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莊嚴論經卷第二

馬鳴菩薩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
輸入者 崔靜靜

(四)復次夫聽法者。有大利益增廣智慧。能令意悉皆調順昔曾聞。師子諸國。爾時人。得摩尼寶人膝。其珠殊妙希有。以奉獻王。得珠已諦視此珠而說偈言。

往古諸王等 積寶
諸賓客 出寶自矜高
捨位終時 捐寶而獨往
善惡業 隨不捨
譬如蜂作蜜 他不獲
財寶亦如是 資他無隨己
往昔諸國王 為寶之所誑
儲積已待他 一隨己者
吾今為 必使寶隨己
福田造作功德
隨己至後世 善報不朽滅
臨當終時 一切皆捨離
舉宮室親愛 大臣諸猛將
悲戀送亡者 至塚則還家
馬寶輦輿 珍玩及庫藏
人民諸城郭 園苑快樂
飄然獨近 都無隨從者

王說偈已即詣塔所。以此寶珠置塔棖上。其明顯照猶如大星。若日出時照宮殿。暉曜相映倍於常明。珠之光明日日常爾。於一日中卒光色。王怪其爾即遣人看。既至彼已不見寶珠。但見棖下血流污地。尋逐血跡至迦陀羅林。未到彼林已見偷珠人竄伏樹間。偷珠之人取珠時。墮棖折髀故是血。即執此人將詣王邊。王初見時甚懷忿恚。見其傷毀復生悲愍慈心視之而語之言。咄哉男子。汝甚愚癡佛寶珠。來之世必墮惡趣。即說偈言。

怪哉甚愚癡 無智造
人畏杖捶 返受於斬害
畏於貧窮苦 興此狂愚意
不安少貧乏 長受無窮厄

爾時一臣聞是偈已。即白王言如所說真實不虛。即說偈言。

塔為中寶 愚癡輒盜竊
無量劫 不得三寶
如昔有一人 信心歡喜
耳上須曼花 以用奉佛塔
人天億劫快樂
十力世尊塔 盜寶而自營
以是業緣故 沈沒於地獄

一臣懷忿而言。此愚人罪咎已彰。何須呵責宜加刑戮。王告臣言。莫此語。彼人已死何須更殺。人倒地宜應扶起。時王即說偈言。

此人已毀行 宜速拔濟
當賜財寶 令懺悔修福
使其得免離 苦難
與錢財 使彼供養
若彼不向佛 不滅
人因地跌 還扶而得起
因佛獲過罪 亦因佛而滅

時王即便大賜錢財。教令佛邊功德爾時偷者即是念。今者大王。若非佛法調順之人。計我愆罪應被斬害。此能容。實是大人赦我重罪。釋迦如來甚為奇特。乃能調伏邪見國王斯事。說是語已。還到塔所匍匐向寺。合掌歸命。而是言。大悲世尊世間真濟。雖涅槃猶能以命賑賜於我。世間咸皆號為真濟普聞遍諸世界。及於今者濟生命。是故真濟名不虛設。即說偈言。

世間真濟 此名實不虛
今蒙拔 知實真濟
世間熾然 諸鬱蒸惱
慈悲清涼月 照除熱惱
如來在世時 於曠野鬼所
拔濟長者 是事未為難
於今涅槃遺法濟危厄
令我苦惱 是乃為甚難
云何世工匠 奇巧合聖心
圖像舉右手 示作安慰相
怖者睹之已 尚能除恐懼
在世時 所濟甚弘多
今遭苦厄 形像免濟我

(五)復次夫少欲者。雖有財愛著。猶得稱之少欲昔曾聞。有優婆塞。彼優婆塞親友婆羅門法。時彼親友婆羅門。弊衣苦行五熱炙身恒食惡食臥糞穢中。即喚優婆塞言。汝可就此觀婆羅門。汝頗曾清身苦高行之士少欲知足此人不。優婆塞言。此高可誑於汝。即共親友婆羅門。汝今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曰。苦行欲求為王。時優婆塞親友言。此人今者。大地庫藏珍寶。宰割自恣貪嗜美味。宮人侍御好樂女色。種種音而以自娛。雖大臣長者有諸財寶不適其意。乃欲希求一切大地人民珍寶。何以稱之為少欲耶。汝但見其行苦行。便謂少欲。不知此人所求厭。謂為少欲。即說偈言。

所謂少欲者 非必惡衣食
資生具 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 心如大河海
貪求無厭足 云何少欲
今修此苦行 貪渴五欲
此人實虛偽 少欲
為貪故少欲

說是偈已。優婆塞是言。今者此人貪欲瞋恚愚癡。仙所行少分。是故當知。夫少欲者不在錢財諸寶物。何以之。如頻婆娑羅王富有國土象馬七珍。猶名少欲。所以者何。雖有財貪著樂於道。以是之故雖復富有七珍盈溢。無希少欲。雖財寶希求厭。不得少欲知足。即說偈言。

若以無衣乾等
造作勤苦 以為苦行
餓鬼畜生 貧窮諸衰惱
斯等處艱難 亦應名苦行
此人亦如是 徒為自疲勞
形雖苦行 貪著
希求無厭足少欲
雖復具眾物 所染
修行道 是乃名少欲
譬如諸農夫 以穀種田中
貪收多果實 不少欲
如惡瘡 將適須
於道故 是名少欲
為治惡瘡 少受資生
不貪後有 是真名少欲
諂曲 亦不名利
資生名聞
斯事 是乃真少欲

(六)復次雖復持戒。為人天樂是名破戒昔曾聞。沙門婆羅門於空林夏坐安居。于時沙門數數往婆羅門所。與其共不存親正處其中。所以者何。若與親昵恐其生憍慢。若與其謂為憎惡。即說偈言。

以杖置日中 豎臥俱無影
杖倚亞者 其影則脩長
彼人亦如是 宜得中
令漸通泰已 然後為說法

婆羅門智慧。不別愚供事極苦。是以今不宜親昵亦不應。何以故。事愚人不解供事亦為苦。種種方便共相習近。漸相體信語。爾時比丘婆羅門。汝今何故手向日。臥灰土上裸形噉草。晝夜不臥翹足而立。苦行為何所求婆羅門答曰。我求國王。此婆羅門於後少時身遇病患。往問醫師療疾之方。醫師報言。宜須食肉。於是婆羅門比丘信。汝可為我至檀越家乞索少肉以療我疾。于時比丘思惟今化彼正是其時。是念已為一羊繫著其邊。婆羅門比丘言。汝為索肉今在何處。比丘答言。羊即是肉。婆羅門大生瞋恚是言。我寧殺羊而食肉耶。於是比丘說偈答言。

汝今憐一羊 猶尚不欲殺
後若為國王 羊與豬豕
雞犬及獸 殺害有量
汝在御座上 廚宰供汝食
汝若瞋恚時 當言斬彼頭
或言截手足 又時教挑目
汝今憐一羊 方欲多殺害
實有悲心 宜捨求王意
人臨刑戮 畏苦我飲酒
林極敷勞 猛火將欲焚
又如著金鎖 雖好能繫縛
王位亦如是 恒有恐懼心
威力諸侍從 莊嚴珍寶
不見後過患 凡夫貪願求
既得造諸惡 墜墮三惡道
如蛾貪火色 投中自燋滅
雖有五欲普聞
恒多懷恐懼 憂苦患極深
猶如捉毒蛇 逆風持炬火
不捨危害至 亦如臨死苦
王者遊出時 頂上戴天冠
寶自瓔珞 莊嚴
名馬寶車 乘之出遊巡
道從數百千 威勢極熾盛
有寇敵時 寶鎧自嚴身
勝則多殺害 負則失身命
妙香以塗身 上服以香熏
所食諸餚膳 百味恣其口
所須皆隨意 違逆
來若臥 舉動悉疑畏
親友不信 雖復為親友
恒有危懼心 云何為樂
魚吞鉤餌 如蜜塗利刀
亦如網羅襁 魚獸貪其味
不見後苦患 貴富亦如是
終受地獄地獄垣牆壁
屋地皆熾然 罪人在其中
火出自身 受有量
思惟 所為樂既少
眾苦患甚多 是故應念苦
莫求貴自在 捨汝願求心
有求解脫 眾苦悉消除

婆羅門聞是偈已然不答。合掌比丘白言。尊者辯才開悟我心。設使得彼三十二天王者亦不甘樂。即說偈言。

意巧方便 觀察
為我除邪願 示導正真路
善友如是 世間稱讚
常應近是友 有諍惱患
善導意 迴邪正道
示我善惡相 令得於解脫

(七)復次邪道者得眾苦患。正道增長信心及以稱。有智之人應觀邪正昔曾聞。有一人於行路側苦行人時臥棘刺上。無人時別居餘處。人見已而語之言。汝今亦可徐臥刺上。何必縱體傷毀甚多。此人聞已深生瞋忿。放縱體投棘刺上轉劇於前。優婆塞在其傍立。是苦行已自擺轉復增劇。優婆塞即語之言。汝於前者但以小刺。今復乃用瞋恚之棘而以自刺。先所刺者傷毀甚淺。貪瞋之刺乃為深利。臥棘刺者苦止世。貪瞋刺苦及無量身。以刺刺身此瘡易滅。貪瞋刺瘡歷劫不差。是故宜速除深毒刺。即說偈言。

汝今應勤拔 心中深毒刺
宜以利智刀 割斷貪瞋
貪瞋深著人 世不可袪
愚小諸邪見 不識正真道
苦身臥棘刺 以苦欲離苦
人見臥棘刺 不遠逃避
唯汝於斯苦 抱持不放捨
我見此事 乃知有邪正
是故重十力世尊
大悲眾苦 開示正道
涉彼邪徑眾 導以八正
外道邪見等 為苦所欺誑
極為信著苦 流轉無窮已
諸有智慧者 見此倍增信
外道愚惑 盡得解脫
出世大仙具悉備足
得修八正修道解脫
以是故當知 安樂解脫
非如汝外道 受苦得涅槃
依心故造作 善惡諸業
汝當伏意 何故橫苦身
身為眾結使 妄修種種苦
是苦修道地獄應是道
然此地獄中 斬截及糞屎
熾然燒炙等 具受眾苦
彼雖諸苦 不得苦行
智慧三業 垢穢皆消除
釋迦文佛教 教諸一切
應求天甘露 宣說止觀
亦莊飭智慧 是名真苦行
何用徒勞身 造作無益苦
此苦甚長遠 深廣無崖限
譬如有惡子 不得孝養
諸罪累 由彼受眾苦
是時外道 如是
諸仙苦行 亦復
優婆塞說偈 而答於彼言
諸仙天上 非因臥棘刺
由施戒實語天上
汝雖苦行 利益
猶如春農夫 不下於種子
至秋果實 而可得收穫
汝等亦如是 不種善根
苦行 畢竟無所獲
修道者 當資於此身
以美味飲食 充足於軀命
氣力既充溢 能修戒定慧
斷食甚飢渴 身心擾惱
不令心專定 云何聖果
雖復食餚膳 不貪著美味
但為戒實語 施忍及禪定
斯等為種子 能獲善果
身雖受飢渴 而心望美味
因時尚不甘 況當獲美果
有殘心 使他生畏怖
若除殘心 能施無畏者
是則名行法 復生殘害
稱之為非法 美味充足者
害他意 以心故
有損於彼 設起大慈
善果 汝雖
飢渴而睡眠 亦復無益事
外道是言 如汝起慈心
不必能利益 果報
餓而睡眠 其事亦如是
雖無益於彼 亦得善果
優婆塞答言 慈心除瞋害
以除瞋害故 能獲善果
汝法苦行 增長於瞋故
便起云何善果
慈心則不爾 慈心
能除滅瞋害 以無瞋害故
則起口善 無益而苦行
云何善 譬如師子吼
諸獸無在前 如來無礙
其事亦如是 一切外道
無敢抗對者 說法外道
然無詶答

(八)復次夫口業不能自在要由於意。昔曾聞。有比丘尼至賒伽羅國。於彼國中。有婆羅門五熱炙身上流水。胸腋懷中悉皆流汗。咽喉乾燥脣舌燋然。有涎唾。四面置火。猶如融金。亦如黃髮。紅赤熾然。夏日盛熱以炙其上。展轉反側可避處。身體燋爛如餅在鏊。此婆羅門常著縷褐五熱炙身。時人因名號縷褐炙。時比丘尼見是事已。而語之言。汝可炙者而不炙之。不可炙者而便炙之。爾時縷褐聞是語已。極生瞋恚是言。惡剃髮者何者可炙。比丘尼言。汝欲知可炙處者。汝但炙汝瞋忿之心。能炙是名真炙。如牛駕車。車若不行乃須策牛不須打車。身猶如車。心如彼牛。以是義故汝應炙心云何暴身。又復者如林如牆。雖復燒炙將何所補。即說偈言。

心如城主 城主瞋恚
欲求增益
譬如師子 人或以
弓箭瓦石 而打射之
而彼師子 逐逐彼人
譬如癡犬 打擲
便逐瓦石 不知尋本
師子者 喻智慧
能求其本 而滅煩惱
言癡犬者 即是外道
五熱炙身 不識心
婆羅門言 何名炙心
比丘尼四諦之智
如四火聚 修道如日
智慧者 以四諦
修道淨日 以此五法
而炙其心 而此
不得自在 故苦
欲苦者 當苦於彼
能苦身本
非身所為 但為心使
若非作 過在於心
故苦身 心若
如木石 是以智者
宜責其心 不應苦身
又汝以此 五熱炙身
以為苦行 得道
地獄眾生 無量
種種楚毒 亦應得道
婆羅門曰 為此苦行
發心造作 得名修道
地獄眾生 逼迫受苦
是故不應 說言修道
比丘尼發心
而得福者 小兒把火
亦應得福 然實不得
以是推之 汝之所作
五熱炙身 亦有福
婆羅門曰 嬰孩小兒
智慧 是以無福
我有智慧 造作
五熱炙身 是故有福
比丘尼言 若以有智
修於苦行 便有福者
採真珠人 刺出血
珠乃可得 亦應有福
婆羅門曰 以心故
雖復出血 不為福
比丘尼言 汝為苦行
天上樂 亦無福
若以貪求 果報
遊獵之人 不應得報
若合魚獵 不得報者
汝今為此 苦行之事
亦不應得 天上樂報
汝今何故 身心迴轉
欲以苦行 得於天樂
佛法
五熱炙身 受苦行
得彼天樂 天樂
實語等 諸善功德
雖復貪怖 天樂
譬如服藥 或貪或怖
既服之已 藥力必行
若住實語功德
或貪或怖 必得天樂
婆羅門 辭窮理屈
不能加報 然而住
右人 於佛法
清淨信 深樂正法
各相謂言 善哉佛法
大智甚深難測
外道之智 極為淺薄
譬如爆火 若觸
不畏 佛法爆火
亦復如是 婆羅門
能令其怖 我等今者
得聞佛法 勝之論
咸應歸向 涅槃
恭敬禮拜 南無世尊
音聲善柔 敷演說
女人智淺 飲佛甘露
大眾說法無畏
誰於佛語 不恭敬
比丘尼 智慧微淺
用滅牟尼尊語
猶故能令 此婆羅門
不能加報 然而住

(九)復次如肉摶眾鳥競逐。有智之人深知財患而不貪著昔曾聞。修多國比丘。於壞垣壁伏藏。有大銅甕滿中金錢。將一貧優婆塞而示之處。即語之言。可取是寶以為資生。時優婆塞比丘言。何時見此。比丘答言。今日始見。優婆塞言。我見是寶非適今日。久來之。然不用。爾今善聽。寶所過患。若取是寶為所聞。或至於死。或被謫罰。或復繫閉。斯等不可稱數。即說偈言。

我見是寶來 歷年甚久遠
此寶毒螫害 劇彼黑毒蛇
是故於此寶 都有貪心
觀之如毒蛇 不生財寶想
繫閉被謫罰 或時至死亡
一切諸災害 皆由是
能招種種苦 為害甚可怖
故我於寶所 不生貪近想
況生迷著寶 謂之為珍玩
寶是危害物 妄生安善想
斯過患 何用是寶為
如是膿污身 趣自支軀命
當捨敗滅 何用珍寶
譬如火投薪 有厭足時
心亦如是 希求無厭足
汝若憐愍我 教我少欲
云何以財寶 而以見示語
少欲知足 能生大利
若其諸根散亂
貪求無厭足 希望增苦惱
然此欲人 常
貪利有極 如摩竭魚口
而彼少欲無貪
心恒懷悅豫 歡慶同節會

優婆塞讚歎少欲知足之法。彼比丘希有想而讚之言。善哉善哉。真是丈夫。雖無法服心已出家。能順佛語少欲法。而此少欲諸佛所讚。比丘言。汝之所說總而言之。深見譏呵令我愧踖。汝今處家妻子眷屬僮僕使人。正應貪求以用自營。能隨佛語讚歎少欲。假使人以鐵為舌。能呵少欲知足今雖復剃除鬚髮身服法衣相同沙門。然實不知沙門之法。而方教汝之事。不能稱述法王所讚少欲之法。是諸善源。如佛修多羅中亦說少欲沙門本。如來昔日乞食訖。有餘食。或與諸比丘等。或復置於中用與諸蟲。爾時有二比丘乞食不足。而有飢色從外來入。佛既已而語之言。今有餘食汝能不。一比丘言。如來世尊說於少欲有大功德云何貪於此食而噉之耶。一比丘言。如來世尊所有餘食值遇梵釋天王等皆悉頂戴恭敬之。食當益色力安樂辯才如是之食甚值遇云何不食。於時世尊讚不食者。善哉比丘。能修佛教少欲法。此一比丘雖順佛語。食佛餘食讚歎。是故當知。少欲之法。印可之本。即說偈言。

得法利者 當解小欲
少欲莊嚴瓔珞
今世除重擔 憂而快樂
乃是涅槃 宅室之初門
關制魔軍眾 要防之隘路
度於魔境無上之印封
持戒如巨海 少欲
能為眾功德 密緻之覆蓋
貪求疲勞者 憩駕止息
親近少欲者 如似牛乳
酪酥醍醐等 因之而得出
少欲如是 出生功德
展手施者 此手名嚴勝
受者能縮手 嚴勝復過彼
若人言與 是語價難量
受者我足 難量復過彼
得法者 應親近少欲
十力少欲 即是種法
少欲財物 增長聞慧
少欲出家法食
雖有渴愛不能擾惱
且置後世現在安隱

(一○)復次夫知足者雖貧名富。不知足者雖富是貧。若聖智滿乃名大富。昔曾聞。有優婆塞人譏呵云最貧窮。而優婆塞所讚知足之法即順法相。而說偈言。

無病第一知足第一
善友第一涅槃第一

優婆塞說偈已語彼人言。如所說知足則富。汝今何故稱我貧窮。復說偈言。

雖有諸珍寶 豐饒資生
不信三寶者 說彼最貧窮
珍寶 及以資生
能信三寶者 是名第一
今敬三寶 以信為珍玩
汝以何因緣 為貧窮
帝釋毘沙門 雖富眾珍寶
布施時 不能一切
我心知足 於諸財寶物
有貪著意 一切悉能捨
富貴者庫藏 珍寶
火及盜賊 悉皆能侵奪
彼苦喪失時 則生苦惱
良醫及妙藥 不能治彼苦
我以信為寶 能侵奪者
坦然諸憂患苦

說是偈已復是言。是故當知。雖有庫藏象馬七寶資生之具。不知足者為貧。是以佛說知足最富。眾人聞是語已皆歎善哉。真是正說。有大智慧。名丈夫。各相語言。自今已後雖財寶但信心我等之稱為富者。苦集錢財皆為樂故。為欲供給室家眷屬令無乏故。斯之樂正為現身信心之寶為於累世。於人天中財寶自恣。是故知信為第一財寶。信財生死中極受快樂苦惱。金銀珍寶能生災患。晝夜憂懼畏他劫掠。然有八危。以貪著故累世受苦。以信故能得戒財施財定財慧財。信者云何如是等財。是以信財為最第一我有是財。故於人前自言大富。我於往昔深積善業。是以今者因信心知足。而說偈言。

信心故 則不造諸惡
一切功德 以信為使命
信亦如河箭 駛流甚迅速
能令於意 速疾至善法
誰有財寶 能勝信巨富
有財富者 失財則貧窮
若其終時 捨之而獨逝
無隨至後世 信財不喪失
恒常自隨逐 累劫快樂
世人積財寶 能生彼貪欲
信財則不爾 見則生歡喜
於諸財寶中 信財最為上
顯示此義者 牟尼之所說
是故非貧 信財最為勝
餘者不名財 信是實財
以信布施財物增長
不信施彼者 果報轉尟少

大莊嚴論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