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論頌疏本第

輸入者 袁雪梅
   校對者 袁雪梅 陳香君
       改稿者 江 進


釋曰。煩惱。名曰隨眠隨逐有情。增昏滯故。故名隨眠。此品廣明。故名分別。就此品中分二。一明惑體。二明惑滅。就明惑體中分三。一明根本惑。二諸門分別。三雜明諸煩惱。就明根本惑中分五。一明增數。二明見修三明五見四明四倒。五明七九慢。就第一增數中分四。一明六隨眠二明隨眠三明十隨眠四明九十八隨眠。且初第一六隨眠者。論云。前言世間差別。皆由生。業由隨眠。方長。隨眠業。無感能(標宗)所以者何(徵也)隨眠有幾(問數)頌曰。

隨眠諸有本 此差別有六
貪瞋亦慢 無明見及疑

釋曰。隨眠諸有本者。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無感能。諸有者。三有也。此略應知。差別有六。一貪。二貪瞋。三慢。四無明五見。六疑。頌說亦言。非直瞋名貪瞋。意顯慢等亦由貪力。於境隨眠增。以一切惑生皆因貪力故。是故應言貪瞋貪慢乃至貪疑也。及六體各不同。
從此第二。明七隨眠。論云。若諸隨眠。體有六。何緣經說有七隨眠。頌曰。

六由貪異七 有貪二界
內門轉故 為遮解脫

釋曰。六由貪異七有二界者。前六隨眠。由貪異故。分成七種也。一欲貪。二有貪。故名貪異。謂欲界貪。欲貪二界貪。有貪。於內門轉故者。有貪名也。二界貪。多分託內門轉少分外門轉故。立有貪內門者定也。貪緣定起。以內為門。名內門轉。謂二界。多起定貪故也。少分外門轉者。謂彼亦色聲味觸法境界也。為遮解脫想者。又外道二界。起解脫想。為遮彼。立有貪名。顯彼所緣解脫。此中體立以名。體者。謂定及所依身也。謂彼有情多貪等至(定也)及所依身。定之與身。名之為有。起故。有貪。有之貪故。主釋也。欲界貪。名欲貪。貪著五欲境界故。之貪故。亦主釋也。
從此第三。明十隨眠。論云。即上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復分為十。如何成十。頌曰。

六由見異十 異謂有身見
執見邪見 戒禁

釋曰。前六隨眠。由見異故。分成種。五是見性有身見二邊執見。三邪見四見取。五戒禁取餘等五。非是見性
從此第四。明九八。論云。又即前所說六種隨眠。於本論中。說九八。依何義說九八耶。頌曰。

六行部界異 故成九
等斷 七七八四
謂如次具離 三二見見疑
無色除瞋 餘等如欲說

釋曰。初六句明欲界。後兩句明二界。六行部界異者。標也。行謂見行。謂六隨眠。由見行異。(行謂行解分別為十。種部不同。成九八。部謂五部。謂苦。集。滅。見道修所斷部。界謂色。無色三界。欲等斷七七八四者。此明欲界十六也。等等取餘四部也。十謂苦。有十隨眠。七七謂集。滅。各七隨眠。八謂道諦。有八隨眠。四謂修道隨眠。謂如次具離三二見見疑者。釋上數也。具者苦具十也。離三見者。謂集滅各七。見。邊見戒禁取三也。二見者。謂道諦有八。除身邊二見也。離見疑者。謂修道四。除五見及疑也。故頌上見字。兩度言之。一離三見二離二見也。如是合成三十六種。(苦下具十。集滅各七。四。足前成四。并道八成二。加修道四故。成三十六也。)前三二。名見所斷。纔見諦時。彼則斷故。後修道四。名修所斷。見四諦已後後時中。習道。時彼方斷故。論云。此中何苦所斷。乃至修所斷(問也。此中者。光法師解云。此十隨眠中也。寶法師云。此論前文。將五見疑。配四諦竟。後言餘等。四各通五部此問。故知此中。此四中。寶解為善之也)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此所斷餘名修所斷。(解云。答也。光法師云。此有二意。一緣見此。為境。此者。此四諦也。謂五見疑。親迷四諦。名緣見此也。二緣見此所斷。為境所五見疑也。謂等四。非親迷諦。但五見上起故。名緣見此所斷也。此中意者。若五見疑。緣苦諦起。名苦所斷。乃至道諦起。名見道斷。若等四。緣苦所五見疑為境。名苦所斷。乃至見道所斷。三見疑為境。名見道諦斷。不緣見此為境。及見此所斷為境。名修所斷。若依寶法師。解云。此等四。若緣見此所斷為境。名見所斷。不緣見此所斷。為境名修所斷也)。如是十六中。見分二。謂苦下五見。集滅各二見道諦三見。故成二也。疑分為四。四諦各一也。餘四各五。餘等四。各通五部。四五十也。兼前二見及四疑故。欲界中有十六無色。除瞋餘等如欲者。無色界.於五部下。各除瞋恚。餘與欲同。故無色各三一。兩界合論成六二。前三十六。總計成九十八使。更加十纏。名一百八煩惱
從此第二。見修斷。論云。於此所斷九八中。前八八。名見所斷。忍所害故。後十隨眠。名修所斷所害故(總標)如是所說見修所斷。為決定不(問也)不爾(答也)云何(徵也)頌曰。

忍所害隨眠 有頂唯見斷
餘通見修所害唯修

釋曰。前三句明忍所害隨眠。第四句所害隨眠。忍所害隨眠有頂唯見斷者。忍謂見道中。法類智忍也。前八八。名忍所害隨眠。於中有頂地攝。唯見所斷。以有頂惑類智忍方能斷故。餘通見修斷者。餘八地中。忍所害隨眠。通見修斷。謂聖者斷。唯非修。法類智忍。應斷故(上七地。類忍斷。欲界一地法忍斷也)若異生斷。唯修非見。世俗所斷故。所害唯修者。後十隨眠。名所害。唯修所斷。以諸聖者。通用無漏世俗二智斷故。若諸異生。唯世俗智。方能斷故。
從此第三。明五見。就中分二。一正明五見。二別釋戒禁取。且正明五見者。論云。由有殊。分見為五。名先已列。如何。頌曰。

我我所撥無劣謂勝
因道妄謂 是五見

釋曰。前三句出體。第四句結成。我我所者。執我我所名有見也身即是有。故名有身。以五取蘊為體。緣於有身。執我我所。執即是見。見緣有身名有見。有身之見。主釋也。西國名薩迦耶見。此云壞見。或名有見。故論云。壞故名薩。聚謂迦耶即是非常和合蘊義非常是壞義。和合是聚義)。迦耶即薩。名薩迦耶。即五取蘊迦耶體也)為遮常一想。故立此名。要此想為先。方執我故(解云。此上是部釋。為遮外道計於常想。立其薩名。遮計一想。立迦耶各。是則壞身之見。名壞見也)毘婆沙師如是釋。有故名薩。身義如前。勿無所緣計我我所。故說此見緣身。緣薩迦耶。而起此見故。標此見名薩迦耶(已上論文。有身之見也)。常者。於我我所。執常。名邊執見常名邊。執即是見。依邊起執。邊之執故。主釋也。邊執即見。業釋也。撥無者。撥無因果邪見。邪即是見。邪見業釋也。劣謂勝者。於劣謂勝。取。見謂見。邊見邪見。執此三見。以為勝故。取。之取故。是主釋也。除三見外。執餘有漏。以為勝者。亦名取。理實應立見等取名。略去等言。但名取。非因道妄謂者。非因謂因。非道謂道。名戒禁取。戒謂佛法中。五戒等也。禁謂外道。狗牛等禁也。執此禁戒以為因道。名戒禁取。戒禁之取。主釋也。論云。如大自在生主。或餘非世間因(執我等。生世間也)妄起因執。投火等。種種邪行。非天因。妄起因執。(已上非因執因也)。受持戒禁。數相應智非解脫道妄起道執(外道數智。得涅槃也。)理實應立戒禁等取名則。略去等言。但名戒禁取(已上論文。等取執非戒禁餘法也)。
從此第二。別明戒禁取者。論云。若於非因。起是因見。此見何故。非集斷(解云。既迷因起。應集斷也。)頌曰。

大自在等 非因妄執
從常我倒生 故唯苦斷

釋曰。執自在等生世間者。必先計度是常。起常倒也。執為一我。起我倒也。執常我已。方起因執。故非因執。從常生。常我二倒。唯苦斷。故彼非因執因。亦苦斷。以常我倒邊見攝迷粗果故。故苦斷。然戒禁取。總有類。一非因執因。二非道計道。非因。執因。復有類。一迷執起。二迷宿作苦行等起(計狗等生天因)。此二苦果。故皆苦斷。非道執道。亦有類。一執有漏戒等。為解脫道。此迷粗果故。亦唯苦斷。執謗道邪見。及疑。為清淨道。此戒禁取。違道諦強。見道諦斷。
從此第四。明四倒。論云。如前所說常我倒生。為但有斯二種顛倒(問也)應知顛倒。總四種。謂一於非常。執常顛倒於諸苦。執顛倒三於不淨。執淨顛倒。四於非我。執我顛倒(答也)如是四倒。其體云何。頌曰。

顛倒體 謂從於三見
唯倒推增故 隨見力

釋曰。初兩句出體。第三句廢立。第四句通經。四顛倒體謂從於三見者。謂邊見中。唯取常見。以為常倒。於取中。取計淨。為淨倒。於見中。唯取我見。以為我倒也。唯倒推增故者。此舉三因。以立四倒。言四因者。一一向倒故。二推度性故。三妄增益故。謂戒禁取。非一向倒。執有漏道涅槃。雖非究竟斷惑證滅。而能暫時離染證滅。緣淨故。非一向倒。斷見邪見。非妄增益門轉故。餘貪瞋等。不能推度。非見性故。是故餘惑。非顛倒體隨見力者。通經也。若唯見是倒。何故經言於非常有想心見三倒。於不淨非我。亦有想心見三倒。答理實應知。唯見是倒。隨見。亦立倒名。與見相應。行相同故。此十二倒。依娑師。預流永斷。相應見所斷故。分別部說。八唯見斷。四通見修斷。謂淨中。各有想心。此四想心。預流未斷。故引頌言。尊者慶喜阿難)。告彼尊者自在言(初果人也)由有想亂倒故。汝心焦熱。遠離彼想已。貪息心便淨(據此頌。聖人有想心倒也)此頌文。故部說八心倒學未全斷。
部說八心倒學未全斷。
從此第五。明七九慢。就中分二。一正明七九慢。二明未斷不起。且第一明七九慢者。論云。為唯隨眠有多差別。為餘亦有。頌曰。

慢七九從三 皆通見修
如殺纏等 有修斷不行

釋曰。初句正答。第見修斷。下兩句明修道不行。且慢七者。一慢。二過慢。三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
令心高舉。總立慢名。行不同。故分七種。於他劣謂已勝。於他等謂已等。雖然稱境。以心高舉。說為慢。於他等謂已勝。於勝謂已等。過慢。過前慢故。
勝謂已勝。名過慢。慢他過故。
我我所。令心高舉。我慢。恃我起故。未得謂得。名增上慢。於多分勝。謂已少劣。卑慢。於德中。謂已德。邪慢成就惡行德。恃惡高舉邪慢也。慢九者。發智論說。慢類有九。一我勝慢類。我等慢類。三我劣慢類。四有我慢類。五有等我慢類。六有劣我慢類。七我慢類。八無我慢類。九無劣我慢類。從三者。此九慢類。從前七慢中。三慢流出。其三慢者。謂慢。過慢卑慢也。初我勝慢類。從過慢出。第我等慢類。從前慢出。第三我劣慢類。從卑慢出。第四有我慢類。亦從卑慢出。第五有等我慢類。從前慢出。第六有劣我慢類。從過慢出。第七我慢類。從前慢出。第八無等我慢類。從過慢出。第九無劣我慢類從卑慢出。問無劣我慢。高處是何。答謂愛樂有情聚返顧已身。雖知極劣。而自重。得成無劣我慢也。皆通見修斷者。七慢。九慢。皆見修斷。緣見所斷起者見所斷緣事起者。名修所斷修所斷慢。聖未斷時。雖復成就。或有現行。或不現行。不現行者。我慢一也。所餘六慢。聖可現行。前九慢類。聖亦不現行。故頌言有修斷不行者。即九慢類。及我慢也。聖如殺纏等者。舉例釋也。如殺生纏。是修所斷。聖雖未斷。必不現行。殺纏既爾。慢類亦然。殺生纏者。謂瞋是也。等者。等取盜婬誑無有愛有愛一分。言者。謂三界非常。於此貪求無有愛一類眾生。被苦所逼。如是念。願我後。有。故於有。而起愛也。有愛一分者有諸異生。願當為藹羅筏拏。大龍王等(藹羅筏拏。龍象。從水為名帝釋所乘也)於當有起愛。有愛龍象等。是有愛中。一分愛也。此一分愛。緣傍生故。不起也。殺諸纏。緣事起故。皆修所斷
從此第二。明未斷不起。論云。何緣聖者未斷不起。頌曰。

慢類等我慢 惡作不善
聖有而不起 見疑所增故

釋曰。慢類等者。謂九慢類也。等取殺諸纏。無有愛全。有愛一分也。此慢類等。及與我慢。並惡作中。不善惡作。聖有而不起者。此上慢等。聖有而不起也。見疑所增故者。釋不起所由也。九慢我慢我見所增。殺諸纏。邪見所增。由起邪見。行殺等也。無有愛全。斷見所增。有愛一分常見所增。不善惡作。由疑所增。此及疑。聖已永斷故慢類等。現行。論云。而由見疑背已折故(解云。慢類等已。見疑為背。聖斷見疑。名背已折也)。
從此文第二。諸門分別。就中分八。一明遍行遍行二明漏無漏三明二種隨增四明二性分別。五明根非根。六明惑能繫。七明惑隨增。八明次第起。且初第一遍行遍行者。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是遍行幾非遍行。頌曰。

苦集所斷 諸見相應
不共無明 遍行界地
於中除二見 餘九能上緣
除得餘隨行 亦是遍行

釋曰。苦集所斷者。遍行隨眠。唯在苦集諦也。諸見相應不共無明者。苦下五見。集下二見諸見。疑者。苦集下疑也。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不共者。謂苦集下。不共無明也。總有七見。二疑。無明。名十一遍使也。遍行界地者。謂此一。力能遍行自界。自地。五部諸法遍行一遍五部。二遍隨眠五部。三為因遍生五部。依此三義。立遍行名。於中除二見餘九能上緣者。明九上緣惑也於一中。除身邊二見。餘九隨眠。能上界地。名九上緣惑也。不執上界。為我我所故。上也。邊見依身見起故。故邊見上也。上界者。於二界。或各緣一。或二合緣。地者。於上八地。或一一別緣。或二合緣。乃至或八地。合緣除得餘隨行亦是遍行攝者。隨眠相應俱有為隨行。此之隨行。亦遍行攝。遍行因故。隨眠上得。以與隨眠非一果故。不名遍行。故除得也
從此第二。明漏無漏緣。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有漏緣。幾無漏緣。頌曰。

滅道所斷 邪見相應
不共無明 六能無漏
於中緣滅者 唯緣自地滅
緣道六九地 由別治相因
貪瞋二取 并非無漏緣
離境非怨 靜勝性故

釋曰。初一行頌。總明第二行頌。別釋第三行頌簡法。滅道所斷者。謂滅所斷。取邪見無明三。見道所斷。取邪見無明三。各三成六。頌言相應者。謂與見疑。相應無明也。及不共無明者。總名無明也。六能無漏者。此六煩惱。親滅道。名無漏緣。除此六外。所餘煩惱。皆有漏緣。義可準知。於中緣滅者。唯緣自地滅者。於六煩惱中。緣滅諦者。唯緣自地擇滅。不緣他地擇滅。以九地下相望。非因果故。故緣自地。非他地也。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欲界諸行擇滅乃至有頂。三種隨眠。唯有頂諸行擇滅。緣道六九地者。六煩惱中。緣道諦者。通緣六地九地道。論云。謂欲界繫。三種隨眠。唯緣六地法智六地。未至。間。四本靜慮六地有法智品也)若治欲界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解云。未至地法智。能治欲界也。間等五地法智品能治餘上界也。皆彼所緣者。此六地法智品。雖治不同。皆為欲界三惑所緣。以同是法智類故。皆緣之也)緣九地者。無色界。八地各三種隨眠一一能緣九地類智九地。謂未至等。更加三無色。除有頂也)若治自地。能治餘皆彼所緣。以類同故(已上論文。解云。若治自地者。謂類智品。治當地也。治餘地者。謂類智品。治餘七地。此九地道。雖治不同。皆為八地。三惑所緣。以同是類智品故)由別治相因者。釋上緣道六九地也。由別治。二由相因也。由相因者。由互相望為同類因。若緣法智。即緣六地者。以六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若緣類智。即緣九地者。以九地道。各互相望。同類因故。由別治者。謂類智品。不治欲界別治也。雖法類智。亦互相因。而類智品。不治欲界。故類智品。非所緣。論云。法智品。既能治無色。彼應為八地。各三所緣(問也)非此皆能治無色苦集法智品。非彼對治故(答也。解云。上界苦集。細欲界苦虫粗。緣粗不可斷細故。緣欲界苦集。不能治上也。緣細以可斷粗。故滅道法智。能治上也)又論云。亦非全能治無色。不能治彼見所斷故(解云。以上界見惑。唯類忍斷。若異生斷。唯俗智斷。有頂地。非異生斷故。故滅道法智。不能全治也。)。又論云。二初無故。非彼所緣(解云。答前問也。四諦中。闕初苦集二見修斷中。闕初見斷。故言二初無也。無。故法智品。非彼八地。各三所緣)又論云。即此因。顯遍行惑有緣諸地苦集無遮。境互為緣因。非能對治故(解云。即此因者。由前緣滅。自地緣道。六九地因也。故顯遍行中。九上緣惑。能上八地。苦集無遮也。境互為緣因者。簡滅諦也。以九地苦集境。互為增上緣。互為能作因。由互為緣因故。緣諸地苦集無遮也。非能對治故者。簡道諦也。為苦集境。非能對治故。或緣一地。或二合緣。乃至總緣八地。不同緣道諦。若緣一地時。即緣六地。或緣九地。故。言非能對治也)貪瞋二取并非無漏緣者。滅諦下貪。瞋。慢。取。及道諦下。貪。瞋。慢見取。戒禁取。此等煩惱不緣滅道。名非無漏緣者。明不緣滅道。以貪隨眠應捨離故。若愛滅道。是善法欲。非是貪也。境非怨者。明不緣滅道。以瞋緣怨境。滅道非怨故。非瞋境也。靜者明滅道慢境也。慢緣粗動。滅道寂靜故。非慢境也。淨者。明滅道諦。非戒禁取境也。非淨執淨。是戒禁取。滅道真淨。故非戒禁取境也。勝性者。明滅道取境也。滅道真勝。執以為勝非取也。是故等。不無漏
從此第三。明二隨增。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由所緣。故隨增。幾由相應。故隨增。頌曰。

未斷隨眠 於自一切
非遍於自部 所緣隨增
無漏上緣 攝有違故
隨於相應法 相應隨增

釋曰。初一行頌。明所緣隨增。次兩句。簡法。後兩句。明相隨增未斷隨眠於自一切者。煩惱隨增。要須未斷。故初頌首。標未斷言。後位也。遍隨眠於自一切者。五部也。遍行隨眠。謂於自地五部諸法所緣隨增。遍五部。以為所緣。能緣煩惱。於所緣境。隨住增長。故名隨增。非遍於自部者。非遍行隨眠。唯緣自部。故於自部。所緣隨增所緣故。隨增者。屬上兩句也。非無漏緣者。六無漏緣惑及九上緣惑。無所緣隨增。故言非也。攝有違故者。釋上無隨增義無漏上境。無見愛攝為已有。名攝有。以攝有故。無所緣隨增。如衣潤濕埃塵隨住。衣喻法也。潤喻愛也。埃塵隨住。喻惑隨增也。違故者。又無漏法。及地境。與惑相違。雖被惑緣。以相違故。無隨增也。如於炎石。足不隨住。炎石喻無漏上境也。不隨住者。喻不隨增也。隨於相應法相應隨增者。隨謂隨何煩惱。謂遍行。非遍行。漏。無漏緣。自界緣。他界緣。此等諸惑。於所相受想等法。由相應故。於彼隨增
從此第四。二性分別。論云。九十八隨眠中。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二界隨眠 及欲身邊見
彼俱癡無記 此餘皆不善

釋曰。二界隨眠者。無色界一切隨眠也。及欲身邊見者。欲界中。身邊見也。彼俱癡者。彼欲界邊見相應無明也。無記者。此煩惱無記性也。謂不善性。有苦異熟。苦異熟果二界無。故彼隨眠無記性。欲身邊見。迷自事故。非欲損害有情故。唯無記性。部宗。有二。一者俱生。唯以無記性。二者分別。是不善性。與身俱起。名曰俱生。因思起。分別。此餘皆不善者。此身邊外餘欲界繫一切隨眠。唯不善性。
從此第五。明根非根。就中分二。一明不善根二明無記根。且初第一。明不善根者。論云。於上所說。不善惑中。幾是不善根。幾非不善根。頌曰。

不善根欲界 貪瞋不善

釋曰。唯欲界繫一切貪瞋。及不善癡。簡身邊見相應癡也。名不善根三義。一唯不善。二是煩惱。簡隨煩惱也。三與一切不善為根。由三義。名不善根。所餘煩惱。非不善根准可知。
從此第二。明無記根。就中分二。一明無記根二因便明四記。且初明無記根者。論云。於上所無記惑中。幾是無記根。幾非無記根。頌曰。

無記根無記愛癡慧
非餘二高故 外方立四種
愛見慢癡 三定皆癡故

釋曰。前三句薩婆多說。後三句部師說。無記根三者。標也。毘婆娑師說。不善根既三。無記根亦三也。無記愛癡慧者。列數也。無記愛。上界貪也。二無記癡。謂上界癡。及欲界邊見相應癡也。三無記慧。此通覆及與覆。言者。上界染慧。及欲界邊見慧也。言者。異熟生等。四無記也。非餘二高故者。簡法也。非餘者。上界疑慢也。此非無記根。謂疑於二趣。轉性搖動故。不應立根。慢於所緣。高舉相轉。異根法故。夫根法下轉也。慢既高舉。故不立根。外方立四種者。外國諸師。立無記根四種也。中愛見慢癡者。列四名也。中謂無記善惡中故。無記上界貪也。二無記見。上界見。及欲身邊見也。三無記慢。上界慢也。四無記癡。謂上界癡。及欲身邊見相應癡也。三定皆癡故者。釋立四無記所以也。三定者愛見慢三。依定而轉。愚夫修定。不過此三。謂上定。及上定。上定也。皆癡者。此三皆無明力轉。有斯勝用。故立此四為無記根
從此第二。明四記事。頌曰。

一向分別 反詰置記
生殊勝 我蘊一異

釋曰。上兩句標。下兩句指事釋之。且問記四。一應一向記分別記。三應反詰記。四應置記(記者答也)。如問者。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如問生者一切有情。皆不。應分別記。有煩惱者。煩惱者。不生。如問殊勝。應反詰記。有作是問。人為勝劣。應反詰言。為何所方。若言方天。應記人劣。若言方下(惡趣)應記人勝。如問我蘊一異者。應置記。若是問。五蘊為一為異。應置記。此不應問。我體。何問一異本無我體。一異不成。如問女生兒。為白為黑。應置記。謂女本自無兒。何得論其黑白。此上依毘婆沙師說。頌言等者。等取發智本論。及契經說。發智如論說。今且敘經。云何有問。應一向記。謂問諸行者。無常耶。此問為應一向記云何有問。應分別記。謂有問諸有思。造作業已。為受何果。此問為應分別記。造善受人天。造惡受惡趣云何有問應反詰記。謂有問士夫想。與為一為異(此問假我)應反詰言。汝依何我。如是問。若言依色蘊上我)應記與想異(想不同。故言異也。)此問為應反詰記。云何有問。但應置記。謂有問世為常。(問)無常。(二問)亦常亦無常。(三問)非常無常。(四問)世為有邊。(五問)無邊。(六問)亦有邊無邊。(七問)非有邊非無邊。(八問)如來後為有。(九問)非有。(十問)亦有亦非有。(問)非有非有。(二問)為命者即身。(三問)為命者異身。(四問)此問為但應置(已上論文)解云。此經問世。及問如來命者。皆是我之異名。此有四問。皆不可記。名不可記事。以我體既無故。皆應置答也。

俱舍論頌疏本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