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沙門基撰
  輸入者 袁雪梅
   一校者 袁雪梅
二校者 程海燕
改稿者 毛小燕

信解品

三門分別來意。二釋名三解妨難。來有二。一云鶖子上根說而喜領。四中品。承喻曉而忻悟。故譬喻信解品生。二云論解七種具足煩惱眾生有七增上慢。為對除此說七譬喻前品為第一。求勢力人。起顛倒功德增上慢人天妙境果報。為此說宅喻。此品為第二。求聲聞解脫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與如來乘無別。以如是顛倒對治。專求聲聞解脫。為此說窮子喻。前以無為乘及後乘異說乘是一。勸令大乘。彼便迷執。今說如長者之比窮子有為乘及初乘是異。勸令捨於執著。故前品後有此品生。釋名者。略四門。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鞋買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於菩提心喜樂。便於正覺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體疲懈。既聞喻說同前鶖子疑悔皆除。故稱信解。信即忍淨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已作佛佛說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一。今乃一而亦信三。三而亦一。淨復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淨。解乃所達之理明。深信淺初後並說。由信故為大乘之基。由解真宗之本兩能雙舉故名信解。信即印順所聞之名。解乃悟趣權實之稱。於權於實俱信俱解。三信他。解明自悟。前云其餘聲聞佛語隨順此經。非已智分故顯由四人方信。既信已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則順他以淨。解乃顯已而能知於人。於法並信並解。四信‧解二言各所簡鈍根正見信而不解。利根邪見解而不信利根正見亦信亦解。鈍根邪見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菩薩證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闡提不信不解。今為雙簡。是信之解非不解非不信。信而解故信解。皆取第三句。信者趣之淨心。解乃悟會之深智。於教於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隨增義者解教實權之趣。信歸一乘之旨。於理未證故不說解。以義通論俱緣教理。亦信亦解為名。解妨者。依毘婆沙聲聞三品。上根一。謂舍利弗。獨六十劫練根故。中根亦一。謂目連。所餘聲聞皆屬下性。何故今時四人領悟並為中品。答鶖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中根。何乖此理。望聲聞以比況。中品獨是目連。發向大性以歸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善現‧辨說滿慈‧持律婆離‧頭陀迦葉。各一勝何必齊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問何故七喻論名窮子。經中題品乃言信解。答信解為本方能喻。論從破病窮子為名。經從根本法名信解名據勝立。未勞為例。
爾時慧命(至)歡喜踊躍。贊曰。此品三。初敘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領述。後陳四人之荷恩。下頌中云。世尊大恩下是。初中有二。初明歡喜。後明虔仰。此初也。慧命者應云具壽世俗之徒皆身恒之壽。聖者之輩並寶智慧之命歎願雙成故具壽。單言慧命義便闕也又真諦般若淨命斷德惠命據智德具壽雙顯智斷二德單言惠命義闕也。餘三以姓為稱。簡小以大標名。善現以德彰題。但以慧命標德。近聞喻說未曾有。遠聞授記復生歡喜踊躍義通近遠俱說。或未曾有法即是授記。
經即從座起(至)而白佛言。贊曰。此明虔仰表有九義。一從坐起表從二乘心故。二整服表具菩薩戒故。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表降昔執二乘心故。五一心表專求餘經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說權實故。七曲躬恭敬身心皆俯順故。八瞻仰尊顏表心觀教理。睹法化二身故。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我等之首(至)三藐三菩提。贊曰。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領述。初長行偈頌長行三。初法領。次喻領。後合領。法領有二。初彰昔不悕。後顯今獲得我等今於前下是彰昔不悕者。佛昔說權我得權故。法華會前未悕得證一乘法而作佛。今獲得者今一乘當得作佛。領佛初權後實化故。初有二。初略後廣。此略四。一居之首。望重位隆。二年並朽邁。齒過力屈。三自謂已得涅槃盡心泰。四所堪任。性拙情疏。此四不復志求。勝進意故昔不悕。
世尊往昔(至)喜樂。贊曰。下廣不悕。初談往事後釋所由。此初也。初中復二。初但脩自行佛說般若等時。唯念空‧無相無作等是後不樂大乘。於菩薩等是。世尊往昔為諸菩薩般若時久。不欣有勞倦。遂作三觀。其空攝二行空無我眾生為空。無相攝四滅諦四行。觀涅槃無相無作即是無願攝所餘十行苦諦下二。集道各四。觀諸有一切無願。此通有漏無漏三慧所攝。不言三昧故。餘義皆如瑜伽二略纂釋。此依聲聞三種觀。不說菩薩觀也。於菩薩法。謂三十七菩提分法。略為七位。四念住。身‧受‧心‧法‧以為體。謂由念力慧於境住。二四正斷。謂律儀斷斷斷防護斷‧脩習斷。以精進為體。精進起用能脩斷故。三四神足。謂欲‧勤‧心‧觀以為體。為此四種而脩定故。四五根。謂信‧勤‧念‧定‧慧。名以五為體出生善故。五五力。體即五根。難屈伏故離根別立。六七覺支。謂擇法精進‧喜‧念‧定‧捨‧輕安。三是別境擇法念定。三是善數。勤。捨。輕安一是遍行。謂喜。七八聖道支。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命‧正念正定精進。其正思惟為性。能發語言有故。正語正業無瞋所發語為體。無貪所發命。離五邪命故。俱以無表色思為體。餘如自名。三七種合體有九。一慧‧二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捨‧八輕安‧九無表色遍行一。謂喜。別境三。謂念‧定‧慧。四謂信‧勤‧捨‧輕安色法一。謂表。如無垢稱疏。菩薩所脩與聲聞異。故菩提分菩薩法。第二遊戲神通者。華嚴經說。菩薩十法遊戲神通。一現捨天壽二現生。三現為童子種種笑。四現作出家。五現苦行。六現向菩提樹。七現降魔。八現樂寂靜無上道。九現轉法輪。十現涅槃。與所說八相異。第三淨佛國土者。無垢稱經第一八種因為八類。謂發起無上菩提心‧純意樂‧善加行增上意樂此四各如自名。六度為六。合名止息四無量四攝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合名發起。凡所脩善皆脩迴向。此如自名說息無暇自守戒行十善業道。此三名寂靜。彼經香臺品說八。一思於有情善事不希善報。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根悉迴施與。三思有情心平等心罣礙。四思於有情摧伏憍慢愛如佛。五信解增上。於未無疑無謗。六於利養無嫉妒心於已利養不生憍慢。七調伏心常省已過不譏他犯。八恒放逸常勤脩善。此是八法毀無傷。從此淨土。廣淨土章中所說。第四成就眾生者外化利物。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菩薩行。謂菩提分行。此名菩薩法。諸神通行波羅蜜行。此名淨佛國土成就有情行。於此四種大乘不生一念好樂之意。無堪趣故。
經所以者何(至)好樂之心。贊曰。此釋所由有二。一道已滿無苦安。二年已邁齒過力屈。故於大法既非已望一樂心。
我等今於前(至)不得。贊曰。顯今獲得獲得大乘作佛也。三。領總領初周。二法生喜。別領喻說。此二領悟。三慶獲善利無量珍寶大乘也。
世尊我等今者(至)以明斯義。贊曰。下別陳有二。初總談喻。後陳喻詞。此初也。以前言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喻領佛意。
經譬人年既幼稚。贊曰。下陳喻詞有二。初喻昔不悕。後喻今獲得。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權而不悕。後喻聞今實而獲得。初有六。一最初發心喻。二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三年既長大下中還見佛喻。四父母念子下不肯脩大喻。五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下化二乘喻。六世尊爾時長者有疾下示不悕喻。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說。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導我法中第六段法華會前為說般若。但念空等不生樂。今獲得中方是令憶本所行道。為說法華。幼者弱。稚者小。最初為十六王子時。心尚密說故。未廣脩行為幼稚。
父逃逝(至)五歲。贊曰。第二退流生死喻也。對法引經云。有成世間增上正見。雖經歷千生不墮道。彼據品最初發心。今說下品發心是以退流生死。心未堅固不專樂父。背教理常行惡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行也去也。他國者生死也。久不可樂故。佛法為自國久令安樂故。涅槃經中。以佛法為他國非已分故。生死為自國是已分故。以此以彼待不同。此以有性發心已後為他。彼以無性及未發心前為他‧自亦不相違前雖以三界總為佛之大宅。今以為他國者。染‧淨體殊國分他‧自。又依凡說亦不相違。又大悲生死為宅。若大智乃稱他國。下喻說中總有五國。一久住他國。二遇向本國。三乃遍他國。四經歷國邑。五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為他國。第二以佛法為本國。第四亦總說佛法說法利寬如國。第五即人之國。或喻佛法國之四眾。或十乃至五十者馳流五道名言種子十業道之所資故。
經年既長大(至)遇向本國。贊曰。下第三段中。還見佛喻。即是退大菩提心。前更重見佛世已曾從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有其三。初子長還國。次父先求覓。後子遇到城。此初也。於中有六。一根性漸成年既長大。種姓也。二未脩福‧慧加復窮困。三輪四生馳騁四方。四規苦道以求衣食。五思慧心。種姓逼日日生漸漸遊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國。初心。雖退流生死。今者還遇佛法內住。順昔所脩名到本國。馳奔。騁走也。
經其父先來(至)中止一城。贊曰。第二父先求覓。三。一子止城。二財甚眾。三客利豐廣。此初也。父者化身。佛雖先來已經導。眾生自退。故名先來不得。中止一城生死中也。城者大乘無垢稱經云。為護法城。今以大乘法為城也。將說大乘發心故。城喻大乘法
經其家大富(至)悉皆盈溢。贊曰。下財甚眾。有八。此中有二。七寶喻七聖財豐足二有為無為庫。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云。松脂地千年。為茯苓。茯苓千年為虎魄。一名紅珠。廣志曰。此物處其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膠。凝堅乃成其器。西方人用以為盂。
有僮僕(至)數。贊曰。此有六種。一調伏煩惱為僮僕。驅策隨心故。方便善巧為臣佐。三妙顯及力為吏民。四五通。為象馬。五五乘為車乘。六八萬四千行為中羊數。
出入息利(至)亦甚多。贊曰。此客利豐廣。真俗諦教名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或三乘教出生死故。人天教為入入生死故。令善漸生故為息。息者長生之義。為愍眾生生死故遍他國。三乘聖眾處。宣揚佛之正法。名商估賈客。宣尼云。求善價而估之即同於此。此類非一名眾甚多。商者說文行賣也。玉篇通四方之珍異曰商旅。有作商量也。非此義估音公戶反字書此字。唯爾雅郭璞音義釋言。注中商賈作此字。切韻估巿稅也。賈者坐賣也。周禮九職。六曰司巿。掌以商賈。以通貨賄鄭玄玉篇。通物曰商。坐賣曰賈。虎通曰商之言商。商其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賈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來求其利也。賈亦通語耳。故左傳荀之在楚。鄭賈人褚中以出之。史記陽翟賈人往來販賤賣貴是也。客通名耳。
經時貧窮子(至)所止之城。贊曰。子遇到城。內道三乘聚落。此為總句。所有說法神通之事為國邑。此中意說。遍遊內道以求出要。名遊聚落。前文已說子長還國歸佛法訖。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聽說法之淺深。或觀神通之勝劣名歷國邑。國寬喻說法。邑小喻神通。識眾聖以否藏。還至佛法大乘教內名到父城。依後解云。幸逢佛法。初聽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故。即是中途還逢大乘
經父每念子(至)懷悔恨。贊曰。第四段不肯脩大喻。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見驚走。三父令急捉。四子遂憂惶。初有二。初總明思念。後別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者馳流五道。未曾向人說此事者。我自昔來未曾對眾我曾大乘心。今者常念。望與之大乘財寶及一乘樂。但竊思不彰於言。悔不早覓子教。恨子不早覓我故名悔恨。
自念老朽(至)每憶其子。贊曰。下別思念。有二。初念付財後念己樂。此初也。修行日久道先圓故為老朽。無窮故財物。雖有菩薩。未化聲聞令繼佛位故言無子。或子少故亦名無子。旦終沒示涅槃大乘財物悉皆喪失。彼機未熟所委付權實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經復(至)復憂慮。贊曰。此念已樂。無子付財。所以憂慮。子脫順領豈不樂哉。坦音他但反。安和之義。
世尊爾時(至)住立門側。贊曰。下第二段子見驚走。三。初到父門。次見父。後明卻走。此初也。傭音餘封反亦賃也賣也。身心精進以求出要。心如傭賃展轉。非是本心故求大乘種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舍。以大乘種子近生遠熟故幸初逢。於中更值了義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詮於理。能證於果名之為門。彼時未能專求普行證果。但知總相片聽少教。脩微少因為門側。時未全能聽習大教大乘行。示當亦聽行故為立。片時處名之為住。又小機未會於大。不名入其門。微亦信習故名門則。上來乃以佛法為國。於中一切大乘為城。大乘之中真實了義中道大乘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為門。
遙見其父(至)恭敬圍繞。贊曰。下見父。有七此有二。一見父安坐。二貴賤承奉。由去大乘不退位遠。去真理遠義名遙見四無畏為床。亦四靜慮為床。以無貪無瞋為寶机。以承戒足戒學跡故。具戒學者為婆羅門慧學者為剎利定學者為居士。又大乘獨覺聲聞三乘之眾恭敬圍繞。
經以真珠瓔珞(至)侍立右。贊曰。此有二。一嚴飾身體三念住為珠瓔。二臣佐供衛。願及力為吏民。示現調伏煩惱為僮僕。心持四攝為執白拂。體潔除垢故不離身心。名侍右。
經覆以寶帳(至)威德特尊。贊曰。此中有三。莊嚴物。二出內財產。三結類尊高。四無量為寶帳。七淨為華。總持為幡。五分法身及妙定潤其身心。如水灑地。他以七覺如散眾華。外用萬行。以為嚴瑩如列寶物。上名莊嚴法財名出。身自蘊德名內。取以釋內自取故。與以外與他故。又出內如前。眾生機熟名取。佛應時化名與上為出內。如是等下結類尊高。灑音切韻所綺反掃也落也。又所買反。通俗文以水歛塵曰灑。玉篇汛也汛音思見反散也。此是初現化身淨土妙之相。故子見走未見報身。亦非穢土
窮子見父(至)悔來至此。贊曰。此明卻走。三。一悔來。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見者比知非證。以思比知也。十力無畏力勢。或以見佛神通名見力勢。非已能脩非已能證故懷恐怖。此見化身淨土之相。由勸作佛。思不能行。求之當證名悔來至此。
經竊(至)強使我作。贊曰。此起念也。王者法身王。等者。報身。等是相似義。或王者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能證。名非傭力得物之處。貧里者二乘也。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縱任有地。地即依止生道處。肆音息利反。伸也陳也。伸陳役力自縱任義。慧可名衣食易得。若久住大乘。佛脫強抑勸我脩作非我所樂。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強音巨良反抑也。或其兩反及其亮反。
是念已疾走而去。贊曰。此疾走也。自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規求作處名疾走去。此時猶未住二乘中。
經時富長者(至)心大歡喜。贊曰。自下第三父令急捉。三。一見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也。識大乘姓近緣熟。故見生喜。
經即(至)猶故貪惜。贊曰。念生也。而忽自來其根熟故。甚適我願順本心故。我雖年朽。成久故。猶故貪惜大悲深故。子情戀大悲深重。故言貪惜
經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贊曰。令捉。有二。初追後捉。理本絕言。以言顯之不稱理。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可脩為正主。教且開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為急追。令大乘順先所習名曰將還。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窮子驚愕(至)何為見捉。贊曰。自下第四子遂憂惶。三。子驚愕。二使逾急。三子絕。此初也。不悕大行名驚愕。愕音五各反亦驚也。心口不伏脩行求退。稱怨大喚。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無端強授我之大乘名何為見捉。
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贊曰。此使逾急。悲心擊故被彌切。抑令修學名強牽將還。用為今時大乘之因。所以逼之。非佛于知根器而抑將還。
經于時窮子(至)絕躄地。贊曰。子絕也。情不樂所傷犯。名無罪。不令我學小。返拘以大乘名被囚執。菩薩苦行可行。過已力分。恐將苦已名必定死。心彌不樂名轉惶悕。休不學退入生死絕躄地。地者生死處故。擗音房益反撫心也。今既倒地正應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義。非此中理。
經父遙見之(至)莫復與語。贊曰。下第五段化以二乘有六。一發權心。二窮子歡喜下彼興小意。三爾時長者將欲誘引下令脩脫分。四爾時窮子先取其價下子遂依行。五其父見子愍而怪之下勸入善根。六長者更與作字下便成聖位。初有二。初令放後使放。令放有二。初標止被大化發權心。後釋所由。此初也。子行猶遠名父遙見。昔者已云遙見父故。且止大教暫示勿被。故言不須。莫抑授大乘令脩大行。名勿強來。用二乘權巧三歸五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灑面。且令悔滅。制伏十纏之惑。暫息八難之苦人天。少漸苦復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復與語。醒醉除也。此時似醒入聖真悟。
經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贊曰。釋令放意。識聲聞性遠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彼怯能成為子難。豪健也。准南子智出萬人謂之豪。亦為務字。難音奴旦反患也痾也。知有大姓名審知子。堪當繼位。隱密潛化方便未告大眾云先我化。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使者語之(至)隨意所趣。贊曰。此使放也。大教停被。任學二乘名隨所趣。
窮子歡喜(至)以求衣食。贊曰。第二彼興小意。適本機宜歡喜。初發心。故名未曾有。從生死中發趣二乘菩提名從地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名貧里規無漏法名求衣食。
爾時長者(至)無威德者。贊曰。第三段令修脫分。說五停心念處等故。有二。初密遣人。後教。初中有三。一遣人。二令傳語。三擬問答。此初也。實二體。設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人。智慧狹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無威德。或教偏故色悴。理闕故無威。或自德闕而稱悴。利寡而無威此皆發心後。初教行二乘時。廣雅作憔悴。切韻三蒼作憔悴。愁憂患也病也。玉篇亦作悴憂也傷也。
經汝可詣彼(至)使作。贊曰。令傳語也。教令聞名汝詣彼。方便漸化故。言徐語。二乘學地為作處。無漏法勝過初人天之善。名倍與直。彼心能遂而修學者。勸來修學使作也。
經若言何(至)亦共汝作。贊曰。此擬問答。彼設若問修行何法。答言除糞。煩惱也。修行大乘如作寶器。學小乘者猶如除糞不但行能斷惑。教亦助斷。借威勢故故言供作。
經時二使人(至)具陳上事。贊曰。教也。以教扣機如窮子。以法稱器。令彼聞知。故言得之。述煩惱名陳上事。
爾時窮子(至)與除糞。贊曰。此第四段子遂依行。先取價者。初發二乘菩提之心學思慧。此真為取價。後位方始作五停心念處觀等。漸折伏煩惱尋除糞。與者為也。順用言故與。
經其父見子愍而怪之。贊曰。自下第五勸入善根三。一心傷。二身近。三共語。此初也。愍無相好‧慧。怪無求大之心。
經又以他日(至)污穢不淨。贊曰。下身近有二。一見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糞已上是遠世化。解脫分滿位。見子愍已後是近世化。創教令四善根位。異前解脫分為他日況此皆是多劫脩行。分位既異。故別說時。知根未熟潛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被。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於窗牖中。不正視故。牖者導也。向也。成道時方向鹿園。見。此乃猶未是今生事。故名遙見。或由彼去聖位尚遠亦名遙見。未勝福故名羸瘦。羸弱也。不得勝智故名憔悴。煩惱名糞土。惡業名塵坌。坌音蒲悶反塵穢也。土曰坌。苦果名污穢。合此三種皆名不淨
經即脫瓔珞(至)除糞之器。贊曰。此身同也。化身相好明居淨土中。子見驚走。今現穢土穢垢塵身。化相隱之。如脫瓔珞嚴身之具。亦如神力隱身常光但放一尋。非佛勝身相好但爾名脫上服。相同有漏名著粗弊垢衣。示有煩惱惡業。如塵坌身。先說權教右手。用之先故。除糞器者二乘行伏煩惱故。以教詮顯義同手執。佛自示同煩惱行。說權教故。
經狀所畏(至)得近其子。贊曰。下共語。有二。初總與語勸勉。後別與語教示。此初也。示怖眾苦慈悲接引如狀所畏。示現教導讚勵‧慶慰‧勸行精進。名語勤作。此乃世從佛化時故得近子。
經後復告言(至)當加汝價。贊曰。下別與語教示。三。不令西東。二隨須即與。三假稱父子。此初也。咄音當沒反。說文相謂也。字書吐也。今相謂。呼也。勿復退墮卻入生死外道法。名勿餘去。加汝價者。與汝脩慧四善根故。加於前位聞‧思慧故。
諸有所須(至)好自安意。贊曰。此隨須即與。器謂禪定。米麵謂解脫勝處四無量等。因所有功德也。此位亦學分脩習故。鹽醋謂生空本‧後有二智。猶如鹽梅調和諸味。此智亦爾調功德故。決意忻趣勿生疑難。老弊使人者。二乘五通四種神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與汝等。汝可學以自安意。此說利根果者。次第果者。器謂初未至定米。麵謂四諦五根五力等觀。鹽醋謂生空無我等行相。老弊使神足等。曾解脫分位所脩之法。
經我如汝父(至)所生子。贊曰。假稱父子也。初標。後釋。我道滿名老。汝道軟如少。父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言。亦何憂於困乏。亦不自輕己。專求出要名無欺。身常精進名無怠。煩惱瞋恨無怨惡之言。此即折伏三業惡也。汝已能為方便諦觀折伏煩惱。名都不見此惡。如餘外道家脩行之作人。亦都不見汝有諸惡。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自今已後汝既近聖。如諸聖人我所生子。亦異。未得見諦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長者(至)名之為兒。贊曰。自下第六便成聖位三。入聖。二住修道。三成無學。此初也。住凡位如。假兒仍非是兒。入聖已是真兒方號為兒。故便作字。轉親近故此住初果
爾時窮子(至)常念除糞。贊曰。住修道也。此明金剛道前。雖得入聖欣於此遇。自知不及諸菩薩故。尚自謂是客作賤人。於十餘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無漏十法行十業道。故常令除糞。恒煩惱。或十年者。加行無間二位之中伏斷除惑。或住修道下界俱生惑。五下分結‧五上分結‧類斷故。或無間解脫道斷種‧粗重二位別故。
經過是已後(至)猶在本處。贊曰。此明金剛道後。成無學已得親近佛。識達生空同得解脫名相體信。入佛法出利群生。無染無障難。又心相體信入‧出二利無疑難。尚住二乘生空之理。不悕大果名止本處。是本所求學處故。
世尊爾時(至)當體此意。贊曰。下第六大段示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後明不悕。初文復二。初標後釋。此初復二。初知時後正告。有疾者二年後眾生煩惱展轉增多。眾生病故佛亦有疾。此於法華會前。知涅槃時近所應度者皆將度訖名知死不久。菩薩如來有為無為一切功德名倉庫盈溢。溢滿也。其中大乘許多二乘許少。如來許多。菩薩許少。無為許多。有為許少。所應取者德。所與者利他德。汝應諳識悉應之。述自先心當體此意。即令諳識大乘義旨‧二利德。此乃為說大般若等。令其識達大乘道理。而未付之心。故奄含言當體此意。
經所以者何(至)無令失。贊曰。此釋示大。如世父子身雖異心不殊。佛與二乘為不異者。解脫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樂等。佛得眾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大法。無令失勿忘不學。
爾時窮子(至)一飡之意。贊曰。下明不悕。有二。初領而不悕。後猶住本處。此初也。須菩提法華會前。領解空義大乘。不愚於法知大乘理然一念大乘心。無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飡之意。故前說言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悕音虛機反。亦應作希希願也。
經然其所止(至)亦未能捨。贊曰。此猶住本位。然其所止猶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捨。
經復經少時(至)自鄙先心。贊曰下第大段。喻今獲得。有二。初父付後子獲。世尊是時窮子下是。父付又二。知時到二眾付。此初也。經少時者般若會法華會中少長進故為漸已。以解二空其意弘遠為通泰。通者開達。泰者安泰。成就大志者。昔發心近生遠熟故自鄙先心者。悔昔住小也。鄙者輕嫌輕嫌先時脩小乘心。故鶖子我等法性云何如來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日剋責。正與此同。
經臨欲終時(至)皆悉已集。贊曰。下眾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華會涅槃時纔有五年。名將臨終。昔退大聲聞之子會菩薩之親族。國王四喻四眾也。或如自名即實彼類。
經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贊曰。下正告。有二。初牒昔後告今。忽於此間下是。牒昔三。初牒最初發心。次牒退流生死。後牒權中餘四久事。謂中途遇不肯脩大。化以二乘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極難。故自宣之不遣餘說。最初十六王子時。教之發心。彼之善根我所生。從佛法音而生。故從佛法所生。爾乃是生故。
經於某城中(至)五十餘年。贊曰。牒退流生死也。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發趣大乘之心。若定性大乘發心。未必退沒不定姓及下品發心故。彼已復經退流生死故名某城。捨吾逃走。伶音郎丁反與零同。切韻伶者樂人。非此所明。俜音匹丁反。三蒼云。伶俜猶聯翩也。亦孤獨貌。切韻若不正。作伶竮。伶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又不正作彾。彾即令音。今多作彾跰不知所說。有解云彾跰足履危險之貌。亦有本作彾俜字。 此是孤單之狀。或躡五趣危險辛苦。或孤單辛苦馳流五趣父母故名曰孤單。義雖可然不知何據。其跰音亦補諍反與迸同。彾不正迸散也。亦非此義。此中意言父母走常不安。失侶孤危不能正怖懼辛苦。
經其本字某(至)懷憂推覓。贊曰。此牒權中餘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極諳委。世從我所教化故。此諳憶他兩名。昔住本城者。中途逢時還教大乘。故舍利弗脩行。經六十劫方退就小。間許時逢教大乘。故我住本城。懷憂推覓者。慈悲深故如似懷憂。不具脩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雖慈悲深故復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種種為推覓。
經忽於此間(至)是子所知。贊曰。此告今也。佛地論說。法華會不定種姓根機成熟。應捨分段變易迴心向大。故言於此會遇得之。感應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實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財物子所應得。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利之內功德。是子所知今皆付。
世尊是時(至)自然而至。贊曰。此子獲也。先來無心規佛。何期。根熟任運經當得作佛。名本無所悕求。佛果實藏自然而得。
世尊大富長者(至)我等為子。贊曰。下第三段合領。有二。初合昔不悕。後合今獲得。今我等。方世尊佛智慧下是。初有五。第一初發心二世尊我等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三迷無知。下合不肯大。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五然世尊我等下合示不悕。不合第三中還見佛間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說。前喻具陳。世從化前已有故。此初文也。子義如前。初發心實住凡位。故言似子似聖真子。或此總相。說諸二乘菩薩子。佛常說二乘亦是佛子。故鶖子前言今法華方知真佛子。
世尊(至)熱惱。贊曰。二合退流生死三苦者。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謂苦受自相。及順苦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五蘊一分苦性。乖緣逼迫名之為苦。此故名苦。即八苦前之五苦。皆名苦。樂受自相‧及順樂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於孌壞位能生憂惱故名壞苦。又由愛故令心變壞亦名壞苦五蘊一分壞苦性。即八苦中。離苦不得苦。皆是壞苦捨受自相。及順捨受若根‧若境‧并相應法‧或於一時。由前二苦粗重所隨。不離前二。無常易脫所隨逐故。行苦。不唯捨受獨名行苦有漏五蘊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一切五取蘊苦皆是行苦如唯識第八緣生之中。諸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說昔日退流。但總相三苦逼迫熱惱
迷惑無知樂著小法。贊曰。三合不肯大。愚癡名迷。猶豫名惑。樂小法故不肯大。
經今日世尊(至)一日之價。贊曰。四合化以二乘。有二。初依佛語得之不多。後敘小情遂以為足。此初也。思惟者。思修諦觀。蠲亦除也。蠲除戲糞煩惱障。勤加精進多劫專心。得至涅槃一日價者。所獲不多。涅槃三大劫得。名數價。今六十劫解脫。豈非涅槃一日之價。又涅槃圓滿。名數價。今乃唯得解脫不得大慧法身解脫之中唯得惑障解脫不得智障解脫。唯得離分段生死解脫非得所知障變易解脫。豈非涅槃一日之價。涅槃之體即解脫故。
經既此已(至)所得弘多。贊曰。此敘小情遂以為足。窮賤心故。
經然世尊(至)寶藏之分。贊曰。自下第五示不悕。三。初我樂小。我得。故不悕。二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三但為菩薩不正說。故不悕。此初也。著弊欲惡悕求小乘也。知樂小觀根未熟。遂放捨我。不分明為分。故不悕。不擇捨故擇而捨我。
世尊(至)有志求。贊曰。涅槃謂已滿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如來智慧者。初說方便權教。意顯真實一乘佛之智慧。由我已得涅槃價故。所以自謂滿足。已為不知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我等又因(至)志願。贊曰。但為菩薩說。不正說。故不悕。有二。初標。後釋。此標也。此說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隨我等輩。為菩薩說。不正說。我等於此故不志願。故瑜伽云。唯為發大乘者說諸法空。正同於此。
經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贊曰。釋第三不悕。我樂小以方便力分明為正說二乘之法。不正分明為我等輩說。亦應宜甚深般若。佛但奄含總相隨我宣說般若等經。我等分。佛種故真是佛子修學般若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經今我等方知(至)說大乘法。贊曰。下合今獲得三。初知不慳大乘故得。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後結領今得。此初文也。初標後釋。意可知。領方便品云。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諸法中惡故。今知不慳。但我自樂小。不能學大乘大乘心。佛則為說。以不慳故。吝音力進反。鄙吝也。若惜作吝。惜已吝。作鄙吝。
經今此經中(至)大乘教化。贊曰。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經中。唯一乘。故知但以一乘為宗。不一身以為宗也。昔時聲聞。但為菩薩。令一乘故。佛意既然。故今得即領前言。如是皆為一佛乘一切種智故。今此本言說大乘今此經中。亦有本言說大乘法於此經中。義勢相似
經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贊曰。此結領今得。佛子得者。菩薩一乘因果發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決定得故名皆已得。菩薩昔時初發心位如今日。彼既究竟得。故亦然名皆已得。理異故。

法華經玄贊卷第六(末)

保安三年五月一日書寫隆寺僧覺印之。
同年月六日以興福寺圓如房之本移點了已。本者皆點本也以朱書之也為令法久住往生極樂僧覺印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九日丁卯申時奉傳授善明房得業已了。

釋等皆之覺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