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

  後魏中印三藏勒那摩提
輸入者 朱艷春
       一校者 朱艷春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王 麗

一切眾生如來藏品第五

論曰。自此已後餘殘論偈次第依彼四句差別說應知。此以何義。向前偈言。

真如有雜垢 及遠離諸垢
無量功德 所作
如是妙境界 是諸佛所知
依此妙法出生三寶

此偈示現何義。如向所說。一切眾生如來藏。彼依何義故。如是說偈言。

佛法遍滿 真如差別
實有佛性 是故說常有

此偈明何義。三種義。是故如來一切時一切眾生如來藏。何等為三。一者如來法身遍在一切眾生身。偈言佛法遍滿故。二者如來真如差別。偈言真如差別故。三者一切眾生皆悉實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實有佛性故。此三句義。自此下如來藏修多羅。我後時說應知。如偈本言。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
以彼淨無垢 不二
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一切眾生 如來藏
體及因果相應及以行
差別遍處 不變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
如是略說 汝今善知

此偈示現何義。略說此偈有十種義。依此種說第一義實智境界佛性差別應知。何等為十。一者體。二者因。三者果。四者業。五者相應。六者行。七者差別。八者遍一切處。九者不變。十者差別。初依體因故。一偈

自性常不染 如寶
信法及般若 三昧大悲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自在力不變 思實體柔軟
寶空水功德 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向說三種義。彼三種義次第自相同相如來法身三種清淨功德如如寶珠虛空水。相似相對法應知。此明何義。思者如來法身。所所修皆悉成就故。後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四種障謗法著我
世間苦 捨眾生

此偈明何義。偈言。

闡提外道 聲聞自覺
四種法 清淨因應知

此偈明何義。略一切眾生界中有三種眾生。何等為三。一者求有。二者遠離求有。三者不求彼二。求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謗解脫道涅槃性。常求世間不求證涅槃。二者於佛法闡提同位。以謗大乘故。是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一見二見諸佛如來非彼世尊如是非我弟子舍利弗。是人以起二見因緣。從闇入闇從冥入冥。說是等名闡提故。偈言謗法故。闡提故。遠離求有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無求方便。二者有求方便無求方便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外道種種邪計。謂佉衛世師揵陀提子等。無求方便。二者於佛法中同外道行。雖佛法顛倒取。彼何者是。謂犢子等。見身中有我等不信第一義諦不信真如法空。佛說外道。復計空為有。以我相憍慢故。何以故。以如來為說空解脫門令得覺知。而彼人計唯空無實。為彼人故。寶積經中佛告迦葉寧見計我須彌山。而不用見憍慢眾生計空為有。迦葉一切邪見解空得離。見空為有。彼不可化令離世間故。偈言及著我故。及外道故。有方便道者。亦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聲聞。偈言世間故。聲聞故。二者辟支佛。偈言捨眾生故。及自覺故。不求彼二者。所謂第一利根眾生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以諸菩薩不求彼闡提故。又亦不同無方便求種種外道等故。又亦不同有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等故。何以故。以諸菩薩世間涅槃道平等故。以不住涅槃心故。以世間法不能染故。而修行世間堅固慈悲涅槃心故。以善住根本清淨法中故。又彼求有眾生闡提人。及佛法中同闡提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墮無方便求眾生不定聚眾生。又遠離求有眾生中。求離世間方便求道聲聞辟支佛。及不求彼二。平等道智菩薩摩訶薩正定眾生。又除無障礙大乘眾生。餘四種眾生。何等為四。一者闡提。二者外道。三者聲聞。四者辟支佛。彼四眾生有四種障故。不能證故。不能會故。不能見如來之性。何等為四。一者謗大乘法闡提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大乘故。偈言信法故。二者橫計身中有我諸外道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故。偈言及般若故。三者世間諸苦聲聞人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虛空藏首楞嚴三昧故。偈言三昧故。四者背捨利益一切眾生大悲心辟支佛障。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為利益眾生故。偈言大悲故。是名四種障。障四種眾生。為對治四種障故。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乘四種對治法。無上清淨法身。到第一彼岸。何以故。依此四種清淨法界修習善法。此是諸佛隨順法子於佛家生。是故偈言。

大乘信為子 般若以為母
禪胎大悲諸佛如實

偈言四種法清淨因應知故。又依果業故。一偈

淨我樂常等 彼岸功德
苦求涅槃 欲願諸業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四句義 四種顛倒
法身中倒 修行對治

此偈明何義。彼四法如來法身因此能清淨。彼向四種法。彼次第略說對治顛倒如來法身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偈言略四句義故。此明何義。謂於無常事中於常想。於苦法於樂想。於無我我想。於不淨於淨想。是等為四種顛倒應知。偈言四種顛倒法故。為對治此四種顛倒故。四種非顛倒法應知。何等為四。謂於無常事中無常想苦想無我想不淨想等。是名四種不顛倒對治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如是四種顛倒對治如來法身。復是顛倒應知。偈言於法身中倒故。對治此倒說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果。何等為四。所謂常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應知。偈言修行對治法故。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凡夫眾生五陰顛倒想。謂無常常想。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世尊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如來法身本所不見眾生佛語故。於如來法身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世尊。彼諸眾生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世尊眾生佛法見者。是名正見世尊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如是等故。又此四種如來法身功德波羅蜜從因向果次第說淨我樂常應知。云何次第從因向果。謂誹謗大乘闡提障。實有淨而樂著世間淨。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大乘修行證得第一波羅蜜果應知。於五陰神我外道障。實神我樂著取我。此障對治。謂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證得第一波羅蜜果應知。此明何義。一切外道執著等非真實事。以為我。而彼外道取著我相。無如是我相虛妄顛倒一切時無我。以是義故。說言如來如實智一切法無我第一彼岸。而如來無彼無我相。何以故。以一切時如實見知不虛妄故。非顛倒故。此以何義。以即無我我。即無我者。無彼外道虛妄神我名有我者如來自在我。是故偈言。

清淨真空 第一無我
諸佛淨體 是名大身

此偈明何義。大身者。謂如來第一清淨真如法身。彼是諸佛如來實我。以自在體。以得第一清淨身。偈言諸佛淨體故。以是義故。諸佛名得清淨自在。偈言是名大身故。以是義故。於此義諸佛如來無漏界中得為第一自在我。又復即如是義故。如來法身為有。以無我相無法相故。以是義故。不得言有。以如彼相如是無故。又復即如是義故。如來法身為無。以真如我體。是故不得無法身。以如彼相如是有故。依此義故。諸外道問。如來後為有身耶。為無身耶。如是等。是故如來不記不答。諸聲聞人畏世間苦。為對治彼畏世間苦。諸菩薩摩訶薩修行一切世間出世間三昧故。證得第一波羅蜜果應知。辟支佛棄捨利益一切眾生樂住寂靜。為對治棄捨眾生。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限齊世間。常利益眾生證得第一波羅蜜果應知。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信及般若三昧大悲四種修行。如是次第如來身淨我樂常四種功德波羅蜜果應知。又復義。依此四種如來法身廣大如法究竟。如虛空未來際。此明何義。信修行大乘。是故諸佛如來常得清淨法界第一彼岸。是故說言廣大如法修行般若波羅蜜。是故諸佛如來成就虛空法身。以器世間究竟無我。以修行虛空藏無量三昧。以是義故。於一切處一切法中皆自在。是故說言。究竟虛空。以修行大悲。於一切眾生限齊時。得慈悲心平等。是故說言未來際。又此四種波羅蜜等住無漏界中。聲聞辟支佛自在菩薩為證如來功德法身第一彼岸四種障。何等為四。一者緣相。二者因相。三者生相。四者壞相緣相者。謂無明住地無明住地與行作緣。如無明緣行無明住地緣亦如是故。因相者。謂無明住地行。無明住地行為因。如行緣識無漏業緣如是故。生相者。謂無明住地無漏業因三種意生身。如四種取。緣依有漏業因而生三界三種意生身生亦如是故。壞相者謂三種意生身不可思議變易死如依緣故有老死三種意生身不可思議變易死亦如是故。又一切煩惱染皆無明住地根本。以不離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菩薩。未得遠離無明住地垢。是故未究竟無為波羅蜜。又即依彼無明住地緣。以戲論習未得永滅。是故未究竟無為波羅蜜。又即緣彼無明住地。有戲論集。因無漏於意陰未得永滅。是故未究竟無為波羅蜜。以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未得永滅。是故未證究竟甘露如來法身。以未遠離不可思議變易生死常未究竟。是故未變異體。是故未究竟無為波羅蜜。又如煩惱染。無明住地如是。如業染。無漏業行如是。如生染。三種意生身不可思議變易死亦如是。如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譬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世尊無明住地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三種意生身世尊。此三乘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生。無明住地有緣無緣如是勝鬘經廣說應知。
復次以聲聞辟支佛菩薩三種意生身淨我樂常波羅蜜彼岸功德身。是故聖者勝鬘經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波羅蜜如是等故。此明何義。以如來法身自性清淨一切煩惱障智障習氣為淨。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波羅蜜。以得遠離意生陰身因故為樂。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波羅蜜。以得寂靜第一自在我故。離無我戲論究竟寂靜為我。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波羅蜜。以世間涅槃平等證故。故為常。是故說言。唯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又復略說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本來自性清淨。以因相故。二者離垢清淨。以勝相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遠離外道邊。以虛妄戲論故。二者遠離聲聞邊。以離無我戲論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遠離一切苦。二者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此以何義。云何遠離一切苦。以滅一切種故。以滅一切意生身故。云何遠離煩惱習氣。以證一切法故。有二種法。依此二法如來法身有常波羅蜜應知。何等為二。一者不滅一切諸有為行。以離斷見邊故。二者不取無為涅槃。以離常見邊故。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中說言。世尊諸行無常。是斷見正見涅槃常。是常見正見妄想見故。如是見故。以是義故。如是說法法門第一義諦世間法涅槃。以此二法分別故。以世間涅槃故。是故偈言。

無分別之人 不分別世間
分別涅槃 涅槃平等

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性不得厭諸苦
不求涅槃樂 亦不不願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如來藏者。不得苦樂涅槃。亦無欲涅槃亦不願求。如是等此明何義。略說佛性清淨正因不定聚眾生能作二種業。何等為二。一者世間種種苦惱。厭諸故。生心欲世間一切苦惱。偈言佛性不得厭諸故。二者涅槃樂悕寂樂故。生求心欲心願心。偈言佛性者不求涅槃樂亦不不願故。又者。求涅槃故。求者。悕涅槃故。悕者。於悕求法不怯弱故。得者。於所求法中方便追求故。及諮問故願者。所期法中。所期法者。心心相行。是故偈言。

苦果樂果 此依性而有
佛性者 不如是

此偈明何義。凡所有世間苦果者。凡所有涅槃樂果者。此二種法。善根眾生一切依因真如佛性。非離佛性無因緣故如是心。偈言苦果樂果。此依性而有故。無因緣生如是心者。闡提涅槃性。應發菩提心。偈言佛性者不如是心故。以性未離一切客塵煩惱諸垢。於三乘中未曾修習一乘信心。又未親近善知識等。亦未修習親近善知識因緣。是故華嚴性起中言。次有乃至邪見聚等。眾生身中皆如來日輪光照。作彼眾生利益。作未來善根增長白法故。向闡提常不涅槃涅槃性者。此義云何。為欲示現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故。無量時故。如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不得說言彼常畢竟無清淨性。又依相應義故。一偈

大海器寶水 無量不可盡
燈明觸色 性功德如是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佛法慧定眾生
珍寶水等 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以三處故。次第三種大海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性中依因畢竟成就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法身清淨因。二者集佛智因。三者得如來大悲因。法身清淨因者。信修行大乘相似相對法。以彼無量不可盡故。偈言佛法身故。海相似相對法故。集佛智因者。般若三昧珍寶相似相對法。偈言慧定故。珍寶相似相對法故。得如來大悲因者。大慈悲心水相似相對法。偈言悲眾生性故。相似相對法故。又修行智慧三昧門寶相相對法。以彼無分別不可思議勢力功德相應故。又修行菩薩大悲水相似相對法。以於一切眾生柔軟大悲一味等味相行故。如是三種法。此三種因和合畢竟不相捨離。故名相應。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智及無垢 不離真如
燈明煖色 無垢相似

此偈明何義。三處次第三種燈相似相對法。於如來法界依果相應義應知。何等三處。一者通。二者漏盡智。三者漏盡。此以何義。通者。有五通光明相相對法。以受用事能散滅。彼與智相違。所治法能治相似相對法故。偈言通故。明故。漏盡智者。無漏智相似相對法。以能燒業煩惱有餘殘。能燒相似相對法故。偈言智故煖故。漏盡者。轉身漏盡色相相對法。以常無垢清淨光明具足無垢相似相對法故。偈言無垢故色故。又無垢者。以離煩惱障故。清淨者。以離智障故。光明者。如自性清淨體。彼二是客塵煩惱如是略說六種無漏智。離煩惱無學身所法。於無漏法界中彼此迭共不相捨離。不差別法界平等畢竟名相應義應知。又依行義故。一偈

實者說言 凡夫聖人
眾生如來藏 真如差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凡夫顛倒 見實於彼
如實顛倒 諸佛戲論

此偈明何義。向明如來法界一切法真如清淨同相。依般若波羅蜜無分別智法門等。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此以何義。略明三種人。何等為三。一者不實見凡夫。二者實見聖人。三者畢竟成就如來法身。是名三種行應知。應云何知。謂取顛倒顛倒戲論如是次第。此以何義。取顛倒者。謂諸凡夫三種虛妄心見故。偈言凡夫顛倒故。顛倒者。以聖人遠離虛妄心見故。偈言見實於彼故。戲論者。正顛倒及諸戲論。以煩惱障智障及煩惱習諸佛如來根本永盡故。偈言如實顛倒諸佛戲論故。自此以下即依此行。餘四種義差別說應知。又復即依彼三種人依差別故。一偈

不淨有淨 及以善淨等
如是次第眾生菩薩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體等六句義法性
次第三時中 說三種名字

此偈明何義。謂向所明無漏法性如來廣說種種法門。彼諸法門略說於六種句義。所謂攝聚體因果業相應及行偈言體等六句義法性體故。於三時次第依彼三種名字畢竟應知。偈言次第三時中說三種名字故。此以何義。謂不淨時眾生。偈言不淨故。不淨淨時菩薩。偈言有淨故。於善淨時如來。偈言及以善淨故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法身過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纏。從無始隨順世間生死濤波去來生退眾生舍利弗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捨一切欲。行十波羅蜜八萬四千法門。修菩提行。菩薩舍利弗法身得離一切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煩惱垢淨得清淨。得住彼岸清淨法中。到一切眾生所觀之地。於一切境界中更勝者。離一切障離一切礙。於一切法自在力。如來應正遍知故。偈言如是次第說眾菩薩佛故。自此以下即依彼三時。明如來法性一切處故。一偈

如空一切 空無分別
自性無垢心 亦遍無分別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功德畢竟 遍至及同相
下中勝眾生 虛空中色

此偈明何義。所有凡夫聖人諸佛如來自性清淨心平等無分別。彼清淨心三時次第過失時。於功德時。於功德清淨畢竟時。同相差別。猶如虛空在瓦銀金三種器中平等差別一切時有。以是義故。經中說三時次第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不離眾生界有法身。不離法身眾生界眾生界法身法身眾生界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故。自此已下。即依此三時。明如來法性遍至一切處。依染淨不異有五偈。此等諸偈略說要義應知偈言。

諸過客塵來 性功德相應
真法不變 本後亦爾

此偈明何義。偈言。

一偈及二 次第不淨時
煩惱客塵過 第
於善淨時中 過恒沙佛法
不離思議 自性功德
本際間際 及以後際
如來真如不異

不淨時不異。一偈者。

虛空遍至 體細塵不染
佛性眾生 煩惱不染
一切世間 虛空生滅
無漏界 諸根生滅
火不燒虛空 若燒無是處
如是病死 不能燒佛性
於水住 水復於風
虛空 空不依地
如是陰界根 住煩惱業中
煩惱業等 不善思惟
不善思惟行 住清淨心
自性清淨心 不住彼諸法
界如煩惱
不正如風 淨心界如
性起邪念 念起煩惱
依因煩惱能起入界
依止五陰 界入諸法
諸根生滅 世界成壞
淨心虛空 無因無緣
及無和合義 亦無生住滅
虛空淨心 常明元轉變
虛妄分別 客塵煩惱

虛空譬喻示現何義。明如來性。不淨時法體不變。偈言。

不正思惟風 諸業煩惱
自性虛空 不為彼二生
自性清淨心 其相如虛空
邪念思惟風 所不能散壞
諸業煩惱水 所不能濕爛
病死熾火 所不能燒燃

此偈明何義。如邪念風輪煩惱水聚。煩惱水聚。生陰界入世間。而自性虛空不生不起。偈言不正思惟風諸業煩惱自性虛空不為彼二生故。如是邪念風災業行煩惱水災病死等火災。吹浸澆壞入界世間。而自性清淨心虛空常住不壞。如是不淨時器世間相相對法。諸煩惱染業染生染有集滅。諸佛如來無為之性。猶如虛空不生不滅。常不變易示現法體。此自性清淨法門虛空譬喻。如陀羅尼自在王菩薩修多羅廣說。應彼經中言。諸男子。煩惱本無體。真性本明淨。一切煩惱羸薄。毘婆舍那勢力。一切煩惱客塵自性清淨心根本一切煩惱虛妄分別自性清淨心如實分別諸佛子。譬如大地依水而住。水依風住風依空住。而彼虛空無依處。諸男子。如是四大地大水大風大空大。此四大中唯虛空大以為最勝。以為力。以為堅固。以為不動。以為不作。以為不散。不生不滅自然而住。諸男子。彼三種大生滅相應。無實體性剎那不住。諸佛子。此三種大變異無常諸佛子。而虛空界常不變異諸佛子。如是陰界煩惱住。諸煩惱不正思惟住。不正思惟佛性自性清淨心住。以是義故。經中說言。自性清淨心客塵煩惱染。諸男子。所有邪念。所有煩惱業。所有陰界入。如是諸法從於因緣和合而生。以諸因緣壞散而滅。諸男子。彼自性清淨心無因無緣故。無和合不生不滅。諸男子。如虛空界自性清淨心亦復如是。如風大界。不正思惟亦復如是水大海。諸業煩惱亦復如是地大界。陰界入等亦復如是。是故說言。一切諸法無根本。皆無實。無住無住本。根本清淨無根本故。已不淨時無分別相。自性清淨心虛空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起不正風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不正念諸業煩惱因水界相似相對法。已說依彼生陰界果相轉變地相相對法。未說彼焚燒死病老諸過患相火相似相對法。是故次說偈言。

三火次第 劫燒地獄
能作種種苦 能熟諸行

此偈明何義明此三法死火。於不淨時能變異彼如來藏。是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生死者。世諦故說生死世尊諸根壞。世尊生者諸根起。世尊如來藏不生不死不老不變。何以故。世尊如來藏者。有為境界世尊如來藏者。常恒清涼不變故。已說不淨時不異。
次說依不淨時不異故。說二偈。

菩薩摩訶薩 如實知佛性
不生亦不滅 復無
菩薩如是知 得生死
憐愍眾生示現生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病死諸苦 聖人永滅
煩惱生 諸菩薩無彼

此偈明何義。明此病死等苦火於不淨時煩惱本生。如世間火依薪本生。以諸菩薩意生身。於不淨時畢竟永滅盡。以是義故。諸業煩惱等常不能燒燃。而慈悲力故。示現生老病死。而遠離等。以如實故。以是義故。諸菩薩摩訶薩善根結使生。非煩惱結使生。以依心自在力生大悲力現於三界示現示現示現示現死。而彼生老病死等法。以如實真如佛性不生不滅。是名不淨淨時。如修多羅無漏業根煩惱廣說應知。如如來於大海菩薩經中說言。大海慧。何者能世間善根相應煩惱。所謂善根有厭足故。以心願攝取諸有故。求見一切諸佛如來故。教化一切眾生心不疲惓故。攝取一切諸佛妙法故。於諸眾生常作利益故。常不捨諸法結使故。常不捨諸波羅蜜結使故。大海慧。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世間善根相應煩惱。依此煩惱菩薩摩訶薩三界受種種苦。不為三界煩惱過患所染污。大海菩薩白佛言。世尊。此諸善根以何義故說名煩惱。佛告大海菩薩言。大海慧。如是煩惱。諸菩薩摩訶薩能生三界受種種苦。依此煩惱故。三界。非染煩惱三界中生。大海慧。菩薩方便智力。依善根力故。三界。是故善根相應煩惱而生三界染心生。大海慧。譬如長者居士子。甚愛甚念見者歡喜。而彼子依愚癡心因戲樂故。墮在極深糞廁井中。時彼父母及諸親屬。墮在大廁深坑糞中。已歔欷悲泣啼哭。而不能入彼極深廁糞屎器中而出其子。
爾時中更長者子。或一居士子。彼小兒墮在深廁糞屎井中。已疾疾子想。生愛念心。即入深廁糞屎井中出彼子。大海慧。為顯彼義說此譬喻大海慧。何者彼義。大海慧。言極深井糞屎坑者。三界大海慧。言子者。一切眾生。諸菩薩等於一切眾生生子想。大海慧。爾時父母及諸親者。聲聞辟支佛人。以二乘人見眾生墮在世間深坑糞屎井中。既彼已悲泣啼哭。而不能拔彼諸眾生大海慧。彼時長者子居士子者。菩薩摩訶薩煩惱清淨無垢。以離垢現見無為真如法界。以自在心現生三界。為教化彼諸眾生故。大海慧。是名菩薩摩訶薩大悲畢竟遠離諸有畢竟遠離諸縛。而迴三界有中。以依方便般若力故。諸煩惱火不能焚燒。一切眾生遠離諸縛。而為說法大海慧。今說此修多羅句。依諸菩薩心。為利益一切眾生自在力而生三有。依諸善根慈悲心力。方便般若力故。是名示現不淨時。又菩薩摩訶薩如實智如來法身不生不滅故。得如是菩薩摩訶薩功德法體。此修多羅句向前已說。自下次說琉璃摩尼寶喻。言。大海慧。譬如無價琉璃摩尼寶珠。善治善淨光明墮在泥中千年。彼摩尼寶經千年後乃出彼泥。出已水洗。洗已極淨。極洗已。然後極明。即不失本清淨無垢摩尼寶體。大海慧。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如實知見一切眾生自性清淨光明淨心而為客塵煩惱所染大海慧。諸菩薩等生如是心。彼諸煩惱不染眾生自性淨心。是諸煩惱客塵虛妄分別起而彼諸菩薩復生是心。畢竟令諸眾生遠離客塵煩惱垢。為之說法如是菩薩不生怯弱心。一切眾生生增上力。我要畢竟令得解脫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此諸煩惱有少體。菩薩爾時復生是心。諸煩惱無體。諸煩惱羸薄。是諸煩惱處。如是菩薩如實知煩惱虛妄分別而有。邪見念而有。以正見者。諸煩惱垢不能得起。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如實觀煩惱更不復生。以不生煩惱故。生諸善法菩薩爾時復生是心。我自起諸煩惱者。云何而得為諸煩惱所縛眾生說法令煩惱縛。菩薩爾時復生是心。以不著煩惱故。是故得為諸煩惱眾生說法。我修行諸波羅蜜結使煩惱相應善根。為欲教化眾生故。又復云何世間。以三界相似鏡像法故。此明何義。無漏法中有三種意生身應知。彼因無漏善所作世間。以有漏諸業煩惱所作世間法故。亦名涅槃。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有為世間有無世間世尊有為涅槃有無涅槃故。又有為無為心心數法相應法故。故說不淨時。此義於第六菩薩現前地說。彼諸漏無障礙般若波羅蜜解脫現前修行大悲。以為一切眾生故。不取證。如寶鬘經中依漏盡故說入城喻。彼經中言。男子。譬如有城。縱廣等各由旬有諸門路嶮闇甚可畏。人入者多安樂。復有一人愛念甚重。遙彼城如是快樂。即便捨子欲往入城。是人方便得過嶮道到彼城門。一足已一足未舉。即念其子尋是念。我子。來時云何不與俱。誰能養護令離眾苦。即捨樂城還至子所。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憐愍故修集五通。既修集已垂得漏而不取證。何以故。愍眾生故捨漏盡通乃至行於凡夫地中男子。城者喻於大般涅槃諸門者。喻於八萬諸三昧門。路嶮難者。喻諸魔業。到城門者。喻於五通。一足入者。喻於智慧。一足未入者。喻諸菩薩未證解脫。言子者。喻於五道一切眾生。顧念子者。喻大悲心。還子所者。喻調眾生。能得解脫而不證者。即是方便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如是男子。菩薩摩訶薩大方便力。發精進堅固心。修行禪定得證五通如是菩薩依禪通業善修心無漏滅盡定現前如是菩薩大悲之心。為救一切眾生故。現前無漏智通。而迴不取寂滅涅槃。以為教化眾生故。迴取世間乃至示現凡夫人地。於第四菩薩地中。為利益善起精進。為利益他。善起堅固漏盡現前。於第五菩薩地中依止五通自利利他。善熟心行無漏滅盡定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地中無障礙般若波羅蜜漏盡現前。是故於第六菩薩現前地中。得漏盡自在。說名清淨。是菩薩如是修行教化眾生令置彼處。大慈悲心。於顛倒眾生生護心。不著寂滅涅槃作彼方便現前世間門。為眾生現前涅槃門。為菩提分滿足故。修行四禪迴生欲界。以為利益地獄畜生餓鬼凡夫種種眾生示現諸身。以自在故。已說不淨不異。次說依善淨不異故。說二偈。

佛身變異 無盡
眾生歸依 無邊際
常住不二法 以分別
恒不熱不作 清淨心力故

此偈示現何義。偈言。

不生不死 不病亦不老
常恒清涼 及不變等故

此偈明何義。偈言。

以常故不生 意生身
以恒故不死 不思議退
清涼故不病 煩惱習
不變故不老 無無漏行故

此偈明何義。明如來性於佛地無垢清淨光明常住自性清淨。以本際來常故不生。以離意生身故。以未來際恒故不死。以離不可思議變易死故。以本後際清涼故不病。以離無明住地所攝故。若如是者。不墮三世。彼則不變。是故不老。以離無漏業迴轉故。又復偈言。

有二復有二 復有
次第如常等 無漏境界

此偈明何義。常恒清涼及不變等。此四種句。於無漏法界中次第一一本二釋義差別不增不減修多羅中說言。舍利弗如來法身常。以不異法故。以不盡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恒。以常可歸依故。以未來際平等故。舍利弗如來法身清涼。以不二法故。以無分別法故。舍利弗如來法身不變。以非滅法故。以非作法故。
變異。次差別差別者。即依此善淨時本際以來畢竟究竟相善淨如來藏差別故。一偈

法身如來 聖諦涅槃
功德不相離 如光不離

此初半偈示現何義。偈言。

法身等 義一而名異
無漏界四種義差別

此偈明何義。略說於無漏法界中如來藏四種義依四種四種名應知。何等四義。偈言。

佛法不相離 及彼真如
法體虛妄 自性本來

此偈明何義。佛法不相者。依此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故。及彼真如性者。依此義故。六根聚經言。世尊六根如是。從無始畢竟究竟諸法體故。法體虛妄者。依此義故。經中說言。世尊。又第一義諦者。謂不虛妄涅槃是也。何以故。世尊。彼性本際來常以法體不變故。自性本來淨者。依此義故。經中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本際以來涅槃故。又復依此四義。次第四種名。何等為四。一者法身。二者如來。三者第一義諦。四者涅槃。以是義故。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言。如來藏者。即是法身故。又復聖者勝鬘經言。世尊不離法身如來藏世尊不離如來藏有法身。世尊一苦滅諦說名如來藏世尊如是如來法身無量無邊功德世尊言。涅槃者。即是如來法身故。後半偈者。示現何義。偈言。

一切種智 一切習氣
佛及涅槃不離第一義

四種名。於如來法身無漏界一味不相捨離。是故雖復四種名。而彼四不離一法門。不離一法體。此以何義所證一切法。覺一切智。及離一切智煩惱障習氣。此二種法於無漏法不異不差別不斷不相離。以是義故。大般涅槃經中偈言。

無量功德 一切不思議
差別解脫 解脫如來

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世尊。言聲聞辟支佛涅槃者。是佛方便故。此明何義。言聲聞辟支佛涅槃者。此是諸佛如來方便眾生道曠野行疲惓。恐有退轉。為止息造作化城如來如是一切法大自在大方便故。故明如是義。世尊如來應正遍知平等涅槃一切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清淨畢竟究竟。此明何義。依四種義。畢竟功德諸佛如來差別涅槃相無上中佛及涅槃一切功德不相捨離。若離佛地證智。更無餘人有涅槃法。示現如是義。一切種智。於諸佛如來無漏法界中譬喻示現。此明何義。鬘經中畫師譬喻示現具足一切功德應知偈言。

如種種畫師 所知差別
一人知分 第人不知
自在國王 敕諸畫師言
於彼摽畫處 具足我身
國中諸畫師 一切皆下手
若不闕一人 乃成國王
畫師受敕已 畫作國王
彼諸畫師中 一人不在
由無彼一人 國王像不成
以其不滿足 一切身分
所言畫師者 喻檀戒等
國王像者 示一切種智
一人不在者 示現一行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此偈明何義。以是義故。鬘經言。男子。諦聽諦聽今為汝說此譬喻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善知畫。其中或有能泥塗。或能磨彩。或曉畫不曉手足。或曉手足不曉面目國王。以一張疊與是諸人而告之言。凡能畫者皆悉聚集。於此疊上畫吾身像。爾時諸人悉來集聚。隨其所能而共作之。一畫師。以緣事故竟不得來。諸人畫已持共上王。男子。可言諸人悉集作不。不也。世尊男子。說此喻其義未顯。男子。一人不來。故不得一切集作。亦不得言像已成就佛法行者亦復如是一行成就者。則不名具足如來正法。是故要當具足諸行成就無上菩提故。又此檀諸波羅蜜一一差別如來所知境界如來彼種種差別無量無邊應知。以彼自在力等不能思議故。以對治彼慳諸垢。是故得成清淨諸波羅蜜。又以修行一切種一切智及種種三昧門。於第八菩薩不動地分別一切菩薩地無間無隔自然依止道智修行無生法忍成就具足如來無漏戒。成就一切功德。於第九菩薩善慧地阿僧祇三昧陀羅尼門。攝取無量無邊諸佛法依止。一切眾生根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空智。無生法忍。於第十菩薩法雲地依止一切如來現前智智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聚無生空法忍。次後三昧。斷一切煩惱障智障。依止解脫門智。成就清淨彼岸功德具足一切種一切空智。以如是四種地智中非聲聞辟支佛地。以彼聲聞辟支佛等去之甚遠。以是義故。說彼四種成就差別涅槃界。是故偈言。

慧智解脫 不離法界
涅槃界 相似相對

此偈明何義。以何等慧以何等智。以何解脫。彼三不離法界實體。明彼四種功德成就差別涅槃界。偈言差別涅槃界故。為彼四種義次第故。種相相對法應知。何等為四。一者佛法身中出世間無分別慧。能破第一無明闇。彼光明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慧故。日相似相對故。二者智故。一切智智一切種。照一切放光羅網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智故。日相似相對故。三者依止彼二自性清淨心解脫無垢離垢光明清淨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解脫故。日相似相對法故。四者此三種不離法界不離實體。不相捨離。相似相對法應知。偈言不離法界體故。日相似相對故。是故偈言。

不證諸佛涅槃不可得
棄捨光明 不可得

此偈明何義。以如向無漏法界中無始世界諸佛法身無漏諸法一切功德不相捨離。以是義故。遠離如來無障無礙法身智慧一切障。涅槃不可得見。不可得證。如離日光明無日輪可見。以是義故。聖者勝鬘經言。無優劣故得涅槃。知諸法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智故得涅槃平等解脫故得涅槃平等解脫知見故得涅槃。是故世尊說。涅槃界一味等味。謂明解脫一味故。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三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