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中二

輸入者 王 麗
     一校者 王 麗
     二校者 吳迎香
     改稿者 劉海燕

十善菩薩心長別三界苦輪海中下品粟散十善輪王解曰。十善如下。此十善位千劫方入伏忍。忍方便故。發心者。所度所斷所修所趣悉皆大故名發心。長別三界者。前發心總有類。一者直往二者迴心。若前頓發心必堅猛。惑雖未斷定當超。故若後漸悟二乘有學無學果障云長別故。輪海者。三界三苦也。依苦樂捨立為故。往返不息迴轉如輪。昇沈出沒深大如海。中下品善者。所修十善時既長久。初後位為下中上。中下二品作粟散王。小王多如彼粟散。從喻立稱。又如劫初香稻者。以粟散布名粟散王。若品者鐵輪王也。從此第三明三賢位
種銅輪二天下銀輪三天種性品堅德轉輪王七寶金輪四天下解曰。十住菩薩作銅輪王十行銀輪。迴向位作金輪王。然四輪王王化別者。二三四洲化境為異。故順理云。從此洲人壽命無量乃至八萬歲轉輪王生。滅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轉輪王。金銀銅鐵輪應別故。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五日受齊戒。時沐浴身受勝齊戒。昇臺殿臣僚輔翼。東方忽有金輪寶現。餘轉輪王應知亦爾。輪主如俱生一切輪王皆無傷害。令伏勝已各安其所居。勸導令十善業道。言七寶者。所謂輪寶象寶馬寶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馬等五寶有情所攝。珠輪二寶乃是非情正法念經又有七寶。所謂劍寶皮寶床寶林寶殿寶衣寶履寶。此等諸寶皆由修習善根之所招感。所有威德及王風化。如正法念乃起世經。彼廣明矣。從此第二總明伏忍。於中今三。且初第一總明聖胎
伏忍聖胎三十人十住十行迴向三世諸佛於中伏忍生解曰。住伏忍者即名聖胎三世諸佛從此生故。從此第二明得入
一切菩薩行根本是故發心信心難若信心不退無生初地道解曰。一切菩薩行根本等者。此明入劫菩薩行本。即十信心此心難發。如前經云。有恒河見佛僧。得入信者數極少矣。若得十信至第六心必不退不退也。定無生初地故。雖七前容作二乘。設爾不久定當得故。又解若信心十信心必不退者。十住第七不退也。已前容退。如瓔珞經云。淨目天子才王子舍利弗入第七。遇緣退故。從此第三結名辯相
經化利他悉平等是名菩薩初發心解曰。化利他者辯發心相。若時菩薩他如平等心二利。方名菩薩初發心相。入初住也。明伏忍竟。從此第二有五行半廣信忍。於中分二。初別明三地。後總結障。初明三地文分為三。初明下忍文復分三。且初第一歡喜地
歡喜菩薩轉輪王初照二諦平等權化有情遊百國檀施清淨利群生解曰。歡喜等者。標住地名明其王位。初照二諦平等理者。謂此初證平等真如分別也。權化有情者。或王或佛化身。遊百國者明化境也。檀度清淨勝行利生也。從此第二明地得名。
  經般若為住住生為地解曰。入者證也。言般若者。無分別智實相理俱名般若。住者不動名住。依持義也。住生為地者。智冥真理即能生顯為無為德。有為功德因此而生。無為功德因此而顯。五相顯發住生二義為地。道十地也。如唯識第九云。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依持。令為地矣從此第三初心德。
初住一心具眾德於勝義中而不動解曰。言初住者。見道初住。言一心者。即一心真見道也。具眾德者。如前經云。具足八萬四千德也。於勝義者。境第七聲。謂真寂不動。此初地。例後應知。從此第二明中品忍。於中分二。且初第一離垢地
離垢菩薩忉利王現形六趣國土清淨圓滿永離誤犯諸過失解曰。標其地名。明王居處。明所化境。明修勝行圓滿明其離過。微細不犯矣。從此第二明境智
無相無緣真實性無體無生二照解曰。上句明境。妄執緣生圓成異故。下句智。達無體故。了無生故。二故。智照無分別故。雖於五忍勝劣有殊。論其境智准此應悉。從此第三明發光地。
經發菩薩夜摩應形往萬諸佛通達三摩地隱顯自在三明解曰。標其地名。明王居處。明所化境。明其得定。明所德。言隱顯者。五通自在三明。如序品也。從此第二總結障。
歡喜離垢與發光能滅色縛煩惱一切口業法性清淨照皆圓解曰。結上三地能斷色縛。謂等三如前解故。具一切口業者。顯色縛。色業自在法性者。色心實性即是真如智照圓也。從此第三有四行偈廣明順忍。於中分二。初別明三地後總結障。初明三地文分為三。且初第一慧地。
菩薩精進睹史天王遊億剎實智寂滅方便智無生理照空有解曰。標其地名。明修勝行明王居處實智寂滅者證如智也。方便智緣事智也。達無生理者即是真如正智境也。照空有即是理事方便境故。從此第二明勝地。
菩薩平等樂天王百億國空空諦觀無二相垂形六趣靡不周解曰。標其地名明正觀真俗二智行相互違。合令相應故名平等明王居處空空諦觀者。初空顯如。後空遣相。或云色心。或云我法。謂此地中理事合照故云諦觀無二相者。能合難合令相應無二相故。垂形以下。明所化境。靡者無也。從此第三明現前地
現前菩薩自在王見緣生相勝義智光遍滿往千億土化眾生解曰。標其地名。明王居處。照見緣生者常照十二緣生二也。勝義智光者。智緣勝義勝義智。能照理故名光能。照解體圓故云遍滿。往千億土明所化故。從此第二總結障。
  經現前地能斷三障迷心空慧寂然無緣觀還照心空無量境解曰結上三地。能斷三障迷心惑者。上見等三種障也。言空慧者結實智也。言寂然者結平等也。無緣觀者。結照見緣生相二也。還照心空者。障既斷照自地如。如智德廣云無量矣。從此第四有兩行半遠行地。於中分三。且初第一遠行地
菩薩初禪無相無生忍方便善巧平等常萬億土化群生解曰。標其地名。明王居處無相無生忍者。此地菩薩無相觀故。云無相無生忍方便善巧者。明修勝行。濟利有情平等故。常萬已下。明所化境。從此第二超分段生。
經進不動法流地永分段諸有解曰。此地菩薩必能進入後不動地法駃流也。未分段者。自此已前容分段三界生。今此地中功用分段最後邊故。超諸有者。無漏定願資彼勝身。令所感報漸漸增勝乃至等覺變易生。超三有故。從此第三明障。
經常觀勝義一生空寂順道法愛無明士獨能斷解曰。言常觀者表無間斷。言勝義者明所證也。照二者。真俗雙照有二也。一生者明經生也。三。今第七地一生。智皆照如云空寂行。理實住地十生最後終生必當得故。順道法愛者愛善法也。婆沙論中名善法欲度論云。頂位未伏順道法愛。不言斷位。此說斷者。謂六地前有有散。位起愛。今入此地。雖加行無相相續現前散忻求。永無愛故。無明習者。如下經云。果細現行相。諸果者即分段生。細現行所知障也。執生滅現行能障此地妙無相道。所知障即是無明。與前愛俱。地止斷。故偈說云。士獨能斷也。前長行中七八九地無生忍為一文斷色心習。此別結者。永無法愛分段生。功用後邊具此三義故別結矣。又若大劫數三數。今第七地第二劫滿。又後同第三劫無功用故同結矣。從此第五有五行偈明後三地。於中分二。初別明三地。後總明障。初明三地文分為三。初不動地文復分二。且初第一不動地
不動菩薩變易身常自在能於百萬塵剎隨其形類化眾生解曰。明忍也。標其地名。明王居處明得勝身。常自在者。現相及土悉皆自在。明所化隨類化故。從此第二明不動
經悉知三世無量劫第一義不動解曰。悉知三世智照也。無量劫者。知過未世俱無量也。於第一義者。此地菩薩雖常證如。真俗雙照常不動矣。從此第二明善慧地
善慧菩薩三禪能於千恒一時現常在無為空寂行恒沙佛藏一念了解曰。明上忍也。標其地名。明王居處。明所化境。明止觀常證如。真俗平等空寂故。恒沙佛藏者明德也。恒沙諸佛所流至教。此地菩薩一念四無礙解皆能了矣。從此第三明法雲地。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法雲地
經法菩薩四禪王於億恒土化群生始金剛一切九生永已度解曰。寂滅忍中此下品也。標其地名。明王居處。明所化境。始金剛者後勝定也。始者初也。入者證也。此地末金剛定。初無間道證理。現前惑障永無。照解圓極一切了。此等覺位法雲地收。下各半顯前後故。明所超如文悉矣。從此第二明下品忍。
寂滅忍下忍無等等解曰。標忍之名明下忍觀。言轉者。辯忍位也。此無間位轉為解脫轉。即名佛果圓也。無等等者。若前剎那以因望果名無等。至解脫佛佛道齊為等。此下忍位明當轉故。從此第二總明障。
不動善慧法雲地除前所有無明無明習相識俱轉二諦理圓不盡解曰。標上三地。除前所有無明習者。所知障也。除前七地各治一分色心障外餘之細障。於此三地各別斷故。無明習相識俱轉者。謂修所斷煩惱障種及第七俱所有無明微細種至等覺位由與識俱故云俱轉。又如信。根本無明業識俱。云轉捨也。二諦理圓不盡者。明等覺位。照解體圓所斷所棄不盡矣。從此第六一行半明正覺位。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正覺圓。
正覺無相法界三十生盡智解曰。梵云三菩提此云正覺無上覺也。言無相者。能證所證俱無相也。遍法界者。恒沙功德一一無邊乃至毛端皆遍法界三十生盡者。超過十地彼生盡故。智圓明者智圓極也。從此第二明佛具德。
寂照無為解脫大悲應現與等湛然不動安穩光明遍照所照解曰。言寂照智德圓。無為解脫者明斷德圓。大悲應現者明恩德圓。與等者。明上三德無等也。湛然不動者顯恩德也。由大悲利他願力應現小種種類身。動而常寂故云湛然。雖示去來體常不動。言安隱示現化也。如馬麥及現出血。未曾動搖安隱也。光明遍照者。恩德摩尼。體周法界照而無照。文第二結前因果
三賢住果一人淨土一切有情皆暫住登金剛原常不動解曰。三賢住果報者。約人明也。分段變易二種生死。若身若土乘因感果住果報故。一人淨土者。如來亦名無上覺者。隨身所居。皆淨土故。一切有情皆暫住者。約法明也。等覺已前若賢若聖有為生滅剎那不住。設令證如亦暫住故。登金剛原常不動者此有二義有說佛果解脫位。常證如。如智平等故名不動凝然相續俱名常故。有說佛果金剛定後證寂滅原。身智湛然不動矣。從此第二有兩行半讚佛悲深。於中分三。且初第一總讚悲深。
如來三業無量隨諸眾生等憐愍解曰。總讚三業無量也。隨諸眾生等憐愍者。正讚悲深。如來大悲憐愍平等。隨其種性無上乘。實悲深故。從此第二別讚三業
經法無上人中樹普蔭大眾無量光口常說法無義心智寂滅無緣照解曰。人中樹者舉喻明也。讚佛身業。蔭除執惱。光能破闇。口常說法者讚語業也。即是聲。甚深如雷具梵聲也。非無義者。外道異生有字無義二乘狹劣。菩薩未圓。所說有字義皆圓滿也。心智寂滅者讚正智也。智冥真理常寂滅故。無緣照者讚用也。冥真起化。悉皆無相照而無照。化而化。從此第三讚說甚深
人中師子演說甚深白義未曾有剎土震動大眾歡喜皆蒙益解曰。人中師子者。師子出聲百獸潛伏。如來演說諸障雲消故以喻也。為演說者讚五忍也。甚深等者。二乘不測故云甚深曠劫難聞未曾有故。沙等者。以威力所未聞。剎土震動故。大眾等者。大眾法領歡喜。若凡若聖皆蒙益故。具斯眾德故讚悲深。三示道中偏讚此者。後誡示導利樂廣故。從此第三結讚敬禮
世尊善說四王是故面禮解曰。文易可知。此結讚矣。從此第三法獲益。
爾時百萬億恒河大眾佛世尊波斯匿王十四忍無量功德大法法悟解無生法忍正位解曰。無生忍者。隨其所應。此多地前無生忍也。正位者即初地也。偈與長行差別者。修行諸忍利行增。化生為王利他行勝。偈總二。即為異矣。從此第三忍位智於中分三。一印述所說。二忍境智。三讚忍德深。初印所說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明往昔因。
爾時世尊大眾言是波斯匿王已於過去千劫龍光王佛法中為四地菩薩為八地菩薩解曰。引昔中明同事也。從此第二明偈讚
經今於我前大師子吼解曰。讚於前得決定說。從此第三印可所說。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得真實義不可思議解曰。重言如是者。如汝所說印能詮文。得真實義者。印所詮義。是故重言如是如是不可思議者。讚其義心言路絕。從此第四能知
佛與佛乃知斯事解曰。等者。菩薩修證諸忍未圓。設後如前悉皆分故。諸佛佛道齊證解忍圓故盡知也。從此第二忍境智。於中分三。標忍難量。二總相徵問。三分別解釋。且初第一標忍難量。
男子此十四忍諸佛法身菩薩行不可思議不可稱量解曰。前長行佛說十王。次於偈中王別讚忍。忍之境智若因若果此具明也。此十四忍者牒前文也。諸佛法身者。謂應化身法身也。諸菩薩行者。等覺已前一切行也。思議等者。不能思口不能議。過稱量境云不可也。菩薩皆依此忍。忍之性相思議稱量俱不及矣。從此第二總相徵問。
經何以故解曰。何故諸佛菩薩皆依十四忍不可思量也。從此第三分解釋。於中分二。初別明境智後釋結難量。初明境智於中分二。一明佛境二明菩薩境智。初佛境智於中分三。化滅。二釋無生化滅。三結如虛空。且初第一化滅。
一切諸佛皆於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中化般若波羅蜜多中滅解曰。實相般若無生化滅。諸佛化現十方。於般若中示化滅。即轉法輪化。雙林後滅則其事也。從此第二釋無生化滅。於中復二。且初第一無生等。
經而實諸佛所化所滅解曰。謂明諸佛體遍相圓動而常寂無生化滅。從此第二境智俱寂。
第一二非相非無相自無他無來去解曰。言第一者勝無等故。言二者如智不異故。言非相者不色像故。非無相者不同兔角故。自無他者。所現應化勝劣有殊。與法性身他故。無來去者。化現應物示有去來。體常不動。無來去故。從此第三結如虛空
經如虛空故解曰。靜不違動。動而常寂。即動而靜。如虛空故。從此第二明菩薩境智。於中分二。空二即智空。初即境文分為二。一別相空二總相空。初別相文分為二。初即空後即受空。初即法文復分三。且初第一無生滅。
男子一切眾生無生滅解曰。顯依真也。一切眾生者。通能所一切生也。自性體即真如無生滅故。從此第二明不實。
經由諸法幻化而有蘊處界散解曰。謂無始來迷自真性。為相所動令知幻也。由諸法幻化五蘊法也。五蘊和合為集。此無實幻化有也。蘊處界者明幻法也。言合者蘊從緣起。緣自性空合也。言散者。緣假集暫有顯現故非散矣。從此第三明法性空
經法同法寂然空故解曰。上法者等法也。同法性者同真如性。性相依持不相離。相即寂然空故。從此第二即受空。於中分三。一體性清淨。二明不實。三總結明空。且初第一性清淨。
一切眾生自性清淨解曰。此標眾生真性清淨。與前別者。前明等體無生滅。此明作業自性清淨。前果後因。前後受。前苦後集。是二別故。從此第二明不實。文復分二。且初第一不實。
所作諸行無縛解非因非果非不因果解曰。明作業也。所作諸行者。諸即眾也。行謂造作依身口意造作六趣之業名諸行也。無縛解者。由妄所動為煩惱縛。求離繫解故有縛解。了體即真本自無縛。誰復求解即無縛解。非因非果者。所作諸行妄故有。妄自性空因果也。非不因果者。未了自性妄想漂馳乘因感果如幻有也。從此第二明不實。
經諸苦受煩惱所知我相人相知見受者解曰明妄受也。言諸者。三界論總三苦三苦不一故為諸。言受行者。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名受行也。或於所受染境中起為業。領彼所作行相也。言煩惱者。煩勞擾惱諸有惱故。言所知者。礙慧不生。障所知故。即二障也。我相等者如前已解。障依執生。障寬執狹二障故別明也。從此第三總結明空。
一切空解曰。明所作乃至受者隨彼妄情流動以有。皆自性一切空也。從此第二總相空文分為三。境界空。二釋境界空。三結如虛空。且初第一境界空。
經法境界空解曰。法境界者。即前所作諸行二中三性六趣及以三寶為法。標俱空故。從此第二釋境界空。於中分三。且初第一三性空。
空無相無作不順顛倒不順幻化解曰。言空者妄倒空故。無相真如無相故。無作有為不實自作故。不順顛倒者。妄體本空所順故。不順幻化者。自性體空寂故。從此第二明無相空。
六趣四生聖人三寶相解曰。所趣所無記三性自性。照解空故。無聖人者。二乘聖者十地菩薩自性故。三寶者。別相住持二種三寶佛身示現自性。達無實體皆無相故。從此第三結如虛空
經如虛空故解曰。照境空寂虛空故。從此第二即智空。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智照空。
男子甚深般若無知無見不行不捨不受解曰。甚深般若者謂正智也。言無知無分別故。言無見者無推求故。言不行者智冥真故。言不緣者無緣相故。言不捨者不易脫故。言不受者領納故。此之六義正智也又解。所不無知不見見而無見乃至第六所不受受而受。此後六義真俗也。然後六中。行謂萬行。緣謂理事。捨謂財法或大捨故。受謂真俗不變變故。證達俗無住故。從此第二明無照相。
觀察而無照相解曰。無分別智現前照而無照。不住相故。從此第三結智明空。
經行道者虛空故解曰。行斯道者。謂諸菩薩依此證修。境智俱寂如虛空故。又以此文對不知亡相生正解者。為量云。觀照般若為宗。有法無照相為宗之法。法及有法和合為宗。無知無見等故。別三合一。以為因法。由如虛空。此是喻法。若爾對弟子有相符。小乘諸師因犯隨一有空空者。喻犯俱無俱不成。略四過。若對外道所別能別極成。同隨一彼不許。此無知見等取彼無想。非此極成喻。對空論對空論。俱無俱不成。略有六過。過之量豈能立破耶。此亦不然。為對大乘初心菩薩未解亡相生正解者。此無過量。小乘諸宗慧解狹劣。外道倒執。耳初不聞。寧以摩尼爾無目者。然此置中改經而字以為定字。取文不次。性相求故。此自明忍境智一一中有比量。皆無過失。能生正解。樂者敘焉。又於菩薩境智之中。如次亦為苦集滅道。從此第二釋結難量。於中分二。初釋難量後結難量。釋難文復分三。且初第一不可得
經法如是有所得心無所得心皆不可得解曰。法相如是者前境智也。有所得心相之心也。無所得心者無分別智也。皆不可得者。前有得心妄故不得。後得智真故不得。設非親證相似如亦不可得。即四句中初標次列後總結矣。從此第二釋非即離
經是以般若非即五蘊非離五蘊非即眾生非離眾生非即境界非離境界非即行解離行解解曰。釋上四文體皆般若。由迷悟解縛異也。是以般若者標可法。非即五蘊。幻妄有故。此非幻妄故即非也。非離五蘊者。實相平等體遍一切故非離也。此釋上云由諸法幻化有也。非即眾生者。眾生妄倒。此非妄倒故即非也。非離可知。釋次眾生所作諸行也。非即境界者。前諸境界不了妄。實相非妄故即非也。非離可知。釋次境界文也。非即行解者。行解即是觀照智也。若於相故云非即。無分別云非離也。釋觀照。故斷證修是四別矣。從此第三總釋難量。
如是等相不可思量解曰。如是上來諸佛菩薩忍之性相。不可思惟不可稱能知其德過思量矣。從此第二明結難量。於中分三。且初第一菩薩行
經是故一切菩薩摩訶薩所修諸行未至究竟而於中行解曰。此結標中諸菩薩行也。言是故者結上之詞。言一切地前地上菩薩也從初發心至未成佛。皆於思中而修行矣。雖忍之性體無聖凡。依忍辯故明菩薩也。從此第二結諸佛化。
一切諸佛如幻無住相而於中化解曰。一切諸佛者。此結標中諸佛法身。知如幻化者。知所化如幻不實。若非被無脫幻縛。故起化也。無住相者。一切凡夫樂住生死二乘聖者樂住涅槃諸佛世尊無住道。大悲大智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身或異同恒利樂故。而於中化者。界趣聖賢忍所攝故。於中化故。從此第三結忍難量。
經故十四忍不可思量解曰。結也。然據標中釋結別者。釋後結前文越次也。又復結人亦越次。標據果因結依行化。是二別矣。從此第三讚忍德深。於中分三。利益廣。二喻說難量。三諸佛稱讚。且初第一利益廣經男子汝今所說此功德藏大利一切眾生解曰。讚所說忍是功德藏思等廣利樂故。從此第二喻說難量。
經假使無量恒河沙數十地菩薩說是功德百千億分如海一滴解曰明德廣也。假使無量恒河沙數者明其多也。十地菩薩者明其勝也。菩薩之中十地最勝。說是功德者忍功德也。百千億分等者舉喻以明。謂忍德圓量同法界猶如大海十地讚說於百千億分中其一滴耳。若爾波斯所證極唯十地。何故十地讚乃劣耶。答波斯說忍與佛說同。讚忍功德亦同前說。一滴矣。從此第三諸佛稱讚
三世諸佛如實能知一切賢聖悉皆稱讚是故今略述所說少分功德解曰。此十四忍所有功德三世諸佛如實能知一切菩薩若賢若聖依忍修行悉皆稱讚。是故等者。若佛具者恐生犯亂。故佛略述少分功德。從此第四諸佛同修。於中分三。初諸佛同修後明起淨信。初同修文分為二。初三世同修後明必修習。初文復三。且初第一過現同修。
男子此十四忍十方世界過去現在一切菩薩所修行解曰。明此忍門菩薩同修。從此第二明佛顯示。
一切諸佛之所顯示解曰。明同說也。從此第三合明未來
未來諸佛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解曰例過現也。從此第二明修習。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必修習
經若菩薩此門一切智者無有是處解曰。言不由者由謂因由所以之義。若菩薩不因於不入是門得成佛一切智者無有是處。從此第二徵之所以。
經何以故解曰。何以不忍者成佛也。從此第三釋所由。
諸佛菩薩異路故解曰。諸佛菩薩不依忍門次第修證。更異路得成佛故。從此第二明淨信。於中分二。且初第一信超劫。
經若人聞此住忍行迴向歡喜離垢忍發光忍慧忍勝忍現前不動忍善慧忍法雲正覺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解曰。生死長劫無由聞名有得聞不生疑謗深淨信乃至極少一念淨信者。是人即超百千等者。即超沙劫諸苦八難不生惡趣。何況多時受持讀誦聞思修。而不越哉。從此第二明菩提
經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解曰。由前淨信豈唯越苦。亦乃不久當菩提。從此第三大修行。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法人。
是時十億虛空藏菩薩摩訶薩無量數諸來大眾歡喜踊躍解曰。聞忍之時。菩薩與諸大眾序品中所列大眾。悉皆歡躍。從此第二明諸佛
經承佛威神普見十方恒沙諸佛各於道場十四忍如我世尊異解曰。以法故承佛威神。即見十方恒沙佛也。各於道場等者。謂一切佛各居本土道場海會十四忍。如今世尊異。表能說同表所說同。以威力得聞見同。如華嚴經菩薩十住功德菩薩十行金剛幢菩薩迴向金剛藏菩薩十地一一會終莊嚴道場。後後轉勝。阿僧祇寶幢幡蓋種種嚴飾。今彼時眾普見十方菩薩同說修行。今者此經世尊自說。故見十方恒河沙數諸佛會海皆同說也。從此第三修行
經各各歡喜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解曰。歡喜修行如文易了。從此第三答觀察問。於中分三。一總標前問。二別相對治。三結正觀察。標前問文分為三。且初第一總標前問。
爾時世尊波斯匿王汝先問云復以何相而觀察解曰。牒前問也。初明五忍利行增。次說十王利他行勝。利俱令觀察。總此顯示。觀謂照慧察謂審諦觀照審諦故云觀察。從此第二明平等
菩薩摩訶薩如是觀以幻化身而見幻化平等彼我解曰。如是觀者標示觀行。以幻化如幻。而見幻化如幻平等者。無分別智現前相即平等也。我者。達如幻所修二利無間則彼我亡故。從此第三結示修行
如是觀察化利眾生解曰。如是觀行化利故。從此第二別相對治。於中分二。初別觀諸假後結示正觀。初別觀文分為七。一明法假二明假。三明名假四相續假。五相待假。六緣成假。七成假。初明法假於中分三。一明心法二明色法。三總結對治明心文分為二。初別明二依。後明為心廣。初文復二。且初第一迷悟依。
經然諸有情於久遠劫初剎那於木石解曰。然諸有情者。等覺已前一切聖凡皆通攝也。於久遠劫者。時無始故但言久遠也。初剎那於木石者。此有二義有說。初識隨於何趣續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有緣慮。於木石無緣慮故。有說。初如四卷楞伽第一云。諸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海東法師云。本覺真心不藉妄緣名自真相。業轉如次也。又起信論說業轉現。大同楞伽名有少別。海東解云。言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言轉相者。是能見相前業相轉成能緣。雖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言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故楞伽云。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所現亦復如是。又經下云。頓分別現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五境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本識故。若爾經初識言為目。何者依何熏習為因緣生。答最初業識即為初識。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熏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熏習者楞伽經云。不思議不思議變現識因。海東解云。根本無明熏彼本覺不思議熏。本覺隨動說為熏也。又彼本覺體雖不變。由隨緣故故說為變。若熏若變心言路絕名不思議現識因者據粗顯說。然其理實業識因。又因緣者。海東法師楞伽經流注雖等辯因緣者本覺為因無明為緣而業識。異木石有同前解故。從此第二明染淨依。
經生染淨各自能為無量染淨識本解曰。生得染淨者與身俱生。生便得故。此亦無始生得也。染有二種不善。淨有二種無記及善。俱生得故。言各自者。從染生染從淨。如同類因等流果為各自也。能為無量數者。一則長劫時無量數。二則所生染淨二種無量數也。染淨識本者。由前生得引後類。前為後本名識本也。諸識別者此有二義有說。第八唯淨無記趣生本故。第七亦恒覆善故。前六間斷俱通三性。唯第六識染淨皆增。修斷事中最為勝故。雖互熏習為因故生。此俱本來本有種起。各從自種生染淨識。為後本故。有說業識無明不覺心動故。於動心而起轉識能見相。故能見而起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故。現識而起智識。分別染淨我法。故於智識起相續識住持過去善惡之業。令不失故成熟現未苦樂等報。差違故。前之三細無明起。由不相應無記故。後二染淨劣勝雖殊。從前而生。為本故。有差別者業從本覺起。本覺為業本。染淨染淨本故。以業相染淨本。若爾有幾種。如何熏習為因緣生。答楞伽經云。大慧略說種識廣說八相。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海東解云。真謂本覺。現謂第八。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名分別事。若對前不須問答也。又熏習者。依楞伽經現識分別事識展轉因故。第八種識為因生七。前七能熏生八。無始時來展轉因故。又因緣者自種為因。現識所現諸境為緣。能合染淨諸識生故。若謂般若八識者。經無遮來故引成文。釋染淨言。乃得盡理。不爾。初識為目何者。然於一已說賴耶。引此釋經。幸詳察矣。從此第二明色心廣。於中分二。標陳初後二明色心廣。且初第一標陳初後。
經從初剎那不可說乃至金剛一剎那解曰。前據生起從細至粗。此舉始終明中多故。從初剎那者即前初也。不可說劫者。生死長遠不可說數。故經但云不可說也。乃至金剛者。菩薩後定明其終也。雖二乘人至無學位。亦起此定。彼未究竟略不明故。終一剎那者。等覺菩薩金剛定無間道時為最後也。於此間有幾生滅者。如楞伽云。大慧二種住滅。非思量所知。謂流注滅相住滅。海東解云。言流注者唯目第八。三相微隱種現不斷流注。由無明緣初業識故說為生。相續長劫故為住。至金剛定等覺一念本無流注滅。相住滅者。謂餘七識心境粗顯故為相。雖七緣八。望六為細。具四惑。亦云。粗故依彼現識自種諸境緣和生七說為相生。長劫熏習為相住。從末向本漸伏及斷至七地滿為相滅。依前生滅立迷悟依。依後生滅立染淨依。後短前長是二別矣。然今此文即前生滅相住滅在其中矣。從此第二明色心廣。於中分三。且初第一生心。
不可說不可說識解曰。不可說識者此有二義有說本識從初結生一期壽命乃至最後剎那滅識於二中剎那不住。識之生滅不可說也。舉其邊者。如有頂地及無間中。從初至後有不可說。況於長劫豈可說業乎。有說業識從初起後。至末斷前。然於無始生滅業受果。於界趣生從生心。染淨諸識剎那相續皆不可說故。經重云不可說矣。從此第二從色。
經生諸有色心二法解曰。生諸有色心二法者。唯起信論。從轉相後而起現相。現境方有色塵。即轉識後而色也。此亦不然。現識現境因前六熏。豈以現境便從起。鏡中之像從鏡生邪。如依唯識。三類境中且性境。於分中熏之時。種因心熏現從識起。從色。有何過耶。此亦不然。質礙一各別故。能熏種皆類生。豈以熏持體即是色。此亦不然。熏持由心故說生。若不生何名唯識。況楞伽第三云。謂津潤妄想大種水界。湛能妄想大種火界。飄動妄想大種風界截色妄想大種地界。彼經既云妄想種生。說色。斯有何過。若礙慮異。有體云何修斷得無漏耶。又菩薩毛容巨海。芥納須彌。色若定礙。何不礙彼但對妄情說礙慮異。自在者實異矣。是心之相從心而生。聖教云理之為量。從此第三色心蘊義
名色蘊心名四蘊積聚隱覆真實解曰。五蘊之中初一色蘊後四心蘊。皆積聚性者明蘊義也。隱覆真實者明障真也。清淨法界其體湛然。由蘊隱覆不顯現故。從此第二別明色法。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明色色經大王一色無量色解曰。此總明也。所言色質礙為性。從一色無始時來於諸界趣備受眾身。類相生生無量故。從此第二明所造色
經眼得為色耳得為聲鼻得為香舌得為味身得為觸解曰。舉取塵不明根也。五塵名數多大。小乘教如常釋矣。從此第三明能造大。
經堅持名地津潤名水暖性名火輕名風解曰。於觸塵中有四大觸堅持等者。堅濕暖動別其體也。地水火風列四名也。持攝熟長辨用也。具聞。義類應知。望前所造為緣。多少如常分別。從此第四明五色根。
經生五識處名五色根解曰。然五色根淨色為體。根之形量‧取境離合‧界地有無‧并前伏斷。如常分別。從此第三總結對治
如是展轉一色一心不可說無量色心如幻故解曰。如是展轉者。謂無始一色不可說無量色心。此明多者令患若不治遣永劫輪迴如幻故者。令色心如幻不實諸過患即對治也。從此第二明假。於中分三。一總標假。二明行相。三顯示對治。且初第一總標假。
男子有情之受世俗立解曰。言有情者簡彼非情五蘊受者總名受蘊。若別明者。有別領納故云之受。體即心所。遍行中受。法假五蘊受蘊。前總後別是二別矣。世俗者。世俗兩字如次當釋。明不實故從此第二明行相。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明受作業
若有若無生有妄想憶念作業受果皆名世諦解曰。若有若無所領也。領對現前色心之法故云有。緣實我過未無法。不對現前無體法故云無。境雖萬殊此並攝故。但生有情妄相憶念者。明受妄倒也。領納有無順違俱境。起三性等種種妄想種種憶念。隨所應故。雖想與念體非是受。受由相應所領也。作果受果者。福及非不動等業故云作業。能感順生順後及不定報故云受果。雖業與果思議。由所領故為受也。皆名世諦者明不實故。從此第二明所依
三界六趣一切有情婆羅門剎帝利毘舍首陀解曰。言三界所依處。言六趣生趣一切有情能起受者婆羅門等者明受妄分別也。婆羅門者此云靜志剎帝利者此種也。言毘舍者順古譯也。新云吠舍。此為商也。言首陀者亦順古譯。新云戍達羅。此為農也。受於四姓領解勝劣令別作業。皆為受。從此第三顯妄對治
我人知見色法心法如夢所見解曰。我人知見者受妄倒也。色法心法所依也。受依色心起。我法領解種種虛妄法故。如夢見者明不實也。中謂實。覺已都無故。唯識云。未得真覺恒處中。諸佛說為生死長夜。是故應知作業界趣往還皆如夢中。悉不實也。若得真覺了矣。從此第三明名假。於中分四。且初第一標名不實。
男子一切諸名皆施設解曰。言一切者。為無為法出世法故云一切。言諸名者名謂表詮一切諸法隨方萬異。故云諸名。皆施設者明不實也。諸法自性共相。是意長不得法體故云假也。如唯識云。自性。此何乃云不得法體。說所燒說不飽。若法體。應令貧者多說寶藏故。施設無實故。從此第二明本無名。
經佛未出前世幻法無名無義無體三界善惡果報六趣名字解曰。世諦幻法者。二假如幻故。明不實也。無名無義者。名謂能詮。義謂所詮世俗言論隨情橫設。不法境。彼皆不實故云無也。又諸世間世俗言論毀其過失無名義故。亦無體相者。有為幻法藉諸因緣相。類前名義云亦無故。三界等者。不因佛不知三界處之下及小故。善惡果報者。作善惡業當得何勝劣報也。六趣名字者。於六趣生差別無名字。悉不知故。從此第三明建立
諸佛出現有情故說於三界六趣染淨無量名字解曰。諸佛世尊出現者。為諸有情令出離故立種種名。說於三界者示勝劣故。說六趣者示所生故。說染淨者。示染令斷示淨令修。世出世間無量名故。從此第四明對治相。
如是一切如呼聲響解曰。如是一切者。世出世間一切言故。如呼聲響者正示對治。世諸言論皆不實故。出世言教離相脩故皆如響矣。從此第四明相續假。於中分三。且初第一相續假
諸法相續念念不住解曰。諸法相續者。等不一名諸法生滅遷流故云相續。如維摩云。生者是虛誑法相續之相。沒者是虛誑法敗壞之相。相即續也。念念不住者正明假也。從此第二明相續義。
剎那剎那非一非異速起速滅非斷非常解曰。剎那剎那非一非異者。標生滅法非定一異也。速起速滅非斷非常者。釋生滅法非定常及一異也。若執過未無者。以速起故故非斷也。若執是常者。以速滅故故非常也。由非常故故非定一。由非斷故故非定異。妙離一異倒者。是謂觀察相續假也。從此第三結示對治
諸有法如陽炎故解曰。如陽炎者指事明也。春陽發生郊野氣動。若謂實有轉近轉無。若謂今能誑渴者。故有為法非有無。示其不實如陽炎矣。從此第五明相待假。於中分二。一明待假。二明待假。且初第一明觀待假。
諸法待所謂色界眼界眼識界乃至法界意界意識界如電光解曰。諸法待者此總標也。待者藉待。謂蘊處界諸有為法闕不起。待藉也。所謂色界眼界眼識界行相也。識三若不世及互闕者。識定不生。境正現前根正發識了境。必相藉待方照解故。乃至已下舉後例中。皆三和。明待藉也。猶如電光者不久也。假不實故即滅無故。從此第二明形待假。
不定有無一異第二月解曰。不定待者此初標也。諸法形待好醜高下及長短等。色心形待皆不定故。有無一異者。有待無故有。不自待有故無。一異亦爾。更相形待無定體也。又假有以形無。無而有遣。待無而觀有。立有而去。遞為往返俱無體也。一異亦爾。故密嚴偈云。世間分別兔等有角。不了角非有。因言兔角無。分折至極微。求角無所有。要待於有法。而無見。問此有無等為一法前後為雨俱時相形待耶。答有無俱時待一法丈對丈五等。丈而有短相。對五尺等即無短相而長相故。彼丈短長二相體俱無故。一法前後例此應知。如第二月無實體。由眼病故見第二也開一觸一。見一謂二。閉一觸一及眼無病二也。由心病故。妄見有無一異好醜及長短等。示令觀察如月無矣。從此第六明緣成假。
諸法緣成蘊處界法如上泡解曰。諸法緣成者標有為也。如穀生牙藉水土等。何不生言緣成者。因緣成是二別故。蘊處界法者顯示諸法。此三具一切有為。但言色心亦皆攝故。雖於處界亦通無為。唯有為緣成矣。上泡者明不實也。上起泡。泡無實體從緣成法豈實乎。從此第七成假。
諸法成一有情俱時因果異時因果三世善惡如空雲解曰。諸法成者。標諸有為必藉因生。此言成者是生成也。前為增上此為因緣。是二別也。一切有情者表此因。遮餘非情無因緣故。外草木等雖從種起。是增上緣因緣故。俱時因果者。於本識中有三性無漏萬行一切種子悉皆具故。如現身一剎那從種現現能熏種。三法二因果故。唯識云。如炷生焰焰生燋炷。三法展轉更互時。如二束蘆住故。二因果必俱時也。異時因果者如識中種。前後相望或種現在未來世。不俱起故名異時也。三世善惡者。種識種必唯現在作業感果三世也。如空雲者示對治也。如於晴空不見雲狀。遇緣彌滿雷雨霈作。種於識中亦無形。遇界地苦樂顯然。又等種有無如雲。蘊從種生。如雲故假。然上七種觀蘊體用。觀體用名。生滅藉待。現及因故。對治實常。領納名字自然空無因例有斯七矣。從此第二結示正觀。於中分三。且初第一菩薩行
男子菩薩摩訶薩無分別無彼此他相常行化化利相解曰。明正觀也。無分別者。定慧相應無分別故。無彼此相者。由無分別無彼此故。他相者。由無彼此平等無二相故。常行化化利相者。菩薩利物遂己悲心。雖常利他住相故。從此第二明愚夫行。
經是故應知愚夫垢識染著虛妄為相所縛解曰。言愚夫者。舊云愚癡凡夫亦云小兒凡夫。今此文略但云愚夫。愚無智也。言垢識者。無始塵垢分別垢識染著虛妄者。不能觀察蘊處界等。如衣潤濕塵垢隨住故云染著。不了真實故云虛妄。為相所縛者。被虛妄法相所縛故。如顯揚九云。相縛眾生亦由粗重縛。善雙脩止觀方乃俱解脫。由不了心。見被相拘故云相縛。從此第三結示正觀
菩薩照見知如幻有體相但如空花解曰。菩薩照見等者。明諸菩薩無分別。照有為如幻無體相故。但如空花者明無體也。目翳見花。無翳無花。不見異。照蘊處界有無亦爾。從此第三結正觀察。
經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利如實觀察解曰。明諸菩薩上觀。是脩二利正觀察矣。從此第三法獲益。
經說是法時會中無量人天大眾有得伏忍空無生忍一地乃至十地無量菩薩一生補處解曰。由法故各勝進。若劫外者進得伏忍三賢位也。空無生忍者。空謂三空無生忍。此之二忍通別如前。言一地者即初地也。乃至勝進十地故。一生補處者如瑜伽說。知足天補處尊故。

二諦品第四

將解此品辯來意者。前之二品別明果因。此顯彼依總明二諦。然於上如來品。明實相中略明真俗。此處彼文具明二。境智文字如前次也。釋品者。題云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真諦二智之境萬行皆宗。空有對明故云二諦。帶數釋也。言世諦者。謂有為法體從緣生。假而非實故名世諦。言真諦者。實相真如本性清淨。實而非假故名真諦。經言世俗及以勝義。初世俗者。梵云三佛栗底。此隱顯義。護法釋云。世謂隱覆。可毀壞義。俗謂顯現。隨世流義。如結手巾幻為兔等。相現隱真顯俗准此應悉世即俗之俗具二釋故。言勝義者舊云第一義也。勝謂殊勝義有二種一境名義二道名義真理名義。勝即義也。依他圓成二智境故勝智之義。主釋也。諦者實也。事如實事。理如實理。理事不謬俱為諦。如瑜伽說。二義一如所說相不捨離義。二由觀此故至究竟處故為諦。即諦隨應二釋。依人辯者。涅槃經云。上所知勝義。中所知世俗二智所知皆通空有辯者。法有勝劣。互相形待而為真俗。總依五法建立四重假實二諦。瓶軍林等假為世俗蘊處界等實為勝義。二理事二諦法粗為世俗四諦道理細為勝義。三淺深二諦四諦安立淺為世俗二空真如深為勝義。四詮旨二諦二空真如帶詮世俗一真法界亡詮勝義。初一唯俗後一唯真。三法亦真亦俗。唯識第九顯揚第六皆廣明故。今此經中依境智辯。有無二至文當悉。品第四者如文悉矣釋經文者。大分為三。問答分別二明佛同說。三法獲益。就初問答於中分三。問答境智。二問答脩證。三問答理事。亦得二諦不二文字不二法門不二。如文悉也。初問境智文分為二。初波斯匿王問。後如來正答。問中復三。且初第一有無
爾時波斯匿王白佛世尊勝義諦中有世俗諦不。解曰。此問境也。勝義真常而為主故。世俗生滅如客住故。故問勝義中有世諦不。從此第二。
經若言無者智不應二若言者智不應一。解曰。若言無等者此雙難也。若俗無者智不應二。何故說有真俗二智。若言者智不應一。何故真智證解之時有二也。約人辯者。凡夫真智唯緣俗。二乘理事定散別緣。地上菩薩實智唯真。五地已前根本證真。後得達俗。於真俗二智不俱。八地已後乃至諸佛境雖有二智容俱故。總依此義隨應問者。若言無者俗智不應見二。若言真智不應照一。牒境難有斯異矣。從此第三雙結云何
二之義其事云何。解曰。二等者。境一智二境二智一。雙結境智其事云何。從此第二如來正答。於中分二。初答二諦後明正智。初二諦文分為二。一長行略答。二說偈廣明。初中復三。且初第一明昔已問。
大王汝於過去龍光王佛法中已問此義。解曰。舉昔問故。從此第二略答二。
無說汝今無聽無說無聽是即二義。解曰。無說等者。本記云。有說有聽即是不一。無說無聽即是不二。不不二即是第一義諦。古釋此文乃有解。一云。不即是二諦一真二俗。不二即是第一義諦。非真非俗故名第一義諦。二云。不即是二諦差別義。不二即是二諦差別義。非二諦三諦也。今又解云。有說聽俗故不一。無說真故不二無相二矣。從此第三敕聽為說。
  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解曰。令審聽也。從此第二說偈廣明。於中分二。且初第一世尊說偈。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解曰。如文悉也。從此第二說偈廣明。於中分二。一別明二諦二結勸正觀初明二諦於中分三。一明二諦體。二對明境智。三喻明俗諦。初二諦文復分三。且初第一二諦體。
無相勝義諦體非自他作因緣如幻有亦非自他作解曰。此三行上半明真。下半明俗也。無相勝義諦者明真諦體。無彼十相故云無相。勝所證體即真常故云勝義。體非自他作者遮我我所也。體非我作故云非自。非我所作故云非他。我我所空非彼作故。因緣如幻者明俗諦體。色心之法種為以因。惑為似緣。或因即緣生諸有為。如幻有故。亦非自他作者。如大品云。十二因緣是誰所作言。非所作菩薩作。乃至一切人作也。故緣生法自他作。又如論說。諸有不從自生故非自作。不從他生故非他作。如前勝義。是故略云亦非自他作。若具應云亦不共作不無因作。謂有為法現種熏無我我所如幻有故。從此第二明有無
經法本無勝義諦空諸有幻有三假假有解曰。法性本無性者。諸有法真之性常自寂滅無相為性。勝義諦空如者。法性不生不滅常不變易故云如。諸有幻有法者。三有不一故名諸有。言其體者。色心諸有。以不實故名幻有也。三假假有者。由法‧受‧名三假集故有而不實名假有矣。從此第三結明空有
經無無諦實寂滅勝義空諸法因緣有無如是解曰。無無諦實無者。我法俱無故云無無。實相無名諦實無。寂滅勝義空者。惑相永滅故云寂滅聖智所諦。結勝空也諸法因緣者。明前諸有似因緣故為有。有無如是者。結勝義無證之無。結世俗有幻有之有。義如是也。從此第二對明境智。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明體二。
有無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二諦常不即解曰。有本自二者明諦體也。俗有無故云有無。從本已來性相依持體非即離故云自二。譬如牛二角者。謂真俗諦若俗智緣故見二也。照解二者。明其真智離相絕待二也。二諦常不即者。謂由證無二相也。若真俗有二可相即真俗所即。從此第二明二。
經解心二求不可得非謂二諦一一不可得解曰。解心二者證也。求不可得者。此遣二也。現證如求真俗二相別不可得也。非謂二諦一一不可得者。此遣一也。非謂證如一。求其一相不可得。從此第三結成一二。
經於解常自一於諦常自二了達真入勝義諦解曰。明前問中境智二。於解常自一者。無分別智無相解常一也。於諦常自二者。於真俗諦不以一。即二也。了達二者。了達智諦。俗故不一。真故不二。真入勝義諦者。真是證。勝義諦了達智諦無定二。即真證也。從此第三喻明世諦。於中分二。且初第一喻明世諦
世諦幻化起譬如虛空花如影如毛輪因緣幻有解曰。世諦幻化起者。總明有為幻化起也。次下兩句別舉三喻。譬如虛空花者喻妄有也。謂計執性無實體故。言如影者。水鏡等影皆託質生。喻依他性業緣現故。如毛輪者合明前也。由翳異故見毛輪。若眼翳俱無矣。由妄見前二。若證如俱無故。因緣幻有者。結世諦法由似因如幻有故。從此第二舉幻已明。
幻化幻化愚夫名幻諦幻師幻法諦幻悉皆解曰。幻化幻化者。明諸世間能見所見悉皆不實。是幻化故。愚夫名幻諦者。謂諸異生愚無慧目。常處幻中名幻諦也。幻師幻法者。謂諸菩薩如幻身。能見世諦幻不實故。諦幻悉皆無者。了人法空悉皆無矣。從此第二結勸正觀
經若了如是法即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解曰。上之兩句結示上文。了前性相境智如是二義。下之兩句勸令正觀性相真俗不相離故。如是觀也。從此第二別明正智。於中分三。一明境智空。二明迷悟空。三明染淨空。初境智文分為四。且初第一境智空。
大王菩薩摩訶薩勝義諦諸有情一而解曰。明觀照也。如來實相下文。前對二諦二。此智體照解皆空。菩薩摩訶薩明觀行人勝義諦者。智相利也。化諸有情者。明利他行。佛及有情。一而二者此有二義。一者真理不二。性平等故。二者事相不二無分別智不取二相起勝劣故。如維摩說。乃受瓔珞施最下乞人。奉勝如分別等。為法施。即同此中一而二。從此第二徵其所以。
經何以故解曰。何故佛及有情二也。從此第三釋境界空。
有情菩提此二皆空解曰。言有情者悲所度生。言菩提所求覺。菩提有二。菩提本覺故。無上菩提究竟覺故。此二菩提與所度生照解平等二皆空也。從此第四結境界空。
經以有情空得置菩提空以菩提空得置有情空解曰。以有情空等者。以所度生菩提空無有二也。謂菩提平等俱空者。有情諸法自性空清淨菩提淨故空。明脩二利能所相。故以此二性反明空。從此第二明迷悟空。於中分四。諸法空。二徵之所以。三釋境智空。四結境智空。且初第一諸法空。
經以一切法空空故空解曰。以一切法者。所謂二諦生死涅槃境智俱空空空故空者。能所俱空我法俱空故云空空。照解空寂故云空也。從此第二徵之所以。
經何以故解曰。何所以故彼皆空也。從此第三釋境智空。
般若無相二諦空解曰。般若無相者能照智空。二諦皆空者。生死涅槃彼二皆空。從此第四結境智空。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智因果空。
經謂從無明一切智自相無他相解曰。明本末空此有兩釋。有說無始十二緣生無明乃至最後一切智位無人相故名自相無法相故名無他相。無我我所二空他矣。有說無始根本無明順自他故眠生死。覺迷反本。自順他成一切智。迷悟他依對待立。照解絕待。彼皆無故。從此第二境性相空。
經於勝義諦所見修行亦不取著若不修行亦不取著非行非不行亦不取著一切法皆不取著解曰。於勝義諦者標所詮也。見者無分別智照解理事悉皆平等。即所見也。修行亦不取著者。下別明也。明三賢位所有修行雖未亡相修無分別。於諸法中而不取起染著也。下取著言准此應悉。如前義故云亦也。若不修行者。謂根本智正冥真理名不修行。非謂馳散不修行也。又設不散時。於諸法中亦不取著。此依前解。非行非不行者。謂後得智由帶相故。非親證為非行。了幻利樂不行也。於一切法皆不取著者。明於理事不著矣。從此第三明染淨空。於中分三。染淨位。二徵其所以。三釋染淨空。且初第一染淨位。
菩薩成佛菩提煩惱菩薩成佛時以煩惱菩提解曰。菩薩成佛等者此有二義有說煩惱菩提勝劣。如於凡位煩惱現增菩提種劣。於諸聖位菩提現增煩惱種劣。於前位中說為煩惱。於後位中說為菩提於成未成說為二故。有說煩惱菩提其性二。於隨染位性染菩提動為煩惱。於淨位煩惱妄滅即為菩提染淨雖殊性不異矣。從此第二徵其所以。
經何以故解曰。染淨相違如何不異也。從此第三釋染淨空。文復分二。且初第一染淨俱空
經於第一義二故解曰。於第一義等者。謂證如煩惱菩提不可得二體故。從此第二明相皆空。
諸佛如來一切法悉皆如故解曰。由證理。理二故。由智達事。事相皆如故。說諸佛一切法悉皆如矣。從此第二問答修證。於中分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問。
波斯匿王白佛十方諸佛一切菩薩云何不離文字而行實相解曰。問文字也。如來觀照下文。十方諸佛者明已修也。一切菩薩者明現修也。云何已下問所修法。不離文字云何不離也。而行實相者如何修習而行實相。從此第二如來正答。於中分二。初別答修行。後結護果等。初別答中分為三。一明文字相。二明實相。三遣文字相。初文字文復分三。且初第一總標文字
大王文字者謂契經應頌別諷誦自說緣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議解曰。言等者牒前問也。謂契經下列其名也。能說之人有五。上所說教法數沙。彙聚區分此等十二分教梵語列者。所謂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他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帝越伽‧闍伽‧毘佛略‧浮陀達摩優波提舍。敵對翻者如經所列。牒名辯相上卷初。義理徵求如別章矣。從此第二明實相
所有宣說音聲語言文字章句一切皆如無非實相。解曰。此出體也。所有宣說者標所說也。音聲語言者。諸說佛教為體者。色蘊所攝此句也。文字章句者。諸說佛教為體者。行蘊所攝此句也。一切皆如無非實相者。謂契經能所事歸如。無非實相。又佛說正為顯如。離如之外更一字。故聲及字悉皆如矣。從此第三及結非如。
經若取文字相者即非實相。解曰。若取文字等者明取著也。謂無分別不著文相。是修實相文字相即實相。從此第二明實相。於中分二。一依文字二明佛智母。初文字文復分三。且初第一文字脩。
大王實相者如文字修。解曰。修實相者牒能修人。如文字修示所修法。文字所說理事皆如。如文字修得實相故。從此第二明智母
實相即是諸佛智母一切有情根本智母。解曰。上兩句明諸佛已修實相。下兩句明有情現當故。謂契經文字實相所詮理事。事有斷修。萬行萬行雖別實相體同。故言實相佛智母也。有情智母者。謂諸有實相平等聞名信解。即本母也。又實相即是本覺。由本覺故發生正智。至究竟覺一切智圓。本覺即是諸佛智母有情智母者。有情由斯為行本。故以本覺智母矣。從此第三結為智體。
經此即一切智體。解曰。實相為智體矣。從此第二明佛智母。於中分三。且初第一佛智母。
諸佛成佛與當智母諸佛成佛即為一切智未得為性已得為智。解曰。諸佛成佛者明在因也。與當智母者。謂前實相即是本覺本覺無明覆。望後當果必正智圓。與自當智因也。如如意寶垢穢暫時垢盡體圓。說初為母。諸佛成佛即為一切智者德圓。覺解圓極即為智也。未得為性已得為智者辯因果也。中障覆即為佛性德顯現名一切智。問為復實相緣生智。為復實相即為智母。答有二義有說實相體常不變因聲詮顯名言故熏。熏發識本無種。從種起現證實相理。因彼緣彼正智生。故說實相智母有說實相即是本覺本覺堪能。合未無明漸次初地顯名始覺圓名一切智本覺即為智母法相法性幸而參詳。從此第二明三乘性。
三乘般若不生不滅自性常住。解曰。言三乘三乘之人。言般若實相等也。不生不滅者明體常也。自性常住者。謂彼實相不生變易也。雖三乘者證不同。論其智體異矣。從此第三總覺性
一切有情此為覺性解曰。豈唯諸佛三乘人。不以巨細一切有情實相平等覺性故。從此第三違文字相。於中分三。且初第一文字相。
經若菩薩不著文字不離文字文字相非文字解曰。若菩薩者明修行人。不著文字者遣如言執。不離文字者不應撥無文字相者不應住相。非文字者。謂離分別文字修。一一文字皆得實相解脫智也。初離執有。次離撥無。次不住相。後順解脫。從此第二遣修行相。
經能如是不見是即為修文字者而能得於般若真性解曰。初之兩句遣修行相。次之兩句明順文修。後之兩句得般若性。從此第三結修般若
經是為般若波羅蜜多解曰。能上者智隨文字而證實相。是即為至彼岸矣。從此第二結護果等。
大王菩薩摩訶薩佛果十地護化有情為若此也解曰。此文結上果因兩品。顯別依總彰此德。無倒修習護國也。從此第三問答理事。於中分五。一波斯匿王問。二世尊總答。三總徵所以。四別多。五結二。且初第一波斯匿王問。
波斯匿王白佛真性有情類根無量法門為一為無量耶解曰。此下經文近明二諦。遠結上也。如前長科。如來品初九行經為總標問。從佛告下至此上結為問答也。此下至終即是第三總結上文。明前理事近義含通。為讀者悉矣。真性是一者。標所證理。真如法是一也。言有情者。通諸聖凡一切有情也。言類者。聖中三乘凡中六趣也。且中種類數。況餘界趣詎可測乎。言根行者三種。上中下根頓漸利鈍等異。言無量者通上四類。一者有情二者三根四行。從寬向狹悉皆無量。標其多也。法門為一為無量者發二問也。如來所說般若之法。為如真性法門是一。為如有情法門無量耶。從此第二如來總答。
大王法門非一亦非無量解曰。法門非一者。佛對根宜當病設藥。演說隨類各解故非一也。亦非無量者。當病之教雖等沙。隨所證理非無量也。又以所證就有情心。一一門中皆得解脫故非一也。有情畢竟不修。障不盡。至無上覺佛果圓滿。非無量矣。從此第三總徵所以。
經何以故解曰。何所以故非定多也。從此第四別多。於中分二。一明二明二。初明多中復分二。且初第一法門多。
經由諸有色法心法五取蘊我人知見種種根行品無邊法門隨根亦有無量解曰。明非一也。由諸有情者總標類也。言色法者有色界中差別也。言心法三界差別也。五取蘊相者合明色心也。取謂煩惱生死為取。言取蘊者蘊從取生故名取蘊。從因為名。草糠火。或蘊生取故名取蘊。從果為名。如花果樹。或蘊屬取故名取蘊。從屬為名。如帝王臣。三界色心皆名取蘊我人知見者明妄倒也。種種根行品無邊者如前悉也。法門隨根亦有無量者。病之藥教等沙故。云隨根亦無量矣。從此第二明無量
經此諸法性非相非無相而非無量解曰。明其一也。此諸法性者即實性也。言非相者非十相也。非無相者。所證故非如兔角畢竟無也。而非無量者。隨證雖多。解脫理一一味無量矣。從此第二明二。文復分三。且初第一標見二。
經若菩薩諸有情見二是即不見二之義解曰。若菩薩等者。謂若菩薩不能亡相。所見而起分別。見實相有情多。故云二也。是即不見二之義者。即是妄見不能悟解。真不違俗。隨修證解脫門多。俗不違真。實相萬行歸一。此之真俗二義矣。從此第二釋勝義諦
經乃知二非一非二即勝義諦解曰。了知二者了上二也。非一非二者。了真非定一。了俗非受二。上悟解即無分別勝義諦也。從此第三釋世俗諦
取著若有若無世俗諦解曰。取著二者。執著見一定一見定二也。若有若無者。執俗勝義無。此皆妄情世俗諦故。從此第五結二。
經是故法門非一非解曰。是故等者。可以虛心融其妙旨。是故法門非一非二。破情計也。自上三門境智文字法門者。由依說聽文字修。悟解法門非一非二。從淺至深明二諦故。從此第二明佛同說。於中分三。一明佛同說。二明功德多。三明受持勝。初明同說文分為二。且初第一標佛同說。
大王一切諸佛般若波羅蜜多今說般若波羅蜜多無別解曰。顯同說也。從此第二明受持等。
經汝等大眾受持讀誦修行即為受持諸佛之法解曰。一者受持二讀三誦四說行。四法行也。即是受持一切諸佛所說之法。非唯世尊說法也。從此第二明功德多。於中分三。功德多。二明佛說三明少況多。且初第一功德多。
大王般若波羅蜜多功德無量解曰。此般若等者。攝此一部能詮所詮總名般若。人不唯爾。教法皆名般若功德無量者。般若功德猶如虛空不可量矣。從此第二明佛說。文須分二。且初第一明能說多。
恒河不可說諸佛一一佛教無量不可說有情一一有情皆得成佛諸佛等復教化無量不可說有情亦皆成佛解曰。有恒沙等者明多佛也。是一一佛者化多成佛也。是諸佛等者復化多佛也。此上三重喻說。諸佛所有數量能知。顯能說多。從此第二顯所說多。
經是諸佛等所說般若波羅蜜多有無不可說那庾多億偈不可盡解曰。是諸佛等者明各說般若也。有無等者明所說多也。此上所明。於前般若所有功德爾所佛。各各說爾所偈。讚般若不可盡。從此第三明少況多。
經於諸偈中而取一偈分為千分復於十分而一分句義功德尚無窮盡何況如是無量句義所有功德解曰。於諸等者。明取一偈分為千也。復於千等者。明一分尚無窮盡。何況等者。況多佛說無量句義所有功德而能測量。從此第三明受持勝。於中分二。初明受持勝。後當菩提。初文復二。且初第一受持勝。
人能於此經中起一念淨信是人即超百劫千劫百千萬劫生死解曰。明一念信超多劫苦。從此第二明諸佛
經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所得功德即與十方一切諸佛異解曰。何況等者彰持說勝。即與等者同諸佛說。諸佛所說甚深。顯書寫等皆所說。人雖勝劣教理差。所有功德異矣。從此第二當菩提
經當知此人諸佛護念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解曰。諸佛護念者顯法勝也。當菩提法力修行也。從此第三法獲益。
經說是法有十億人三空忍百萬億人大空無量菩薩得住十地解曰。依本記者。三空。即三賢位三假空也。二大空。即登地也。三得十地。隨地進皆蒙益也。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卷中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