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曜經卷第

姚秦涼州沙門佛念譯
輸入者 崔靜靜

如來品之二

諸有不信眾生
當就於厄道 如商遇

諸有不信佛者。閻浮賈客共相率合海採寶。正值迴波惡風吹壞船。復有諸人乘弊壞船。順風流迸剎界。多羅剎女輩。顏貌端正寶自瓔珞身前迎賈客善來男子此間饒財寶。隨意明珠無價雜珍恣意取之無守之者。我等既無夫主汝無妻妾。可止此間共相娛樂。後得善風良伴歸家不遠。又諸君當知。水晝夜迴波有定方。見左面道者。慎莫隨從。設於中左面道亦莫陳說。時商客中有一智達者。思惟此諸婦女所說道事。不徒爾會當有緣。即設權詐竊為陰謀。向暮與女共臥交接。伺女已睡竊即起。進涉道行數里。中一城裏數千萬人稱怨喚呼。或呼父母及己兄弟姊妹妻息。云何閻浮利地就此終。賈客聞已衣毛皆豎。還攝心意直前詣城。周匝觀察見城鑄鐵垣牆。亦門戶入處所。去城不遠梨師樹廣且大。即往攀樹見城裏。數千萬人啼哭號喚。遙問城裏人曰。何為稱喚父母兄弟耶。城裏人報曰。我等海採致寶物為所漂。又為剎女所誑墮此鬼界。閉在牢城。前有五百人漸漸取殺。今有百五十人在。君莫呼此女謂為是人皆是剎鬼耳。其人聞已即下樹詣彼女村竊就女臥。明日晨旦語諸同伴。吾有匿事欲共論說各往閑靜處。慎莫男女自隨。諸人響應各詣隱處。即便告曰。卿等知不。昨夜吾欻此念斯女人等何故慇懃說莫從左面道。見女睡眠竊起往觀見大鐵城。閉數百人嗥。哭喚呼吾樹頭遙問意故。眾人報摩竭魚所見壞船。惡風吹浪墮此鬼界。閉在鐵城高數十丈。勸我還家善求方計卿等今日意欲云何。眾人答曰。卿昨夜何不重問。彼人有權宜方計。眾人及我身得安隱歸家不乎。人即報曰。我昨夜退不問此事。今暮竊起當往重問之。說此語已各還所在。彼智達人向暮與女交接已。相女睡眠竊起詣彼樹上。問城裏人曰。有權宜方計。卿諸人復及我身。得還閻浮不耶。城裏人報曰。我等念欲還閻浮利地。此鐵城便作數不可敗壞。者日次無由得免。唯卿外人有權宜。可得度脫還至本土。五日清旦王。從鬱單越食自然粳米。來至此鬼界山頂。三自喚呼誰欲還歸閻浮利地。卿等若聞王聲者。皆往禮敬求還本鄉。其人聞是語已。即還伴中具陳情狀。眾人報曰今可去不。智者答曰。須五日至。當來乃得去耳。未經數日王便至在山頂。三自喚呼誰欲還歸閻浮利地。聲極遠震。商客聞已皆往至所前白王言。我等咸欲還本鄉里。願見將接得無為王告曰。卿等專意聽我所說。各欲歸家還本鄉者。意專正便得歸家。不專不得歸也。此諸婦女各抱男女。追逐卿後啼哭喚呼。其中諸人興戀慕心。正使在我脊上猶不得去。能捨正心戀著至心毛便得歸家。其所語諸婦女至。各語夫曰。誠可捨我賤身。何為捐棄兒女。先教兒女往抱父頸啼哭喚呼。捨我等何去。戀著者便不得還。大智師子一人安隱還歸。是故說諸有不信眾生類當就於厄如商遇剎。
諸有佛者眾生安隱還得歸皆由王度師子一人安隱得歸餘者由戀慕心皆墮厄難也。時剎婦抱其男女。往逐師子商客在在處。告諸村落師子者是我夫主。共生男女捨我逃走不知所趣。諸人聞已問師子曰。觀卿婦女體性容貌中英妙。兒女可愍何為捨之。師子報曰。此亦非人剎鬼耳。住海渚中殺噉商賈不可稱數。吾伴數百閉在鐵城一人幸得免濟。今此鬼女復遂我後。規欲害我恐不免濟。說此語已轉復前行還至本國鬼亦逐後到其國土鬼往白王師子共為夫婦。男女後望得力。非圖今日永已見捨。師子不用我身當錄取男女。我故年少豈更不能適趣耶。王召師子問其情實。卿婦幼少顏貌端正。男子殊異有君子相。何為捨之不肯納受師子白王。此非人形乃是噉人剎鬼。化作男女追遂我後。望人意傾欲取我殺。前將五百賈客海採寶。盡為剎所噉食。一人得免濟耳。今復見逐將知如何。王告師子設卿不用可持與我。師子報曰。此非人剎鬼。備有愆咎後莫見怨。師子復語右諸臣。斯鬼至此間必有傷害王。今不信欲內深宮。如是不久王及內宮盡當灰滅。王復瞋恚語師子曰。女中恣容如天玉女。何緣復稱為剎鬼耶。速出在外吾自觀察之。王將鬼女入內宮中。牢固門閤已宿。明日食時宮門不開。諸臣共議王新納妻。相貪樂故門不開耳。師子說曰。不如來議。王及夫人并諸婇女。必為剎所噉盡故門不開耳。即施高梯踰牆入內。骸骨滿數間舍。復見坑孔新出土壤。諸臣問師子曰。王今已死內宮喪亡。骨成於積不可識別。云何葬送王身。師子報曰盡聚諸骨一處焚燒。但言葬王餘者不在其例。葬送已訖諸臣責師子曰。正坐汝身將剎鬼。殺王喪國宮殿滅亡。卿今意欲云何師子答曰。吾先有言契。此非人身是剎鬼。備有愆咎後莫見怨。卿等何為復見責數。諸臣人民前白師子。王今已死更無胤嗣。師子當登王位。統理人民永得康寧。使我諸臣尊奉有處。師子告曰。欲舉為王者當隨我教。設不從我教盡為剎所噉。諸人異形同響咸皆稱善即隨王教。王告諸臣彼剎子女。睡眠有時當共集兵乘船海攻擊。即往攻擊殺男女不可稱有遺在。復往破壞鐵城出其人。因彼止人民。熾盛富自然。珍奇異不可稱量。因名彼城號曰師子迸落。諸剎鬼不在例者。移在山西。鐵圍東垂土俗常法。若一人佛者。當送山西付鬼噉之。自爾已來佛法熾盛得道數。是故說諸有佛者眾生安隱還得歸皆由王度。又彼國常儀國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數。盡出作道佛經三藏備舉還復罷道登陟王位。梵語不通經籍不舉。則不得陟王位也。住在外渚故。稱師子渚國。

如來無等思惟觀行
觀二閑靜 除冥超

如來無等倫者。如來世神無量。行過虛空所化限。普引眾生導示慧明四等育養見者得度。是故說如來無等思惟觀行觀二閑靜除冥超仙也。

獲獲自在 愛盡所積
解脫無漏 恩惠天世人

獲獲自在者。眾生處在荼炭。流轉五趣迴波七使。欲趣於不知何路得至。是故如來不捨弘誓之心。拔濟苦難普眾生類指示自在堂。是故說獲獲自在也。愛盡所積者。得四無畏永盡於愛。是故說愛盡所積也。解脫無漏者。心永得解脫罣礙。復獲無漏永除諸垢。是故說解脫無漏也。恩惠天世人者。一切眾生皆來歸仰。是以聖人應時適化救濟無乏。是故說恩惠天世人也。

猶人立山頂 遍見人村落
觀法如是 如登樓觀園
人憂除憂 令知生死

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者。如有目之士遍見村落。行者坐者來。啼哭歌舞笑皆悉觀之如來世尊亦復如是。立智慧山頂。觀五趣眾生。黠者愚者有至無至。皆能分別而往化之。是故說猶人立山頂遍見人村落也。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者。如來天眼一切遍見乘高樓一一分別度易度可與言者與。言不可與言者而自然。隨其前人所成道。是故說審觀法如是如登樓觀園也。人憂除憂令知生死趣者。如來觀察有憂憂有少智多智。皆悉分別。教示眾生令知生死之趣。是故說人憂除憂令知生死趣也(如來品第二竟)。

出曜經聞品第

善聞好行 善好閑靜
所行不左 安如沙門

善聞好行者多聞學士為人所譽善哉善哉。人之有所行必善。是故說善聞好行也。善好閑靜者。求出欲界色界無色界不樂憒亂繫縛志趣閑靜。是故說善好閑靜。所行不左者。所行常順不左也。最勝最妙出者。是故說所行不左也安如沙門者。順沙門不逆沙門行。如彼所行所修。是故說安如沙門也。

愚者不覺知 好不死
知法者 病如芭蕉樹

愚者不覺知好不死法者。愚者所習恒習弊行。不別善法惡法。若好若醜盡不覺知。不計無常變易之法營一身之資謂千年不盡保物久常有耗減。是故說愚者不覺知好不死法也。知法者病如芭蕉樹者。雖解於經耳便過。如芭蕉樹遇風則葉落。者頓極加以毒湯。是故說知法者病如芭蕉樹也。

猶如蓋屋密 闇冥所睹
妙色 有目不見

猶如蓋屋密闇冥所睹者。猶如造屋舍閉塞窗牖。外緻密冥然不見明。是故說猶如蓋屋密闇冥所睹也。雖妙色有目不見明者。彼屋舍裏雖妙色羅列姝好。有目者中永不見色。是故說雖妙色有目不見明也。

彼如有一人 智達廣博
不聞則不知 善法惡法

彼如有一人智達廣博學者。世儻優婆塞優婆夷剎利長者居士及諸庶人。心慧意朗先不聞者則知善惡之法。極智慧人。先不法者則所別知。是故不聞則不知善法惡法也。

人執燭 悉諸色
聞已盡能知 善惡之所趣

人執燭悉諸色相者。猶如智達之人手執燈盡能分別好惡諸色。是故說猶人執燭悉諸色相也。聞已盡能如善惡之所趣者。彼知學人法即知善惡諸法近法遠法無記盡能了知。是故說聞已盡能知善惡之所趣。

雖稱為多聞 具足
法律所彈 所聞便有闕

雖稱為多聞具足者。多聞博智分別法。於禁不大慇懃犯戒律不具。是故說雖稱為多聞具足也為法律所彈於聞便有闕者。戒律之人以法彈舉。斯人犯律不行正法為人所譏行慚愧事。是故說為法律所彈於聞便有闕也。

行人雖少聞 禁戒盡具足
法律所稱 於聞便有闕

行人雖少聞禁戒盡具足持戒完具有缺失不廣學。是故說行人雖少聞禁戒盡具足也。為法律所稱於聞便有闕者。彼持戒人為人所稱。某甲某村有持戒人可敬可貴。晝夜精懃行道不廢。不廣博學達古知今於聞便有闕。是故說為法律所稱於聞便有闕也。

雖少有聞 持戒不完具
俱被責 所願者便失

雖少聞持不完具者。既自少聞戒律不具。為人民所見嗤笑。人修本必全一行云何斯人盡拔善本。或有興念憐愍彼人。身後長夜受惱無量。是故說雖少聞持不全具俱被責所願者便失也。

智博為多聞 持戒悉完具
俱得稱譽 所願者盡獲

多聞具足不犯於眾惡。便為天世人鬼神須倫陀羅休勒等。悉見恭敬承事尊奉。是故說智博為多聞持戒悉完具俱得稱譽所願者盡獲也。

多聞能奉法 智慧定意
如彼閻浮金 孰能說有瑕

多聞能奉法者。思惟正法缺漏分別一句義演無量。復能略說還至一句。是故說多聞能奉法也。智慧定意者。分別慧明欲盡有漏無為處。亦無造成就賢聖無漏智。心常禪寂亂想。是故說智慧定意也。如彼閻浮金者。餘弊惡金有瑕者。此閻浮無瑕亦塵垢。是故說如閻浮金也。孰能說有瑕者。猶如戒行清淨人清徹無玷缺所違失。能譏彼行人者。是故說孰能說有瑕也。

諸有稱己色 有歎說名德
斯皆謂貪欲 然自不覺

契經說。如來世尊先當成二業眼知色二耳知聲。愚者一者謂如來著色。二者謂如來貪聲。如來聲者如梵羯毘鳥。言不爾。吾所說異義此。智者分別如來義。如來積行於阿僧祇劫。先淨眼耳聲。然後方修餘行。是故說諸有稱已色有歎說名德斯皆謂貪欲然自不覺知也。

自知 所見
不見果 便隨聲往

昔王波斯匿集四種兵。夜非人時出城遊行比丘羅婆拔提寂然閑靜唄聲清徹。令四種兵莫不聞者。時波斯匿王於彼中便此念。若我明日見此比丘者。當賜三百千兩金。王復漸近思惟音如似近然復不見。轉復前進見其人。身在一函裏。便賜三貝珠。是故說。

內既所見
內見果實 便隨聲往
內既不知 所見
二果俱成 便隨聲往
所知 所見
彼有朗智 不隨聲往

波斯匿王白佛言。向唄道人今為所在吾欲觀之。佛告王曰。欲見者勿興懈慢。佛即遣信喚比丘來。王尋生變心。悔夜所許極為奢侈。與三枚貝珠意猶欲悔。王白佛言。今此比丘本行何德聲。復作何行受此小形。世尊敷演其義。爾時世尊即以宿命智觀察當來過去現在。便告王曰。往昔久遠時人壽千歲。人民之類共相敬待謙遜承事。時名曰迦葉在世遊化教誡周訖便取滅度是時國王臣民興戀慕心。即起偷婆高而且廣。其人爾時亦在其側稱言。造此偷婆河為廣。即夜以一鈴懸於佛圖竿尋發誓願。若我後生在在處。聲響清徹上徹梵天。遭遇彼聖得諸漏。於弟子中聲響清徹。緣昔吐言嫌寺廣大果報受身極小。復以鳴鈴懸寺上。蒙此果報得致聲。內既之者。自觀己身無所有。若好悉能分別自知者知內六根。是故說自知之也。見者。便觀外身一一分別見剝割斫刺亦所覺知虛詐。又言。見者。外見六入。是故說所見也。彼有朗智者分別內外身一一思惟。善察所有。以智觀之悉無所有。是故說彼有朗智也。不隨聲往者。人之聲響亂人善念之原首。彼入定者外聲不入內亂不出。彼聲猶如空等。是故不隨聲往也。了知四偈義各如是

耳識所聞 眼識所見
不牢固 事由義析理

耳識所聞者。或聞佛經。或外道學歌詠詩誦。好者便受惡者捨離。是故說耳識所聞也。眼識見者眼識所見。若好若醜善色惡色。是故說眼識所見也。聞不牢固事由義折理者。見聞念知盡能別。見見聞說聞。是故說聞不牢固事由義折理也。

智牢善說快 聞知定意
彼不用知定 速行放逸

智牢善說快者。彼善思惟。言不錯亂承不忘失則此行。是故說智牢善說快也。聞知定意快者。皆由聞故然後得定。已得定所適無礙。是故說聞知定意快也。彼不用知定速行放逸者。放逸之人轉能行不顧後緣。不念後世猶如以穀子投火。欲望苗幹者事不然。猶如小塊塞江。欲以止流者不可得放逸之人行暴虐。欲求毫釐善者吾亦不見。是故說彼不用知定速行放逸者也。

賢聖樂於法 所行應於口
以忍思惟定 聞意則牢固

賢聖樂於法者。樂應賢聖法。未始去離終已翫習無厭足。皆是諸佛賢聖之所演說。是故說賢聖樂於法也。所行應於口者。如禁所違失。是故說所行應於口也。以忍思惟定者。受人教誡一心奉行。不興憎嫉彼此之心。聞其善言甘心稟受。晝夜不離定意。是故說以忍思惟定也。聞意則牢固者。說法從初至竟。上中下義終日諷誦初不忘失。是故說聞意則牢固也(聞品第三竟)。

出曜經我品第

當學善言 沙門坐起
坐所樂 息心

當學善言者。晝夜善言好語。採取眾妙度世之要。是故說當學善言也。沙門起者比丘是念。分別下不侵他坐。斯是食坐斯是行道座。吾當坐此此。是故說沙門坐起也。坐所樂者。專其一心定意分別諸情攝取諸根心亂者非為坐。不外馳。便能超越魔境界。是故說曰坐所樂也。息心者。藏匿心識攝心思想更受形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中。不遇三寶諸佛世尊。不值清淨梵行人。不知慚恥。當從一生至百千生。息心無生死。是故說曰息心也。

坐一臥 獨步無伴
降伏 隻樂山林

坐一臥者。降伏生死熾然。雖復坐一臥。不定非為臥也。復當思惟三有之難。恒當繫意使不分散。是故說曰坐一臥也。獨步無伴者。在眾若野心恒一定。若行若坐不馳騁。如彼行人隨時乞食思惟食所從來。施之人報其恩自知止足。復當念佛身相功德。持意忍辱亦不分散如是心者便可入村求眾生。不興亂想。如彼山林而不異。是故說曰獨步無伴也。降伏者。恒自息意令不馳散。常能挍計外諸物以能降伏。便為諸天世人供養八部鬼神隨時擁護佛世尊所見歎譽是故說曰降伏也。隻樂山林者。心專意恒樂閑。雖大眾如空無。天雷地動不錯亂。然後乃如來聖典。是故說曰隻樂山林也。

千千為敵 一夫勝之
自伏 為戰中勝

千千為敵一夫勝者。或眾生一人勝千不自降者則非為勝。便為墮落不至究竟。能自攝降伏。乃得越次無為境。勝諸怨讎無所畏忌。乃謂為勝。能滅三界結使根本無餘為健夫。三界結本已滅無餘更不造新。或眾生一人勝千。或勝萬非為健夫。何以故猶在生死不遠八難。是故說曰。千千為敵一夫勝之莫自伏為戰中勝也。

自勝為上 如彼眾生
自降之士 具足

自勝為上者。夫人在世。能自降伏精神不錯。復為天龍鬼神揵沓和須倫留羅旃陀羅所見供養天魔波旬雖統六天。亦不能其便。是故說曰自勝為上也。如彼眾生者。如彼修行人既自慕學。復能使人執行。此心內不興垢外塵不入。乃應淨清無為。處是故說曰如彼眾生也。自降之士具足者。人有十名號亦不同。或言眾生我人壽命有形之類。皆名眾生斯之輩能自降伏不生外想實諦第一義無形不可見。欲求無為道者。念自降伏不生八本持不漏諸界。斯亦復名自降之士。諸根具足功德備具。隨時行道不失時節。是故說曰自降之士具足也。

非天犍沓和 非魔及梵天
棄勝最為上 如智慧比丘

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者。或有世人祭祠諸天欲求恩福。或事犍沓和修其淨行。或事魔天望得豪尊。或事梵天謂天為道。外道心想梵天眾生根本皆由梵天而生。以是之事於梵天如來說曰此非真道自既迷惑。復使他人內於邪逕。亦非堅固不可恃怙。所謂正道智慧比丘是也。執心清淨不漏諸結。為人說法無彼此心。意如虛空不可沮壞。利根速疾亦不滯礙。意之所無往不剋。是故說曰非天犍沓和非魔及梵天棄勝最為上如智慧比丘也。

先自正己 然後正人
夫自正者 乃謂為上

先自正己然後正人者。夫人修習自守為上。晝則教誡夜則經行。孜孜汲汲終日匪懈。然後訓誨眾生道。如佛契經所說。佛告均頭。人己自沒在深泥。復欲權宜拔挽彼溺者。此不然。猶無戒教誡前人者。亦此事。廣說契經。如器完具所盛不滿。人神淡泊堪受深法。亦能教一切眾生。其法者莫不信樂。是故說曰。先自正己然後正人。夫自正者乃謂為上也。

先自正己 然後正人
夫自正者 不侵智者


夫人不唐其功畢竟其學。不辭勞苦以己所信平等二。懃加精進日有新業。附近智不親弊友。夫人有智。皆由明哲成人之慧。非不剋。是故說曰不侵智者也。

自剋修 隨其教訓
己不被訓 焉能訓彼

自剋修隨其教訓者。行備諸行。戒聞施慧以自莊嚴念定三昧諸有漏。然後乃得訓誨一切。其法者歸篤不懷疑。是故說曰自剋修隨其教訓也。己不被訓焉能訓彼者。修學素無善師。有將導便致躓礙。遇善師者能自修責。必獲所不剋。猶如御。馬將隨馬良善。善者育養。惡者加捶。然後乃知善惡有別。方之愚亦復不異。善者天惡者入獄。方當經歷畢諸罪苦。其間艱難何能具宣。行必求良祐。意所至無願不獲。是故說曰自剋修隨其教訓己不被訓焉能訓彼也。

念自剋修 使彼信解
我己意專 智者所習

念自剋修者。恒當專精使不亂。十跡行應身口意。使眾生莫不渴仰。遲說欲奉行。是故說曰念自剋修也。使彼信解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言教信樂違逆。是故說曰使彼信解也。我已意專智者所習者。人習術意專乃剋。若失良師便自墜落不能自拔。入進止為天世人見愛敬。若至方異域剎土見者心歡不中退。是故說曰我已意專智者所習也。

為己或為彼 成就
有覺此者 正己乃訓彼

為己或為彼成就者。人之行以己所修邪見之業。復以己智授彼使學此。則墜墮不至無為。如復人己身專正習正受行。以己所見教訓前人。受者信解不唐其功。是故說曰為己或為彼成就也。其有覺此者。明人所習當究本行所說。不能利焉能利人行之人當觀察思惟非常苦空非身。悉解非有無我空。豈有身也。是以聖人示人軌則。導以微教布見切禁。是故說曰其有覺此者正己乃訓彼也。

身全得存道 爾時豈容彼
已以被降伏 智者演其義

身全得存道者。由彼行之人專精剋己。為尊為貴為有成。進來不逢凶虐。恒為諸天世人天龍鬼神揵沓和須倫旃陀羅休勒。所見供養衛護其身便不遭患。是故說曰身全得道爾時豈容彼也。已以被降伏智者演其義者。人慕脩深奧之法。得第一義越過三界。便得成就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賢聖八品道。是謂如來甘露法門。所願者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病瘦醫藥。是故說曰已以被降伏智者演其義者也。取要言之偈成三句。其文一同。但益智者獲其一句也。法謂二義一名字禮義體。第二者。所謂第一義沙門果是也。智者其戒此句也。二種一名二百五十戒二名無漏身戒智者被歎譽此三句也。此亦二義。一者俗所歎譽二者為藏所歎譽。所謂俗者。辯才和顏不傷人意。其法者歡喜受樂聞其法。無漏身戒者。所行不左常遇賢聖。離八不閑處。其有見者心開意解共相告令歡說其德。智者聞其名此四句也。或有學人俗聞其名道聞其名。智者獲其樂。二種道樂在俗受其福德。為檀越施主所見念待受其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道樂者。受禪定根力賢聖八道智者獲其慧。慧有二種。或有俗慧。或慧。所謂俗慧者。分別名字眾不滯礙。所謂慧者。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阿羅漢道。諸根具足空無相願。是故說曰智者獲其慧也。智者獲其心。心者行之本。不正馳萬端。外著色聲香味滑法。降伏攝心不亂。便能成就無為道果。然彼行人服其思惟。曩昔為心所惑。劫數難量經歷生死皆由於心。然今日覺心所為。更不造新為心所使也。智者獲其道。眾生流難從劫至劫不可稱記。如契經所說。眾生地獄者。多於大地土。如今日越過三界。以天眼眾生之類。蜎飛蠕動共相傷害有竟已。由陶家腳蹴輪轉成其坏器。或輪上壞者。或在地壞者。或入陶壞者。人亦如是。是故學人當念慕修。又復引經。吾以天眼眾生天者如爪上土。蓋不足言。是故說曰智者獲其道處天久遊觀。眾生天者。勝後生天三事。何謂三事。一者天壽二者天色。三者福祿。是故說曰處天久遊觀也。處天久受福共相娛樂視東忘西。是故說曰處天久受福也。處在宗族中如日貫雲。出為父母兄弟姊妹。外所見愛敬。一切縛。盡能斷一切。諸結使無餘。縛著愛染悉皆除棄。是故說曰盡能斷一切結使處憂。不己憂解是非無常別離世之常法。樂必當有不生則無死豈可避。以是推憂為是誰所從來。是故說曰處憂憂心如死灰澹然。無為盡滅一切惡趣。所已惡趣者。地獄餓鬼畜生邊地夷狄之中。亦名惡趣。是故說曰滅一切惡趣也。脫一切苦惱八苦根。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行者於中脫此眾苦泥洹第一無為無作眾變。是故泥洹也(我品第四竟)

出曜經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