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三(論本第六第七第八)
基撰
輸入者 吳靜梅
校對者 錢冬霞 陳愛云
改稿者 王 麗
地中第四段。不如理作意中。十六異論。文分為三。初問。次答。後如是十六異論由二種門下。結成前破。答中為二。初列敘小乘外道強勝上首十六異論。後次第別破。因中有果。文分四。一總標。二徵起。三敘執。四應審問彼下。廣破之。
雨眾外道者。謂數論師之大弟子十八部主。雨時生故名雨。彼之徒黨名眾。彼計諸法。略為三。中為四。廣為二十五諦。除神我諦。中間二十三諦名果。自性名因。果住因中。仍無別體。如金為釵鐺。因果相殊。更無別體。名因有果。如唯識疏。金七十論述。
敘執有二。初總。後別。別理中分三。初敘執所由。次彼作意思下敘執。後如是由施設故。結成因中常果性。執所由中。為性尋思者。性多思慮。為性觀察者。性多推搆。初體是思。後體是慧。住尋思地住自辨地者。地謂所依。依內尋伺外起言辨。在異生位。在思度位。故作是執。初四由法。後二由位。由具彼法。在彼位故。
敘執有二。初敘四道理。後若不爾者下。返申四難成前四。一世俗共成理。若從彼性此性得生等是。謂從彼穀此禾得生。世界共知。穀為禾因。非麥為因二唯於此求理。若求果者唯取此因非餘。謂世等禾果。唯取穀因。以求禾生。而種於穀。非餘麥等。三營搆非餘理。若即於彼穀加功營搆諸所求事非餘。謂即於彼穀。用力種鋤以求禾果。非於麥等。四果從彼生理。又若彼果即從彼生不從餘生。謂彼禾果從彼穀生。不從麥生。故知穀因中。已先有禾果。
上敘四理。下返申四難。於前四一一別配。
初難云。若不從彼穀此禾得生。爾者應世俗間。共立一切是一切因。果無定因果通生故。亦應麥等是穀等因。二難云。若求禾果。不唯求取穀因。爾者為求一禾果。應取一切麥豆等因。三若不於穀用力種鋤以求禾果。爾者為求禾果。應於一切麥豆等中。加功營搆。四若彼禾果不唯從穀生。爾者應從一切麥豆等中。所餘一切穀麥等生。
總結成中。如是者。牒前道理。施設故。結前第一因。世所施設穀是禾因。如是下三故字。別配下三理。隨義應知。
別破之中分三。初總徵。二別難。後結成。別難中分二。初別申四道理。後顯五相以示正宗。一無異道理。相者體也。因果無異。應無二種決定差別。應立量云。汝之果體。應非決定。果相即因相故。猶如因相。因相亦然。彼執體一相有異故。論有宗因故今加喻。若有異相下並設遮。若未生相便於因中果猶未生而說是有不應理者。因中之果。體猶未生。如何說有。量云。汝果於因中不應說有。未生相故。如兔角等。若已生相即果體已生復從因生不應理者。量云。因中先有已生果法應更不從因生。體已生故。如已生果。或言生者。是有體義正是本宗。
示正宗中。又有相法於有相法中者。有相即有體相。能依果法。於有相法中即有體相。所依因法。第三即由自相可得如因自體不由比度者。如因自相有能生果功能可得。非有果體。此因自體現所可見。不由比度。四由自作業可得。謂如了別色業。以顯眼識等。五由因變異故果成變異等者。親因既變。果亦隨之。緣亦如是。如穀禾等非因無變而獨變果。如何汝等自性不變。餘諦變成。量云。汝之自性亦應變異。果變異故。如穀麥等。四因結上。文易可知。
從緣顯了論中。文亦有四。即數論師金七十論。二十三諦。住在因中。從眾緣顯變為餘諦。用息歸本。一切世間本無生滅故。從緣顯如常分別。
此中有說。前兩眾計法從緣生。故先難云。果先是有。復從緣生。不應正理。今從緣顯故兩眾別。此義不然。論云。謂即因中有果者計。故非雨師。因明亦云。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名能別不成。若數論師計有生者。生必滅故。如何說為能別不成。故知前後同一師計。前言生者。表是有義。或設遮故。
聲相論者。即聲顯師。非聲生計。聲體是有。從緣顯之。
理中果先是有復從因生等者。初設難。一切非顯者計。謂彼果法先來體有。復從因生不應道理。及成果法但從因顯。諸計生者。無執果法住在因中。彼順自宗果先是有。復徵他計云從因生。
然非不用功為成於果等者。世立顯道理。謂世求果法。非不用功於因。若不為顯果。復何緣而作功用。故作功用為成果者。豈不唯為顯了果耶。既果不生故知從顯。
破中分三。初破數論執。次申正義。後例破聲論。初中分二。初別難。後結成。別難中分三。一有障無障。二有性果性。三為異不異。
有障無障者。謂果不顯時為有障。體生故為障。而果不顯為無障體。而為障彼故果不顯。難無障體量云。無體應不能為障。以無體故。如石女兒。或汝果法應本已顯。無障緣故。如汝因法。
若有障緣屬果之因何故不障同是有者。謂果體有有障。能障因體不無障。亦無障。俱是有故。量云。汝有體因障亦應障計體有故。如所障果。如水為果。闇能障之。盆是水因。闇亦能障。水盆俱有。闇障無差。因果不無。障障應等。翻覆比量義准可知。設若救云障緣亦能障於因者。亦應顯因。何故但言從緣顯果。量云。汝宗之因應從緣顯。障所障故。猶如果法。或汝果法不從緣顯。許有障故。猶如因法。
有性是障緣等者。有性謂有體性。果性謂因所有即體名為義名果性。此中問。有體作障緣為果義作障緣。若有體是障緣。體性常有。是則性永不得顯。顯如未顯。常有體故。因亦常有。何不為障。而獨果有能為障耶。量云。汝宗之果應永不顯。常有性故。猶如未顯。汝宗因體亦應為障。體常有故。猶如於果。若言果性是障緣者。如芽一法。亦因亦果。望種是果。望莖是因。望莖不障。望因能障。障義攝顯不顯。故成一法亦顯不顯。應立量云。汝宗果體。亦應不顯。有因體故。如自性因。然彼宗果體。一向顯故為此難。或汝自性體亦應果。顯之因故。如後果因。猶彼執芽是因必顯故成斯難或應果性非障。體即因故。如因因亦應障。即果體故。如果。故言一法亦因亦果。
本法與顯為異不異等者。本法即果。先來有故。顯謂顯了。遇緣顯故。若不異者法應常顯。本來果法先常有故。先顯今顯。不應道理。量云。汝宗果法先來應顯。即本法故。猶如本法。汝宗果法應今始有。以即顯故。如今始顯。本法比量翻此可知。
若言異者彼顯為無因耶等者。問果顯時有因無因。無因量云。果法先來應顯。顯無因故。如後顯時。或今應不顯。顯無因故。如未顯時。
若有顯因果性可顯非是因性等者。一種有因。果性可顯。不可顯因性。不應道理。量云。汝因應顯。顯有因故。猶如果法。或果應不顯。顯有因故。猶如於因。若彼救云。果法未顯。顯因須顯。因法不隱。何須因顯。有體是同。顯因稱有。有顯不顯。與理相違。量云。有體因顯亦應顯因。因顯有故。猶如顯果。
結牒彼言性若是死不可顯了等者。有相法中。若無彼性。不可顯了。如角中乳。水中酪等。若有彼性方可顯了。如乳中酪。鑛中金。不遮有無性。但遮果住因。
示正義有六。一處遠難取。二四障難取。前第三云。覆蔽隱沒映奪幻惑。三微細難取。如極微等。四心亂難取。如神通境等。五根壞難取。如老昧病等。六無智難取。如無真智他心智等。非彼因中先有果性。而不可取。六不攝故。
聲論者計。若內若外。全分一分。皆如唯識第一疏說。上來二計皆是增益邪見所收。
三世論中。文亦有四。一敘宗。二徵詰。三敘執。四破之。敘執中。初敘外道。後敘小乘。外宗量云。去來實有。世所攝故。猶如現在。內道教中一切有者。即十二處。彼宗意言。此十二處實相是有。意緣三世十二法處。故去來有。廣如俱舍第二十卷。及五十二。初釋此經義。
理中若法自相安住此法真實是有者。總結諸法安住自相。此法真有。不安住自相。此法成無。如龜毛等。以去來世住自相故。法體成有。不同龜毛。若未來無者。應未受自體。應不即未來。量云。大乘未來應非未來。未受自體相故。如龜毛等。若過去無者。應失過去自體相。應不名過去。量云。大乘過去應非過去。失自體相故。如龜毛等。若如是者。三世諸法自相不成。自相不成故。亦非真實。量云。大乘現在自相不成。或亦非真實。世所攝故。猶如去來。現在既不爾。去來云何然。或有為自相實不成。無三世故。如兔角等。
破宗有五。一申三難。二他返詰。三重徵破。四釋彼經。五說三世各十二相。以顯彼非。初中有二。初申三難。後如是自相故總結前文三難者。一一異自相難。二常等共相難。三來等七義難。
有言相一立三世相不應道理。相者體也。量云。世應無三。即一體故。猶如一體。或世應無三相。是一故。猶如現在。此是設遮。非本宗義。
若相異者性相實有不應道理。此實說言。三世相異離現在。外者去來二世性相實有。不應道理。量云。去來性相應非實有。異現在故。猶如兔角。大乘真如非定異現在故。無不定過。或因云現在無為所不攝故。宗喻同前。
為是常相無常相者。三世共有故名共相。若常相者。假說徵詰。非正彼宗。量云。汝宗五蘊應不墮三世。許常相故。如無為等。若無常相三世恒有。亦不應理。量云。汝宗五蘊非於三世恒是實有。無常相故。如兔角等。若言表詮無常非遮詮者。量云。五蘊諸法非三世恒有。世所攝故。如幻事七。
義難中。初敘七難。後牒別破。合有四。薩婆多俱舍第二十頌曰。此中有四種。類相位待異。第三約作用。立世最為善。法求說。世由類不同。法行世時。類別非體。如金作器。形別類同。如乳成酪。味捨色在。法從未來流至現世。現入過去。唯捨得類。非捨得體。妙音說。世由相不同。法行世時。過去正與過去相合。而不名為離現未相。未來正與未來相合。而不名為離過現相。現世正與現在相合。而不名為離過去相。如染一妻。於餘姬媵不名離染。世友說。世由位不同。法行世時。體同位別如運一籌。置一名一。置百名百。置千名千。
覺天說世。由待不同。法行世時。前後相待。立名有異。如一女人名母名女。世親說言。此四說中。第一執。同數論外道。第二執相。離皆有三相故。如染妻時。現有貪起。餘但成就。何義為同。第四執一。世應即有三世。如過去世前後剎那。應名去來及與現在。未來亦然。相待同故。由此第三最為善說。依法作用未有正有已有別故。今此七義。初來徵者。難法救類異義。第四難有業。破世友位別作用師義。第六異相。破覺天相待師義。第四第七有現在分。破妙音相異師義。餘三設遮。非本部計。破此四師如俱舍說。決擇五十一。敘為六計。文意大同。
未至現在者。法體不遷轉。向現在於此生者。未來死滅。現在方生。為緣生現者。法住未來為因緣故。生現別法。今有業者。未來無用。現在用生。今相圓者。本相不圓至現方滿。今異相者。本體雖同。相待相別。有現在分者。謂法未來有未來分。及現在過去分。義顯現在亦在現在分。及未來過去分。過去亦然。今此但舉有二世分。餘類可知。五十一有六。無此第六。彼第六者。即此第七。或有釋言。此第六七合是彼第六。今異相者。即彼現在。有現在分及未來分。此離彼合。亦不相違。若作此釋。便無覺天相待師義。故應知前所說為善。
別破分二。初五段破。後例往過去。後三合例業用破故。第一難有三。一有方所。二與現在無別。三應是常。初難量云。未來應有方所。有來至故。猶如現在。又未來應與現在無別。有來至故。有方所故。猶如現在。又未來法體應是常。本今有故。如虛空等。五十一云。未來諸法。不來至現在。無方處故。猶善無為。第二難有二。一未來不生於今。現在本無今生。量云。未來世法應非有為。本不生故。如虛空等。亦非實有。非是無為。本不生故。如兔角等。二未來未生而言死沒。量云。未來諸法應無死沒。本未生故。如虛空等。又未來法亦應有生。許有死故。猶如現在。第三難有二。一破應是常。量云。住未來世為緣之法。應是常住。不遷流故。如無為等。二應本無今生。非未來法生。此違宗。難彼說未來法流入現在。今現在法。未來緣生。未來先無。今方始生。非未來法生。豈不違宗。第四破業用有三。一本無業用。今有業用。難云。是即本有其體。今方有用。便有同前緣生之中第二過失。現在業生。非從未來生故。用不離體。應非新有。體不離用。應非舊成。為量同前。二云。業用與法有異相。難云。此業用相。與其本法。二俱體有。業未來無。故不應理。量云。業用未來應有。許一切有故。如體。體未來應無。許一切有故。如業用。或以異相為因。體與業用。互相異故。宗喻同前。三云。業與本法無異相。難云。業用則法。法體本有。本無業用今方有者。不應正理。量云。業應本有。即體故。如體。體應本無。即業故。如業。彼宗計業與體無別。今難異者乃是設遮。五十一云。佛說諸行非常非恒。汝業無常。行應是常。便違佛教。
餘三例破中。復有自性雜亂過失者。此顯第七有現在分雜亂之過。未來既有現在之分。應即現在。有現分故。猶如現在。現難亦然。故成雜亂。其相圓滿。應立量云。未來相應滿。有餘一分相故。如現在。或現在相應不圓滿。有餘一分相故。猶如未來。異相之難為量同此。第二結前中有九故字。自相者。結前三世自相一異。共相者。結前三世常無常。三世共有故。餘七即前七。難三世二他返詰。
如是記已者。謂記別分別解釋深密之義。
如說一切有謂十二處者。此言意顯。十二處通三世。意識所緣法境。三世俱是。若去來無便違此教。
三重徵破中。彼宗緣無不生心。緣兔角等時。曾別見其兔。曾別見其角。合之一處。非今緣無。若爾便佛教相違說無知無故。不爾唯應有知於有。下難緣無心者。是設遮計。
第四釋彼所引經有三。初釋十二處。次釋過去業。後釋有三世色等於無法密意說有無相者。意顯無法能自持無。有此持無之法故。成密意說之為有說之為法。非顯無法如有有體。於有法中亦密意有者。有非實假說有持。故名密意。
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為轉名習氣者。即此習氣行之勝異。相續間斷隱顯細粗緣不緣礙不礙等有差別故。
第五三釋。名十二相。未來中可生法相。謂不得非擇滅法。不可生法相。謂得非擇滅法。生法應可求。不生法不應求相。
第四破我中有五。一敘宗。二問意。三敘執。四徵破。五顯正義。
有我薩埵等者。此唯有六。八十三中有八。般若有四等。皆如樞要會。
敘執中。初總敘二因。後別顯二因。因修不思。亦知有覺。作意思量亦知有我。故名二因。
徵破中有二。初別申十難。後總結之一。不覺為先難。難先任運知有我。二世間所作為以覺為因下。思覺為先難。難前作意思量亦知有我下。合難二三為即於蘊施設有我下。於蘊假設難。四所計之我為即見者等相下。於蘊假設難。五為與染淨相應下。建立染淨難。六為與流轉相相應下。生死涅槃難。七為由境界所生若苦若樂下。作受解脫難。八又汝今應說自所欲為唯於我說為作者下。施設有作難。九又汝應說自意所欲為唯於我建立於我下。施設言說難。十計我之見為善不善下。施設眾見難。
下結之中有十故字。應配此文。初難有四。又字即分為四。初難云。為即於所見事起薩埵覺者。此師本計。離蘊有我故。計所見色等為我。是顛倒覺。遮即蘊計。此違教失。無別比量。或即蘊計師云。執有我見沈淪生死。言無我見能證得涅槃。故於色等此有我者。名為顛倒。若彼異蘊計有我者。我有形量等。不應道理。彼離蘊我。或如身量。或如芥子。故有形量。此難我有色不成。有勝劣者。受用剎帝利等者想用。或愚智者行用。或能取境界者識用。故離蘊外無別此能。總立量云。離蘊之我應無形量等互許離蘊故。如兔角等第二難云。為唯由此法自體起此覺等者。此意問。於所覺境自體起我覺。為於餘處。若於所覺法自體起我覺者。汝如何說即蘊計我。名為顛倒。於所見色。有形量等。起我覺故。色即是我。故非離色而別有我。執色為我。故非顛倒。量云。汝執色我心應非顛倒。許順所緣故。如他心智等。若由餘體起此覺等者。謂亦由心等。起形量我覺。即於一切境界法。起形量覺。非唯緣色。亦應緣色得有我勝劣等覺。非唯緣受等起於彼覺。境心二種便成雜亂。一色等境。亦是受想行等覺因。量云。汝宗色等應是受等。起勝劣等覺故。如受等。餘一切量准此應知。第三難中。若不緣起者即非撥現量者。現量現見遠杌為人。便於無情。起有情覺故。不起者名非現量。此中亦有世間相違。略故不說。此意難云。汝計緣色等得起受等覺。皆是真覺。非為倒覺。故於遠杌執為人覺。亦應非倒。此既顛倒。返成於無我。妄起薩埵覺。計有於非情。起薩埵覺故。第四難云。若取現量義者唯色等蘊是現量義我非現量義不應理者。義者境也。彼宗計我非現量境。今言現境。是設遮破。唯五蘊是現量義。彼此共成。我非境義。汝宗自述。今言現境。乃是違宗。此覺若取比量境者。此我之覺。童稚上起。彼未能思。不能比度。不應率爾我覺得生。量云。嬰孩我覺應不得生。無思度故。如石女兒。總立量云。汝我俱非現比量境。無同喻故。如兔角等。
上來四文不覺為前難訖。自下第二思覺為先難。有五又字。即為五段。數論執我體唯受者。勝論執我通作受者。下破作用。隨義應悉。第二難中。若無常者此所作因體是變異執有我等者。所作者。生義。所作之因體是變異。無常之法。我是作者。仍言有常。而有所作。不應道理。顯揚論云。執我有所作。不應道理。不說有常。今但言執我有。有通二義。一有常。二有所作。常有量云。我應非常有。有所作故。如粗地等。若是常者。我應無所作。以是常故。如虛空等。常是正難。無常設遮。
第三難中。有動作我等者。數論勝論。我無動作。遍虛空故。遍出離繫。執我有動作。不遍空故。作義雖同。動義別故。有動作我有所作者。是則常作。不應復作。我常有故。恒動常作。非今始作。不應復作。量云。汝動我未作先應作。恒動作故。如今所作。無動作我而有所作。不應道理。量云。無動作我應無所作。無動作故。如虛空等。
第四難中。若有因作而言我作。便違自宗。若無因作。我應恒作。我恒有故。不待因故。量云。餘一切事。未作此事時。亦恒應作。執我恒有不待因故。如今作時。
第三於蘊假設難中分二。初敘四計。後別徵斥。四計者。初即蘊計。後三異蘊。異蘊中。初我。異蘊住在蘊中。次我。異蘊住於蘊外。我仍屬蘊。謂此是色我。乃至識我。後住蘊外而不屬蘊。
破第二計。難常中有四破。第三若不生起法及非法應諸蘊身畢竟不起者。我若不造法及非法。後蘊應無。以無因故。量云。應後蘊畢竟不生。執我不起法非法故。猶如兔角又應不由功用我常解脫。以不生起法非法故。量云。汝我在生死不由功用應成解脫。不造決非法故。如涅槃位。彼說我得涅槃之時。離眾縛故。名為解脫。在生死中。便有縛縛。又於此滅壞後於餘處不作而得有大過失等者。我無常滅。業亦隨無。後餘果生無因而有。是謂不作而得過也。我今佛法種剎那滅。隨本識中前滅後生。果由因起。汝無熏習我滅業亡。後果無因故成大過。量云。汝我滅已後有果應不生。以無因故。如兔角等。
破第三計中。若蘊外餘處汝處計我應是無為。此難乍似相扶極成。彼計常故。今此無過。六十五云。無有變異。是其常相。我既無變。當來現在有二因緣。皆不應理。若當來無變者。使無生老病死損等。為人天等。五趣流轉。若現在世無變者。便於愛非愛等諸境界中。應無苦樂愛恚癡等之所變異。乃至不應由此等故行法非法。我既有此現當變異。即是無常。體即是蘊。故實蘊有。便無此相。此相無故。應是無為。若是無為。便無此相。量云。汝受蘊我應無此等變異之相。許無為故。猶如虛空。此言應是無為者。顯我應無變異相義。或此中意。難成虛空。汝我應是虛空無為。許異蘊故。如空無為。其真如等。非定異蘊。無不定過。
破第四計中。應無染污者。六十五云。若無有蘊。便無有色與身相應。乃至亦非受用境界分別意相應。既無此五。不由功用我應解脫。無有染污。又我與身不應相屬。量云。我應無染污任運解脫。又應不言我有色等。計異蘊故。不為蘊故。如虛空等。彼計實我雖不屬蘊。仍言我有色等。故為此難。不爾便有相扶極成。不應相屬者。是我有色等義。非攝屬義。第四於彼立有難中分二。初為二徵。後隨別釋徵。初復二。初標二門。後隨別釋。此難思覺有我中。已正當見知我有也。釋第二門中。復分為二。初標二門。後隨別釋。二門者。一所成業。二我所執具。
業中有五。一如種子難。親所作故應無常。二如陶師難。別體成故應非常。三如神通難。有自在故。應無地獄貪瞋等生。四如地難。無作所依顯了業故。五如空難。色無假立。無業用故。
若是我所執具者。若言如鐮等者。此意說言。謂鐮非但能斷他物。離鐮之外。亦有刀等能斷於鐮。離見等外於餘物上。別有能見。能見等用。定不可得。故離見外無別有我而執見等又釋非但鐮能斷物。更有餘物能斷於物。離見等外別見業故無有我。此釋稍疏。喻不相似。難見等是我所執具故。
如世間火雖能燒者亦得能燒等者。人為能燒者。火為所執。能燒之體。火離於人。自能燒物故。見等見物離自能見何假我耶。此二比量。思准可知。
上來合難即見者等相展轉相生。自下方難離見者等相。第六生死涅槃難中。諸行中此流轉相可得如於身牙河灯乘等者。此意說言。如於身行中流轉可得。其外法牙河燈乘者。雖無有我。亦得流轉。故身流轉。何須有我。量云。內身流轉定無有我。有流轉故。如牙河等。
七作受解脫難中。設是我者我應無常者。彼受者作者等不是諸行。即是我者我應無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無變異應非受者等。無變異故。如虛空等。
十施設眾見難中有三。一難我見善不善。二難無我見善不善。三難我及我見計為我邪。我見有二。一執我見彼說顛倒。二緣我慧彼說非倒。今雙問云。初難善者問緣我慧。量云。緣我之慧亦應顛倒。緣我慧故。如執我見。或設難執我見。若是善者。如文可知。若不善者。不應說正及非顛倒者。見已不善。應非順境。如何名正。我有稱心緣起我覺。所執之我說非顛倒。唯識敘彼云。若爾如何執有我者所信至教。皆毀我見。稱讚無我等。乃至廣說。故今問彼。無我之見若言是善者。外道亦讚無我見故。若言不善而一切智者。此縱彼師名一切智。讚無我見速證涅槃。今說為不善故。不應道理。若說佛為一切智者。讚無我見他不信故。
第五常論中。文亦有五。我及世間皆是常住等者。世間有二。一五蘊世間。二國土世間。數論師計。二皆常住。或隨所應。餘師所計。我者自我。世間者他我。下諸常論法依此計。作者有二。一自作。謂宿作因。二他作。空時方我本際等作。此非二作者作。名非作者作。亦非自在天。及梵王等。諸變化者之所變化。名非化者化。此依八十七卷釋。由性常故不可損害。如山地等積集而住。
伊師迦者。西方二釋。一近王舍城。有高大山。堅硬常住。我等亦爾。或復有草。名伊師迦。體性堅實。故喻我等。
六十二見中。四十見是常見。謂四一切常。四一分常。八有想。八無想。十六非想非非想。并計極微體性常住。勝論順世。皆有此計敘執有二。初敘四十常見所因。後敘極微執常所以。六十二見。如此卷。及後卷之五十八八十七。顯揚第九。第十。對法第一。唯識第六。別章等釋。其梵網。六十二見經。及舍利弗阿毘曇。是正量部義。長阿含經梵動品。是大眾部義。大毘婆沙第一百九十九。二百。是一切有部義。非此所宗。其大品經第十五。大智度論。說身邊見以為根本。五蘊各有四我所見。三世各成二十句見。并本合有六十二見。隨機別說。非此所明。恐繁不述。
依下中上靜慮者。此四一切常論。八十七云。謂計前際三常論中。由上中上清淨差別。各宿住隨念俱行。意顯依下品定起宿住念。知過去二十成劫。依中品定憶四十成劫。依上品定憶八十成劫。皆悉是常。由執世間空劫為隱。有劫為顯。非滅壞故。四依天眼見現在世。不知生滅。或見諸識。此滅彼生。無斷絕故。見粗非細遂執為常。天眼為先。方見生死現在故。是未來前際。此中前三憶過去世。後一現在未來前故。合名前際。此諸見中。過去名前際。未來名後際。現在通二。待望別故。
或見梵王隨意成立者。一分常見。梵王立言我常子無常。有事彼者。隨波意立此無常彼常。是初一分常見。
或見四大種變異等者。聞梵王立大種常。心無常。或心常。大種無常。同彼忍可名第二一分常見。三戲忘天沒。來生此間。四意憤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二俱憶言在彼諸天無此二事。故是常住。我有來此故無常。故名第三第四一分常見。此中說依定得宿住念。憶色界法勝計者見故。略說初二干不說後二。
後際見中於想及受雖見差別等者。雖見受及想二體。我所差別。不見此二自相差別。執為我所計。我有想等三十二見。若見自相之執我所或不見自相者。顯揚第九云。不見我自相差別。謂不見我都無自性。執此想受為我有之。遂便發起三十二見。我及世間諸常見。生八有想八無想見。俱非之中。有色等四。有邊等四。小想等四。合名為想。有樂等四合名為受。至下當知。有想者。除無想天及非想非非想。餘一切地。無想者。謂無想天。俱非者。謂非想非非想處。
計有為先有果集起離散為先有果壞滅等者。謂彼計執。實有體性。空劫時為先。至成劫時有果集起。散常極微集成粗故。於壞劫時。粗聚眾色離散為先。有四大壞滅。還唯極微。住在空劫時。彼由宿住隨念。見壞劫未粗色散成微。成劫之初散微成聚色。或見空劫迥色諸微。遂執為常。此勝論師執細常粗無常。
破執有二。初破。後結。破中初破三十二見。後破極微。初中復四。第二破中。若取我者憶念過去如是名等諸有情類等者。謂得宿住隨念有情。憶念我昔如是名姓。名姓既非我體。如何言念取我而生。
第三難云。緣彼現前和合色境眼識起時等者。此中問意。眼識現在緣色之時。住昔曾起耳等識法。為滅為轉。若言轉者。於曾所起百千境識。由今現在一色境界。依一切時位。彼諸識皆起。便違正理。
第四破云。所執之我由想所作及受所作等者。此中意顯。想受二法俱為我所。由此二種擊作於我。我或有時。有一想等。故想受二名為能作。我為所作。如世財物擊作有情。有情或時。緣少財等生貪瞋等。此亦如是。非我先無為想受作方始。有義。
若言無者。有一想已後種種想等者。此下合難想受作我無變異義。以有想十六見為難。十二見想作。四見受作。一想者。八十七云。在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種種想者。謂在下地狹小想。即種種想。無量想即是一想。無所有處亦是一想。非無量想。略故不說。又執少色為我。想為我所。想與彼合名為少想。瑜伽故指在種種想地。執無量色為我。想為我所等。名無量想。瑜伽故指在於一想。然八十七云。如其次第。前二有後二。然逆次第非順次第。義理推故。此難前想所作無變異。
我純有樂等者。八十七云。有樂。在下三靜慮。有苦。在捺落迎。有苦有樂。在鬼傍生人欲界天。不苦不樂。在第四靜慮已上諸地。此難前受所作無變異。又想論中八句。
又若計命即是身者。下。因難想作。便明有想論中我有色等死後有想等餘八句。以前敘執中。於想及受皆起執故。命者我也。執我有色死後生有想地。執我非色死後生有想地。若執我俱遍色非色無二無缺。彼計我亦色亦非色死後生有想地。為准此第三句。說第四我非色非非色死後生有想地。
又若見少色少非色者。彼計我有邊。計色非色二俱是我。但見少故。名為有邊見。彼二無量。便起第二。計我無邊見色我少非色我無量。或翻見此。便計第三我亦有邊亦無邊。第四句翻此可知。文別義同。更無別理。或翻第三別有自體。謂得涅槃解脫之我。遠離二種。名非有邊非無邊。此四為先。死後皆生諸有想地。故十六論合難想受所作我體無變異義。若無變異。云何有此變異不同。唯難想受二所變異。無想俱非故略不說。後二四句。與無想八及俱非八。初執我同。但是死後。如前所說。生地有異。無多別故。略而不說。
第二段。破極微中有五。初難中。若已觀察違諸量故者。現比二量。所不得故。猶如兔角。定非實有。彼宗雖計現量所得。此宗說非空劫迥色。但有阿拏
已上粗色。現量可得。非極微故。小乘雖言輪王及天眼二現量得。然非我許。虛搆成故。
第二難云轉復羸劣而言是常不應理者。量云。極微轉小應非是常。損減羸劣故。如阿拏色。彼計比粗色損減無常故。若由異相是則極微超過地水等相者。即應粗物是地水等極微。乃非許異相故。量云。極微應非地水等相。許異微等地等相故。如心心所。又亦不能生地等果。非種類故。如心心所。又彼極微離地等外更無異相可得定非地等。非彼類故。如虛空等。此中二難皆是本宗。
第三難中。若不異相者由與彼因無差別故亦應是常等者。彼本計云。所生粗色不越因量故。難因果二相既無差別。因亦應為果。無異相故。如果。果亦應為因。無異相故。如因。故無決定。若從離散應一切時一切果生等者。成劫之時。聚色若從散別極微生。即空劫時所有極微。皆能生果。因恒有故。如劫成時。非但成時為因有果。故成因果無決定義。又粗聚色性。是無常能生。散極微體是常住。粗細常住二返相生。應一切時。相違之因生一切果。故說應無因果決定。計異類法得相生故已上設遮。下破本計若言不過彼形質量等者。因果二量大小既同。去何極微名質分粗形有分。成唯識云。所生果色不越因量。應如極微不名粗色。為量如彼。顯揚第十四云。若不過者。粗質礙物。應如極微不可執取。不見質礙。不明淨物。同在一處故非道理。彼說量德合故非粗似粗等救。皆如彼破。
若言過者諸極微體無細分故不可分折取生粗物亦應是常者。極微不可折。有體既稱常。粗物雖過本。有體亦應常。顯揚十四云。若過彼量者。過量之處。粗質礙物非極微成。應是常住。此意難言。極微無細分。不可折稱常。所生粗物過量之處。餘之細分不可分折。亦應是常。且難初二合所生粗名極微。非難餘有分。若轉計言過量之處餘之細分一分極微。本無今起者。是即汝計極微為常。不應道理。許新生故。顯揚云。若汝計有餘極微生。是則極微。應非常住。或諸粗物是細極微性。而得新生。本無念起應一切極微體皆非常。此重難前不過量義。過量義是轉計。不過量是本宗。上來合是第三段破。有三轉遮。尋文可解。
第四難。顯揚有三。一如種子辨體生。應是無常。二若如乳即體生極微。應變異。三如陶師別體生極微。劬勞即此思慮。成唯識難有二。一難極微。二難粗色。極微有三難。一實。二常。三能生粗色能生粗色有二難。一不越因量。二是實有。皆廣如彼。
第五難。誰復於彼制其者功能者。誰於彼極微。制有情功力。不令生之。比量可知。若言不因有情是即無用而外物生者。用謂由也。所用也。於有情無用。不由有情故而外物生。不應道理。量云。汝等外物應不得生。不由有情故。損於有無因故。如龜毛等。
第二結中。有八故字。初三結破四十常見。後五結破極微是常。初文有四。不結第一。例破易故。餘三次第各配一又字。後結極微五又字亦然。共相故者。結前常義。常與無常是共相故。自相故者。結異不異相。極微自體。相與果。異不異故名自相。
第五申正義中。一切時者。於三世時。一切種子者。於一切有為差別在種類中。自然者。本性。由他者。為他物壞。無生者。無起作。於此五中。無變無動。乃名為常。彼前所計。既乖此五。明知無常。不應妄執。
第七卷
宿作因中文有五。廣說如經者。謂如經言。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迦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後不復有漏。由無漏故業盡。由業盡故苦盡。由苦盡故得證苦邊。此等並是佛經本文。牒敘彼宗。今此論中合為八句。而散牒釋。應尋此文以知論意。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宿惡業苦行。便吐現新惡業。由不作之害令不起。二業既盡後無有漏。純是善故說後無漏。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作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者。今現苦惱皆宿作因。現在作惡不招現苦。由現作惡方便力故。故業便熟。故論言及現法方便。非是現惡別招現苦。無慚外道者。即尼揵陀弗怛羅。成唯識云。無慚外道離繫子也。露形苦行。離言者繫縛。外形既爾。表內亦然若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等者。此中意說。一切惡因皆是宿作。何故說言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等。新亦作惡非宿作。量云。現在惡因於此身有能招苦。惡因攝故。如宿惡因或復有苦雜因所生等者。因先善業得事王君。邪事為因而返招苦。二業果熟故名雜因。非是二業共招一果。或復故業應招苦惱。邪事王故。故業便熟名為雜業。如事於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等者。先造善業應獲富財。誑語謟逗遂獲珍寶。二業俱熟。是名雜因。如是由先獲財善業。今者應熟。假現農業。或假劫盜。或假屠害。便獲富樂。亦名雜業。有雖商賈等。乃至屠害。不獲財富者。先無善福可獲果故。如新所造引餘有業者。即是一切順現受業。養父母等。乃至工巧業處現獲珍寶。皆純現業。
自在等作中。文亦有四。敘宗中。士夫。即補特伽羅丈夫。即神我也。能造作故。自在等者。自在即大自在天等。謂唯識所云。大梵‧時‧方‧本際‧自然‧虛空‧我等頌中功能無體性者。難彼功能理不成熟。名無體性。顯揚十四更有轉計。恐繁不述若有用者則於彼用無有自在而於世間有自在者。用謂自在。所須作用。且如人天有妙欲故。可言有用。三惡趣等。諸無用具。此等現前如何自在。於地獄等不須自在現前故若無用者。於自在天都無所須。而生世間是則自在。乃有癡狂愚癡之過。故非道理。若唯用大自在為因等者。大自在天無始已有。出所生法亦無始成故。非自在天能生諸法。如牛兩角俱時出生。一果一因便違正理。故顯揚十四云。如自在體本來常有。世間亦爾。不應更生。以俱有故。無用新生。若言亦取餘為因者。此因不可得故。現比二量等此因無。如兔角等。故非別有。有時起善。或起不善。有時有樂欲。或時無樂欲。故非自在。顯揚十四縱有因云。若亦言少待其餘因者。此所待因若無有因。一切世間亦應如是。若有餘因。世間亦爾。從餘因生。何須自在。彼更有徵。恐繁且止。
害為正法中。文有五。第五申正義。餘四如前能祀者。能祭祀殺生人所害者所用祭祀所害生命諸助伴者。助祭祀者若是法自體者離彼殺生不能感得自所愛果等者。殺生咒術。若是正法。應離殺生。此咒應獨能感得可愛果。自既能感。何假殺生。若離殺生自不能感。如何轉彼殺生非法。成於正法。當來感得可愛果生若能息者無處無時無有一人等者若殺生咒術。能息貪瞋等者。不見十方一切處。亦不見三世一切時。有其一人息貪瞋等現量既不見。云何說彼能息除耶。佛法內咒。理能息內貪瞋癡毒若遍行者自所愛親不先用祀者。此咒若遍殺一切生處。行法為正法者。汝所愛親。何不先殺用祀天耶。若不遍者。咒能不定。違比量故。或有不遍故若唯轉因於果無能者。由咒行殺。唯感所殺等罪因。不感罪果。又轉不轉比量相違若亦轉果應如轉變等者。由行咒殺生。當來能變羊等惡色。令成妙色。亦應現在由咒術力不殺羊命。即令轉得可愛天身。何假殺之。後令羊等捨羊身已。方取天身。比量可知。
結中有五故字。因故者。結前法非法後果因故譬喻故者。結前喻伏毒咒不決定故者。結遍不遍。餘二可知若業自所不欲者。自不欲樂。唯以他作名為非法。菩薩若捨妻子。先曉喻後方轉捨之。不得慈善。王捨咒作而不實故。作損他體是不善。若身語業自性無記者。不善思發名為非法。或談一切自性無記業。非順理故。名為非法。
邊無邊論。文亦有四。皆依靜慮宿住通。後方起此見。若依斷邊際求世邊時等者。此觀壞劫間斷之時。不見後成。便起邊想。非我後生。故非邊見。若見成劫不見壞劫時。起無邊想。若依十方周遍廣求時。於上下處所。見極邊際。起亦有邊想。傍運神通。至一二千界不至三千。謂至無邊起亦無邊想。由異生類神境智通不越三千。今言無邊。但傍運至一二千界。非過三千。亦不得邊。八十七說與此不同。彼云。若時憶念成劫分位。爾時便生三種妄想。若一向憶上下邊際。住有邊想。若一向憶傍無邊際。住無邊想。若上下及傍二俱雙憶起。亦有邊亦無邊想。若時憶念壞劫分位。起非有邊非無邊想。諸器世間。無所得故。各舉一執。亦不相違。並是此邊無邊攝。
破中非世間住念世間邊不應理者。謂從前壞。更無世間。便言邊者。則汝外道。不住世間。不知今時有世間故。住世間故。住念世間故非道理。
不死矯亂中有三。一敘執。二指經。三結過。敘執中有三。初標。次釋不死矯亂義。後敘四計。八十七云。有二淨天。一不善清淨。唯得淨定。二善清淨。得聖淨定。無亂亦二。一無相無分別。即善清淨天。二有相有分別。即不善清淨天。善清淨天。於自不死中。無亂而轉。是故說名不死無亂。識達事義不矯稱不死。亦實不死故。不善淨天。有依前不死無亂。詰問便託餘事。矯亂避之。自亦稱為不死。天無亂故。今矯上應加不字云不死矯亂。今就略言。但云不死矯亂。皆廣如彼。非但自稱。我所事天名為不死。順天答問。名為無亂答。佛法中見聖諦者。不死不矯亂門。故亦名不死不矯亂。增上生道者。人天勝因決定勝道。涅槃勝因。四諦是此勝因之境。有依此問。便自稱言不死亂者。我之所事不死淨天。教命於我。若有來問。不應正答。答則過生。但應隨問而生異答。
餘計有二。初略敘。後重釋。依阿含經。四問答皆別。此皆同。但情有異。一未開悟不能正答。二慢所證。謂為勝道蔑他不答。三雖少解由未定知。四性劣鈍不能正答。又復第一怖畏妄語下。重釋前問。與八十七同。怖妄語者。自未開悟。答他稱解。故成妄語。若不稱解。他知我無知。第二於自所證未得無畏等者。彼作是思。我於所證未得無畏。若他詰問。若說為有。或為異記。即成妄語。若據實有若許非有。即成邪見。非我淨天。一切隱密皆不可記別。故不分明說有所證。第三雖悟而未決定。怖邪見妄語。准此應知。上之三種假事矯亂第四無知順言而答反問。問者汝何所欲。順言矯亂。此皆散位。非依定心。結中即以諂曲者。曲順彼天。諂相隨答故無因見中。文亦為四。此見有二。一依靜慮。二依尋伺依靜慮者。一從無想天沒。來生此間。得宿住通。憶彼出心。不憶前位。不知彼故。便執無因。依尋伺者。如文自說。若念自我。計我先無後欻然生。不應理者。彼執我常言無因起。違世法故。世法無因性非常故。
斷見中。文亦有四。即七斷滅論。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等者。此為第一死後斷。餘六如文。若我死後復有身者應不作業而得果者。彼計今身死滅之時。業隨身滅。後若有身。應不作因而得果起。果若起者。便有不作而得果失。若我體性一切永無是即應無受業果者。不可以未來無故。現在亦無。現在既有。不可我一切永無。故我體性在現在有。在未來世一切永無。是即應無受業異熟。故成斷滅。若言蘊斷滅者。彼許蘊無常故。既許無常。明非斷滅。量云。未得阿羅漢諸死後蘊皆不斷滅。許無常故。如前生位若言我斷汝先所說粗色四大等者。既是我斷。先說粗色大造之身。有病癰等。死後斷滅。乃成相違。所說色等蘊非我故。四大等身即是蘊故。無色四處別計涅槃。色界趣同總合為一。欲人天別復開二。故成七斷。二無因見。及此七斷。更應有多。粗類而論。但分二七。非於餘處。無斷無因。此中七斷。及四十常。並是邊見。
空見論中。文分為六。一標外道計。二微。三敘。四間內道計。五敘。六破敘外執中有六。一無施與愛養祠祀。二無妙行惡行及果異熟。三無此世間無彼世間。四無母無父。五無化生有情。六無世間真阿羅漢施與愛養祠祀者。如次悲田‧恩田‧敬田三種差別。或初汎行慧。次現前敬恩田。後不現前敬恩田差別。若有其因。可有其果。因既無故。果亦定無諸離欲者生下地者。若已離欲不應下生。今既下生。明知無從彼世來生此世無化生有情中。或生無想或生無色等者。此少分邪見。不見當來。此三生處。撥化生無。不撥一切。見下地故。如無世間。亦無少分。不撥一切。觀此文意。無想勝生。一期無心。彼粗心不見。便謂為無。後第八卷等。說中有為化生有情。定散二心觀之有異。此定心觀。不撥中有。彼散心觀。故撥中有。五十八說。無施等三名謗因。無妙惡行名謗因。無二業果及異熟名謗果。無父無母。無化生有情。無真阿羅漢。名壞實事。五十五。說無施與乃至無惡行名謗因。無妙行惡行業果異熟名謗果。無此世間。乃至無化生有情。名謗作用。無真阿羅漢。名謗實事。彼皆自釋所由。與對法第一名謗因同。此中不束因果等。但別散敘。與彼不違。彼二相違。如對法疏釋。
第四問內道計。無有一切諸法體性者。前外道邪見。別空所無。今內道空見。總撥一切。故今總問。
敘執有二。一取相似甚深離言說法。即般若等密說空教。不能解故。將為顯了。撥一切空。二依法相不如理思。不審思故。便撥諸法。
破中有二。初別破。後結之。別破有二。初四重破外道空見。後破內道空見。四重破外道空見者。前敘執有六。初三執合為一門破。後三各一破故若俱有者汝先所說無有施無等者。彼師本計。不撥全無。因之與果依靜慮故。見世行施生賤貧家。謂施無能。便謗少分。故今問彼生後二業。為俱若不俱。若彼全撥無一切者。此難不成離想欲者。離諸有想之欲。即無想天是。餘二如次離色界欲。及入涅槃。彼計有離下欲界欲。不許有離已上地欲。三定以下。彼說非無。獨撥餘無。便乖比量為有阿羅漢性而於彼起增上慢者。此意問言。為世間有真阿羅漢。而起增上慢。自謂阿羅漢。為有此為無耶。若有者。無真阿羅漢不成。若無真阿羅漢者。起顛倒執。自謂阿羅漢。應是阿羅漢。不倒既非顛倒者應是真。
破內空見中。應無顛倒所執也。染依他也。淨圓成也又顛倒者亂心。染謂三雜染。淨謂二淨。既勝義中都無此者。便無生死。亦無涅槃。何欣。何厭。何得。何捨。如唯識等及此論徵。皆如理解。
結中有五故字。初四結破外道。後一結破內道。
妄計最勝中。文亦有四。婆羅門是白淨種者。非白色也。可得清淨者。修行潔戒可得淨故。口腹所生者。稟教而生。親所生故。剎帝利是梵王膝生。吠舍等是足所生以見世間真婆羅門性具戒故者。見內出家。真淨修行。奉律持戒。淨修梵行。諸律師等。真婆羅門。彼貪名利。及恭敬方便自顯。故作是計。
別破有十。准下結中有十故。故一產生同。何獨彼勝。二作業一切同餘。唯婆羅門獨勝。深乖正理。第三受生故中。若三處現前是彼是此等者。前第一卷云。一俱起愛染。二調適值時。三中有現前。今是彼是此。即前父母俱有染心。由彼者。即母調適值時由此者。即犍達縛正現在前。諸婆羅門與餘同此。寧復勝餘。第四若工巧業處若作業處若善不善者。作世生業。或善不善一切皆同。寧勝餘類第五增上故。若王若臣若機若捷增進滿足者。或為王。或為臣。若機辨捷速。若道位增進。與餘皆同故第六若為王領錄。
第七若修梵住已梵住者。四無量第八若修菩提分第九若悟聲聞菩提等第十又汝何所欲下。戒聞勝故若由從勝種類生者汝論中說於祠祀中若戒聞等勝取之為量等者。彼論中說。祭祀之時。讀祭祀文。若持戒多聞。取之為量。令讀祭文。是非取則。若取勝類。便違此言。不假有戒等。而讀祠文故。
妄計清淨中。文亦有四。初敘有三。一五現法涅槃。二別敘水等清淨。三持餘戒等清淨。初一受天欲塵。後四現法樂住名五涅槃。引定在身。離欲惡法。得定怡樂故。名現法涅槃。人等欲劣故不建立前來所說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論。二無因論。及此五現法涅槃論。如是十五。並邪見攝。前說邊見。合四十七。并此總成六十二。邪見邊見攝。我見為本。見戒二取為助伴生。故對法云。六十二見。於五見中。或二或一切持油墨戒者。油和其墨。塗身為戒持灰戒者。灰塗身故彼謂得諸縱任自在。此是總也。何者諸自在。一欲自在。即前心自在。即天妙欲。境隨意用故觀行自在者。即前觀自在。謂四靜慮自在。合名五現法涅槃又如有一自苦身故自惡解脫者。即前第二入諸河中沐浴清淨或造過惡過惡解脫者。前第三持狗戒等。食糞飲尿。行諸惡事。罪惡消滅。隨狗牛等所行。諸事皆隨學之。名持彼戒。
破中有四復次分三。初一又字。破五涅槃。次一又字。破水淨計。後二又字。破狗等戒。初文有二。受天妙境四定現前。分為二故執受者。身心執受。而修行義。
吉祥論中亦有四。日月蝕等時。然不吉祥。為事不成。若隨順彼精懃供養。眾事皆成。餉佉者。即前所說蠡貝也。但見日月乃至眾生淨不淨業果報成熟等者。逢日等蝕時。眾生善惡業成熟故。隨應獲果。見惡果者。謂由不順日月等故。招不吉祥。見善果者。謂由隨順日月等故。獲此善果。自既諸見亦為他說。若日等所作者現見盡壽造福非福業等者。現見世間。有造善業。現獲善果。有造惡業。現獲惡果。若由日等。作此事不成。違現事故。上來破計。皆有比量。恐厭煩文遂難偏敘。諸有學者一一應作。
第八卷
地第五門。雜染等起中分二。初明三雜染。後明斷三雜染修六現觀。初中復二。初略問答。後重問答。答中復二。初列三雜染。後隨別釋。煩惱雜染有三。初問。次略答九門。後別釋。
雜染者。與染相雜。染謂煩惱。或相應。或緣縛。或等起。或間生。或俱起。名雜染。煩惱具五。善業具四。除相應。生具後三。隨應有之。故名雜染。
自性者。煩惱體。對法第六。說不寂靜是諸煩共相。今言自性者。遍煩惱故名共相。一一法體名自性。或對非煩惱名自相。煩惱一一自對望名共相。所望義別亦不相違。
不寂靜行相續轉者。前是現行。此是種子。彼論釋云。由此生故。身心相續。不寂靜轉。是煩惱相。此復有六。謂散亂‧顛倒‧掉舉‧惛沈‧放逸‧無恥不寂靜性。
七隨眠中。欲愛隨眠。謂欲貪品粗重瞋恚。即瞋品粗重有愛。即色無色貪品粗重。餘如自名。各自品粗重。貪開二門。餘各一種。合成七者。對法論說。未離欲求等者。由欲愛瞋恚。所隨增。依欲求門二增長故。未離有求者。有愛隨增未離邪梵行求者。由慢無明見疑隨增。彼得少對除便生憍慢。愚於聖諦。計邪解脫。解脫方便。於佛法中猶預疑惑。隨其次第四所隨增。計邪解脫見取也。解脫方便餘四見也。餘各自門。由此義故。此七種唯彼三求。依各各增長別別說。故與諸處並不相違。至下差別中。更當引八十九釋。
八種中。見外離二取者。取見別故。二取離者。見戒別故。
九結者。八十九說。依九事生。廣說如彼。恚嫉慳三唯欲界繫。通見修斷。餘六通三界。故對法云。愛結者謂三界貪等。取見兩門。重單別故。所計別故。故各別說。嫉妒他榮不重正法。慳吝資具不遵遠離。由此九種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為惡茲甚能和合苦難可解擿。偏立結名。
十二諦中。苦與集。滅與道。類類說者。有漏無漏果因別故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顯滅道諦者。遍智謂道諦。果謂滅諦。道諦果故。遍智所顯。即道諦體。由自遍智顯是道故。欲界增上者。已有因義名為增上。即由已起修因所得。故名增上。體即滅諦。或已有果義名為增上。謂即道諦有滅果故。一增上言貫通彼果。及彼所顯。遍智即彼。或彼即增上。名彼遍智。餘准可知又有解云。遍智即果道諦也。遍智所顯滅諦也。此義不然。非次第故欲界四諦各十煩惱者。對法唯識一切皆同。五十八中。苦諦具十。餘三各八。成唯識云。若集是彼因依處故。滅道是彼怖畏處故。故四各十。別空非我。屬苦諦故。餘三各八。苦諦具十。或有別釋。四各十者。非一一行相各別迷障諦。但煩惱生時。有能迷能障諦理。故約總行云各迷四。非身邊見別迷餘三。行難知故。或身邊見。聞說滅道。而生怖畏。恐我斷故。名迷滅道。理實但緣苦集諦起。總言述四諦。理實非三各具十行相。如唯識疏說。
薩迦耶見。說一切有部。經部。大乘。三釋皆別。如唯識疏。等隨觀執者。明見行相。於五蘊中。若自若共。平等觀察。隨彼所觀即執為我。
邊見之中。若分別不分別者。唯識第六有二說。一云。唯斷見。通此二門。一云。亦常見。引教及理廣如彼說。
見取中。以薩迦邊執見邪見等者。此明見取之境。所依者根。所緣者境。所因者種子。總執為勝及與能淨。二義具足方名見取行相。戒取亦然。所執見戒有差別故。分成二取。此中見取。但言為勝。不說能淨。戒取但說能淨解脫。不說為勝。唯識會云。影略說故。或隨轉門。不爾如何非滅計滅。非道計道說是邪見。非二取攝。為最為上勝妙第一者。執三界法。如次別故。即於彼見彼見隨行者。由諸戒取依前見取。妄執戒禁為勝能淨故。言於彼見。於者依義。非執彼見為戒取也。執隨順彼見所受。戒禁相應蘊等。為勝能淨。故言彼見隨行。或於彼見。即前見體。彼見隨行。即見相應。於者依義。依見及隨行所受戒禁。執之為勝淨。名戒禁取為解脫為出離者。執三界法如次為戒取。如次為出離三界之因。
慢中於外及內高不勝劣者。於外高下。於內勝劣。於外下者。謂卑慢。於外高者。謂餘三慢。增上邪慢我慢。不緣外故。於內勝者。謂六慢。執我高舉。無德謂有少德謂多等。皆內勝故。卑慢一種名內劣。不如他故。
疑中。唯用分別異覺為體者。唯識二說。一云。疑體即慧毘助末底是疑義故。末底般若。義無異故。猶豫簡擇。是疑義故。此名分別。異覺為體。故疑即慧。是彼證文二云不然。別有自性。五見世俗不說疑故。毘助若南。智應識故。由慧不決名為分別。異覺為體。性非即慧。一種子隨逐故二由彼增上事故者。此釋隨眠義。由彼隨眠。世事中行。令有漏法皆有粗重無堪任性。障修行者及諸聖法故。言由彼增上事故。或由惑種發業潤生。招多生果。故名由彼種子增上事故。
由攝受現法鄙賤故者。由煩惱故。攝受現在賤色等法。成其鄙惡下賤法故。
又由七門一切煩惱於見及修能為障者。前六見道障。後一修道障。五十九云。薩迦耶見‧邊見‧邪見。名邪解了。迷四諦故。無明名不解了。疑是解了不解了。見取戒取及貪瞋慢。緣見為境。見所斷者。一切皆是邪了迷執。上來四門。總攝一切見斷惑盡。此等迷苦集諦者。是迷彼因依處行。迷滅道者。是迷彼怖畏生行。若修斷煩惱。名任運現行。
煩惱上品中。謂猛利相及尤重相者。即舊所言利而勤也。堅執不捨名尤重故。單猛利。單尤重。或俱。皆上品。或此唯取俱。非單起由相續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貪行瞋行癡行等分行。此等諸根成熟。名煩惱相續。在何身起。謂少年盛壯。及無涅槃法者身之所起由事故者。依三種事中所起煩惱。名為上品相。究竟故者。最初聖道究竟所害。七倒中。想倒。以於四境所起妄想。想數為體。五十三云。謂諸愚夫。無所知曉隨無明起非理作意。於所緣境。無常等計常等。取相而轉。是名想倒。故以想為體。
見倒。即以妄想境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三見一少分為性。謂身見常見見戒取。如文自說。心倒。即以除前諸見。所餘貪等煩惱為性。能染惱心故名心倒。此心倒云。謂即於彼所執著中。貪等煩惱有說心倒體唯是貪。染心勝故。言貪等者。等取一切貪。非離貪外等餘瞋等。五十三云。此想顛倒。諸在家者。能發心倒一分。出家者。能發見倒。想體非倒。由妄取相。以為總門。在家出家。依之方起心倒見倒。故與倒名。論解根本自體等流合。解見心二倒之體。想體非倒。故不重釋。俱舍論說。四顛倒自體。謂從於三見。唯倒推增故。想心隨見力。彼說常見為常倒。計淨計樂。俱為見取。有身見為我倒。要具三因勝者成倒。一一向倒故。簡戒禁取。緣少淨故。二推度性故。簡非見戒。三妄增益故。簡斷見。邪見非妄增益。無門轉故。所餘受等。非世極成。世間但說想心見倒。不說貪等。故餘非倒。今此不然。一倒依。二倒體。所依想勝。受等非倒。顯出家者增益見名倒故。斷邪非倒。諸在家者。煩惱亂心。或多由貪。難可解脫故。說一切惑貪為倒故。倒體中。唯分心見。顯揚論說。由四因緣起於四顛。故餘非倒。此中心倒通緣四貪。下文但言貪通二種不說常我亦起貪者。從勝說故。我常見俱亦有貪故。諸文皆說於四境貪。名心倒故。世間多於樂淨偏起。非實唯二。不爾如何言即於彼彼前四倒。見所執中貪等為性。見取是不淨淨倒戒取是於苦樂倒者。隨其所應。緣見緣戒。及相應法。為勝能淨。故是二取。不爾便成邪見所攝。想心見三。皆通四種。四無別體。且於四見倒中。常我通見修。中二唯見斷。想心二倒。隨應通二。如其所應觀自相引。成於本等流。廣如對法第二。及第十卷疏釋。
煩惱差別有二。初釋名。後出體初中有三。一標。二別釋二十六門。三結增上種子之所隨逐名隨眠者。不但本或微細隨增。亦勝種子之所隨逐。又即七種與餘為因。故名種子。常遂行者七號隨眠。邪行方便故名為軛者。如世車軛於車。為車方便道引於車。今此亦然。三業邪行。如車之體。四軛能引以為方便。軛造惡者不越邪路。能導惡生名邪行方便。覆真實義名蓋者。若依第二袟等解。蓋覆其心。今說由此不證實義。亦不相違。不靜相故遠所隨故名箭者。恒動不安名不靜相。遠逐行者以為損傷。名遠所隨。假喻稱箭能攝依事故名所有者。對法論云。由多積集所有資具。恒與怖怨等共相應故。彼說有外。此言依事能攝。有內所依身。及外資具事。狹寬義別。亦不相違。此等釋名。如對法第七。及九十八。或有不同。恐繁故止。讀者應知。
唯七名隨眠者。根本說七。隨增義勝故。八十九說煩惱種子。皆名隨眠。由三品別。故唯立七。由未離欲立欲貪。由已離欲立有貪。由俱品故立餘五。以此總攝一切煩惱隨煩惱。唯三者。據勝說故。對法論說。一切煩惱皆名隨煩惱。有隨煩惱而非煩惱。隨煩惱生其義通故。
纏有八者。八十九說。一切煩惱由現行者。悉名為纏。然有八種。於四時中數數現行。故偏建立。對法論說。惛眠障止。引沈沒故。掉悔障舉。外引散故。嫉慳障捨。於自他利慳妒門中。數動心故。無慚無愧障淨尸羅。犯諸學處無羞恥
故。更不立餘忿覆等法。八十九說。障戒定慧及於利。而生慳嫉。
暴流四中。欲暴流。以欲界。除外道所起。見及俱無明。所餘一切煩惱為性有暴流。以色無色界。除外道所起見。及俱無明。所餘一切煩惱為性。見暴流。以三界外道所起見為性。無明暴流。以三界外道所起見相應無明為性。對法論說。初是習欲求者。第二是習有求者。後二是邪梵行求者。能依所依。相應道理故。八十九同。四軛亦然。體性無異。八十九說。上品煩惱名暴流等分行煩惱名軛。是二差別。
四取者。下第十卷。以四取能取之貪。而為自性。對法論說。初一即貪。後三如名以二取我見。而為自性。或彼四取體亦唯貪。彼云由貪著見。繫縛耽染為因諸出家者。更相諍故。八十九說。依二品立二取。一在家立欲取。二出家外道等。立餘三取。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為取。如是一切總說為取。四取為所取。取此四貪名能取。為得諸欲及受用起初取。貪利養恭敬故。為詰責他。免脫他難起第二取。取諸禪定為所依止。起第三取。為欲分別作受果者。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如是合名所為取。身護語護名戒。形貌飲食威儀行相名禁諦故住。故論說有我名我語。廣如彼釋唯此初一。唯欲界繫。後三通餘。四繫者。八十九云。唯依外道差別建立。對法論云。能為四種心亂因故。能障定身故不立餘。由貪故。愛財為因。由嗔故。於鬥諍事不正行為因。由戒禁取故。於難行戒禁苦惱為因。由見取故。不如正理推度境界為因。此由見取。依各別見。於所知境。起邪推搆。妄生執著。謂唯此實。餘並愚妄。故名此實執取身繫。由此四因。令心散亂。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身繫。非障色身。初二唯欲界。後二種通。或俱欲界。不善增故。
五蓋者。八十九說。違背五處立此五蓋。一在家位。欲境漂淪違背聖教。立貪欲蓋。二不堪同法教誡等故。違背勝法。立瞋恚蓋。三違奢摩他。立惛眠蓋。四違毘缽舍那。立掉悔蓋。五違背論議決擇審慧聖教勝解。立疑蓋。對法亦說。障五位。障樂出家位。覺邪行位。止舉捨位。廣如彼解。
三不善根。唯識說。具二義。一根本煩惱性。二遍六識故。餘非不善根。生惡勝故唯在此三三漏。對法論說。依外門流注。立欲漏。依內門流注。立有漏。依彼二所依門流注。立無明漏。彼論意。顯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名欲漏。色無色界一切煩惱。除無明名有漏。三界無明名無明漏。然欲界四諦各十煩惱。修斷有六。色無色界五門。並除瞋。隨其所應。并諸隨惑。為彼漏體。五門種數不同小乘。六十四說。欲界一切煩惱。除諸外道妄見為依所生無明。餘名欲漏。色無色界一切煩惱。除諸外道妄見為依所生無明。餘名有漏。三界外道妄見為依所生無明。名邪解脫欲無明漏。八十九說文雖少異。與對法同。對法意說。一切無明名無明漏。獨起相應勝多餘故。餘能依惑立餘二漏。上下異故。六十四說。分別所起妄見為依所生無明。名邪解脫欲無明漏。餘立餘二漏。不說一切癡為無明漏。據義各別。亦不相違。
拘礙亦三。謂貪瞋癡。由此三種起五拘礙。與對法同。依此五境生貪等三。拘礙於心。故對法說名心拘礙。上來所說煩惱門。對法顯揚瑜伽後文。皆具廣釋。恐厭文繁故略顯示。依前所引應勘尋之。
業雜染中。初問次答。答中有二。初列九門。後隨別釋自性中。若法生時造作相起等者。此有三釋。一云。造作相者。謂加行業。身行語行於彼後時造作而轉者。即根本業道。初通三業。或唯意業。後復據重者。故唯身語。二云。造作相者。是表業。由彼生故。乃至造作而轉。是無表業。初通三業。五十三說。身語意三。皆有表故。後是無表業。此中有說。唯身語二有無表業。故此但言由彼生故。身行語行。於彼後時造作而轉。意業輕微。亦非色法不發無表。有說三業皆有無表。五十三說十善業道百行所攝。皆名律儀。故三罰業中。意罰重故。意三業道。重前七故。亦有無表。於理何違。意業無表。隨業道故。但有三支。此依三業通有無表。但說身語。非遮意無。三云造作相起者。發身語思。由彼生故等者。即身語業。發身語思之所生故。審決二思意相應故。作動意故。說名意業。動發勝思。發身語故。名身語業。或獨行思亦名意業。合十名業道。於五境中。色聲稱業。三非業者。無表示故。眼等五根不立業者。成業論說。有作用業無加行業故。成唯識成業等云。有三種思。十種業道皆思為性。釋身語意業。表無表名思業。思已業。業道定散無表大種造等。發業時節。大小不同。皆如彼疏及別章釋。下五十九六十卷中。當廣分別。身語二表以相表見。意表業者。見自證分證自證分。互各自表。如理應思。
業分別中有三。初標二二種。次別顯二二種差別。後結成三業。初二中補特伽羅。即具業者。復法差別。即彼業相廣釋二中。初補特伽羅。後法。初中復二。初不善業道十補特伽羅。後善業道。殺生有三。一總指經。二別牒釋。後結略義。別牒釋經九句。除總句故。殺生成業道究竟者。所殺者命斷已方成。非正死有俱死前死及自殺。非業道故。不爾便應皆成業道。
第三句。害極害執者。次有三故。別釋此三。
斷彼命故。謂害。解支節故。謂極害。計活命故。謂執計執殺生。而活命故有出家外道名曰無慚者。即尼揵子計。隨所住處百由旬內所有眾生。於彼作不殺成律儀。作殺成不律儀。百由旬外彼皆不成。經對治此說如是言一切有情所非唯百由旬即彼外道復作是說等者。彼計草木皆悉有命。殺成業道。佛為治此。說如是言真實眾生所。殺樹木非業道此即顯示真實福德遠離對治等者。此言定顯由殺有情是性罪故。亦以性戒真實福德為遠離對治。故對法云。殺生事者。謂有情數故。此前言一切有情所。殺草木等是遮罪故。亦以遮戒不實福德。為遠離對治故。此後言真實眾生所。又釋不須依性遮戒釋。此即顯示次前所說。無繫外道二種對治。若不殺一切有情。何但百由旬內真實對治。若不殺草木。是非情故。名不實對治。顯二對治。外道二計。兩句之文。與前不同。所以曲示。如是所說諸句顯示加行殺害者。最極猛惡下七句。由起其心。加行勵力猛勇行殺。故名如是加行殺害。非是加行業道也乃至極下捃多蟻者。此有二義。一者蟻卵。二折腳蟻。故存梵音。
別釋九句中。初七句名加行殺害。勵力殺故。次一句名無擇殺害。逢生即殺不簡釋故。後之一句名殺生時。從初斷命。未遇良緣受持戒等。常成殺生業道罪故。
結略義中。有三重。初攝九為四。次攝為三。後攝為一。攝為四中。殺生相貌者。是前第二句血塗其手。作用者。即第三句害極害執因緣者。即第一句最極暴惡殺害之心正現在前。事用差別者。謂後六句。一無羞恥。二無哀愍。三一切有情所。四真實眾生所。五乃至極下捃多蟻等諸眾生所。六於殺生所若未遠離。又九為四中相貌。即第一句作用。即第二第三句因緣。即第四第五句。事用差別餘之四句。第二攝九為三中。殺生如實者。即第一句。殺生差別者即次七句。殺所殺生名殺生者。即第九句。未受戒等起善已來行殺生者。常名殺生者。受戒等後不得彼名攝九為一者。合名殺生補特伽羅。
不與取中亦三。初標總句。次別釋十四句。後略義結成。若積集若移轉者。穀麥等物名積聚。有情名移轉。或不離處名積聚。舉離本處名移轉。於閑靜處若生者。謂穀麥等不離本處。擁覆令生。集轉如前。若彼物主非先所與如酬債法者。如酬債法者如酬債法名不與。非前先所與。如酬債相似。名為不與。若隨盜者所欲受用而棄捨之。名棄用。可無罪。不隨盜者所欲受用而棄故。名不棄取。長讀文勢義道便遠饕餮者。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謂雖勝他而為過失。垢所染者。雖復競諍而得彼財。財非己物。而諍取之。名不淨取。
略義結十四句有三。一由盜此故成不與取。即前初句於他所有。二若於是處如其差別如實劫盜者。謂次十一句。三由劫盜故得此過失者。即第十三十四兩句。又釋為五結。一由盜此故。結第五第六句。二若於是處。結初四句。三如其差別。結第八句已下乃至第十三句。四如實劫盜。結第七句。五由劫盜故得此過失。結第十四句。雖有此釋義乍難知。究義推文亦可悉矣。成不與取業道究竟者。要於本處。或生。或集。或復移轉。不爾便成不與取加行。故對法云。究竟者謂取為己有。
欲邪行中。文亦有三。初標總句。次別釋十一句。後略結之。十一句者。一於諸父母等所守護。二自守護。三有治罰。四句障礙。此之四種並未適他。論束為三種守護。五他妻妾。六他所攝。七若由凶詐。八若由強力。九若由隱伏。十而行欲行。十一即於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成邪欲業道究竟者。謂交會事成。此非己妻成於業道非道者。此有三義。一非所行路。謂支分等。非產門。二非道數。過極五量。三非理道。謂加常法及一切男及不男。故五十九云。非交非量非理。及不應理男及不男非處者。謂安佛法僧處。父母床廗地。不平等處等。僧伽藍等是非時者。有病。懷孕。與兒乳等三明六闇等。廣如五十九自解。此等所說。自妻妾所亦成業道。意樂重故。
略義中有三。一若彼所行。攝前六句。雖所行處亦成罪故。二若行差別。攝次三句。非理行故。三若欲邪行。攝後兩句。成業道故。或別句中。合成十句。初四合成三守護故。後七如前。妄語亦三。如前應知。別句有十。若彼使者謂執理家。王所使故。或是官屬執理法司。或知平均議事違理立為斷事。名執理家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經語言者。謂隨聞覺知三。所經語言而行妄語。其見下自別說。故三必然。此合名知。非四中知。彼知局故。此知寬故妄語業道究竟者。對法論說。時眾及對言者領解。
略義中有四。一依處故。結初五句。二異說故。結次二句。三因緣故。結次二句。因自因他。四壞想故。結後一句。
離間語中亦三。別句有七。第三句喜別離。第四望別離。此二雖喜生。未生煩惱。第五於第三。第六於第四。此二句方煩惱生。第七句說。能離間語者。謂或不聞或他方便者。謂說語時。他令不聞。或他雖聞。而以方便不受其離間。此釋經中說離間語。非正釋業道。對法論說。此究竟者。謂所破領解。此中方便。他領解故。可是業道。他不聞者。但是業道加行故。此因通釋經。亦無失。或他方便者。令他說離間方便語。他未領解。及他不聞。此二並是業道加行。因釋經文。亦非正釋業道。或有義言。但說離間言。若他不聞。及他聞已方便不受。皆是業道。此違決擇第六十說此究竟。謂所破領解。故前說善。
結中有五句。一離間意樂結初句。二未壞方便結第二句。三已壞方便結第三第四句。四染污心結第五第六句。五他方便結第七句。此中有說。卒爾等五心中初心。即成業道。他領解故。若依此義。業道有通無記之性。說事未周。他不領解。故知但是染污心後。
粗惡語中。先首者。凡所說法。說趣涅槃最第一故。由此語故。以為先首。當趣涅槃。以相續故名無盡。以廣大故名無邊即此最後又有三種等者。謂前三中。最後說法語中。前十二句中。攝先首美妙等八句。即諸經中。說佛說法有八語具。由持戒語令他歡喜具八語具。此八之中復分三故。此別諸句合十九句。初十二句全為三類。次四說有為行三世語。後三重攝前語。由辨諸句皆有曲結。故無略義。
綺語中有十二句。初五句名邪舉罪語。即是律中舉罪之者所具五德。次六句名邪說法語。後一句名放逸語。故略結言三時綺語。前粗惡語。及後綺語究竟者。謂發彼語。或有難言。妄語誑於他。他解成業道。離間破壞他。他壞業道成。答妄語本誑他。信與不信。但解皆業道。離間本離他。壞與不壞。但解皆業道。
貪欲中。即此二種總名物者。謂財及具。此究竟者。謂凡彼所有。定當屬我。深生貪愛。非定屬心。輕非業道。
略義中自性。謂初句。所緣。謂次二。行相。謂後一。
瞋恚中。有五句。初句。瞋自性。餘四句瞋所緣。略無行相。不起即已。起即多成業道。故不說之。要於有情方成業道。非情即輕究竟者。謂決定當害。今此略義。合准前貪。貪陳究竟。此中不說。合准於前。多分同故。易可知故。如前釋故。
邪見有三。一標總句。二顯十七別句。後略結謂由三種意樂非撥施者。意樂謂無以財行施。意樂謂無清淨愛養父母等田。意樂謂無祭天祠祀。略舉火天類二天等。無妙行惡行中能治者。謂福業事。慳貪犯戒散亂等三。名所對除已趣各別煩惱。寂靜名正至者。謂涅槃正行者。謂道諦。在有學因中名此世間在無學果時句彼世間。自士夫力之所作故名自然者。謂阿羅漢。由自士夫功力。而得此無學果。故名自然。通慧者謂第六者。漏盡通也。此上所撥無。真阿羅漢法。下所撥無。見修無學道。
略義有二。不結初二句。初謗因者。謂無施與等。及無妙行惡行謗果可知謗功用中有四。一攝植。謂無父。二任持。謂無母。三往來。謂無此世他世。四感生業。謂無化生有情。即中有也。前第七卷。無化生有情。但不能得見生死相。或生無色。或入涅槃。便撥為無名無化生。彼據生有。此據中有。所望別故亦不相違業謂功用中有能轉識法。當生有故名感生業阿羅漢下皆是實事第二略義中。流轉緣者。謂無此彼世。無母無父流轉士夫者。謂無化生有情。中有生者合名士夫無阿羅漢等名對治還滅又誹謗流轉應知。謗因不謗自相者。釋第二結中流轉言。不謗無世間父母自體。但諦無從此往彼因義。父母等能任持因義。此究竟者。謂決定誹謗。
十善業道白品有二。一總標當說。二別顯離邪欲離妄語二業道盡壽行故久遠行故者。初是聲聞戒。後是菩薩戒當知略義即在此中者。在三清淨中。
妄語中。應可建立者謂於彼彼違諍事中應可建立為正證者。謂無偏黨深可信故。應可建立。為證理人。
三攝受中。一欲解。即前可信可委。決定意樂故。二保任。即應可建立可委信故。三作用。即無有虛誑。即起實語之作用也。
法相差別。大文分二。初標。後釋。釋中復二。初不善。後善。五十九說十惡業道。有五相差別。一事。二想。對法說為加行。三欲樂。四煩惱。五究竟。如此殺生中。於他眾生者名事。自殺及非情。非業道故。起殺欲樂者名想。起害眾生想故。能生欲樂。想從果名。起染心者名欲樂。依此想故作如是心。我當害生起欲樂故。起殺方便者名煩惱。貪瞋癡等為方便相。
殺究竟中。所有身業者名究竟或無間。或後時死。或此為四。一事。二欲樂。三煩惱。四方便。即想。對法論說為加行故。五究竟或方便者。加行業道。略無其想。因便說方便。方便非業道。餘九業道准此應知。此說欲樂為染心者。簡大菩薩慈悲行殺。後得智中非染污故。五義闕一不成業道。要具五支方成業道。且如殺生。於彼非彼想。非於彼彼想。非業道。於彼彼想。非於彼非彼想。皆成業道。餘皆准知。
欲邪行中。所不應行者。謂他三攝。及一切男。及不男。設非道等者。設是自妻亦成業道。設是自妻許可而未得。亦成業道。他攝護收。
妄語中偽證者。謂所見聞覺知中偽證為不見等。
粗惡語業道中。謂他有情者。此據增上殊勝者語。對法等說。但發惡言即成業道故。或對有情方成業道。非情不對並非業道。第六十說。粗語業道有情處起。此文亦說於有情故。然五十九。及對法中。說粗惡語染。方毀訾故。說發言名為究竟。非皆業道。
綺語之中。不說境者。獨頭綺語但發即成業道。所攝與餘合者。亦有境故。第六十說。殺生粗語瞋恚三種。貪瞋癡為加行。瞋為究竟。不與取欲邪行貪欲三種。三為加行。貪為究竟。妄語離間綺語三種。三為加行。三為究竟。邪見一種。三為加行。癡為究竟。頌曰。
殺粗瞋由恚 盜邪貪由貪
三三邪見癡 惡業道究竟
十業道中。殺生‧邪行‧妄語‧離間‧粗語‧瞋恚。此六業道。有情處起。不與取及貪欲。資財處起。有情及物。皆資財故。綺語業道。名身處起。邪見業道。諸行處起。設謗無為。不親著故。應說頌曰。
有情及資財 名身諸行處
六二與一一 如次業道起
十善業道中一一皆有五。謂事‧想‧業‧煩惱‧究竟。如理應知。
第三大段。業因十二種相中。初三是不善根。四由有力。五由他力。六由王等之所驅迫。七已得自物而生貪欲。前貪他物。此愛自財。故成差別。八有所怖畏行殺等業。如怖他殺而行殺等。九為有所損害。如鼠損物。或恐蛇為損。而行殺等。十一法想。將為道理。如執害生以為正法。
業位中。由耎不善業生傍生中等者。十地經說。中品生畜生。耎品生餓鬼。與此不同。鬼有二種。一福德。二薄福。此據薄福中品。彼據福德故下品。亦不相違。
瑜伽師地論略卷第三
時享保八年壬寅九月十四日一交畢
沙門高範胎生六十八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