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識論述記第一

   沙門基撰
  輸入者 吳靜梅
    校對者 錢冬霞 陳愛云
    改稿者 王 麗

論。餘餘色至非覺性故述曰。覺者覺察。心心所總名。心所法外餘行‧外處‧及無表色。亦非實我。非覺性故。如虛空等。此中但合總為一量。行與等各別為量。理亦不遮。因明之法他為論。言非覺性。不是翻顯心‧心所性是覺性故許為實我。此兼遮計。非必執。合七比量破初計也。
論。中蘊我至無作受故述曰。破僧佉等計也。量云。所計之我。無作‧受。不攝故。如虛空等。文中但有宗同喻。因所標。故略不敘。文以一量破中計也。今助破云。所計之我。應非實我不攝故。如虛空等。此下准作一一應思。
論。後俱非我至非實我故述曰。破犢子等也。彼宗計我所依不即不離。然別有體非常無常。如俱舍論九卷敘難義。今解。依者依止。蘊上施設。不即離故。恐繁不述。量云。汝所執我。應非實我。因云。許依蘊立非即離蘊故。如瓶‧盆等。
中法言應非實我簡別真如真如依蘊亦不即離。然非實我不定許無隨一過。宗等次第義釋文。彼計四塵等而立。然與四塵不即不離。故以為喻。
論。又既不可說至是非我述曰。彼立五法藏三世無為‧及不可說。彼計此非常無常不可說有為無為也。今者論主直以非我而為例也。應量云。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許不可說有為無為故。如龜毛等以二比量破第三計。若破俱句。他宗非俱句。不可說非我故犯相符過。又無同喻。今破是我兼說非我。應定說是蘊。不應說非蘊。又量云。汝所執我。於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許不可說故。如有為無為義今者不令隨非我俱句。故無過失。
論。故彼所執實我不成述曰。此總結也。合十比量破此三計。
論。又諸所執至為無思慮述曰。自下第三總破差別執我。於中有四。初思慮。無思慮破。二有作用。無作用破。三我見境。非我見境破。四非我見境。我見不緣破。今總問前所執諸我故言諸也思慮者。意問佉。彼說神我是思故無思慮者。問吠世等。然佉計。神我體性常住。除自性二十三諦體性雖常。仍有轉變無常之相。今難彼亦應同彼二十三諦體性俱應轉變無常
論。思慮至思慮故述曰。汝我體。應是轉變無常作用不起時故。如許大等。若不約用難令體亦轉變。即無同喻。彼不許無常故。若直難用。彼思慮有時不起故犯相符過。雖自性體常。用是無常不定失。非共許故。又以體例用亦無常相即亦得。
論。無思慮至亦不受果述曰。即破吠世等。文易可知。量云。汝等實我。應不能作業亦不能受果。許無思慮故。猶如虛空作業受果二比量也。即除佉餘計神我皆同此破。
論。故所執我理俱不成述曰。雙結二也。
論。又諸所執至為無作用述曰。更重第雙破前說。此即問定也。
論。有作用至應是無常述曰。諸師作‧受計各不同。作用而言。作受作用並計是有。有用量云。我無常有作用故。如手‧足等。若對數論轉變如手等。若對吠世等。壞如足等。文勢雖合義意不同。虛空真如無作用。故不定
論。無作用至俱不成述曰。無作有。若數論無作者用亦名無用。若作用勢用作用。勝‧數俱無。句說故。離繫子等我有轉。故是前門。餘是後門。又諸所計得解脫時。我並無用無用。量云。所執之我。應非實我無作用故。如兔角等。虛空亦得。無作用故。文言非實我。不言非實有。故彼真如不定失。若爾寧言常樂我淨。此非定實我。性言故。我者說也。此無用計諸執並非。一師計我無用。然無動作‧勢用之用。故得為難或綺互破作‧受之用。謂量云。佉等我。應非實我。無作者用故。如虛空等吠世等我。應非實我。無唯受者用故。如兔角等此中遮無唯受者用。非許受者用性便為實我。不爾本識佉我應是實我。但言兔角無唯受者用。不言兔角有作受用。故此非失。以因明遮詮門故。文結易知。故不別釋。
論。又諸所執至所緣不述曰。此即第三亦總徵前內外道也。
論。若非我見至實有我述曰。破本計非我所緣量云。汝所執我。應非是我。許非我所緣故。如色‧聲等又此量意云。汝能緣我心‧心所法。應不我。非我見故。如緣餘心文雖無救。以理為之。如緣真如心‧心所法。雖不定真如之解。得成如。緣我之心亦同於彼。雖不作我解。何妨緣我。如之心雖不作如解。真如仍名如心緣我見不作我解。其我應名我見緣。故為此解助破彼失。
論。若是我見如實知故述曰。破彼我見所緣。量云。緣我見。應非倒見如實知故。順所緣故。如等心外道小乘我者所信之教。皆許我見雖順所緣顛倒體。斷之成聖。無我之心雖不稱境。違於染故名非顛倒。如緣真心如解即是法執。若解。雖不稱如仍成聖。
論。若爾如何至稱讚無我述曰。言至教者。至實教也。如十抄。汝若言爾亦我見顛倒者。何故汝教中。我見染故斷之成聖。要無我見能得涅槃。故毀我見無我也。此就他宗相違為難。
論。言無我見至沈淪生死述曰。汝宗自言。起我見者沈淪生死。以是染故。起無我見能證涅槃。以是淨故。今就彼宗故得成難。
論。豈有邪見至沈淪生死。述曰。此總結難。無我見是邪能證涅槃。不順所緣故。我見是正翻沈生死。能順境故。廣百論中亦作此難。
論。又諸我見至如緣餘心述曰。此下第四總破前師。不須別說染淨之惠。但汝所緣我之見。今皆破之。無相符過。應為量云。汝緣我之見。不緣於實我。宗也。有所緣故。因也。如緣我外色等之心。喻也。次第如是應知。然就彼計皆我見不緣生。如佉說吠世史迦作者我見。不緣實我生。是橫計故。餘計相望准知亦爾。故今此宗。應有分別汝等各別言非橫計緣我之見方成有法。今大乘意。欲顯但是緣我之見。皆不緣於實我生故。不須分別。此破能不緣我起。
次破所緣定非實我
論。我見所緣所餘法述曰。此中量云。我見所緣定非實我。宗也。是所緣故。因也。猶所餘諸法。喻也。宗中如前亦應分別。彼等各計我見境非實我故。
論。是故我見至種種計度述曰。此曲結也。如瑜伽。顯揚。十六大論。皆緣影心相分為所緣緣分者故。是但緣識所變蘊。蘊各別故。故言諸蘊。即計此種種計度。故與小乘所說異。
論。然諸我執略有二種述曰。破我之中。自下第四。解釋彼執分別俱生。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於中有二。初別解執。第二如是所一切我執下。總解執。初中有三。第一標執舉數。二列執名。三別解釋。此即初也總舉有其二種。此中諸門如別章說。謂迷諦總別。諸有無伏斷位次。九品所攝。伏與不伏。人法二執斷位粗細。分別俱生句等。一一分別如下當知。雖有情句等。然說法界亦有之。
我執者。顯非唯見。心心所法皆名執故論。一者俱生二者分別述曰。此列。差別與身俱起名曰俱生。後橫計生名分別起。下別釋之。
論。俱生我執至故名俱生述曰。自下別釋。先釋俱生。後釋分別中有三。初釋俱生義。二顯其差別三明斷位。唯藉內種起。與分別別恒身俱者。解其俱義而言轉者。解其生義。餘文易知。
論。此復二種至執為實我述曰。上總釋俱生。下別解差別相續者。顯恒起義。
在第七者。顯執所依緣第八者。顯所緣境起心相者。顯緣第八不親著也。
執為實我者。不稱境知故執生也。未得無漏第七識我執恒起。名常相續。緣恒具故。非如第六意識中執。何故相續唯在第七。略有二義一緣少故。謂眼‧耳‧鼻等。意‧八‧七識。或九‧八‧七‧五‧四‧三緣少故。若加無間。及俱有增上即更增之。所藉緣少故。第七恒續我執非餘。如第七卷緣多少說。二由行相深。及相續故。第八續而不深。第六深而不續。五識不深不續。第七具有。故唯第七非餘。此第七識本質。即以第八為境。由似一常。似實我相。故緣第八七我恒行。影像相中亦無實我。唯似第八。是第七識心之相。若從見說名染無記。若從本說名淨無記。以許染淨故雜種所生。執此心所變之相以為常一。不稱境故為執也不稱本質為執者。五識亦應執。此約影像依他為相。若約所執。情顯現亦為相。緣第八者。即是本質。下准此知相亦有二。
論。二有間斷至執為實我述曰。在第六識。顯執所在。第六行相深遠亦復間斷。第七深而不斷五識斷而不學。第八不不斷。故此我執六識中。
五取蘊者。彰此俱生我見無漏薩婆多一切煩惱為取。蘊從取生。或能生取。故名取蘊今者大乘對法說。欲貪名取。唯貪為體。染希五蘊蘊能生取。蘊從取生。蘊立取名。緣蘊總別顯執行相。總五蘊為我名總。別五蘊為我別。非句等別我見也。句見唯分別故。第七識中唯識蘊行相常定我見一類。不可論其此總此別。故與此殊。第七唯託第八為相。舉其本質言起心相。此中所言五取蘊相或總或別者。是第六本質。起心相者。是影像相。顯不著我解。
又第六本質。非定一法故不別言。其實亦非無本質。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蘊等皆起影像
論。此我執至方能除滅述曰。第三文也。顯執細微斷之所在。無始串習相微隱。故十地云。遠隨現行故。不作意緣故是俱生義。故為細。一非世道伏。二非初道斷。初道斷者即見道斷。三非地未滿修道能斷。要第九方斷故言難斷。初簡修道不相應惑。第二簡見道一切。第三顯自行相細。方除故唯修斷一識分別。第六數斷非。第七。二乘分別第六識二乘數斷。非菩薩六識中。三習分別。若菩薩數斷習非種子。若二乘數斷非習。不數斷者道數修。若數斷斷道俱數。於二乘漸次行者。故唯修斷。若頓悟者亦通見斷。先世間道伴已伏故。菩薩不然。不障地故。無超越故。然初二果不能斷之。無記九品故。二種一斷種。二伏滅。今論斷種第六識中。二乘入聖道暫伏滅。要離自地欲盡方斷。於金剛心究竟盡。菩薩初地暫能伏滅。四地永不行金剛心位方究竟盡。第七識中。二乘無漏心方暫伏滅。金剛心方斷盡。菩薩七地已前無漏心能伏。八地以上方不行金剛心方斷頓盡。故言修道方能除斷又總而論六‧七。道數修。數不數義。二乘斷彼第六識種子。非習能數斷菩薩數斷其粗重名數數斷。其種子等道數修。非斷數。以十地中皆不斷故。第七識執要金剛心方能頓斷三乘修道數修方能除滅。非數斷此中執行微名細。何故三心初斷名細若言類粗細。初斷為粗。易粗細。先斷名細。此中言類。修道下品名細。三心易故。初斷名細。亦不相違。以界第九品斷名細。類細故。難斷不名細。即三心中第二三品。名細非難斷。即三心中初‧中品等。名細亦難斷。如九品中下下品等。此中所說我執故。三心易以分粗細。九品行相。以分粗細理不相違。此顯所斷以作解又能治所治以分粗細。九品中從所治行相名細。三品中從能治行相名細。亦不相違。唯生空斷者。一通三乘。二以行相而說。其實菩薩法空斷。生空者。簡異有漏。及遊觀生空心。斷彼不能故。此無間解脫道
論。分別我執至故名分別述曰。此釋分別。文亦三。內緣必藉。兼藉緣。故於緣說於亦字非與身俱以來。顯異俱生
要待以下。顯分別義言分別者。謂邪教分別。及分別一分別言通二處也自下別解分別之執。餘文可知。
論。唯在第六意識中有述曰。顯執所在。間斷粗猛故此執。餘識淺細。及相續故。不能橫計起邪分別。邪分別者必有間斷。及粗猛故。以第八識淺而不間。五間而又淺。七俱無故唯在六。
論。此亦二種至執為實我述曰。第一即是即蘊計我句等。心相等如前解。
論。二緣邪教至執為實我述曰。計我。餘義如前。心所眾同分攝。隨其所應依何法變。或以名教而為本質心相重如前。不說二境總別之相如樞要說。
論。此我執至即能除滅述曰。顯相粗斷之所在。違見道道生便滅。相見道不斷之故。故論言初又中有無間解脫無間道斷。異解脫名初。此種子
解脫道能斷粗重亦為初。此約一心三心者。准法執說。雖三品斷。望俱生者總為粗。行相為粗。初道除為易斷。此二乘‧及行相生空斷。菩薩亦通以法空斷。
論。如是所說至或有或無述曰。此下第二總釋執。合說本質有無也。於中有二。初解所依有無。後然諸蘊相下。解蘊我有三解。七‧六有無二修有無。三即‧有無。隨義應說。從粗至細展轉推故。即是他人及於己身以為本質。並是此攝。能緣緣不著。皆名心外故。第七計我心外有。第六計我心外之蘊。或是於無。如吠世等。無所依蘊故說為無。俱生有。分別或無。即蘊計我本質是有。計我本質是無。
論。心內蘊一切皆有述曰。親所緣也。不問即‧離計為我者影像必有故少法能取少法。心還心故皆緣蘊。此上總辨我所依也。
論。是故我執妄執為我述曰。結成前義。影像相分必是蘊故。緣此為我。義顯大乘親緣。於無心不生也。成所緣緣有法故。論。然諸蘊相至決定非有述曰。自下第內心相對我有無。內相依他緣生故有。境橫計故是無論。故契經至說五取蘊起述曰。恐無由故。引經證內心相有言沙門者。息惡之義婆羅門者。淨行種也。四姓之中一姓等餘三姓。或等所餘若天若魔若梵等也。此等總是能起計人所有我見。是能執惠五取蘊起。所計境也。餘文易解。
論。實我無至恩怨等事述曰。自下第五設外徵釋諸妨難。若三段科第三文也。此中難云。無實我誰能記曾所更事。亦能了知一切境界。誦經書。溫習文史。恩濟於彼。怨害於此。貪受是財嗔怒个物。種種業。犢子部亦能記憶。與外合問。應量云。一切有情無憶識等事。以無我故。如太虛空下辨外救三問答。初有五。文相可知。答中論主初皆卻質。
論。所執實我至是事非有述曰。且如冥性未變為大等時。我未受用境。後大等生我方受用。前無是事受境用。後有是事受境用。若是常者破之。量云。汝之實我後起受用時亦應不起用。以前與後體無別故。猶如前時。即難我體有變易也。
論前如後至體無別故述曰。此中敘計准前可知量云。汝之實我。前受用事時應受用事。即後體故。如後位時。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者。前及後難之因。
次外人救。
論。若謂我用至理亦不然述曰。此牒計非次顯非理
論。用不離體至應非常故述曰。此中難。體用相例。量云。用應常有。許不離體故。如體。體應非常有。許不離用故。如用。外人計不離於用故為此因。
論。然諸有情至非於我宗述曰。由第八識一切法更互為緣宿熏習力。有憶識等事故無失也更互為等。能所攝藏也。義顯前已熏種本識中。後從本識生諸識等起憶念等。下廣當辨。
論。無實我至誰受果耶述曰。此第二段。有其三。敘外人難。無實無實作‧受。既無作受法體應空。應量云。一切有情無作‧受以無我故。如龜毛等。
論主質。
論。所執實我至應是無常述曰。此有二量。我既常有誰能作‧受。言變易者。是體改轉無常之義。量云。汝我。應不能作業受果。許無變易故。許體常故。如虛空等。諸執常皆無變易。今設遮計亦得。若用轉變令體無常亦得。若變易。汝所執我應體無常。許用變易故。如色聲等若破僧佉。令體亦轉變。或隨卷舒變易無常。或是設遮。
論。然諸有情至於理無違述曰。此敘正義。文易可心心所因緣力等者。謂由七識種子因緣力故。阿賴耶識諸趣相續無斷六識造業。此并第八亦能受果。於理無違心心所。即第八識自許種子因緣力故。其現行相續無斷六識有時造業。并與第八亦能受果。於理無違。又八識等心心所法。各自種子因緣力故。諸趣五蘊相續無斷此假者。六識作業。六‧八受果。於理無違。除第七識
外人又難。
論。我若實無至求趣涅槃述曰。第三段。有其四。外人難。我者可有厭捨。我既實無。誰生生死及得涅槃。既此事便為大失。厭捨故。此中二問。應量云。一切有情無生死亦不求涅槃。以無我故。如虛空等。
論。所執實我至常為自害述曰。論主質云。我性既常。何能生死。量云。汝我。不能輪迴生死。計無生滅故。如虛空等既非苦惱。應不能苦樂涅槃。以是常故。如空無為。既執常復沈生死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總結彼非。
論。然有情類至求趣涅槃述曰。敘正義也。然蘊所攝和合假者。身心相續不斷。起煩惱已復生諸趣。深厭此苦便求涅槃。故無實我。
論。此故知至妄執為我述曰。總結前非述正義也。其文易解。
外計文總四。其第三段別問答中。上來第一破我訖。自下第二次破執法。於中有二。初破計。後解執三。初總問答。次廣別破。後解法執或分為四。第一總問答。第二別問答破。第三合破小乘外道。第四解彼執或分為五。初外道小乘略共為問。徵法非有。第二略答法體是無。第三外道小乘別問別破所取非有。第四合破小乘外道能取無。第五解彼法執分別俱生伏斷位次。
論。如何外至不可得耶述曰。此即第一外道小乘略共為問。徵法非有。前所計我外皆是無。但應總問云何實我不可得耶。今者彼法識內可有。法故。但無。為簡他宗有故今問曰。如何實有諸法不可得耶。
論。外道餘乘至理非有故述曰。此即第二略答彼問。法體無也。亦答外不答識中。
論。外道所執云何非有述曰。為五段中。自下第三外道小乘別問別破所取非有。於中有二。初是外道別問別破。第二小乘別問別破。就初外道別問破中。初問次破。此即問也。
論。且數論者至三法述曰。自下破也。於中有二。初別破一三種大外道計。第二總束九五種為四句破。於初別破三計中為六破。至下當知。此即第一數論也。文勢三。初敘計。次破執。後結非。其間子細至文方科謂有外道劫比羅。古云迦毘羅訛也。此云黃赤。鬢髮面色並黃赤故。今西方貴波羅門種。皆黃赤色也。時世號為黃赤色仙人。其後弟子之中上首。如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為雨。雨時生故即以為名。其雨徒黨名雨眾外道梵云佉。此翻為數。即智惠數。數諸法根本立名從數起論。數論。論能生數亦名數論。其造數論及學數論名數論者。此師所造金七十論。謂有外道金耳國。以鐵鍱腹頂戴火盆。擊王論鼓求僧議。因諍世界後無。謗不如外道。遂造七十行頌申數論宗。王意朋彼以金賜之。外道欲彰己令譽。遂以所造名金七十論。彼論長行天親菩薩之所造也。下第四卷更廣述。依金七十論二十五諦。總略為三。次中為四。廣為五。彼論云略為三者。謂變易自性知。變易者。謂二十三諦自性所作變易自性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自分自性。若生大等便名勝用增勝故知者神我也。
中為四者。本而非變易。謂即自性能生大等故為本。不從他生故非變易二變易而非本。說謂十六諦。即十一根。及五大。總十六諦。又說但十一根。唯從他生變易。不能他是故非本。三亦本亦變易說謂七諦。即大‧我慢‧及五唯量。又說并五大合十二法。謂從他生他故。四非本非變易。謂神我諦廣為二十五諦者。一自性大。三我慢。四五唯。五五大‧六五知根。七五作業根‧八心平等根‧九知者。於此九位開為二十五諦自性云何能與諸法生因也。
三德合故能生諸諦。三德者。梵云薩埵此云有情。亦言勇健。今取勇義。梵云剌闍為微。毛塵等皆名剌闍。亦名塵坌。今取塵義。梵云答摩為闇。鈍闇之闇。三德應名勇‧塵‧闇也。若傍義翻。舊名染‧粗‧黑。今云黃‧赤‧黑。舊名喜‧憂‧闇。今名貪嗔癡。舊名樂‧苦‧癡。今言樂‧苦‧捨外人問曰。此知者受者耶。答是受者三德作故。問既非作者何為。答曰為領義故。義之言境。證於境也。知者。餘不能知。又從冥性轉變已我受用故。次第生者自性本有無為常住。唯能他非從他生。由我起思受用境界。從自性先生大。大者增長之義。自性相增故為大。或名覺。亦想。名遍滿。名智。名惠。從大生我執我執自性起用觀察於我。我須境故名我執。初亦名轉異。亦名脂膩。有說我慢五大五唯十法五大者謂地‧水‧火‧風‧空。別物名之為空。非空無為。空界色等。五唯者謂聲‧觸‧色‧味‧香。有說慢但生五唯五唯五大五大十一根。為我受用先作五唯。量者定義。唯定用此成大‧根等。若約此說。色成於火大火大眼根。眼不見火而見於色。聲成於空。空成於耳。耳不聞空而聞於聲。香成於地。地成於鼻。鼻不聞地而聞於香。味成於水。水成於舌。不得水而嘗於味。觸成於風。風成於身。不得風而得於觸。此中所說約別成義。有說五唯總成五大五大總成五根者也。五作業根‧心平等根亦皆總成。為用五唯十一根十一根不能有。藉五大成。佛法所造是彼能造。故十一法變易非本。順此後解。即今西方猶有二諍次生十一根。初生五知根。五知根者。謂眼‧耳‧鼻‧舌‧皮。次生五作業根。五作業根者。一語具‧二手‧三足‧四小便處‧五大便處。此中具。謂語所須口舌等是。此中手足。即分皮根少分為之。前取總皮。今取支故。又此男女大遺根等。有別作用故別立也。次生心根金七十論分別為體。有說。此是肉心為體。神我以思為體。故因明說執是思。三德生死因。由所轉變擾亂我故不得解脫。知二十三諦轉變無常修道自性隱跡不生諸諦。我便解脫。今破彼法顯三德體非是能成。二十三諦非是所成。不破彼我前已破故。故言三德所成三法
論。然大等法至現量所得述曰。二十三諦薩埵等三事和合以成體。皆是實有無滅壞法。但是轉變。稱為無常。初從自性轉變而生。後變壞時還歸自性。但是隱顯。非後無體滅名無常。體皆自性。更無別體。是非假。此等皆是現量所得。我所受用。此顯二義一實二現量得。
論。彼執非理述曰。自下破也。破中有三。初總非。次返問。後別破。此總非也。
論。所以者何述曰。此返問也。
論。大諸法至應假非實述曰。自下別破破中有三。初總破所成二十三諦。第二薩埵等三下。別破本事三法能成。第三又三是別下。合破能所四諦。初破有三。此即初也大等者等二法第一量云。大諸法。應假非實。因云。許多成故。喻云。如軍林等然彼宗中許軍林等是假非實以多法成不同等。等雖亦多所成。能成多法皆不相離。如大等諦。故皆實有。軍林相離多法而成。故假非實。然體非是無常。分析之時還歸自性即是彼許世間有假。故得為喻。然彼所計大諸法一一三德所成。三事和合能成大等。此言所成不言所生。不違彼宗。然餘處中生者。成生之生。非生起生。此生起後有滅故。故大等因言多成。若言三德所成為因。無同喻過。今但總言多成故。因無過也若爾五唯宗亦說為多成。豈不宗若據三假等說相續假中所收。故無違教。亦非多事所共成故。以皆生故。
又彼宗計大諸法多事所成。是現量得。以得等時亦得於大等。軍等多成。然非現量得。
論。如何可現量得耶述曰。難非現量大等法。第二量云。汝之大等。亦非現量所得‧多成故。或是假故。如軍林等。前已破假。故得為因若爾一分宗失。此許五大四大五唯量。皆多成。現量此亦不然。彼執是常。宗言汝執故無過失。又文中少。應改前宗。云大等非實有境之現量所得。即簡四大五唯實有現量所得。彼宗軍林等。亦非實有現量所得故。故得為喻。彼宗現量。即五知根心平等根。然非彼宗軍林等物是實有現量所得故。今但遮實有現量之所得故。真如言故有失。
論。又大等法至非三合成述曰。第三總破二十三諦。量云。大等二十三諦。應非三事合成。許實有故。自性。此中論文。宗有前後。不簡略。准前應知。文言略故。
上來三量總破所成二十三諦。此下第二總破本事能成自性
論。薩埵等三至亦三合成述曰。於有其八。量有其十。此中量云。薩埵等三。應三合成‧許即大等故。猶如大等。彼宗大等即是薩埵等三。薩埵等三即是大等。薩埵等三是本法故。不從他成。大等不爾。故以三德例從大等多法而成。
自下第二。
論。轉變非常為例亦爾述曰。又破自性此三事即大等故。如大等轉變非常。故量云。薩埵三法。應轉變無常。即大等故。如大等法。恐能別極成過。及無同喻過。故以轉變之言簡也。
論。又三本事至能體一故述曰。自下第三以體例功能。量云。薩埵等三事體。應各有多。即是功能故。如彼功能功能多者。一一上有多功能故。即生大功能也。體唯各一。例能亦多。以能為量亦爾。就彼所執故以為喻。
論。三體既遍至體無別故述曰。自下第四第五以體一分例餘一分。量云。薩埵等三。一分轉變之時餘之一分亦應轉變。此體即是薩埵等體無別故。或云。許體遍一切故。一分轉變者此二比量一體無別因。二遍一切因。若許一分變餘一分亦變。此三事不變時。便宗失。彼計此處變為山水。彼處即不變。自性之體仍遍一切故。
自下第六彼計三種相各別。仍說和合成一相。以彼三體例成一相。
論。許此三事至共成一相述曰。此中遮總合成一相。彼宗自許相別故。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亦應三。許即三體故。如體。
論。不合時至體無別故述曰。第七比量也。汝言此三事和合成一相之時。應不能成一。三體各別故。或前與後體無別故。不合時實有三變成一。彼計三事和合即是未成大等法時。故得為喻返為量云。汝之三事未成大等時。應亦能成大等。前與後體差別故。如後成時
第八彼言三體異其是一。即救前難故為此計。
論。若謂三事至是一述曰。此宗。體相故。以體與相異。量云。汝本三事。體無別。說體與差別故。成相或相。應三別。與體無別故。如三本體。以許相一而事三。故宗。宗三體即是相故。不應三一。由宗故為一難。
自下第九‧第十量云。
論。體如相至三合成一述曰。此乃體用更互相即難量有二。有兩宗。因云體相故。相即體故。更互為喻其理可知。
第三合難四諦。唯除我體。前已破故。於有其五。第一難其總別
論。又三是別至應非三述曰。又三是別。各別體故。大等是總。是一法故。非謂三成其大遂異。此即乘前一相為難。三事和合成一大等。大等名總。雖總別不同。而性是一。金轉為環。非離環外別有金故。以本三事從大等難。量云。汝許別三事。應是一非三。因云。性即總故。如總大等。以總大等從三難云。大等總法。應是三非一。因云。體即別三故。如三別性。此中論文更互相非。謂總非一。別非是三。彼若轉計言誰言所成大諸法各是一耶。三合成故非是一相。其中諸相實各各別。合故似一。
論。此三變時至是一色等述曰。第二破轉計成一相此三變時者。謂三事轉變成大等時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意說三體各變一相。即大等法體三非一相故此上牒計。下正申難。未變三事本體。即應見三。如何見一。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應見三別。許三故。如見三相體未變時又若不和合成一相。相中有三者。何故現見一色等。世間現見是一。而言但由三法成故等三別者。即違現量世間過。量云。諸法應各見三。體三故。如汝三事。
此難三體成三相義。次下更難成一相義。前第一翻難相應三。或應非一。雖同此難。此難若成一相失本三相及與本體。故與前失體性各別。
論。若三和合至體亦隨失述曰。此第三三事和合成一相。一相即大等。量云。汝根本三相成一相時。根本三相三相。即一相故。猶一相。相既失本。體亦應然。相體一故。量云。成相之時根本三體。三。以相即體故。成相
論。不可說三至如何見一述曰。此第四文。由彼復計根本三事各有二相。一總。二別。成相之時所成大等但見總一。根本三事即見三別。今破於此。第一量云。大等總法。應非是總。即三體故。如三別相。以別從總為難亦爾又徵。三事所有總相。若不是一亦應見三。相即體故。如三事體體應見一。即總相故。猶如總相三事總相三種不應見一。三種故。本三事。
三事別相。不應見三。即三相故。如大等自下第五彼復計言。三事之上各三相。謂初薩埵自相。及剌闇答摩事之相。餘之二法展轉相望各三相雜共成大諸法九相難了遂見一相。其實於中各三相雜而住。
論。若謂三體至故見一者述曰。此牒彼執。
論。既三相寧見為一述曰。下有五難第一既云各三相。還應見三。如何見一。大等法中應見三相相即體故。猶如三體大諸相或應見九。即本相故。如三體上所有九相。各三相故不應見一。如前色。此中一一更互為量准為之也。
論。復如何知三事異述曰。第二比量。又此三中各三相共成大等。如何知三事各異也。三事比量一種。且為一量云。汝薩埵剌闍二法。應非薩埵剌闍三相故。如答摩或應此二。即是答摩三相故。如答摩。既爾如何知三事別。
論。若彼一一至待三和合述曰。自下第三更難三德一一應然。謂此三事一應能諸法大等。何假須三。三相故。如三事合。量云。薩埵一法。應成大等。三相故。如答摩等合時。若言不成者。何所闕少而待三耶。
若言要由三三相合能成大等。故本事不能成大等。
論。體亦應各三以體相故述曰。此下第四量云。又彼一一。應三體。體相故。猶本相一一為量。或總為量。
自下第五總難大等差別
論。又大等法至差別述曰。量云。除諦外餘慢等。無別。三合成故。如大。以大望慢無別既爾。以慢望大無別亦然。三法展轉合有三量
汝若說言皆無別者。
論。是則因果至皆不得成述曰。總結宗。是則大為因。慢為果。五唯量‧五大十一根差別故。皆不成也。
論。若爾一根一切所得述曰。此顯無別不成所由。違現量過。即差別一根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所得。差別故。以互為喻宗亦復爾。此有二量。且以一根望非所一切境界。應亦得之。以體無別故。如自所對境。境望於根亦是責。然佛性論此難。
論。世間現見至便為大失述曰。前違現量。此違世間
論。故彼所執至計度為有述曰。總結彼非。如文可解。第三文也。此中數論。及與勝論。各有十八部異執競興。如別抄記。
自下第二破勝論義。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鶹。晝避色聲匿跡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鵂鶹因以名也。謂即獯猴之異名焉。舊云優婁佉訛也。或名羯拏僕。羯拏云米濟。僕翻為食。先為夜遊驚他稚婦。遂收聲碾糠秕之中米濟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米濟仙人。舊云蹇陀訛也亦云吠世史迦。此翻為勝。造六句論。諸論罕匹故云勝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舊云衛世師。或云鞞世師。皆訛略也。勝論之師造勝論者名勝論師。多年修道遂獲五通。謂證菩提便欣入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有情癡無惠目。乃觀七德授法令傳。一生中國。二父母俱是婆羅門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具足。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經無量時無具七者。後住多劫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言五頂。頂髮五旋頭有五角。其人七德雖具。根熟稍遲。既染妻孥卒難化導。經無量歲伺其根熟。後三千歲因入戲園。與其妻室競花相忿。鵂鶹因此乘通化之。五頂不從。仙人且返。又三千歲化又不得。更三千年兩競尤甚。相厭既切。仰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騰虛迎往所住山中。徐說所悟六句義法。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異‧六和合。此依百論。及此本破。有六句義後其苗裔為惠月。立十句義。於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列總別名。二出體性。三諸門辨釋。列總名者。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能‧九俱分無說列別名者。實有九種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四種。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八合‧九離‧十彼性‧一此性‧二覺三樂‧四苦五欲十六嗔‧勇‧八重性‧九液性‧十閏‧一行二法非法四聲。業有五種。一取‧二捨‧三屈‧四申‧五行同體是。一實‧德業三有故。體許多。依九實故。而數不定。或總實異。或別實異。九實一一有細分故。和合是一。能‧能體許有多。實‧德‧業三果之時。或共不共故。俱分亦多。實‧德‧業三各別性故。無說有五。一未生無‧二已滅三更互無‧四不會無‧五畢竟無二出體性。九實體者。有色‧味‧香‧名地。以德顯地也。有色‧味‧觸‧及液‧潤名水。有色名火。名風。名空。別有空大。非空無為。亦非空界色。若是彼此‧俱不俱‧遲速。能詮之因。及此能緣之因名時。若是東南等能詮之因。及能緣因名方。若是覺‧樂‧等九德。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我。若是覺‧樂‧等九德。不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意此中以德顯其實體諸德體者所取名色所取名味。鼻所取名香皮所取一實一實詮緣之因名數。非一實者。二以上數量有五種。
微性。唯二微果上有。如薩婆多不可稱。若可稱者但重相形。非是輕也。此微性亦爾。唯最微名微。下短性亦爾大性。三微果等以上方三短性。唯二微果上四長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五圓性有二種一極微。謂不和合父母真實極微上有。二極大。空‧時‧方‧我四實上有。以此四體遍周圓故一非一實差別緣因別性二先不至物今至時名合。此意但取初合名合。此別三。一隨一生。以手打鼓。手動作所生之合。業是動作也。生。兩手相合皆動作故。三三合生。如芽等生不動作。與空等實合時所生之合也先二至物不至時名離。此亦三。初二翻合如前可解。三是離生。先造實果由有他緣來離別之果實便壞與空等離。所生之離離生二等數時方等實。遠覺所待為彼性。此物是一彼物是二等故屬於數。此時彼時故屬於時。此方彼方故屬方等此性翻彼應知其相覺有二種。一現。二比。謂至等根等合時。有生名現量此宗意說。眼根舒光至於色境方始取之。如燈照物。聲‧香‧味‧觸四境來至於根方始取之。故遠見打鍾久方聲。聲來入耳方可聞也。根與至境鄰合之時。有相生。此相者是現量體。
比有二種。一見同故比。相違法。而比於宗果。如見煙時比有火等。不見同故比見相法而比宗果。如見雹時比禾稼損。見禾稼損比有風雹適悅名樂逼惱名苦希求名欲損害等名瞋欲事時先生策勵。此名勇。發動勢是也墜墮之因為重性地‧水‧流注之因為液性地等攝因名潤二種一念因。二作因。現比智行所生差別名念因。即智種子擲等所生勢用名作因。行是勢用。十夠說作因名勢用。念因名行法二種。一能轉。謂得可身因。生死勝身之因。二能還。謂離染緣正智喜因。即出世間之因。正智正因也。
生死不可愛身。苦邪智非法
所取名聲五業體者。若於虛空等處。極微等先合後離之因為取業捨業翻此遠處先離近處今合之因名屈申業翻此有質礙實先合後離之因名業同句體者。謂實‧德‧業體性非無。能詮能緣之因名同。此體即是大有性。諸法同有故為同。俱舍論云總同句義也。
異句體者。常於實轉。是遮德等心心所因。是表實性心‧心所因。但於實轉。異之物。實由於德等。故為異和合體者。能令等不相離而相屬。此能詮緣因和合有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造各自果。因所須。因此者。應不能造果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不造餘果。決定所須。因此者。一法應能一切果。因由此唯造自果。不造餘俱分體者。即實‧德‧業三種體性。此三之上總俱分性。等別俱分性。互於彼不轉一切所取。當舊所說性也。亦同亦異。故名俱分無說體者。初未生無。以實‧德‧業因不會而未生之無為體。二已滅無。以德業或因勢盡。或違緣生雖生。而壞之無為體。三更互無。以實‧德彼此互無為體性。四不會無。以大有性及實‧德等。隨於是不和不合。如彼處人不於此合無為體性。五畢竟無。以無因故。三時不生無為性。此五既無體不可說無說也。
自下第三諸門辨釋。於中有五。一句相望分別大同和合物。德‧業‧及異‧能‧能‧俱分無說七唯多物。實句一種亦一亦多。空‧時‧方‧我‧意五是物。地‧水‧火‧風四是多物第句相望常無常分別大同‧及異‧和合能‧能‧俱分六句是常。非所作故。業唯無常。說是能作所作事故。實‧德‧無說常無常。九種實中五是常。四分別。地‧水‧火‧風非所作者常。父母極微所作故。所作無常。子微以去皆無常故。餘五是常。四德中覺‧樂‧苦‧欲‧嗔‧勇‧法‧非法‧行‧離‧彼性。此性‧聲‧香四德無常。其香唯地上有。設是極微上有亦是無常。如下引文。故四德無常也。餘十或常。或無常。色‧味‧香‧觸若地所有無常門中言。火為因。若地所有色‧味‧香‧等。同類為因。從前同類為因生故。此准知。香唯無常。唯有故。液性地所有一切無常。數中二性等數。別性中二別性等。量中大性‧微性‧短性‧長無常。圓性定是常。并餘色‧味‧觸‧一數‧一別性‧液性‧潤‧重性及合。隨所依實若常無常此等亦爾。總有十法常無常。五無說中。三常無常。一亦常亦無常。初未生無一向無常。與實‧德‧生相違故。此若生時。無便滅故。已滅無‧更互無‧畢竟無三。是常性。不違等故。不會常無常等實。覺等德。不相應一向是常。自許德與自許實雖未相應。當必相應一向無常。如常無常所作‧非所作亦爾。三有質礙質礙分別。德‧業‧和合能‧能‧俱分無說七句唯質礙。實句九中四質礙。謂空‧時‧方‧我。餘五有礙。說意是微如二微果許大而亦有礙。有性及異雖文不說。亦是無礙九句無礙也四現量境非現量分別。此宗現量德句中覺。故彼論言。覺有二種。一現二比。其業‧有性‧并俱分。皆現量得。論自說諸根得故。無說句義。非現量得。論亦自說唯比境故。和合句義唯識說為非現量得。實句之中地‧水‧火‧風‧父母極微。非現量得。子微以上是現量得。下破順世勝論中云。極微聚集足成根‧境。何用果為。故知耳也。餘空‧方‧時‧我‧意。亦文說。今解非現量得。德句之中唯現境。其覺‧樂‧苦‧欲‧嗔‧勇。是我現境。文不說重今解亦唯現境。重德中德故。總有八德是現境。法非法全行少分二德半。唯非現境。此行即是中念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色‧味‧香‧觸‧數‧量‧別性‧合‧離‧彼性‧此性‧液性‧潤‧及勢用三德半。並通二種。此中勢用即行作因。非全取行故是半也。其異句義能。雖文辨並非現得。異但是差別實因。非如俱分實性故。能因之所須。亦非現得。總言業‧有‧俱分三唯現得。異‧及和合能‧能‧無說五非現得。餘二通常無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別。唯識唯難常生果故。雖有六句一向是常。三通常無常。一唯無常。實中四種地‧水‧火‧風父母極微。常能生果。能是常。亦能生果。是作果時所須故。餘五句全‧空‧時‧方‧我‧意五實。雖常不能生果。論自誠說。德句准能中說有果所須。十通常德亦能生果。隨其所應。業雖生果而體無常。非此所說。無說雖亦有常。不能生果。非根本故。此中所辨唯識所須。其餘諸門實。由幾德德。乃至廣說。幾是所知。非此所要。略不繁述。如句說。
論。勝論所執至現量所得述曰。破中有三。第一敘宗。第二正破。第三結非。此即初也。今敘有二。一敘是實有。二敘現量得。若敘實有破其六句。六句皆實。今言多者顯非一法三法以上皆名多故。若破句九句實有。第十是無。多分實有故實言多。現量得中若破六句。准下論文五現量得。說等五現量所得。唯言和合現量得。故說多言。若破句總句而言。異‧及和合能‧能‧無說現量得。餘五現得。然多實有中。五現得四非現得。故言多是現量所得。即多言通實現得。然說六句既是本計。故百論等不破句。此論亦爾。然兼破句。於理亦無違
論。彼執非理述曰。自下第二正他非。於中有三。初且總非。次外返問。三為別破。此即初也。
論。所以者何述曰。外返問也。
論。諸句義中至所生果述曰。此別破也。於中有五。一總破諸句。二別破德。三又總破諸句。四者別破大有等三。五者總結破諸句義或分為三。初總破諸句。二別破有等。三結破諸句。初中有三。一總破。二破實‧德。三復合破若准五段科。初中有二破。一破常諸句。二無常諸句。破常中有二。一難生果。不生。此即初也。常住能生果者。父母地‧水‧火‧風。及德中十種通常者。并能句常能生果。破此量云。此等亦應無常。許能生果故。所生果子微已去皆能生果。體無常故。又宗如前。許生果之作用故。所生果。
總相言。諸句義中能生果常者應是無常有作用故。所生果。
論。若不生果至如兔角等述曰。此難不生果諸常住者。謂大有異‧和合能‧俱分五全是常。空等五實常者。皆不能生果。除無說句。以為喻故。又是無非所破故。今以唯識難之。不可以無作用難。真如虛空不定過。無作用故。量云。此等實常不生果者。應非離實有自性。許是常住不生果故。如兔角彼宗畢竟無常住故。以為同喻不言常不定失。
或餘句無常者雖不生果。大乘不許有實體故。設許有體亦非離識故不定。然彼覺等既不離識。應犯相符。今言常住即除覺等。覺等攝在異喻中故。又不言常除覺等。以為同品亦得。文中宗等准理應知。又兔角等亦非離識。彼此共成。真如空等亦不離識。不定過。
論。諸無常者至非實有性述曰。下破諸句體無常者。於中二破。一難有質礙者。質礙者。此難有質。實句中五地‧水‧火‧風‧意皆有礙。意全四本父母極微是常。非此中破。今破四子微等。此中二量。一云汝此四種無常有礙者。應可分折。有方分故。如軍林等唯質礙為宗。簡別他句無礙無常無方分故。彼許軍林體有方分然可分折多虛法成軍林故。子等不然。以體實有堅密一處不可折故。軍謂四軍。林謂竹樹等。二云此等諸法。應非實有。有方分故。如軍林等。父母極微有圓德合故無方分。其子微等上有方分。意雖有礙量如子微。然無方分。常住非此所破。不定失又以可分折故為因難非實有。為第三量。已破之宗得成因故然以理觀此非實一句為宗。方分可折是二別因。彼宗理許可分折。故如斧等斷成多分故。便‧應二字文便故來。非則宗法或有質礙為因亦得。
論。質礙有實自性述曰。此難無礙量。後之九句全是無礙。實句之中空‧時‧方‧我四是無礙。今無常質礙者。即德句四全‧十少分‧及五業全。除無說句中一全‧一少分。謂未生無全‧不會少分。非離識故。今破彼云。汝宗此等無常無礙法。除覺等外應不離心‧心所有實自性質礙故。如覺‧諸心‧心所彼心‧心所即德句中覺‧等攝。無常無礙。故得為喻。然無相極成之失。簡覺等故。彼說為非離心等故。彼說。意實是有礙攝。亦非是心。形如芥子我所須具。非謂心也。設若是心。其喻能立不成。質礙因此不轉故。同品亦非有性。以非心故。無過失也。然此文略。故無簡別
論。又彼所執至如堅濕煖動述曰。自下第二別破實‧德。初總相對以破德。後總結非堅濕等別。此即初也初中有二。初以德例實。非實攝。地‧水‧火‧風實句所攝。性是有礙。堅濕等法是德句中觸德所攝而是無礙。俱身根所得故。今翻覆為量破之。以實等即德堅等。量云。地‧水‧火‧風。非有質礙實句所攝。身根取故。如堅濕等。
此中身根大‧有異。並在喻中。若但言非有礙。不言非是實句所攝。宗失。有礙之言簡無礙實句所攝。彼不說為無礙實故又對無礙堅‧濕等故。故舉有礙。下德句無礙等言亦准此釋。
論。彼所執至地水火風述曰。此以堅等例於等。如文可知。宗等如次。此煖言等。等取動‧觸‧數‧量‧別性等十一法。彼說身根一德。一觸‧二數‧三量四別性‧五合‧六離‧七彼性‧八此性‧九液性‧十潤‧一勢用。即行作因。其等四皆身根得。皆有觸故。色德但在地‧水‧三。無色。彼以假實等俱名等。故所見。
論。三至准此責述曰。即以等例於青等。見為因返覆為量。然不可言地非地攝。宗故。應言汝所執地非有質礙實地所攝。非所執實有自性實句所攝。故不宗。彼眼亦見一種德除觸取色。為量可知。
論。故知無實至實火述曰。此總結非彼地‧水等與堅等異。大乘之地即堅等故。會申正義。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只可以彼此相例非非德等非見。又言等非別堅等等非見。不可說色離無。文言雖總意顯別也。又應言等。非所見。實句攝故。猶如風等。此文略。亦非等。是此意也。彼不說等耳等三根所取。故於此中但破見‧觸。
此下第三重破等。
論。又彼所執至應是無常述曰。實句義中有礙常者。即地‧水‧火‧風父母極微及意。彼為礙故。此等五法應是無常。皆有礙故。如粗等。粗等法彼自計執為無常故。因喻等如文可知。
論。諸句義中至地水火風述曰。下破諸句質礙所取者。即德句中色‧味‧香‧觸‧聲五。及數等種。業‧及大有俱分三。等性故。皆取。此無礙法。應皆有礙。許取故。等四此中許言。明大有等我宗不許體性是有。及取。彼論說。有五。鼻根即地。舌根即水。眼根即火。皮根即風。耳根即空此於諸句何攝耶正解。即實句空取聲之時。於身起作用名空耳根也。且一德對其自根一一簡略皆一量。若二合。若三三合。乃至總對諸根說量。其義其多。此文總無簡略故。
論。又彼所執至如女兒述曰。此句中除實句外餘八句。義皆是非實。然此唯有體句者。意明唯識。翻返為量。且除實破餘八句量云。非實及覺等餘德等八有體句。應非離有別自性汝許除心等非實句攝故。如女兒女兒無法。彼此不許有性。除心等言。簡覺等者。恐犯一分相符過故。文略不簡也然佛法真如即識性故。亦非離識。不定過。虛空擇滅等理。非心外然假為喻。就他宗比量。又此中宗應云汝執。為簡所別極成過。又因雖有他隨一過。謂實中火等非異德中觸。而就他宗為論。故此過。故因簡略。應云汝許非實攝故。明自不許也。即是非實為因。破餘八句。一一別除為八比量
次以非有為因破餘八句。
論。非有等至如空花等述曰。不以非德等為因。以非有為因此中示方隅令知多一法不離於識。又有等是自性。故便舉之也。量云。非有性及覺等外餘等句。應非離有別自性。許非有性之所攝故。如空花等。文略不簡覺‧等也。此中簡略如前應知。此但除有八比量。若二除。若三三除。乃至除八句比量可知。前等等多體法。今有等一體法。又應別破九句。然多體法中以實為首。一體法中以有為初。例示餘也。
次下第四別破有等性。
論。彼所執有至如實德等述曰。於中有三。一破大有異。三和合中有四。此即初也。彼計有法之外。別計大有之性能有諸法。法此即體非有。如龜毛等。故今破之。彼宗所執大有性者。等八句之無別自性。汝宗許是非無法故。如實‧德等。等取業等。不言八句不定過。或但言離三句亦得。其異句等非兩共成。不定失。或遮決定相違。說八句勝。非無之因唯彼許於有性上有故。許言簡自隨一過。等許非無別有。有性許非無。應無別有‧難令實無別有性
又逐令離等外即非有性
論。若離等至畢竟等述曰。此中總因。若異二異三異四五乃至異八皆得。若異八一一有八比量。其二三隨自計取。量云。若離等八句之外。應非有性。汝許等故。如畢竟無等。等未生無等。彼宗除實以外。德等八句。及龜毛等。皆名異實。且以畢竟無為喻也。又今以八句義有法。唯但以無為同法喻
更復難令有性之上更應立有性
論。如非無至有別有性述曰。如有性非是無法有性無別有性有。等亦非無如何別有。量云。汝有性。應別有性。許非無故。如實‧德等此中因不定異亦許體非無。不許有故。彼非極成不定又總所難之中。此中簡過如前應知。已下所有比量簡過皆准可知。更不繁指。
次更逐令無法之上別有無性。
論。若有法至有別無性述曰。無性非有無上不立無。有法體非無。何須別立有。彼若言有法雖非無。不有故須有。亦無法不自無。無法之外別立無。此責恒齊何方遣難。量云。汝第無法之外應別立性。因云。除大有異‧和合等六句之有無二法相違故。如實‧德業。
不言除大有等者。不定過。為如實‧德等。與無互違故。無法之外更別立性。為如大有等。無法互違故。無法之外不別立性。故今簡言除有等六。
論。彼既不然至唯妄計度述曰。總結非之。彼無既更不別立性。然者有性應不爾。故彼有性唯妄計度
子段第性。彼執異是諸實‧德等體性。非即等此是多法故今破之。
論。又彼所執至如德業等述曰。實‧德‧業之性即是性。離實‧德‧業理定不然。勿者莫也。莫此性亦非性。總量云。汝所執實‧德‧業性。應非實‧德‧業性。異實‧德‧業故。如和合等。
此中自言相違。以宗中言汝執簡故。非我有實等之性。而今復言非等性。今欲違此故此過然今宗中實‧德‧業三。其舉喻中復以德‧業等而為喻者。此中應別簡云。汝之實性。應非實性。異實句故。如德業。汝德性。應非德性。異德故。如實業‧業亦應然。准可知也。更互為喻。然此有別而無總量二合三。三合一。為量可知。此中所言實‧德‧業者。即是別當句為宗。言等性者。即是性故別也。文言如德‧業。但舉實句之喻等取德喻。謂實‧業等取業喻。謂實‧德。
次又令非實。德非德。非業
論。又應等至如德業等述曰。便破等。非所明。量云。實應非實。異實性故。如德‧業。德‧業更互相望為量如實可知。文言如德‧業‧等者。舉實喻謂德業於德喻中但舉於等取業句。及等業喻。謂實‧德也。文中宗等言皆簡略。但言等應非等‧異等性故。二三等合准前可解。
論。諸性至准此應知述曰。汝言地性。應非地性。異地故。如火等。火一一相望亦爾。實中九種各各相望有九比量四。業有五種。合三八。返覆有七十六。各二合三三合者乃有無量。第二准量云。地應非地。異等性故。如火等。然豈不有宗失。何乃言地非等耶。今者不然。此則應言汝所計地應非實地言簡別之。我宗之地。非實地故。是立故。又非實句之中地故。彼計火等亦非實句地。不定過。前量應簡別。文言略故也。
論。如實等至無別實性等述曰。難令離性。量云。等之外。性。非一故。如性。如實無別等性。等亦無別實性等。等德等性遮異有性。其等性有實等性。非一法故。如實等法實性性也。然等各異。義相等之外別立等性。等之性相似亦非一。更別立等性。相似之言簡不相似。此即以性同等例。若總若別皆有比量。此中但有總而無別。別數如前。然文有以性同實例。無以實性例。若破六句義無違。若破不定失。異‧能等非一相似。無別性故。今者亦以為所立中。應令別有性。例同於等亦無過也。又非極成法。不定失。
論。若離等至等性述曰。自下又以非實例等難。謂離等外別有實等性。離非等外立等性。且如除實‧德‧業以外並名非實‧非德‧非業。即餘六句‧及無法是。有體法者唯六句是。今言七句應實性。異實性故。如德‧業。德‧業相望亦爾。又雖知德等皆名非實。其性即是實性攝。然合八句皆非實性及與無法。無別大非實性總該九法故為量也。量云。除實餘九。應別一總性。非實隨一攝故。如實句此量雖成。然可直例不令立實性。何須令立非實性也。便宗。若不爾者。即一德上他說亦實性。故犯相符過。非德等性例亦應然。故論言等。
論。彼既不爾至唯施設述曰。總結非也。彼非實既不爾。更無非實性云何然。更有實等性。故性。唯施設
論。又彼所執至如畢竟無述曰。自下子段第三和合句義。我佛法中法相違和合。然彼所執別一法。是實。是常。能和合法。能令不離相屬。相離不相屬。即不和合故破之。量云。如彼所執和合句義。定非實有。許非是有性及非等八句諸法攝故。如畢竟無。即兔角等。一法非有為因。是多法舉非實為首。故中言非有等。又性體別故。此中宗因皆所簡如前可知。
彼本許六句義者。前之五句現量所得。十句義中實‧德‧業‧有‧俱分現量所得。其此和合現量得。故今破之。
論。彼許等至而可實有述曰。彼計現量所得。分明證故。如前徵詰。尚非實有。牒前所非。況彼自許和合句義現量得。不分明證。可是實有
雖復非有遭此難已復說言。
論。設執和合至亦非實有述曰。若執和合現量得。如前道理破之亦非實有。量云。和合性。非實有隨一攝故。如實德等。德等前已破故。故得為量。此破轉計現量得。
上來總別破訖。自下結歸唯識之門而復總破。
論。然彼等至龜毛等述曰。自下第五總破六句。然彼計無非離有。故但破九。初破等離體竟不可得。次破緣等智。非是緣現量智。初比量云。彼計等。是有法也。非是緣離實有體之現量所得。是法也。合為宗。汝許所知故。如龜毛等此異喻。彼宗計此實‧德等句。是緣識實有現量所得。故今非之。現量者能緣也。此中遮非是緣離現量智之所得。非是不離假有現量所得。義雖是不離境心等所得。非必現量所得故。其句義。彼說是離有體。能緣彼是名現量。彼等句是此現量所得。謂句義。是離實有體之現量所得。今者非之。復言緣者恐濫業釋。言其離實有體。即是現量。若以離實有體。屬其能現量者。彼此二宗一切心心所法。亦非離實有體。覺等即是心‧心所故。犯宗過。為簡此過故緣言顯士釋。緣顯能緣。非離有體句義現量得。又若不言緣即所簡。其覺等亦法中。一分相符之失。彼亦說為不離現量得故。句義總為分。謂彼覺等心心所法總為一分。除此以外法一分。其能緣法總為三分。一唯緣等非心心所法。二唯緣覺等心心所法。三合二為境。若論說言然彼等非唯緣離實有現量所得。為簡德中覺等不離心故。恐犯宗及相符故。說唯字者。簡別等。可置唯通緣二者。即簡不盡。以覺等亦從等。是離實有現量所得。等亦從覺等。是不離識。實有體。現量得故。今為簡盡但應總言非緣離識等。其總緣者亦所簡故。為簡如是種種過失。故但不言唯等。此中總為但有量。准能緣智各別有九比量。若二‧三三合准應知。
論。又緣實智至如德智等述曰。第二量云。緣之智。非緣離實句現量智攝。假合生故。如德智等。彼計緣實智生之時。假合生者。謂緣九實‧及大有。及異隨所有德。異等實性。發此智。然德智等皆假合生。亦緣多法假合生故。即非緣實現量智攝。緣之智亦假合生。應非緣實現量之智。若作此解。無獨等智可以為喻。必合緣故。和合等必所有及所合故。不作此解。大有和合之智非假合生。由是理故今更解。先假合生者顯藉多法。藉因託緣方生故。謂如意緣實時。藉及合德法非法行因緣。方緣於實句。其德智亦爾。和合亦爾。許有別和合以為境者。然不要與實‧德等境合方能緣之。以能緣智藉多起。名假無過失也。前境必有多方能生智。後境可一。藉多緣生名假合生。彼家所計。緣之智。即是緣於離識之外現量。今正非之。此智非是緣離識之實現量智義也。論。廣說乃至如實智等述曰。此為例破。如文可知。此破六句故至和合。義及九句一一為之。并前有九。若二合等准前應思。前破境非緣離識現量所得。今意正破緣離等智現量智。意明前實是非緣離境之現量所得。後實智非是緣離境之現量智攝。其眼識等雖緣多色假合而生。非緣實智不定失。前說和合現量得。今遮現量者意。故不相違。准此知。境六皆現量得又境據本計破五非現量所得。智據末計破六非現量智。影互顯也。
論。故勝論者至妄所施設述曰。此即第三總結非也。意明唯識心所變作故。是妄情之所施設
自下第三破事大自在天等執。即不平等計也。若言莫醯濕伐羅。是大自在天長言摩醯濕伐羅。是事大自在天者。如言佛陀覺者。若言抱徒憨是佛者。今破事大自在天者執。彼計此天法身遍常。如空量。無別居處。其變化身別有處。
論。一至能生諸法述曰。此中有二。初敘。後非。大自在天一體實有。二遍一切。三是常住。四能一切法此類計西方極多。初敘計也。
論。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述曰。論主總非。他返徵已。
論。若法能生至非真實故述曰。自下別破有二。初破本宗。後難救義。初有五量第一量破其常住。從下向上為因為宗。或以義取。如理應思。量云。大自在天決定非常。是能生故。地‧水等。餘能他者必從他生故。此中所說能他因。得下貫通遍‧實二宗。然下即以所破訖法。而為因故。相乘為論。不然隨一不成。以彼不許大自在天非常等故。大自在天決定非遍。以非常故。如等物。又非真實。以不遍故。如盆等物。今此既以非真實為法。即簡心‧心所等法。是虛幻有。非有故。真如等不爾故許遍也。
論。體既常遍至頓一切法述曰。更重破也。體既遍而且是常。遍故何不於一切處。常故何不於一切時能生諸法。如彼現生處及時等。遍故。常故。即二因也。此中二量前三為五。
論。待欲及緣至違一因論述曰。此宗。汝復若謂體雖遍常。以待樂欲并及緣故。諸法一切處。及一切時生者。今汝宗言唯大自在一法為因。復言更待諸眾生欲及諸法緣。即多法為因。豈不便違一因生論
論。或欲及緣至因常有故述曰。大自在一切時有。以是常故。何不眾生欲。及緣一切時頓生。量云。汝言無欲緣起時欲‧緣應起。許自在天體恒有故。如餘起時。此同瑜伽第六‧七說。不能繁引。
自下第四合破七外道計。准上應知。
論。餘執一至虛空我等述曰。梵即王。此事王者計。此下皆從所執所事以立其名。乃至我者亦爾。有外計此是常是一。能一切法。或計一時是常是一。能生諸法計方亦爾。是一是常能生萬法。此破能生別一計。上破實有勝論等計故不同也。本際者即過去之初首。此時一切有情。從此本際一法而生。此際是實是常。能生諸法。古人云。諸部計。時頭眾生。與此同也自然者。別一法。是實是常。號曰自然。能生萬法外道。亦計有自然是一是常能生萬法。虛通之理名不可道之常道也。稍與彼同。虛空亦然。別一法一切有情皆因而有。其亦然。別能生萬法。前破實有。今破能生。故前後別。宿作等非一故論言等。
論。常住實有至皆同此破述曰。以上諸法皆是物。是實常住法。功能一切法。與大自在義相似故。合例為破。然以不如數‧勝論等。別有熾盛多部類故。不標其名各各別破。然勘瑜伽第六‧七卷‧顯揚一‧二‧十六大論中‧及廣百論。方知此等外道名計。
自下第五二論師一處破。初敘二計。後正非之。
論。有餘偏執表詮諸法述曰。明論常。是婆羅門等計。明論者先云韋陀論。今云吠陀論吠陀者明也。明諸事故。彼計此論能詮表詮諸法諸法揩量。故是常住。所說是非。皆決定故。餘非揩量。故不是常。設有少言稱可於法。多不實故亦名非常王誦者。而本性有。然聲性非能詮。下破之中彼無同喻不定過。
論。一切至方有詮表述曰。待緣顯者。顯也待緣發者。生也發是生義。聲皆是常。然有時聞及不聞者。待緣詮故。方乃顯發。此有類。一常聲如薩婆多無為。於一一物上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此音響是無常。二計一切物上。共一常聲。由尋‧伺等所發音。顯音亦無常。如大乘真如萬法共故。此常者是能詮聲。其音但是顯聲之緣。非能詮體。此通破顯‧生計內計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敘。今不繁述。今破計一切少分亦自破。或少分一切諸計盡。
論。彼俱非理所以者何述曰。總非他失。他還返徵。
論。且明論聲至所餘聲述曰。破初婆羅門等計。量云。汝明論聲應非常住。許能詮故。所餘聲餘聲即是非明論外餘一切聲。以彼聲性非是能詮不定
論。餘聲亦應至待緣故述曰。破第二師也。此言餘者有二義。一計餘。是前明論者計之餘也。二聲餘。前計少分。今計全故。又前破明論聲計。今破彼聲外之常聲。故云餘聲亦應非常聲體。待緣故。如瓶盆等然彼所計聲性與聲別。聲性即是所發音響聲之體。故今總言非常聲體。若破所發音聲。言非常聲。若破聲性言非常聲體。聲及聲性合名聲體。若但言非常聲。他以聲性例所發音為不定過。若言非聲。即宗。故但總言非常聲體。又簡真如。雖待緣顯。非常聲體故。因云。待緣者。若言待緣顯。即顯成自生俱不成。若言待緣生。即自生成顯不成。為對二宗過。故但總言待緣故。若言待緣生顯故。文繁無用故不具述。
自下第六破第十三外道計也。
論。有外道執至而體實有述曰。於中有二。初敘計。後破之。此初也。即是順世外道所計。此唯執有實四大一切有情一切有情稟此而有。更無餘物。後死滅時還歸四大。其勝論所計父母極微。此亦兼破。然此勝論更許有餘物。順世不然。執實執常。執能生粗色此是因也。又勝論師及此順世。執所生之不越因量。量只與所依父母本許大。如第三子微。父母許大。乃至大地所依父母許大。本極微是常。子無常。亦是實有是德句。極微非色。今言色者。以宗義說彼法體。然只地‧水‧火‧風四有極微。餘無極微。謂色聲等。
論。彼執非理所以者何述曰。初論非云彼非理。彼次返詰所以者何。
論。所執極微至體應非實述曰。下破有三。一破能生四大。二破所生粗色。三合破二。初三量有方非實難。順世極微及與衛世。皆無方分。有圓德。然今設破。方分。即量云。所執極微體應非實。有方分故。如蟻等。彼許蟻方分實有。故以為喻。文中非次。准量應知。又以佛法義徵可有擬宜之方分故。如蟻等。此即破實。
次第不生難。
論。無方分至生粗果色述曰。又汝根本無方分者。量云。所執極微不共聚生粗果色。無方分故。如心‧心所。心‧心所法不共聚生粗果色。故以為喻。此分。及分難。
次第三能生非常難。
論。既能生果至極微常住述曰。汝之極微非常住。許能生果故。所生果果即子微等。
上來初有方分父母實有。次無方分難能生粗色。後能生果難父母常。總破能生父母本極微竟下破所生果。於中有二。無常極成。故不須破。次下第一難所生之果。不粗於因量。至下文言既多分成應非實有。第方是難果實有。初中有四。合破順世勝論本計果量一因微。第二量合下。唯破衛世粗德合救。第三合破順世‧衛遍在自因之救義執。第四合破順世‧衛世果多分合故成粗救。
論。又所生果至不名粗色述曰。此中量云。所生之果色應不名粗。與本極微等故。猶本極微。又應返難極微應是粗。量云。所執極微應不名細。與粗等故。如粗果色又彼執。等所生粗果。眼根所取父母極微非色取。以極微細。非色取故。
論。則此果色至便自執。述曰。自下破粗果色應非色取。量云。所執實粗果色應非色所得。與極微等故。猶如極微。若不言所得。即自執。自執許諸粗色果故。
論。若謂果色至能取述曰。此下第二唯勝論師計。彼轉計言。所生果色與德合。即德句中有五。即微量大量也。有量德合。故雖與極微等非粗。似粗能取。然本極微非粗德合故。
論。所執果色至無粗德合述曰。今為量云。此所生果色。無粗德合。與本極微體等故。本極微。
更返難之。
論。或應極微無別故述曰。此中量云。或應本極微有粗德合。與粗果色處無別故。如粗色果以量既等即一處涉入。名無別。文無別因。意說相入相入即是等子微之義。子微今以量無別為因。顯父母亦得。父母無別為因。顯子微亦得。互影顯也。
論。若謂果色至可名粗者述曰。此下第三子段。合破勝論順世二師。謂彼救言。前言果等於因量。誰謂所一色之果。唯與一个極微等。今云等者。等如二个父母極微。遍在二因之中。因既有二。果等於彼。故可名粗。
論。則此果色至處各別故述曰。此正述難。極微一果色體應非是一。所在因父母極微。處各別故。如父母極微此但應言如二極微量。以三微果等因非極微故。但可總相相即言如因量。又文中少。此意欲顯子微居父母極微之中。即在此者非彼。在彼者非此。云所在因處各別故。量云。所色果。體應非一。在此東者非西。處各別故。所在因父母極微
論。既爾此果至所取述曰。既子微為二。如父母極微還不成粗。此粗父母極微。亦非色所取。此中二量如次前說。
論。若果多分至何用果為述曰。下子段第四合破救義。若彼遭難復設救言果色一一細分之時即非是粗。多果色合故成粗者。今難之云。即多父母極微合時。得成粗。及足成與根為境。更用子果粗色何為。彼執父母極微多難合。仍不成粗。果不然。合即粗故。今量云。多父母極微合應不成細。等粗果故。如粗果色果色多合應不成粗。極微故。如父母極微彼說父母極微和合時。亦非根之境。粗色相合即成根之境。今令父母極微合成根之境故。言足成境又量云。多極微合亦應成粗。許多合故。如粗果色彼許多極微雖合不成粗故也多極微合應成境。許多合故。如粗果色。
論。既多分成至前後相違述曰。此下第二破所生果實有。果既多分成粗應非實有。多分成故。如軍林等又汝所執前後相違。前言果色子微物雖粗。仍一因之微。既被難已云德合。又復轉言二因微。乃至今言。多分所成粗元非物。又多分成復實有。故是前後相違轉執。
論。又果與因至如二極微述曰。自下文第三。合破父母及子。又粗果色與因極微俱有質礙。亦應不得一處住。如二極微‧二極微有礙。即不得處。如何因果俱有礙遂得處。處者涉入義。謂所生果色涉入極微中。故為此破‧上來意爾。此中比量雖非次第。如文具有。量云。粗果。與因父母極微。應不處。許有礙故。如二極微
論。若謂果因至藥入鎔銅述曰。若彼救言因果相受入。一沙受水。鍮石之藥於鎔銅。沙得水而不增。銅得藥而不長。即水入沙腹中。藥入銅裏。因極微果色不增大。如沙受水等。故無違者。牒彼計也。
論。誰許沙銅至非一非常述曰。今破之云。誰許沙‧銅體受水‧藥。此即不許沙體受水。但入二沙處。不一沙體之中也。亦應果色入極微處。不一極微之體中。謂藥入銅亦復如是即是造金鍮石是也。謂藥於銅安。成金時。藥但入銅之空隙處。非入極微之中。是此宗義。此顯不入義下就宗難。若果色入極微中。如沙受水而離。謂水入沙中。二沙相離遠。不是水微入沙之中。一量云。汝宗水入沙。離非一。許水中故。如二沙間二或子微入父母極微腹中亦離非一。許中故。水入沙三又二微相觸。如粗物相不相受遂即離散。汝何言果色入極微之中。因極微離散。為果微所觸故。如粗物相擊。又藥又鎔銅。入其間隙。二極微相入。雖居間隙。藥令銅極微變為金者。量云。果色設許入因極微之間。亦應變彼因極微異本。許入極微腹中故。如藥變銅也故論言離變者是也。水入沙而離。或相擊而離。藥入銅而變也。沙離故非一。藥變故非常。汝極微亦應爾。非一非常。如銅‧沙等。
論。又粗果色至彼此述曰。此中論言。一無次行。俱時至未至。及有間事。并難見細物。破衛世計。今亦同之。果是一。如一處一分時。一切處一切分亦應得。以彼此一故。彼此。論雖為比量一邊。亦應言此如彼。大乘以理。無實物。乃至一極微亦無實一。是立故。不定失。今破實一也。
論。不許理至虛妄計度述曰。不許理者。謂若不許得彼。即違彼此是一體比量理也。若許便違世間之事。進隨自宗得。違不成。退隨他不得理不成。此即近結。若遠結者。進從於他。便教。退隨自教。有理失。故是所執進退不成。但是妄情計度也。結歸唯識
論。然諸外道至不過四種述曰。就外道中。上來別破十三外道法訖。已下第二總攝為四種。於中有二。初總後別。此總舉訖。
論。一執有法至如數論等述曰。此即佉自部之中分為十八部。故今言數論等。或他外道等非一。彼說。勝論所執大有異。我不離有體法外別二性二性法體法體與此一故有等性者。等性也。不言異言等性者。顯有等是彼性故。又等異顯類別故。以是法性。故別破之。
論。彼執非理至體差別述曰。此非之也。第一比量。勿一切法有性故。皆如有性差。汝既執有體即是有性。但是有體法有不殊。皆是有故。故有體法應差別。今量云。汝唯等。差別有性故。如諸法諸法非無。即是有性有性皆無別。其有性差。法亦應爾。故以為喻。
論。便違三德諸法差別述曰。此教及違世間。汝宗二十三諦。自望雖無別。以體即自性故。而許三德及我四法有別。故論中言三德及我。又汝三德及我四法。皆差。有性故。如二十三諦二十三諦體無別故。若言一切悉皆差。豈不自宗意又我等者。等二十三諦差別相。又違世間現見可知。此破大有三違。一比量。二宗。三世間
次難性。
論。又等至青黃等異述曰。但言色性。即一切差別一切色法皆有變礙為色性故。諸人共許。今量云。此青‧黃等色差別色性故。如色性色一切是一。諸色皆色性。故以為喻問破一切法大有異。今佛法法外別有大有等耶答曰。我但破汝之非。非我即為定也。
論。有法至如勝論等述曰。勝論自部亦有八。故復言等。前已敘。
論。彼執非理不可得述曰。此總破也。汝大有一切法體應不可得非有性故。如已滅無。即舉五無之中一也。
論。便違等至現見有物述曰。若不可得。便自執等是有。宗也。亦違世間現見有物。三失如前。此破大有
次難異。
論。又等至等境述曰。難色若非色性。非眼境。量云。汝色應非眼境。非色性故。如彼聲等。此中等言。即等所依三大。及餘眼境者。恐不定過故。又更互作法一切法。故後言等問若難非眼境。豈不宗‧世間現量等過答彼所執色通常無常。是無礙德句收者。佛法不許。有法既言汝所執色。以別其宗。故無違教‧現量等過。
論。三執有法至如無慚等述曰。即是揵子。今正翻云離繫。亦云無慚。即羞也。離三界繫縛也。以其佛法毀之曰無慚。即無慚羞也。言等者。種類非一故。其有等如共相一切法不無。體皆同故。法如別相狀異故。如共故非一。即別法體故非異。不是別計有大有等。而說亦言。性亦爾。一切異故。此表成俱。其第四師遮即違此說。義亦同故。
論。彼執非理一異過故述曰。一同初過。異同第二過故。
論。二相相違俱不成故述曰。一異相違。如苦樂體異。一異體應別。二相違故。如苦樂一異體同俱不成者。一異不應同體。相相違故。如苦樂即非一。體即異故。如即非異。體即一故。一。
俱不成一異二法俱不成故也。
論。勿一切法一體述曰。汝一切法應皆同體。許相違法得同體故。一異相違一異相違同體故。一切法成一體也。
論。或應一異至理定不然述曰。一故一切法同體。異故諸法不同。如杌似牛說為牛。是假非實。而義說故。此中量云。汝一異應假非實。二相一處說故。如似牛。
論。四執有法至如邪命等述曰。如邪命等者。即是縛迦外道。應云命。佛法毀之。故云邪命。邪活命也。此執非一故亦言等。
論。彼執非理異一故述曰。謂若言非一。同前異過。若言非異同前一過也。彼復言不須別言若非一同前異破。別言若非異。同前一破。應一時言非一非異。
論。非一異言為遮為表述曰。此問定也。
論。若是表應不雙非述曰。雙非非表。故如云女無兒無女。雙無之言所表故。
論。若但是遮所執述曰。量云。汝所執。但他故。如言女無兒女等。
汝所執法即是所表。云何言遮都所表。所表故所執。以執故何所競耶。
論。亦遮亦表應互相違述曰。若遮時表故。若表時無遮故。此二相違如何言一。汝之表‧遮應非體一。相相違故。火等。
又此言表即同第一。若言遮者即同第二。
論。非表非遮應成戲論述曰。何所名目。但是戲論。俱所成。
論。又非一異決定實有述曰。即違世間一異物。謂青是一。與黃為異故。以雙非故。即有法。便有法決定實有一異相違實有故。如何非一異。豈色與非一。與聲等非異。
論。是故彼言至勿謬許之述曰。總結非也。此唯矯詐復茍避過。諸有智者勿謬許之謂為中理。

成唯識論述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