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資糧論卷第三

聖者龍樹比丘自在
  隋南印度三藏達磨笈多
       輸入者 周海燕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楊 芳
       改稿者 張曉云

有餘師意 諸覺資糧
實捨及寂智 四處之所攝

一論是念。一切菩提資量皆實處捨處寂處智所攝。實者不虛誑相。實即是戒。是故實為尸羅波羅蜜。捨即布施。是故捨處陀那波羅蜜。寂者即心不濁。不濁。不愛事所不能動是故寂處為羼提波蜜及禪那波羅蜜。智處還為般若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遍諸處以無精進。則於諸成就。是故毘梨耶波羅蜜成就諸事。是故一切資糧皆入四處。問如經說。以慈資糧無礙心。以捨資糧憎愛。於中慈悲有何差別。答。

大悲徹骨髓 為諸眾生
如父於子 慈則遍一切

若入生死嶮道。墮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在惡邪見網。覆愚癡稠林。行邪徑非道。猶如盲闇。非出離中見為出離。為病死憂悲苦惱諸賊執持。入魔意稠林。去佛意遠者。菩薩大悲。穿於身皮肉及筋。徹至骨髓。為諸眾生而作處。令此眾生得度如是生死曠野險難惡路。置於一切智無畏之宮。譬如長者福子而遭病苦。愛徹皮肉於骨髓。但念何時其病愈。悲亦如是。唯於苦眾生中起。慈者遍於一切眾生中起。又復慈故於諸眾生無礙心。悲故於生死有疲厭。又慈於中生。悲於不善中生。又菩薩增長不著己樂。則生大慈增長故捨諸支節及命。則生大悲

念佛功德 及聞神變
喜而受淨 此為大喜

念佛功德者。於中何者是佛功德。謂諸佛世尊無量百千俱致劫中。聚集善根故。不護身意業故。五種應知中疑故。四種答中無失故。三七助菩提法教授故。緣生中因緣覺故。教九教故。四種住持具足故。得四無量故。滿足六波羅蜜故。菩薩十地故。出世五眾成滿故。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佛法具足故。無邊境界故。心自在轉故。無厭足法故。得金剛三摩地故。不虛說法故。壞法故。世間導師故。能見頂故。與等故。能勝故。不可思法故。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故。百相故。無量善根故。無邊功德故。無量功德故。功德故。不可分別功德故。希有功德故。不共功德故。如是等名。念佛功德
化諸眾生故。起神通現。隨所應眾生。隨眾生身。隨其形量長短寬狹。隨其色類種種差殊。隨其音聲清淨分別諸佛世尊以種種希有神通所行其信欲。以彼彼方便差別神變。而教化之。聞此事已喜受淨。為大喜。於心勇名愛。愛心遍身名喜。心覺樂名受。於受樂時念正覺神通德。其不濁名淨。彼淨時喜意充滿為大喜。彼登少分乘者。雖亦喜。以不共大喜名。問菩薩應捨眾生。為不應捨。答。

菩薩眾生 不應得捨棄
當隨力所堪 一切時攝受

菩薩摩訶薩常念利樂眾生等。若為貪瞋癡所惱。登於慳吝破戒恚恨懈怠亂心智之道。於異路。此等眾生所不應捨。於一切時說施修。隨力所能攝受。不應捨棄。

菩薩從初時 堪能
方便眾生 大乘

此登大乘菩薩眾生中。隨所堪能從初應作。如前方便彼羅蜜中所說方便當精勤以諸方便教化眾生置此大乘。問何故菩薩但以大乘教化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也。答。

化恒沙眾生 令得羅漢
化一大乘 福德為上

教化恒河眾生。得阿羅漢果。此大乘福。勝過彼聲聞等乘教化福。以種子無盡故。此所有種子。能為餘眾生等。作菩提心方便。亦以出生聲聞獨覺故。此福彼。此福勝者大乘聲聞獨覺乘為上故。又菩提心有無福德故。又由大乘三寶不斷故。是故欲求大福。應以大乘教眾生。不以餘乘。問諸摩訶薩豈唯以大教眾生。不以聲聞獨覺乘耶。答。

教以聲聞乘 獨覺乘
以彼少力故 不堪大乘

若中下意眾生。捨利他事闕於大悲。不堪以大乘化者。乃以聲聞獨覺乘。而化度之。問眾生。不可以三乘化者。於彼應捨為不捨也。答。

聲聞獨覺乘 及以大乘
不堪受化者 應置於福處

眾生喜樂生死憎惡解脫。不堪以聲聞獨覺大乘化者。教化置於梵乘梵行中。復不堪梵乘化者。教化置於天乘十善業道。及等福事中。不應捨棄。問眾生喜樂世樂。於三福無力能行。於彼人所當何所作。答。

若人不堪受 天及解脫
便以現世利 如力當攝

眾生。專欲樂世。趣向地獄餓鬼畜生。不可教化解脫者。亦當愍彼智如小兒。其所應現攝受。隨己力能以等攝之。愍而不捨。問若菩薩於此似小兒相諸眾生所。方便可得攝化。當於彼人應何所作。答。

菩薩眾生 無緣能教
當起大慈悲 不應便棄捨

菩薩喜樂罪惡可愍眾生中。方便能行攝化菩薩於彼當起子興大慈悲道理而得捨棄。問已說於眾生中應須攝受。未知攝受方便云何。答。

施攝及說法 聽聞說法
亦行利他事 此為方便

菩薩攝受眾生故。或以布施方便。或所施。或為他說法。或聽他說法。或行利他。或以愛語。或以同事。或說諸明處。或教以工巧。或示現作業。或令者得愈。或拔險難。如是攝受眾生方便。當以此諸方便攝受眾生。不應棄捨。問以如是攝受方便眾生成就何利。答。

所作眾生 不倦不放逸
菩提 利世即

此中菩薩利益世間者。發如是意。凡利世間事我皆應作。立此誓已。於諸眾生所作事中。不應疲倦不應放逸。又作念。世間即是利。是故菩薩利樂眾生因緣。不應棄捨。問已菩薩常應利樂眾生。不捨。於諸法中為捨不捨。答。

甚深法界 分別
有功用 諸處自然

法界者。即是緣生。是故先說。如來若出不出。此法界法性常住。所謂緣生。又如先說。阿難陀緣生其深證亦甚深。是故入此甚深法界菩薩。滅一切有無二邊攝取方便智已。即諸動念戲論分別相。諸心意識處皆不復行。乃至菩提菩薩行涅槃處皆亦不行。則於諸法功用。於諸法中。得寂靜寂靜心無分別心。是名第一義捨。此即菩薩無分別也。已出世間捨。世間捨。

利名讚四處不著
反上亦無礙 此等為捨

利養名聞讚歎安樂等中繫著。與此相反無利無名等中亦不退礙。捨愛憎處中分別。此名第二說世間捨。問若菩薩諸法中。作第一義捨者。為菩提故如然頭衣。如是勤行云何可得。答。

菩薩菩提 乃至不退
譬如燃頭衣 應作勤行

雖於諸法如是捨。而菩薩決定修行如然頭衣。乃至不退轉菩提菩薩。為菩提勤行。於中菩薩五種不退菩提因緣應知。何者為五。如聚等經中說。若聞具足大願菩薩佛世尊名號故。若生彼佛世尊國土故。是為二種因緣受持及說般若波羅蜜深經故。是為第三因緣。修習現前住等三摩提隨喜得者故。是為第四因緣。此四因緣說未得忍菩薩不退轉。若此菩薩菩薩不動地無生忍。說為究竟決定不退轉。問若此四種因緣中。隨以一因緣。菩薩不退轉者。先說如然頭衣勤行。彼云何成。答。

然彼諸菩薩 為求菩提
精進不應息 以荷重擔

雖復四因緣隨一因緣菩薩不退。而精進不應休息。由先當令諸眾生皆得涅槃。以荷如是重擔故。於其精進不息。問何故於其精進不得休息。答。

未生大悲忍 雖不退轉
菩薩猶有死 以起放逸

於四因緣隨何因緣不退轉菩薩。彼未生大悲乃至無生忍業力生者。由入放逸故。是以菩薩勤行如然頭衣。為無生忍故。於其精進不息。
菩薩復有何死。答。

聲聞獨覺地 若入便為死
以斷於菩薩 諸所知根

如前所四種因緣。隨何因緣不退轉。此菩薩未有大悲未得忍。未過聲聞獨覺地。或以惡友力怖生死故。或間故。或劫壞時間瞋嫌菩薩毀謗正法故。失菩提心。起聲聞獨覺地心已。或於聲聞解脫。若獨覺解脫證。彼斷菩薩根。所謂大悲。是以諸菩薩佛世尊為說知死。問此應思量菩薩。為畏住泥犁。為畏墮聲聞獨覺地。答。

假使墮泥犁 菩薩不生
聲聞獨覺地 便為大恐怖

菩薩設住泥犁。與數百千俱。不比墮聲聞獨覺地畏。問何故此。答。

非墮泥犁中 畢竟菩提
聲聞獨覺地 則為畢竟

設入泥犁。於正覺道。不能作畢竟障礙。住泥犁時。乃至惡業盡邊。於菩提道暫為障礙菩薩若墮聲聞獨覺地。則畢竟不生故。聲聞獨覺地。於正覺道乃為障礙。由是義故。菩薩於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畏。問其怖如何。答。

說愛壽人 畏於斬首
聲聞獨覺地 應作如是

經中佛世尊如是說。如愛壽人畏斬首。菩薩欲求無上菩提聲聞獨覺地。亦此。是故菩薩雖入泥犁。不比墮聲聞獨覺地畏。問已說未無生忍菩薩障礙法。此菩薩云何無生忍。答。

不生亦不滅 非不生不滅
非俱不俱說 空不空亦爾

此中菩薩緣生是念。有緣生法但施設。如無生中有生。是故生者不成。不成故非有。如非有。彼滅為二。無體生滅。彼不生不滅為二。亦無體。彼生滅二種中。不生不滅亦不相違故。空亦如是。如體放。彼不空及空不空亦爾。問若是念。以緣生諸法體者。何故復是念。亦無有緣生法。答。

隨何所有法 於中觀不動
彼是無生忍 分別

如是菩薩如實觀緣生時。得諸法體見。離體見故。即斷取法體。斷法體時是念。非無外法。而無法體。雖有緣生法。但如葦束幻夢。若法從緣生。彼不生是觀已。若沙門波羅門。所不能動而不取證。彼以樂觀無生法分別故。說名無生忍。此菩薩即住菩薩不動地。偈言。

既獲此忍已 時得授記
汝必作佛 便不退轉

無生忍故。即於非前非後。諸佛現前授記作佛。汝於來世。於爾所時某世界某劫中。當為某如來應正遍知。此名菩薩不退轉。問從住初地七地菩薩。皆決定向三菩提。何故不說為不退轉。唯說不動地菩薩。為不退轉。答。

不動菩薩 得於法爾不退
彼智二乘不能轉 是故獨不退

此謂所有出世間善根。諸聲聞獨覺乃至住第七地菩薩。不能障礙令其退轉。故名不退轉。非餘十種菩薩為三菩提諸法不退轉也。已不退轉因緣。此中又得殊勝授記。大乘四種授記。謂未發菩提心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隱覆授記。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於中未發菩提心授記者。其人利根增上信。諸佛世尊無礙佛眼觀已。而為授記。共發菩提心授記者。成熟善根菩提種先已修習。其根猛利得增上行。但欲解脫眾生故。即發心不退轉。無墮落法離八不閑(謂八難也)此人或聞自授記。於六波羅蜜不發精進其不聞更發精進為令不聞。欲使他人聞其授記。心故。以威福隱覆授記。若菩薩成熟出世五根無生忍。住菩薩不動地。彼即現前授記。是為四種授記。彼無生忍菩薩決定故。諸佛世尊現前授記。又別有密意授記。以為第五。如法華經說。

我等隨喜 大仙密意
如授記聖者 無畏舍利弗
我等亦當得 成佛無上
復以密意無上正覺

以何義故。說此別語授記。有論師說。為令未決定聲聞乘者發菩提心故。又已發菩提心初業菩薩等。畏流轉苦。欲於聲聞涅磐取滅度者。為令牢固菩提心故。又佛土菩薩。於此聚集。授記時到。以相似名。為彼授記故。諸師如是分別別語授記。於中實佛世尊。乃能知之。

菩薩乃至諸佛現前
牢固三摩提 不應起放逸

諸佛現前三摩提得已而住者。謂現在諸佛現其前三摩提也。三摩提者。平等住故。菩薩乃至三摩提。其間不應放逸。以未三摩提菩薩猶墮惡趣。未離不閑故。是故為三摩提。不應放逸。若三摩提。彼諸畏皆得解脫。此三摩提三種。謂色攀緣。法攀緣攀緣。於中若攀緣如來形色相好莊嚴身。而念佛者。是色攀緣三摩提攀緣十名號身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色類佛之功德。而念佛者。是法攀緣三摩提復不攀緣色。不攀緣法。亦不作意念佛。亦無所得遠離諸相三摩提。此名攀緣三摩提。於中初發心菩薩。得色攀緣三摩提。已入行者攀緣無生忍攀緣此等名得決定自在故。

諸佛現前住 牢固三摩提
此為菩薩大悲忍為母

此所說三種現。在佛現三摩提菩薩功德諸佛功德故。說名諸菩薩父。大悲者。於生死流轉中。不生疲倦故。又於聲聞獨覺地險岸。護令不隨故。說為母。忍者。得忍菩薩。於諸流轉苦及諸眾生中。不厭流轉不捨眾生菩提。以不生厭。是故此忍又為諸菩薩母。更有別偈說。

度以為母 方便為父者
以生及菩薩父母

般若波羅蜜生諸菩薩法故。佛說波羅蜜菩薩母。諸菩薩法從般若波羅蜜已。為巧方便所持。不令趣向聲聞獨覺地險岸。以是持菩提故。說巧方便菩薩父。問菩薩以幾許福能菩薩提。答。

少少積聚福 不能菩提
須彌量福 聚勝乃能得

菩提者。謂一切智智。彼與無應知等。應虛空等。虛空無邊故應知亦無邊。以有邊不能無邊智。是故少少積聚福。不能菩提云何得百須彌量福。聚集乃能得。

菩提資糧論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