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六之一

長水沙門子璿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吳迎香
    二校者 王 麗
    改稿者 王 麗

第五返聞真實證。此門次第合次那律。以是六根耳根故。今以圓通義廣慶說相繼敕簡連環。故最後說。以表臻極真實故爾。若前便說。諸佛放光慶贊此門。即餘功。若不慶贊。不表此門。是真圓通。故今科為返聞真實也。文二。一修證三。一正敘因修二。一遇佛稟教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恒河沙劫。於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聞思修三摩地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從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諸行通途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二如修觀
初於聞中流亡所。所入既寂。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所聞盡。流猶返流也。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云流亡所。所緣聲相由不隨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靜境是耳家所取。今無性本無所有畢竟叵得。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無相也。圓覺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復增觀行所緣既亡。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聞慧能所俱寂。故云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餘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空也圓覺云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盡聞之處即思慧為體。名之為覺。此之覺慧屬第六識。是則捨聞而觀於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更進觀行。觀破此覺及所覺聞。俱不立。故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云。空性明成法解脫圓覺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覺空之處思慧既盡。唯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修慧圓極。故云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滅。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圓覺經云。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生滅既滅。即結前三慧三空盡也。既展轉空。俱屬生滅。至此已極。故云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現。故云寂滅現前。故上文云。是名菩薩三摩地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境界。漸澄粗念。稍除細想。以至無念上文云。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無生忍。名無生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無殊。故經云。初心畢竟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心三觀。今為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粗不起細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二具彰德二。一獲德。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明獲殊勝。一者上合十諸佛覺心。與佛如來力。二者下合十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一悲仰。前寂滅現前斷德本覺妙心智德慈悲二力恩德。既是圓修三德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明者。證此境界。見十法界三種世間不是如。成佛。圓故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佛心相。具足眾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云殊勝。本覺心即是己心。與諸如來二圓滿。今日親證。故為合。合故得樂。故同力。一切眾生亦是此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拄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見應拔苦。皆此二而流演耳。二明妙用三。三十二應三。標舉。
世尊。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國土。以如幻力。熏修聞思修慧。成金剛三昧能破無始微細無明如來藏體。依體起用。隨緣能應入國土身華嚴云。清淨妙法身。湛然一切。今言三二者。以能感之類不出斯數。非所現應有限量耳。二列釋四。聖身四。一佛身。
世尊。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第十地菩薩。坐王座垂成正覺。亦須別佛說熏令斷最後微細無明。故觀世音。現第受用身而為說法。言勝解者。於決定境。忍可印持。不為異緣之所引轉。此指最極根本無分別智圓滿時。故名勝解。然此菩薩登住已去雖為因位。便能現位身為彼說法。以此位即諸位更無淺深。故能現耳。

獨覺

諸有學。寂靜妙明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麟覺獨悟。佛世。厭喧樂靜。處山林。資加二位有學。此後斷惑便無學。約理智未證。名寂靜妙明菩薩同類身。先稱本習。後令近佛。三緣覺。
諸有學。斷二緣。緣斷勝性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辟支迦羅獨覺。亦云緣覺。前但自悟。今教悟。二緣。作流轉還滅二種觀法。以集諦為初門。未發真有學理智將圓。菩薩身同必誘令進也。四聲聞
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性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因聞四諦聲教悟。故名聲聞也。發真之後三果三向。俱名有學。未發真前。在忍位中。有漏智。縮觀觀四諦。作三十二行相見道十六心無漏道發。斷四諦八十八使分別煩惱。證生空理。名四諦空。從初果後。進斷俱生。證滅諦理。名修道入滅。將登無學。名勝性現圓現身說法令其速證。然後誘之。不滯化城令進大果。二天質二。一釋梵自在對。
若諸眾生明悟不犯欲塵。欲清淨。我於彼前現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有希開悟身光清淨四禪。不為欲界煩惱塵染。為現王。四禪禪支修證次第。令其離欲梵世
  若諸眾生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眾生愛統諸天菩薩現為帝釋。說十善。令戒根清淨居頂。住善見宮。為忉利王也。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欲身自在遊行十方。現二天說法教化。即夜摩覩史天也。名自在者。慈恩云。得異熟果隨意所念勝下二天。下二天果依樹而得。今隨得。自在
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虛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變化自在。名大自在不樂異熟果自樂他。變為樂具而受用之。名大自在。然若止以二天所配。即攝不盡。故從慈恩攝四天也。二統攝鬼神對。
若諸眾生。愛統鬼神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大將軍即天帝所管將也。分十二天。各領鬼神鎮護四方
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四天王者。上升之元首。下界之初天。於須彌山各居一埵。所領鬼神每王二部。共八部眾護國界。
若諸眾生。愛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天王太子即那吒之類。輔政統攝。跨握鬼物護世益人。菩薩身同。先令成就。後使厭離。三人位三。一帝王臣佐對。
若諸眾生。樂為人主。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王往也。人皆歸往也。四輪粟散皆人之王。以上化下。物不從。
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長者具有十德。謂姓貴。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淨。禮備。上嘆。下歸。十德具焉名大長者
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博聞強識。不求仕宦。居財大富秉志廉貞。故名居士
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國域也。大曰邦。邦封也。功者封於是也。邑即是縣。五官六官各所典。皆為宰官。斯則葺治邦家。移訓風俗。剖判決斷。民無拄撓也。
  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婆羅門淨行。呪禁算藝調養方法皆為數術。菩薩乘現相。獎而成之。亦何物而不化。二出在家對。
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尸羅云戒。毘尼云律。由依律法防非惡。故為戒。即二百五十戒也。
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尼女聲。即女比丘。持五百戒也。既戒德自嚴。軌物成化。進行彌速。遠三界
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五戒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提謂長者在家眾。三歸已即授五戒。為優婆塞。經說。五戒下大禁忌。犯此五。在天違五星。在地違五岳。在方違五帝。在身違五藏如是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則壞五分法身一切佛法。以五戒尸羅根本故。好學此者。現清淨男與說此法。優婆夷清淨女。亦近事女。三女主童身對。
女人。內政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掌理之內政。謂之內宰。政者所以政不正也。卿大夫曰家。天子諸侯曰國。天子后妃曰女主。諸侯曰國夫人命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受命於后妃。故云命婦。家者。后妃所師之女也。如曹惠姬。宮禁國圍。聲色增逸。不聖化。曷慕清貞。
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童男童女。貞節越俗。標格於人。菩薩處之。勸勵彌篤。四鬼神三。一天龍藥叉樂神類。
諸天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有諸龍。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天能厭樂。龍能怖苦。樂神蕩逸。藥叉勇健。各慕出倫。非不拔。酒疑神蟒形類。
阿修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脩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緊那羅。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呼羅伽。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現呼羅伽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修羅醜狀而多慢。疑神似人而戴角。蟒形田腹行之類。因多戒。微行惠施。墮此道中。各願出類。皆從其欲。三非人等雜趣類。
若諸眾生。樂人修人。我現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度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得。見佛受化。非天之著樂餘之多苦。故樂修也。有形有色蘊。如下休咎精明等。無形無色蘊。如下空散消沈等。有想四蘊。如下鬼神精靈等。無想四蘊。即下精神為土木金石等。此上皆非人也。斯則形想雜類蠢物皆沾。必一其身。乘機即化。三結成。
是名三十二應國土身。皆以三昧無作妙力。自在成就。以如幻力。熏聞思修金剛三昧。證真起用自在如是十四無畏難必濟。有危必救。恐怖獲安總號無畏大悲為體。文三。標舉。
世尊。我復以此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四種無功德。由前觀行。證真德。從體起用。令眾生四種無功德。二列釋四。一離苦一者由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解脫。由所聽音聲但觀聞性。音聲自寂。聞無生塵境不拘。自然解脫。自既如是。故令十方一切眾生聞我音聲得度苦。二遭難消厄三。三災惡國難。
二者知見旋復。令諸眾生火火不能燒。本由四大分湛。旋令覺知。今復本聞知見歸湛。湛性圓遍塵可得。塵火既歇何物能燒。故令眾生火不壞。
三者觀聽旋復。令諸眾生所漂水不能溺。聲能漂蕩。水騰波。觀聽旋真塵相不起。虛明寂湛何物能漂。故令水不溺。
四者斷滅妄想無殺害。令諸眾生諸鬼國鬼不能害。妄想生滅。能殺法身。能害慧命。茍惑斷絕。真性無傷。故入鬼國鬼不能害。
五者熏成聞。六根銷復。同於聲聽。能令眾生臨當被害刀段段壞。使其兵戈猶如割水亦如吹光。性無搖動。熏修妄聞。成真聞性。一根亡對諸根亦融。心水智光無動。誰為他而當被害。故能觸物滯遊刃有餘

鬼獄惡賊難

六者精明。明遍法界。則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眾生藥叉剎鳩槃茶鬼及毘舍遮富單那等雖近其傍目不能視。觀門成就精明。智照既融。法界圓遍。而無明邪暗永不能生。藥叉等類咸受幽氣。明能破暗。故令惡鬼目不能視。
七者音性圓銷。觀聽返入。諸塵妄。能令眾生禁繫枷鎖所不能著。塵累相縈如禁繫。六根質礙如枷鎖。既而流亡所繫礙不成。是故者枷鎖解脫
八者滅音圓聞。遍生力。能令眾生經過險路賊不能劫。聲能劫心。害為賊。聲銷意力遍熏。平行在懷。善惡同貫。故令涉險賊不能劫。三三毒心難。
九者熏聞塵。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眾生遠離貪欲聲塵既亡色境銷歇。貪欲念慮擬從何生。故令眾生遠離貪欲
十者純音塵。圓融無對所對。能令一切忿恨眾生瞋恚音聲差別三昧能純。塵既不生。根所偶。順違之不得瞋恚自亡。故令瞋恚
一者銷塵旋明。法界身心猶如琉璃。朗徹無礙。能令一切昏鈍性障諸顛迦永離疑暗。消除塵暗。旋復真明世界身心洞然無礙一切唯覺。誰為癡暗。故令闡提咸生實信。

三隨欲應求

二者融形復聞。不動道場涉入世間。不壞世界能遍十方供養諸佛如來。各各佛邊為法王子。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男者。誕生福德智慧之男。融通形礙。旋復真聞。所以不動道場涉入世界限量遍至十方。紹繼法王種姓不斷。由三昧慧具故。應求男者皆虛願。
三者六根圓通。明照二。含十方界。如來藏。承順十方如來祕密法門領無失。能令法界無子眾生欲求女者。誕生端正福德柔順眾人愛敵有相之女。六根圓遍。融通照明。含現十方無別一寶覺。名鏡。復能承順諸佛領含容無量法門不失不壞。藏。以女德坤儀。資生承順。柔明貞正。相好圓備。此念求故能生也。四稱名獲福。
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現世間諸法王子。有六恒河沙數。修法垂範教化眾生隨順眾生方便智慧。各各不所比多眾。方便權也。智慧實也。下能比一名
我所圓通本根發妙耳門。然後身微妙含容周遍法界。先出所以。觀音所修三慧入。是行之根本也。佛佛演教皆以音聲機機領悟盡由聞慧。誰人出不由尸。何莫由斯道也。況能於聲塵而亡所得。復根結而歸真際。元明心妙。多之境融通。本湛覺圓。彼此之名平等。以一切身即一身故。云微妙。含容一身一切身。故云周遍法界。此即等之所以也。
能令眾生持我名號。與彼共持六恒河諸法王子。福德異。世尊一名號與彼名號異。由我修習得真圓通。正比等。謂由自證平等理故。遂令他平等福也。由我下所以也。三結成。
是名四施無畏力福備眾生。如文。三四不思議德用殊絕。非言智之所能及也。即顯鏡體功德之相。然功德力用其體一也。以內蘊曰德。施曰用。前雖隨機現應適時御物拔苦與樂。數仍有限。而未備陳自在現化無方之德妙妙無比思議。故今述也。文二。標舉。
世尊。我又獲是圓通修證無上道故。又能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內德不充外用不起。以金剛三昧熏本四無量心。由斯證。現前。故成四事不思議無作而現。二列釋四。一現形說法
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覺。此敘德本也。聞性本真非粗非妙。由絕待故。故云妙妙。非粗曰精離相曰遺。一根既返六根咸脫。故不分隔成一覺。下列所現云。
能現多妙容。能無邊祕密神呪標也。妙容多現。不可以形量拘。祕呪無邊。不可以言說取。此則由三昧力熏本慈無量心。現種種形。說種種呪。令諸見聞獲其妙樂。其中或現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萬首。八萬四千囉首。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二臂。十六十至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萬臂。八萬四千母陀羅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或慈或威。或定或慧。眾生大自在。首眾聖法身也。臂能提接。化身也。目以導明。智身也。物虛見。見必利益。故能護。無畏眾生
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呪。其形其呪。能以無畏施眾生。是故十方國土。皆名施無畏者。由如幻力熏本等悲。故能一身無量身。無量身現一身十方塵無剎不現。一一呪。拔眾苦惱。無畏眾生大自在。三捨寶求哀。
三者由我修習妙圓清淨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由三昧力熏本心。故能所世界眾生見者咸生歡喜。不惜財以求哀愍。四所求隨欲。
四者我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子得子。求三昧三昧。求壽得壽。如是乃至涅槃涅槃。由圓照力熏本心。既而證。得以珍寶上施諸佛下及眾生。亦令所求出世法不隨願。此上喜捨二段。互言皆得。復次總上諸文對三觀者。由泯相澄神觀故寂滅現前。由起幻消塵觀故獲殊勝。由絕待心觀四不思議。亦是即空即假即中觀也。詳文可見。三總結釋成二。一結答所問。
圓通從耳圓照三昧緣心自在。因流相。三摩提成就菩提。斯為第一圓照三昧者即一行三昧也。謂初緣實相。造境即中真實繫緣法界一念法界。故云緣心自在。此即經所宗首楞嚴定文殊所讚。得真圓通諸佛交光。慶此說。後學至此幸冀留心。無謂聊爾也。二敘歎得名。
世尊。彼佛如來歎我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眼觀耳聽略舉六根之二也。或觀此聽聞一根旋復。六用不成。故十方一寶覺。此得名亦遍一切慶說難思。正在觀音。旁兼餘聖。文四。一諸佛交光。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光。遠灌十方如來法王子菩薩頂。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光。從塵方來灌佛頂。并灌會中諸大菩薩阿羅漢。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相羅如寶絲網。耳根圓通五根總攝。稱可諸佛。說證皆同。及大菩薩阿羅漢者。即前聖說圓通人。印說皆是無非圓通。故放灌其頂。林木池沼演法音者。既號圓通。彼我同暢。智周物。何不宣。交光如網圓張大教也。大眾蒙益。
是諸大眾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耳聞圓觀。頂觸智光觀音三昧一時同獲。此則四聖同會觀音一門。皆得金剛三昧也。三雨華飾界。
時天雨百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七寶色。法身體素。天龍之所忽劣。今將顯現。如空嚴。萬行集成。故華間錯。

四合國宣音

娑婆大地山河俱不現。唯見十方國土成一界。梵唄詠歌自然敷奏。根塵銷復法界圓成。故山河不現合成一界也。梵摩云淨。具云唄匿。正云師。此翻讚歎四佛文殊料揀三。一佛文殊二。一指說顯同。
於是如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汝今觀此無學大菩薩阿羅漢各說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習真實圓通。彼等修行實無優劣前後差別修行之要入實為期。今皆獲證。故無優劣。然有日劫相倍。故成前後差別。或可就彼各各得所。亦無前後之差別耳。

應根令揀

阿難開悟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菩薩乘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若以三科專門獨善隨根各入。此皆方便。若於此界。現在未來。設教通方。上中下機咸得悟入。永為眾生成道方便者。於五何門為勝。由先所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三摩提最初方便。故今令選通途法門。使其成就說偈料揀二。一奉旨伸敬。
文殊師利法王子。奉慈旨。即從座起。頂禮足。承佛威神。說偈對佛。文殊智德之主。言用莫測。斷割無疑與奪眾心誰不緘默。故承佛旨敬而說偈。二正說偈辭三。一頌真妄雙源二。一略明真妄。將揀門。先明真妄者。迷悟。豈有修行。蓋迷一真遂成諸妄。物不終否。故有悟期。悟逐根門遂分遲速。悟所極處名涅槃。故下文云。妙性明。名相本來世界眾生由妄生。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是稱如來菩提涅槃二轉依號。故先明也。文三。一一真元。
覺海性澄圓。圓澄元妙。此顯一真性海。離名絕相。非真非妄。不悟不迷。圓常餘無所得。即下妙性名相本來世界眾生也。覺性周遍。甚深湛然。故如海也。下句重歎。不可思議絕諸對待。故曰妙也。二因迷起妄二。一正明起妄。
元明所。所立照性亡。圓澄覺體本來明照。妄覺不了認為所相。所既妄立而生妄能。從畢竟無究竟有。故名所。非謂從真而生也。暗相既現。明性即隱。隱故曰亡。迷妄虛空。依空世界。想澄成國土覺乃眾生世界初起。頑空先現。從妄想生。故云迷妄有也。如下文云。乃至虛空皆是妄想之所生起。依空世界者。世界之體即是四輪。皆依空有。如前文云。覺明空昧。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等。妄想凝結成外國土妄心覺成內眾生。依正既彰。總名世界

二貼喻釋成

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塵國。皆依空所生。虛空暗鈍。不覺不覺覺如一漚信云。即覺故而不覺。下文云。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虛空耶。喻可見。二反妄歸真
漚滅空本無。況復諸三有下文云。汝一人發真歸元。十方虛空悉皆銷殞。云何所有國土而不震裂。良以妄元無本畢竟不生。故虛空如漚不滅而滅。三有如幻不無而無。二修證異同二。一理同行異。
歸元性二。方便有多門。一理。理則無殊。偏圓。遲速不等。圓覺云。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二聖凡異。
聖性不通。順逆方便初心三昧。遲速不同倫。若聖人根性。或是已證聖性。若順若逆。俱得入覺。更無淺深。初心入道。故須揀選取令速進。上文云。十方如來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圓滿無上菩提。於其間亦無優劣。但汝劣。未能於中圓自在慧。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