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本第三第四第五)

  基撰
 輸入者 吳靜梅
    校對者 錢冬霞 陳愛云
    改稿者 王 麗

地第四段。釋第五義諸經宗要眾雜事中有二。上釋宗要。下釋雜義。文分為二。初一復次別引經釋。後以四正法攝持聖教
初經。明身心遠離如實覺
經。善修止觀覺了所知
三經等持等至等。於善巧中。文分為三。初引經標。第二。兩復次。釋經四句。第三云何為住下。別釋四句。經其等愛下。例翻不等愛一句。故成四句。調善句下。有行拘執法性拘執。釋調善中。此二標文。非釋經句。其四句中。初復次。以定相對為四句。其等持名目一種空無等。最殊勝故。緣境遍故。偏得彼名。其等至名。亦目六種。勝處遍處。能成變化滅盡等至。唯所成。故偏得名。為初二偏句。俱句之中。略舉遍處勝處滅定。標無想定。顯諸異生所成等至。亦入此句。五現見等至。亦應別說。義小隱故。略而不說。餘皆准知。故下結言如是於先所說等持等至中。隨其所建立。此中從勝且偏說故。第二四句中。作初句。等持善巧等至善巧者謂於等持名句文善知差別非於能入等至諸行相差別等者。此說善巧三慧為性。其等持者。今此中說。略有二義平等為所持。行者能持能持等定。故等持。又所詮定。名之為等。能詮定教。名之為持。教能持定。故等持。其等至者。所入定為等。能入定行狀等至。能至等故等至。至者到義能入果。至於等故。又所入定等。至義如常。釋此等等至。各有二義故。此四句相對不同。此中初句。定教為等持。能入定諸行等至。第句。以能入等至諸行狀。及所入定等至。以詮定教能入行者能持。有諸薩雖能得入下。顯於等至善巧。非等持相。指諸菩薩以明其義。乃至未從諸佛等下。釋於等持善巧三義。一未從佛聽聞。二未於第一菩薩聽聞。三未自證第一究竟故。於定教不能善知。上一未字。下貫三處。於不定地分別相所攝者。散境也。此即是不同類法。思惟散境名出定也。所作者謂飲食等者。此是出定應作事。由至此時應出定故。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定者諸有漏皆名分別。故所緣分別分。離無別性故。或此所緣五法分別。所現相體為所緣相云何引發謂能略攝廣句義。此聞持力攝廣義。云何等愛慚愧愛敬等者。此謂定前。起二種法。一慚。二愧。三愛。四敬。五信。乃至二樂。以此為方便。心便得定。於此平等愛故。等愛
第四。分別靜慮經中。四。一引經標。二略釋四轉。三廣釋相。四結成。此中四轉當知二時顛倒等者。四轉者。有漏三摩地趣進時顛倒。二有漏定退顛倒三有漏定正退無倒。四無漏定正進時無倒。或初於進。謂退顛倒。初於有漏定進時。謂退後於無漏定進時。謂退故皆名倒。論說第二。
三摩地退顛倒者。修進無漏。趣退有漏時謂顛倒。後二退時。謂退無倒。初於有漏定。實退時謂退。後於無漏定退有漏時謂退。於有漏定退時謂退中。三復次。愛味故退。二由慢毀故退。三由貪誑故退。第無倒翻初無倒應知其相者。謂得無漏定。將失有漏定時。如實知退。是名無倒。第三無倒退時知退。第四無倒無漏進時知有漏退。此中第四與前第二。有差別者。前修無漏方便。猶未證得。謂退曾得定。今第四。正得無漏有漏不行。謂之為退。故成差別
五分別四撿行經三。一引經標。二略顯撿行相。三廣顯示所撿行。即四分淨定為所撿。能撿察即三慧。此即一人四種。
  第六。於六境受想無相經有二。初牒經。後別釋。於此諸法若實有都不領受者。不受境自相也尚不受想者。尚不受六境之想。何況無想者。亦不無想也。下有眼想。釋尚不受於想。不受自相。釋都不領受不受無想。釋何況無想
壞故威勢映奪乃至能有其想者。謂無漏定。數思壞。遂於有事想。四諦諸理相起。不受無想者。想與無想。皆悉不受。由不思惟一切相故。有空二想皆悉不受。故於滅盡真如理中。思惟寂靜。此中意說諸相想名無想者。無分別智正證時。前苦樂等相亦皆離之。想與無想一切出離。故離相無想
第七。釋四趣道經三。初標。次釋。後顯差別。初有漏依定引起無漏道故。第二依定起慧。第三二起二。第四初依定起慧。後依慧起定。第二第三。通有漏無漏。第四亦爾。俱引見道修道無學道故。
第八。釋四勝經中有三。初標勝經。次勝義。三釋四勝想。謂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者。所得者。謂若圓滿法。所證者。謂若攝受法。所引戒等者。謂發精進。未滿令滿法。四勝者。一尸羅二三地。三見。四解脫。此中所得所證所引戒等言。皆通四圓滿攝受下文。牒釋精進未滿令滿足。所引戒定解脫體故不牒釋。又所得者戒。所證者定見。所引者。解脫戒等者等定見解脫。互顯所得所證所引。下七云何。初一為戒。其等持解脫。各二云何。隨應配釋雖住具戒四句六支。如聲聞地廣說戒定二種異生位名圓滿聖位攝受異生位名未圓滿入聖位名圓滿無學位名攝受解脫有學位未圓滿無學位名圓滿。不時解脫攝受解脫定障無障事障。所得擇滅解脫
第九。釋心清淨苾芻思惟五相經中。有五。初引經標。二釋清淨行三明行障。四別思惟五相五結成障者。即諸不善恚害尋。親里國土不死尋。所曾經等七種尋思。皆為障體。
三別釋五相中有二。初總標三品尋思差別成五。二別釋五。第一耎品尋思行者思惟因果等諦相故。令七種尋滅。依中品尋思。分成二種。一見尋思過患。不念思惟令七尋滅。依尋思。亦分成二。一非初即令一切不行。要當方便漸尚折伏。二若猶未能伏。便厭悕。多思惟故。令七尋滅。
第十。蕩塵經中。三。初引經問。二三陶練。三舉法合金性所有金下。是發心出家。名初陶練。在資糧道位靜慮等。是次陶練。入聖位已。是後陶練。故論說言不為有行之所拘執。依慧根伏令根姓顯。根除煩惱立陶練名。
一。釋於三相思惟經三。一引經標。二三相。三結成差別三相者。一止。二舉。三捨。一向止舉。在定加行。於緣起不正思擇。不思擇不正定。不能現觀。不諸漏阿羅漢。數思惟捨。便思緣乃至漏盡成滿故。
  上段。別引經釋。下一復次。以四正法攝持聖教三。標。二列。三釋遠離者。入定所。修習者。所修定慧修果者。謂所得解脫二障有無為果。云何已習奢摩他下。釋此第三。無乖爭者。行善順教。資順師。故善契理宗教無違返。名無乖爭。若義若句若文。不說名者。舉初後以貫中故。第一句者所謂前句乃至即以此句而問第二等者。此略明於句平等潤洽。前句者。第一句也。如尊者阿難。於五百苾芻中。以此初句。問一比丘。復以初句問第二比丘乃至五百。彼皆答言。如是如是。乃名師弟。義句無乖。平等潤洽互隨順句義同故。師弟同。教同。教義同。義同。行教同。皆准知也。設於初一依蘊而問。乃至不得名互隨順。此返顯也。設於初一巧上依蘊而問。恐第二。同類行者。而不解前所問義。故以餘問。依問既殊。句義便別。云何得名平等潤洽。初二行證既同。知不知名義。問別師弟相返教義不同。故非平等潤洽隨順。以弟子證見同故。教義師弟互不相乖。外道見殊遞相乖返。
非三摩呬多地境用之中。上釋等引位。下釋非等引位。釋論云。翻前易了。體即欲界全。地中一切散法。然觀此論意。不定中。第七第九第三種不定。地是上界。六七作意。第八是上界染法。此不唯翻前地。是亦通二界一切法文分為二。初問起標。後隨別釋。此二種。決擇六三。廣說差別建立所由。謂依初不定地。於安住心。相。謂青瘀等。此說五識不定故。於境馳流等生起。為止息故。觀青瘀等。而安住心。即以此義西方二說。一云五識有漏。性不定故。性散亂故。說五界有漏故。成所作智。或第六識。或第七識。二云依諸二乘異生者。說有漏自性不定。非依餘位。於中有說。成所作智菩薩修道現在前。有說佛地方得初起。如唯識第十。佛地四等釋。或有闕輕安名非定地謂欲界繫心心所等。六三云。依止此故。為得作意。應勤修習。此言意說。為上界作意。應勤修習欲界善心。或厭闕輕安欲界散地。為上界輕安地。作意勤修習唯識兩說。欲界輕安。以此文為證。
言善一通一切地者。通尋伺三地俱有故。欲界亦有輕安。彼定加行得定地。彼亦微有調暢義故。除定加行欲界心。皆闕輕安。名不定地。非一切無。說善一通一切地。即九地故。餘不定地。如六三釋。
無心地。初九地三乘境中分四。此之地。第四段辨境位。六識無心二位別故。文分為二。初問標五門。後隨別釋。
建立中。唯依初五地。辨地建立。非依餘者。但依地體。五識意地名有心。無名無心。辨有無心。相猶未顯。未知九地處義成。舉地體性。於尋等地三相之中。以辨心及無心者。即知九地差別。亦知定非定地。何者心。何者無心。故更不須依定非定地。辨有無心。三慧三乘六地諸行有無心別。不出前門有無餘依。
此第四第五門中。辨無心非有身位。有無心別故。有無心唯依五地有尋有伺地中。無心睡眠無心絕。不名無心地者。以睡眠無心不定故。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等。無心故。又睡眠絕。主識說名有心地無想定等。依客識說名無心地。略說故。又依隨轉理門。以辨無心薩婆多心故。然決擇分。復依五義辨心地。由七種因辨無心地。唯依地體地辨心。依此第三生不生建立無心。彼說七因。此八因者。此開境。彼合名緣。闕其八因緣。如六三釋。問若許二乘無餘依云何不許眾生界減。經說眾生界無減故。答如海無邊。除去一滴非為增減。生死海中此亦如是。又上無依經。眾生界者。謂如來藏性眾生雖有無餘依。彼如來藏無減。故彼經言。阿難如來無量無邊。為煩惱塵之所隱蔽。隨流生死無始輪轉。我以此義名眾生界。若依此義真為妄性。妄依真立。妄雖起滅增減。又楞伽經說。諸聲聞經於多劫涅槃界。耽三昧酒。時醉臥。後從彼心者。大乘說。化作聲聞。非實此。故無餘依身心並滅。
所成地第十。
上之九地。辨三乘境。自下六地。辨三乘行。初三通行三乘皆能修三慧故。後三別行。應機隨法。成乘故。又初三是方便行。後三根本行。又初三所學行。後三所成行。聞謂聞慧。聞緣教故。以此為所成諸法名聞所成。即以彼慧。及相應法。并所緣。若若義。并所果。為此地體。前作意中。聞唯緣法者。少義故。此地文分為三。初結前問後。標起論端。次問列五明處名。後隨別釋。
謂若略說於五明處乃至讀誦憶念者。有二釋。此顯於五明教。所聞慧。一云謂以覺為先聽聞。後時意地領受讀誦憶念等。方是聞慧。其五識初覺慧并聽聞。及俱意識聽聞讀誦生得慧。不明了故。二云覺為先者。是生得慧。若聽。若聞若領受。若讀誦。若憶念俱是聞慧。俱時五識。雖非聞慧。由從意地方便聞慧。所引發故因所成明了心者。亦是聞慧。設雖意地領受讀誦等。不明了者皆生得慧。
又於依止名句文身義中無倒解了者。謂於五明處義。覺為先所起聞慧
第三。別釋五明處中。初辨內明處有二。初標四門。後隨別釋。四門者。一施設者。謂三藏施設建立。事謂事義。謂經律論差別故。又是諸所詮所依之體事。故立事名。二差別施設者。謂能詮名。由名句文皆以想生故稱想。又西域呼名多呼為想。又無體。隨聲立。隨其想解。號為能詮。故說等稱之為想。三聖教義相者。謂諸聖教所詮之義。能聖教。四由佛教所應知處相者。謂從二數。佛教所詮增益乃至十種佛所詮事。名佛教所應知處相。第三以理教。第四以教顯理。素怛攬云契經毘奈耶調伏怛履迦云本母義。議明之。出生諸經別所詮義故名本母。即舊所云修多羅毘尼得勤伽。
差別中。四嗢柁南。初嗢柁南。有二門。第二嗢柁南。有四門。第三嗢柁南。有九門。第四嗢柁南。有十門
句謂六內處等者。詮自性名名。詮差別稱句。今詮差別。是故名句。以寬攝狹。名在其中。無量境界。在十方三世時分故。皆言無量
四眾中。唯明男子四眾。無鄔波斯迦。又鄔波斯迦。素迦所攝。俱從在家為性故。別離出之。
三十七道品。四沙門果無諍願智六神通等。如聲聞地說。大乘五事。四尋思。四如實智三性三無性。如決擇分釋。四真實。五種大乘五無量不思議威德勝解等。如菩薩地釋。六內處境界下。四門法。名聲聞地法。大乘五事下。有四門功德。是大乘法補特伽羅空。補特伽羅無我法空性法無我。有差別者。空謂所空。自性無我。謂無其用及差別義。又空謂二空理。無我謂所執。或翻此說故二差別
五相大菩提自性者。顯揚第八云。謂過二乘所得轉依體。功能者。謂十自在。一壽。二心。三具。四業五生。六願。七勝解。八神力。九智。十法方便者。謂四種變化。一現菩薩行變化。化根未熟者。二現如來變化。化根已熟者。三現攝聲聞變化。四現調伏獨覺變化。轉者有二。一暫時。於諸有情未解脫。成如來教化轉不體息。二究竟。佛難思德。為諸有情。作利益事。不休息。還者。彼論名滅。還涅槃故。此亦有二。一暫時。於已解脫有情。佛暫示現入槃涅槃。二究竟。謂煩惱習氣及苦永滅
五種大乘中。顯揚第八云。種子者。即菩薩地種姓品趣入者。即發心品次第者。即住品正行者。即餘諸品。正行果者。即涅槃建立品。最初發心。謂菩提心。由種子非愍有情。是趣入菩提波羅蜜多。是諸地次第眾生事。是大乘正行相續成熟正行果。二利滿是佛德故。又最初者。謂種子發心者。謂趣入。非愍有情者。謂次第波羅蜜多眾生事者。即正行相續成熟者。謂正行果。此順菩薩地配品釋。
此文七識住。如初帙中解第有文。
設施中。初於法假有情。後依圓能取所取相上。諸法
云何思擇一行者。對法五云。謂以一法與餘一一互相問。除此法更以第二法與餘法互相問。如是一一一切當知。順前句者。謂諸法中。隨取二法。更互相問。依止前法以答所問。以狹問寬。順前句故。順後句者。謂即二法展轉相問。依止後問以答所問。以寬問狹。順後句故。一切狹體必即寬故。有寬體非是狹故。或於所問應句答。應三句答。應四句答。此中從寬以明。唯四句有覺狹。或不同故。寬狹義同應述可答。不如理事答。亦名止答。其八對二門。五對三門等。皆如決擇分六五六七八等說
四行跡法。謂速通等。二文不同。至下當釋。
四法跡。謂三學跡。即無貪無瞋正念正定。三種繫屬。初根互相屬。次識根互相屬。後境互相屬
十六種攝。如決擇分五四。及對法第五中說。
五相應。亦如對法第五。決擇五四說
見聞覺知瑜伽第三。九三。對法第一等。釋見聞覺知義。顯揚第八說。色界覺。後起言說無色都無。謂生彼界故。無彼後言說
六種次第流轉次第者。謂嬰垓等十時流轉次第。或十二因緣次第。成所作次第者。謂出家受具。修七方便。得見道等。宣說次第者。謂四正斷一剎那中。具其四用。以辨次第。非四現行後有異。或宣說諸法。標釋次第生起次第者。謂十時分芽莖等生次第現觀次第者。謂真相見道前後。六三等現觀前後次第等至者。謂九次第定
八種所作一滅依止者。能與惡為依止
轉謂與生為依止遍知。謂知善巧遍知苦集緣生等法。厭離喜樂者。謂喜樂滅道
所緣四等者。對法第十。一遍滿所緣四。謂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邊際所作成熟所緣淨行所緣。有五。謂多貪多瞋。多癡。憍慢尋思五種觀行差別三善所緣。有五。謂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所緣。四淨惑所緣三。謂粗靜等相。真如四聖諦
四種九種瑜伽。下聲聞地對法第九等說
方便瑜伽。以作意勝解為性。
三事觀者。有相。謂所緣事。尋思。是能緣事
  四行觀。如對法第九。及聲聞地說。
六事差別所緣觀。一者無常差別義。在見道方便事者。謂諸事作用。集生。等。相者。謂滅諦相。品者。謂諸法上中下品。或三乘道諦。有類故。次上三種。在見道位。時者。在修道。在見道後時而起故。或三世道理者。謂在無學道。或事者。蘊界處等。時者。三世道理。謂四種道理
五種教授者。一教授。授與教法二證教授。授與法。三次第教授。授觀行法門
無倒教授。授前三種應機亂。五神變教授。授與神通令化眾生
內明處種相中。第三大段。明聖教從義相中。有十法五對。初能作所作善法。次過患染污苦集諦法。三有障有順。謂煩惱善法四有勝。無為有為無漏法。五有順有得。謂世間出世間法應習。謂善法。應斷。謂染污法。斷已現行。謂無記法
四大段。佛教所應知處相中有二。初增十法門。後結之。初即為十段。初明三種。有情即住。三。要依有情有情非情因及果。染與淨。生死涅槃有為無為等增二門所明諸法故。初明三種。有情增。二法門。有四對於如來所說所有甚深經者。謂深密等三性顯了教。相似甚深空相經者。謂般若等。與此甚深相似性者。圓成緣起者。依他性又有二法能令有情內正作意外聞他音等者。此作意。外聞他音。是二因緣。二法故。令此二因緣。現入現觀。當諸根熟

四卷

增三。五門言十相者謂生命等者。上一壞字。貫通下十。雜穢語名壞所為事業者。於業。不正而說名綺語故。前之七種作業毀壞者。外彰語而作業名。
其次二種意樂壞者。無貪無瞋正意樂故。
最後一種方便壞者。正見乃是正智因故。
三根者。謂貪瞋邪見。此說十業。三為加行。隨應為究竟。或此偏明意三業道
二門。文分為二。初明三法令不護根。後因前辨內法四種欲貪為因。生死增長。名邪法種。四處所者。一身利等四種白法。二怨。三中。四親。四白品者。謂利譽稱樂。四黑品者。衰毀譏苦。一於己利等。生欲尋思。希獲不失。故於怨中品。生恚尋思乃至令彼命斷故。於親友品。生害尋思。但損惱須密論第二卷。利衰二種。若依有情。以七界一處五蘊為性。除聲粗不成質故。若於非情。以四界四處一蘊為體。如前除聲。依鞞婆沙十八界十二處五蘊為體。依非情。六界六處為體。五塵四相故。部師。俱舍論說。衰無別體。失物名衰故。今依能失者。以辨衰體。以十八界為性。翻此利體。亦十八界。稱譽毀譏。須密論。體皆是聲。薩婆多師。說名句文。今合以名句文為體。苦樂二種。體即是受。如佛地論。雖辨其相而不出體
煩惱趣者。能果故。即是三求欲有梵行。求之所因起。
三種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前際。而受俱能起愛取。潤無明後際。又三相一切色法自相等者。此有二釋。一云此三種色。總一切色盡。有見有對。謂顯形表是。此中表名作用者。作表示用故。無見有對色。謂五根四塵色。
論云於自障礙等下。是總結色言。當知一切總有十色。三無見無對色。故云及定地色。今明三色屬者。故唯說彼。修方便所有諸色即是化心境。亦是未滿化心果。若正通果所變色。亦屬他人。故此不說。又若淨定。是通果色。修方便者。是彼色。彼通果色。即內化心境。彼方便色。即未滿化心果。境是果故。二云。三相者。唯色處中顯形表三。最勝偏說。於自障礙等者。乘前彼明一種色
三欲中。多用功力諸欲現前所有諸欲者。下四欲天。欲多現前諸欲生起。用功念想方從彼生。或復由異熟。用功方治成熟故。
三眼者。色為二。非色為一。法眼亦入慧中。同非色故。此明三乘因果同有。不說佛眼莊嚴經說有十眼如法華經方便品疏。
三種心一境性能令證得如實智見者次第。即初習業。已習行。已超度三種作意相應定。又初是思慧。第二修慧。世間三慧相應定也。第三超度者。無分別智相應定也。又聞思修相應等持。能無漏真智見故。行謂能緣。相謂境體。行所行相故名行相。此通無漏等持義釋無分別智無行相故。或行解狀故名行相。此依有漏三慧位定釋。
不淨超越因故者。三惡趣八無暇。名不淨處。意三淨業。名超彼因。
三牟尼業者。即三善業。
所誹毀乃至所起慚愧愛敬者。於所誹毀生愧。顧他羞恥故。於自所誹毀生慚。顧他羞恥故。退大利。深識因緣倍生慚信愛敬。即於三寶無愛敬故。名失大利。或於三處各能起三。不須別配。
三種最勝無上者。一智無上。謂三智無我智。為根本。初二智方便此三入諦觀故偏說。二行無上。謂四行跡三解脫無上。謂不動心解脫。於世間出世間解脫有學無學解脫時解脫。其不動心解脫。最無上故。
四門中。十六門。亦有相違。為一門故。
  念住者。體即是慧。由相應念。慧方住境故。
四種縛者。拘礙其心故為縛。非必要是煩惱縛性。由依執。身為體。身便縛心。由俱受。深領所緣。便縛俱心。由心等為境界。所別境。乃拘於心。即由如別身等三法相應煩惱俱。染心故。為縛。觀四為境。深患。立四念住所依內身。縛能依心。能緣俱受。五分位別。常與俱。所了境界。縛能了心。及諸煩惱雜染。俱心故立四縛
  又四種勤為先乃至能得善法及能增長者。即四正斷現行不善法者。是律儀斷。及斷彼繫者。謂斷斷。未生惡法名彼繫。故能得善法。謂修習斷。及能增長。謂防護斷
四種心定心住者。簡別散地心定內住一境住。
四種想為先戲論縛者。依七有想故。除有頂無量
唯言除欲貪者。同大智度論如第二卷會。
有漏無漏差別智者有漏他心智。不知無漏心。亦不彼能緣自證分等。不能知智。謂不自見故。無漏他心智能知有漏無漏心。亦知能知智。佛智三分能知自故。然未必作道四行。亦未必通餘人。
四法能盡上漏等者。三說。一云即四法跡。於七方便見道修道無學道中。能盡上漏。為足跡故。二云四跡者。有漏慧。即七方便二見道位。已缺諸煩惱事。三修道位無餘永斷煩惱事。四無學道無餘永斷煩惱事。得道。轉更修習煩惱事。通上三處除有漏慧。三云。有漏慧。是加行道。二缺諸煩惱無間道。三缺諸事。解脫道。除諸粗重及果法故。四為無餘煩惱事故。如先所得轉更修習。是勝進道
四護。一命護者。不身命正法。或護他命根。而不損壞。或命。不惡業二力護者。謂護智慧。摧魔怨。或護身力。為利益他。或護五力。摧怨不屈。煩惱護者。煩惱不染污心。為護正法。起諸煩惱。驅遣惡人正法者。方便護者。善巧方便正法
四種能正見乃至專注一緣者。於不順。不貪也。於不違。不瞋也。正知而行。不癡也。此之三種行。緣諸正行清淨。專注一緣正念也。後一種清淨也。
又由四行證明解脫者。一念眼。三慧四身宿命明天眼明。及解脫漏盡。如次能證身。即五蘊四蘊之身。
四者輕等動性者。謂風能造與所造。輕相似故名輕等。由性動故。名輕等動性。又有諸部。立作意數。以為動性。今言與輕相似性能動。非作意也。
四法有情。謂四食
四法為識足跡。謂四識住趣向五根色所緣六境色。所依境界俱有。如次配根五塵法處
四問論者。謂一向記四論四記者。於法實相。如問如來法身。是真覺性等。應一向記言爾。顯了問人勝劣。應分別記。望天為劣。望餘為勝。隱密非顯了問義。亦非一向門。問人勝劣。應詰問記。汝何所方。如是展轉彼曲意。返詰無窮。問實有作者受者。應置記四記者。於法實相。問真如常耶。應一向記。問諸有情身中果。其異熟生耶。潤惑盡者。異熟不生。潤惑未盡者。異熟生。觀其諂意問請說法。但應返問。不應開釋。問蘊法當為有無耶。應置記。記謂別。別解脫故。
四種攝眾方便者。即四攝事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次配之。
四死。如前第五卷解。
清淨道。一非功用圓滿等者。此即四行跡。謂遲通。速通。遲通。速通。如次配之。鈍根名遲。利根名速。未至及無色地名苦。定慧一偏故。根本盧名樂。雙轉故。雖未至地名有喜樂。未圓滿故。但為苦功用根者。謂練根也。然菩薩地。依凡聖差別。與此不同。及至聲聞地當辨。
而非利益等者。生死饒益名樂。出世饒益名利等。義差別准知。
國王及祠祀王祠祀者。其諸國王。恒懷憂懼。討怨敵等。能令他俱任故。其祠祀主。雖極自在自殺馬等。以為祠祀。能令他俱苦非福。
四種語失者。謂虛誑。間。粗惡。雜穢。
增五門中。有四門。五種失利等者。即成實論所說五慳。若於是處受用利養即是處慳。若從彼得者。即是家慳。亦施主慳。若所得物者即施物慳若所為得者。即稱讚慳如是得者。謂法慳處慳者。獨我住此。不用餘人。設有餘人。我恒為主。家慳者。獨我有此家。不用餘人入。設有餘人來。於中我最勝施物慳者。我獨取此物。不用與餘人。設與餘。我獨多勝稱讚慳者。獨稱讚我。勿讚餘人。設讚餘人勿令勝我法慳者。獨能知經教義。勿令餘知。設能知皆粗於我。
又有五法修行者先毀淨戒等者。即是五蓋。初二毀淨戒。後三毀名聞。虧止觀不能領受。是惛眠蓋。忘失是悔蓋。不定疑蓋
見道下分說三結者。不越道故邊見見。取。邪見隨疑生故。說根本三。即末六。相通三界。瞋增在欲。唯說恚。即攝愚癡。不越下界故。故但說五為下分結。又由不趣解脫。由戒禁取。迷趣邪路。由疑疑於正道故。於解脫障。唯說初三為惡趣因。
五上分結中。差別結者。界辨結。不依人故。名差別。餘之三種。依人辨結。名有差別。其靜慮者。即是人故。因愛掉生。因我慢慢生。因疑無明增。名有差別結。由差別結。取上分生。由有差別結。不捨上分生得靜慮者。為三惱故。有差別修所斷。故除取。無疑說癡。阿羅漢斷故。
五種不信敬等者。一於大師於戒。三於心。四於慧。五於三同梵行信敬。
五種邪行者。一於怨起瞋。於親破壞。三者常令生憂苦。作不饒益事。四壞自尸羅五行三惡行此中三種等流過患者。以瞋怨故。怨敵。以壞親故。親友乖離。以作不益事令生苦故。種種憂苦。恒現在前。此三後世等流果一種現法等流過患者。壞自戒故。臨終多悔。一種後法異熟過患者。行三惡行故。後墮惡趣
時節愚者。愚於時節剎那生無常分位愚者。愚三受分位。於自性愚者。愚五蘊性。無我計我。第四規利養。第五求活命。名五所治法。
勝行者者。一勝行二智勝行勝行四。一因聞依諦聖言論故。正解法義二因廣大音。讀誦經典三因為他開闡妙義。四在閑處審諦思惟。此後三種。例同於初。故言如於因聽聞廣大音等。正解法義。當知亦爾智勝行者。思惟對除貪欲。是為第五。
五種修觀行者。等信菩提涅槃。為二意樂無間殷重。修習正智。為第三。即思慧也。無間殷重。修奢摩他。為第四。無間殷重。修毘缽舍那。為第五。即修慧也。後三名方便具足
初靜慮已得般涅槃者。對法論說。色界現前。此依先未色界者說。非定唯爾。聲聞地中。常廣分別對法等說中般三類。隨彼已便般無餘。何故餘四不還有餘已。非即無餘中般三類。何故隨彼三類。得五有餘已。便即無餘。答由餘四般。生起俱未盡。生有長。其勢強故。初有餘已。非即無餘中般不還。生結已盡。起結雖在。其勢微弱。況中有生。其勢但七日故。彼羸劣有餘已便無餘依涅槃經第三十六云。中般阿那含四種心。一者非學非無學。二者學。三者無學。四非學非無學涅槃第一者。初有漏心。第二者。金剛定前諸無漏心。第三者。解脫道後諸無漏心。此前三種。一切盡。無學身中無餘依隨順說一切有部。以無記異熟威儀無餘。故此第四。獨言非學非無學涅槃。又真實理門。末後一剎那。亦唯第八識無記無餘依。故此第四。獨說涅槃。餘三不說涅槃。又彼經復云。四種心中。二是涅槃。二非涅槃者。以無學心入有餘依。以第四心無餘依。前二非故。又此論下。說欲無餘依。要先無相定。無學第六意識也。其非學非無學。即第八識也。若入滅定方涅槃此故。
五種修觀行者恚害染淨。為三。無色等至。為第四。涅槃相。為第五也。
六門中。合有十六門。謂依六相宣說八種有情事差別等者。謂六根六境六識。六觸。六受。六想。六思。六愛。為八事。我所依事差別六根也。境界差別六境也。自性差別六識也。執識為我自性故。受用差別。六觸也。是故受用事差別。六受也。隨說事差別。六想也。言說因故。
作用差別。是六思身也希望事差別。六身也。亦名六欲。以欲而為自性。   
  於如是等事差別等下。明依六相宣說八事。我依等。是初相。我於等境。是第二相。其計識為我。名事自性差別。通境等中。一一應說。由觸及受。第三相一相。說觸及受事。如是乃至隨起言說。是第四相造作一切法非法行。是第五相於可愛事。乃至不住損減。是第六相。非愛事中。未得希不合。設合希不住。設住希損減
又於學六種輕蔑等者。於三寶中。應不信。於三學中。應不得惡語故全無所得。謂增上戒退一切所有善法者。即應不信。應不得
又有六種最極清淨等者。即六恒住。謂四大種空界識界者。所依大種非色所依識界。行動所依空界。故唯說六以成有情此初言是諸色所依處隨其所應之所依止。
略有六種。能障現觀法者。謂前增五門中。三愚起三倒。即為三規利養。為第四。
希望壽命。為第五。五與前同。
此中差別者下。釋第六障。前所無故。言是故說此在分中非在解脫成熟分中者。成熟分謂加行道分者是資糧道。創求無漏慧明故在分。起此六障非成熟分。又見道後名分。加行道成熟分。今此但障見等分。非障成熟分也。障現觀故。又人天身下。明入聖位。是明故。從人天得入聖者。名從明入明。人天明中起此障。非入聖成熟位起。謂如前說。五種相者。前增五門。無常無我相。於食惡逆相。於命中夭相。於趣涅槃行。戒也。趣財行。施也。趣生天行者修也。
六法無上者。一見大師。二聞正法。三淨信。四起隨學學處。五於大師所起念行。六於大師所承供養
增七。合十五門。念通二品者。前三摩地中。念是分。今通二者。修生於定。隨定增。明記止觀。理通定慧
定障解脫煩惱障解脫建立身證者。其定障體。有二師義。安慧等云。三性心中並有法執。於中有說。世親菩薩緣起論無明三性故。有漏三性無明。為無漏定障體。諸散非善心無明有漏定障體。護法等釋不然。瑜伽等說無明有二。謂不善無記瑜伽論等。不無明善性故。定障無明所知障。雖二心有。而無記性。欲界八心中。異熟生所攝。對法第二。說有二種斷法。謂諸煩惱。及此所依受。煩惱斷故。建立擇滅二受斷故。建立不動想受滅。即顯定障異熟生受。及俱無明等以為自性領受劣不能進修。於勝中諸梗澀性。此說別行。若染心一切皆是。二十七賢聖中。此七為初總果。餘種依別建立依。唯說此七。
三因緣七種行故等者。趣入安住攝受。名三因緣。正見正思惟。名初趣入因緣正語業命。名安住因緣精進念。名攝受因緣三因道支故。令心內定心一緣
聖財所生之樂者。謂信戒慚愧聞捨慧。如次配之。七魔品力。隨其次第。翻七聖財
又有七種涅槃所對除等者。於初損。對治。體謂貪欲。第二損。有二對治。一於道。道果不信解。於第三哀損。對治。謂懈怠失念心亂惡慧。此七因。不善根起故名類。
七識住中。身異類下。是第一身異。想異當與此下。是第二身一想一。梵世已下。是第三身異想一。第二靜慮已下。是第四身一想異。文略不無色三。
七粗重者。即七隨眠
七法止息。即七滅諍法。一現前毘尼。二憶念毘尼。三不癡毘尼。四自言毘尼。五不見罪相毘尼。六多不見罪相。七草布地。即如次配下七種違犯諍事

五卷

八門。合有十門正念正定所攝。如前和會
懈怠施者謂來求施不遍。不往施唯待來求。不隨所欲者。是怖異施。怖自貧苦顧戀施者行先人之業。為報他昔之恩。然非已樂。未來施者。希異熟望他報。希二果故是失。輕慢施者。恃己富貴陵蔑故與。或為報恩輕慢彼。希求富樂者。求天人五塵故。求知聞者。規名譽故。無染為往善趣者。往彼為利行故非過也。
因緣故於人趣建立如來四眾者。一最增上故。謂國王等。即剎帝利二世間福田故。謂婆羅門。以多淨行。共許為福田。三用財不他。謂大長者四棄諸世財。謂諸沙門。此皆有。名如來眾。
三因緣故於天趣建立四眾名。一依地邊際建立二眾。謂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居住別故。二欲界邊際建立魔眾。三語邊際建立眾。
八解脫中。不淨第一勝解是名第三者。由解脫三種想。一展轉想待。二展轉相入。此二通觀不淨色。平等觀故。名捨勝解。三展轉一味想。唯觀光明不作不淨。名非色。第一勝解平等觀光明最勝位故。名第一捨。此三解脫不共一切異生者。第二卷已引成文許異生得。今說勝者故言不共。此五勝解乃至受想等至最勝住者。前說別引空引往還神通識。引無諍等德。此即說通究竟定滿。故不相違。又若觀諸色乃至修習者。是牒八勝處經。謂三解脫下。釋彼經文。前依初修勝處為果。今說文修勝處為因。如理智中。解脫為果。故三勝處方便因。觀諸色者。謂前四勝處。若所觀者。謂後四勝處。如前已觀差別色故。其八勝處。而後成滿三解脫為因故。說三勝處三解脫方便道攝。非唯三也此中觀諸色乃至勝者。牒經謂觀非三摩地所行現所得色者。此釋前經。觀諸色。義在定前加行思位中。作此種種色觀故。由緣三摩地至故勝者。釋所由。緣一類色。不同定前。雜緣小故為勝。或非三摩地色。有小相。是本質色。由緣三摩地乃至為勝。是緣中色。一類緣故為勝。是前種種本質影像故。前加行心。種種境相。故不勝不得勝為。三摩地中境。一類心。異相為勝。已尋思別者。初時後時。別異故。如是於外所想乃至諸色亦爾者。此釋思位唯同中。於引止觀見。於彼色亦初尋思。及後別。
九有處。即九有情居第一袟中已釋。
十無學法五蘊攝者。戒蘊語業命。定蘊念定慧蘊正見思惟精進。加餘二為解脫。即勝解數。正見緣事慧。解脫見。謂無為慧。
第三辨因明處中分二。初總問答標。後別顯釋。謂觀察義中諸所有事者。所建立法。名觀察義。能隨順法。名諸所有事。諸所有事。即是因明。為因照明觀察義故。所餘釋名如彼疏解。
有二。初舉頌列名。後隨別釋。論體三。一列名。二別釋。三料簡
論體者。謂生因。立論之體故。所者。謂證義所。論所依者。謂能立現比義為言依。其所成立。亦是所依莊嚴者。謂能破等。負者。謂立似破。出離者。將興論時。自處法。所作者。由具上六能所作
論體性三。初標六門。次隨別釋。後問答辨。言論者。以音聲為性。言說是體。音是相。名詞是用。是三差別。又由音聲起句名文。如次別故。立三差別。或以音聲一因二喻。立三差別尚論者。道理。不違世間所應尚論。立出世義標勝名。不違尚論故。諍論毀謗論。是言論起所因惡緣諍論四。一因諸欲起。二欲侵奪攝受欲起。三惡行所起。四依諸見起。諍論事所生。諦因言所起。順正教導二論。是言論起所因善緣順正論戒學善緣教導論定慧善緣最後二論修習者。順理故。間二論應遠離者。勿耽惡事。及惡言。而興論故。為欲除興言可爾。亦即是修習攝。初二種論分別故。善惡修斷論處所有六於王家者。國王。平均識達。於彼可論。翻此不能。執理家者。平均識達斷。善斷事家。大眾中者。眾有平均識達者故。餘三可解。
論所依中有三。初標種。次隨別釋。後問答辨次第。別有二。所成。二能成。
所成立義有二自性差別等者。此中宗能立自性差別所立者。此三重。一云。宗言所成立義。所立。故此所立。而義言。其宗能詮之言。及等言義。皆名能立。其宗之言。因喻成故。雖亦所立。此下文說。為先顯示自所愛樂宗義故。亦所立所立。能成義故。猶如於因喻皆成故。但名能立所詮決定所立。獨所成二云。諸法總聚自性差別。若教若理。俱是所立。此但名義。隨應有故。總中一分。對敵所申。若言若義。自性差別。俱為宗。即名能立。雖別宗亦是所立能立總故。得能立名。故陳那等。所立。與瑜伽等理不相違瑜伽等說宗非一向能立故。三云自性差別。合所依義。所立能依合宗。說為能立。總立別故。非此總宗定唯能立。對敵合申。因喻成故亦是所立。由非所立。故得能立名。陳那但以共許因喻。成他未許。他未許者。是合宗。宗為所立自性差別。但是宗依。所望義殊。不相違故。
能成立中。文其有二。初標列八門。後隨別釋。第三引喻者總也。同類異類者。別也。於總況法。別引於一。同品異品為二喻故。對法十六中。以因總辨。而不別開。於喻之中。亦唯申總。但以能成有八。數不可乖於成義中。更加結。此論以不離因喻故不別開。彼以成義增明故別離立。不相違也。陳那不離於喻。能立除之。對法以合義增故。別離為能立引喻總別增減亦然。又立論之者現量等三。粗有悟他。古名能立。立敵之者。親唯自悟。故陳那等。不為能立。不相違也。
立宗中。各別攝受自品所許者。此是總文也。攝受者。是自意樂義品宗義故。顯揚第一云。宗所許。此中意說。所立立論各別。隨自意樂。宗所許故說名宗。此中三釋。一云以言對理。取義別詮。為各別宗所許。二以別對總。取依總之別言及義二。名自所許。三以合對離。取能依不相性。合以為宗所許。立宗離義。以為所立。故此文總。或攝受論宗者。自所師宗。對異師敵。而立宗。不爾便有相極成自辨才者。由自辨才立他宗義。隨自意不顧論宗二種所宗。若遍所許。若同因宗承。若傍准。非別攝受。非隨自樂故非真宗。立已成故。非本成故。此宗時。若輕蔑他。若從他聞。自覺真實。而申宗趣。此三名立宗因緣。或成宗。或他宗句。一切立宗之意。不過此故。或折他。釋上成立宗。或摧屈於他。釋上破壞他宗。成自他。皆為悲愍。故後三句。釋前二意。故後句。分為三類。初句是宗體。次三句立宗因緣後五立宗意。
因謂所以。三喻量能成於宗。所有建立順益道理。即三相之言義也。
現量三。標。二釋。三問答辨。已生等生若生起者。於過去世異熟增上果。名已生等流果。名已等生。等是相似義故。住現在生名若者。若住未來生名起。
障所礙謂闇等者。此三種。一闇。謂暗色。無明暗。癡故迷境。三不澄清色暗。謂壁障等。若琉璃等。名澄清色。即非障。雖隔可見。或色相勝者日光威勢。眼不睹。色相勝故。三極遠。如初袟中解。非已思應思現量者。已思應思。多是比量。或非量攝。今非此二。故名現量。當知此藥香味觸纔取便成所取依止者。其能依止。謂藥威勢。此非現量威勢所依色香味觸。任運纔取。便是所取威勢所依止。此為現境。能取之者。現量。藥之所有威德病若未愈為應思等者。此藥功能。病未差來。常應思慮。其病若愈。為已思。已息故。此應已思二作用境。非現境體。能緣彼思。亦非現量。返顯前說纔取。便成所依境。能緣彼是名現量。此中建立境界取所依境非已思惟非應思惟等者。謂外空等。為定本質者。是建立境界所依境。建立定心影像境故。此現境體。能取之心。說名現量諸界。貫前方便。解若未成未來。名應思惟等。非現境體。能取彼心。非定現量。返顯建立境界所依境。為現境。此二門中。初是所造。後是能造。此中非不現見等三種。名現量者。理說。此中現量。謂無分別正智。於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諸部不同。此論與因明亦別。皆如彼疏。觀此文說。世間亦有清淨現量。故淨定心。亦現量攝。非要得境體。五俱意等名現量體。
比量者。謂藉相而觀於義智。於二量中。即智名果等。皆如因明說。執持自相道俗者。執持衣缽等相。比是道。持冠冕等。比是俗。
謂為可記或安立記者。初記體。後記差別。初總記有。後曲別示。如一切樂受隨眠等者。隨眠雖別。如是非三隨眠互不隨增。故執唯爾名法相。又離漏三受。非三所增。若執皆增便法相
不決定故二所成者下。此第二復次。釋立同類異類所以。此言意顯。因於宗過。為不成。於異喻過。不定。於宗喻過名曰相違不決定故者。即六不定也。因於異喻相違故。不能決定成其宗義所成者。即四不成四相違也。本立共因。擬成宗果。因既帶似。理須更成。更成之。與宗無別。故名所成也。異喻。亦在此攝。
相違中。決定故者。真因真喻。定成宗故。
異所成者。即真因喻。過失。體能成故。於所成其相違者。即似因似喻現比。不能為量。不相違真因等。及現比。能為量故。至教量體。思慧等。緣至教智。
四別釋論莊嚴中分二。初明五種莊嚴莊嚴論者。德圓滿故。後明二十七種稱讚功德。若具此者。稱讚功德。已善已說已明者。讀誦受持名已善。聽聞名已說。曾聽聞故。堪為他說。思惟純熟名已明。
善者謂能引發勝者世善。能引增上生道。出世善。能引決定道。
  多眾者。謂大施會眾。雜眾者。謂八部眾
大眾者。謂國王王子眾。執眾者。謂執理眾。即斷事家諦眾者。謂諸實語眾。或諸聖眾。善眾者。謂沙門眾。或樂法多雜二眾。論六處所中。合名大眾大眾者。彼王家。執眾者。即執理家。諦眾者。彼賢哲者。善眾者。解義。及樂法義者也。
而不嚵速者。他正語時。中路即言名嚵。不徐徐中理名速。言過無義者。無義理違義者。違正道理損理者。損二諦理與所成等者。能立帶似。應可成立非真立故。即前問答中。所成故也成立能成者。以成因。以喻成喻。
第四段。聲明處有二。初結前標列。後隨別釋。法施設建立名身句身等者。出聲明體。及五德等者。由彼聲體具五德故。方成論。勝能詮聲。論者說。謂名句文即是聲。聲性是常。音響是無常無常之響顯於常聲。知常名曰聲明義施設建立者。聲明所詮之義。以彼聲明能詮所詮建立故。
又說六種中。差別相應義者。諸法同類互得相應。體差別故。轉義者。如於一法無量義差別而轉。一色法。可不可見諸識別轉。
補特伽羅施設建立謂立男女非男非女等者。依此三類立差別。先俗所傳蘇漫多聲中。此三類。一八補盧沙。是男聲體義。二悉底履。是女聲體義。三如納蓬(去聲)素迦。是非男非女聲體義。復有總聲。如涅履題勢。此之四種各有八囀。一一囀中。皆一名二名名。如是合有九十六聲。如別抄說。
  或復建立初中上士相差別者。若依後俗。底彥多聲。有八囀。非所用。此言三類上中下士。各三聲。如小兒為下士。未所識。不知有惡。但汎出聲。如號號之士名中士。唯善惡。而不知廣達之士名上士。唯自省。應作而作。不應作不作。此三士聲。各目一體二體多體。三積成九。今言初中上士。即三種八轉中。各三故。
過去過去殊勝等者。近過去過去。遠過去名殊勝。未來亦爾。現在時。名現在剎那名殊勝。
所根栽施設建立者。如樹栽樹之根本故。聲根本名曰根栽。即是字也。出聲處為處所。出聲處故。本聲明也。謂劫初起。王。創造百萬頌聲明。後命慧減。帝釋復略為萬頌。次有迦單沒羅仙。略為千頌。次有波膩尼仙。略為八千頌。此上四論總名所。今現行後二。前之二論並已滅沒。字體根栽聲明論。三百頌。波膩尼仙所造。略成聲明頌。為千頌。聲明略本頌。後有界論。有八百頌。因緣。又有聞釋迦千五百頌。又有溫那千五百頌。此五聲明。並名根栽。能與根本聲明。為生智解所依本故。然護法菩薩。造萬五千頌。名雜寶論。西以為聲明究竟之極論。盛行於世也。相續者。是聲明中。合聲字法為品。是第一分。名號者。劫初時。王。於一一法。皆立千名。帝釋後減為百名。後又減為十名。後又減為三名。總為品。是第二名號名號分總略者。是聲明中根本略要彼益者。是次中略之。令物生解。為彼益。宣說者。是廣宣說。謂略中廣是後三品。即後三名。上來五分即是五品。是本聲明分品故。合名所。
若界頌者。謂字體。三百頌名界。波膩尼仙所造聲明千頌。名略本頌。此頌也。等者謂八百頌。八界論因緣。并千五百頌。聞釋迦論。及千五百頌。溫那他論。故為等。
第五工業明處中。生成工業者。謂養六畜。成資生故。或教生修成禮儀。防那工業者。謂織繡等。西方男作。故存本音防那。男聲呼之。和合工業者。即賈人說。容如蘇秦之類。眾和匝人也。成熟工業者。謂成熟飲食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六

享保八年(癸卯)四日一交畢
沙門高範(胎生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