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10
佛性論第一

       天親菩薩
    陳天竺三藏真諦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緣起第一

問曰。佛何因緣說佛性。答曰。如來為除五種過失。生五功德故。一切眾生佛性。除五種過失者。一為令眾生劣心故。二為下品人故。三為虛妄執故。四為離誹謗真實法故五為我執故。一為令眾生劣心者。有諸眾生未聞佛說佛性理。不知身必當有佛義故。於此身起想。不能發菩提心。今令其發心。捨劣意故。說眾生悉佛性。二為離高心者。人曾聞佛說眾生佛性故。因此發心。既發心已。便謂我有佛性故能發心。作輕慢意。謂他不能。為破此執故。佛說一切眾生佛性。三為虛妄執者。若人有心。則於如理量。正智不得生顯故起虛妄虛妄者。是眾生過失過失有二。本無。二是客。本無者。如如理中。本無人我。作人我執。此執無本。由無本執故。起無明等。由無明業。由果報此三種。無實根本。所執是無故知能執皆成虛妄故。由於此執所起無明果報。並是虛妄故。受者作者。而於中執有。是虛妄故言本無。二是客者。有為諸法念念滅。無停住義。則能罵所罵無所有。但初剎那為舊。次剎那為客。能罵所罵起而即謝。是則初剎那是怨。次則非怨。以於客中作於舊執此執不實故名虛妄起此執。正智不生。為除此執故說佛性佛性者。即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由真如故。能罵所罵。通達此理。虛妄執。四為除誹謗真實法者一切眾生過失之事。並是二空。由解此空故。所起清淨智功德。是名真實。言誹謗者。若不說佛性則不了空。便執實有。違謗真如功德。皆不成就。五我執者。若不見虛妄過失真實功德。於眾生中。不起大悲。由聞佛說佛性故。知虛妄過失真實功德。則於眾生中。起大悲心彼此故除我執。為此五義因緣佛說佛性生五種功德。五功德者。一起正勤心。二生恭敬事。三生般若四生闍那。五生大悲。由五功德。能翻五失。正勤故。翻劣心。由恭敬故。翻輕慢意。由般若故。翻妄想執。由生闍那俗智。能顯實智。及諸功德故。翻謗真法。由大悲心。慈念平等故翻我執。翻我執者。由佛性故。一切眾生無所有。息愛念。觀諸眾生二空所攝。一切功德。而得成就。是故於他而生愛念。由般若故。滅愛念。由大悲故。愛念。由般若故。捨凡夫執。由大悲故。捨二乘執由般若故。不捨涅槃。由大悲故。不捨生死。由般若故。成就佛法。由大悲故。成熟眾生方便住無住處退轉。速證菩提。滅五過失。生五功德。是故佛說一切眾生佛性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小乘執品第一

復次佛性有無。成破立義應知。破有三種。一破小乘執。二外道執。三破菩薩執。初破小乘執者。小乘人說眾生於性。永不般涅槃故。於此生疑。起不信心。釋曰。所以生疑者。由佛說故。小乘諸部。解執不同。若依分別部說。一切凡聖眾生。並以空為其本。所以凡聖眾生。皆從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涅槃。若依毘曇薩婆多諸部者。則一切眾生有性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別眾生。凡三種。一佛性。永不得涅槃。是闡提犯重禁者。不定有無修時得。不修不得。是賢善共位以人故。三佛性。即三乘人。聲聞從苦忍以上得是佛性。二獨覺世法以上佛性。三者菩薩迴向以上是不退位時得於佛性。所以然者。如經說眾生於性。永無般涅槃故。又鋡說。十力中。性力所照。眾生境界種性乃至粗妙等不同故稱性力。所以者何。一切眾生有性無性異故。佛性者則修種種妙行佛性者。則起種種粗惡。是故學小乘人。見此二說皆道理。未知何者為定故起心。復次不信心者。於二說中。各偏一執故不相信。何者。若從分別部說。則不信有無眾生。若薩婆多等部說。則不信佛性故。明佛性者。問執無性曰。汝云何有無眾生。永不般涅槃。答曰。眾生種種粗妙不同故知有性無性。汝若不信有無眾生永不涅槃。而信眾生種種粗妙等界者。是不然。何以故。執不平等故。問曰。汝信眾生種種粗妙等界。即令信有無眾生者。亦應信有無眾生耶。何以故。眾生有根無根故。種種粗妙等界。汝若不信有無眾生者。云何信有粗妙等界。若謂有粗妙等界。不關有根無根者。亦信有粗妙等界。不關有性無性之義。有何過失。若汝言有無眾生者。有無眾生。答曰。汝以有根無根。例我有無性。是不然何以故。汝謂無根者。為是眾生。為非眾生。若是眾生。有二過失。一者泰過過失六根。而是眾生者。則一切無情草木石等。皆是眾生。同無根故。二者不及過失。本說六根以為眾生。既六根。更說何物。為眾生耶。而汝無根眾生。是不然。故知不為有根無根。說粗妙等界。正為有性無性說粗妙耳。難曰。若汝謂我立無根眾生。有二過失者。汝立犯重闡提佛性。永不得涅槃。亦有失。一者泰過過失眾生本以我見無明凡夫法。尋此無明。由違空故起。既起無明業報。若不違空。則無無明業報。既無無明業報等三輪。若爾應是聖人作於凡夫。若謂眾生佛性者。但聖為凡。無凡聖。此成泰過。二者不及過失。若汝謂眾生佛性者。既空性。則無無明無明。則業報。既業報眾生豈有。故成不及。而汝謂眾生佛性者。是不然。何以故。汝既不信有無眾生。那忽信有無眾生。以失同故。問曰。汝說眾生佛性者。如剎底利種。為具四性。及地獄人天等性。為不具有。若言不具者。人應常人。永無作道義。若具足者。則違經。如經中說。如來性力能了種種粗妙等界。此眾生性。既其平等。經不證故。又若汝謂眾生永不般涅槃者。義亦不然。人先為剎底利。後作婆羅門。或人或天。無決定相故。若汝具足者。則與立譬相違。何以故。俱不具故。汝佛性眾生不得佛。無天性。則應永無天報。無天性。而得天報者。亦應有無佛性眾生而得涅槃。復次若具足性與譬相似者。則佛性眾生應具佛性有無二性。為相違不。若相違者。則應無。是不可。涅槃眾生。則不應涅槃性。汝二性者。義亦不然。何以故。如剎底利無婆羅門性。二性相違決定無故。後則不得婆羅門。乖世道故。又若俱有性義者。後時決得。若不具性義者。後決不得。若一人具此二義。定何所屬。又問。汝立佛性眾生。始終無。為不定無。譬如大地。初無金性。後時或有。有已更無。汝立佛性。亦如是不。若此者。則應得二乘性竟。後更不得大乘性竟後更失。得定性已。後更不定。雖修得通達解脫功德後還更失。則修道無用。決定立性。並成無用故。又問。汝立無定性眾生地。或時轉為金寶等物。佛性眾生於下性。是不定故。能轉為涅槃者。為今轉。為未來轉。若汝謂今轉者。云何得轉。為值三寶解脫三善根故轉。為不值而能得轉。若言修功德分故現在轉者。何謂佛性眾生永住下性。是義自壞。若汝謂今世雖善根不得轉。未來方轉故名住下性者。此性於未來中。為善故轉。不故轉。故轉。今修何故不轉。若言未來自然轉者。現在未修。何故不轉。又若汝謂佛性。是無者。如火定熱性。不可轉為水冷性。佛性亦爾。有無應定皆不可轉。若不可轉者。汝立此定。為由因故定。不由因故定。若由因故定。此定不成定。何以故。本時未是定。由因方定故。若不由因而定者。則無窮過失。是故說此性亦復不定。不由因故。是義應成。如汝說等共無因。若爾非理之事並應得成。二者不平等過失人謂女生兩兒。一黑。亦如兔有兩角。一利一鈍。若人不由因說。此不平等義。亦應得成。如汝所說。此若不成。汝亦不立。三者失同外道。有本有。無本無。不可滅。不可生。此等過失。由汝邪執無性義生故。問曰。若爾云何佛說眾生於性。永無般涅槃耶。答曰。若憎背大乘者。此法是闡提因。為令眾生此法故。若隨一闡提因。於時中。輪轉不滅。以是義故。經是說。若依道理一切眾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無有是處。是故佛性決定本有離無故。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外道品第二

復次為外道不識佛性故。彼立義應知。有外道說。一切諸法。皆有自性。等不空。性各異故。若諸法悉空。自性者。則色心生死涅槃。並自性自性既無。應可轉火為水。涅槃更作生死。何以故。自性故。現見火性定熱。不可為水。水性定濕。不可為火。涅槃生死。亦復如是。不可互相作。二法。並有自性故。若互可轉。則修道無用。故知諸法各有自性。是故不空。復次為外道自性義應知。難曰。汝說諸法各有自性不空。性定異者。是不然。何以故。自性決定不可得故。決定者。離此泰近泰遠八種不可見因外。若物有。則應可見。若物無。則不可見。譬如兔角及蛇耳等。以決定智。依道理覓。決不可得。定永無故。諸法自性。亦復如是。故知諸法自性故空。若汝說諸物更互各異。如瓶異衣等者。是不然。何以故。瓶與等。為即自性。為離自性。若定即離者。義皆不可。若是一者。則不應有八。瓶與數相違故。不立若定異者。色則不應得瓶。人緣牛曾不見馬。故即離自性。皆不可得。若汝說有性有故諸法有。自性不空者。是不然。何以故。有性自性故。有性若是自性者。則不離空有二處中有者。則二有相能所用。法既以有。何勞復須自性耶。中有者。那不能令兔角龜毛等有。故知二處不立。復次問曰。汝說自性等。為一為異。若一者。則不應有八性。有八者。一數即乖。若言異者。則不通有便無言智。何以故。汝言由自性有故有言說。及生智慧。今既是異故。知無言說。無言說故。智慧不生有無即離。皆不可得故。自性無。又若汝說。汝言亦空。是故一切諸法不空者。此不然。何以故。如是語言諸法攝故。語言亦空。故知諸法皆空。若汝說語言可聞故不空者。是不然。何以故。語言自性不可得故。語言因緣種種異故。異相者有八事。一覺觀。三功用。四風氣。五八處。八處者。臍胸喉舌根項齒鼻脣。六音聲。七名字。八開閉。具此八義故。言聲生。分別語言。並一切諸法攝。故知同皆是空。又汝言。若汝說空平等者。云何於八種因緣。但生語言不生餘法。是不然。何以故。汝不識義本故。人立不從因緣。能出語言。汝對此人。可施此難。因果決定。不無因緣。因果定者。如從因生果。若果不從因生。則應本果。若不生果。果何有。若因果無性者。則同無。云何不生於他。為自果生。他果不生故。不得無性。由因生故。不可說有。從他生故。不可說無。以是義故。因果決定。汝難不成。如中論偈言。

一切處諸法 從自不得
從他二亦爾 從無因亦然

初言一切處諸法者。明處三。一約四生處。謂三界處。及無流界處。此四攝一切外處盡。四中所有一切諸法法亦盡。二約內道外道一切所有法。處通出世皆盡。三約有情無情一切法皆盡。處通三世攝有皆盡故言一切處諸法。次三句四種因緣諸法實生。皆不可得。一從自。二從他。三俱從他。四不從他。尋此四句。皆無生義故知諸法悉非性一。不從自生者。若從自生。則無用。自既以有。何勞復生。故文言從自不得生。二若從他生。何不生於異果。同皆是無故。故言從他不得生。三若俱從他生者。亦復不然。前約相續。立義。如兩物相望故。互為他。以張望王。張即為自。王即為他。以王望張。王自張他。義亦如是。此二他性為一為異。若兩他性是一者。則義。非兩相望故若彼義。異此義者。彼即不成他。以異他性故。彼他既非他。此他亦復失本。他望我故。我有義。他既非他。我他亦失。本他故。有義。既自性理失。竟何俱從他生耶。故言二亦然。次約同類因果相望。論他者。本種子為因。能生芽果。芽必由因故為果。種必生果故得名因。因之與果。為一為異。若定一者。則無生義。本已是有復何用生。若定異者。則應生異果。既俱是異因。何故但自果。不生餘果。既一異。俱不可得。故知不俱從他生。所以文言二亦爾。故四不從他生者。是無因義。若汝謂諸法不從因緣。而者。則一切諸法互能相生。火應生水。水能生火。無因緣故。若不爾者。無因生義。即不得成故。文言從無因亦然。於四句中。求覓生相。並不可得。是故當知。決定無生。復次若汝難即與證量相違。若諸法無實性者。則能所不可得。聲不至耳。耳不得聲。我現見聲耳相對。所以得聞。故知不空者。是不然。何以故。是能所及證量自性。皆不可得故。汝言由自性得成故不空者。是不然。何以故。此自性根塵證量中。一異有無等。皆不可得故。自性不成。若汝說云何不可得。由多成故。若法有自性。即不由因得成。已成物者。更無用故。若汝言多因各生聲自性。譬如鼓聲。必由手桴等因緣。隨此手等各自分。有得聲義者。是不然。何以故。前他等四句中。覓不可得。由性空以顯故。若一性不成者。多性云何成。若汝立自性者。是不勞立。何以故。自性自是有。何復用因為。若汝一果由一因得成。果以因為體故。若爾但應一人得聞。何以故。由一人擊鼓。但一人應聞。餘人那並得聞。若人共聞。則知因果不得一體。若汝說有多果。即從多因生。隨至而取。人散種田中。人田是一。而種子多。所生芽等。亦復不少。亦一人打鼓。鼓聲多。故人聞亦多者。是不然。何以故。本不可取故。本已有自性。何得稱言現見。因打鼓已。後方聲。若汝說聲自性本有。由八種不了故未得者。是不然。何以故。雖近遠等。亦不得聞故知本無自性。若汝作多聲者。是不然。何以故。多數相違故。倒義應成。汝義本壞。多數相違者。汝所立義。三種。一但與果相違雙與因果相違。三但與因相違。初剎那聲。但與第二剎那相違最後剎那聲。但與因相違。無更有別果。數聲。前後相望。有無因果。自俱相違。以是義故。無量聲者。是不可。何以故。一時俱聞故。若前後生多聲者。則應前後而聞。不前後聞。一時俱聞者故知非無量聲。復次倒義得成故者。若汝謂一能生多。亦言多能一。汝若不信多能一。不信一能生多。復次汝義本壞故者。汝義云。有物德事等三種。唯於物中。可說有事。不於德中更復立德。而汝今於聲德中。分別有數德。寧不自乖本執耶。若汝說是數量。但名句味。不於聲。譬如劫來燒屋。實是燒。以火與劫相應故。非是劫燒。由火依劫故。故云劫燒。數量亦爾。實是名句味家德。此名句味。與聲相應故。數德依聲而說故。我義本不失者。是不然。何以故。名句耳根所得故。此名句味為是聲。非聲耶。若是聲者。不應德。諸無體故。若非聲者。聲之時。則不應得。於名句味。若一時得。云何復言名句味等有於數量。而聲無耶。故知汝義自乖於本。此前破鞞世師。
復次破僧佉義應知。內曰。汝義云。自性。與自性不異故者。是不然。何以故。若自性。則聲應為耳本故。若說聲是耳。耳即是聲。可說自性即聲。聲即自性。若不許耳即是聲者。亦不許汝聲即自性。若汝說聲是所聞。耳不爾者。是不然。何以故。汝聲與耳。為一為異。若汝說聲是所聞與耳異者。已所聞故與自性亦異。若說聲與耳不異者。何故不說聲能聞耳。若汝說德如耳者。是亦不然。何以故。若聲滅時。耳應俱滅。聲耳是一故。如耳聲物不成例。餘成不成亦爾。故知諸法自性。悉皆是空。若汝說證量。云何成者。是不然。何以故。今我立證量。顯了二空諸法空故。自性不可得。如見事。幻物者證量。所如實諸法亦爾。不所見而所見。由不實故。不有由證量故。不無由體無故。空義得成。以證量故。假有不失。復次一切諸法自性。何以故依因緣生故。譬如火依他而生。離樵即不可見。亦如螢火若自性。則離樵中自燃。自燃有。則於燃具為更生事。則有用火成事。一切所不能滅。若汝說有自性故。是故可滅。自性如幻有實性。無對治故。水不能滅者。是不然。何以故。責汝此火為本有性。為是無性本有性者。末亦是有。本末既有。則應是常。不應可滅。復次自性各各自不同。可相壞故。譬如事。後成。前事則壞。如火為所滅。若一切法各有自性。何能相滅。若汝說自性。則火與樵不得異者。是不然。何以故。過失能所不異故。若不異者。有何能所火樵二物。亦可說言。樵為能照。火為所照。若不爾者。則汝義本立不成。外曰。若汝說火離一異者。云何說火從因緣生耶。內曰。如樵中五塵是時不成樵。即於一時並成熱性故。四大四微等八物。皆不不異。若言冷熱等八物一異者。是不然。何以故。若是一者。冷應至熱。即墮常見。若言異者。簡空而生。即是斷見。緣冷生熱。故若異者應有八火。火有八。不生。並如前說。是故諸法緣生。何以故。相續不度故相續不斷。不度故不常。以是義故。常見滅。不不異隨世間故。亦一異。復次若汝說能量所量二法成就。所以諸法各有自性不空者。是不然。何以故。量從自生故。不緣所量境而能量成者。無有是處。既所量。能量之名。對何而立。則量何所量耶。若汝說由所量故。得成能量者。是不然。何以故。若前境未有。即量何所緣所量者。是所緣境。能量者。是能緣智。若所量已成。能量何用。所本由能故得所名。能量未有。已成所量。則能量無用。若所量不關能量。得成者。有何能所。若汝說能量所量。更互相成。是二各有自性。而更互相合故。一名能量一名所量者。是不然。何以故。若未相對時。兩法已成。而後時得名者。過失。一者相對無用。何以故。一切諸法未被緣時。已成所量。智亦如是。未能緣時。已成能量。既自性已成。何用相對。二者為何事未足。復須相對。若為立名。須相對者。體既已立。何故無名。若汝謂體本自性是有。但未相對故。未名者。是不可。既未名。云何有體。三者所量前成。能量後成者。若所量已成故得所量。能量未成。復何所對。而所量。四者能所成者。則能所義壞。如牛角並生。則能所。既前後俱時。求覓自性。皆不可得。故知諸法悉空。復次若汝說。譬如燈為能照。瓶為所照。燈瓶二物本性是有。但相對時名能所照。故量義得成者。是不然。何以故。燈譬未成故。與量不相似。豈得為譬耶。若汝說云何未成者。燈中無暗故。故不照體。若照是所照。如等譬。瓶既須別。燈來照燈。亦更有別燈照之。此則照照無窮過故。而不然者。汝謂燈量相似故取燈為譬者。我明不相似不得為譬。何以故。燈但照他。決不照自。若體有暗。可須他來照。體既無暗。何勞他照耶。不如等物體暗不自顯故須燈照。若燈復須照。則更有別燈來照。而不爾者。定知燈但為能照。非是所照。量即不爾。是能是所。能緣前境。為能量。即自智緣。及為他智緣。故所量。即自緣者。如眼識為證量。直對前色。不能分別是青意。若是青意。解即是意識。是則二心俱起眼識不能自取。意識分別青黃。即是取。眼識能取色境故。但分別眼識所得者。即是所量分別眼識即是能量。是故證量分別故得成立。燈則不爾。但是能照。非是所照不他照故得成立。以是因緣不得舉此譬於證量。若燈能自照。不更須別燈照者。等亦應自照。不更須別燈來照。若燈體暗故。應照體。而不須別燈照者。瓶亦應爾。體有暗。則應自照體。亦不勞別燈來照。瓶應自照故。是則瓶燈一種俱應自照。並不他。則瓶與燈。復有何異。若燈不應照者。云何能照體。若體無暗不須照者。復何勞照。若照體者則有失。一者體應有暗故須照者。此則與瓶為一。瓶有暗故。既不能自照燈亦有暗。云何能照。二者能所照一。既是一體。竟誰為能所照耶。汝燈譬既不成。證量義亦壞。又不但用一色為瓶。而合八物為瓶者。唯見一色云何得瓶一色即是瓶者。唯色是瓶。故知證不證於瓶。又色亦不可證何以故。鄰虛成就故。汝謂鄰虛塵常不可空故。聚多成塵。色義則爾者。為當就一塵中有六方不。六方。即成六分。六方。非謂為色。既有六分。即可分析。有方分。是則六塵一塵無量諸塵如是。則無成大義。又一塵日光照時。為照一邊。為東西俱達。若唯照一邊則有六分。若東西俱達。色則非有。故知方分不實。悉併是空有何證見。既有證量。比諸量。理自失。又如自性諸塵不可得比。瓶亦如是。若汝云先須證見。後則比知。如先曾證見火與煙相應。有火比煙。後時見煙。雖不見火。而由於前曾見火故。比度前時。知有火者。是不然。何以故。汝謂由等塵能比知自性先來未見。云何等而得比知。瓶亦如是。知先來未曾證見。云何色能比知瓶。是則由證量故有比量。此不成。證既不成。比譬聖言量皆失。又過失因果差別故。比智不成。若汝謂自性五唯自性為因。五唯為果。中已果。果時亦因。至五唯時。自性不失。五唯自性即並本有故。自性五唯其體則一。若爾因果差。云何五唯能比知自性。此即體以比體。義何謂乎。復次破鞞世師義。應知。若汝謂等與等異者。云何得證若諸德。是物可證者。應知女有兒用炎水浴。被龜毛衣著兔角屣。戴空華鬘。入闥婆城。共化女戲。是等亦應可證。若此不可證者。等亦爾。等既無。瓶云何有。如瓶一切諸量亦皆不成。如是自性不可得。故知諸法一切皆空。復次為破僧佉執應知。若汝中有果故。諸量不成。如諸法自性者。是不然。何以故。因果一體故。汝謂自性果。諸法自性故得比知。若爾因果為一為異。若一者。一體異故。不可比。若汝因果不一者則自違汝義。若有於果。即成失。一者以因即果。則失於因。自性一故。只得是果。云何因。二者若已果。因則何用。本由因生。果既已有。何復用因。若汝說是有故自性不失者。是不然。何以故。自性所無故。若汝說由密處故。云何所者。是不然。何以故。密處並未有故。密者謂四大四塵八物。空者謂空大聲塵二物。五大五塵二處。並未者。自性云何得立。自性變異時。五唯五大。並未有故。空大處。四大是密處。二處昔未有時。汝立自性。為在何處。若汝說先自性有空密者。是不然。何以故。生因違本故。若變異前未有空密。則無因用。當變異時。始有空密。方因用者。是則變異應能自性。若汝說是時此二未者。是不然。何以故。成就故。何物為先耶。若汝謂無物先自性者。是不然。自性無住處故。所。則違汝聖言故。迦毘羅仙修利婆羅門說。昔初一暗冥。此中但有智由所。既無法。引聖言自相違。自性及我並不成就。復以何譬得立自性。若汝說第三是其譬喻者。亦復不然。何以故。有二過失故。一者自失本義。二者因性不成。若汝即是譬者。是不然。第三不成故。若汝說由異故。第三得成者。是亦不然。但有數故。若汝說數有。即乖義本。若汝所說義本有數。數即義者。是亦不然。何以故。滅時義亦壞故。變異自性。則為異。不如並皆不立。自性變異差別故。則因與果為一。並亦不成。若汝說若因果一者。則無言語故。汝難亦無。若因果異者。不然。何以故。三過失故。一自違汝義。成自顛倒。三無因。一自違義本者云何此今我取汝義還難汝。汝為信為不信。汝若信我難。汝義即壞。若不信我難者。汝難亦非難。何以知然。由我難故。汝義得成者。我義亦立。汝所立義。是何時中。為在我難前。為後。為俱時。若在前者。我未難汝對破誰。若在我難後。我義已成。汝義那立。若俱時者。則能所。如江一時和合云何辯異。汝我二義便差別。即成我義。二自顛倒者。汝取生義。難我顯義。此非難處。若我立生義。汝可以三時為難。難生者不離三時故。若三時不立。是不成可爾。顯義者。由道理故立。道理。則三時異。道理。則不能顯義。是故不成。不由三時故。是故難生。須三時。今所難者。須依道理。汝將時節。難道理義故。顛倒。三無因者。語由義得成。無義者。語言不立。因果一體異義不成。故無語言。若汝說是是果者。是不然。何以故。有無常過故。果既無常。因亦應爾。若因無常。則違汝義本。汝是常。果是無常。果變異不可得故。若汝說由所比故。非不可得者。義亦不然所比有故。並如前破。證量不成故。比量亦不成。未有空密處故。因無住所。故不得成。若汝說可比。比量亦得成。如比四句有比無。無比有。三有比有。四無比無者。是不然女兒兔角等。並應可比。等可證。非可證。此義何用。是因道理故。不可得成。若汝說如鄰虛空塵。以果比因。自性亦爾者。是不然。以鄰虛不成故。因果異故。等塵。不可得故。故譬不得成立。若汝說非證。比非所證。下水。不可知見。比自性如是者。是不然。何以故。若汝能因女兒。比龜毛者。我則信汝。因鄰虛塵得比自性。若汝說如燈成。比量亦爾者。是不然。何以故。等八物。燈不可見故。如鄰虛塵。等亦不可得。所比自性不可得故知自性。若汝說憶知有故。故證量比量並成。無證比。復何所憶者。是不然。若離三種知。外方有憶知。證比不成故。三種知者一異境知。二能別知。三知。知者人見瓶。後時憶衣。此非謂憶。汝義亦爾。即異物。已色時。便憶於瓶。故不可。二能別知者。譬如張即見瓶。王即後憶者。無有是處。汝義亦爾。覺能取境。能憶知此兩別類不同。是覺前見。我後憶知。無是義故。三知者人正看瓶時。不得生憶。有憶知。則二過失。一者兩知一時不得俱起。以是一故。心取色時。不得取聲。二者根正對境未捨。那復得憶餘境。汝覺亦爾。知。無念念滅。從變異初。至解脫前際。恒是一故。是憶知中。有憶知。若翻此三知。憶知得成。謂境界同類能知同類。知念念滅。不得一時。備此三義。憶知得成。汝憶知不成。故證比量亦不得成。以是緣故。自性義壞。若汝說憶知由自性。所以得成一異。有無等造。初念取境。則備三義。一境三智。並一時俱有。至第二念時。前三已滅。後三續起。前後同類。是為義。前後各一。亦是義。前後有。是為異義。前能後。是其義。前滅後生。是其無義。備此諸義。故有憶知。由自性故。憶知得成者。內曰。若爾我大歡喜。翻成我義。有何損失。此義故。自性。譬如前種能後穀。此前後穀。不不二。不不無。若一者。則無前後。若異者。則前穀後豆。故一異自性不無者。因滅果生故。因滅故不有。果生故不無。因時未果故。不可說有。果生時必由因故。不可說無。以是義故。因果憶知並得成就。故自性。如穀前後。不不異。能作種種諸事。憶知亦爾。前後不不異。故能憶知種種諸境。若汝聞憶知。若是無常云何修習者。答曰。已無常故。則有修習。譬如波婆種子。種植於地。以陀羅汁。而溉灌之。後時出生芽莖枝葉。是其自相異色。唯果熟時。即成陀羅色。為相紅赤異。波婆自相本色。如是心者。作法非法。是次第前心熏習後心。如是方便不失故不一異。至果熟時。苦樂等果。即各顯現。是故從自性心諸業生。如種子。後同陀羅色。若作此執。有自性心。是名憶知。或壽者。亦是憶知。若作此執。即無憶心及壽者。有自性故。則忘失。若汝說有忘失者。有二過失。一者憶知。自性。則忘失。有忘失。則無憶知。此忘失。為有自性。為自性自性。與憶知性為相違不。若不相違。於物中。便應一時俱有憶忘兩心並起。若相違者。但有自性忘失。則無憶知。憶知既無。何所忘失。若汝說是知先生後滅故說忘失。若爾者自性則不成。有憶知。自性具無用。憶知恒有故。若汝說由具故得成者。則自性過失故。若作者與具一體。則無憶知。知恒有故。知無者。心或時無。則自性。心或有。則無憶知。無憶知。心則滅。若汝說有別物故。心得是常者。之時。應不憶知。即以知。當憶知處。是故不失憶知體者。是不然。何以故。若物常住。則習。同類相似。乃可習。自性。似義可成。自性。即應恒守一物一事故無相似。無相似故。則習。習故。則無憶知。若汝立自性知者比量等並不成就。以一體故。一切心應是決智。欲即離欲。偷即是施即婦是母是覺。若與自性不異。為當先有。為當後有。若先者。所覺既無。覺何所覺。若後有者。則中果義即自壞。若汝說本有者。所覺何物。若所覺者。是不然。以證比二量不可得故物若是不離二量所得。譬如五塵五根五塵者智不生故。是名證量。比量者智生故。先見識生。後比知根。以識不離根故。如先見煙。後知有火。我者則不爾不如等可證。過境故。不如諸根可比。有相應事故故所覺。是故覺若在前。則不成覺。故知一切法如實自性。唯真實空。是其體性

佛性論破執分第二中大乘見品第三

復次為破大乘中學有偏執者應知。若汝一切有皆由俗諦一切無。皆由真諦應作此問。善友何者是真實。何者是俗諦。答曰。一切諸法自性。是為真實。於自性法中說有自性。是名俗諦。以於無說有故。問曰。是執自性。為當世俗言故有。為當語言。若世俗言。此執者。此執則不可說。何以故。執是無故。若此執語言。則所詮世俗語言成就故。若不成就。是世俗者。是不然。又若汝謂於自性中。執有自性。是為俗。若執者。云何是無。答曰。為顛倒類故。故無中說有。乃至無常樂。我等諸法說言皆有。常諸德。其體實無。但說有。此執者。為四倒攝。是故雖執是有。而得是無。問曰。顛倒有為無。若是者。一切諸法自性。是不然。若是無者。此執顛倒不得成。無性中。執有自性俗諦者。是不然。何以故。二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非有非無故。真諦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者。無人法故。不可說有。顯二空故。不可說無。俗諦亦爾。分別性故。不可說有。依他性故。不可說無。復次真諦不定有無人法二。空有不有。俗諦亦爾。分別性故。非決定無。依他性故。非決定有。

佛性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