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三(上)

  宋求那多羅奉詔譯
  天界善世禪寺住持
        (臣)僧(宗泐
   演福講寺住持(臣)僧
        (如)奉詔同註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一切佛語心品第三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意生身分別通相。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三種意生身云何為三。所謂三昧正受意生身。覺自性意生身。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進相。三種身三種意生身。乃通教菩薩自行他之道。為菩薩者不可不知。故如來不待問而告之。初列三名而後徵釋。
大慧云何三昧正受意生身。謂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正受。故種種寂靜安住心海起浪識相不生。知心現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正受意生身。言三昧正受意生身者。此菩薩三地至四地斷見惑。從五地七地思惑。得真空三昧之樂三昧正受。言三昧又言正受華梵兼舉耳。意生身者。謂作意真空法性身也。種種心等。謂菩薩證空。不同二乘味著為相所動。故曰安住心海。又不凡夫六識波浪。蓋了一切境界。唯心現皆自性。是為初章生身。此自行也。
大慧云何自性意生身。謂第八地觀覺了如幻等法悉無所有身心轉變如幻三昧及餘三昧門無量相自在明。如妙華莊嚴。迅疾如意如幻水月鏡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種種支分具足莊嚴。隨一切佛剎大眾通達自性法故。是名覺自性意生一身。此言菩薩入第八地。覺了諸法如幻有相身心轉變無礙。住如幻三昧門。普入佛神通自在。如妙華莊嚴也。迅疾下言如意如幻等者。皆言化身速疾之無礙也。非造非所造者。謂化身色相不同四大實造。如造所造者。謂此色相與造相似此幻造色相具足莊嚴垂形剎土。達此諸法自性之性。是為自性意生身。此他也。
大慧云何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所謂覺一切佛法得樂相。是名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大慧。於彼三種身相。觀察覺了修學。初則從生死涅槃空。次則從涅槃空入建立假。猶是二邊。今中道。所謂覺一切佛法等。言菩薩從八地已去。接入回向位中。了達諸佛自證法相即我心。故云得樂相也。言種類俱生者。輔行云。了證法中道佛種類。或謂千種萬類非也自既中。所化之機亦成佛之種類。故云俱生。至此位中智轉行融名無行作。未入證道但名意生。是為第三意生相也。此三種身相。乃約位次別明。第二卷中言。譬如意去速疾。處願二義釋者。是通釋也。誡勸修學如文可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非我大乘 非說亦非字
非諦非解脫 境界
然乘摩訶衍 三摩提自在
種種意生身 自在莊嚴

偈初四句。約如來自證離相故。皆以非言之。謂雖是大乘離相故。是無乘可乘。蓋名相無證得。而亦非境界可示。然乘摩訶衍者。乘即能乘。摩訶衍即所乘之法。乃指三種意生身。是大乘之法也。三摩提者。即初意生身也。種種意生者。超頌種類俱生身也。華莊嚴者。頌第二意生身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若男子女人五無間業。不擇地獄。世尊云何男子女人五無間業擇地獄。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五無間業。所謂殺父母及害羅漢破壞眾僧出佛身血五無間業惡逆之極者。凡是業必受無間地獄之報。如來有時說言。亦有行五無間業擇獄者。擇即無間也。大慧未達於是問佛。答中先據事列名。次約法徵釋。名雖從逆法實惟順。義見下文。
大慧云何眾生母。謂愛更生。俱如緣母立。無明為父生入處聚落。斷二根本名父母貪愛無明父。即十二因緣中。現在之愛更從生。與未來俱。皆生義如母養育。立即生也。由無明貪愛。生六入十二處等聚落。若斷此貪愛無明根本。即父母義也。
彼諸使不現。如鼠毒發諸法究竟斷彼名害羅漢。彼諸使不現者。謂羅漢已斷正使未斷習氣。如鼠齧人瘡雖愈遇雷復發。喻羅漢習氣雖則不現忽遇相風搖動如迦葉聞琴起舞是也。諸法不染污無知之法。究竟斷之即害羅漢義也。
云何破僧。謂異相諸陰和合積聚究竟斷彼破僧和合僧故。以五陰和合言之。異相受想行識也。積聚五陰積聚生死也。能斷之即破僧義也。
大慧不覺共相現量七識身以三解脫無漏惡想。究竟斷彼七種識佛。出佛身血。若男子女人無間事者。名五無間。亦名無間等。不學外共相者。謂不知諸法自相共相現量。乃由迷於八識唯存七識。指七識妄覺而為佛義。非三解脫無漏之行莫能斷之。無漏本善而言惡者。亦順殺害義。能發此心究境七識之佛即出佛身血義也。楞伽云。斷彼八識身佛者。以九識為佛識。八識菩薩識。以其體屬無明。此五無間也。自若男子下總結。
復次大慧。有無間。今當演說。汝及餘菩薩摩訶薩。聞是義已。於未來世不墮愚癡云何五無間。謂先所無間。若此者。於三解脫一一不得無間等法。除此已餘化神力無間等。謂聲聞神力菩薩神力如來神力。為餘無間罪者除疑悔過。為勸發故。神力變化無間等一向無間不得無間等。除覺現量妄想我我所攝受或時遇善知識解脫餘趣相續妄想無間者。外以對內。蓋指前五無間為內也。以實造無間為外也。上說五無間得證聖智。恐人謂實造無間之因亦不受惡報。故又說此。若聞五無間業報不差。則不生疑惑。故云不墮愚癡。言先所者。謂於餘教中曾無間。若作此無間業者。必墮阿鼻。豈三種解脫無間等法耶。除此已下。言權造者。權必引實。楞伽云。見其有造無間業者。為欲勸發令其改過。以神通力示同其事。尋即悔除證於解脫。所謂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如調達阿闍世王等是也。有下。言有實造而不受無間報者。然實造者。未必永不得三解脫法。故曰除覺現量等。言能了諸法唯心。內不見身。外不見財。離人法執。或於來世餘趣生。遇善知識分別過皆得解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貪愛為母 無明則為父
識為佛 諸使為羅漢
陰集為僧 無間次第
謂是五無間 擇獄

此頌上五無間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為說佛之覺。世尊。何等是佛之覺。佛告大慧覺人法無我。了知二障二種死。斷煩惱。是名佛之覺。聲聞緣覺此法者。亦為佛。以是因緣一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善知二無我 二障煩惱斷
二種死 是名

向言一乘道。其說猶略。而未常言所知所覺者何法。於是復申此請。佛乃告之。了二無我是為覺。了二障是為知。究論人法生佛平等本無執。所謂真如界內生佛假名。此無人執也。平等性他之形相。此無法執也。眾生迷之成我執如來覺了本性執皆空。故云無我也。二障者。惑障智障也。即執為惑二空為智。既以二空空其執。是無惑障。能空之智亦泯。是無智障。二障生死之因。因滅故果滅。故云二種死二死分段變易之死也。煩惱者。謂通別二惑也。此二惑累至於極果方能斷盡。如是了達為佛之覺。二乘雖小回心向大。如覺知是佛而已。故云亦為佛。所以一乘者此也。重頌可見。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何故世尊大眾中唱如是言。過去一切佛。及種種生。我爾時曼陀轉輪聖王六牙象及鸚鵡提桓因善眼仙人如是等百千生經說。三世諸佛不同。而覺知前後。不去來今之異。云何世尊言。過去一切佛。又曰種種則異其形。大慧此兩端。舉以為問。本生經云。如來過去曾種種生。如作轉輪王及作提善眼鸚鵡等百千生。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等身等。是名四等。以四種等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佛告以四等故。作拘留孫佛。乃詶上過去諸佛之問。四等義見下文。
云何字等。若字稱為佛。彼字亦稱一切諸佛。彼字自性差別。是名字等。云何語等。謂我六四種梵音語相生。彼諸如來應供等正覺如是。六四種梵音語相生。無減差別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云何身等。諸諸佛法身色身相好差別。除為調伏彼彼諸趣差別眾生故。示現種種差別色身。是名身等。云何等。謂及彼佛三十七菩提分法。略說佛法無障礙智。是名四等。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迦葉拘留孫 拘那含是我
以此四種等 佛子

四等者。字語身四。皆平等也。字等者。謂我名佛。一切如來為佛。名無別。是為字等也。語等者。謂我作六四種梵音聲語。一切諸佛亦然。是名語等密跡力士經第二。說佛有八轉。謂體業具為從屬於呼。是八轉聲各具八德。所謂調和聲柔軟聲諦了聲易解聲無錯謬聲無雌小聲廣大聲深遠聲。八八即成六四種。頻伽即鳥名。其聲清雅超於眾鳥。故引以喻也。身等者。謂諸佛法報應化之身等差別。雖機不等應跡或殊會其歸趣亦一而已。等者謂所得道品之法。與諸佛無殊也。言無障礙智者。謂得是四等。則於一切佛法障礙。亦不迷於如來化跡異也。
大慧白佛言。如世尊所說。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般涅槃。於其乃至一字。亦不已說不說是佛說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何因說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如是說。云何二法。謂緣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如是說。示四等猶涉言詮。故復以始一字之義為問。佛答以我因二法故。謂無法可說。是佛之說也。得即自證德也。本住即本具性德也。修性一如。皆言說。故云我如是說。
云何得法。若彼如來所得。亦得之無減。緣得法究竟境界言說妄想離字二趣。言自證境界諸佛究竟無別。此得之妙尚增減。豈可得而言思。故曰言說等。楞伽云。言說相離分別相名字相。此云二趣未詳。
云何住法。謂古先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如意樂。大慧。於意云何。彼是道及城中。種種樂邪。答言。不也。佛告大慧過去一切諸佛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是故說言。我於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般涅槃。於其間不一字。亦不已說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某夜成道 至某夜涅槃
於此二中所說
得法住 故我是說
彼佛及與我 悉差別

謂古先道者。即先所證性德之法也。金銀等性者。喻本住法性。金之堅剛非鍛鍊所得。法界常住亦復如是。所謂佛性常住。又法界常住者。結本住法也。又曰。如趣彼城道等。此兼喻得本住二法歸乎一致。所謂平坦正道者。本住法也。士夫入城受樂者。得法也。以其本有正道故。得隨之而入。入已安之皆非物。言此二法本有之性非言所及。所以五十年中。一大藏教一字者。非曰不說。蓋以言遣言。三世諸佛其歸一揆也。偈頌文顯不釋。
爾時大慧菩薩復請世尊。惟一切法有無有相令我及餘菩薩摩訶薩有無有相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此世間依有二種。謂依及無墮性非性。欲不離離相至理寂絕非有非無。眾生昧此二邊。不能復本。故大慧。為眾發問。佛先順問而答。而後徵釋其義。二種等者。謂世間眾生。依有無之境。起有無見墮性非性。有無見也。欲見謂樂著此見。非出離法妄謂出離。故云不離離相也。
大慧云何世間依有。謂有世間因緣生。非不有從生。非生。大慧。彼如是者。是說世間無因大慧云何世間無。謂受恚癡性已。然後妄想計著恚癡性非性。大慧。若不有性者。性相寂靜故。謂諸如來聲聞緣覺。不取恚癡性為有為無。依有下是有相。謂實有世間因緣而生諸法。非不實有實從生。言非生者。謂能生因緣是有。此計無為有故。復告云。彼如是者。是外道無因論也。下是釋無相。謂先三毒性已。而後妄計其性非性。非性即妄計為無。若不妄三毒有性者。則無所取無取性相本來寂靜。如佛與二乘。不取三毒性。乃有無之見也。
大慧。此中何等為壞者。大慧白佛言。世尊。若彼取恚癡性。後不復取。佛告大慧善哉善哉。汝如是解。大慧。非但恚癡性非性為壞者。於聲聞緣覺及佛。亦是壞者。所以者何。謂不可得故。煩惱性異不異故。如來有無之相。以詶大慧之請。因問。此二者之問。何等是破壞佛法者。大慧。乃答以彼先取三毒性為有。後計為無者。是破壞義。佛可其說。乃云。非但計無為壞。亦壞二乘及佛。蓋彼謂佛與二乘。亦本取三毒為有。後除三毒得成聖果。故云亦是壞者。所以者何下。謂聖人了達諸法不可得。亦了煩惱之性。本離一異四句。何壞之有。
大慧恚癡。若內若外不可得恚癡性無身故。無取故。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佛聲聞緣覺自性解脫故。縛與縛因非性故。大慧有縛者。應有縛。是縛因故。大慧如是說壞者。是名有相恚癡下。復釋不壞所以。言若內若外者。謂三毒之性。於間。求之皆不可得。既不可得。豈有體性而可取乎。故結云。非佛聲聞緣覺是壞者。蓋佛與二乘本性解脫非縛非脫故也。又言有縛者。謂先受而後不取則已有縛。縛是其果。果必因。因即等。有縛則有壞。如是說壞者。即墮斷滅空見故。云有相也。
大慧是故。說寧取人見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大慧無所有增上慢者。是為壞。墮共相見希望。不知現量。見外性無常剎那展轉陰界相續流注變滅文字妄想。是為壞者。寧取人見下。以大況小。明空見之失也。人見我見。言增上慢者。謂己之增上。成乎慢。經云。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此人也。人見之惡有限。增上慢空見。則無法不棄。是為壞。故云。寧起人見須彌山。不起空見也。墮共見等。言起空見之由。良以無始起自生共生之見。於中樂欲不了諸法唯心外法念念生滅展轉變壞。所謂陰界相續流注變滅。計此法滅已歸無。是其空見。至於虛妄分別文字相亦成壞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無二邊 乃至心境
除彼境界 平等心寂滅
無取境界性 滅非無所有
有事如如賢聖境界
種而已而復滅
因緣有非有 不住我教法
外道非佛 非我亦非餘
因緣集起 云何
誰集因緣有 而復說言無
邪見生滅 妄想有無
所生 亦復所滅
觀此悉空寂 有無俱離

前八句頌內教正義。種而生下。頌妄計生滅有無非我教法也。非外道四句。佛謂凡我所生法者。非佛非外道所作。亦非神我異因所造。乃正因和合所集而起。然以所起言之不得謂無。誰集因緣等者。言正因緣所生法非我叵得。孰為有孰為無也。若夫邪見所論。是妄計有無生滅本無生滅非滅自然妙契空寂。不有無二見。故云有無俱離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及諸菩薩。說通相。若分別通相者。及諸菩薩通達是相。通達是相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隨覺想及外道。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通及說通。欲導必說俱通。方能誘物而底于道。蓋宗者道之本。者教之跡。宗以明趣。趣不明則失其所歸。教以詮理。理或昧則迷其所入。故通而不通。理雖精而不顯。說通而宗不通。言雖辯而非要。而二者實相須為用。不可偏廢也。大慧。請說通相。而不及者。舉其要耳。通則說在其中矣。答中兼言者。必二而後備也。
大慧通者。謂緣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無漏界自覺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魔。緣自覺光明輝發。是名通相。通者。即自證殊勝之相也。謂教思修得意忘言。文字分別趣入地住悟無生忍。度越三乘證智自然降伏魔外。至於佛地究竟覺朗然獨耀。此通至極之相也。
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修學說通相者。說法逗機之相也。九部者。二部中之九部也。然有不同。若小乘九部無方廣無自說無授記之三部。如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是也。若大乘九部無因譬喻議之三部。如妙玄所云。此從別說答。論皆有二部。亦云十二分教。此中言九部。既云以巧方便眾生說。乃從小大也。言離異不異有無者。謂四句四說。又云。應說法者。應即當也。言當以何者。即為說之令其得度。此如來果後說通之相。為菩薩者不可不學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宗及說通相 緣自與教法
善見分別 不隨諸覺想

三句頌二通之相。善見通也。分別說通也。不隨諸覺想者。謂得二通相。則不隨外道強覺妄想也。

非有真實性 如愚妄想
云何妄想 非性為解脫

若未得真如實性而起分別如愚妄想異。妄想者何。即妄計諸法非性為解脫者是也。非性即無也。

觀察諸有生滅相續
增長二見 顛倒所知
一是為真諦 無罪涅槃
觀察妄想 如幻夢芭蕉

如來正智眼。世間諸有為法。皆是虛幻生滅。妄計為實增長有無二見凡愚顛倒所知覺。除一真如涅槃妙心之外。餘皆虛妄。故喻云。如幻夢芭蕉也。無罪者。謂了罪性本空即是涅槃也。

有貪恚癡 而實
從愛生諸陰 有皆如幻

此重釋如幻等義。言雖三毒。而能起之人。蓋本空。何三毒之有。是則能生與所生五陰。皆如夢幻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不實妄想相。不實妄想云何而生。說何等法名不實妄想。於何等法不實妄想。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如是之義。饒益安樂。哀憫世間一切天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大慧。攝所攝計著。不知現量。及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窮妄想者必極其致。示真性者必盡其源。盡其源則真性自明。極其致則妄想何有。故大慧請問不實妄想相。凡致三問。問。妄想云何生。二問。何法名妄想。三問。於何而起妄想。佛依次答釋。初答言種種義者。凡外法種相義皆虛妄。因之而生故。種種不實妄想計著生也。次答言攝所攝計著者。謂於根塵計著。不知唯心所現。及於心外有無見。依是增長外道見。皆妄想法。知其法則知所以妄也。後答言妄想習氣等者。即上所依處也。又曰。心心數妄想計著我我所生者。即人法是其處也。知其處則知所以起妄之源。源既不實妄即滅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種種義。種種不實妄想計著妄想生。攝所攝計著。不知現量。及有無見。增長外道見。妄想習氣計著外種種義。心心數妄想我我所計著生。世尊。若如是外種義相有無相。性非性離見相世尊第一義如是。離量根分譬因相世尊何故一處妄想實義。種種性計著妄想生。非計著第一義處相妄想生。世尊因論耶。一生不生大慧白佛言下。疊領上後問。意謂佛如是者。則於外種種義。有無相者。亦是性有無。及諸見之相。然第一義。亦是諸根因喻相。外種種義與第一義異。何故言種種義分別第一義不生分別。豈非世尊所言乖生有不生耶。
佛告大慧。非妄想一生不生。所以者何。謂有無妄想不生故。外現性非性。覺現量妄想不生大慧說餘愚夫種種妄想相故。業在前種種妄想性相計著生。云何愚夫我我所計著見。所作因緣過。覺自妄想心量身心轉變究竟一切如來自覺境界。離五法自性事見妄想。以是因緣故。妄想從種種不實義計著生。知如實義得解脫種種妄想。佛答以虛妄分別世諦第一義不生。所以下徵釋。所以不生者。謂了有無妄想。所見外法性。覺了唯心所現。而妄想不生。非別第一義諦也。但愚夫不了心所現故。所作有為業在前。於中起諸分別妄計耳。非別有世諦也。既而佛又念諸愚夫在迷云。何能離人法我。及離能作所作因緣之過。又念云何能覺妄想心量。而得身心轉變究竟一切智地。到如來自證境界。離五法三自性事見妄想。事即名相。見即妄想。既是念。所以妄想從種種虛。妄計著而生。知如實義者。謂能如是了知如實之義。解脫息諸妄想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因及與緣 從此生世間
妄想四句我所
世間非有生 亦復非無生
不從有無生 亦非非有
諸因及與緣 云何妄想
非有亦非無 亦復非有
如來世間 無我
一切性不生 以從緣生
一切所作 所作
不自生事 有事過故
事過故 非有性可得

偈從初至非有性可得。頌上所作因緣之過。諸因及與緣等。謂凡諸世間法。莫不從因緣生。而妄想者。於因緣法著有無四句之見。不知如來所通之理。世間非有生下。性執四句。謂諸法本無四性。又曰。諸因及與緣等。仍責前過。謂諸法本空云何愚夫於中而生妄想。非但本無有無四句性執。亦無非有非無四句相執。具如大論性相二空也。如是觀察。轉彼性相執。而人法二無我智。然性實不生。從緣故有。此諸法既從緣生。則體。又曰。不自生事者。事即果也。凡所生之法。因則必果。如業因生死之果。原其因既不生。果豈自生果耶。果生果事之過。則任運離乎有無性執。故云非有性可得也。

諸有為法 離攀緣所緣
無心心量 說為心量
量者自性俱離
究竟說名心量

自此至末。頌上覺自妄想心量如來自覺境界。此八句略頌心量。不了諸法唯心。則有所緣之境。以正智觀之。離乎能緣之心所緣之境。既離能所無分別之心。是為唯心。故云說為心量。雖了諸法唯心。猶存性執對境。未能忘能緣之念。直須性俱離始為究竟如來藏心心量也。性者。緣即能性即所緣之法也。

施設世諦我 彼則無實
諸陰施設 事亦復然
四種平等 相及因性生
三無我等 第四修修者

此下廣示心量也。世諦我者人執也。諸陰陰者法執也。然此執以共相。求之無實事可得。則法皆平等。故四種平等見。相即五陰。則相與非相平等。相必因。因性與果平等因果具故我。則無我平等。能了無我者是修。則有修與平等也。

妄想習氣種種
境界於外現 是世俗心量
外現而非有 彼種種
建立說為心量

妄想等者。由無始妄想熏習。次第種種心識妄心既作境。此世俗心量也。然本無。由心取之見種種相。即五塵等是。建立。謂五識身財即妄想心量也。

一切諸見離想所想
得亦無生 說為心量
非性非非性 性非性悉離
謂彼心解脫 說為心量
如如空際 涅槃法界
種種意生身 說為心量

四句。謂能離人法我之見。及離能想所想。則無生。是為正智心量也。中四句。謂有無四句性執。及離能離之心。亦即正智心量。非性即非有。非非性即非無性。非性有無楞伽所云也。後四句如如真如空際實際涅槃究竟涅槃法界佛法界。此皆一體異名。由離前名相妄想。至於正智。以極真如實際涅槃法界之中故。能示現種種意生之身度脫眾生。是為如來第一義心心量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菩薩摩訶薩善語義。云何菩薩善語義。云何為語。云何為義。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告大慧云何為語。謂言字妄想和合。依咽喉唇舌齒齗頰輔。因彼我言說妄想習氣計著生。是為語。因前云如如法界等語故。有善語善義之問。答中先明善語。謂言字妄想等。楞伽云。語者所謂分別習氣而為其因。於喉舌等。而出種種音聲文字相對談說。是為語也。
大慧云何為義。謂離一切妄想相言說相。是為義。大慧菩薩摩訶薩如是靜處聞思修慧緣自覺了向涅槃城習氣轉變已。自覺境界地中勝進義相。是名菩薩摩訶薩善義。義由語顯。若隨語生見。非但失義亦且迷名。故順妄想相及言說相。要由契證方名善義。故此明修證之道。所謂靜處聞思修慧。於真如法界等。隨其所聞名義。思修觀察緣自覺趣向涅槃。轉前所說妄想習氣。歸自覺境界。行於諸地勝進行相。是名善義
復次大慧善語菩薩摩訶薩。觀語與義非異非不異。觀義與語亦復如是。若語異義者。則不因語辯義。而以語入義如燈照色。語即能詮言教。義即所詮義理。謂能詮即達所詮所詮即了能詮。蓋約大乘言之。雖能詮所詮。而能所不二故。云非異非不異。義雖妄言非言無以辯義。則必因言而於義。如燈照色者。楞伽云。譬如人持燈照物知此物如是如是處。所謂文字性離即是解脫。其善語善義之謂歟。
復次大慧不生不滅自性涅槃三乘一乘自性等。如緣言說計著。墮建立及誹謗見。異建立妄想如幻種種妄想現。譬如種種幻凡愚眾生妄想。非聖賢也。此段言隨語計著之過。不生不滅等。雖皆理性名言。若謂實有則墮常見。若謂實無則墮斷見。況餘者乎。異建立妄想者。謂因言說差別建立。而起異妄想計著。如見事計以為實。是愚夫聖賢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言說妄想 建立諸法
以彼建立墮泥犁中
陰中我 陰非即是
不如彼妄想 亦復非無我
一切有性凡愚妄想
彼所見 一切見諦
一切法無性 穢悉
不實如彼見 亦非無所有

四句中。言依語起之失不免惡報。言陰中我等。此外道之見。合所謂陰中有中有陰即陰是我離陰是我也。不如彼妄想等。謂雖不如彼外道邪見言說中種種計著。無非是我也。一切有性者。常見也。若謂一切法實有性。應須見諦。彼不見諦而言有性。則妄見而已。又曰一切法無性斷見也。斷則有故特非之意。謂不如彼之不等也。
復次大慧。智識相今說。若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慧。彼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共相希望計著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無所有法。不生不滅有無品。如來地人法無我生。辯諸法真妄。明義之是非。莫尚乎智識。故如來不待問而自說也。然此智有通有別。義見于文。初明三種。約世出世間能知而言也。世智外道者。凡出家不稟佛教者。皆為外。其智之極雖至非想。然其所計不出有無。但名世智也。出世智中。言二乘共相者。以二乘陰界因緣四諦無出總別相智生死涅槃。故云希望計著也。上智言無所有者。謂菩薩上智。照了諸法畢竟空本無生滅有無相至于究竟覺地。更無彼此色相。安有我。此自覺聖智不從外得也。
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無相。及有無種相是識超有無是智。復次長養是識。非長養是智。此約三識三智對揀。生滅之法屬九界者是識。不生滅法佛界者是智。無相者。相則言有無相言空。以九界不出空有二邊。墮空有者是識。超空有者是智。言相因者。對果而言也。長養是識者。正約對人法無我言之前文所謂長養是也。凡假外塵資養於內者識也。所資待得於內者智也。
復次三種。智謂知生滅共相不生不滅。復次無礙智境界。種種礙是識。復次三事和合方便相是識。方便自性相是智。復次得是識。不得相是智。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中月。此三種智。約一人所知而言。據後偈文。即如來所知之三也。知生滅一切智也。知共相種智也。知不生不滅一切種智也。只一佛智而三用。三智。又云無礙智者。謂於前之三智一心融泯無染礙之相。是智反是則為識也。又云三事等者。三事即根塵及我三事。和合相應而生是識。此不知自性相故。性相。則一念靈知不假緣生。故曰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云得相不得相為識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不離之異。故云不得也。得者。所謂如來聖智境界。無以名床故。云不出不中月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採集為識 不採集為智
觀察一切法 通達無所有
自在力 是則為慧
境界為心 覺想生為智
無所有及勝 則從是生

言採集業者採謂採取集謂招集。以根對塵而生取著。起善惡業招生死。是為識。能了根塵絕待物我兩忘不生取著。名之為智。如是觀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解脫自在。名智慧即智也。心不了唯心為境所轉。是為縛。即識也。覺此妄心則為智矣。無所有句。義前解。

及與識 遠離思惟
思想佛子聲聞
寂靜勝進如來清淨智
勝義 所行遠離

及與識總言識也。遠離思想法智也。思想法。則轉識為智。此是菩薩而非聲聞。此言智之始也。寂靜勝進忍。即如來寂滅忍智。此言智之終也。此清淨智第一義生。所以處悉遠離也。

我有三種智 發真
於彼想思惟 攝受諸性
二乘不相應 所有
計著自性 從諸聲聞
超度心量 如來智清淨

三種智等。頌上所知之三是如來發故雖所知生滅諸法亦皆真實大論所謂三智一心是也。於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顯上之智。謂彼凡夫妄想故。生滅二乘反是故不相應所有而又計著自性。則二乘智而已。若如來智清淨。則超越一切心量也。
復次大慧外道九種轉變論。外道轉變見生。所謂形處轉變轉變轉變轉變轉變轉變分明轉變所作分明轉變轉變大慧。是名九種轉變見。一切外道是起有無轉變論。云何形處轉變。謂形處異見。譬金變諸器物則種種形處顯現。非金性變。一切性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如是妄想乃至事變妄想。彼非如非異妄想故。此外道妄計九種轉變論。謂形相成等。不出四大五陰等法。彼見其生滅異相。故計有轉變。而正教則曰緣生如幻。曰心現外性非性乃不變等。然未甞定說。此邪正得失所以分也。形謂形。相謂滅相。因謂所作之因。成謂所成之果。見謂隨物遷移。性謂生生不改。緣謂因緣變滅。作謂造作不常。事謂有為之法。是為九種。言是起有無者。謂有之無。或自無之有。皆轉變相不出有無而已。云何下徵釋。形處轉變者。即四大諸根形質處也。彼見其形隨時變異。謂有轉變。而不知性未常變。金變諸器。器雖種種之異。而金性不變。又曰一切性變亦如是者。性即法也。言一切法雖變而性不變亦復如是。或有外道等乃結斥外計。言彼非如非異者。謂彼於非如非異之中。而生妄想分別種種轉變之異也。
如是一切性轉變當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轉變妄想。彼亦轉變若有若無心現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眾生。自妄想修習生。大慧有法若生若滅。如見夢幻色生。如是一切性下。外道計性轉變。先以喻顯言當知者戒學者。當彼計如乳酪酒果次第漸熟彼如是。以理言之本非實有。故曰彼亦轉變。其實有無等法。皆心所現。外性非性者。言無物也。如是凡愚下。楞伽云。皆是愚迷凡夫。從自分習氣而起。實一法若生若滅。如因夢幻諸色。如女兒說生死。然則於生滅不生邪見世諦也。見生滅而起計著外道也。如夢幻者觀行之通者也。見法法皆心現。了外性非性者。此經之正論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形處時轉變 四大種諸根
中陰漸次妄想非明
最勝緣起 非如彼妄想
世間緣起 如揵闥婆

四句外道邪計轉變。然皆是妄想分別非明智者之見也。後四句如來正因緣生法雖不同彼外計然亦皆無實性。故云如揵闥婆城也。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惟一切法相義解脫義。若分別一切法相不相續相。及諸菩薩一切相續方便。不墮所說義計著相續一切諸法相續不相續相。及言說文字妄想覺。遊行一切諸佛剎土無量大眾自在通總持之印。種種變化光明照耀覺善入十無盡句無方便行猶如日月摩尼四大。於一切地離自妄想見。見一切法如幻夢等。入佛地身於一切眾生界。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引導之。悉令安住一切諸法如幻夢等。有無品及生滅妄想言說義。其身轉勝。如來說法。為令眾生了達諸法本無性執。而反於言說見者名相續相。若於文字性離名不相續。即解脫相。此相續不相續。乃生死解脫根本。所以大慧請說斯義。若分別等。謂如來若為善巧分別二種相。則能解此法。不墮所說義計著相續。及言說文字虛妄分別妄想覺。即分別也。故能普一切佛剎。隨方進道。言力通總持印者。即所得功德法門也。種種變化等。言起化用放光照物。善入佛慧滿十大願無盡句即願也。言無方便行者。即無作行。猶如日月行空無所依著。如摩尼隨色而現而自性地水火風周遍而妨礙。此皆菩薩化道之相。至歷諸地。分分妄想。徹諸法如幻如夢佛地法性身。普應眾生隨宜說法漸引入實。亦了諸法如幻有無見斷生滅不著言說。而後化功歸己。則其身相轉增殊勝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無量一切諸法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相計著相續。緣計著相續。性非性計著相續不生妄想計著相續不滅妄想計著相續。乘非乘妄想計著相續有為無為妄想計著相續自相妄想計著相續。自妄想無間妄想計著相續有無外道妄想計著相續三乘一乘無間妄想計著相續。答中先示諸相續相。言無量等者。謂十界依正色心。始於言說終於無言。推其著心。蓋無適而非相續。故曰所說義計著相續。所謂隨語生解也。於中初約世間法。謂相即五陰。緣即所緣塵境也。性非性有無也。不生生死也。不滅即寂滅寂滅也。乘非乘即內教外道。言乘以運載為義。小乘則能運出生死而至涅槃外道所乘不能運出生死故。云非乘也。有為無為世出世間法。亦作與無作自相。謂分別諸地名相也。自妄想無間楞伽云。自分現證執著。所謂法愛者是也。有無外道所計之根本也。三乘一乘無間。謂於小乘教。分別無間斷也。
復次大慧。此及餘凡愚眾生。自妄想相續。以此相續凡愚妄想如蠶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有無有相續相計著。此結斥前諸妄想執著。此及餘者。此指內教弟子其執猶輕。餘指外道其執乃重。故曰凡愚妄想。如蠶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莫能出。卒有無常之見而已。
復次大慧。彼中亦無相續及不相續相。見一切法寂靜妄想不生故。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寂靜。復次大慧。覺外性非性。現相無所有隨順觀察現量有無一切性無相見相寂靜故。於一切法無相不相續相復次大慧。彼中有若縛若解。餘墮不如實覺知有有解。所以者何。謂於一切法有無有。眾生可得故。此三段。言彼中等者。即指前相續不相續相。謂二相者。由菩薩一切法寂靜。故經云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者是也。且世間諦法生滅流注。何以見其寂靜。故云覺外性非性等。謂了諸法唯心無法如是觀之自然能見有無法相皆悉空寂。故無相不相續相。言有縛解者。前之相續不相續為縛。惟觀寂靜之智名解。然如實本無縛解。所以有有解者。不見此理故也。既又徵釋謂一切法若有若無。求其體性不可得。故云眾生可得。
復次大慧愚夫三相續。謂恚癡及愛。未來喜愛。俱以此相續相續。彼相續者續五趣大慧相續斷者。無有相續不相續相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作方便計著。識相續無間生。方便計著有相續。三和緣識斷。見三解脫一切相續不生恚癡者相續之因也。五趣相續之果也。由過去現在果。現在作因復招未來之報。言愛未來者。謂貪愛來生如意果報與喜愛俱。以此三毒相續故有諸趣輪轉。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羅遍於五道故。但云五趣。言相續斷者。謂三毒滅則離五趣。所謂因滅則果滅也。又言無相不相續相者。亦無縛無脫之謂。即境智雙亡也。三和合緣等者。言外道妄計根塵三緣和合諸識次第相續而起。又言方便計著者。言執著相續無間。若了三緣諸執著見三種解脫。則相續不生矣。三解脫者。解脫解脫方便解脫也。蓋了三緣三解脫非別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實妄想 是說相續相
真實 相續網則斷
於諸性無知 言說攝受
譬如彼蠶蟲 結網而自纏
愚夫妄想相續觀察

此頌上續不續不出真妄而已。妄則續真則不續。若了妄即真。則諸法一如。豈有續不續若於諸法無知隨語取著。如蠶結網自縛縛他有間斷。由不觀察故也。反而觀之相續何有。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