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二
龍樹菩薩集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
試漚鴻臚卿宣梵大師
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詔譯
輸入者 周海燕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顧周娟
改稿者 張曉云
今此略明持戒之相。始自諸根。任持密護。飲食知量。減除睡眠。常樂尊重。修諸梵行。聞昔受樂。不喜思念。復能顯示沙門功德。出離輪迴惡趣過患。近善知識。如理作意。樂聞正法。入解其義。除貪恚癡。斷諸煩惱。袪虛妄想。增長明慧。專求解脫。不生疲勞。設有毀犯微細罪垢。悉能發露。而不覆藏。一切財物。心無吝惜。常樂惠施貧苦眾生了知五欲多諸過患。於己眷屬恩愛纏縛。生遠離想。譬之深冤。獨處林野。捨諸憒鬧。不畜長物。異諸貪夫。有來求法。不生慳嫉。即為宣說。令其信解。能以慧劍。除煩惱賊。得諸善人尊重讚歎。堪受世間上妙衣服。臥具飲食之所供養於諸肉味棄絕亡想。及世名利。心無希取。於善不善。二種業道。若作若止。決定信解。自入解已。除去我慢。以饒益心。為他演說。化諸外道尼乾子等。亦生信解。安住佛法。自三衣外餘所有物。以清淨心。而施與之。是人則為住聖種族。身心清涼。離諸熱惱。了知六處。無有真實。猶如癰疽。為物所覆。常為煩惱蚊虻咂食。諸有智者。勤求方便依正念處。及八聖道。善法香煙。而薰屏之。了知五蘊。猶如芭蕉。若生貪心。作不堅想。由彼貪故。失壞正道。先制諸根。令不散亂。漸令修習住三摩地。了知境界。本性唯苦。猶如棘林。稠密難越。亦如塵垢。坌污有情。以正法水。而澣濯之。如是觀察。彼蘊處界。生長諸惑。不可愛樂。此明持戒。而有二種。一者不清淨持戒。二者清淨持戒。如律中說。有二比丘。精進持戒。各處一方。善名遠布。時諸人民。咸仰其德。共詣彼所。親近供養。是時有王。名迦尼瑟姹。聞二比丘護持淨戒。與諸臣從。往至其所。見彼耆年。威儀整肅。修習禪定。乃生敬心。先意問訊。王曰。大德。如此持戒。欲何所求。比丘白言。我意來世願作國王。王聞語已。不生忻樂。云何持戒。無慧揀擇。返趣輪迴生死纏縛。汝為誑惑諸天人民。我今於此。不應供養。如是持戒。名不清淨。復詣新學比丘之處。王乃問曰。汝今持戒。欲何所願。比丘白言。承王顧問。我所求者。願成菩提。利樂群品。王聞是說。心大歡喜。如是持戒。則非錯謬。離諸垢染。名為清淨。我今應作最上供養。如是沙門。發廣大心。帝釋諸天。皆應供養。時諸人民。聞王稱讚。皆共合掌。禮比丘足。王乃顧彼諸侍臣曰。各持所珍。而以奉施。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如世尊說。有十種緣。名不清淨持戒。一者攝取損害。二者深著染欲三者不求出離。四者常生懶墮。五者遍計希求。六者退失正行。七者邪命自活。八者失安隱樂。九者寡聞不學。十者廢忘誦習。
云何名為攝取損害。謂於國王王子大臣。懼其威勢。常當遠離乃至種種諸惡律儀。比丘設為渴乏所逼。不應於彼。求水而飲。未斷煩惱。未得神足。不能自調。多生驚怖。
云何名為深著染欲。於五塵境。邪思相續。自性縱逸。廢善修作。
云何名為不求出離。捨於勝處。而趣非處。復毀勝處。讚五欲樂。
云何名為常生懶墮。數數思念過去所作非義利事。互相執諍。恃己所有資生之具。受用隨意。而生憍慢。多於耆年有德之人。不能致敬。託事不起。云何名為遍計希望。謂於知識同梵行者。互相諂讚。茍求利養。
云何名為退失正行。樂造諸惡。違越戒法。無善方便。起對治道。
云何名為以邪活命。畏己難養。心無止足。如律中說。邪命比丘。作非律儀。矯現異相。於大眾中。自矜己德。多言無恥。猶如狂犬。或恃種族。多聞論議。或於非時。為他說法。雖有少德。為貪利故。彼聞法者。多不信受。聞有人言。於某方所。有婆羅門大族長者。施諸衣服種種資具。即至彼所。謂長者言。我為耆德。當以最上奇妙之物。願先見施。是時長者恐生諠競。不違其意。而給與之。僕吏見已。咸生輕毀。所施不與。擯遣令去。時彼比丘。心生憂惱。於長者前。而作是言。我先不欲詣劣種姓。求諸所須。今既無得。住亦無愧。彼雖下族。亦能喜捨。如是比丘。巧言詭詐。以多求故。心常熱惱。
云何名為失安隱樂。彼持戒者。當應安住不苦不樂處中之行。非如外道尼乾子等。坐臥棘刺。五熱炙身。虛受勤苦。一無果利。若著於樂。亦無所證。但增放逸。後招苦報。
云何名為寡聞不學。外雖防惡。內無明慧。一向顓愚。不能諮聞。
云何名為廢忘習誦。但思飽食。不能進修。充飫腸胃。不淨流溢。實非沙門。自稱梵行。猶如鳴螺。但馳虛聲。如是十緣。隨具一種。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諸修修行者。應當了知。
若人深心決定信解。乃至小罪。生大怖畏。當知是人。善住淨戒。如律中說。有一長者。巿得一僕。既幼且貧。賣身自濟。然彼內心受持佛戒。忽爾長者使令殺生僕即白言。長者正人。云何遣人而為殺業。於善不善。要當分別。為持佛戒。弗敢從命。長者感悟。乃止其殺。
復有國王。名計羅迦。常以嚴刑。而治于世。若彼民庶。有諸過咎。攝屬官者。悉當誅戮。是時有一人。臨當被害。彼旃陀羅稽首王前。我今發心。始受佛戒。於諸罪人。誓不行殺。乃至螻蟻。亦不損害。王曰汝遵佛戒。違拒國令。既無所用。養汝何益。時旃陀羅復白王言。我今決定。不毀淨戒。願王試觀。帝釋諸天。尚於佛制。無敢違越。況我輩乎。王曰。實爾。當以嚴刑。先斷汝首。旃陀羅曰。我今此身。攝屬於王。然於後世。更有餘身。以此持戒善根功德。當得世間上妙快樂。乃至諸天。隨意願往。於未來世。樂求善法。增長信進念定慧力。以功德水。洗滌貪等三毒垢染。淨盡無餘。決定當得預流等果。乃至如來淨妙法身。作是願已。於大眾前。高聲唱言。我今此身。從因緣生。於剎那頃。必當就盡。為護佛戒。心無憂怖。王聞是說。益增忿怒。即敕使者。驅旃陀羅。於尸陀林。而斷其命。時諸人民。咸生驚歎。乃相謂曰。此大丈夫。甚為希有。為護佛戒。捐其軀命。
是故當知。一切眾生。匪拘小大種姓高下。但能深心。具諸慚愧。決定信解。而不毀犯。則得名為清淨持戒。
此中復明不清淨持戒。如律中說。有一比丘。修遠離行。栖止巖谷。忽於夜中。自取食。由匆遽故。而破其器。時眾聞已。訶彼比丘。雖處山間。而非時食。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
復有比丘。本婆羅門。後依佛法。出家修道。樂於曠野。單己而居。由慣習故。常於夜分。摺去袈裟。蹲踞而坐。有先徒屬。忽來省問。乃語彼曰。此若無人。汝可入彼菴羅林中。採果持來。弟子受教。即住彼所。乃為主者之所執縛。此亦說名不清淨持戒。
復有比丘。住阿蘭若。修寂靜行。入里乞食。誤過婬舍。彼女問曰。持戒比丘。何故來此非解脫處。若樂和合。當入火坑。如是比丘。難居空閑。不善觀察。為彼譏訶。此亦說名不清淨持戒。
有二比丘。住阿蘭若。然實無德。自謂有德。隨諸商人。入於大海。暴惡黑風。非時而起。波濤洶涌。咸生驚怖。水族諸獸。摩竭魚等。交橫往返。觸壞船舫。彼諸人眾。紛擾悲號。或得浮濟。或為沈溺。時老比丘。墜水中已。顧己衰朽。命不能脫。即解浮囊。與其同伴。彼既得已。多取珍寶摩尼珠等。遂喪其命。此則名為不清淨持戒。次復明彼清淨持戒。有一比丘。涉於遠道。乃為賊輩。悉奪其衣。中有一人。先作沙門。知其護戒。語彼徒曰。以草繫轉。縛之而去。比丘專念佛所制戒。一切草葉。不得挽絕。伏於道側。不敢少動。遇王畋獵。遙見疑是裸形外道。我慢不起。即往詰之。知是比丘。為護淨戒。不傷草葉。王歎希有。乃令釋之。為設飲食。復施其衣。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有二比丘。自遠方來。欲往供養如來舍利。途涉辛勤。欲求水飲。第一比丘。為渴所逼。不暇觀視。即飲其水。第二比丘。雖亦渴乏。驗水有蟲。謂其侶曰。寧自渴絕。無傷他命。不應違犯世尊戒律。端坐林下。忍渴而終。以是緣故。生忉利天。見佛聞法。證預流果。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有優婆塞。久修梵行。忽爾其舍為火所焚誡諸子曰。汝慎勿以有蟲之水。而沃其火。所以者何。我護水中微細諸蟲。不顧財貨。豈為少利。而墮惡道。此則名為清淨持戒。
是故智者。應當安住清淨持戒。畢竟遠離不清淨持戒。當知如來出現於世。常樂利益一切有情。閉惡趣門。示生天路。燒煩惱薪。拔貪欲本。化諸眾生。捨家離縛。皆令獲得吉祥安樂。究竟超越生死瀑流。乘智慧舟。到於彼岸。漸次圓證菩提涅盤。建大法幢。摧諸外道。我慢高舉。諸不善行。皆使發心。勇猛精進。以正法水。洗其渴乏。彼聞法已。依教修學。積集法財。功德寶藏。安住神通。出離三有。了勝義諦。住解脫處。如是持戒。諸佛所讚。當知是人。為世間眼。能導眾生。至安隱處。亦如明燈。能破癡暗。如清淨水。能滌罪垢。如妙良藥。療煩惱病。如大醫王。善拔欲箭。如世良田。生功德苗。善能教示懈怠眾生。令生喜心。樂持淨戒。
若人樂作不善業道。如冤同居。必遭損害。如依外道婆羅門法。而求出離。返招殃咎。當依往古諸佛教法。袈裟幖相。以求解脫。則能銷滅諸不善根。令諸魔軍。生大憂怖。以智慧力。斷除煩惱。得大名稱。離諸衰患。究竟成就妙菩提道。如說馬鳴智者堅持淨戒。善說法要。現生獲得名聞義利。復生天中。受勝福報。增長明慧種種功德。當知善能持淨戒者。猶如貧士。獲其賢瓶。隨所求者。皆得如意。常當精進。恭敬守護。如事師尊。無疲勞想。持淨戒者。亦復如是。
如世尊說。清淨持戒。則能獲得十種功能。一者由持戒故。凡所施為。無有錯謬。不生煩惱。心常喜悅。由喜悅故。深心樂法。由樂法故。身得輕安。由輕安故。受勝妙樂。由妙樂故。引生禪定。由得定故。了知實際。了實際故。安住菩提。棄背障染。住無我智。則能永斷微細煩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後有。向涅盤界。二者由持戒故。所有三業。不造眾罪。遠離惡趣。臨命終時。心無怖畏。所作福業。眾善現前。隨意往生。勝處受樂。三者由持戒故。美名流布。聞者稱讚。四者由持戒故。睡安覺安。身心無惱。五者由持戒故。常得諸天愛念守護。六者由持戒故。處大眾中。心無怯弱。七者由持戒故。不為非人。伺求其短。八者由持戒故。得諸惡人。視如親族。九者由持戒故。所須無乏。不假希求。常得善人恭敬供養。十者由持戒故。所願隨心。皆得成就。若欲求生最上種姓。大富長者。婆羅門家。或復求生六欲諸天。乃至色界無色界天。或求離欲阿羅漢果。寂靜解脫。咸得如意。如是持戒。所獲功德。譬如大海。深廣無邊。若我具足次第宣說。窮未來際。亦不能盡。如向所明。持戒功能。何人曾獲如是勝報。如佛大僊。皆悉成就。從初發心。修持淨戒。乃至獲得三明六通。力無畏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美妙分明。圓滿無減。紺髮右旋。如蜂黑潤。項圓光。猶如滿月。面貌端嚴。如蓮華敷。形儀挺特。如融金山。雙足平正。妙善安住。身肢圓滿。如尼俱律陀樹。常以愛眼。視諸眾生。凡見佛者。皆蒙利益。方便拔濟。出離惡道。於諸世間。而無與等。故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諸眾生。受持淨戒。則能獲得如上功德。與諸如來。等無有異。善能利樂一切有情。故布施後。明彼持戒。次第行相。如前已說。汝等比丘。常當一心。樂行施戒。為人顯示。則為具足成就福蓋。
福蓋正行所集經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