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韋小燕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吳迎香
經時彼天花(至)便著不隨贊曰。下明著與不著。有二。初明著不著。後明去不得。此初文也。
經時聲聞眾(至)皆不能去贊曰。此明去不得。
經爾時天女(至)何故云花贊曰。下問答破執。有三。初天女問。次鶖子答。後天女說。此天女問。
經舍利子言(至)我故去之贊曰。此鶖子答。
經天女言止(至)為不如法贊曰。下天女。有二。初標。後顯。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至)自不如法贊曰。下顯有二。初以人花相對。後以大小相對。初中有二。初顯。後釋。此顯也。
經所以者何(至)有異分別贊曰。此釋人華二別所以。無分別者。無總執分別。無異分別者。無差別。又初無共相。後無別相。
經於善說法(至)是已如法贊曰。下大小相對。有二。初明人有差別。後明花著有殊。此初文也。於佛戒律而出家者。有二分別。名不如法。乖理真故。無二分別。名如法者。順正理故。
經唯舍利子(至)及異分別贊曰。下明花著有殊。有二。一明分別有異有著不著。二明習斷有異有著不著。初中復二。初明分別有異有著不著。後明畏不畏異有著不著。此初文也。菩薩無二分別。故花不著。聲聞有二分別。故花著身。
經唯舍利子(至)不得其便贊曰。下明畏不畏異有著不著。初喻。後合。此喻也非人者。鬼神等類。
經若畏生死(至)不其便贊曰。此合也。二乘畏於生死。諸境得便。亂惑其心。菩薩不畏生死。諸境不能亂惑其意。
經又舍利子(至)花不著也贊曰。此明習斷有異有著不著。習者習氣。粗重是也。離種子外。別有體性。如惡口習起舞習等。
經舍利子言(至)經今幾何贊曰。天女對揚破聲聞執中。自下第二鶖子問答。大文有五。初問住室久近。二問發趣何乘。三問合轉女身。四問後生何處。五問證果時節。初中問答。合有十二。此初問也。
經天女答言(至)所住解脫贊曰。二答也。解脫者擇滅無為。有餘涅槃本性住空。故如住解脫。
經舍利子言(至)如是久耶贊曰。三問也。
經天女復言(至)亦何如久贊曰。四返問也。其汝解脫猶如何等之久近也。
經時舍利子默然不答贊曰。五不答也。
經天曰尊者(至)默然不答贊曰。六更問。慧辨第一。何不答也。
經舍利子言(至)竟知何說贊曰。七答也。涅槃無名。性離言故。況本性有答住久近也。
經天曰(至)皆解脫相贊曰。八釋解脫。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所以者何(至)中間可得贊曰。下釋有二。一釋解脫相。二解文字相。此釋解脫相。以真如為體。
經文字亦爾(至)中間可得贊曰。此解文字相。於音聲上。假名安立。無實文字。何有內外。
經是故(至)其性平等贊曰。以一切法與真如性真解脫體都無差別。
經舍利子都言(至)為解脫耶贊曰。九問也。鶖子以離煩惱繫縛。所得擇滅而為解脫。故為此問。
經天曰(至)解脫贊曰。十釋也。二乘名為增上慢者。未得佛果。謂為第一。而更不求。小得謂多。名增上慢。皆無覆性。為此等故。說離煩惱所得擇滅。名為解脫。諸菩薩等名遠離者。為此等故。說諸煩惱本性真如。以為解脫。
經舍利子言(至)慧辨若斯贊曰。十一問也。汝何所得。汝何所證。慧辨如此。
經天曰(至)為增上慢贊曰。十一答。諸法本空。無得無證。言有得證。名增上慢。實有小得。非多得故。
經舍利子言(至)為何發趣贊曰。下第二問發趣何乘。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初問也。
經天女答言(至)並皆發起贊曰。二答也。
經舍利子言(至)作如是說贊曰。三難也。依根學法名之為乘。總趣三乘。言難解了。名為密意。
經天曰我常(至)我為大乘贊曰。四通有三。初自行彼行。次應彼陳法。後釋諸疑難。此初文也。舊經無之。聲聞有二。一法花第二說聞法信受。二信解品中以道令聞。今依後義。故名聲聞。自然現覺真法性故。不待他教。樂獨善寂。故名獨覺。不說觀待緣而起悟覺亦名緣覺。不離慈悲。故為大乘。
經又舍利子(至)我為大乘贊曰。此應彼陳法。應物宣揚。或現彼形。故號三乘。
經又舍利子(至)草麻等香贊曰。下釋疑難。謂有疑難云。天女現為三乘。此室何故不見二乘人。不聞二乘法。下有四段。釋此疑妨。我雖為三乘有三乘德。室唯大乘。故不見二乘人。不聞二乘法。下四段中。一唯大乘行。二唯大乘理。三唯大乘教。四唯大乘果。行如香薰。增長善故。理如香體。能息惡故。餘二可知。初文有三。一喻說。二法說。三釋說。此喻也。瞻博迦者。舊云瞻蔔。此土所無。香最第一也。
經如是答有(至)功德香等贊曰。此法說也。
經由此室中(至)常所熏故贊曰。功德妙香。大乘行也。
經又舍利子(至)妙香而出贊曰。二唯大乘理也。那迦龍也。一切皆為膽大乘人。聞所說理。解理即歸。持香而出。
經又舍利子(至)相應言論贊曰。三唯大乘教。十二年者。即是菩薩十二住也。謂種性勝解行極喜增上。戒增上心三慧無相有功用無相無功用。及與無礙解最上菩薩住及與如來住。前十二住。名為菩薩顯入菩薩位。不曾聞說二乘法教。教理相順。名曰相應。不曾聞說二乘道理相順之教。唯聞大乘相應法教。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四唯大乘果。由修大乘。得此八種殊勝之果。有三。一標。二釋。三結。此標也。
經何等為八贊曰。下釋有二。初問。後答也。此問也。
經謂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答即為八。初希也。事居空室。有此八希。表住真空能生八事。隨應可悉。恐繁且止。內有智慧。外感光明。第一遍知金色普照相續圓滿晝夜為明。唯說大乘。不以二乘。日月為照。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二希也。聞法為緣。煩惱不害。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三希也。親近善緣。故集不空。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四希也。法教深妙。宣說六度不退法輪。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五希也。供具殊妙。故有法樂。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六希也。四大藏者無量攝事。內行滿故。外感四藏。法慧滿足。故豐財施。財少曰貪。全無曰窮。無婦曰鰥。無夫曰寡。無父母曰孤。無兄弟曰獨。無親旅者名曰無依。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七希也。內見法身。外觀報佛。況化身利物。何求不至。故至心祈請。應念則來。感切希法。聞已而去。總十一佛。
經又舍利子(至)殊勝之法贊曰。八希也。眾生劫盡。淨土常安。凡睹小室。聖知淨土。況能現化。不有天宮。但由內德周備外相莊嚴。小室尚八希棄。大國洹沙難有。濟八難。愍八部。斷八識。去八邪。顯八正道。得八解脫。所以希奇但現八種。
經唯舍利子(至)獨覺法乎贊曰。第三結也。故現無二乘聞唯大法。
經時舍利子(至)轉此女身贊曰。下第三問令轉女身。有三。一令女轉身。二轉舍利子。三還復本形。初中有五。一問。二答。三返問。四劫答。五正釋。此問也。鶖子下位不測上階。謂實女身。故問令轉。
經天女答言(至)當何所轉贊曰。答也。十二年者。或十二因緣。寄言十二年。自居生死。求實女身。都不得故。或言菩薩十二住中。寄言十二年。發心已來。求實女人。了不可得。或親侍淨名。入此室中。十二年矣。不須寄說。不但化為女相。求實女人性。亦不可得。既無女人。當何所轉。問。前答居此如住解脫。都無年載。何故今言十二年乎。答。前依真理解脫而答。故答無時。今依修行及住生死之分限故。答十二年。不相違也。
經唯舍利(至)為正問不贊曰。三返問也。顯已為女化而不真。
經舍利子言(至)當何所轉贊曰。四卻答也。
經天曰如是(至)不轉女身贊曰。五正釋也。一切有為。猶如幻化。女既非真。何所可轉而令轉耶。
經即時天女(至)不轉女身贊曰。二轉舍利子。有三。一轉問。二答迷。三正釋。此轉問也。彼此轉摸復問鶖子。
經時舍利子(至)轉生女身贊曰。答迷也。不知男滅女轉所因。
經天女復言(至)亦當能轉贊曰。此正釋有三。一略例。二廣成。三引教。此初也。
經如舍利子(至)而實非女贊曰。此廣成也。舉他顯自。化女非實。
經世尊依此(至)非男非女贊曰。此引教也。相有男女。實無男女。事有男女。理實無故。言中一向。故名密意。
經爾時天女(至)今何所在贊曰。三還復本形。有三。一復形發問。二依理為酬。三讚揚引教。此初也。
經舍利子言(至)無在無變。贊曰。依理為酬。女相已無。云不在。元非實女何所變。又法性空。何者在。何者變。舊云。無在無不在。無有實女昔在今不在。無無實女。何在不在。
經天曰尊者(至)是真佛諸贊曰。讚揚引教。法性本空。何在何變。又無如彼相。立一切法。悉皆無在。新新生故。無實自性。云何所變。舊云。一切法亦無在無不在。無實性故。
經時舍利子(至)當生何所贊曰。下第四問沒生何處。有四。一問。二答。三難。四通。此問也。不問所從。但問所往者。既言住此如住解脫。故不問從。唯問往也。
經天女答言(至)我當生彼贊曰。二答也。佛之化人。當生之處。哉當生彼。
經舍利子言(至)當所至處贊曰。三難也。化既非真。無沒無生。云何今言當有生處。
經天曰尊者(至)當生何所贊曰。空理義云。勝義諦中。諸法有情。既無體性。當何所生。應理義云。遍計所執法及有情。都無實體。當何所往。況我化現而得有生。
經時舍利子(至)正等菩提贊曰。下第五問證果時節。有九。此初問也。汝於久近當得菩提。當如何等。
經天女答言(至)久近亦爾贊曰。亦答也。如汝還成異生假者。身中復起異生有漏。如此久近。當得菩提。
經舍利子言(至)異生之法贊曰。三返答也。無道理處所時位還成異生。
經天曰尊者(至)證菩提者贊曰。四返成也。真如理為大菩提。故無住處。亦無時位可能證得及能證者。故般若云。實無少法名為菩提。
經舍利子言(至)已證當證贊曰。五引教難。現在現證。未來當證。過去已證。
經天曰尊者(至)超過三世贊曰。六以理通。經言三世當得菩提。依世文字語言說有。非依勝義真如菩提可有三世而言證得。真如菩提過三世故。
經又舍利子(至)阿羅漢耶贊曰。七又返問。欲令義明。故為此問。
經舍利子言(至)得無所得贊曰。八答也。從來不得今時證得解脫也。從來謂得今無所得妄境也。證無學時。先不得者今得。先得者今不得。故名得無得。又言不得即有所得。若欲得者。即無所無所得。
經天曰尊者(至)證無所證贊曰。九釋成也。菩提亦爾。從來不證今證真如也。無所證者今無所證所執也。所證或妄境也。
經時無垢稱(至)永不退轉贊曰。此第三段無垢讚歎。初讚其德。後釋為女。所由此初也。有六德。一遇良緣。二得神通力。三得智慧。四願滿足。五得無生忍。六至不退地。
經乘本願力(至)成熟有情贊曰。此釋為女所由。乘因本願。隨欲受生。故居此室。任物情宜。故現為女。
菩提分品
方方品等下之五品。利他勝行。次上一品。觀所化處。次下二品。真實義處。明自利行。初之一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次後一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利他之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先修事故。菩提覺果。分者因義。得佛菩提之因位行。今此廣明。名菩提分。非唯三十七菩提分也。
經時妙吉祥(至)到究竟趣贊曰。品段有三。初吉祥發問略明菩提之因。次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後善現發問廣明菩提之業。能到佛趣。是菩提因。正修行故。能生因者。是如來種。談本性故。法父母等。是菩提業。果已滿故。無菩提因。佛果何以為證。無如來種。覺分如何得生。無父母等。佛果何相圓滿。故為三段。初為順因。次為建因。後明果德。未得菩提時。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故二皆因。善為報身因。不善為法身因。故勝鬘云。有二種如來藏。空智煩惱亦名如來藏也。初中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問也。諸佛法者。謂通因果。究竟所趣。即佛果中菩提涅槃。云何能到得覺因也。非三十七菩提之分。彼共三乘。此不共故。
經無垢稱言(至)到究竟趣贊曰。二答也。凡夫所歸。名之為趣。聖人所歸。非凡所趣。遊此非趣。名行非趣。或趣有二。所趣名趣。謂佛果法。能趣非趣。菩提分是。今修覺分能趣。故言行於非趣。行此非趣。能到究竟趣。舊云行於非道。道者趣也。如五道等。
經妙吉祥言(至)行於非趣贊曰。三徵也。
經無垢稱言(至)煩惱塵垢。贊曰。四釋有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三十三句。大文分二。初十九句。不同凡夫行。後有十四句。不同二乘行。然總分七。初六句依趣離惡行。次三句依根滅毒行。次十句依障修度行。次兩句依小修大行。次五句依惡修吾行。次四句依劣修勝行。後三句中修不住行。舊有三十一句。初唯有五句。末後唯二句故。初六句依趣離惡行中。初二句地獄。一句傍生。一句阿素洛。一句餓鬼。一句天趣。略無人趣及色界天。舊經亦有色界天者。錆也。此舉最勝難修處。故無人及色界諸天。菩薩常依二處化故。易而不論。此初二句。依地獄也。五無間者。謂殺父害母等五重逆業。此通三乘。若唯大乘。破塔寺等。無間生彼。既生彼已。受苦無間。故名無間。生五無間。必是極惡。多起恚惱忿恨毒心。菩薩生彼。利眾生故。無恚惱心。菩提分也。那洛迦者。此云惡者。落迦者。此云苦器舊云地獄。生苦器者。名為惡者。有情生彼。煩惱塵垢。必是極重。菩薩生彼。塵垢皆無。此除最下。所餘地獄。以下諸句。言行彼者。皆是菩薩隨類化生。示行惡處。示起惡法。而能於彼無所作。事菩提分也。一切準知。更不重釋。
經雖復行於(至)傲慢故逸贊曰。旁生名黑闇。非天多自特。傲慢憍逸。菩薩皆離。
經雖復行於(至)不樂趣向贊曰。焰魔者。此云靜息。舊云閻羅也。地下過五百由旬。有焰魔王國。其王或不退菩薩所作。或有情為之。凡處焰魔者。多不嚴勝因。菩薩生彼。能集福慧。得無色定寂靜解脫。多樂趣向彼定彼生。菩薩行彼。不樂定生。
經雖復行於(至)而自調伏贊曰。第二有三句。依根滅毒行。貪於所欲多生染著。瞋於有情非情境中多生恚害。癡於一切黑暗無知不自調伏。菩薩雖行三不善根。而皆能滅此三毒性。
經雖復示行(至)見大怖畏贊曰。第三有十句。依障修度行。此初二句。雖復慳貪。布施財位。不顧身命。雖示犯戒。而立清涼十二杜多。少欲不多求。知足更不求。八大人覺等及戒四支小罪大怖。杜多者。除棄義。棄諸惡故。如聲聞地及別經說。八大人覺。如涅槃遺教。具戒四支。如決擇分。
經雖復示行(至)精進無智贊曰。雖示行瞋。安住慈悲。安忍無恚。雖行懈怠。修善無休。
經雖復示行(至)波羅密多贊曰。雖示根亂。而常恬寂靜默住定。雖示惡慧。常達一切信所信境。至慧到彼岸。
經雖復示行(至)濟度憍梁贊曰。諂曲詐偽令他歡喜。障方便善巧。菩薩雖示諂曲詐偽。而能修習方便善巧。亦今他喜。由憍慢故。多起密語。自恣陵他。起世耶願。障大妙願。菩薩示行憍慢耶願。而成濟度出世橋梁妙願。能為濟拔。能為橋梁。度有情故。如世願言無病長壽。菩薩亦隨而咒願之。意符出世。為世橋梁。
經雖復示行(至)不隨他緣贊曰。雖起煩惱。而成勝力。性淨無染。雖示眾魔。證佛覺慧。不隨魔縛。隨他緣者。隨他緣縛。上十九句。不同凡夫行。後十四句。不同二乘行。二乘得有貪鈌根等諸惡劣故。曲分為七。其義分明。
經雖復示行(至)成熟有情贊曰。第四有兩句。依小修大行。聲聞自利。不濟眾生。菩薩處之。為他說法。獨覺亦爾。無大慈悲。菩薩有之。成熟有情。
經雖復現處(至)妙色嚴身贊曰。第五有五句。依惡修善行。雖處貧窮。而得珍寶之手。出之無盡。雖示缺根。而具相好。相有其惡。心實得善故。
經雖復現處(至)福慧資糧贊曰。雖示現處卑賤家生。實生清淨法界佛家。種姓尊貴。修福慧因。
經雖復現處(至)超諸死畏贊曰。雖現身處羸疲劣弱醜陋之形眾所憎惡。而得勝妙那羅延天身。那羅延天身。最為第一。眾所樂見。雖現老病。而能離此根本業惑。超生死中五種怖畏經雖復現處(至)遠離之行贊曰。第六有四句。依劣修勝行。預流一來。尚有五劣。菩薩不爾。所餘皆通。無學有之。現作質易。而觀無常。不生貪著。息諸希求。雖處戲具。而出五欲淤泥之中。修遠離行。
經雖復現處(至)度諸世間贊曰。口不道忠信之言為頑。心不測德義之理曰囂。雖現處此愚癡類中。而具才辨總持念慧。雖現耶道處外道等中。而以正道化度一切。
經雖復現處(至)生死相續贊曰。第七有三句。中修不住行。此二不住生死涅槃。舊有二句。處生死能永斷。處涅槃能不住故。
經雖復現處(至)相續無斷。贊曰。此一不住因之與果。雖現得果。仍修因行。
經唯妙吉祥(至)到究竟趣贊曰。第二結也。
經時無垢稱(至)願為略說贊曰。自下第二無垢發問便明如來之種。有四。一問。二答。三徵。四釋。此問也。種者因。性者類。佛因體類。名如來種性。
經妙吉祥言(至)是如來種性贊曰。二答有二。初別說。後結略。別說有二。初別陳。後類說。此別陳有四也。佛性之義。乃有多端。且涅槃云。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闡提人無。或有佛性。闡提人有。善根人無。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或有佛性。二人俱無。故涅槃云。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一切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此經亦言塵勞之輩為如來種性。種性有二。一無漏。二有漏。無漏有二。一無為性。勝鬘經云。在纏名如來藏。出纏為法身。涅槃云。師子吼者。是決定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二有因緣性。在纏名多聞熏習法爾種子。出纏名報身。楞伽經云。阿梨耶識名空如來藏。具足無漏熏習法故。名不空如來藏。勝鬘依無為義。煩惱為能覆藏。真理為所覆藏。楞伽依有為義。阿賴耶識為能攝藏。種子名所攝藏。二種能藏。二種所藏。皆名如來藏。有漏有二。皆增上緣。一加行善者。隨順性。隨增長無漏種故。二餘不善者。違背性。違背障礙無漏法故。因斷於此。而得菩提。由此煩惱能覆真理。由現起此增功德故。名如來藏。由具二義。故此不善名如來藏。是故教云。未得菩提持。菩提為煩惱。不覺故迷。後處苦故。既得菩提已。煩惱為菩提。不迷故覺。因斷彼緣得菩提故。偽身種性。即薩迦耶見所緣五蘊身也。有愛者。潤後有愛。由身見本。無明為因。有愛為因。三界生死。以為種性。三毒四倒。後隨之起。亦皆如是。
經如是所有(至)是如來種性贊曰。此類說也。五蓋六處八耶十不善業道。並如前說。七識住者。一身異相異。如人欲界天及初靜慮。除劫初起想。謂苦樂不苦樂想。二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形貌既殊。同想梵王為眾生父。三身一想異。如第二靜慮。身貌不殊。樂捨交雜。四身一想一。謂第三靜慮。唯有樂想。故名想一。初靜慮中。由染污想。故言想一。第二靜慮。由二善想。故名想異。第三靜慮。由異熟想。故名想一。上四識住已。其下三無色。名別自成。五蘊四蘊。如其所應。是名識住。餘處損識。不立識住。惡趣重苦。第四靜慮。無想定天。非想地中。有滅盡定。能壞於識。令相續斷。故非識住。又有別解。如俱舍第八頌曰。身異及想異。身異同一想。翻此身想一。并無色下三。故識住有七。餘非有損壞。九惱事者。體皆即瞋。愛我怨家。憎我親友。及我己身。為三種。三世各三。此九能惱眾生之事。名九惱事。
經以要言之(至)是如來種性贊曰。此結略也。不能具說。是故要言。一切煩惱惡不善法。皆名佛種。此前所說。偽身識住。是有滿果。不善業道。是有漏業。所餘一切。皆是煩惱。除善順因。略攝所餘生死法盡。
經無垢稱言(至)作如是說贊曰。第三徵也。種者因義。能生了因。不善性乖。如何為種。故問此說何密意耶。言甚難了。
經妙吉祥言(至)正等覺心贊曰。第四釋中有二。初廣釋。後讚嘆。初中有二。初釋。後結。釋中有三法。初喻高原花不生卑濕方能起。二喻空中不種植有處方生長。三喻依海有勝寶非海即無珍。初中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法也。正性者諦理也。入者預也。生謂異生。離此異生。名為離生。位謂位次。預在諦理。離異生位。即預流等。非彼能發正等覺心。要住煩惱。方能發故。此文多說。未發心前二乘聖者。非諸二乘畢竟不發。又此多依猛利速疾超越發心。故說二乘不能發心。非二乘者不趣大也。法華三周授聲聞記。涅槃亦說須陀涅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又云所言到者。到阿耨菩提心。又云我於一時。說一乘一道一行一緣。能為眾生。作大寂靜。永斷一切結縛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眾生到於一有。我諸弟子。不解我意。作如是言。如來說一切眾生皆得佛道。乃至廣說。說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背不得佛道。皆不解我意。故知二乘亦有得者。如論廣說。故言不得一向為論。
經譬如高原(至)此四種花贊曰。喻也。殟缽羅。青色也。缽持摩黃色也。拘母陀赤色。奔茶利白色也。此乃四色蓮花。
經如是聲聞(至)諸佛法故贊曰。合也。二乘如原。不能生故。煩惱如泥。能生花故。由惑覆理。理顯道生。道如花故。煩惱礙智。斷之智生。智如花故。由起煩惱。利樂眾生。增長智慧。慧如花故。
經又善男子(至)乃得生長贊曰。下第二喻。初喻。後法。此喻也。
經如是聲開(至)諸佛法也贊曰。此法也。二乘如空。不可種植。以無我故。身見如地。能生善故。二乘證空。不能進修。為我出世。不濟度眾。不生能進修故。
經又善男子(至)無價珍寶贊曰。下第三喻。初喻。後法。此喻也。
經不入生死(至)一切智心贊曰。此法也。要入惑海。識之起之及斷之故。方發起大心。
經是故當知(至)是如來種性贊曰。第二結也經爾時尊者(至)是如來種性贊曰。二讚嘆也。有三。初讚標舉。次釋所由。後結成義。此初文也。善說總也。實。如。無異。三語別也。初中後三。前三譬喻。如次配之。或如次配煩惱業苦。或言不虛名實。言順義名如。更無別名無異。
經所以者何(至)正等覺心贊曰。下釋所由。有二。初略。後廣。略中有二。初明不能。後明設能。此初也。相續者身。心身之中。煩惱種子。已斷憔敗。厭心不切。行心不猛。故不能也。
經寧可成就(至)究竟解脫贊曰。此明設能。設。造無間業者。能。發心非二乘等。
經所以者何(至)永無此能贊曰。下廣有二。初釋前。後喻顯。此釋前也。成就已下。廣上設能。我等以下。廣上不能。文意可解。法花會前。心猶未猛。不能自知。故自謙責。
經如缺根士(至)諸佛妙法贊曰。此喻顯也。隨缺五根。於五境中。無能受用。諸阿羅漢。缺煩惱根。故於佛法。不志求也。
經是故異生(至)終不能報贊曰。結成前義。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所以者何(至)一切佛法贊曰。下廣結成。初廣異生報恩。後廣二乘不能。此初文也。異生能速疾猛利發心修行。頓證成辨佛法。二乘不能。故涅槃云。須陀洹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今說速疾猛利損發。二乘不能。非全不能。又說。決定性不能。非不定性。又說。多分不能。非全不能。
經聲聞獨覺(至)正等覺心贊曰。此廣二乘不能。義如前說。
經爾時眾中(至)皆何所在贊曰。自下第三善現為問廣明菩提業。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
經時無垢稱(至)思空勝義舍贊曰。下答。有四十二頌。分二。初四十頌正答前問。後二頌結勸發心。發答前問中。三十九頌別答。後一頌總答。三十九頌別答之中。分三。初十二頌。以出世法隨配世法。以答前問。次有上頌。以出世行隨配事世。以答前問。後有二十二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雖事亦有親族之類。欲令有情欣德修行。故假德行。以配臣僚。或初明行。次明境。後明智。故下總答云。如是無邊行及無邊所行無邊智圓滿以度諸眾生。初段分二。初三頌半。以出世法。隨配有情。後八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情有五。一父母。二妻子。三僕使。四親友。五眷屬。或分為十。開父母妻子男女舍妓女別故。雖舍一種。亦是非情。理為本依。故此先說。從宗為論。總名有情。此初一頌有一。謂父母。第二頌有一。謂妻子。慧第六度無分別智。眾善根本。故名為母。第七方便度為父。後得智故。世間菩薩諸佛導師生。皆由此二智生故。舊云智度為母。即第十度。非眾德本。如何為母。故知智度無分別智。非第十也。法樂為妻聞法喜樂。生善行故。慈悲為女。能柔知故。諦法為男。續果善故。由聞諦教。善法種生。紹三寶故。空理義云。世俗諦中諸有所思。勝義諦空。以為其舍。一切菩薩之所歸故。應理義云。諸所思空。真如勝義。以為其舍。如來家有。真如理也。問。佛地經說。法樂為食。何故此中說為妻也。答。據義名別。彼據任持。故名為食。此據能生。故名為妻。亦不相違。法花經言。慈悲心為室諸法空為坐。何故此中以空為舍。二各別故。有為及無為。勝劣舍別故。
經煩惱為賤隸(至)四攝為伎女贊曰。此中有三。一僕俠。二親友。三眷屬。伎女亦入眷屬所攝。煩惱為賤隸。任意起滅故。覺分為親友。能成菩提故。能成佛因。皆名覺分。非三十七菩提分也。六度為眷屬。攝受萬行故。四攝為伎女。能生利樂故。
經結集正法言(至)說除諸垢穢贊曰。下八頌半。以出世法。隨配非情。有十六。一奇樂。二園林。三花果。四池蓮。五車馬。六馳路。七嚴具。八衣鬘。九珍財。十床褥。十一飲食。十二沐浴。十三塗香。十四殄財。十五除然。十六建幢。此中有四。一法音為樂。悅心靈故。二總持為苑。攝持諸行故。大乘法為林。萬德滋茂故。三三十七覺品為花。當開果實故。解脫涅槃菩提智慧為果。因花有故。四八解脫為浴池。除貪十垢故。定水湛然漏者。八解脫池中。常有定水。不動搖故。池寬水狹。如理應思。七清淨花常彌布中。如蓮處池。浴池何為。除惑垢故。垢謂六垢。害恨惱諂誑憍。七清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道非道智見淨。六行智見淨。七行斷智見淨。或總分三十三。此中有九。開林水花除垢故。
經神通為象馬(至)迴向大菩提贊曰。此中有五。一神通為象馬。能運化故。大乘作車。能載利故。大乘之體。即二真智。故能載利。准法花中。後得智為一乘體。無分別智為白牛。二能調御菩提之心。馳於八道。八聖道也。三以三十二相而為嚴具。八十隨好而為綺間。莊嚴內德故。四慚悅為衣服。御眾惡故。勝意樂為鬘。瑩心首故。五正法為財。或七聖財。如前已說。或諸聖法。皆名為財。施諸眾生。曉示此法。以為方便。自無倒行。以為勝利。迴向菩提。而自受用。財有他目受用之德。故以正法而為喻也。或此有十二。開車御者綺好意鬘方便行行所迴向故。
經四靜慮為床(至)建立菩提幢贊曰。此中有七。一四靜處為床。心恒安處故。無貪淨命。以為菌耨。三業恒以為近依故。菌者單文。褥如單文名為菌褥舊云。從於淨命生。義稍難解。近藉身故。由念明記及智觀察。常自覺悟。恒在定中。故以靜慮而為床等。舊云。多聞增智慧。因定增慧故。以為自覺音。將所問法。以為自覺之音聲故。更無別配。二既飡真如不死之法。無起滅故。還飲擇滅解脫之味。離諸苦故。舊解脫味說為漿。除煩惱熱渴故。三於八解脫池。浴妙淨心。令無染故。四於此心上。塗上品戒香。滅眾惡故。熏身心故。菩薩戒也五殄滅煩惱賊。是故勇健更無勝者。六摧伏四怨七建菩提幢。無上菩提極高大故。由此喻幢。或此有十二開菌褥念智常定飲味勇健故。
經雖實無起滅(至)利物無體倦贊曰。下有五頌。以出世行。隨配世事。以答前問。有六。一受生。二現土。三供養。四修業。五變現。六破惡。此中有四。一雖無生死。而故思於欲色受生。二能現佛土。明如日照生。三供養如來三事體空。一切無分別。兼攝供具亦體空故。四雖知佛國及有情空。修淨土業及利物業。曾無休息。亦無勞倦。
經一切有情類(至)有表事皆成贊曰。此有二也。一有情色聲威儀等法。學四無畏十力菩薩。一剎那中皆能現起。二生死魔業。雖能覺知。而能示現。隨彼起轉。至究竟時。以慧方便。能還斷盡。初覺魔業而示起者。表後斷滅。故至究竟。以慧方便。皆能斷盡。名有表事皆能成辨。本心所期。今滿足故。舊云。隨意皆能。現皆能現前而斷盡也。
經或示現自身(至)照令知速滅贊曰。自下第三有二十二頌。示隨世事以答前問。有六。二頌示無常。一頌勸求佛。二頌遍知達。七頌除憂苦。三頌現善巧。七頌濟危。此初文也。如遊戲具而作幻術。示現病死。非真亦爾。有情多執世界為常。故現火起及老病身。令知速滅。
經千俱胝有情(至)皆令趣菩提贊曰。此一頌勸令求佛。受彼諸供。勸趣菩提。
經於諸禁咒術(至)而不隨諸見贊曰。此二頌遍知達。初頌知六藝(至)究竟以利樂。後頌隨諸道以出家而利生。雖隨出家。不隨彼見。斷染見故。
經或作日月天(至)饒益諸有情贊曰。下七頌除憂苦。有四。此一頌為有情及物隨時而利濟。
經能於疾疫劫(至)欣然無恚害贊曰。此三頌屬三災以救生。
經能於大戰陳(至)勸發菩提心贊曰。此一頌勸怨因國以和好仍令發心。
經諸佛土無量(至)利樂名本生贊曰。此二頌往惡道而救。難佛土地獄。故菩薩救他。亦示無邊。彼背正法。而行眾惡。故墮地獄。亦復無邊。悲速拔苦。慈與安樂。現為大魚。於鱗甲內。養諸小虫。而令噉食。現為鹿王。救懷孕鹿。現為飛雉。救諸被燒諸有情類。如是往救利樂。此成佛已。名為本生。正是菩薩本生事故。
經示受於諸欲(至)後令修佛智贊曰。此三頌現善巧。有二。初二頌現二善巧。一受欲境而修定。二擾亂惡魔令不得便。下重釋初受欲修定。第三頌。示為婬女。勸修佛智。合有三種之善巧也。
經或為城邑宰宰(至)令趣大菩提贊曰。下有七頌。濟危。分六。此有二。一為尊能利下。初頌也。二現財乃施貧後頌也。
經於諸憍慢者(至)令發菩提心贊曰。此有二。一有力除憍慢。二巧便斷恐怖。悸者性怖也。驚恐怯怖。善巧安慰。仍令發心。
經現作五通仙(至)皆能善修學贊曰。此有二。一自現為仙。淨修梵行。勸眾生類。住戒忍慈。二見乏供侍。方便事之。隨彼種種。智慧方便。進諫勸修。愛樂正法。令於菩薩修行方便皆能隨學。
經如是無邊行(至)度脫無邊眾贊曰。此一頌總答。一無邊行業。二無邊所行境。三無邊智。四以上三種度脫無邊眾。由以智證境。起無邊行。度脫眾生。
經假令一切佛(至)都無有慧者贊曰。此二頌結勸發心。初頌結勝。故讚不窮。後頌勸之發心修學。上來略解文之意況。諸有智者。思之可知。不可以已未悟之心而反責於人也。新舊同異。一一應陳。恐厭繁文。故略而止。
不二法門品
菩提分品及此一品。真實義處。明自利門。前品真實有為世俗事行。此品真實無為出世理行。利他之行。必自利故。欲證其理。先修事故。二者差別之義。二與非二。俱名為二。一三四等。名非二故。花嚴等。以一為二。法自在等。以二為二。甚深覺等。以三為二。光幢等。以五為二。喜見等。以六為二。准執一等。故皆是二。此除分別及事差別。名不二故。借其二名。表二及非二。非由言二體唯詮二故。初有十六。菩薩以二為二。後有十五。以非二為二。文珠師利。以言心為二。無垢稱以有說為二。至下當知。空理義云。空性無差。俗妄有異。今說真同性不同俗妄異。故言不二法。此空即門。緣此能生真空智故。談其真性。非二非不二。今遮妄二法。故言不二法。妄不生空智。真空方可生。遮彼非門。故非門強說門。此品廣明。名不二法門品。應理義云。俗事及所執妄謂皆有異。真理非妄。成非妄異。今顯無相真如理唯是一。恐聞一定一。不說於一。但遮妄異。故言不二。不二之理。可軌可摸。故名為法。此能通生死無漏智解。立以門名。據實真如非不二。非法非二法。非門非不門。遮二故強名不二。遮非法故名法。遮非門故名門。此品廣明。名不二法門品。
經時無垢稱(至)各隨樂說贊曰。品段有二。初明不二法門。後明利益。初中復二。初明說不二法門。後明入不二法門。無垢稱入不二法是。說中又二。初無垢稱問諸菩薩說不二法門。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或三十一菩薩。以分別執為二。無分別理名不二。智會此理。名入不二。文殊以言說為二。離言法性名不二。智達此性。名入不二。無垢以假智言說俱名為二。諸法真如名為不二。正智證真。名入不二。故故成各別。初中復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入者證也解也。證解真理。名入不二。各隨辨才。隨情樂說。
經時眾會中(至)次第而說贊曰。下答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
經時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下廣。合有三十一箇菩薩。別答前問。一一答中。文皆有四。一標菩薩名。二陳二法。三明不二。四總結之。然空理義。並以俗妄有二。真空無二。應理義云。皆以所執依他有二。圓成真如實無有二。此之二義。言勢遮執解文雖同。意況常別。恐厭文繁。更不別對。一一疏條。諸尋文者可具知也。生滅為二理名不二。證此無生正智名忍。初地已上。此忍證真如入不二。空理義云。空無有二。應理義云。理無事二。以生滅二。不說分別故。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我我所分別名二。無二理名不二。證此無二理名入不二。此下皆以理遮執二。故言不二。所以二中皆言分別。舊經都無分別之言。意存空理故。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有取者有著也。無取者無著也。有著無著分別為二。著有著。有所得。有所得故有增減。有增故有起作。有減故有息滅。若了證無著。即無所得。無所得故無增減。無增減。故無起作。無息滅。故於諸法中。無所執著。無執著心。達解此理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寂滅跡者即真理。理為智跡。智喻足。能履故。理為跡。所履故。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散動者心馳外境。思惟者攝念內緣。初了二無。則無作意。後住二無。都無作意。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一相者。空無我等共相之理。無相者。真如了知諸法無有共相。亦無自相。自相即別異相也。知此共自二有為相。一切都無。亦無真無相之體。知此有為及無為理。二智平等。名入不二。共相自相俱是有為。對彼無為。故名為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聲聞菩薩。二因緣心。性皆如幻。達二幻理。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善及不善。無所起作。此二有相及與無相。二俱平等。無善可取。無惡可捨。了知於此。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有罪名縛。無罪名解。以金剛無漏之智。達無縛解。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二法門贊曰。有想者有漏想也。無想者無漏想也。或有漏生名有想。無漏生名無想。或有心想名有想。滅或無心想名無想。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遠離一切有為諸行。起於覺慧。即觀無為如空之智。極善清淨。或遠有為行。即無為覺慧如空之智。極善清淨。既都無執。亦無所遣。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可毀可壞。故名世間。翻此名出世。了世間空。初既不入後亦不出。以不入故。無隨生死流。舊云溢者流溢之義。以不出故。亦無散滅。離於世間。境既如此。心亦不執。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知生死空。本無流轉。亦無涅槃。二境本空。分別便滅。
經復有菩薩(至)則名無盡贊曰。此兩翻釋。初了都無有盡無盡。要究竟盡。乃名為盡。即煩惱等。究竟盡流。名為有盡既究竟盡。不復更得常可有盡。則名無盡。有有盡則無。無盡無便無體。即有有盡。有盡亦無體。故都無二。
經又有盡者(至)不法門贊曰。此第二翻釋。前約相續以解無二此約剎那。或前約染法。此約淨法。一剎那法。暫等滅無。定無有盡即是無盡。一剎那中有盡無故。無盡亦無。了二本空。分別不起。名入不二。舊云。若究竟盡者。更不可盡。故有盡者即是無盡。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我無我體。其性都無。不可論二。此二分別。名之為二。了二境空。其分別斷。智達此理。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法門贊曰。了知無明本性空理。即是於明。執二為實。俱不可得。不可算計為有。超算計之路。觀此無二。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上十六菩薩以兩為二。下十五菩薩以非二為二。或可總說。以二為二。五蘊為一。空為一故。下皆准知。空理義云。世俗取蘊性即真空。空與蘊體。二種無別。取蘊現在即有真空。非蘊滅已方有空性。由此故言。即是色空。非色滅空。者此破二執。一執世俗色外別有真空。為破此故云即是色空。色空無別。二執俗色滅方有真空。為破此故云非色滅空。蘊現有時。已有空故。應理義云。略有二解。一解。所執色即是空。色空無別體。非所執色滅方始有空。現色相時。性已空故。色既所執色。空亦即空無。二解。所執及依他色。並即真如空。空與真如。更無別體。亦非二色滅方有真如空。二色現時。真如有故。既無二別。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四界者地水火風。空者。空理義云。謂真空性。應理義者。所執即空無。真如是空性。准前取蘊與空二解。前中後際。去來今也。性皆無倒。即真理故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眼色分別為二。乃至意法分別為二。根境對故。了知六二其性皆空。見眼空性。於色境上。便無三毒。乃至意法亦復如是。見已靜住。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布施為一。迴向一切智性為一。故名為二。一切智性。即真如理。是智體故。知布施等即真如性。故名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空觀我等為無。無相無願。緣無為有為為有。了知我空。都無有相。此無相中。亦無可願。此無願中。心意識三都不可起。所取無故。能取亦無。又不別於無願以生心小。空即無願故。楞伽經云。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如是於一空解脫門。具攝三種。能此通達。名入不二。成唯識云。空無相願。於計所執依他圓成。或皆通緣。或次第別緣。此依通緣。故名不二。乃至於無願亦即空無相。皆准此知。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佛為先。法僧為後。三寶別體。分別為二。了佛尋法僧。三寶同體。皆無為相。與虛空等。無不在故。諸法亦爾。皆真如性。名為不二。同體三寶義如前說。
經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薩迦耶者。虛偽身也。滅者真理。偽身與如。分別為二。知偽身即滅。不起偽身見。故於偽身及滅二種。無總分別及別分別。證二真如究竟滅性。無所猜凝。無驚無懼。執有身見。乃有猜疑。亦有驚懼。
經後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身語二色及意非色。分別為二。空理義云。了三本空皆無造作無造作之相相之故。其相無二。身空即語空。語空即意空。意空即一切法空。若能隨入一切法空無造作相。名入不二。應理義云。了三律儀本真如性皆無造作。身真如即語真如。語真如即意真如。意真如即一切法真如。能隨入此無作真如。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法門贊曰。諸不善業。可毀可厭。名為罪行。欲界善業。可愛可樂。名為福行。色無色界諸善定心。住於一境。名不動行。散定二地。分別為二。無作相者。空理無作相即真空性。應理無作相性即真如。故此空中無三差別。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此等以一為二。一切二法者。一切分別差別之法。皆從我起。知我真實之理。即不起二。不起二故。即無能了。無能了故。即無所了。名入不二。無彼本來差別二故。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二法者。謂一切分別差別。有所得者。謂本見有相。若了本有所得。若成本來無所得。則無所起取捨本末二。既無取捨二。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了本真理。則無明暗。明暗無二故。如滅定無心。無心漏明。無有漏暗。都無分別。故舉為喻。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了知生死涅槃本真理性無二。則無欣厭。究竟之理。生死無縛。涅槃非解。何所欣厭。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善住正道。耶道便滅不行。若見有邪道。可見有正道。邪道既不見行。正道如何得有。二境相既無二。能覺非有。無二覺故。名入不二。
經復有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虛謂有為事。實謂無為理。理諦可證。尚不見實。何況虛法不可為證而能見之。此真理性。非肉眼可見。唯慧眼能見。無分別智慧眼證時。於一切無分別故。無見無不見。名入不二。
經如是會中(至)不二法門贊曰。下第二諸菩薩問妙吉祥說不二法門。初結前生後以為問。後隨問以為答。各別說已以上結前。同時發問已下生後以為問。客來小位。解釋已周。故問上賓。談彰大義。
經時妙吉祥(至)猶名為二贊曰。此隨問以為答。初非前。後正述。此非前也。汝等雖遮二之分別名為不二。以有言說及帶分別。猶名為二。我今除言及絕分別。名為不二。故知二者分別差別。不是兩法。名為二也。
經若諸菩薩(至)不二法門贊曰。此正述也。無言無說。無表彰。無指示。離言說之戲論。絕起心之分別。名為不二。以不可言不可分別之理。遮於言說分別。故名不二。
經時妙吉祥(至)不二法門贊曰。上來明說方便因位外化利物不二法門。下明證入根本果位內證自利不二法門。初問。次入。後讚。此問也。
經時無垢稱默然無說贊曰。此入也。正理幽玄。言蹄不測。縱以不言之言遣言。終非會於妙理。故默無說。以智冥真。名入不二最為深極。
經妙吉祥言(至)說分別贊曰。此讚也。我說不二。以言遣言。汝入不二。以智冥真。會妙雖同。親疏杳隔。說契真者。真由證故。說為疏也。證契真者。離言說故。證為親也。
經此諸菩薩(至)無生法忍贊曰。下第二段明利益也。創入初地。名悎不二。不二之理。即真如法。證會無生。亦初得也。或任運入不入八地也。相續無生。亦八地也。
說無垢稱經疏卷第五(末)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