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

     輸入者 錢冬霞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王 玲
     改稿者 錢友楠

雪山一味藥譬
佛性五陰中而無失壞
方等經甘露毒藥
廣論三種三歸。一者階梯。二者一體。三者未來佛性
如來性品之第二

復次男子譬如雪山。案。道生曰。不從佛說而計者。乃更所反其惑也。僧亮曰。上已總答一難。而佛性不壞。其義未顯。又前譬云。珠陷入體。似佛性可壞。今以此譬。明失解所由。佛性不可破壞也。雪山五陰身也。法瑤曰。譬眾生也。僧宗曰。前譬明起惑乖理。不得現用。此譬明欲取者。有方則得。乖方則失也。雪山金剛。以下因地神明也。
一味藥名曰。藥味其昧極恬。案。僧亮曰。藥譬佛性。甜譬常樂也。僧宗曰。見佛性者。治生死之病。譬之藥也。藥味者。味體非藥。能生人樂。佛性非樂。會之者苦。故譬之樂味也。極甜者。甜味則為人所嗜。佛性之理。有識所甘。喻之甜味也。秀曰。一味者。佛性之理。無生滅之異也。
在深叢下能見。案。僧亮曰。九已下。不能得見也。法瑤曰。以煩惱覆故。雖佛性眾生不見也。僧宗曰。十地慧目。所以不能見也。
香即知其地當有是樂。案。道生曰。菩薩無我之教。表如來真我。譬香也。僧亮曰。譬十地菩薩。聞佛說已。能見少分。明性理幽遠也。法瑤曰。行者說。知煩惱之下。佛性也。僧宗曰。有謂得聞慧之解也。雖無十地慧眼能見。然教生解。必知有也。秀曰。譬過去佛始時微知。如彼香。知當有藥終能修行。得成佛果也。
過去世中有轉輪王造作木筩以接是藥。案。道生曰。住古諸佛無我法。無我之理。如彼大筩。有無內也。僧亮曰。王譬佛也。能見者也。筩譬圓教也。法瑤曰。明過去佛教。唯復非一。皆表於性。如造木筩。以接藥也。僧宗曰。王通譬先佛。若近取者。則迦葉佛也。王欲求藥於山故。處造筩。以接之也譬迦葉世尊。在凡夫之日。備修萬行。以佛果也。寶亮曰。山譬五陰。筩譬經教處者。譬二部也。明先佛欲於眾生五陰常我性故。說十二部經也。雖無常。皆為常。中道之理。故云以接是藥也。秀曰。萬行如筩也。行由身起。譬處造也。
是藥熟時。案。僧亮曰。領解有差謬。以申眉間珠也。法瑤曰。佛性流通之時。謂顯著為熟也。僧宗曰。因力滿足。如藥熟也。寶亮曰。謂成佛之時也。
從地流出。案。法瑤曰。性顯著故。出乎煩惱之表也。僧宗曰。因滿果現。為佛眼所照也。寶亮曰。因果之理。不出於身外。而明五陰之中。者也。
集木筩中。案。道生曰。常我之理。應萬行之時。義味悉在於經文矣。法瑤曰。佛性理味。備之經教為集也僧宗曰。果來應因為集也。寶亮曰。顯在經教之中也。
其味正。案。僧宗曰。佛性之理。不與偽物同體也。寶亮曰。常理為圓教所詮。為正也。
王既□已其後是藥(至)隨其流處種種異。案。道生曰。涅槃後。尋研經教偏執其義。於一味之理。隨說處異。取義既偏。受身殊別也。僧亮曰。取解未純。佛滅法離。人生異解。起種種見。受果不同。以申失解之苦也。法瑤曰。涅槃後。各師偏見。故說佛性。種種不同。隨其偏執。則受身有殊。如藥流處種種異。僧宗曰。佛性理一。以人執不同。遂有九五種。既造因。受四惡果。如種種味也。
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案。道生曰。不以取之有偏。理遂理遂壞。不以受身不同。使真我斷也。
凡人薄福雖以掘鑿加功苦至而不能得。案。僧亮曰。雖生異見。不能毀真。聖與凡絕。常乃得顯。不壞義也。法瑤曰。見雖異塗。不變佛性受身不同。佛性不改也。凡夫偏執。雖復竭思。不能得理也。僧宗曰。不與偽雜。為真性也。必在於人。不可遷轉。如停留也。明不偏。事同月也。凡夫滿福。不能得者。無慧以自修。雖加苦行。如牛戒餓等法。去理逾遠。若是伏欲。無想定。及非想定。計為涅槃。亦為乖方。故言雖復加苦。不能見也。六卷云。理筩不深。言不發無漏也。
聖王出現於世以福因得是藥正之味。案。僧亮曰。得不壞之旨也。僧宗曰。即釋迦也。言前佛滅後。取之方者。得也。但眾生薄福。求之乖術。直有違 不違異。此理常然也。寶亮曰。後佛出世如是中道之解也。
男子如來祕藏其味亦爾(至)無明眾生不能得見。案。僧亮曰。合初譬也。僧宗曰。合深叢下。能見者也。
一味藥者譬如佛(至)剎利婆羅門昆舍首陀。案。僧亮曰。合第二譬也。僧宗曰。合種種味也。
佛性雄猛可毀壞(至)一切能毀壞燒滅。案。僧亮曰。合第三譬也。僧宗曰。此語偏主第一難。難云若斷身時。亦隨斷。合答言。不離因地神明而有。故言有耳。豈可責令與陰為一。枝陰滅我斷也。寶亮曰。明正因之性。體性不可改變。故能殺害者。生死血肉。是偏所感。可得損傷。正因之性。天然所生。故不可壞。
雖不可壞然不可見(至)以是因緣能殺者。案。秀曰。總結上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至)不善之業。案。僧亮曰。承上語勢。此問也。若性不可殺。似應殺生無罪也。僧宗曰。此難意。解釋不離故。言有耳。非為已有與陰一也。
佛告迦葉實有殺生(至)差別之相流轉生死。案。道生曰。雖壞五陰佛性。傷五陰故。名曰殺生。不可以佛性損。謂不善業也。僧亮曰。不離果。故言住也。五陰相續。或天或人。人天陰異。此死彼生。故可壞也。皆求淨。此不殊。故不可壞。以乳毒為譬也。僧宗曰。釋所以雖殺生。而佛性損也。何者。夫因果之道。義實相關。因則果。無因果。正以佛性不離因地神明。故言住陰中耳。豈得責使已一法。與陰為一。不可傷耶。所以殺罪者。以五陰有為相續之法。力為斷緣。因緣。故殺罪。罪從斷陰邊生。不可令陰斷。故性亦俱傷。性是常故。陰亦不可壞也。敬遺記曰。住五陰者。於此身。修緣因之善也。神明正因。有發生之義。今斷此相續。則資生之義廢矣。廢則取果之義賒。今以中說果。故言住也。以五陰相續之義。隔不生。故得殺罪。非是直以斷形質故。成殺罪也。是以供養闡提無福。殺亦無罪也。言得罪者。直以惡以得耳。非隔陰故也。寶亮曰。若論無常虛偽果報。彼此死。豈當有罪。今德罪之緣。別有以也。心。及傷田者。都有罪。下文曰。若殺蟻子。尚有罪報。殺闡提。則無罪也。明知得殺罪者心。二由傷田。彼人之善相續生。斷其命故。不得相次而生。所以得罪。非直斷命。而招殃也。佛性五陰中者。此舉緣因佛性也。夫行道成聖。因此陰身。既斷彼命已。不得起也。欲談罪福相應。就此義論矣。
非聖之人橫計於(至)妄想真實。案。僧亮曰。凡夫橫見。是五陰之因。因虛果偽。所以可壞也。
出世我相為名佛性如是計我是名最善。案。道生曰。雖復受身萬端。而佛性常存。能計此得者。實為善也。僧亮曰。佛從性起。性理不變。因實果真。所以不壞。
復次男子譬如善知伏藏。案。道生曰。譬橫計於我。自以為善知也。寶亮曰。菩薩知此圓理。隱眾惑之下。如伏藏也。
即取利钁。案。道生曰。以邪智。破柝諸陰也。僧宗曰。謂智力也。寶亮曰。修萬行也。
掘地直下。案。僧亮曰。菩薩智慧力。煩惱也。寶亮曰。觀五陰也。
磐石沙礫直過難。案。僧宗曰。所受陰果皆是慧之所除也。寶亮曰。謂煩惱也。
唯至金剛不能穿徹夫金剛所有刀斧不能破壞。案。道生曰。佛性不為邪見所穿掘也。僧宗曰。譬佛性也。
男子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至)是不可思議也。案。僧宗曰。今譬佛性不可壞也。
男子方等經者猶如甘露亦如毒藥。案。道生曰。經教雖以悟物。要當從之者悟也。是以於悟者。為甘露。乖之者。為毒藥也。
迦葉菩薩白佛言(至)譬如甘露亦如毒藥。案。僧亮曰。請廣其義也。
男子汝今欲知如來祕藏真實義不。案。僧亮曰。語寄迦葉。以誡眾也。
迦葉今實得知如來祕藏之義。案。僧亮曰。已我者即是佛性有之。便應歸身中三寶。必常樂。成善業之義也。僧宗曰。第二段也。相生明性。有而是常。乖則為隱。長處生死不違。則顯永昇常樂。斯則信之所由。事在於此經。欲求詮以理者。豈不得常住方等。深生信哉。前唱善業。已啟其萌。今勸深信長於前解也。寶亮曰。第二段也。勸一體三歸也。又開為十章。第一將說三歸。先勸虛壞。若執著者。則乖法相矣。第二明若從四之教修學。而來聞今所說。成忘懷之人也。第三將說此理。故勸勵時眾。應效此人。而用心也。第四正說三歸。第五明時眾。於此極說之理。未能即信。故迦葉還請也。第六還更說三歸差別之相。第七迦葉領解未來一體三歸。第八還行人。令此時眾。發於大志。第九迦葉自勸行人。發跡而行。第十佛還讚成所說之理也。甘露常住理。若作不不無。虛心而緣。即成甘露。若介然有存。是即常。既不稱乎。中道即於此人。而成毒也。此中有四翻。第一佛唱此旨。第二迦葉解釋。第三佛還更問審聞下。第四迦葉重請也。秀曰。第二段也。佛性即我。此既不有善業與。與善之始。莫過歸信。故此一章。先勸常住三寶也。開為七章。第一約人。以褒貶於經。第二正勸。如來之藏。第三說其不解。請求重釋。第四佛廣說。詶其請意。第五迦葉領解。以立雙歸。第六佛即述其今解。戒其先非。第七迦葉發跡以遺疑。訖不生不死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至)或有服甘露壽命得長存。案。僧亮曰。此明修不得時也。如昔鹿園拘倫聞之。反增常見。夭慧命也。今日修之。則得法身也。法瑤曰。此偈明俱常典。得旨則命長。失旨則早夭也。僧宗曰。若教信行。則不死。如彼甘露。若違則失旨。成毒藥也。師不同。解釋亦異。一釋云。即以圓教之性。為毒藥也。此則不然。非唯勸信義失。乃有貶經之過也。此中先舉外譬。欲顯明經性非是毒也。如世甘露。本非毒藥。直以人不能消。義稱為毒耳。將明圓教。於倒解者。則傷夭而失。非經也。秀曰。將欲顯理。先約愚智。褒貶經文。初一行半偈。先出服行之人。能不能。次一行。顯出藥體。次四行。重舉譬也。明藥雖是一。而有兩異。正由愚智人。得或成毒成藥之義也。直言甘露。未知其旨。次後一行。正釋其義。明令人成佛永畢不死之旨也。慧誕曰。將欲勸人見性。以成善業。故先明經旨也。何者。常住之義。永盡生死。其猶甘露。以傷謗法四品。或人義如毒藥能深二義。即三歸業成。如服甘露長生。飲毒藥不死也。若不識者。三歸不成。如服二藥。而致終也。
  或有服毒生有緣服毒死。案。僧亮曰。譬無常三寶也。昔日歸依。於此則得慧命。今若歸者。佛法僧慧命斷也。此偈明俱尋無常之教。若得旨則慧命生。失旨則慧命斷也。又義。大乘常典。於智者甘露。於愚者毒藥愚者智者甘露。而早夭。智者愚者毒藥。則長生也。僧宗曰。向舉譬以明圓教。今舉毒譬以顯偏教。將明教性是不了。生人倒見。毒義明矣。乃可斷結。別是一用。所言是毒。不在此也。寶亮曰。更顯方等成毒不成之意也。四品人。謂兩師各教二弟子。何者。或服甘露傷命。此第一人。雖復諮受善師之法。不能忘懷取旨。若於此人。則成毒也。或服甘露。得長存者。此第人。稱師所教。而得旨故。成甘露也。或有服毒生者。此第三人。雖從不善相之師學。而能稱理虛解。故雖是毒而不死也。或緣服毒者。此第四人。已從不善師學。復不忘懷。齊言取故。謂服毒而死。
無礙智甘露所謂大乘如是大乘典亦名雜毒藥。案。僧宗曰。前舉譬。此合譬也。亦名毒藥者。於人不消。亦有毒義。能服行者。念由於信。勸信明矣。秀曰。顯出藥體也。
如蘇醍醐等及以諸蜜(至)服之則成毒。案。僧宗曰。前舉甘露。其旨略顯。更引美譬。彰其非毒。下明愚智兩人。其義頓曉也。寶亮曰。有識甘露者。未幾復引五味喻也。秀曰。此下四行。第三意重舉譬者。顯藥是一。而隨愚智為二也。
聲聞緣覺大乘甘露(至)成象王。案。僧亮曰。邪我已斷。應知真我甘露也。僧宗曰。向舉愚智。未所蠲。事須分別。今言二乘聖人。若聞圓教。必能服行。此人為甘露也。故知凡夫能信行。皆為毒藥矣。寶亮曰。第二出甘露之人也。明昔三乘。於今一體三歸。盡成甘露之用也。如是勸進者。明大乘。而修行者。成象王也。
眾生佛性猶如迦葉無上甘露不生不死。案。僧亮曰。釋成甘露也。以迦葉所知。與眾生作法。舉所知之事。即不生不死也。寶亮曰。第三戒勸也。明迦葉已知。眾生能如迦葉者。必不生不死之果也。秀曰。第四釋義也。明所以令人成佛者。以永畢不生不死故也。
迦葉汝今分別三歸如是三歸性則是我之性。案。僧亮曰。自在者。是我義。師自悟者。是覺義非法。是法義眾法和合。是僧義。此四者。體一而名異也。僧宗曰。第三段也。上雖勸信。要令安心所。故勸分別識真偽。捨昔偽三。憑今真一也。此則域情無謬。發軫則趣之要道也。就此辯三歸中。可有五章差別也。第一以三偈半。一往直勸歸真三寶也。第二有十偈。迦葉懷疑。未受今說。第三有四偈半。更為開釋。洗彼二疑。第四有四偈。迦葉更執也。前三疑。滯在有無。而聞釋洗也。今真偽未了。便欲兩歸。第五說長行。更為解釋梯橙之意。虛之旨也。分別者。分別昔歸為權。今歸為實也。則我性者。不假捨我身。而歸彼佛也。寶亮曰。下三偈半。正明三歸相也。一往且令。舍昔三歸。及釋迦一體三歸。唯勸未來身中一體三寶。若此一立。則三種三歸。悉皆成就也。分別者。別相三寶。與今釋一體三歸。皆不免過。何者。以丈六為佛。以十二部經為法。以三乘聖眾為僧。而魔所化形。所說邪法。行魔法者。亦可歸依。並是形骸中取。何得免濫耶。若就釋迦一體三歸。亦不免過。何者。以丈六為跡。法身為本。約本取跡。如為小勝。然同是形骸。魔亦能爾。豈容得免。僧二寶。亦復如是也。唯歸依未來一體三寶。此無失謬。非唯免過。乃成三種德也。一者識前兩時所說。三歸之失。驗歸未來為是。既安心有在。豈畏摩來亂其正解耶。二者既有正智用則曠。審明金剛心後。真實一體三歸。必是我實。含識眾生。理與我同。莫問成佛近遠。皆可歸憑也。三者既判此寶。審屬於我。則明鑒因果。無八倒之惑。何者。此人理然識佛地是常。生死無常。亦何行而不建耶。三心既立。三過又除。所以勸人分別三歸。旨在於此也。
諦觀察我性佛性當知如是得入祕密藏。案。僧宗曰。性理不殊。正以隱顯為異。若捨我歸彼。是則棄本從末。非謂真歸。是以勸令深身當果之生。此識既審。則無始造之滯。終成之惑也。寶亮曰。我性者。是因性也。佛性者。謂果性也。必此解者。審入祕密藏也。
我所是人已出世(至)其性義如是。案。僧亮曰。已歸未來身中三寶。進行趣極。名我也。我所者。僧也。此四體一而義異。佛與我義。義一而名殊也。寶亮曰。我者。是我未來性也。我所者。謂十地之行。是我所行也。知者。已是出世之人也。
爾時迦葉復說偈今都不知歸依三寶處。案。僧亮曰。已捨次第三歸。欲歸未來三寶。而未來無兆。故不知所歸也。法瑤曰。三寶既有有偽。今俗歸之。而作善業。但不知真。者之處也。僧宗曰。昔勸歸別。今勸歸同。二教相乖。云何取信。故言不知所歸之處也。寶亮曰。此下第五段。時眾既聞上說。心尚未解。故迦葉今者。一往悉不肯受。何者。昔所歸別體三寶。佛已不聽。次歸釋迦一體三寶。又言不免過。且釋迦一體三歸。有而無相也。眾生無則執斷。聞有則執常。以是難立。今又令捨歸我未來一體三寶。而未來無相貌。云何可得立心而歸耶。
云何當歸無上無所畏。案。僧亮曰。即辨三寶也。寶亮曰。問意云。若為歸三寶無上無畏之地耶。
不知三寶云何無我。案。僧亮曰。若未來真我三界無我者。可以歸也。若不能知未來之我。而無我。何所歸耶。法瑤曰。三寶即前我也。無我即前我所也。即所即善業也。夫作善以求常住。要須識真我三寶以修其業。則常住可得而就也。既不知者。居然不得所作之善也。故曰。云何無我也。僧宗曰。若既不知真實三寶處者。云何無我勸行。厭離生死。而起之耶。敬遺記曰。既不知真寶三寶云何昔教。乃勸令修無我觀耶。寶亮曰。既不知歸三寶云何無我觀。而修行也。
云何歸佛者而得於安慰(至)轉無上利。案。僧亮曰。佛能除畏。故言安慰也。法能疑。故言自在。僧是福田。故曰無上之利。隨義配之。上總此別也。法瑤曰。前推問三寶之處。今問歸依之義也。歸佛得安慰。歸法自在。歸上利。各義耳。而歸三寶。皆此義也。僧宗曰。此二偈者。正明真偽之疑也。今云何歸佛者。為昔歸勝。為今歸勝耶。云何自在者。昔令歸法。非常。是不自在。今曰歸法。具八自在。為何教是實耶。歸僧無上利者。昔令歸僧。取行法之人。今日之僧。取德不違之義。定何僧可依。轉我善業無上利耶。寶亮曰。云何歸佛者。謂為歸之方法也。歸法歸僧。亦此也。
云何真實未來佛道未來若不成云何三寶。案。僧亮曰。真實者。今可仰信未來成佛也。然能成果。凡夫。未有其因。未來必不即成。云何歸依未來三寶耶。法瑤曰。此三偈半。因時。亦三歸之義。中有三歸之義。歸而善者。即果地三歸者也。以此引物。勸發。及作善業之義。義在於此取。僧宗曰。此下六偈半。有無疑也。佛上勸我。歸依未來佛性。由有性故。事未在我。前兆難知。尋向語。為是真實。為非真實也。未來若不成者。雖言成佛。理不必爾。脫當不成。則為徒生歸心也。寶亮曰。云何真實者。願佛真實未來三寶之相也。未來若不成者。若歸未來成佛不立時。云何名作歸依三寶耶。
今無預知當行次第依。案。僧宗曰。為未在我。歎可預知。不及還歸昔教次第依也。寶亮曰。明未來三寶可預知。今當謹依聖教。是佛之說。悉次第而歸也。
云何未懷妊而作生子想(至)眾生業亦然。案。僧亮曰。無因而計果。其事如是也。僧宗曰。夫有子在胎。故稱之懷妊。終斯必在十月也。若得十地無漏。可譬懷妊。今悠悠凡夫。去果遼邈。未信善。而說果。事同都未懷妊。作生子想也。寶亮曰。三行寄譬。以結未來三歸之難。後餘二行。更請說真歸也。
如佛之所說愚者不能(至)祕密寶藏。案。僧亮曰。若不而歸。則不成歸。故久在生死也。假名優婆塞者。三歸不成。豈是真實也。秀曰。上來十行偈。第三章明今昔三寶。旨深難曉也。迦葉現迷。故陳其不解。請佛重。釋也。初三行半。申其即曰。於兩教並迷。謂無我觀行。不得成就也。有兩意。初一行半。正申不知歸依之相。及無我觀不成。次二行。舉昔偏教。以反質也。云若今說是者。昔日何是說耶。第二有五行偈。審佛真實之說。用資未來佛也。有兩意。初半行。正推求實說之相。恐不即顯示。以此感佛意也。次四行半。與四失。以要佛必使示其相也。謂四失者。初一行明若不審佛。則無未來可歸之過。上半明若不審佛。則未來不成。云何三寶可歸耶。既無來佛可歸。即下半行結云。有來佛。為歸心之境。可為次第依也。無依而說有。理不可然。次三行半。廣顯其失也。第三有一行半。請佛說也。始半行直請。次一行稱德而請也。
迦葉汝當今當為汝微密藏令汝疑斷。案。僧宗曰。第三段也。先有無之疑。次釋真偽之疑也。佛性煩惱所隱稱藏。除惑即見。故稱開也。寶亮曰。此下四行半偈。第六段。佛更重說未來歸依之勝相。初兩偈。且許說而讚歡。次有兩偈。正辯真歸。後半偈。結今歸之真勝也。
今當至心聽汝於諸菩薩則與第七佛同其一名號。案。僧亮曰。釋迦是第七佛也。謂汝之未未法身與我同號。但差別如是名耳。僧宗曰。賢劫中之第七佛也。非但名同。十號亦等。若爾則來果孱然。疑則斷也。慧朗日。本起經注曰。釋迦為能。文為儒。義言能儒。此美迦葉弘法之功也。
歸依於佛者真名優婆塞不更歸依其餘諸天神。案。僧亮曰。釋歸佛義也。僧宗曰。此下釋真偽之疑也。言昔令汝歸別體三寶者。以代邪歸。豈是實耶。不更歸天神者。外道殺生祠神。以求心願。令歸丈六。以代祠神之迷。借近以接愚。非謂至極也。歸我來身一體三寶。事無乖謬。豈畏天神之慮耶。
歸依於法者則於殺害。案。僧宗曰。外道五種。多以殺為事。今使依十二部經。移其心操也。寶亮曰。若金剛心後。體無非法。則無俟於此依也。
歸依聖僧者不外道如是三寶無所畏。案。僧宗曰。秉正解。以示人道也。代此三邪。故說三歸。非為理極也。寶亮曰。歸佛果無為之僧便不畏有謬歸外道之失也。秀曰。凡四行半偈。詶所請也。三意。第一一行。許為說也。第二一行。顯今說。為美等迦葉釋迦也。第三兩偈半。顯推教意也。
迦葉白佛亦歸三寶為正路諸佛境界。案。僧亮曰。迦葉為眾導之首受。解未來三寶未來未現。現在成時功德亦等。故言亦也。正路者。三歸也。三歸是趣正路也。僧宗曰。不但歸今日常住一體。亦歸昔教別體三寶也。此下餘四行。第七段領解也。秀曰。迦葉自說如理雙歸。初一行。如權而歸。次三行。歸於今說。初一行。出今日可法體。次二行。以一行歎此法。一行結其歸心也。
三寶平等相常有大智性我性及佛性差別。案。僧亮曰。釋上亦歸義也。益宗曰。舉今日一體也。當來圓果。備三義。勝負故。平等也。大智性者。不同孤滅也。二者。深領旨也。
是道所讚正進安止處亦名遍見故為所稱。案。僧亮曰。釋上正路也。僧宗曰。舉別體三寶。明亦不背也。名遍見。言丈六亦真十號也。
亦趣逝所讚無上道是最為甘露諸有有。案。僧亮曰。自說是真歸也。
爾時佛告迦葉菩薩(至)則應分別三歸依。案。僧亮曰。上說未來一體三寶。淨廣上所明。先非昔說也。昔日依他者。為聲聞耳。僧宗曰。今呵迦葉。乃密斥凡夫也。寶亮曰。此下第八段還勸迦葉行也。迦葉領解前佛。今更督厲時眾。故次此文也。不聲聞者。呵其第五段中。今無預知。當行次第語也。若為化生故。可說差別三寶也。不然者。則一體耳。
男子菩薩應作如是思惟(至)等為眾生歸依故。案。僧亮曰。應誓言與人作依止也。寶亮曰。釋勸歸依未來一體三寶也。
法身舍利(至)塔廟禮拜供養。案。僧宗曰。智慧為尊也。色身所依處。所以得尊也。塔廟色身不異也。
如是眾生我法身(至)及諸智者作佛事。案。僧亮曰。生盲者。舉須依者也。寶亮曰。既有慧眼。應悟未解。開盲者之目也。
男子譬如人臨陣戰時(至)如王王子大臣亦爾。案。僧亮曰。為菩薩欲破生死。為依止之譬也。僧宗曰。此答前問。云何自在云何不自在耶。
男子菩薩薩(至)猛利決斷如剛刀。案。僧亮曰。即涅槃者。常樂我淨一也。自悟者佛。為上也。所悟者法。法為次也。歸法者僧。僧居下也。如彼梯橙者。眾生故。有階級之差別也。法瑤曰。此答難云。今預知。當行次第依。
迦葉菩薩白佛世尊(至)八十種好不可思議。案。寶亮曰。第九段發勸時眾。憑己而用心也。

大般涅槃經集解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