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本第六

輸入者 袁雪梅
   校對者 袁雪梅 陳香君
       改稿者 江 進

從此文第三。因緣。於中有二。一明六因二明四緣。就正明六因中。復分為三。一正明因體二明果。三明法從因生。就初正明因體中。文分三段。一總標名。二別顯體。三三世分別。且初總標名者。論云。如是不相應行。前生相生法。非離所餘因緣和合。此中何法。說為因緣(此總。問也)且六種(總答)何等為六(別問)頌曰。

能作俱有 同類相應
遍行異熟 許因唯六種

釋曰。上三句頌。標六因名。第四一句。結歸本宗。一能作因俱有因。三同類因四相應因。五遍行因。六異熟因。此如後釋。部等宗。不許六因。無經說故。許四緣經說故。然有部宗中。迦多演尼子。大阿羅漢靜室思惟。言有六因經。是諸天傳來非餘部許故論云。對法諸師。許因如是六種。
從此第二。別顯體者。六因不同。文即為六。且初第一能作因者。頌曰。

除自餘能作

釋曰。除自者。有為法也。謂有為法生。除其體。體非因。故須除也。餘能作者。正明因體有為法生時。除外餘一切法皆不為障。名能作因。故頌餘一切法。謂有為無為能作因體也。故論云。一切有為。唯除體。以一切法。為能作因。由彼生時。無障住。故解云。以不義。釋能作因。故知能作因。寬通一切法增上果有為法也。能作果。名能作因能作即因。業釋也。問若據此義。餘五種因。亦名能作因。皆能作果故。何故此因獨名能作。答論云。雖餘因性亦能作因。然能作因更無別稱。如色處等。總即別名。解云。所餘五因。皆有別名。唯能作因未有別名。謂餘五因簡別故。此能作因雖標總稱。即受別名也。
從此第二。明俱有因。文分兩段。一正明俱有因。二明隨轉。且初正明俱有者。論云。如是已說能作因相。第俱有因相云何。頌曰。

俱有互為果 如所相
心於隨轉

釋曰。俱有者。俱時而有也。互為果者。釋俱有因也。論云。若法更互。為士用果。彼法更互為俱有因。解云。俱有作用俱有即因名俱有因。業釋也。若果與俱有俱有之因。主釋也。如所相心於心。隨轉者。指體也。此三類。如大者。謂四大種第一類也。此四大種。造果之時。互相假籍所造色。故互相望為俱有因。相與所相者。第類也。相者四法相也。此四法相。與所相法。更互為果。謂此能相相所相故。復所相能相轉故。故互為果。名俱有因。心於隨轉者。第三類也。謂心王隨轉法。亦更互為果。論云。是則俱有因。由互為果。遍攝有為法其所應。解云。結上三類也。其所應者。謂有為法中有五。四大互相望。二相所相相望。三四相自互相望。四心隨轉相望。五隨轉自互相望。皆俱有因故。言其所應也。又論云。隨相非互為果。然隨相俱有因。非隨相於法此中應辨。解云。此文是論主有宗以互為果。釋俱有過也。法者。所相法也。隨相者。四相也。不因小相相。法非小相果。小相因法轉。小相法果故。隨相。非互為果。然隨相俱有因者。以隨相因法轉故也。隨相俱有因。非隨相於法者。以隨相不相所相法故。隨相望法非俱有因。既隨相。非互為果。而名俱有因。如何今以互為果義。釋俱有因。此中應辨者。勸釋通也。
從此第二。明隨轉。於中有二。一明隨轉體。二明隨轉義。且初明隨轉體者。論云。何等隨轉法。頌曰。

心所律儀 彼及心諸相
隨轉

釋曰。前兩句辨體。第三句結成。言心所者。謂四十六心所是也。言二律儀者謂靜慮無漏二種律儀。此二律儀入定則有。出定則無。名隨轉。彼及心諸相者。彼謂彼前心所。及二律儀。及心者謂心王也。取彼法上四相。及心王四相諸相。故諸相通彼及心王上相也。此等諸法隨轉上三類。一心所。律儀。三諸相。是隨轉法也。
從此第二。隨轉義。論云。如何此法名隨轉。頌曰。

由時果

釋曰。由時者。四種。一生。二住。三滅。四墮世。生在未來。住滅現在。若未來法。未至生相。及過去法三相不攝故。住滅外別說墮世。此四相不同。總是時攝。謂前隨轉。與此心王一生一住。一滅。同墮世。故名隨轉。由果等者。果謂一果。等取一異熟及一等流。謂前隨轉與心同一果。同感一異熟。同一等流。名隨轉。此一果言意取士用及離繫果。故異熟等流外。別一果也。然士用果。總四種。俱生士用。此復有二。俱有相應因展轉士用果。二及餘時。造作得者。無間士用。此復有二。一等無間緣。所引起者。二及餘鄰次。造作得者。三隔越士用果。此復有二。一異熟果。二如農夫春種秋收。隔越士用果四不生士用果。謂是擇滅不生也。此一果言。於俱生士用中。唯取造作得者。於無間中。除性。無間。以無間等攝故。取餘異熟無間果也。於隔越中。除異熟果。以三果異熟攝故。取餘隔越遠士用果。及取第四不生士用。故一果言。唯攝士用及離繫果。由等者。等取不善無記。謂此隨轉與心。同不善。及無記性。名隨轉。論云應知此前一後一。顯俱顯共。其不同。解云。前時言一。顯俱一時也。後果言一。顯共一果也。十因。名隨轉。謂時四種。果等三種。等三種。是十因也。論云。此心王極少。由與五十八法。為俱有因。謂十大地法。彼四十本相。心八本相隨相。名五十八法。五八中。除心四隨相。餘五四。為俱有因。解云。五八者。謂受等十大地法。此十法上。各四大相。成四十。足前成五十。心王上四。本相四。除相為八。足前成五八也。心王與此五十八法。為俱有因。五十八法。為士用果。此五八中。除心王上四小相。餘五四法。與心王俱有因。心王士用果。謂不由隨相相。然隨相依心而得轉故。隨相望心但為果不為因也。有八對法俱有法非俱有因。故論云。諸由俱有因故。成因彼必俱有。或俱有非由俱有因故成因(此標也)謂諸隨相。各於本(此第一對謂小相。不相本法。雖與本法。俱有俱有因也)此諸隨相。各互相望。(解云。此第二對。謂隨相。唯相本相。非互相生。展轉相望。不一果等。故雖俱有。非俱有因也)。隨心轉法。隨相(解云。是第三對。隨心轉法上。四小相心王。非一果等。非俱有因也)此諸隨相展轉相對(是第四對。隨心轉法上隨相自互相望。非互為果。理非因也)。一切俱生有對造色。展轉相對。(解云。是第五對。如色聲等。是有對造色也。雖然俱有。非一果等。非俱有因耳也)少分俱生無對造色。展轉相對(解云。是第六對無對色者。謂別解脫戒表也。七支表。雖俱有。由展轉相望。非一果等。非俱有因也。簡定。道無對色。言少分也)。一切俱生造色大種展轉相對(解云。是第七對。造色者所造也。大種者能造也。能造所造展轉相望。非一果等。非俱有因也)。一切俱生與所得。展轉相對(解云。是第八對。然俱得。與所得法。雖俱有。此得或前。或後。或俱生。故以不定故。非俱有因也)。
從此第三。明同類因。論云。如是已說俱有因相。第三同類因相。云何。頌曰。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
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加行生亦然 所成等

釋曰。同類因相似者。謂善五蘊。與善五蘊展轉相望為同類因。(言展轉者。如色蘊與色為因。與餘四蘊為因。餘四蘊等。望等皆得為因也)染污染污無記無記五蘊相望應知亦爾。言亦爾者。同前善五蘊。亦展轉為因也。自部地前生者。言自部者。於相似中。唯自部。為同類因。非一切相似同類因也。部謂五部。即苦所斷乃至修所斷。此中苦。唯與苦所斷為同類因乃至修所斷。唯與修所斷同類因。言自地者。簡自部中他地也。於自部中。唯自地。為同類因非他地也。地謂九地。謂欲界四禪四無色也。如欲界苦。唯與欲界為同類因乃至有頂。唯與有頂。為同類因。以有漏法部繫皆定。異地相望皆無因義也。前生者。於自地中。唯取前生同類因過去望現未名前生現在未來前生。故前生字。唯通過現。若過去世。與現未為同類因。若現在世。與未來同類因也。道展轉九地者。前言自地。依有漏說。無漏道九地相望。皆互為同類因。言九地者。謂未至。間。四靜慮。三無色也。依此九地。起無漏道一一皆與九地為因。依未至地。起無漏道。能與九地道諦為因。乃至無所有處。起無漏道。亦與九地。為同類因。論云。此於諸地。皆如客住。不墮界攝。非諸地愛攝為已有。是故九地道。雖不同而展轉為因。由同類故。解云。無漏界繫。雖於諸地。如客人住也。有漏愛攝。故墮界攝。無漏法。非九地愛攝為已有。故無漏道。不墮界攝也。唯等勝為果者。簡差別也。然唯與等勝為因。非為劣因。為無漏道加行生故。豈設勤勞劣法為果。故與等勝為同類因。且如已生苦法智忍。還與未來苦法智忍。為同類因。是為等因。若苦法忍。與苦法智乃至無生智。為同類因。是為勝。勝忍故。廣說乃至無生智。唯與等類同類因。更有法無生智故。又諸已生見道修道。及無學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解云。見道與三為因。見修無學也。修道與二為因。除見道也。無學道與一為因。除見修道也。又於此中。諸鈍根道。與鈍及利。為同類因。諸利根道為利道為因。如隨信行。及信勝解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六四二。為同類因。解云。見道二聖。一鈍。二利。鈍謂隨信行。利謂隨法行修道二聖。一鈍。二利。鈍謂信勝解。利謂見至無學道二聖。一鈍。二利。鈍謂時解脫。利謂不時解脫。此約三道。總有六聖。今隨信行與六為因。信勝解。與四為因。除見道二聖也。時解脫道。與二為因。除見修四聖也。若隨法行。及見至時解脫道。隨其次第。與三二一為同類因。解云。隨法行。與三為因。謂隨法。見至。不時也。見至。與二為因。除隨法也。不與一為因。除隨法及見至也。論云。諸地道。為下地因。云何為或等或勝。解云。此難九地道互為因。地勝。下地劣。與下為因。是則與劣為因。非等勝也。論云。由因增長。及由根故。謂見道等。下下品等。後後位中。因轉增長。解云。答前難也。不由有上下。令道等勝劣。雖依下地。望地道。有二種因。得為勝。由因增長。第二及由根故。由因增長者。謂見道等下。釋因增長也。等取修道。及無學道。後後位中。因轉增勝。謂修無學道。在見道後。無學道修道後。為後後。又見道等。各有下下品九品道也。此九品等位。後後位中。因亦轉勝。地起見道。與下地修道等為因。及下品等。道與下地中品等道。為因。以後後位因增長也。第二由根者。鈍根道。與下地利根道為因。論文不釋根者。謂易解故。又論云。雖一相續無容可得隨信隨法二道現起。而已生者為未來因。解云。此文釋伏難。伏難意者。難前及由根故。一身中。已起鈍根隨信行道。不可更起利根隨法行如何可說鈍根道。與下地利根為因。故言雖一相無容二道起。而地已起。隨信行道。與下地未來隨法行為因。理妨矣。加行生亦然者。此明有漏加行生法。同前無漏。唯與等勝。為同類因。故言亦然所成等者。正明加行善體也。謂所成等者。等取所成。因聞思修。所成功德。名彼所成。此之三慧。加功用行。方得發生。名加行善所成法。與所成慧。為同類因。是為等。所成法。與思修慧。為同類因。是為勝。與思修為同類因。除所成以聞劣故。修唯與修。為同類因。除思二。以二劣故。欲界修。是散地故。二界無思。舉心思時。便入定故。無色耳根故。論文約三界因。讀可解也。此加行善束成九品下品。為九品因。下中品。與八為因。乃至品。唯與品為因。除前劣故。生得善法九品相望。展轉為因。染污亦然。謂生得善。或從下品。生中品。或從品生中下品。容一一後皆現前故。故得九品展轉為因。染污亦爾者。准生得說也。無記。總四種。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變化心。俱隨其次第。與四三二一為因。解云。後勝前故也。
從此第四。明相應因。論云。如是已說同類因相。第四相因相云何。頌曰。

相應因決定 心心所同依

釋曰。相應因者。心心所法。要須同依。方名相應。故言決定。謂同言。即顯必所依所緣同行相。時。同事。五義具足相應。論云。此中同言顯所依一。謂若眼識。用此剎那眼根為依。相應受等。亦即用此眼根為依。乃至意識。及相應法。同依意根。應知亦爾。解云。心所所依不異。為一也。
從此第五。明遍行因。論云。如是已說相應因相。第五遍行因相云何。頌曰。

遍行謂前遍 為同地染因

釋曰。遍行者。謂十一遍使。及相應俱有法也。十一遍使者。謂苦諦有七。五見。疑。無明也。集諦四。邪見取。疑。無明也。此等諸法遍與五部染法為因。遍行遍行即因。業釋也。謂前遍者。唯取前生遍行諸法為因。此之前生。簡未來世。唯通過現。為同地者。不與異地染法為因也。論云。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餘部此與染法。為通因故。此勢力。餘部染法。及彼眷屬。亦長故。解云。為遍行因。取五部果。為通因。若同類因。唯自部果。非通因也。言眷屬者。謂與煩惱相應俱有法也。
為此第六。明異熟因者。論云。如是遍行因相。第六異熟因云何。頌曰
異熟因不善 及善有漏

釋曰。唯諸不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問何無記。不招異熟。答由力劣故。如朽敗種。問何無漏。不招異熟。答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非繫地。如何能招繫地異熟。餘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貞實種。所沃潤。言異熟者。依薩婆多宗。善惡。果是無記異類而熟。異熟俱有等四。因。唯同類熟。謂因與果。俱性同故。能作一因。兼異熟。謂有性果。性果。故。今異熟因。唯異類熟。故一名異熟因
從此文。第三明世攝。頌曰。

遍行同類 二世三世

釋曰。二世者。遍行同類。唯通過現二世也。三世三者。謂異熟相應俱有三因。通三世也。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准應知。道三世非世。非世者無為也。
從此文第二。果。於中有四。一總標果體。二對因配果。三別顯果相。四因取與時。且初第一。總標果體者。論云。已說六因相別世定。何等為果。對彼成因。頌曰。

有為離繫 無為無因

釋曰。上句出體。下句釋妨。果有為離繫者。釋體也。果有二種。一者有為。謂士用。增上等流異熟。此為六因。所引生故。名之為果。二者離繫擇滅為體。由道所證。擇滅名果。道為證因。非為生因。故此證因非六因攝。無為無因果者。疑也。論云。若爾無為。許是果故。則應因。要對彼因。乃可得說此為果故。又此無為。許是因故。則應果。要對彼果。乃可得說此為因故。解云。無為離繫果。應名有因。無為能作因。應名有果也。為遣此疑。故有斯頌。無為無因者。六因故。謂無為法。體雖是果。是所證果。非是六因所引生果。故名無因無為果者。無五果故。謂無為法。於不障。立能作因。非能證故。離繫果。無取與用。有為果。是故擇滅。是因果。是果無因。餘無為。是因非果。故三無為。皆無因果。舊譯無為非因果者。此翻謬矣。無為能作因。不可言非因。無為離繫果。不可言非果。非即非體。無即乃是無他。故得言無。不可言非也。論云。何不許諸無間道。與離繫果。為能作因(難合因)於不障。立能作因無為無生。道何所作(答前難也)若爾誰果。果義如何(解云。此有兩句問。一道既非因。未知誰果。無因是果。果義如何也)謂是道果道力得故(言道果者。答誰果也。道力得者。答果義也)若爾道果。應是得。道於能。非擇滅故。(解云。得者。離繫得也。由道引故。應功能)不爾。於得於擇滅中。道之功能差別故(答也)云何於得。功能(徵也)謂能生故(答也)得是有為。道能生故。云何滅道功能(徵也)謂能證故(答由道證擇滅也)此理故。道雖非滅因。而可得說擇滅。為道果(結成也)
從此第二。明對因配果。論云。總說已竟。於諸中。應說何果何所得。頌曰。

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等流 相應士用

釋曰。後因者。謂異熟因。於六因中。最後說故。初異熟果。此所得。言前因者。謂能作因。於六因中。最初說故。後增上果。此所得。由能作因增上力所引果。增上增上之果。主釋也。謂能作因。於不障。得增上名。或能作因。亦勝力。如處界於五識身諸有情業。於器世間。言處者。五根五境。親生五識也。又耳等根。對於眼識等。亦有展轉增上生力。聞已便生欣見欲故。謂因耳聞。便欣色。遂發眼識是則耳根增上力。能生眼識也。同類等流者。此二種因。得等流果。俱相應士用者。俱有相應。得士用果。言士用果者。有作用。如世士夫。營農等用。因名士用。果從因生。名士用果。士用之果。主釋也。如世間說鴉足藥艸。醉象將軍。藥艸似鴉足。名鴉足也。將軍賊。如醉象。名醉象也。從譬為名。士用亦爾。論云。為此二。有士用果為餘亦(問也)。有說餘因亦此果。唯除異熟。由士用果。與俱生。或無間生。異熟不爾(此師立俱生無間。二士用果故除異熟也)有餘師說。此異熟因。亦有隔越。遠士用果。譬如農夫。所收果實(此師更立隔越士用果。故通異熟。春種秋收。隔越士用也)。
從此第三。明果相。論云。異熟等果。其相云何。頌曰。

異熟無記有情記生
等流似自因 離繫由慧盡
若因彼力生果名士用
除前有為法 有為增上果

釋曰。異熟無記法者。唯於無記有異熟果。言有情者。謂異熟果。不通非情也。生者。謂異熟果善惡業感名有記生。既異熟果記生。明知不通等流長養。以等流果及所長養三性生。故不通也。此上是異熟果相。等流似自因者。謂等流果。皆似自因。謂同類遍行因故。離繫由慧盡者。盡者滅也。慧者擇也。謂此擇滅離繫所顯。故將擇滅離繫果。若因彼力生果名士用者。若因彼勢力所生。名士用果。如因下地加行心力。有漏無漏定生。及因清淨靜慮心力。生變無記心。此等士用果擇滅不生士用果。謂因道力。證得亦得士用果名。除前有為法有為增上果者。有為法生。餘不障。是增上果。故增上果有為法。除前者。謂前已生有為諸法。非增上果。謂果望因。或俱或後。必果前因後。故言除前也。重言有為者。是除前外諸餘有為。此餘有為。或與俱。或在因後。名增上果。論云。言增上果者。顯主釋也。增上之果。問士用增上二果何殊。答士用果名唯對作者增上果稱。通對此餘。如匠所成對能成匠。俱得士用增上果名。對餘非匠。唯增上果。解云。謂匠造屋。屋對匠人。是士用果。亦增上果。屋對非匠。唯增上果。以非匠不造屋。屋望非匠非士用果也。
從此第四。取與果。論云。於上所說。六種因中。何位何因。取果與果。頌曰。

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二因 一與唯過去

釋曰。五取果唯現者。除能作因五因取果。唯於現在。定非過去。彼已取故。亦非未來。彼無因故。二與果亦然者。謂相應俱有二因與果唯於現在。同前五因。故云亦然。二因俱生果。正取果時。亦與果故。過現二因者。謂同類遍行二因與果。通過現世。現在世與果者。謂此二因。有等流果無間生故。過去與果者。謂有隔等流果也。一與唯過去者。一謂異熟因。此異熟因。唯過去與果。謂異熟果不與俱。及無間生故。此因與果。唯過去世問取與果。其義如何。答能為彼種。故名取果。種者因義。現在為因。能取後果。故取果用。唯於現在。正與彼力。故名與果。謂果將生。因與力用。令入現在。故名與果。故取與用唯目因也。論云。善同類因有時取果。而非與果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善根時。最後所捨得。解云。最後得住現在世。已成因義。故名取果果。至生相故。此現在因。不名與果。也。第句者。謂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解云。續善根時。最初所得得者。謂得過去最後。所捨得。此過去得。與果。謂得所引果。今時至生相故也。不名取果者。由已取故也。應言爾時。續者前得。解云。論主恐人不解前文所得得言。謂將通取過去諸得故。今解云。應說爾時續者。前得前得。是前最後。所捨得也。第三句者。謂不斷善根。於所餘諸位。解云。於一身中有所餘諸善心位。能為因故。取果果生故。得名與果也。第四句者。謂除前相。解云。除前三句相。所餘未來等。皆非取與也。
從此第三。法從因生。論云。因果已。復應思擇。此中何法。幾(問也)法略四。謂染污法。異熟生法。初無漏法。三所餘(總標諸法也)餘法者何(別問三所餘法也)謂餘異熟。餘無記法。除初無漏。諸餘善法(餘無記者。謂工巧等。三無記也。餘善法者。除苦法忍。外諸餘無漏。及一切有漏善此等是前三法外。名三所餘也)如是四法云何。頌曰。

染污異熟生 餘初聖如次
異熟遍二 及同類餘生
此謂心心所 餘及除相應

釋曰。染污異熟生餘初聖者。標四法也。如次者。言此四法門中。於下兩句。如次除之。除異熟遍二者。此除一字四度言之。除異熟者。初句染污法。除異熟因。餘五因生。第二除遍者。謂初句異熟生法。除遍行因。餘五因生。第三除二者。謂前第句。三所餘法。除前異熟遍行二因。從餘四因生。第四及同類生者。謂第句。初無漏聖。非但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同類因。從餘三因生。故頌除字。及餘生兩字。四度言也。此謂心心所者。此前所辨四法從因生者心心所法也。餘及除相應者。此明色及不相應四法也。餘謂色法。及不相應。是心心所外故。為餘故。餘一字含此二法。謂不相應也。此二法中各四法。謂餘染污等。且染污色。律儀是也。異熟色者。五根是也。三所餘色者。除初聖外所餘無漏戒。及戒等一切善色。兼工巧威儀。通果色也。初無漏色者。謂苦法忍上。共戒也。不相應中。染污等四。思之可解。及除相應者。謂不相應四法。如心心所。所除因外兼除相應。故言及也。且色及不相應染污法。除異熟因。及除相應因。餘四因生。色及不相應異熟生法。除遍行因。及除相應因。餘四因生。色及不相應。三所餘法。除異熟遍行二因。及除相應。餘三因生。色及不相應。初無漏法。除異熟遍行同類三因。及除相應。餘二因生。一因生法決定有。此頌甚巧。善思之。已上不同。總是第一因已竟。

俱舍論頌疏本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