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門論疏卷上之末
輸入者 曹亞琴
一校者 曹亞琴
二校者 陳香君
改稿者 毛小燕
觀有果無果門第二
若於因緣得悟者則因緣是門。若不悟者因緣於其人即非門。智度論釋三三昧門義正爾。如治病差者□是藥不差者於其非其藥。又於悟因緣因緣是門。不悟即非門。當知此因緣未曾門非門。如涅槃迦葉作定相難。四無量應一二三不應有四。佛就無定相答。乃至或說道為非道。非道為道。今亦爾。或說門為非門。非門為門。不如他定有二諦理有教通之決定。是門迷者自非門耳。今次因緣明有果無果門者。上門有四。一無病不破。二無教不申。三無理不顯。四無利不獲。謂六道迴宗三乘徙轍。整歸駕於道場畢趣心於佛地。故不須餘門。則一一門皆具四義。但眾生惑病不同根性各異。自有從因緣門入。自有從有果無果門入。故有此門來也。二者就義次第。因緣門總就因緣求果不得。以悟入無生。故名為門。今二品別就因緣求果無生。以之為門。自總至別是觀門次第。三者前就因緣求果不可得。今此門更開三關以縱破之。若必言因緣能生果者不出此三。此三既無。則畢竟無生。有縱奪不同故有此門來也。四者上直申假名正因緣生即是無生故以之為門。今破惑者執因緣中決定有果無果生不可得故以之為門。故前門是申正因緣而邪義自壞。今正破邪迷而因緣自申。二門相對申破傍正不同故相次也。
問有無與因緣例不。答有例不例。言其例者病因緣假因緣病有無假有無此義例也。言不例者破病因緣申假因緣。破病有無不申假有無。所以然者。因緣因果未曾有無。而惑者計因緣中決定有無。此則但破不收。故因緣望有無有於二句。因緣亦破亦收。有無但破不收。故涅槃經云。若言因中定有果無果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名謗佛法僧。又執有無四句為愛人。繫屬於魔。故知決定有無但破不收。今言觀有無門者。觀有無亦有亦無此三病畢竟不可得悟入實相。故名為門。苦見有無亦有亦無即是三見。便塞實相故非門也。
問若爾破此三病以何為門。答藉此破之言教能通實相。故名為門
問因緣亦以教為門。今亦以教為門有何異耶。答因緣門有二義。一者藉因緣之教悟入實相。二者藉教識因緣。因緣能通實相。故因緣是門。今但取破有無之教。則用破為教門。不用有無為門也。
問云何以破為門。答立義者直明能生果不言緣中有果無果。論主開張此三窮於能生果故以破之言教名為門。然因果宛然而畢竟淨。無縱跡處所眾生如此了悟不須論主破之。良由眾生不能如斯了悟。遂見有見無見亦有亦無。今就實相如此有無畢竟無縱。故名為破。何時有此有無等諸見可破耶。又今破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諸見既息。故愛見息。愛見息故恩息。因息故生死果息。生死果息故涅槃亦息。竟無所息故生死去涅槃去。此去無所去豁然了悟。是故此破名之為門。計因果有無有內道外道不同。然道不曾內外隨人行道自成。內耳外道計有無有其四句。僧佉因中有。世師因中無。勒沙娑亦有亦無。若提子非有非無。薩衛二世有。僧祇二世無。天親俱舍論雙異二家。亦有亦無。現在作因則未來有果。現在不作因即未來無果。成實師立中道義。明有果理故非無無果事故非有。今具破此內外四句。
問中百二論亦破有無。與今何異。答百論兩品正破二外道有無。中論品品破內道有無。若望此門彼二論並是略破。今有三十餘門破於有無。故名廣破。又彼二論散破有無。今束破之。又彼二論寄餘法破有無。如五陰三相等中亦破有無。今此門但就因果破。於有無門又為三。一長行發起。二偈本破。三長行釋。
就偈為二。三句總非。第四句呵嘖。又第四句亦名攝法。以三句求生無蹤。離此三外誰有生耶。又龍樹明照無生。敢九十六術言有生耶。五百論師言有生耶。
問此偈與前品兩偈何異。答前品初偈總明內外無生。次偈別明內法無生。但前偈直明果從緣生故無自性無自性故是即無果。今偈重就因緣中嘖果。故云因緣中若前有果。若前無果亦有亦有亦無並不生果。是即兩門始終並是破果。但上門舉緣破果。今迴嘖果所以為果。所以兩門並破果者。至第三門方乃破緣故也。又二門並破果。果通有為。有為既無無為亦無。故有為無為一切空。又二門求果無蹤。則知無緣。故借緣有破果有。借果無破緣有。
問何故破亦有亦無不破非有非無。答第四猶是第三。故不破第四。
問若爾第三猶是前二。亦應不破第三。答既顯第三猶是前二。即顯第四猶是第三。故須破第三也。
就長行為二。第一前釋偈三句。第二次釋第四句。以齊萬法。就釋三句又二。初總唱三句不生。第二別釋三句不生。初如文。所以三句並不生者。若令三種生成即無第一義諦。若無第一義諦亦無世諦。何以故下第二別釋三句不生。即為三別。就釋因中前有果不生。就破救論之問答凡有八番。第一牒有。第二破有。第三救。第四重破。第五重救。第六重破。第七重救。第八重破。即成四立四破。故有八番。若就能破門論之凡有五門。初章就生不生門(有七破)第二據變不變門(有四破)第三就果粗細門(有四破)第四就嘖果不成門(有五破)第五嘖異果門(有四破)都有二十四門若因中先有果生者第一立也。是即無窮第二破也。
就生不生門凡有七破。一具生破。二俱不生破。三以同嘖異破。四將異並同破。五無異破。六無用破。七嘖用破。今略釋之。然後附文可見。俱生破者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應更生。令已未俱生名俱生破。俱不生破者若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名俱不生破。以同徵異破者既同是有。云何有。一生一不生異故名以同徵異破。將異並同破者未生既有。生已應無。將已未之異並有同義名將異並同破。無異破者有義既同。則已未既無異。無用破者縱果已有何用更生。嘖用破者異既已有。應有可見之用。此七門因循次第而來。就俱生破又四。一標無窮。二顯無窮。三釋無窮。四結無窮。是即無窮第一標無窮也。如果前未生下第二顯無窮。無窮有五種。如中論所說。今正就已生物明更生故名無窮。故名顯無窮也。問為此是一物無窮生為生無窮物。答是一物無窮生也。何以故下第三釋無窮。言因中常有故者已生之果不異彼未生。故是因中之常有也。從是有邊復應更生者有人言。有無二邊。汝今著有故言從是有邊。今謂不爾。已生之果謂之有邊。將欲作難。先牒外人有義邊也。問此就何義難也。答此就未生微其已生。未生亦有生已亦有。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應得生。故言從是有邊復應更生。又未生是有。既在因內已生是有。亦在因內。所以作此難者恐外人云果在因中。是故得生。果在因外不復更生。是故今明。因外之有不異因內之有。故是因中常有。內有既生。則外有亦生。又只因內之有生言。此則是生已更生。汝因內已是有竟復不應生。遂言生者當知即是生已更生。若因內之有生已更生。則因外之有亦生已更生。如是一物無窮過生。是則無窮。下第四總結。
若謂下第二俱不生破。前是縱生門。令未生已生一切皆生。又生已更生有無窮生。今是奪生破。則未生已生一切不生。就文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牒宗呵嘖。取外意者救無窮之過也。外云。因中果名未生。因外果名已生。未生可得有生。已生云何更生。故無無窮過也。是中無有生理第二正破。此將生已徵之未生。未生是有。生已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已未二門畢竟無生。故云無有生理。是故前有下第三牒而呵之。
復次下第三以同嘖異破。又開二別。初牒外義。先第一將未徵已。未生是有既其得生。生已亦有亦應得生。則二俱應生。第二將已徵未。生已是有未生亦有。生已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故此二門理應俱生。俱應不生。今外人云。雖俱是有而未生者生生已不生。不應作俱生俱不生難也。是二俱有下第二破也。外人義自相違。以有是同而生未生異故。論主投其有同以徵。不應生不生異。所以然者。汝有義既同。則應同生。不爾同應不生。若有是同而一生一不生無有是處。
復次下第四捉異並同破。提外人生未生異以徵果體不應始終有同。汝已未相違。亦應有無相違。未生既有。生已則無也。又汝反世情言未生是有者。亦反世情已生便應是無。又此亦得是並。若必言生未生異亦應有無異也。已未相違故。是二作相亦亦應相違者。正作有無相違難也。二所作果體之相亦應相違。則未生之果既其是有。已生之果即應是無。問何故名作相。答果是起作相。故名作相。
復次下第五無異破。前正難次釋難。正難中前牒。世間未生是無生已是有。故言有與無相違。無與有相違也。若生已亦有下正難外也。汝若避前第四生已無難便當果體始終都有。是故今明。若生未生二俱有生者。生已未生有何異耶。又此亦得並。若生未生同是有者。亦應生未生同皆是已也。生未生俱已。若以未生為未生已為已。亦應已生為未未生為已。又若有未有已則有有有無。具四難也。釋難亦中二。初何以故正釋之。次傳破其無異。
復次下第六無用破。自上已來難並縱橫。今並停之直迥嘖其有義。汝既已有何用更生。直作斯嘖辭理則窮無言可對。又夫論義之方有難有並有嘖。上已明並難。今次嘖也。此嘖僧佉及二世有義。若言有果理者亦作斯嘖。既已有理。理已出空已入有竟。何須更出空更入有耶。若更出空入有即墮更生。如是無窮。還墮前五破。故此一破與前進退相成也。
復次下第七嘖用破。更復縱之。若不改有宗必言有者。汝因中有瓶。則具色香味觸。若爾則應可見。若不可見則應非有。又泥中有瓶則應為六根作境能發六識用。亦應云若爾可聞等也。又若不能作境而言有者。石女兒等亦不能作境亦應有也。又不作境者而有。亦應作境者不有。
問曰下第三外人救義。上破僧佉及二世有部并有果理家義。今眾家共興此一救也。此一問據別而言正通第七嘖用破。因中雖有果以未變故不可見。不應聞有便謂可見。亦不應言不可見。故謂不有。未變者但有果性及理力等。未有事果相貌名為未變。亦得備通七難。第一俱生難云。未生是有生已亦有。未生既生。生已亦生。是則無窮者此事不然。我因中乃前有果而未變故。須變而生。已生之果已變故不須更生。何得言未生既生生已亦生耶。通第二俱不生難者。前難云。已生是有既其不生。未生是有亦應不生者此事不然。我已生之有此是已變故不須更生。未生之果此即未變。是故得生。不應作俱不生難也。通第三以同嘖異難者。上難云。未生是有。已生亦有。既同是有。而有一生一未生無有是處者不然。我未生未變故須變而生。已生已變故不須更生。雖同是有而得一生一不生也。通第四將異並同難者。上難云。既有生未生異則有無亦異。未生既是有。已生則應無者不然。我未生是未變之有。生已是已變之有。云何作一有一無難耶。通第五無異難者。上難云。生已亦有未生亦有。既同是有。生未生便應無異者不然。我未生是未變之有。已生是已變之有。既有變未變異。則生未生亦異。何得言無異。通第六無用難者。上難云。因中既已有竟。何用更生者不然。未生未變。是故須變此即有用。云何作無用難耶。通第七如前。答曰下第四破救。有此一救。內頻興四破。一徵相破。二嘖變在因中破。亦云。安變在因中破。三窮變在因外破。亦云抽變因破。四不定破。初難有三。第一牒。第二從以何相下正嘖相。此嘖其未變之前相貌也。言泥中瓶果既未變故自體不可見者。必應假相知有。夫相有二。一者自相二者他相。自相是非眾生相。他相是眾生相。泥中俱無此二相。何以知有瓶耶。又俱無。二相俱則不可用二相證瓶。又俱無。二相俱應生二相。又泥出牛馬不應生瓶。若有生不生則有有有無。亦四難也。是故汝說下第三牒品呵。復次下第二捉變在因內破。上嘖相今嘖體。亦三。一破二釋三結嘖。若變法即是果者牒外義也。問外前云。因中有果而未變。則變與果異。今云何言變法即是果耶。答論主欲開二關引敵定變同果。知其懸言即也。所以然者。論主知其必不受變即是果。便墮無果之難。故今且云。即是也又欲遍破一切故具開二關應定云。汝變為是果為非果。若是果者因中有果。即應有變。若有變即可見。若變非果則因中無變。則應無果。今且開一關故偏云即也。何以故下第二釋破。釋破有二。初明既前有果即是前有變。二明既前有變則應可見。上何得言未變故不可見。略據可見耳。還復宗具七難。因中之果可見。已生之果亦可見。俱可見則俱生。是即無窮。成第二難已生可見應既不生未生可見亦不生。成第三難同可見。一生一不生無有是處。成第四難者。未生既可見生已應不可見。成第五難者同是可見。生與未生有何異。成第六難未生已可見。何用更生。是故下第三結呵。若謂未變下第三捉變在因外破。亦三謂難釋結。難中二。初取外意。明本立因中有果而未變則變與果異。云何作即難耶。是故云未變不名為果也。言不名為果者。若此變非是果。則果畢竟不可得者第二破也。因內無變後時又無。即畢竟無果。乃免可見之嘖覆墮無果之過也。何以故下第二釋破。汝明因中無果則果不生。今因中先無變云何生變。故瓶等果下第三結破也。若謂變已是果者第四不定破。所以有此一破來者。重破其因外之果即是變。因內果未變。此義是眾家統本宗故重破之。破亦三。前取外意。次作因中無果難。三結成不定難。今是初縱彼變在因外。又縱變法是果。具二縱也。則因中前無下第二破也。汝既言變是果而在因外。則知因內無變果。故云因中前無。是即不定下第三結成不定過。問云何不定。答若言因中有果性是因有果。因內無變為無果。此之不定不名為過。以數論及外道立義正爾。今就文明者汝本宗立因中有果。今復謂。變已是果。則知未變時因中無果。二言相違故言不定。
問曰下第五重救。立因中前有變以通上四難。問外先云。因中果未變。今云何迴宗立有變耶。答不違宗也。前云未變者但有果性未變成事。故不可見。今言。有變者已有變性。若無變性則墮無果。故不相違。問何以知立變性耶。答外云有變。但八因緣不可知。故知有性耳。今先作外人二義。一立宗二防難。立宗者因中有變即是因中有果。若因中無變便墮因中無果過也。次防難者引八緣也。難云。因中既有變應當可見。若不可見則不應有。外通云。有二種不可知。一有不可知。二無不可知。有不可知如八緣。無不可知如角。汝不可聞有便謂可知。不可聞不可知便謂無也。次別通四難者。第一嘖相難云。若因中有果應有相。若無相便非有。答云。因中雖有以同八緣不可知。不應嘖求相也。第二難云。因中既有變應可見。若不可見便應非有。答云。雖有但同八緣故不可見也。答第三難者。我變在因內。云何乃作變在因外難耶。通第四難者。因中先已有變。此即定有。豈墮第四不定難耶。就文有三。一總標二義。二別釋二義。第三結成二義。以非論主。初文二義者。一明先有變以立義宗。二明不可得以防論主可見之嘖。合此二言通前四難。如向釋。凡物下第二文也。如是諸法下第三文也。
答曰下第六重破。就文為二。第一奪破。明因內變果不同八緣。則著上未變之前可見之過。第二縱同第八。則始終常細。則墮生後不可得之失。初又二。前總明不同八緣。以不同八緣故還滯前四難。正墮可見之失也。次何以故下第二別釋不同八緣。文相可知。若瓶細故不可得者。第二縱同第八。則始終常細。亦二。初正難。次何以故下釋難。釋難云。未生常細不可見者生已亦細亦不可見也。生已未生俱定有者。此舉有定釋成細定。汝有義既定不可改有令無。細義亦定。不可轉細令粗。不可見義亦定。不應可見。
問曰下第七此重救。救上二難。未生時細。則同於八緣無不同之過。初細後轉成粗故由細成粗。豈可令始終常細。故免第二失。先細後粗數論等同有此義。問此立未生時細。與上第一救未變故不可見。有何異耶。答前明未變都未有瓶之相貌。今言。細者已有相貌。但相貌微細故與上不同。
答曰下第八破。此一答中有十一難。一關正破粗細。初有二難。總破因中有果。初二難者第一作因中無果難。第二相違難。今是初。上明始細終亦細。今嘖本無粗果末亦應無。末遂生粗即是本無今有。豈非因中無果耶。故進退成破。又反並。若無粗遂生粗者有細應不生細。又因中前無粗下第二作相違難。此中前雙牒有無。因中前無粗者牒其無粗。顯墮因中無果過也。又欲發成有粗之難也。若因中前有粗第二縱牒因中有粗。則免因中無果之過。不應言細故不可得者乃免無果之失。復墮遺言之過。今果是粗者此復作非果難之果是粗。汝言細故不可得是粗即非果也。今果畢竟不應可得者。因內無粗因外之粗復非是果。竟何處有果耶。是故不以細故不可得者。牒外義總結呵之。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生者。若就粗細門分之。上來四難就粗細門破竟。今第四嘖因果不成。若就破救十一難論之。今是第三明因用廢。問何故作此二義目之。答上來並是問答接次。今此一章直就因中有果別生諸破。不同上來三章。是故具作二義目之。初難有二。前牒外義。是即因因相壞者第二破也。初正破。次釋破。初正破云。若立因中有果者則因果俱壞。而重稱因因者蓋是發語之辭。又一因是外人所立之因。今牒彼立因故言因也。次汝所立因此因不成。故復言因也。果亦爾。問此破與上來破何異耶。答上但明因中不得有果未明因果俱壞。故與上異也。何以故下第二釋。偏釋因相壞。縷器非疊果因故者。此之二事正舉譬破之。若因壞果亦壞者。此乘無因之勢以明無果。何以故下傳釋因無故果亦無。
復次下第四明果相壞。又開三別。一正難。二釋難。三總結。言若不作不名果者。因中前有果則果非因所作。因不能作果故云不作不名果。何以故下第二釋難。明疊寄縷中住疊非縷果縷非疊因。若以奇住便是果者。果寄器住應是器果。此即一切皆果。不爾一切非果。若言疊是縷果果非器果者。亦應果是器果而疊非縷果也。如是即無因無果下第三總結。問此中但應嘖有云何亦嘖無耶。答上來破有略折稍欲入無。故逆呵元也。
復次下第五嘖標相。與前第四破中嘖相異者。前嘖體相今嘖標相。是故異也。今云因中有果而不可得者。序論主上來覓果體及果體相不可得也。應有相現者正嘖果標相也。如聞香知有華者是列此五物皆有標相也。如是因中若先有果應有相現者正嘖果標相。令同上五物也。今果體亦不可得者序上來破體也。相亦不可得者序今求相不可得也。如是當知下總結因中無果也。問聞聲見鳥。聲是鳥標相。今見輪繩即知有瓶。輪繩是瓶標相。何言瓶無標相。答二義不可。一者繩輪猶是瓶因。上已就因內求果無蹤。今不應更舉。二者聲為鳥相。尋聲見鳥。繩為瓶相尋繩不見瓶相。非例也。
復次下第六遍檢果。遍檢果者就若自若他若因若果一切處求果無蹤名遍檢果。凡有五句。初是因中無果。若因不作下明他因無果。若縷不作下明無因不得有果。若果無因亦無者乘無果勢破因也。是故下結非因中有果。
復次下第七有常過。從上遍檢果生。上明因不作非因不作復不得自然而作。而言有此果。是故此果名之為常。文亦五句。初明果常。若果是常下第二句明一切皆常。若一切皆常下第三句明常無常俱無。是故常無常下第四呵嘖其俱無。是故不得言因中前有果下第五結非本宗。
復次下若就五種破門自上已來四門已竟。今是第五嘖異果。所以別開此門者。以上來皆是義勢相接。今更別開章破之。所以復是一門破也。此門亦有四破。一重過。二作為果。三正二因。四二作壞。合前七為十一也。今是初。若因中先有果生牒外義也。所以牒者凡有二義。一者義勢不接前。更別開破門故重牒也。二重牒因中前有果為顯成有重果過。良由因中前有故成重果。所以重牒。即果更與果異果作因者。正作重果破也。明縷中已有疊。疊是既縷家果。既已有疊即應可著。著復是疊家之果故是重果。而言異果者著果異疊果。故名異果。而言果更與異果作因者。此縷既有於疊。即為疊作因。此縷中之疊則堪著之。是故此疊復與著作因。故云果更與異果作因。問此與初章無窮過有何異耶。答上明已生果之更復應生。此是前後無窮。今就一時中而頓嘖之。今縷中有疊疊則堪著。疊復為著作因。如母腸中有子此復應有子。如是七世皆在母腸中一時頓有。故與上為異。破本有佛性義。汝言眾生中本有佛性。為異眾生為不異。若不異猶是眾生。眾生既無常佛性亦爾。佛性既常眾生亦爾。若眾生無常佛性常。亦應佛性無常眾生常。若有常無常則不應一也。若眾生與佛性異則已有佛。此佛已應放光動地。已應化眾生。所化眾生復本有佛性。亦應放光動地。如是無窮。若謂如地前有香者第二作為果。作為果者若縷中之疊未堪著。縷緣合始堪著者。此疊非縷中先有。緣合始有。為緣所作非是本有。違本宗義。故名作為果。又進退皆屈。若本有即為異果作因。若未有待緣作方有即墮因中本無果。
就文為三。一取外意。二正破。三結。非前有取意中前譬後法。所以取意者上以重果過外。外不受此難。明縷中雖有疊疊未堪著。故不得與著作因。如地雖前有香不以水灑此香未有發鼻識之用。縷中雖有疊緣若未會不能與著為因。故無重果之過。是事不然下第二論主破。前總非。次何以故下釋非也。今云不然者不然其法。非是不然其譬。所以不然其法者。若假緣合方有則果成始有。非因中本有。故云不然也。何以故下第二釋不然也。前正釋次傳釋。正釋云。如汝所說可了時名果此是緣合時始名果也。瓶等物非果者明若緣合時始名果則瓶等本有應非果也。此是本始相對緣合方始名果。瓶本有應非果也。何以故下第二傳釋。可了是作瓶等前有非作者。可了是緣合始有。為緣所作。瓶等本有非緣所作。是即以作為果者。依汝義緣合始有為緣所作。此即果也。則應云瓶等本有非緣所作應非是果。此即乖汝本有之宗故。次結云因中有果是事不然。問何故作可了之言耶。答可了者猶是可生。但為外人言地中有香因水故發則生因墮於了因。故作可了之言。又欲發下正二因破故作可了之言也。
復次了因下第三正二因。所以有此破來者。重為釋成上香譬故來也。恐外人云如香本有果亦本有。非始造作方有。是故今明。若爾水是香之了因。非是生因。泥應瓶了因非是生因。此文與上進退成難。上得生因則失本有。今得本有則失生因。故有此文來也。言正二因者為外人周正生了二因。則彼義自壞。了因二義。一但能顯物不能生物。二能兼了餘物。生因異此二義。一能生物。二但能生瓶。是故不同。何得言果本有耶。果若本有則生因成於了因。了因既有多用。生因亦作多用也。
復次若因中先有果下第四明二作壞。因中既其有果。則皆成已作。無復二作。若謂因中先無果下第二次破因中無果。所以破無者。前破執有家今破執無家。如僧佉衛世及二世有無。又猶是一人改於有宗而執無義。又論主上借無破有。謂論主破有用無。是故執無。又破無為成。破有以無見不息有執還生。是故破無令有心都淨。
文為三別。一破二救三破救。今是初。應有第二頭生者四大中無一頭亦無二頭。既生一頭亦應生二也。又無二不生二。無一亦應不生一。又無二而不生二。無一而生一者。亦應生二而不生一。又有生不生則有有不有。
問曰下第二救。救意云。四大是一頭因緣。故能生一頭。四大非二頭因緣。故不生二頭。以因緣不因緣故有生無生。無四難也。
答曰下第三破救凡有七破。一多因過。二多果咎。三俱無嘖。四生相壞。五同疑因。六三作癈。七懸搆嘖。今第一多因過也。問此破與第一何異。答上捉一因以對二果。今捉一果以對二因。所以異也。如石中無瓶泥中亦無瓶。既從泥亦應從石。泥是瓶因石亦是因。故名多因。然猶得重破上義。泥中無瓶是瓶緣者。亦無二頭應是二頭緣。無二頭非二頭緣者。無瓶亦非瓶緣。此則俱緣俱非緣俱生不生。又顛倒過。泥是瓶緣非二頭緣者亦應是二頭緣非是瓶緣。又若有緣非緣則有有不有。
復次下第二多果過。泥中無一果而生一果。無一切果應生一切果。故名多果過也。
若因中先無果下。第三俱無嘖。沙之與麻二俱無油。則俱不生。俱無則俱生。不爾沙生麻不生。顛倒過也。若麻生沙不生。則麻有而沙無也。
若謂曾見下。第四生相壞。先取外意。外人云。我曾見人取麻不取沙。是故麻生油沙不生。是故取麻不取沙。以曾見之言答四難。以上破不可用言通故。但取眼曾見救。是事不然下總非。何以故下釋非。問此與前第三俱無破何異。答上句以沙無類麻無。今縱有而生相不成。是故異也。生相不成如初門。油不自不他不共也。又汝引曾見救。我亦引曾破。汝生相不可得。又汝引曾見救。何不引曾聞救耶。汝已曾聞。初門求生相不成。今何故救耶。是故下結呵外人。
復次下第五同疑因。同疑因者因名生疑之所以。若了一事則萬途可明。何故近捨於今麻遠引曾見。今義既惑。曾見亦謬。俱惑所以名同疑因。又我今非但破其現麻。一切三世所有麻悉皆破之。縱汝遠引曾見不出所破。汝已於此現麻生疑。雖引曾見亦懷疑耳。今麻昔麻同不能生。於同生疑。故名同疑。此即指三世麻為因。同疑此因名同疑因。又依文釋者。因中有果無果亦有亦無。此之三種名之為因。汝今不解因中無果。與上不解因中有果及半有半無無異。同不了此三種。故名同疑因。文具有此三種意。問云何得破曾見耶。答外人舌不能通故引曾見為證。但會見之義符內外大小人情。此事難破故以三門嘖之者。但嘖其見麻生油故也。則汝為曾見麻中有油。為見其無。為見半有半無生油耶。以此三門嘖眼見即眼見便壞。所以然者無有人眼見。麻內有油故生。乳內有酪。童兒已有兒。食已有糞也。故知麻中無油眼無所見。半有同有。半無同無。故以三門嘖之。
復次下第六三作廢。就文為四。一牒外義。諸因相不成下第二標因不成。何以故下釋因不成。所以因不成者夫物得生事在於因。因若前無即造功無用。故云無作無成。作據其始成約其終。既無成作之功。則無因也。如是作者不得有所作下。第四結無三作。作者名人。使作者名他人。作是現前作是果。因中若無果既無此三事。
若謂因中前有果下第七懸搆嘖。所以名懸搆嘖者。論主懸搆取外人意以難於內與外同過。故名懸搆嘖。就文為二。一者假作外難內。二明內通外難。外難內中凡有二難。一者難論主因中有果。二者難內同無三作。若謂因中先有果者。此第一反質。論主執有果也。所以謂內執有果者。以見內借有破無故謂內破無執有。是故云。若謂因中先有果。上破有中亦應有此難。但以後例前。舉一可知。又二世有無及僧佉衛世計因果不出有無。若破有必立無。若破無必立有。前見論主破有謂論主執無。今見論主破無必應立有。是故作此難。又一切破有二門。一內破外。二外破外。上來明內破外意今明外破外。所以內外並破外者。欲明因中有果畢竟不可得。畢竟是障道及壞因果義故也。破因中有果既有內外二破。破因中無果亦有二破也。即不應有作作者作法別異第二齊過難。我執因中無果既無有三作。汝執因中有果亦無三作也。
是故汝說下第二論主通其二難。就文為二。一總非。二別答。總非中有三。初句牒外無三作難也。因中無果下第二敘外難意。汝作此二難以難於我欲成汝因中無果者。故是牒外意也。
是亦不然下。第三論主非其破有立無也。
何以故下第二別答二難。前遂近答第二齊難。論主明。若我執有難無可受汝難。我不執有難無。云何受汝難耶。又我有無俱破。汝今破我有者乃助我破。非破我也。又有無並出汝謂情。今還難汝有汝自通之。非開我也。又汝不立有我亦不立有。汝今破有。此是虛說。竟不開二家。是故因中無果者呵外人立無也。所以呵立無者。外前質有為欲成無在難既非。則無義便壞。故呵無也。復次下答其初難。意同前難。但前據無三作。今明因中非前有果。亦不受因中先無果者。外見論主破有便謂執無故。復明不受於無也。
若謂因中先有果下。第三段次破亦有亦無。凡有二難。一相違破。二指前破。相違破者就因中一果體不得亦是有亦是無。以有無相害故不言因中有性。為有無事為無。此不名通。只問其性之有無為相違耳。復次下第二縱是亦有亦無。同上二門所破。是故下前明因中有果無果等三句竟。此下第二釋偈第四句誰當有生者。并齊萬法即為二別。初結果空。有為空故下第二結歸三空也。
十二門論疏卷上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