自見受用可愛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覺已來。常起妄計我隨逐。三增益事見。猶如希望隨屬女。四無實事見。猶如小兒見幻化事。五於事怖見。畏自畫藥叉如是已說所治差別。今當顯示能治差別。頌曰。

無體遠離 除遣三種
對治諸縛想 十六差別

論曰。依止遍計所執等三種體。次第立三種空。無體空。二遠離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對治諸縛諸差別十六種。諸縛者有種相縛粗重縛應知。一根縛。二有情互染縛。三所依縛。謂依器世間諸根流轉。四於智無智縛。五於境妄境縛。六後有愛縛。七無有愛縛。八執無因平等因縛。九上慢縛。遍計所執體執縛。諸法體執縛。諸法遍智體執縛。補特伽羅體執縛。補特伽羅遍智執縛。諸想者。謂六種想縛。厭此想故菩薩依空念住心解脫云何六種想縛。謂依身心法發起內想名初想縛。即依身發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外想是名第三。為欲度脫十方無量有情界故。發起大願念住。此分別想是名第四。於身等境謂有智慧正觀察住。此分別想是名第五。於身等境謂我人正觀住者。此分別想是名第六。又身等後後相成有十一種想縛差別應知。何等一。謂於身等起隨身等正觀察住。及於染淨二諦第一義中起分別想名初想縛。即於染污第一義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即於清淨第一義中起無作想。是名第三。即於有作第一義中起流轉想。是名第四。即於無作第一義於常想。是名第五。即於流轉由苦變異苦想。是名第六。即於常起無變想。是名第七。即於流轉生滅自相故。及由自相變異故。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於有變無變染污清淨第一義中起能攝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於染淨一切法所起染污清淨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即於染污清淨諸法自相之想。是名第一。菩薩摩訶薩如是後後相成想縛差別及彼境界正觀察已依止於空念住心解脫。若於如是妄想縛得解脫時。當解脫一切想縛。
十六空者。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大空空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初空無損盡空性空相一切法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復次於此境有六種愚無始流轉。何等為六。頌曰。

自性執著開解失念
一切一分 差別流轉

論曰。自性愚者。謂一切有情無始流轉無智。執著愚者。謂諸外道倒見相應所起無智。不開解愚者。謂異生所起無智。失念愚者。謂有聞異生及諸聖者所起無智。一切愚者。謂諸異生眾生空及與法空所起無智。一分愚者。謂聲聞等唯於法空所起無智。云何證得如是空理。謂由八種智。何等為八。頌曰。

法住除縛
染淨 證得真空

論曰。一法住智。謂依素怛纜安立法門智。二求心智。謂於順決擇分位心智三住心智。謂於見道位真如智。四除心縛智。謂於修道對治障智。五行相應智。謂聖弟子智。流轉苦惱故。六無二分別智。謂菩薩智。流轉寂滅過惡功德分別故。七不善清淨智。謂有學智八善清淨智。謂無學智

顯揚聖教論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