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無垢稱經贊卷六(末)

  輸入者 韋小燕
     一校者 韋小燕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吳迎香

如來

合十品。陳本宗分中。分三。初九品菩薩境。次上品明菩薩行。此之品。明菩薩果。修行當必成大果故。如來之名。已如前釋。觀者察。見照察。名之為觀。恐妙行者執有實如來。不解正觀二身差別。今教正觀。求證作佛。因無垢之來意。陳如來妙體。此品廣明。名如來品。
爾時世尊(至)如來乎贊曰。佛身有二。一實。二權。二種。品段有二。初如來發問。明觀法身如來。或兼自受用身。證一切智智下。明自受用身。俱實身故。後鶖子發問。因無動佛事。明觀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化身佛。俱權身故。下鶖子無垢稱言。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土。故知無動受用釋迦化身諸佛之身。不過實權。此如來一切皆具。但以釋迦權化隨事因鑒。法報二身。理幽頗曉。寄此發問。明觀如來。非唯觀釋迦化身也。佛地論云。佛身有二。一法身。二生身真如法身自受用身。俱名法身。實功德所集成故。受用佛及化身佛。俱名生身。非德故。科文。准彼為二。初有二。初問。後答。此初也。牒先來意。為如來。汝於如來云何觀耶。為觀相。為觀實身。
無垢稱言(至)如是而觀贊曰。下答三。初總標。次別釋。後結正。此初也。空理義云。釋迦之身。權形世俗有相可見。真佛之體。諸法性空。無形無相。都不可見。今觀真佛。故我觀都無見也。般若經云。若以色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耶路。不能當我。故如來。都所見。理義云。法身真理無相無形。自受用身雖是五蘊微細殊妙。十地菩薩。尚不能知。況餘下位。體充法界。亦不可以色心形相而可取之。亦都無見。故此總答如是而觀。舊云。如自觀實相觀佛亦然。實相真如。與新稍別。唯得作法解。
經何以故(至)現在不住贊曰。下別釋也。空理義云。下觀有二。初略釋。後廣釋。此略釋也。依俗化形。從於過去前際修來。往於未來後際導。現在出世。住教眾生。可所見。真諦無形。性本空故。都三世來往現住。如何可見。故如來。都所見。般若又云。彼如來妙體導師法身。彼不可見。彼識不能識。理義云。下有二。初至蕭然解脫明觀法身。後證會已下明觀自受用身。初中有二。初略。後廣。此略也。何故觀法身都所見。非三世故。三世攝者可有見故。
經所以何者(至)其性非識贊曰。空理義云。下廣釋。觀身。永離一切世俗相。雖種種文句不同。身離相也。雜蘊性空。然非一向。故觀蘊外。真性非識。理義云。下廣法身。文合有六。一離五蘊相。二異三有身。三順出世道。四遣法非法。五同真超俗。六離繫解脫。此初文也。五蘊真如。是佛法身。故觀蘊如非即五蘊。故般若云。以色我。音聲求我。是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加來妙體。即法身佛不可見。識不能知。然涅槃等云。無常色獲得常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者。是報身佛。故不相違。舊經云。不色。不如。不色性者。依空理義云。聲謂有相。如謂空相。性謂因緣。色屬因緣。都自性。依理義云。聲謂依他。如謂圓成。性謂所執。此三詮。法身廢詮。故皆不觀。雖作此解。違新翻文。義可同也。
經不住四界(至)遠離三垢贊曰。二異三有身。有六。不住四界地水火風。非四成故。虛空界罣礙。唯以虛空譬喻故。三非內六處。起性自常故。舊曰。六入無積。非積六塵自性故。四趣六根路。正智所證故。五不雜三界。純無漏故。六遠離三垢。遠貪嗔癡。垢為體故。
經順三解脫(至)無障礙障贊曰。三順出世道三。一順三解脫三解脫體。謂空無相無願法身乃是妙智之境。順能緣之正智也。二隨明者。宿命天眼漏盡三智。斷三際愚。照洞三世。故名三明。至者到也。到三明者。謂菩提智佛之法身隨順能到之三明也。此真如體。非是無漏慧明。而稱為明。慧真性故釋明義。非能到而稱到。是所到。能到性故釋至義。三至一切法無障礙際。此真如性。到一切法。或智障品。無障無礙極邊際故。
實際非際(至)其性俱離贊曰。四遣法非法十七句。舊有九句。此三句此中諸句。一向遮執。但是言說。但是分別一切非法本性言說分別不稱理故。今為遮此。故言非也。且如初句。雖是實際。非是名言分別際。真如亦爾。非定真如。三故常所住。亦非能緣智。故不相應。時等依等處等事等名相應故。亦俱離真如境與智也。
經非(至)非異能初贊曰。此有六句。一非因緣起。二非有無相。三非他相。四非一異。五非所相。六非能相。因親唯因緣。緣疏餘三緣所相者所表。能相者能表。此二皆有即離異。一切皆非。舊云。不一相空。不異相有也。不自相自相。不他相共相。非無相遣相也。非相也。
經非此岸(至)無住去贊曰。此有九句。三去及來。為一故。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煩惱。非俱者。非亦外。非不俱者。非非非非外也。舊云。而化眾生觀於寂滅而不永滅云而非眾生觀應寂滅。非永滅也。非是法身能化也。不此彼體也。不以此彼者。不以此彼而可顯示。不可世智知。不可以分別心識
無名無相(至)少義可說贊曰。此有七句。名謂能詮。相謂所詮。不住色蘊分身中。亦不離此。少體可以指示。義理可為他說。
無施無慳(至)無無愚贊曰。此有六句。六度六蔽各各對故。
經無諦無妄(至)非所取贊曰。此有八句。諦實妄虛也。一切語言施為造作。普皆斷惑
經非相(至)平等平等贊曰。此有六句。非狀。非不狀。非為作。非不為作。體無數。數。體無障礙。前後相似平等。前如後前平等。後如前後平等
經同真實際(至)覺不知贊曰。五同真超俗。初句同真。下七句超俗。實際者。無分別智。無到所緣法身同彼。法界者。諸功德法性法身彼義等體故。此句同真。能稱者能說。所稱者所說。諸稱性者能所說性。量謂籌量。三義亦爾。
繫縛蕭然解脫贊曰。六離繫解脫。不為物物。名法身也。
經證一切(至)周遍一切贊曰。下自受用身。合有十七句。初四句。明報身體。後三句法執著。此初也。能緣正智。能證會此。而成一智及一切種智心境兩冥。理與神會。故言平等獲得有情本性本性真如差別故。或此悲智。等有情有二故。逮者及到。到一切法差別性。心智佛之菩提自受用身。周遍一切所不在。等真如故。舊云諸智。一切智智諸佛皆等。同眾生者。觀諸眾生二。真性同故。
無罪倦(至)無起無盡贊曰。下有三句諸執著。此有七句。罪謂苦果可毀厭故。愆謂業惑甚過失故。濁謂三業依止外道顛倒見生。聖教對治不信混濁之所攝故。穢謂三業能污相續。依此發如是障業。又損滅所攝增惡清淨所立法義名穢。薩迦耶見所攝障無我見義名濁。一切無礙。亦執著。離三分別及七分別分別等。無物之所作。無物之所生。此遮自然等作之與生。亦遮有實諸法作生。亦虛實及實起盡。或復無趣生起。亦起盡
經無曾無當(至)所不能說贊曰。此有六句。無實過未。故無曾當。無五怖。無漏染。八風不動。故憂喜。已到究竟。故無欣厭二三七等。分別不緣。唯能證。言不可說無言能證。性是依他。亦諸著
世尊如來(至)邪觀贊曰。此結正。此觀法二種身。正觀。權為真及邪觀故。
爾時舍利子(至)堪忍世界贊曰。下第二段鶖子發問。因無動佛修觀受用身。兼顯釋迦居雜穢土。是化身佛。俱權身中有四。初鶖子發問。二如來廣答。三欣見妙喜。四鶖子揚。此初問也。不但鶖子未識來由。亦寄此徵。以彰他報。天女既言本性。問往不問所從。淨名既為物生。問來而不問往。
世尊告曰汝應問彼贊曰。下如來廣答。三。初推答以顯理。後自答以彰事。舊云。問維摩詰問佛文。下佛自陳。又問處。極成乖角。初中有二。初推問。後問彼。此初也。鶖子問事從何處來。故佛自陳事跡而答。因今訪問。得悟深理。故推問也。
經時舍利子(至)來生此土贊曰。下問彼有八。一正問。二返詰。三正答。四責徵。五正答。六引問。七印可。八陳正。此初也。
無垢稱言(至)可沒生乎贊曰。二返詰也。若應遍知應作證。舉有漏無漏之異。正證理時。而為問也。
舍利子言(至)可沒生也贊曰。三正答也。正證入理。少沒生。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贊曰。四責徵有二。一責先徵。二更徵責。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至)而來生此贊曰。更徵責也。上以理窮理沒生。下以事詰事沒生。
舍利子言(至)沒生也贊曰。五正答也。化既非真。故無生沒。
無垢稱言(至)如幻化耶贊曰。六引問。引教為問。以徵義宗。
舍利子如是如是贊曰。七印可也。
無垢稱言(至)來生此土贊曰。八陳正。前以理等已沒生。今以事齊何須發問。有二。初直例。後顯示。此初也。
經又舍利子(至)諸行續相贊曰。下顯示有二。初別解沒生之相。後正釋之。今言。沒者有為諸行斷滅相。生生諸行相續之相。體非常斷。似彼二相。故名沒生。
菩薩雖沒(至)惡法行相贊曰。此正釋之。雖示沒。不斷善行無斷相也。雖示生。不續惡行無常相也。此沒無斷常相。
爾時世尊(至)來生此界贊曰。下自答以彰事。三。初佛指告。次鶖子揚。後無垢問答。此初也。東方世界。名曰妙喜。種種莊嚴見生喜故。佛號阿閦。此云無動八風不擾。四魔不侵。常安不變。故云無動。為眾生。此從彼生。
舍利子言(至)多雜穢處贊曰。此鶖子揚。彼他報土。故言清淨。此變化土。故言雜穢。
無垢稱曰(至)樂雜住贊曰。下無垢稱問答。有五。此無垢問。
舍利子言(至)眾冥都息贊曰。二鶖子答。明生暗滅。故不樂雜。意顯菩薩不樂住。
無垢稱言(至)行瞻部州贊曰。三無垢問。為疑云。若不樂雜。何故菩薩來生此耶。故為此問。
舍利子言(至)作照明故贊曰。四鶖子答。
無垢稱曰(至)煩惱暗耳贊曰。五無垢稱釋。文顯義易。故不重解。
  經爾時大眾(至)聲聞眾贊曰。下第三段欣見妙喜。有七。一眾咸希見。佛命現之。三無垢思惟。四正起神力。五世尊問勸。六人天獲益。七事畢還處。此初三。一希見土。二希見法主。三希見徒眾。如文可知。
知眾會(至)令所願滿贊曰。佛命現。何故如來不現令見。命無垢現。欲顯居士佛化者。尚示神通。況如來耶。又彼本土。令其自現。何假佛耶。又何簡他。宜現便得。又欲顯菩薩淨土。必有受用身。知釋迦身為他權化。故令彼現。理亦無違
經時無垢稱(至)男女小贊曰。三無垢思惟三。一思移世間有情界。二思移出世利樂事。三思大千示諸大眾。此初文也。王都已前妙喜界。菩薩聲聞男女小彼有情界。
乃至廣說(至)海會大眾贊曰。二思移出世利樂事。有二。一思移佛及大眾。二思移於事。此初三。一移如來。二移覺樹。三移海眾眾會無邊。猶如海故。
經諸蓮華(至)作佛事者贊曰。下思移事。有二。一移華。二移階。此移華也。十方佛國。欲作佛事。先以蓮華。或寄或散。般若。隨其近遠。十方世界。皆寄蓮華。與釋迦佛。而作佛事法華化佛。寄華亦爾。彼淨土中。蓮華。故今移取。
三道階(至)階而上贊曰。二移階道。釋迦階。天帝使作。無動階。從涌出。釋迦騰空。往於助利。三月夏。為報母恩。未憂將歸。天帝使鬼神。為佛而作階。中道黃金。道馬惱。右道水精。故名三道。彼土階。為令人天往來有為。故從地踴。亦不相違人間。為見佛法。人天處。為觀天帝宮城園苑。故須階。十方事。各不同故。彼雖淨土。亦現圍山等。如極樂佛。亦有王城父母妻子魔王調達種種等故。
如是清淨(至)示諸大眾贊曰。三思大千示諸大眾。下從水際。不取金風。留所依故。至究竟。不取無色。無形器故。西方取華。以繩之貫。為髣嚴飾。持彼置手。相亦類之。
經其無垢稱(至)入此界中贊曰。四正起佛力四。初正起神通。二有緣驚問。三無緣不違。四彼此無違。此初也。
經彼土聲聞(至)我等贊曰。二有緣驚問。有二。初問。後答。此問也。得天眼者。方睹界移。故言逝救我護我。
經時無動佛(至)非我所能贊曰。是波佛答。顯此菩薩威神。方便推言非我所能。豈能起神力此經言為化眾生方便告也。
經彼土初學(至)不知不見贊曰。三無緣不違。有二。初明不知。後明驚問。此初也。報淨土內。理無人天二初眾。今諸菩薩如來化作。故現不知。亦無過失。或淨土者。通有報化淨土淨土中。人天眾江海等器。何所相違。
經聞是語已(至)當何所往贊曰。此明驚問。聞諸有菩薩發問無動垂告。聞此語已。為方驚問。佛既先告。後皆審知。故此無答。
妙喜國土(至)與本無異贊曰。四彼此無違。彼淨土相。不隨此減。亦不增長。此亦不他咸迫迮。二界雜。與本同。
爾時世尊(至)聲聞等耶贊曰。五世尊問勸。四。一佛問。二眾答。三無垢施華。四如來重勸。此初也。
一切咸言世尊已見贊曰。二眾答也。
  經時無垢稱(至)菩薩等贊曰。三無垢施華。神力化作種種華香自作他。令眾供養。彼菩薩等。顯大慈悲行故。此明無垢勸修。下明如來勸修。
經於是世尊(至)諸菩薩行贊曰。四如來重勸。欲外成淨土內身菩薩。應學彼菩薩行。即諸經言。度脫眾生。即不動國。一切勝行
經其無垢稱(至)所居佛土贊曰。六人天獲益。初人天發願後佛生。如文可解。
經時無垢稱(至)兩眾皆見贊曰。七事畢還處。分離之時。彼此皆見。
爾時世尊(至)菩薩等不贊曰。下第四段鶖子揚。有二。初問彼。後彼答贊。此初也。知其已見而更間者。欲發其詞。令聲聞等同願贊故。
舍利子言(至)世尊已見贊曰。答贊四。一答。二願。三欣。四贊。此答也。
經願諸有情(至)如無垢稱贊曰。二願三。願諸眾生皆居淨土。二慧似無動佛三願神通無垢稱。如文可知。
世尊我等(至)如是士贊曰。三欣也。欣慶自已得植良緣。學彼菩薩行故。
經其諸有情(至)精進修行贊曰。四贊有十。三慧俱能益。但聞此教。猶名大益。尚能畢竟永拔生死。何況六德。一信解二受持。三讀。四誦。五說。六修。中邊論云。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此總標中信解即是思惟所攝。下有二。供養書寫。并前為九。下隨喜者。或是施他十行皆足。
經若諸有情(至)諸佛相續贊曰。下有九句。別顯經德。舊有六句。此有句。獲珍財。若手得。便獲法寶。能為大利。可珍重故。修行所攝。二信解佛種。若信解。便繼佛身相續身也。信解即是信。及思慧佛因。故名紹繼。
經若諸有情(至)無上止法贊曰。此有句。一讀誦為勝伴。若讀若誦。身為菩薩教為法佛讀誦不離。名二為勝伴。二受持便攝正法受持。便攝正法。攝者苞綜。受者領納持在心。恒忘失。便為攝受無上正法無上正法。體即大乘教行果
供養(至)一切智智贊曰。此有句。一供學室佛。學此法者。佛身。身中已有報化身因。所學即是法身如來。故能供養。學此法者。當知其室如來。二書寫慧。若書寫供養此法。便為攝受福德智慧。此經能生慧二故。
隨喜(至)不退轉位贊曰。此有句。一隨喜法施隨喜便為法施。此法能為眾生利益。故若隨喜。令得流行。不為障礙。便他修學。其隨喜者。便成法施。二演說不退。為他四句頌。便近不退。二四句者。四句為一頌。說此經理四句周圓之處。名四句頌。不退四。一信。二位。三證。四行。如前已說。隨其所應。近此不退
經者男子(至)已得授記贊曰。此一句思惟得授記。於此法門。一信。解。三忍可。四領納。五愛樂。六觀察。即於菩提。已得授記。佛因。當大果。雖言。與記無別。故名已得。

供養

此一部中。合十四品。初之品。說詮緣起分。次品。陳本宗分。上已解訖。後之二品。贊授流通分中。分二。此之品。贊歎流通人法。令其修學。後屬累品。付授流通。付授彌勒。傳行末代。若不德。何以勸傳未世也。隨奉所須名供。育資身德曰養。此通財法。財為資身之什。法為道之具。財為近世之須。順當時而有益。法為遠代之利。剋聖道而為資。今題此勝因。勸有情以信學。捨乎劣業。助法體而持修。此品具陳。名供養品。
爾時天帝釋(至)解脫法門贊曰。品段三。初天帝揚。二世尊印述。後具陳往事。勸發勝修。初中復四。初我獲希聞。二他資勝益。三敬養學者。四隨處勸說。此初也。往逢二聖。常聞妙法。今取勝境。實未曾聞。舊云自在神通事勝也。決定實相理勝也利他利二為勝故。此為所詮。經是能詮
經如我解佛(至)如理修習贊曰。二他資勝益。有二。初設修劣業。已成法器。況修勝行。不成大益。後明修勝行利益有六。一聽聞。二信解思惟也。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他說。尚為法器修法之器宇也。上說思。雖為劣因。已為法器。何況精勤如理修者。奉行。第十法行。正成佛因。謂以修慧教行故。
如是有情(至)善趣戾塗贊曰。下明修勝行利益如理修習者。總有七句。分為三對。或前劣業。皆此能。一閉惡開善路。二遇善惡緣。三得智觀妙境。此初也。三惡趣者。險惡徑道。能開閉。人天趣者。夷平塗路。能開闢。或惡趣惡果。險徑是惡因善趣善果。夷塗是因。於此二道道塞故。
常見一切(至)暴惡魔軍贊曰。此三句。遇善惡緣。初一句。遇善緣妙行故。後句。惡緣當成七辨及十力故。
菩提(至)所行之路贊曰。此句。得智觀妙境道者因也。由菩提之因。當安覺之智。因此履踐。觀佛所行境界妙路。
經復言世尊(至)女人等贊曰。三敬養學者。
世尊有令無障難贊曰。四隨處勸說也。所通此法門我等為聞。共往彼處未信此者。勸令生信。已信學者。護令難。令其得證。或流通者。謂書寫等。
爾時世尊(至)微妙法門贊曰。自下第二世尊印述。有二。初印可前說。後述經勝益。此初也。於不背。揚慶助。是名隨喜。舊云吾助汝喜。彼非隨喜。義勢相背。
天帝當知(至)略說開示贊曰。下述經勝益。有二。初說勝故勝。後校量故勝。初中復二。初同宣勝後便成供養。此初也。菩提要抄不可虛廣而陳故。皆於此法門。略說開示
經是故(至)現在諸佛贊曰。便成供養也。宣三世佛無上菩提無相真理無上覺慧。今隨順。則為供養三世如來如來之德。不過理慧二門攝故。此中有八。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六為說。七書寫八供養其施他修習。准此亦然。
  經又天帝釋(至)奉施供養贊曰。下校量故勝。三。初校量為問。次天帝為答。後如來重成。校量三。初現在校量。次成後校量。後正以為問。此初三。初喻佛多少。次時節虔恭。後四事供養西方人庶。多蒔甘蔗及竹葦麻稻。山林有。其木勁直。堅可擔。山生多稠密。如深山中。自作木林。故以為喻。如來滿果。稠滿亦然。經劫或餘。一身恭敬。二重。三語行贊歎。四三業行承事。所虧違。供具三。一飲食。二臥具。三湯藥。所居一。謂舍。以此四事供養。能生安樂具。故名安樂供具取居。
經於諸如來(至)嚴飾第一贊曰。次滅後校量。有二。初供舍利塔。後經時以供養。此初三。初供舍利。次造塔量。後明莊飾。窣堵波者。先云浮圖。音訛略也。此云顯。量闊四洲。上至梵世。上安表柱輪盤。傍設香華幡蓋。間以寶。供以伎樂。最為第一
如是建立(至)贊歎供養贊曰。此經時供養三。初明時節。次明供。後明內業。供有二。一華鬘。二曉香。三塗香。四末香。五衣服。六幡。七蓋。八寶幢。九燈輪。十眾珍。伎樂二種種。此各三。一身供敬。二意重。三語贊歎。以此外事。經復時供養燒香者。沈香之類可燒之香。塗香者。摩栴檀香以塗塔上。末香者。以為末。散塔上故。
經於意云何(至)獲福多不贊曰。三正以為問。
天帝釋言(至)其福聚量贊曰。二入帝為答。
經佛告天帝(至)甚多於彼贊曰。三如來重成。初標。次釋。後結。此初也。
經所以者何(至)非以財物贊曰。此釋所由。無上智。從此有故。法身因顯。報身因生。經唯生。舉報佛菩提故。供名供。此法利事大故。非以財物財物供佛窣堵波。不顯法身不生報佛。故學此經。獲福多彼。
天帝當知(至)其福甚多贊曰。此結也。果無上覺功德甚多。供此因。其不少。
爾時世尊(至)佛世尊贊曰。下第三段具陳往事勸發勝修。三。初陳往事。次以古即今。後歎法先勸修勝益。初復有五。初供養。二勸子令學。三月蓋益。四藥海示。五月蓋傳通。初有七。一明時節。二標名。三陳名。四彰劫名。五佛壽。六二部僧數。七輪王供養。此初二文。劫多。此說大劫十號中。如來正等覺。如前已釋。瑜伽三云。明行圓滿。所謂三明。遮行行。行行皆悉圓滿。又清淨三業現行命。及四增心。現法樂住。皆悉圓滿。前是行行。後是住行。密護根門。是遮圓滿。此二能顯三種不護忘失法。由不造過。世間靜慮。遮苦行逝者。謂於長夜一切種二利德故。此中意言。如世見人富貴成立。便言此人已去竟也。今佛至果。已好去竟。故言逝。世間解者。謂一切種有情世間器世間。皆通達故。由悟入有情世間。依前後際。宿住生死一切時八萬四千行差別故。於器世間。謂東方等十方世界無邊成壞。了知故。又於世間諸法自性因緣愛味過患出離能趣等。皆善知故。無上丈夫調御士者。智無等故。無過上故。於現法中。是丈夫。多分調御無量丈夫。最第一故。最勝故。天人師者。由彼天人甚深義。正行。有力能故。言佛陀者。謂畢竟斷一切煩惱習氣。現正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薄伽梵者。坦然安坐。得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勢力故。此中如來。是初總序。正等覺。謂永解脫一切煩惱障所知障故。於其別中。略有二種。所謂共德。及不共德。於共德中。且說解脫煩惱障所知障。自餘明行圓滿等句。是不共德。細尋義。亦可知也。雖涅槃經大般若等亦解十號。今且隨論。任情取捨。
經彼佛世界(至)俱胝贊曰。此四。一陳名。二彰劫名。三明佛壽中劫。此以日月歲數為劫。故成十。非增減等。違理故。四顯僧數。三乘聖眾弟子故。
有輪王(至)能他軍贊曰。七輪王供養。有二。一明輪王二明供養。此初也。七寶者。象。二馬。三主兵臣。四主藏臣。五玉女。六珠。七輪寶金輪王七寶方具。故王四洲。此皆帝釋所有輪王出世。從天來下。此七各各有別勝用。如正法念經第二卷及彌勒成佛經廣說
經時王寶蓋(至)奉施供養贊曰。此明供養以財供也。
經過五劫已(至)奉施供養贊曰。二勸子令學。有二。初勸。後從。此初勸也。
經於是千子(至)皆曰菩哉贊曰。下從有二。一語從。二行從。此語從也。
一切協同(至)奉施供養贊曰。此行從也。父誡既重。語行皆從。協和也。無乖諍故。
經時一王子(至)過於此不贊曰。三月蓋益。有五。一益。二空告。三尋問。四天答。五申請。此初也。今殷重世已無。更過。當修被法。
經以神力(至)最為殊勝贊曰。二空告也。財供事。未足可珍。出世。故為最勝
經即問云何供養贊曰。三尋問也。
經天答月蓋(至)廣說開示贊曰。四天答也。
經王月蓋(至)其相云何贊曰。五申請中。卻已上。正申請儀。白言已下。後正請申。
藥王如來(至)總經王贊曰。四藥王誨示。有二。初明教。多分地前行法供養。後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初中有三。初標。次顯。後結。顯中復二。初明供養法。後於是經典聽聞下。正法供養。所供養中有二。初明經體。後明經用。此經體也。有二種經。一真甚深二相甚深空理義云。初是勝義三無性空教。後是世俗三性有教理義云。初是不空三性等教。後唯說三無性教。此二種經。有十種義世離受。二離可越度。修學究竟。三離見。四幽玄深遠。五細密微妙。六無雜染。七了義大乘。八非三七分別能知。九菩薩藏攝。非二乘教。十總經王。苞含一切。若教若理皆悉周備。經之王故。舊有七。
佛印所印(至)所應攝受贊曰。此明經用。句。舊有五句。此中四句一佛印所印。無相真如佛印。餘證真如。猶未圓故。獨名佛印。教為理所印。故言佛印所印。舊云陀羅尼印。總持性印所印。亦即真如無相理印。二能分別開示四不退輪。三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四攝所攝所應攝受者。謂所詮妙道理。及所益一切有情。舊云。分別義。二種
菩提分法(至)甚深緣起贊曰。此有六句。一菩提分法行所隨行。隨教行菩提分故。等覺支親能導發。謂教是覺支親所導引。親所發起。若七覺支。是教親導。親所發起。與菩提分所隨行。便差別。舊云經之上。由覺支引。故為上也。三能辨說能開示大慈大悲。四拔濟有情苦。引安樂有情。或由說慈悲。故能拔苦。舊經此。五遠離五見六十二見趣。及四魔怨。六分別闡揚十二緣起
經辨無我(至)無起相應贊曰。此有句。一辨四處我。內處至我。外有情間無壽命養育者。并都畢竟無取趣。此皆是我之別名也。二與性空無相無願無生起理相應。教順理故。
經能引覺(至)稱歎供養贊曰。此三句。一能引覺。覺佛也。二能轉法輪。由教能轉道輪故。三八部供養
經引眾生(至)大法祀祠贊曰。此有句。一引供養一切勝田起十行故。二圓滿眾生一切祠祀。祠祀者法施會也。能滿法施之祠會故。舊經合此二為一。云令入佛法藏
一切聖賢(至)之所歸依贊曰。此三句。一聖賢攝受。為極教故。二妙行。因教知故。三法歸依真實與義。皆在此中。故所歸。
最勝無礙(至)嗢柁南贊曰。此有句。一勝四無礙因斯而起。舊經此。二辨法略集。梵云嗢柁南。此云略集。嗢柁南。教略集也。四法略集者。一諸行無常。二有漏皆苦。三諸法無我。四涅槃寂靜。此如菩薩地大般若天王說。若云鄔柁南。此云集施。即諸經中集義之偈。謂以偈頌義理。施諸學者。為集施。今法略集。長行。故不同也。或四義略生四略集之教。開之為二。
經遣除一切(至)惡魔軍眾贊曰。此四句。一除棄六蔽。舊但云能救毀禁。度所除之蔽。二驚怖外道惡見他倫執著。三開諸有善法勢力。令長故。四摧伏惡魔。舊經令此與外道同。
諸佛聖賢(至)諸佛共說贊曰。此四句。一聖賢共歎。二除生死苦。顯涅槃樂。四諸佛共說。
經於是經典(至)名供養贊曰。明所供養法。下供養。此有八行。一聽聞。二信解三受持。四讀。五誦。此二並通利。六思惟。令理顯心之中。施設安立。其義分別開示。此理明了現前自作此已。七復為他說。八方便善巧。攝護正法。如教修行。名供養法門有十。如前已說。其書寫及施他二。皆為財供。故略不論。唯舉七行。信解即是思惟所攝。此則是供養所收。此行雖八。體有七。舊經唯六。
經復次月蓋(至)如法修行贊曰。下明依行多分十地行法供養三。標。二顯。三結。顯中有十六句。舊有三句。此有句。一調伏三業諸惡也。二如修行諸善也。舊經此。為一文。義亦得二。
隨順緣起(至)及有情贊曰。此三句。一隨觀緣起染淨順逆。而不同獨覺證。故言隨順。或心順境而觀緣起。故名隨順此能離撥無因果邪見也。二修無生忍。三悟入內身無我有情
經於諸因緣(至)攝受贊曰。此有句。一於因緣義理無違語。無諍故不起異論二離我我所攝受攝受諸法計著。由執二故。
經依趣於義(至)有所得贊曰。此說四依四句可知。如涅槃經廣配位次。亦如瑜伽第二帙說。義理可依。非文字故。能決斷。非於識故。了義明顯。非密義故。法可軌摸。但緣於法。非依取趣有所得。即使信也。
性相(至)滅阿賴耶贊曰。此有句。一理義云。如依他起相圓成實性。而悟解之。空理義云。隨諸世間性相。解成得。二悟真如所攝藏。滅阿賴耶
無明(至)捨諸見趣贊曰。此三句一息十二緣起支。二息緣起果。除歎苦愛煩惱此等皆從老死生故。是緣起果。三觀諸緣起相引無盡。離終盡故及常引發。曾不斷故。悲願有情緣起。恒不捨離。而拔濟之。捨諸見趣。除於無因惡因等見。
如是為上供養贊曰。結也。依此修行。或十地所修前行上供也。前未正行。此正行故。
經佛告天帝(至)得順法愆贊曰。五月蓋傳通四。一清傳通。二為授記。三出家獲果。四滅後行化。初中有三。一法獲益。二答施衣嚴。三正陳清。此初也。無生法忍。證在初地。順在地前決擇忍位。今法故。獲得地前順法之忍。又依仁王經五忍配位。一伏忍地前。二信忍二三地。三順忍四五六地。四無生忍七八九地。五寂滅忍十地佛地。今順忍創登四地。故舊經云得柔順忍解任取。
  經即脫寶衣(至)藥王如來贊曰。二答施衣嚴。
經白言世尊(至)修菩薩行贊曰。三正陳諸。我希滅後攝受正法。而行法供養。以正法。若不攝受法。便非法供養。亦非正法。故願佛垂哀施慈悲也。加威與力。濟神通也。一令離。二令降魔。三令護法。四令修行
經樂上如來(至)能護正法誠贊曰。二為授記。見其因修。復發願請。因見果。故為之記。正法如城。行者人居城中住。月蓋能護正法。言能護法城。
經時彼王子(至)善法贊曰。三出家獲果。有五句。此有句。一歡喜出家。二精進善。修涅槃遠離非家
善故(至)無斷妙辨贊曰。此三句五通。二得總持。三得七辨。或六辨中無斷盡辨。并詑羅尼辨。舊文加一通菩薩道
藥王如來(至)所轉法輪贊曰。四滅後行化。有二。初明行化時節二明所化多少。此初也。十中劫者。亦是日月歲數之劫。非餘劫也。違理故。
月蓋苾芻(至)令天上贊曰。此明所化多少。三。一令大乘四不退位。二令於二乘調順。得阿羅漢果佛地經初贊無學德。調順故。三引種姓天上初二有姓隨三乘。後無姓故天上
經佛告天帝(至)寶焰如來贊曰。下第二段。以古即今。三。輪王。二即千子。三即月蓋。此初也。
經其王千子(至)餘在當來贊曰。以下古即今。此即千子。此千子。且一緣。更有別緣。如千佛因緣經藥王藥上經。乃彌勒生疏第一迦洛迦忖陀佛。第二迦洛迦牟尼佛。第三迦葉波佛。第四釋牟尼佛。已出世訖。餘當來出世劫數次第時位。一一生疏解。
  經彼時護法(至)即我身是贊曰。此即月蓋。顯親受持護此法故。行法供養。今菩提。勸諸有情。亦如我行法供養
天帝當知(至)最為無上贊曰。下歎法先勸修勝益。有二。初歎。後勸。此歎也。最尊者。行高極故。最勝行者。過越故。最上者。行第一故。最妙者。行微善故。無上者。更無先故。或隨次第。初四最勝飲食臥具湯藥供養無上一種。由前四勝。故體無上。又由供養。能得無漏五蘊法身。謂戒定慧解脫解脫五蘊。如次配之。或得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如次配之。故說五最。
經是故天帝(至)無以財物贊曰。此勸也。諸佛菩薩本心所為。有情修習法行。當得出世。故供養。勝於財養。故大般若天王會言。遠離王賊等。所不能侵大寶藏。百千大劫法歡聞。得聞不持不等。大菩提心護正法。如教修行供養自利利他平等心。是則名真供養佛。於諸供養中。供養為最。俗書尚云。雖日三性之養。違於父母。猶為不孝。況出世乎。本不希財供養故。金剛經云。日三恒之身。受持四句。故以供勝財無量。財長感。如界為塵。此能惡。如日破暗。故非喻也。

囑累品

後之二品。贊授流通中。前供養。贊歎流通。此之品。付授流通。若不丁寧付授。或恐不明。故鄭重付之。令生信學。以言付授名屬。重疊告之稱累。此品廣明。名囑累品。
爾時佛告(至)付屬於汝贊曰。品段三。初付授丁寧。次問名持法。後時利既訖勸喜流通。初復有二。初付菩薩。自所行故。後付聲聞。令取捨故。初復三。初付授彌勒。二菩薩請持。三天王權衛。初復三。初如來付屬。次彌勒贊受。後世尊稱贊。初復有二。初以法付。後陳德失。初復有二。初付令行。後釋所以。初復三。初總以法付。次法勝妙。後令末代傳通。此初也。聖行所集之果。明體用大。以付於汝。
如是經典(至)之所加護贊曰。此法勝妙。佛威所住。此不滅。佛威加護。故無災橫。
經汝於如來(至)無便隱滅贊曰。此令末代傳通攝受加護也。攝持領受加護異名
經所以者何(至)無量利贊曰。上付令行。下釋所以。有二。初明人損益。後以人法付屬。初復有二。初明有損。後明有益。此初也。此有人。一雖未發心。已種勝善根。二若已發心。勝解廣大。即地前位。十三住中。地前諸心。名勝解行。故勝解大。地前凡夫。若不經。未發心者。不能發心。已發心者。不能進益。名退勝剎。
經若彼得聞(至)歡喜頂受贊曰。此明法益也。舊云發菩提心為一。樂大法第二故。信樂頂受。次第配之。然以應發應樂。解同新文。亦無過矣。
今以彼(至)廣宣流布贊曰。此以人法付屬。付人令護念無障雖。聽聞是經。付法令行廣宣流布。
慈氏當知(至)菩薩相印贊曰。下陳德失。三。初標。次顯。後釋。此初也。印有二種無相印。如前已釋。二者有相印。此是也。相者狀貌。印者決定決定為相印。此二教名印。印一菩薩故。
經何等為二(至)悟入相印贊曰。此顯有二。初徵。後顯。此初也。一受綺詞理隨曲直。於深性相即所等。為相印體。入者證解。
經若諸菩薩(至)久學菩薩贊曰。此有二。初文可知。受文不受理故。第二菩薩無雜執著等。即是深法。於此無畏。聞已信解乃至修行此便得出世淨信。名久字者。若不久學。畢竟能信樂此故。
經慧氏當知(至)甚深法忍贊曰。下陳失相。有二。次第明前二菩薩故。初又三。初標。次顯。後結。此初也。法忍者。初地於諦教法所得智忍。由四緣故。初學菩薩不得初地
經何等為四(至)從何而至贊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顯中分二。初於法。後於人。此初也。一於未聞能生事。一驚怖疑。隨喜。故生違背。二設聞已。背處誹謗。對前輕毀。言非我昔所聞。從何處來。從無來由。以生謗毀。
經三者(至)誹謗贊曰。此於人。一見信此人。不樂親近。不樂恭敬不樂禮拜於信此人。後時身輕慢增嫉。語對前毀辱。背處誹謗。舊經令四以為二門。法人同故。
經由是四緣(至)甚深法忍贊曰。此結也。
慈氏當知(至)無生法忍贊曰。下文亦三。此初標也。無生法忍相續得者。在於八地。前說新學不得初地。此說有學不得八地。或亦不得初地
經何等為四(至)教受教誡贊曰。下顯有二。初徵。後顯。初於人。後於法。一輕新學。於新學。不樂攝受以為子又。不樂告誨示其學處不樂教授與其善法不樂教誡敕勿造惡。二緣。令新學者所進修。舊云而不誨。即第二也。
經三者甚深(至)清淨法施贊曰。下於法。廣大學處菩薩戒甚深者。大乘說。菩薩行殺生十業。而有罪無量福。速證菩提等。廣大四。一種無量學處大。無量福德大。三利生意樂大。四建立菩提大。皆如彼說。或甚深者。難測量故。廣大者。體用弘博故。一於此不深重。雜敬而輕。二樂財施不樂法施利樂。非後利故。舊經後二。亦無結文。
經由是四緣(至)無生法忍贊曰。此結也。
慈氏菩薩(至)甚為微妙贊曰。自下第二彌勒贊受。三。初贊。次受。後結。此贊也。希有者難聞。微妙難入
經如所示(至)究竟遠離贊曰。有二。初德失相。後受前付屬。此初也。所說新文菩薩過失。謙虛讓德。不敢受。云是過失遠離。顯自居因。未至位。至果可盡。故言當離。
如來所有(至)令不隱滅贊曰。受前付屬。有二。初受法。後受人。此初也。護此大法。令不沒故。流通。法便行故。
經若未來世(至)廣為他說贊曰。此受付人。有求大乘真法器者。我令手得如是經典。及與念力。令於此經受持乃至廣為他說。故今乎信解廣說。皆是彌勒念力也。
  經世尊後世(至)住持加護贊曰。此結。成前受及與力。
世尊告曰(至)如是正法贊曰。此文第三世尊稱贊。三業不背。隨喜攝受領納。權護住持。極妙也。
爾時會中(至)廣宣流布贊曰。第大段菩薩請持。有二。初護法。後護人。此初也。在威神自能加護。故滅度後。持。此方任運持。他界亦來擁衛。
經若男子(至)令無障礙贊曰。此護人也。一與念力。令不忘。二令無障礙廣演流布。
經時此中(至)此法門者贊曰。第三大天王擁護。有二。初明擁護。後明近遠。此初也一護法二護人。法門者法者假者故。
經於四方面(至)其便者贊曰。此明近遠。踰繕那者。舊云由旬。准俱舍論。五百弓為俱慮舍。二里也。八俱慮舍一踰繕那十六里也。古有相傳。或以四十里。為一踰繕那。此亦無失。百由旬內。令其安隱天魔外道災障衰厄不能為障。亦惡人其便。除業決定
爾時世尊(至)令其流布贊曰。上付囑菩薩。兼法界兼人。下付聲聞非人法。有二。一付。二受。此初也。
阿難陀曰(至)如是法門贊曰。二受也。
世尊如是(至)我云何持贊曰。下品第二段問名持法。有二。問。二告。此問也。名字。二問持法
世尊告曰(至)如是持贊曰。此告也。總告一名而受。即是持法不可思議者。超言情之量也。自在者。任運也。神變者。通果妙用。轉換無方。無而欻有也。解脫者。無漏定果。解脫定障。故名解脫。或復果。名自在神變真如離繫解脫法門者。能詮教也。教法能顯所詮義也。如是持。勸其修學領受也。
經時薄伽梵(至)奉行贊曰。品第三段。利既訖。歡喜流通。道從悔。離憂苦起。所以歡喜。順而淨。顧而在情。依而傳習。故言受奉而行之。

說無垢稱經贊卷第六

基以咸享三年七日。曾不披讀古德章疏。遂被并州原縣平等寺諸德迫講舊經。乃同講次。制作此文。以贊玄旨。夜制朝講隨時遂怠。曾未覆問。又以五年七月。遊至幽明蘇地。更講舊經。方得重覽。文雖疏而義蜜。詞雖淺而理深。但以時序匆迫。不果周委言。今經文不同之處。略并敘之。諸德幸留心而覽也。
保安二年閏五月興福寺陽信披讀終
  了碩師遊京師得知足坊清慶本或全備或殘闕予所寫者是也更對校原本間以已正其誤寫至疑者闕焉得善本者正之幸而已。
  享保辛亥年八月四日
山羽由翼真徵
此書先年馳他筆雖已繕寫之而未曾拜讀此歲三月以來積聚稍間是以謹拜覽焉魯魚是圓展轉傳寫。
茲時天保第七丙申四月朔日自珍師之命書寫之畢。
                  湖中沙門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