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

吉藏
輸入者 王 麗
    一校者 王 麗
    二校者 吳迎香
    改稿者 劉海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護國品第五

正說六品中上來三品明能護般若辨經力用。生菩薩二利能護佛因果。及知四生相寂了語因果本來不二。得出世利益已竟於前。今此品明所護國土辨世間利益。上空品初十六國王意欲問護國法用。佛先答為諸菩薩說護佛果十地因緣。上來三品諸說觀門明能護般若因而生解。內德既圓外化復顯。經之威力使國無災民主獲安故為護。所護是何為國。國者王化封疆名之為國。盛辨此義因以標名故云護國品。問何故弘此經能護國土。答其意多今略明三義故能護國土。一者般若佛母能生諸佛。今弘宣般若稱可佛心神通之所擁護。能使七難不生萬民安樂。二者大乘經菩薩所學。由講此經十方菩薩雲集此土大乘。以菩薩神通大故能令七難不起。三者此大乘經十方護法天龍鬼神等之所愛敬。由講此經天龍神等悉來聽法。擁護國土能除七難災障不起故能護國也。此分為五別初明護國行法大王昔日下第二引昔顯今明益非虛。大王十六大國下第三勸物修行爾時釋迦下第四益。吾今下第五結。就第一段中復四別初明護國行法大王國土亂時下明七難正壞國土以為所護。三從不但護國已下明護餘臣庶等亦名護福。四從不但護福亦護眾難下明護餘人八難。就初護國行法中又分為三。初敕聽許說二當國土欲下明須護時節。三當請百佛下正明護國行法
爾時佛告大王汝等善聽吾今正說護國法用受持般若波羅蜜國土欲亂破壞劫燒賊來破國時當請百佛像菩薩像百羅漢像百比丘四大七眾共聽是經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師子吼座前燃百燈燒百和香百種色華以用供養三寶三衣什物供養法師小飯中食亦復以時。初文云告大王者誡聽也。吾今者許為正說。汝受持下勸王修行也。始是答上空品中問護國因緣二明須護時節。文云當國土欲亂者明七難將起壞國惱民。故國王德攘災令萬民安樂。文云劫燒未必劫燒也。言賊者有二。一外劫盜禽獸。二所作煩惱賊。既有二護亦有二。一外即百部鬼神所謂功德智慧若內若外皆是諸佛菩薩神力也。三明行法中又分為四別。初從請百佛下列七種福田福田闊大。二從百師子下標列六種供養具明供養事。三從大王一日二時下第三教說法儀式。四從百部鬼神下明諸善神歡喜擁護國土初明七種福田一者。百菩薩三百羅漢此等涅槃後故但請像。以其末世七難急故。若就在世時亦請菩薩羅漢等身。四百比丘眾五四大眾。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六七眾四大眾外更加式叉摩尼沙彌沙彌尼為七也。七請百法師。法師等七種何故皆百。略舉圓數以應百部鬼神也。二明六種供養具中師子坐。以佛及法師坐此座上說妙法師子座。二燃百燈三百和香四百種色華五三衣什物什物三衣‧缽‧坐具剃刀‧褐子‧烏子‧刀子‧漉水袋缽袋針筒。六小飯中食。用此六種供養三寶。百座者以有百法師故。燈香華各有百者以供養等故。三明說法儀式
大王一日二時講讀此經汝國土中有百部鬼神一一部復有百部聞是經此諸鬼神護汝國土文云一日二時講者午前午後也。四明善神護國土。文云百部鬼神三藏師云出金銀仙人義經。此經外國不來。此仙人領諸鬼神鬼神根本有十部。一一部各有十部故云百部也。根本十者能化諸神。童子摩醯首羅兒。犯仙人仙人不殺小兒。故仙人記年十六大仙必死。此言不可勉。摩醯力住此兒恒年四。以小兒為部黨害世間小兒。若年五此兒不復害。三母童子乳母也。四梵神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一切智。若失物小兒面更目直往取物得物還失目。五象頭神障礙一切善惡事願令不成就六天龍神多貪嗔。七羅神好犯人天善惡二健兒。八沙神食肉薄福如沙土。九夜叉神有神通剎神翻名極難。言百部者是鬼神王也。一一部復有百部鬼神者是前王眷族也。是諸鬼神人行般若。若不弘宣好為損害。由國內講此經諸鬼神等為法故悉來護國令無七難。由無七難得講得聽。故云聞此經也。行法竟。
大王國土亂時先鬼神鬼神亂故萬民亂賊來劫國百姓亡喪臣君大子王子王王子百官共生是非地怪異二十八宿星道日月失時失度有賊起大王若火難水難風難一切諸難亦應講讀此經法上說。第二明七難正壞國土七難者一鬼神難二賊難三臣君太子百官難二十八宿難。大王三災合前為七難。此意由國三寶復不講讀大乘鬼神聞正法心滋多惱亂萬民。萬民復亂及以衰死故外賊來侵國耳。又百部鬼神聞正法由其國講經故諸鬼神瞋忿故起七難惱亂國。二十八宿者角亢弖房心尾箕是東方宿也。斗牛女虛危室壁是北方宿也。奎婁胃昂畢觜參是西方宿也。井鬼柳星張翼軫是方宿也。一方有七四七二十八宿也。失度者於上度錯亂故曰失度也。日月失度者天有三百六五度四分度之一。日一日一歲周天月一日三度九分之七。一月周天。又天道日月所行有無量。大判三道。謂冬至之日行於南道。夏至日行於北道。奉秋分行於中道。護難法用同上故云上說也。
大王不但護國亦有護福求富貴官位七寶如意來求男女慧解名聞六天果報九品果樂亦講讀此經法上說。大王不但護國第三明護臣庶等法用。有九種福一富二貴官位三七寶如意四行安穩男女六慧解七名聞六天果九九品果也。九品九品人上中下各三品三三九種。品上中下者上品道種性金輪王中品種性輪王下品種性輪王中品上中下者品鐵輪王中品粟散下品國王下品上中下者剎利大姓中品波羅門大姓下品居士家等。
大王不但護福亦護眾難若疾病苦難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破四重禁五逆因作八難罪行六道一切無量苦難亦講讀此經法上說。大王不但護福亦護眾難下第四明護難。難有八一疾病苦難二杻難三械難四枷難五鎖難六撿繫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等是五逆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和合僧八難。又八者三途難即三。四佛前佛後難五邊地難六聾盲瘖啞難七世智辨聰難八長壽天難。第一大段明護行法竟。
大王昔日有王提桓因為生王來天上欲滅其國時帝釋天王即如七佛法用敷百座請百法講說般若波羅蜜即退如滅罪經中說。大王昔日下第大段引昔類今。就中有二。初引帝釋波若護國土。如涅槃經引出其事也。二從羅國下引普明波若護身命。如十王經中說五千國王集。引此為證也。就初引天王中有四。生王領奪天國二明帝釋護國行法。三即退下明生退散四如滅罪經下引經成。此應名涅槃經滅罪闍王中說也。
大王國王一太子欲登王位一名斑足太子為外道陀師受教應取千王頭以祭塚神自登其位已得九百九九王少一王即北行萬里一王名曰普明王普明王白斑足王言願聽一日飯食沙門頂禮三寶其斑足王許之一日普明王即依過去七佛法請百法師敷百一日二時講說般若波羅蜜八千億偈竟其第一法師普明王而說偈言。大王羅下第二引普明王為證。一明事。二從普明王白斑足下經修福明護行法。三爾時法師法悟解。第一事者斑足欲破諸國取千王頭祭塚文相顯可解。第二明行法文別三。初明普明一日暇斑足即許。二時普明下請法師說法。三其第一法師下就彼一人非常偈。前分文相顯可知。就說偈中有八偈為四。初兩偈無常次兩偈說苦。次兩偈說空次兩偈無我
劫燒終訖乾坤洞燃須彌巨海都為灰揚天龍福盡於中彫喪二儀尚殞國有何常。乾坤洞然者如造地。本起經說地壽萬劫壽盡劫火燒盡。七日凝住過七日下洞然。劫火去上至欲界第六天一劫火盡。大龍王雨水滅火上至第十梵天色界。復一劫藍風方來吹此天雨水。波蕩至上無色界。復有劫水盡吹水波即作山川。地初成未有日月星宿。諸天飛來日月國土始有也。就初兩偈中初句就地。次兩句約山海次兩句就天龍一句陽。二儀者一陰二陽此之二種能成為二儀。言尚殞者明此陽雖復長而念念彫喪故是無常。下一句無常無常種今略出五種。一滅無常現報二壞無常和合破散。三轉無常色等變為異四集相無常無實生滅也。五自性無常有為平等不住也。次兩偈明即明八苦
生老病死輪轉與願違憂悲為害欲深禍重瘡疣無外三界皆苦國有何賴。等者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輪轉際者輪迴即是行苦與願違者即是不得苦亦名離苦。憂悲即是壞苦。欲深禍重者論云如大海無邊亦無底。能召重故云禍重也。瘡疣無外者貪欲內心生故。瘡疣即身有故云無外。三界者明苦實樂虛。國有何賴者明依報皆苦也。苦位四一欲界不淨故苦色界退墮故苦。三無色界不安故苦二乘一向寂靜故苦。次兩偈明空。
有本自無因緣成諸盛者必衰實者必虛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聲響俱空國土亦如。文云有本自無者明自性本來空也。因緣成諸者因緣空也因緣之法由若空華。但有假名而無其實也。正觀因緣生即是空也。盛者必衰者此是始終空也眾生虛妄橫計為有。諦實而觀始終皆不可得也。實者必虛者眾生計我為實。實相刀切無常即壞。即是實者必虛也。眾生蠢蠢都如幻居者明生空也。聲響俱空明相空。響但有相無實故云空。聞響者是耳根顛倒聽。例如空華旋輪等。次兩偈明無我初句就無我。心非形相故言無形也。
識神無形假乘四蛇眼保養以為樂車形無常主神無常家形神尚離豈有國耶。假乘四蛇者約色明無我四蛇四大也。眼保養以為樂車者此句約情明無我。以凡夫慧眼保翫此身以為樂車。如似無目之象但求食味。樂五陰車也。不達無我保養四大謂為我。不知此身假合似眾木成車。橫計輕苦謂之為樂為樂車。形者四大也。神者識神也。形神尚離正明無我。豈有國耶者舉類顯國空也
爾時法師說此偈已時普明王眷屬得法自證虛空等定法悟解還至羅國斑足所。第三法悟有二。初明自行次明他。自行有二一眷族得解二普明自證虛空等定。次明有五。
中即告九百九九王言就命時到人皆應誦過去七佛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中偈句時斑足王問諸王言皆誦何法時普明王即以上偈答王王聞是法得空三昧九百九九王亦法已皆三空門定時斑足王極大歡喜告諸王外道邪師所誤非君等過汝可還本國各各請法師講說般若波羅蜜名味句時斑足王以國付弟出家道證無生法忍十王地中說五千國王常誦是經現世生報即告九百下一明化餘王。時斑足問諸王下二明斑足與諸王法獲益。即告諸王三明悉放諸王各還本國皆弘此經。以國付弟下四明斑足出家進行無生忍。五千下第五明五千益第二引證訖。
大王十六大國王修護國法應如是受持天上六道眾生受持七佛名味句未來世中復有無量小國王護國土亦復爾者應請法師般若波羅蜜經名味句。大王十六大國下品中大段。第三勸持三。初勸十六國王受持二天中下勸六道眾生受持。三無量國王下勸諸小國王受持第三勸持訖。
爾時釋迦牟尼佛說此般若波羅蜜時眾中五百億人得入初地復有六欲諸天子八萬人得性空地復有八梵無生法忍無生法樂忍復有先已學菩薩者證一地三地乃至十地復有八部輪王三昧門三昧門得轉鬼身天上正受在此曾者皆自性乃至無量空信吾今略說天等功德不可具盡。爾時釋迦牟尼下品中大段第四。明得益有六種益不同。初五百億人得初地二六欲天萬人得性空地在四地已上。三八梵無生忍法樂忍在七地以上。四復有先已學菩薩初地乃至十地。五八部三昧一切入也。得二三昧者八勝處八背捨也。或云一空無相也。又轉鬼神身得天身。六現在眾在此自性信者四不壞信也。又得空信者入初地也。又十信自性信種性已上名空信也。吾今下品中大段第五總結略說廣說不可窮盡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散華品第六。正說六品為四。上三品明能護般若二護國一品明所護國土已竟。今此品是第三示物供儀令人供養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多。內心慶喜散華供養因以名。故云散華品。問供養種今何故散華。答供養雖多不三種。一敬供養香華二利供養服等三修供養六度四攝等。此品多供養修行供養也。此品文為六段初明十六國王歡喜散華供養。時諸國王下第二發願。佛告大王下第三如來述成。時佛下第四現神力佛現神足下第五時益。諦聽諦聽下第六結
爾時十六大國王聞所說萬億偈般若波羅蜜無量即散百萬億行華虛空中變為十方諸佛共坐座說般若波羅蜜無量大眾共坐金羅華散釋迦牟尼佛上成萬輪華大眾上。就初散華中有四。初散百萬億行華地前十心華。二復散八萬四千波若波羅蜜初地已下十地華。三復散覺華佛地華也四諸天人散天華。就前三十心行華中有四。初明十六國王聞上說般若歡喜即散百萬億行華。二華於成一座。十方佛共坐座說般若。三無量大眾共坐金羅華散釋迦上。四金羅華成萬輪華大眾也。問何故一時間諸華變轉自在此。答以般若故於無所得作種種名。不可以心而求。若約勸解其事多不可具出。下云諸華例爾也。
復散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華於虛空白雲臺臺中光明王佛無量大眾般若波羅蜜臺中大眾持雷吼華散釋迦牟尼佛及諸大眾。第地上行華三。初明散華白雲臺。二明臺中光明王佛般若。三臺中大眾持雷吼華散釋迦大眾也。
復散覺華虛空中變作金剛城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大菩薩眾論第一義諦時城中菩薩光明華散釋迦牟尼佛成一華臺臺中十方諸佛不二法。第三佛地散覺華有五。初明覺華二華於中變作金剛城。三城中師子吼王佛共十方大菩薩第一義諦。四時城中菩薩光明華散釋迦成一華臺。五臺中十方佛說不二法也。
諸天人亦散天華釋迦牟尼佛虛空中成紫雲三千大千世界中天人散恒河沙華如雲而下。第四諸大眾天人散華三。初散天華釋迦上。二華於中成紫雲三千大千世界。三蓋中天人散恒沙華。此等若就事是敬供養。若行即修行供養。問前後四番散華蓋等。何故於中有佛說法有說法者。答諸佛方便不可定准。第一散華供養訖。
時諸國王散華供養已願過去佛現在未來佛常說般若波羅蜜一切受持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所求如意常行般若波羅蜜。時諸下品中大段第二發願。就有二。初時諸天國王三世諸佛常說般若。二願一切受持者下願四眾所求如意無所得般若也。
佛告大王如是如是所說般若波羅蜜應說受是諸佛母諸菩薩神通處。佛告下品內大段此第三如來述成。就有二。初述可故云如是如是二如所說下勸應說受持般若諸聖之本。三句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神通母。
為王現五不思議神變一華無量無量一華一佛土無量佛土無量佛土一佛土無量佛土毛吼土。毛吼土無量毛吼土無量須彌無量大海芥子一佛身入無量眾生無量眾生身入一佛身入六道身入地水火風佛身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時為王下品中第四神力。現五不思議即為五別。第一華不思議一華無量者少能入多。無量一者多能入少故皆不思議神力也。佛土不思議無量佛土一佛土能變多土一土故。三毛吼不思議少能容多故。四須彌不思議多能入芥子故。五眾不思議無量眾生一佛身故。五種神通不思議正觀異名也。
佛現神足十方諸天佛華三昧恒河菩薩現身成佛恒河八部王成菩薩道女人現身神通三昧善男子是般若波羅蜜三世利益過去現在今說未來說。佛現神足下品中大段第五明得益有二。初別明四種人益。二善男子下總舉波若三世利益。別明四眾內即為四別。一十方天人佛華三昧者。此是華嚴三昧十地得之。恒河菩薩成佛身。三三恒河八部王成菩薩道初地以上。四女人現身神通謂五神通也。男子下總舉般若三世利益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法修行諦聽諦聽下品中大段第六勸三慧結勸修行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受持品第七。此品明十三法師。開而奉行為受久久不失為持。因以名故言受持品正說六品為四。今是第四明弘經行相貌勸依憑學經。就有二。初月光疑問從牟尼下第二答。初問中有二。初月光從前品生疑。白佛言下第二正末代持法人。就前疑問中初睹瑞疑念。次即發言諮請。
爾時月光心念口言釋迦牟尼佛無量神力亦見千華臺上寶滿一切佛化身主復見千華葉世界上佛其中諸佛各各說般若波羅蜜。所言月光者性月名波斯匿。而言月光者當是受法已後更立光字故云月光也。次發言者見釋迦神力復見寶滿如來化身佛主復見千葉上佛各各說般若。此三處為一為異。
白佛如是無量般若波羅蜜不可說不可不可以云何男子於是經中明了覺解如法一切眾生空法道。白佛下正問。就中有二。初正問所說般若甚深無量。次云何下結問意。就前正問中有三句般若甚深。一過言說故云不可說言語道斷故。二過心境界故言不可深而無盡故。三過覺觀故云不可以非思慮境界慮之所達也。云何下次結問意法相如是絕緣忘觀。云何解了一切眾生得入空道。開空法道者達有本空故名開空。即空能通名道故云開空法道也。
牟尼言有修行十三觀門男子為大法王從習忍至金剛頂皆為法師依持建立。汝等大眾佛供養而供養之應持百萬億天華天香而以奉上。牟尼下第佛答三。初正答問。佛告月光滅度後下第二勸持。時諸大眾輪王第三明時眾益。就前正答中有三。初略答。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男子如是如是下第三總結十三法師功能。就前略答中有二。初佛答勸修觀門略歎其德。文云十三觀門者謂三賢聖為三。前四忍三品以為二。寂滅下忍三。從習忍已下第二辨位。習忍者種性。至金剛頂者即第十地標初舉後一略具列。依持建立者明三種合可依止。汝等下第三勸大眾如法供養。文云佛供養者教其重敬供養也。故二諦品云一念般若是人即是如來。況十三法師佛供養也。
男子其法師者是種性菩薩在家差若出家比丘比丘尼修行十善自觀己身地水火風空識分分不淨十四根所謂五情五受男女意命等有無過故即發無上菩提心常修三界一切念念不淨不淨觀門住在佛家六和敬所謂三業戒同見同學八萬四千波羅蜜道。男子其法師下第二廣答三忍。即為三段。就初習三。第一伏忍初習忍十住也。第二善男子習忍下舉失顯得。更十心外凡十善菩薩。第三是定人者下顯得結習忍位也。就初習有八文。初標忍名位。文云是種性菩薩也。第二別明四部眾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有本云波差優差外國語音不同此異耳。此間名宿男宿女亦云男子女人出家二眾一名比丘此名破煩惱。二名比丘尼為女。第三修行文云修行十信十信者即前教化伏忍下品種心。十信精進心乃至迴向心。第四作六大四大‧空‧識也。第五作十四根觀。五情五受根男女意命此。四是生死根本成實論往來根。生死過患故菩薩先須觀之。三無漏根入聖位非過不須觀之。五根不斷善根亦不觀也。是故二二根中除八根但四。喜樂捨意此四雖通漏無漏染污根本。所以不除也。第六發菩提心度論云五種菩提。是第五無上菩提心也。涅槃經四種菩提發第四上觀菩提也。大品經三種菩提三佛菩提心也。第七常修三界忍者三界念念不淨諸漏本。一念淨處不淨忍也。以作上來諸觀名弟子故云住在佛家也。第八修六和敬與物同修名之為和。共相德目之為敬。三業同修為三。戒同見同學八萬四千度名六。餘經以同利利為六也。
男子習忍以前行十善菩薩退有進譬如輕毛隨風東西是諸菩薩亦復如是雖以千劫行十正道發三菩提心乃當入習忍位亦常學三伏忍法而不可字名。男子下習忍內大段第二更十心外凡十善。舉失顯得也。就有六句。初說明外凡菩薩行十善由有進退。譬如下第二舉輕毛善趣見理未明。退大小乘。似彼輕毛隨風不能住。是諸菩薩下第三合喻。雖以千劫下第四明千劫有所得心行十正道不得進位也。發菩提心下第五明發無所得得入忍位也。亦常學下第六結不定人不可名字也。
不定人是定人者入生空聖人性故必不五逆六重八輕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無有是處能以一阿僧祇劫伏道忍行得入僧伽陀位。是定人下習忍位中第三大顯得結習種忍也。就三初生空位。此人空無我解也。亦名假名空。必不起下第二明離過五逆如前說。六重者四重加沽酒為五不四眾過為六。八輕者出優婆塞經。第一供養父母師長。二者耽樂飯酒三者不能瞻身病苦。四者有乞食不能隨多少與而令空去。五者比丘比丘尼長老尊宿優婆塞等不須禮拜問訊。六者四果犯戒憍慢心。七者月月不能持六齊八支戒。八者四十里有講法處不往聽。九者受招提僧臥具床座。十者疑有虫故飲。一險難之無伴行。無伴宿尼寺三若為財命打罵奴婢僮僕外人。四若殘四部眾五若畜貓狸。十六畜養象馬一切禽獸不作淨施七若不儲僧伽梨衣缽杖。八若為身田作。不得身命若作巿易秤賣物。說價已不得前卻捨賤取貴。十若在非處非時行欲一商賈販賣不輸官稅盜棄而去。犯國制。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寶自受用僧若不敢說法讚歎輒便自作五若在沙彌比丘前行十六不得撰擇取美過分而取。不得養蠶。八行路之時遇見者不住瞻視方便付囑而捨去。佛法經書作反逆罪言非佛說者。於佛法真佛說言非佛說佛說言是佛說無有是處。以一阿僧祇者從善趣初心至滿心種位合逕一阿僧祇也。始得入僧伽陀位者第三段結習忍位也。外國僧伽此方名種性。又義翻為離著地以不著人我故也。問種性異名復有別稱。答瓔珞經明有六名。在性名種性在信名堅信。在忍名信忍在慧名聞慧。在定名習相定在觀名觀。問云何十住。答。一名發心住二治地三修四生貴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住七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位內王名銅寶瓔珞
復次種性十慧顛倒我人知見分分假偽但名但受但有法不可得定相他相故修護空觀亦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以二阿僧祇劫正道法住波羅陀位。復次種下第二明有八句。標名二出行德三滅惑四知俗。五修觀六辨行多少七修行時節八結名。第一標名文云種性也。第二出行德文云行十慧觀。十慧即前教化品十止心也。四意止為四即四念處三善根為七即慈施慧。三意止為十。三意止者所謂三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未來果忍也。第三滅惑文云顛倒。十顛倒常樂我淨四對四依止。三煩惱顛倒對三依止過去因忍對因倒未來果忍對果倒現在因果忍對因果倒也。或可持論發心品中說。十種煩惱為十倒也。我我所通障十地種人少分滅也。第四知世諦假有非實文云分分假偽不可得也。第五空觀文云他相修護空觀。觀我人他相故三空觀門具足未得名修已得名護。第六辨行少多。文云常行百萬波羅蜜念念不去心者。以無間修故不去離心也。第七修行時節文云以二阿僧祇也。第八結名。波羅陀位者此名種性三藏師云義翻為護度。所習諸行能堅守不失也。從善趣初心種位時逕二阿僧祇劫也。瓔珞經有六名在性名種性在堅名法堅。在忍名法忍在慧名思惟慧。在定名性定在觀名行觀。問云何十行。答一歡喜行饒益行無瞋無盡行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重行九善法行真實行也。位內王名銀輪王
復次種性住堅忍中觀一切法無生無住無滅所謂五受三界二諦他相如實不可得故而常入第十第一義諦心心寂滅。復次種下第三明有六句。初標名二行三觀解四為物生五修行時節六結位。第一標名名種性。第二行德文云住堅忍中即前教化品十心。十堅者一戒忍二知見忍三定忍四慧忍五解脫忍六三界因果空忍七無願忍八無相忍九無常一切法空無生忍。第三觀解文云一切法三相。所謂以知五受三界二諦他相。如實性者無所得不二性也。以知諸法無所有故云不可得。文云常入第十第一義諦者牒前五受為五。三界為八世諦為九真諦為十也。從前觀向後故言常入第十第一義諦也。心心寂滅者前觀諸無生今明能緣之心亦寂滅也。
三界何以故業習果報未壞盡故順道生故復以三阿僧祇劫修八萬波羅蜜平等聖人故住毘跋致正位。第四為物生文云而三界。何以故下釋生意。以業習未盡故地前三賢菩薩為物三途生。以無始為因大悲為緣發願入三途教化眾生也。第五明修行時節文云三阿僧祇劫。修八萬億諸度將入初地故云當平等聖人地。第六結毘跋致正翻為不退也。種性例前有六名。在堅名堅修在忍名忍在慧名修慧定名慧定在觀名向觀。迴向者一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三等一切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六平等善根迴向等觀眾生迴向如相迴向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也。瓔珞經金輪王
復次善覺菩薩摩訶薩平等修行四攝念念不去心無相捨滅三界煩惱第一義諦不二法性無為緣理而滅一切相故為智緣無相無為。復次善覺下次信忍初地又有十段。初標名二歎地功德三明空有兩解四滅惑五得無為。六解法方便七明二智成就八進行九結位十以四大藏益物。第一標名者文云善覺菩薩也。第二歎地行文云住平等初地信空有并觀故云平等忍。第三明空有兩解文云修行四攝有解無相即空解。第四滅惑文云滅三界煩惱。第五明得無為文云於第一義不二。滅一切無為
住初忍時未來無量生死不由智緣而滅故非智緣無相無為無相無相無量方便現前實相方便者於第一義諦不沈不出不轉顛倒遍學方便者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住初忍下未來生死不起即非緣滅無為自無他相者由自故有他自無故他亦無。無遣自無遣他無雙遣故名無無相也。第六釋方便有六子句。一實相方便二遍學方便迴向方便四魔自在方便一乘方便變化方便第一實相方便者文云於第一義諦而不沈不出。二乘沈空凡夫顛倒也。菩薩實相有沈出故不顛不倒也。第二遍學方便者文云非證非不證。菩薩空有並觀齊不二故云非證非不證。而一切學者明小遍學名一切學也。
迴向方便者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自在方便者於非道佛道四魔不動一乘方便者於不二通達眾生一切行故變化方便者以願力自在一切淨佛國土如是男子是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實智照。
第三迴向方便者文云非住果非不住果而向薩婆若三種迴向迴因向果所有善根薩婆若果。迴果向因與一切眾生共也。三者迴向無所得離相也。非住果者不住人天二乘果。非不住者住初地已上四種果。調柔果發願智果攝報果。又非住者不住四果非不住者住薩婆若果也。第四魔自在方便者文云於非道佛道四魔不動。同魔而佛道魔不能壞。表二義一者欲引邪正。二明邪正不二無所有即是事。四魔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也。欲明初地菩薩降伏四魔故云不為所動也。初地菩薩初地惑故離煩惱魔得法身故離陰魔得道法力故離死魔不動三昧故離天魔。若大集經四諦三空四念處等治四魔此等示行非道通達佛道也。第五一乘方便者文云不二通達眾生一切行故。唯大乘不二法門以化眾生也。第六變化方便者文云願力自在一切淨佛國土身通益物也。願力者是起通心言自在者明其通體智慧。一切淨佛國土者明其通用。道理亦生穢土略故不說。第七明二智成就三意。初說譬水譬如乃至下合譬。初前明實智明方便。文言初覺智於有無相而不二者是實智也。
巧用不不沈不出不到是方便觀譬水之與波不不異乃至一切波羅蜜禪定陀羅尼不二故而二行成就以四阿僧祇劫行行故入此功德藏三界業習生故畢故不造新以願力變化生一切淨土捨觀故登鳩摩羅伽位以四大寶藏常授與人。巧用下明方便智。譬文云水與波不不異者。明動義異濕義行義異理義。言不異者明波體即水體行體即理體。合譬文云乃至一切不一者行相異理。又明諸行體同義別。言不二者明理行體同。又明諸行體同其似波水。合前成不不異之言也。今所明二智不同他說異實智外別有方便。所言實智者即方便實也。言方便者實方便也。豈可言一豈可言異。譬說中自顯也。第八進四子句一明久行故入此門。文云四阿僧祇得入者過前三忍故云四阿僧祇三界業報生文云畢故不造新。更不三界果報故云不造新也。三以願力生。以地前十心無漏為因無明為緣感三界初地變易生也。四常捨觀捨所煩惱也。第九結位。鳩摩羅伽者此方名童子地。以生在佛家亦名離欲地亦名勝惡魔地。初地離五畏過二乘魔也。第十常以四大藏益物。四大藏者修多羅毘尼阿毘曇雜藏也。亦可。勝鬘經一名人天善根藏二聲聞藏三緣覺藏四大乘藏。亦可。依地四攝益物為四藏也。
  復次德慧菩薩四無量心三有瞋等煩惱忍中一切功德故以五阿僧祇劫大慈觀心心常現在無相闍波陀羅位化一切眾生德慧下第有五別。標名二智三住自行四修時節五結第一標名文云德慧菩薩。第二智斷文云以四無量心者。智也滅三有煩惱即斷也。第三住忍中一切功德者歎利行相也。第四明修行時節者。文云以五阿僧祇者怙前四為五也。第五結無相闍陀波羅者。此翻為度闇亦名無畏地。三藏師翻為滿足也。
復次明慧道人常以無相忍中行三明觀知三世法無來無住心心寂滅三界煩惱三明一切功德觀故常以六阿僧祇劫無量波羅蜜故入伽羅陀無相行受持一切法明慧第三地有五別。初標名二忍三智斷四進時節五結位。第一標名者文云明慧道人也。第二標忍名文云無相忍中行者信忍品也。言三明三世無生。故云無來無住處。三世不可得觀盡於緣。心心寂滅緣盡於觀也。第三智斷者文云盡三界煩惱也。第四進時節者六阿僧祇。足前五為六也。第五結位文云入伽羅陀位者此云度邊地也。

仁王般若經疏卷下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