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32
方便心論一卷

後魏西域三藏迦夜譯
輸入者 周海燕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楊 芳
改稿者 張曉云

造論第一

能解此論 則達諸
如是深遠義 今宣說

問曰。不應造論。所以者何。凡造論者。多起恚恨憍逸貢高。自擾亂心柔和意。顯現他惡自歎己善。斯眾過智者所呵。是故一切賢聖人。無量方便諍論者。常樂遠離如捨毒器。又造論者。內實調柔外觀多過。是以利人當捨諍論之法。答曰不然。今造此論不為勝負利養名聞。但欲顯示善惡諸相故造此論。世無論迷惑者眾。則為世間邪智巧辯。所共誑惑起不善業。輸迴惡趣真實利。若達論者則自分善惡空相外道邪見之人。能惱壞作障礙也。故為欲利益眾生。造此正論。又正法流布於世。如為菴婆羅果。而外廣植荊棘之林。為防果故。今我造論亦復如是正法名聞故。汝前說長諍論者。是不然。為護法故故應造論。問曰。汝先言解此論者。達諸說其相。答曰。此論分別有八種義。通達解其義趣。則能廣為其餘諸論。如種稻麥以水溉灌則嘉苗滋茂。不去稊稗善穀不生。若人雖聞此八不解其義。則於諸論皆生疑惑。設解斯八義者。決定能達一切法。問曰。汝言解此論者決了法。今諸外道不耶。答曰有。如衛世師有六諦。所謂陀羅驃求那總諦別諦作諦不作諦。斯等比皆名法。雖通達猶不別諸餘論。此八種深妙法我當略說。為開諸論門。為斷戲論故。一曰譬喻。二隨所執。三曰語善。四曰言失。五曰知因。六應時語。七似因非因。八隨語難。二種。一具足喻。二少分喻。隨所執者名究竟義。語善者謂語順於義。言失者謂言乖於理。知因者能知二因一生因。二了因。語應時者若先說界入後說五陰。名不應時。若通達次第。是則名曰應時語也。似因如焰似水而非水。有論者嚴飾言辭以為水者是名似因。隨言難者如言新衣。即便難曰。衣非是時云何名新。如是等名隨言難也。我已略說此八種義。今當次第廣明其相。問曰。汝前言喻今立喻者作何方便。答曰。若喻者。凡聖同解然後可說。如言是心發猶如迅風。一切凡夫知風動故。便得決了為輕躁。若不知者不得為喻。問曰。何故不但正義而喻耶。答曰。凡喻者為明正義。問曰。汝先言凡聖同解方得為喻。何者名同云何為異。答曰。如前風喻名之為同。聖得涅槃而凡不得。是為異。問曰。已喻相。云何。答曰。隨其所執廣引因緣立義堅固相。問曰。執法有幾。答曰四。一一切同。二一切異。三初同後異。四初異後同。問曰。汝今說此四相。答曰。凡欲立義。當依四種知見。何等為四。一者現見。二者比知。三以喻知。四隨經書。一切同者。者言無我我所。問者亦無我我所。名一切同。一切異者。者言問則一。是名俱異。初同後異者。者曰現法皆有。神非現見亦復是有。問者或言現見之法可為有。神若非現何耶。若言比神者。要先現見後乃可比。神非現法云何得比。復以喻明神者。有相法然後得喻。神類何等而為喻乎。若隨經書證神者。是不可。經書意亦解。或時言有或時言無。云何取信。是名初同後異。初異後同者。者言無我所。而問者曰我有人。此二論者俱信涅槃。是名初異後同。復次執隨義有無量相。如十二因緣習滅道三七品四沙門果如是法名正義。晨朝禮敬殺生祭祠。然香木獻諸油燈。如是四種名事火外道。六三字四句之義。是音聲外道。明藥有六。一藥名。二藥德。三藥味。四藥勢力。五和合。六成熟。是名醫法。如六諦等衛世師有。冥初異解。是僧伽有八為微。所謂四大空意明無明自在。能小。二為大。三輕舉。四遠到。五隨所欲。六分身。七勝。八隱沒。是名踰伽外道。有命無命罪福漏無漏具足縛解。五智聞智思自覺智慧智義智。六障不見苦受愚癡障命盡障性障名障。四濁瞋慢貪諂。是皆尼乾陀法。又有說言。一切諸法是有故當是一。又一切法有求那亦為一。又一切法冥初生。根本一故當是一。又頭足等成身與身為一。又依者是空當是一。如是等名計一外道。又言一切法異。所以者何。如頭足等與身為異。又相差別如牛非馬等故知法異。如是等名計異外道。若言一切法有故一者。有法二種有覺覺。云何為一。不同故。如是等法皆已總破。論者言。人說習滅十二因緣有無等法。為一異者。皆非正因。所以者何。若言一者則墮苦邊。若言異者則墮樂邊。是故有說。若一若異必墮二邊。非佛法義。復次如有說言。涅槃之性無無樂。何以之。凡一切法有覺故故有苦樂。涅槃云何言樂。復有說者而言樂。所以者何。三種。一樂受樂。無惱害。三無希求。涅槃之中所求故。是故得名涅槃為樂。又有問言。我先已知涅槃是常。今與諸行為異不耶。答曰。汝若先知涅槃常者。云何謂為同諸行耶。諸行之性流轉敗壞。涅槃是常是樂。誰有智者言同於行。復有問言。神我之性雖有形色。而未分別常與無常。答曰若一切法有對礙者皆悉無常。如瓶有礙則可破壞。我若如是必亦無常。然我有形非經所載道理。如取沙礫珍寶。汝亦如是言多虛妄。問曰。汝何故無形耶。答曰。我先已說瓶有形礙故可毀壞。我若如是亦應磨滅。云何復問何故而無形耶。復次復不定相。如或問言。以物為常無常乎。答曰。為分成者皆悉無常。聲亦分成豈獨常也。問曰。何名聲物。答曰。若未分別云何為問。問曰。我身與命。於未來世獨受苦樂。共身受耶。答曰。此身滅已我餘身受。問曰。何者是我。於未來世苦樂乎。答曰。汝前我。云何復問不耶。此非道理。問曰。已說執義。云何語善相耶。答曰。不違於理不增不減解章句應相說法。所演譬喻無違背。能輕訶。以是因緣語善。問曰。不違於理。其事云何。答曰。人計識是我。以諸行空無我故。非一切行皆是於識此非道理。行是識因。因無我故識云何我。問曰。一切諸法皆悉無常一切是故為常。答曰。汝言一切有何義非一切耶此說非因。又一切法造作者。皆悉無常。如火傳等聲亦如是。是故無常。是則為不相違相。
問曰。云何為言不增減。答曰。當先說增減之相。減三種。一因減。二言減。三喻減。若言六識無常猶如等。不因緣。是名因減。若言是無我緣成故。聲亦無我從緣而有。是名喻減。若言四大無常如瓶造作。是名言減。與上相違具足。又具足者。若人我。當問言。汝所常無常無常者則同諸行便是斷滅。若令常者即是涅槃更何須求。是則具足之相。問曰。何名言增。答曰。增亦三種。一因增。二喻增。三言增。若言聲無常和合成故。如瓶造作則為無常。又言聲是空之求那。空非對礙聲是色法云何相依。是名因增。若言五根無常如呼聲響造作法故聲亦如是。何以之。為脣口等之所出故。是名喻增。如言塵細小虛空遍大。二法為常。聲不如是故曰無常。是名喻增。又說聲是無常緣成故。若言常者是不然。所以者何。有二種因。一從形出。二為根了。云何言常。又異法無常故。是名言增。問曰。何語能令世人受。答曰。若為愚者分別深義。所謂諸法皆悉空寂無我無人如幻如化真實斯深義智者乃解。凡夫若聞迷沒墮落。是則不名應時語也。若言諸法業有報。及縛解等作者受者。淺智若即便受。如鑽燧和合則火生。若所演說應前眾生則皆信樂如是隨時而語。問曰。何名言證。答曰。雖所說憶念。若宣諸義深其相。所立堅固令人愛樂。如言諸法皆空主。現見緣成故。是名言證。問曰。何名言失。答曰。與上相違為言失。又二種語為失。何等為二。異而重分別。二辭異而重分別云何義而重分別。如言尸迦。亦言天帝釋。亦言富蘭陀那。是名義一名異而重分別名義同者如言因陀羅。又言因陀羅。是名義異而重分別。復次凡所言說。但飾文辭義趣。皆為失。又雖義理而無次第。亦名言失。如偈說。

讚歎 天帝釋
名曰金色 足手殊勝
而便說於 提桓
阿修羅 三種之城
如是為 無次第

問曰。何名知因。答曰。知四。一現見。二比知。三喻知。四隨經書。此四知現見為上。問曰。何因緣現見上耶。答曰。後三種知由現見故。名之為上。如見有煙。後時見煙便知有火。是故現見為勝。又如見焰便得喻水。故知先現見故然後得喻。後現見時始知真實。問曰。已知三事由現故知。今此現見何者最實。答曰。五根所知有時虛偽。智慧正觀諸法為最上。又如見時焰旋乾闥婆城。此雖名現而非真實。又相不明了錯謬如夜見杌疑謂是人。以指按目則睹月。若得空智為實見。問曰。已知現相。比相云何
答曰。前已分別今當更說。比知三。一曰前比。二曰後比。三曰同比。前比者。如見小兒有六上有瘡。後見長大聞提婆達。即便憶念本六指者。是今所見。是名前比。後比者。如飲其鹹味。知後水者皆悉同鹹。是名後比。同比者。如此人行至於彼。天上日月東出西沒。雖不見其動。而知必行。是名同比。
問曰。聞見云何。答曰。真實耆舊長宿諸佛菩薩。從諸賢聖經法。能知見。是名聞見。譬如良醫善知方藥慈心教授是名善聞。又諸賢聖一切法大智慧。從其聞者是名善聞。問曰。喻相云何
答曰。若一切法空寂如幻如化。想如野馬如芭蕉。貪欲之相如瘡如毒。是為喻。如是四事名之為因。能通達為知因。問曰。何名似因。答曰。凡似因者。是法中之大過也。覺知而速捨離。似因宣說似因隨相有無量義。略則唯八。一隨其言橫為過。二就異而為過。三疑似因。四過時語。五曰類同。六曰說同。七名言異。八曰相違
問曰。八法分別
答曰。言那婆者凡四名。一名新。二名九。三名非汝所有。四名不著。如人言。我所服者是那婆衣。難曰。今汝所著是一衣。云何言九。
答曰。我言那婆乃新衣耳。非謂九也。難曰。何為新。
答曰。以那婆毛作故名新。
問曰。實無量毛。云何而言那婆毛耶。
答曰。我先已說新名。那婆非是數也。難曰。今知此衣是汝所有云何乃言非我衣乎。
答曰。我言新衣。不言此物非汝所有。難曰。今現見汝身著此衣。云何而言不著衣耶。
答曰。我言新衣不言不著。是名似因。亦名隨言而為過。又復隨言而過者。說燒山。難曰。實焚草木云何燒山。是名隨過。乃至諸法皆亦如是。復次隨過。凡有二種一如前說。異而為過。如言有為諸法皆空寂滅猶如虛空。難曰。若爾二者皆是空無無性之法便同虛空如是異生過。
問曰。何故名生。
答曰。有故名生。如泥有瓶性故生瓶。難曰。若泥有瓶性。泥即是瓶。不應假於陶師輪繩和合而有。若泥是有故生瓶者。水亦是有生瓶。若水是不生瓶者。泥云何生瓶耶。是名異尋過。
問曰。生疑似因其相云何
答曰。如有樹杌似於人故。若夜之便是念。杌耶人耶。是則為生疑似因。問曰。云何為過時似因
答曰。如言常。韋陀經典從聲出故。亦為常。難曰。汝今未立因緣云何便言韋陀常乎。
答曰。如虛空形色故常。聲亦無形是故為常。言雖後說義亦成就
難曰。此語過時。如舍已盡以水救。汝亦如是。是名過時。問曰。類同云何。答曰。與身異故是常。如瓶異虛空故瓶無常。是名類同。
難曰。若身而名常者。瓶亦身。瓶應為常。若瓶身猶無常者。我雖云何常乎。是名同類
問曰說同云何
答曰。如言虛空是常有觸故。意識亦爾。是名說同。問曰。何名言異。答曰。如言五塵無常為根覺故。四大亦爾。是故無常。難曰。龜毛鹽香無所有。而為意識所得豈無常耶。是名言異。問曰。相違云何
答曰。相違二種。一喻相違。二理相違。如常無形礙故如牛。是名喻違。理違者。如婆羅門統理王業作屠獵等教。剎利坐禪念定。是名理違。二法愚者不解謂為真實。是名相違。問曰。何者為不相違耶。
答曰。異二法名不相違。是名似因

明負處品第二

論者言。已說上八種法。復多負法。今當宣說。問曰。何名語法。
答曰。如言四大假名。所以者何。為之所成故。復人言四大實有。何以之。堅是地性。乃至動是性故知為實。更相違返便生諍訟。如有言地是成身因緣。餘大亦爾。
難曰。等亦能成一切物。云何而言唯成身乎。是名非語。若不如是是語。問曰。何為名負。
答曰。如言常無形色如空
難曰。聲雖無形而為根覺。有對有礙如瓶造作。而虛空性非是作法。何得為喻。此名負義立曰。瓶是有形可為無常。聲無形法何得為喻。
難曰。聲雖異瓶而為根覺為耳所聞。是故無常。問曰。何等之負處。
答曰。諸行與識作故無常涅槃非作故常。此之言句正。名非負處。問曰。何者之言而可難耶。
答曰。若語顛倒立因不正引喻不同。此則可難。如言想能斷結。問者曰。云何以想便斷結耶。以不先言智從想發直言想故。此語顛倒則為可難。
問曰。何因緣故重說此語。
答曰。令人知立執義必負處故說。復次應問不問。應答不答。三說法要不令他解。自三說法而不別知。皆名負處。又共他論彼義短闕而不覺知。餘人語曰。此義錯謬汝不知乎。即負處。又他正義而為過。亦負處。又有說者。眾人悉解而獨不悟。亦負處。問亦如是此負處。是議論之大棘刺為深過患。覺知速宜遠離
問曰。問有幾種。
答曰。三種。說同。二義同。三因同。若諸論者。不以此三為問答者。為違錯。此三答中若少其一則不具足。若不廣通此三問。隨我所解便相問。是亦無過。說同者。如言無我。還依此語後方為問。是名語同。義同者。但取其意是名義同。同者。知他意趣之所因起。是名同。如是名非負處。若言輕疾聽者不悟亦負處。問曰此等有餘耶。答曰有。所謂語少語多。無義非時語。義重捨本宗等。悉名負處。若以此等為前人說。亦負處。
問曰。云何為違本宗耶。
答曰。如言識是常法。所以者何。二種一識體生。二識體用。瓶亦二種。一體生。二體用。然識生時有用故。故為常。已後方有用。故是無常
難曰。若以生便有用為常者。燈生時即用當是常。
答曰。燈為眼聲見為耳聞。云何為喻。是捨本負處。復次有說神常。何以之。非根覺故如虛空。不為根覺故常。
難曰。塵不為根得而是無常
答曰。神非作故常。造作無常。難曰。汝前言非覺今言不作。是違本宗。答曰。汝我違。汝乖我言豈不違乎。難曰此之相可有斯理。我言違者。汝之所說自乖前義故言違耳。又汝前言。不大分別生疑。非我違汝。如是以疑為違。亦負處。

辯正論品第三

論者言。若人說眾生乃至亦有壽者命者。何以之。為根覺故。如無餘涅槃不為根覺故無。眾生不爾故是有。神是常法。何以故。如阿羅漢果。唯當有而前後無故知為無。如第二頭第三手等。本無今有故知前無。有已還滅故知後無。如是。是以為常。
難曰。如樹根下水。不見言無。阿羅漢者亦復如是。非是無法。汝自不證。立曰不然。水以地障是故不見。今阿羅漢有何障礙不見乎。是以知無。難曰。汝以第二頭第三手不可見故。明羅漢。是不然。雖二頭非第一。言羅漢乃是悉無。何得為喻。又汝言以覺知涅槃者。是亦不然。如大海水不知幾渧。可言無耶。若不知渧數而猶有海涅槃亦然。雖不可覺實有之。而言無者應說因緣。若不能說。汝義自壞。是則如法論也。
復次若以覺明涅槃。他則生疑。如夜見樹心便生疑。杌耶人耶。當知此樹非定人因非定杌因。若令覺定與涅槃無因者。不應生疑。又諸業報不可毀滅故涅槃。所以者何。譬如火梵燒山林故火是滅因。今此業報是何滅因而得滅耶。若得涅槃則便散壞。立曰。實有滅因。障故不見。難曰。亦涅槃。但以癡障故不見耳。復次汝今若不分別業有滅因者。汝義自壞。若滅因無故而不者亦無障礙。何須說耶。以是等緣知不滅。是則如法論也。者曰。汝若以有故成涅槃。豈復能令二頭耶。若設二頭不可為有。涅槃云何耶。汝喻尚不能立涅槃為有。何能成於二頭有乎。難曰。汝意若謂涅槃無者。為是無。為當無無。無無者。云何覺知涅槃耶。此無。云何而言都無所有。若言雖涅槃之法。猶自無者尚是無。何故不得涅槃耶。因緣。若不能說。當知涅槃決定實有。是亦如法論也。
問曰。神為是常為無常乎。立曰。神非造作故常。作法故是無常。難曰。若以無作明神常者。是不然。何以之。生人疑故。若非造作神即常者。不應生疑為常無常。以生疑故當知過。立曰。此過非但我有一切論者皆有斯過。如言常無形色故。過去身以宿命智知故。如是立義如前生疑。故一切處是過。難曰。喻者決疑。汝所引喻令我是不成喻。喻不成者義則自壞。即負處。而汝乃言一切過非獨我有。斯則自咎非餘過也。所以者何。人被誣而不自明。而言一切皆悉是盜。當知此人即為盜。汝亦如是負處。今汝欲自宣明者。理極於先。必欲復說則墮多過。汝第一立第二已破。第三之義我又為難。欲以第五而止過者。不出於初及汝後義。是則為重。有重過即負處。
問曰。設第六人更可問乎。
答曰。第五之人已成於過。何第六得為問耶。若必說之則同前過。問既過。答應默然。復次第六人過。而第五者不得詰之。所以者何。由第五故是第六人便得為問。既過何由過彼。如是等名正法論也。

相應品第四

問曰。汝已分別如法正論云何相應義耶。
答曰。問答相應種。若人能以此義助發理。是人則名解真實論。若不如是。不名通達議論之法。此種。要則有二。一異同。以同顯義名同。以異顯義名異。凡為義者必依此二故。此二者通十法云何名同。如言煩惱盡處是無所有虛空之性亦無所有。是為同。云何名異。涅槃非作故常。則知諸行作故無常。是為異。
問曰。此異義云何為難。
答曰。欲難同者。如是言。色以為耳聞。云何言同。色異聲無常聲應是常。若難異者。以根覺故無常非根覺故常。瓶我俱有有。若同者。瓶既無常亦應爾。若說瓶異我者。可常而瓶無常。常有既同我無常斯難者。有種。一曰增多。二曰損減。三說異。四問多答少。五答多問少。六曰同。七曰果同。八曰遍同。九不遍同。十曰時同。不到。二名到。三相違。四不違。五疑。十六不疑。七喻破。八聞同。九聞異。不生。是名十問答之法。
問曰。此十法分別說。
答曰。增多者。如非根覺故。虛空非覺是故為常。一切不為所覺者盡皆是常。而非覺非常乎。難曰。虛空無知故常。我有知故云何言常。若空有知則非道理。我有知故云何言常。若空有知則非道理。若無知可同於虛空知者必為無常。是名增多。損減者。若空無我有知。云何以空喻於我乎。是名損減異者。如立常引空為喻。空一者一法何得以空喻我。若其異者不得相喻。是名異。復次汝立常言非根覺。如虛空非根覺故常。然非根覺不必盡常。何得為證。是名問多答少。復次汝立常言非根覺。非根覺法凡有二種塵非覺而是無常虛空非覺而是常法。汝何得言非覺故常。是名第五問少答多。復次汝以非覺為因故常者。空與異。云何俱以非覺為因。是名同。復次五大成者皆悉無常虛空五大成。云何言常。是名果同。復次汝以虛空非覺故常。然虛空者遍一切處一切處物豈非覺也。是名遍同復次塵非遍。而非根覺是無常法。非根覺云何為常。是不遍同。復次汝立常言非根覺。為是現在過去未來。若言過過去已滅。若言未來未來未有。若言現在則不為因。如二角並生。則不得相因。是名時因。復次汝立常以非根覺。到故為因。為不到乎。若不到則不成因。如火不到則不能燒。如刀不到則不能割。不到於我。云何為因。是名不到。復次若到因者。到便即是因義。是為到。復次汝一切無常一切故常者。即是有故無常。如少燒。以多不燒應名不燒。是名相違。復次汝以非根覺同於虛空虛空不覺亦應爾。若我覺者虛空亦應覺於苦樂虛空異故。是不相違。復次我同有故為不定為常。容可生疑。為常無常。是為疑。復次汝言所覺。則可生疑。有何障故非根覺耶。因緣無因緣。我義自壞。是名不疑。復次汝以非根覺故為常者。樹根下水亦非根覺而是無常。我云何常。是名喻破。復次汝以經說。非覺故是常者。經中亦無我我所乾法中明非常。我定常者。諸經不應異有同。是名聞同。復次若汝經。以為常。亦應信餘經無常。若二信者。一我便應亦常無常。是名聞異。復次汝以因知我者娑羅樹子既是有故應生多羅。若以無故而知無者。多羅子中無樹形相。不應生。有亦不生。無亦不生如是。若者。不須以不覺為因。我若無。以不覺不可令有。是名不生人立聲是常。亦以二十種法異破之。
問曰。此種。更有因緣解說耶。答曰有。當問言。由我故汝破於我。無我者汝何所破。以能破所破。
難曰。理實無我。汝橫計為有故我難汝。汝言以所破故我者。以能破故知無我。若言汝執我義以明無我。是不然。非用汝義。今汝自用我所執耳。立曰。汝云何我執汝義。應說因緣。難曰。我前已言。非執汝義汝執他立。何故復問。云何我執汝義耶。汝言自違即負處。又汝初以不覺故知實有我。後以眾法而為證明立因不定違失義宗。亦負處。汝義已壞。我不出於初。受言多過。凡問答者。答極至於五。過此更言皆為過。智慧思惟深理廣說譬喻能解於義。然其所論不此法。論者言。已說上諸說法要。此論要者。諸論之本。此論故廣生問答增長智慧。譬如種子若遇良地根莖滋茂。若種惡田果實。此法亦爾。智慧善思量。則廣生諸論。若愚癡人少於智慧。雖習此論不能通達。是則不名真善知見。是故諸有欲生實智分別善惡勤修習正法論。

方便心論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