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佛者梵語佛陀。此云為覺。蓋覺悟之義也。覺三義。一者自覺凡夫凡夫汨沒生死無暫覺者故。二者佛能覺他。勝聲聞緣覺二乘人。不能覺他故。三者覺行圓滿。勝諸菩薩。為菩薩雖行二利行未滿。故至佛果位。三覺方滿佛口所宣。故云佛說四十二章經者。即下文佛因事誡約勸諸弟子。成四二章也。經者梵語。云修多羅。此云為經。經訓常也。常者言其真常不易之法也。
迦葉摩騰竺法蘭奉詔譯
真宗皇帝註
爾時世尊成道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禪定降諸魔道。夫欲長於貪癡。禪定資於智慧。故世尊首言離欲最勝。次勸住禪而降魔
轉法輪眾生鹿野苑中為陳如等五人四諦法輪證道果。鹿野苑中證道淨土陳如等弟子四諦苦集滅道也。
時復有比丘所說諸疑陳佛進止世尊教詔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勅爾時世尊為說真經四二章。接物度生隨機演教。開彼疑惑示其戒勅。敘以輪貫乃成四二章焉。言。凡經首標言者。皆是弟子阿難結集之時。敘佛平所說。故云言。
  辭親出家道識心達本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梵語。合云迦門。曩已略其二字。此云勤息。謂能修眾善勤息諸惡。又云。息惡止息之義也。蓋謂辭其親出其家息諸惡勤諸善。乃為道人也。故名曰沙門
常行二百五十戒四真道行進志清淨阿羅漢。二者五十戒其條目。具載大藏小乘律四分戒。此不繁云四真道行。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四諦真實道行也。若堅持清淨進志不退即漸成聖果也。
言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壽命地。梵語阿羅漢。此云應。應三義也。一應煩惱障不受後有身。三人天妙供養。既成此聖果能以六通飛行往來。又變化形體凡俗莫測。住壽命者。或生或滅延促自在。若要世久長則經劫不滅。又能以神通震動地。蓋妙用難測也。
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魂靈上九天於彼得阿羅漢梵語阿那含。此云不還。言位斷盡欲界分別。更不還來生欲界也。故此報命色界。一九天。九天者。謂初禪三天三天。三三天四禪九天。於彼中。斷盡煩惱當得阿羅漢果。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上一還阿羅漢梵語斯陀含。此云來。一生天上。一還人間。乃得阿羅漢果
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羅漢梵語須陀洹。此云預流。言此位斷盡三界分別煩惱。初預聖流也。七生者。於七度生死中斷盡煩惱阿羅漢
欲斷者譬如四支斷不復用之。欲斷盡而聖果者。譬如斷其四支。更不可續聖流斷其欲。更不再生惑也。
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心源達佛深理無為無所得所求不繫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無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夫能斷欲則心源自明深理法本超悟趣。或歸當道匪外求。是以不繫道而道。結業而業解念修證。復何為哉。
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佛法者去世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宿慎不再矣。剃除鬚髮。蓋欲覩形厭俗飢寒之患。求乞度時。故知日中一食樹下宿自然身心澄靜。貪欲不生則可日進其道法也。
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夫不絕欲即為前境所轉。既為前境所轉則習氣然復生。故使真智蒙蔽無由證覺矣。
眾生。假緣依故曰眾生
事為善亦以事為惡何者為十身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兩舌惡罵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夫為善者。不殺不盜不邪行。是為身之三善。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為口之四善。不嫉不恚不癡是為意之三善。若背此者。即讒構間謂之兩舌。呪詛毀讟謂之惡罵語。無誠實謂之妄言。諂諛巧誑謂之綺語。妬賢掩名之為嫉憤。彼銜怨謂之為恚。不憂生死。惟恣貪欲謂之為癡也。
不信三尊以邪為真。三尊佛法僧也。
優婆塞五事不懈退。梵語優婆塞。此云清信男五事五戒也。謂不殺不盜不邪行妄語飲酒。懈退者謂行之不專也。或中道而廢也。
事必得道也。事即上文十善也。得道謂精勤不退證道也。
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止其心罪來歸身猶水歸海成深廣何能免離。愚迷之人日作罪。既退悔惡積于心致百殃之及身。眾流之朝海積彼歲時成深廣。
惡知非改過得善罪日消滅會得道也。夫人自知非能改其過日新之善漸積。過去之惡潛消即於後會得明道也。
人愚以吾為不善吾以四等慈護濟之。四等慈。謂慈悲喜捨謂之四無量。心以護濟愚人。
重以惡來者。愚人不恩。復以惡意來相侵也。
吾重以善往。亦復以善心誡之。
福德之氣常在此也害氣重殃反在于彼。常以德報怨故福德之氣常在於我。彼惟以惡行重凌人故害氣重殃彼自貽也。
有愚人聞佛道守大仁慈以惡來以善往故來罵佛佛然不答愍之癡冥狂愚使然。愚人聞佛守大仁慈。乃恣惡辱罵於佛。佛即然不答。蓋惜彼癡愚使如是也。
罵止。愚人止其罵也。
問曰子。佛乃問之。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以禮從人其人不納實理如之乎。此問彼之辭也。
曰持歸。此愚人答也。
今子罵亦不納子持歸禍子身矣。惡人罵止。問曰如子施禮於人。彼若不納即子所施禮其理如何。愚人對曰。我持歸。佛復告曰。汝今罵我。亦不納。子持歸禍及汝身。
猶響聲影之追形終無免離慎為惡也。
惡人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污天還污己身逆風坋人塵不污彼還坋于身賢者不可毀禍必滅己也。姦惡之人害於賢者。猶如怨天仰唾徒污於己逆風坋人惟坋身。如彼害賢之人禍終滅己。
夫人為道務博愛。博行愛人。
博哀施。彼危厄博哀而救之。
德莫大施。言施之德最為大也。
守志奉道其福甚大。夫道之人既能博愛哀施加以精進則其福彌大。
施道助之歡喜亦得福報彼行施奉道而能為彼歡喜讚歎。亦獲福報
  質曰彼不當減乎言猶如炬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取其火去熟食除冥彼火如故福亦如之。質曰者。求質其疑也言助之歡喜亦獲其福。疑謂減彼哀福報。佛乃答曰。猶一炬之火。有數千百人。各以炬來求之。或熟飲食或照冥闇而本之一炬亦不減少故。哀福報亦猶於此。
言飯凡人百不如飯人飯人千不如飯持五戒一人飯持五戒者萬人不如飯一須陀洹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斯陀含千不如飯一阿那含阿那含一億不如飯一阿羅漢阿羅漢十億不如飯辟支佛一人辟支佛百億不如飯一佛學願佛欲濟眾生也。此十等校量小。障有厚薄。故飯之者福報不同。又梵語辟支佛陀。此云獨覺。故言飯百億獨覺不如飯一佛。何者蓋運大慈普濟群生其福深廣不可思議。而供佛之報亦最大也。
人福最深重。此言飯凡世善人福亦深重。
凡人事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然中有二種。或能事鬼神。或能孝養父母比量福報不及能事親者。
下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凡人貧乏自逼飢寒而能輟己濟人斯亦難矣。
豪貴道難。豪貴恣逸苦惱而能厭其累塵。折節求道故為難矣。
判命不死難。不字當為。必字蓋傳之訛也。若世人明達因果決志判命。或捨命身飼其猛鷙。濟彼魚鱉乃至忠臣烈士。以死殉義斯皆難也。何知當為必字緣二十難並說凡夫境界非論不生不滅之理。其義明矣。又據西戎南蠻語音。呼必為不。
得覩佛經難凡人不具信根罔憂生死。則出世之教安得見聞
生值佛世難。夫人若不結勝因不修眾善則諸佛出世豈得遭遇實知難矣。
色離欲難。六塵之中多為情欲所惑而能制伏妄念。防其越逸甚為難矣。
見好不求難。彼之所好此或于求遂之貽貪冒之名違之招忿戾之患故能不為難矣。
有勢不臨難。勢利之人威福之地而能唯道是從不形趨附亦為難矣。
被辱不瞋難。不忍小忿則興諍端非理相干。能以情恕斯亦難矣。
無心難。心求清淨觸境而興。能遇不徇物情。斯為難矣。
廣學博究難。怠惰則陷無明多聞則有饒益能廣究誼理以資智慮。斯為難矣。
不輕未學難。凡曰群生同稟真性。而以能格物俗之常情故。不輕未學為難也。
除滅我慢難。愚冥徇情彼我慢生違善興諍罔不由茲。能除滅故為難矣。
善知識難。感物生情理茲染習善惡之性。由是而遷故之善者。亦難矣。
見性道難。性本澄湛迷於妄情。道本真常昧於欲。能復本而見性。背偽而道為難矣。
不動難。前塵妄境致惑真性故悟之而寂照對之而不動者難矣。
方便難。常懷大慈以視眾生。種種方便以為饒益者難矣。
化度人難。眾生之性亦有利鈍。能於高下之隨化而度之者亦難矣。
心行平等難。癡冥之類合塵背真。冤親一皆平等。斯為難矣。
不說是非難。兩舌妄言世尊所戒。眾生無明而有差別平等不搆是非者難矣。
沙門以何緣得道奈何知宿命言道無形相。真如之性與虛空等故。言無形相。
之無益。夫而不學與不知同。必假修證。乃可得道
要當守志行譬如磨鏡垢去明存即自見形斷欲守見道真知宿命矣。夫欲通宿命者。當須志清淨常在禪寂久則塵盡消。潛通宿命如磨鏡去垢乃見形矣。茍非斷欲守空。何以得證道真也。
言何者為善惟行道善。言何者。蓋各引一設之義惟精進行道。漸至證最為善也。
何者最大志與道合大。攀緣得無漏智志道合最為寂大。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忍者惡必為人尊忍辱之人不懷讎怨。如彼勇健多力之人能拒強敵內不懷惡。終為人所尊也。
何者最明心垢惡行滅內清淨無瑕。如白圭無玷晴空絕雲心最明也。
地逮于今日。極言其遠大也。
十方所有未甞不見不知不見不聞一切智可謂明矣。此已證果一切種智故。於三世遍知明之至也。
人懷不見道者譬如濁水以五彩投其中。濁水譬染心五欲喻五彩。心欲相投交錯其中也。
致力攪之。濁水五彩已不可分。仍用力攪之。喻世人妄想貪愛發亂其五欲也。
眾人共臨能覩其影欲交錯心中為濁故不見道若人漸解懺悔來近識水澄穢除清淨無垢即自見形。濁水之上雖眾臨之能覩影。欲交亂真心昏惑。豈得明道。若穢濁盡去心歸清淨自然見道也。
猛火著釜下中水踊躍以布覆上眾生照臨亦無覩其影者心本有三毒湧沸在五蓋覆外不見道。釜者喻染心。水踊躍者喻染心中貪嗔癡三毒煩惱踊躍也。以布覆上者。喻凡夫五蓋蒙翳不得見道也。五蓋謂。一貪欲。二嗔恚。三癡。四掉舉惡作。五昏沈睡眠。俱為覆也。
心垢盡乃知魂靈所從來生死所趣向諸佛國土德所在耳。精勤堅固證果位。於禪定中乃知魂靈之所從來。乃無常報盡生諸國土德所在矣。
言夫為道者譬如持炬火入冥室中。冥闇也。
其冥即滅而明猶存。猶字當為獨猶字殊無義
見諦愚癡都滅不明矣。夫已見道愚癡自滅。漸證佛智不明。猶如持火闇室冥闇都滅而明獨存也。
言吾何念念道。佛訓誘弟子言。常念道更無雜念。
吾何行行道。應物利生常行於道。
吾何言言道。言說惟談於道。利益有情
吾念諦不忘須臾也。念真諦道未嘗須臾忘也。
言覩非常覩山川念非常物形體豐熾念非常執心得道疾矣。夫對地覩山川及物形體。雖然豐盛當念皆是有為生滅無常修行之人若常此起念即證聖必速矣。
一日行。謂終一日念念修行也。
常念道行道遂信根其福無量。若人於一日之中而能修習常念於道憶持不忘。或於一日而常行道修習不怠。乃能成就諸根無量福。一日尚然而況多日其福彌盛。
言熟自念身中四大名都為無吾我者寄生亦不久其事如幻耳。有情之身俱是四大假合以成其形。仍假虛名也。且地水火風是名四大。以要言之。即骨肉毛髮是地津液。精血是水。煖觸是火。四支百脈搖動是風。各以假名成此幻身。若熟念之。何者為我寄生浮世倏忽而滅都如幻夢爾。
隨情欲求花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薰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真花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後時。凡世之人但恣情欲惟求虛花之名不憂生滅。罔慕真實之道。譬妙之香被人所焚雖得普聞。其如形質速盡亦同愚者徒慕虛名而喪真及禍至危己悔在後時也。
財色之於人譬如小兒貪刀刃之蜜甜不足一食之美然有截舌之患也。夫耽嗜財色少時快心及惡積禍來。沈淪六趣。亦如小兒刀刃之蜜。其甜味至少。徒截舌之禍爾。
人繫於妻子寶宅之患甚於牢獄桎梏榔檔牢獄有原赦。牢獄之苦。或值赦免。
妻子精欲雖有虎口之禍已猶甘心投焉其罪無赦。夫世人為妻子羈絆寶宅縈心。禍患難免。甚於牢獄。
欲莫甚於色之為欲其無外。世間諸欲纏縛解者。莫甚於色故知色欲之過其無比也。
一矣假其同普天之民能為道者生死涅槃唯色欲一端楞嚴亦云淫不除塵不可出。
之於人猶執炬火逆風而行愚者不釋炬必燒手之患貪婬恚怒愚癡之毒處在不早以道除斯禍者必有危殃猶愚貪執炬自燒其手也。凡有貪恚怒愚癡之毒處心中智者須早以道消去乃免危殃之禍猶如愚人不早釋逆風之炬必自燒其手也。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以試佛意觀佛道。天神者主天界之神也。玉女天女也。蓋天欲試佛之意觀佛如何也。
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以可誑俗難動六通去。遣去也。
吾不用爾天神佛。如皮囊中貯諸穢惡。難惑六通之佛。六通謂。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通漏盡通
因問道意解釋須陀洹。天既知神通不可亂。因問道意說法。得證初果
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不左觸岸亦不右觸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其海矣。木喻於人。海喻於道。
人為不為情欲所惑。修行之人堅持戒不被情欲所惑。如木在流不為二岸所觸。
不為眾邪所誑。正見之人堅持操不被眾邪誑惑。如沿流之木免其人鬼所取
精進無疑吾保其得道矣。木眾滯自至於海。人之精進免其誑惑必其道矣。
佛告沙門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言當慎守正心勿信縱邪意。若信縱之即為煩惱牽惑也。
與色會色會即禍生。惟舉色者。蓋色能亂入生死苦海為禍根最大者也。
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緣阿羅漢煩惱斷盡。任縱其意必不入邪見也。
佛告諸沙門慎無視女人無見與言。熟視其色生欲情。若每之想如無見。仍誡勿與交言也。
若與言者勅正行。若不護己為緣事故須至言語者即默自誡如下文。
  曰。默語也。
吾為沙門處于濁世蓮花不為泥所污欲發言。先正其自誡之曰。我持淨戒處茲濁世。當蓮花雖在淤泥不為所污。
老者以為母長者以為姊少者以為妹幼者予敬之以禮。凡見女人作此觀想仍皆接之以其禮。
意殊當諦惟。諦審也。惟思也言當審思之。
自頭至足自視內。意殊者謂情熾盛用前觀想未能自者即己頭至足。收視於內也。
彼身何有唯盛惡露不淨種。以釋其意。既內視當想身中盛諸不淨穢惡之物露泄不止。即邪意當息彼身自謂此身也。
人為道去情欲。當見大火來已劫道人見愛欲必當遠之。佛誡修道之人去其情欲。當如枯草已被焚劫。言急切速避之。
人有患婬情不止踞斧刃上以自除其陰佛謂之曰若使斷陰不如心心功曹若止功曹從者都息。功曹主者之稱。從者謂功曹之從人。在位者若嚴率其下。則從者自然凜懼故以心喻功曹。欲情喻從者。自淨心欲情豈生也。
不止斷陰何益斯須即死世俗倒見癡人
有婬童女與彼男誓至期不來而自悔曰欲吾知爾本思想生吾不思想爾即爾而不生行道聞之謂沙門曰記之此迦葉佛偈流在俗間。過去諸佛知眾罪業皆從。妄想生起妄想若息即諸惡。故迦葉佛曾作此偈流傳於後。及釋迦佛因行道聞。此女自悔而誦故令沙門記之。
人從欲生憂從憂生畏無愛憂不憂即無畏。夫為前境所誘乃起欲。既為所惑憂畏從之而生。本無欲。即憂畏何由而至矣。
人為道譬一人與萬人戰。夫一人敢敵萬人者。猛之極也。譬修道之徒發精進果決之志矣。
甲操兵出門欲戰意怯膽弱迺自退走或半道還或格鬪而死。意怯膽弱乃是退走以至半道而還。皆喻修行中路退心也。格鬪而死。譬道之無堅剛之志斃於諸魔也。
勝還國高遷。夫將兵者。或立殊勳而施則。爵賞自然超於眾也。
夫人能牢持其精銳進不惑於流俗狂愚之言者欲惡盡必得道矣。夫被精進甲。伏智慧劍持戒行。魔障盡滅無漏智。乃得道矣。
沙門誦經其聲悲緊欲悔思返佛呼沙門問之汝處于家將何修為對曰常彈琴言弦緩何如曰不鳴矣弦急何如。曰聲絕矣急緩得中何如曰諸音普調佛告沙門道猶然執心調適道可得矣。聲悲將施誨誘。乃詢其在家所為既對彈琴。故佛因以琴聲急緩喻之。夫修行之人必使妄念不生身心虛寂則自然調適可得道果矣。
夫人為道猶所鍛鐵漸深垂去垢。垂字作盡字垢乃鐵中滓也。
成器必好道以漸深去心垢精進就道異即身疲身疲即意惱意惱即行退行退即修罪異者謂不能盡去心垢精進成道故。使身心疲倦則煩惱煩惱戒行退。戒行退則翻成罪。
人為道亦不為道亦苦惟自生至老自老至病自病至死其無量心惱積罪生死不息其苦難說。夫求道之人不憚眾苦。尋師訪不避寒暑。不憚驅馳晝夜不臥修習禪定。或捨身判命救一切苦。此則道之士雖此苦。及證果之後乃出沒三界逍遙自在。若塵世之徒惟恣三毒不思出離輪迴六趣有休息。生老病死常在蓋纏罪業報應無量
夫人三惡道得為人難。三惡道。謂地獄餓鬼畜生。故言免此三惡身知其難也。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女人之業經中具載得轉男身斯為難也。
既得為男六情完具難。既得男身六根具足免諸殘癈之疾。亦為難矣。
六情中國難。邊鄙之地難。生在中國實為難也。
處中國值奉佛道難。夫人生中土而能奉道修者鮮矣。
既奉佛道道之君難。既修奉而時值明主則自在精進難。故為難也。
既值道之君生菩薩家難既生菩薩家以心信三尊佛世難。正見之家復信心乃值佛世誠哉難矣。
  問諸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數日間言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在飯食間去子未能為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善哉子可謂為道者矣。此佛誨誘學者令知念念無常在於呼吸。自然絕諸妄想密密精進若謂命在數日或在食頃則自寬其限妄念隨生涉於懈怠安得成道也。
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佛勸弟子若憂生死事大持戒行雖別師數千里其心一必得道也。
若在吾側意在邪不得道其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若學者雖在師右。而其意染邪必不成道。何者其要在聞而行之雖常近師而不能修習。無益於萬分之一也。人為道猶食蜜邊皆甜吾經亦爾其義皆快行者得道矣。我所經由如蜜味若人食之外盡甜更二味。慕道之士。若悟經深旨身心快樂證道矣。
人為道能拔之根譬如擿懸珠一一擿之會盡時惡盡得道也。夫出生死苦大自在必須堅持戒斷盡欲。如高處懸眾珠一一擿之。茍懈怠即珠必盡時。修行之徒銷其眾惡。積諸善行久而不退。即諸惡斷盡。乃得道也。
言諸沙門行道當如牛負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右顧趣欲離泥以自蘇息沙門情欲甚於彼泥直心念道可免眾苦。言沙門直心行道出生死苦海。須念念相應勿起妄念。如牛負重於深泥中求避泥淖。以自蘇息亦念念憂懼不敢右顧也。
言吾視王侯之位如塵隙視金玉之如瓦礫視紈素之服如弊帛視大千世界訶子視四耨水如塗足油視方便如筏寶聚無上乘如夢金帛視佛道如眼前花視求禪定須彌柱視求涅槃如晝夜寤視倒正者如六龍舞平視等者一真地興化者如四時木。夫至聖圓通不在。豈於世諦有分別哉。益以大慈利生隨機悟物。謂王侯之貴不可恃金帛之寶不足貪故。興塵隙瓦礫之喻。以制其心。又以方便之門無上之乘佛道禪定之名涅槃平等之類。可循而不可致滯。可習而不可迷方。因廣去就之喻以防執縛之蔽也。聞道之士可以叩寂而悟之焉。
大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四十二章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