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39[cf. No.1628]
門論述記

   泰法師
   輸入者 陳香君
   一校者 陳香君
   二校者 劉海燕
   改稿者 陳香君

初言因明者。五明論中論即是因明論之通名也。正理門論者。此論之別目也。初言因者。有其二種。一者生因。二者了因。今此所辨正說了因。兼辨生因。就了因中復三種。一者義因。謂通是宗法所作性義。二者言因。立論云者。所作性言。三者智因。諸敵論之者。及證義人。解前義因及言因。心心數法。通為智。此之三因。並能顯照聲無常。如燈照物。故名明也。此即是境名。明是智稱。又智。能照境。了得本宗。故云因明。此即因即是明為言說。名因明者。一從因明生。即因明其名因明。二生因明故名因明。從果名因明也。若因義即因明境。故名因明。又釋。因者即前智境具。明者辨也。謂此論辨明此因。故名因明。此因明二字比量論云物名。言理者。能照理。從名理因。理者起言故。言亦名理。所照境。亦為理。耶正。簡耶云正。理此理。用此論為門。方能悟解。故名門。又解。理者。即等五十餘教名也。此論為彼門故。名門。天主所造理者。此論名理。彼能入此。名理略門字。其猶昇階趣門。即天主所制之號。復猶入室此論云名也。又解。理者。即法道理。有不邪。今以此論為門。通生正智悟至理。故名門也。言理者。陳那菩薩所造等。辨諸法理。此論與彼論。為趣入方便門也。
域龍者。本音云摩訶特(地力反)那(去聲)伽摩訶(此云大)特(此云域)那伽(此云龍)此菩薩。如方域之龍。有大威德故以名。
等者。此論一部。分有其三焉。此之一論。是序述發起分。第二宗等多言下。辨釋正宗分。第三論四句。顯所為契真分。自古九十五種外道小諸乘。各制因明。俱申立破。今欲於彼立破義中。簡智綵言。持取真實。謂智因明。或非過謂過。過謂非過。今顯簡智此持取過是過。非過云非過者。此即能立能破似俱名能立能破能立破名真實義。非一向無過能立破。
宗等。一句如餘處。
是中(至)名宗。四種。一共所餘宗。如言青蓮華香。此有立已成過故不立。二本所習宗。於中立亦有已來過故不立。三義唯宗。如立聲是無常空無我。非本其所立故不立。四隨自意宗。及乃至教中。立餘教義。故無過也。廣如餘處。
非彼相(至)遣者。宗有五過名相違義。以此五過即義與宗相違故。此相違義。能遣至業令成至以若非彼相違義。能遣至正宗由宗(至)至了義者。同小勝說。
故此(至)至能立者。引天親所造諸論。亦立一因二唯為多言名能立。以證前文。言論式等。則等取軌及論心。此三論世親所造。弁等餘比量論。皆一因二喻為能立
一言(至)至立性者。頌中宗所等三言總說名能立者。為顯一因二喻。總成一能立性。如椽樑壁戶多物總成一舍。不可以椽等前故至舍亦多。
此(至)至立過者。因喻三支隨一種名缺減。能立性過。陳那已前。若言闕宗。或隨闕因喻。名能立過。一師釋云。有宗無因喻。因而宗喻。喻而因。為三句有宗因而無喻有宗喻而無因因喻宗。因喻為第七句。此七句。名能立缺減性過。復師釋云。前之云句可然。第七句不可以。二小餘可云缺減。第七宗因喻俱無。何名闕耶。故不可也。陳那云。但於同喻異喻能立中有減性過。自賢愛以前師釋言。因無異喻。有同喻無因異喻異喻無因同喻。闕二為三句同喻異喻。有異喻無因異喻因即同喻。闕一為三句有無異二喻。為第七句。向實愛已後法師。不立第七句。如前所辨。言名能立過者。此唯義解以。
是中(至)故名者。釋云。此是支語之端。此方蓋聞若夫及唯等欲支言。釋前第一句宗義。故曰是中。次釋云。是宗等多言中。簡土因喻。持取其宗。故各是中。謂舉拱取別故。言是宗等中。故是中也。或簡持者。簡增損邊。持其取中。謂似宗因喻過謂為真名增。真宗因喻謂非真名損。簡此二邊。持取中道即是上文能立破能義中真實是中。問真言非真為損。似言非似何不爾耶。答真謂非真度生理得名損。似謂非似度失非理不名減。亦可屬論皆得。問此文既釋真宗。何以是中亦中其似耶。答頌中第四句言。非彼相違義能遣。方簡似宗。當知前三句。譜含總語真似。又釋。是中之言。但是真宗等中。所以智然。既頌言為所成立說名宗。非彼相違義能遣。當智上句所說之宗。非彼相違義能遣。若言上句亦通似宗者。下句亦。應貫通真似。言是宗等中者。其因喻三。皆增減二邊。謂於中增減邊。而取中道。故言是中。或可簡耶持正宗等三中。故言是中。
言唯取等者。欲簡知因喻。別取其宗。或可能知因喻。簡取其宗。名簡別義。若唯復釋前簡持義者。亦應言簡取。不唯簡知也。二可簡謂簡擇。擇是即取擇非即知。謂若是宗簡取也。若是能立簡知也。別者異義。亦通知取。謂別去因喻。別取其宗。若爾言簡即是。何須別耶。答簡是通。今此簡簡別也。非謂簡持等。故復言別。
隨自(至)意者。宗四。如前釋。第四隨自樂宗。如薩波多現已辨才。不顧三論宗。於教中。隨其自意。假餘教師。立餘教義。名隨自意立。即無過
論云屬為(至)名宗者。為兩字。簡似因喻。所立二字。簡真因喻。言樂為所成者。諸立論者。但意樂作所成立。論者但意業作所成立宗宗義成。而欲成立。故名樂為所成立。是立論者本意也。真因真喻先格成故。故不樂能成立性。若異此樂為之言。但云所立為宗。簡真因喻。能成立性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更須成立。應亦食宗。然雖是所立。非立論者本所樂。雖是所立。而非宗也。言似因便更成者。聲明二種。一立聲從緣生而不滅。二立聲但從緣顯不生不滅。如弟子聲明論。立聲是無常(宗)。所作性故。(因)猶如極微。(同喻)此因對顯論。隨一不成過。以彼敵論者。不許聲是所作性故。其因更須成立。聲是所作性(業)從緣持實故(因)猶如等(同喻)又極微喻。敵論者不許是無常故。所立不成過。然更須成立云。極微無常(宗)有質礙故(因)猶如等(同喻論師極微是常。而是有對故。此因及喻。受成立時。雖是所立。然立論者意。當時唯樂宗為所成立。不樂成立似因似喻。又釋。樂為所立宗。以宗不成宗。為所成立故。謂不樂為因喻。不成成立因喻。若比樂為所立。乃能成立者。說所成立似因似喻。不成更成能成立性。應亦名宗。然似因似喻。雖更成立。能成立性。非所成立宗。故知樂為所成立為宗。不樂成立。能成立似因似喻為宗也。成立因喻如前說。此文即是理中。隨自樂為也然此文無極有法極成差別性故者法。論師釋云。商羯羅不樂此論者。如數論釋子。立乘是恩。同是所依不成過。持以因必於有法上立。有法既無故。立因不成。只為敵論不信我故。便立乘所過。言極成能別。如佛牧子數對論立聲減惱。此自是無同喻過。以數論宗。不許有惱滅法故。故喻。只為不信滅惱。乘立滅惱。斷亦所過。言義性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無常與聲。相差別至言必爾。何須更以差別之言。而差別耶。是故比論無比之句也。
論云為顯(至)義遣者。謂餘外道立宗有五種過失。今為欲顯離餘外道立宗過失。故四句言也。亦可立過宗是無過宗我餘。今欲明離餘過宗。故有斯言也。言非彼相違義遣者。即是顯文。但略能字也。言相違義者。即是以宗與正宗相違故。食相違義。真實宗。不為似宗所破。故言非相違義。能遣言義者。即是相違義。言聲下所詮義也。遣者即除破義也。此之義。理論無也。前雖所立。猶未成宗。要須知其五失。方成宗也。下出違不能遣也。
論云若非(至)所遣者。其違義言聲。即是五過真宗真宗言所目義。與過宗相違。故名相違義。過宗。便為彼相違義所遣。無過宗。相違真宗所遣。此宗若非彼五過宗言所遣。真宗。此即五過宗相擬代中。當其能遣。真宗為所遣也。下出能遣。顯此能遣不能遣真宗。又釋。以宗望真宗。非是能遣。以過故。故言非彼相違義言聲所遣。謂真宗所遣。下舉五過望其真宗。但為所遣。顯非彼為能遣也。即是釋頌第四句
論云如立(至)是妄者。此相違過也。謂有外道。立一切語皆悉不實。此所發語便自相。何故。一切語是妄者。汝口中語為實為妄。若言是實。何因言一切皆是妄語自言是妄。即應一切語皆實。復救云。解我口中所語。餘一切語皆妄者。更人聞汝所一切語皆是妄。即復發言。汝此諦實。彼人發語。為妄為實。若言是妄。汝語即虛。若言是實。何故便言除我所說。復救言。除道語此一人是實。除一切悟皆悉是妄。若爾第三人復云。此第人語亦是實。此第三人語為虛為實。若言是虛。此第人並初人語是實應妄。若第三人語是實。何故言除及此人。餘虛妄耶。
論云或先(至)為常者。此自教相違。亦名相違也。鵂鷭子宗中。先立聲是無而設立聲是常。便於宗中。違先所立
論云又若(至)同有故者。此世間相違也。謂若於所立宗中。由不共故者。如月唯懷菟者。是月受無餘同類法是月。此月於餘法更無。故名不共。亦所聞性故因。此不共。由同是不共法故。即無同喻等。万成比量。故云比量有法人見無比量。成立為月。遂即成立。言是非月。雖為此立。然為世間共說是月相違義遣。言極成者。世間共許是月也。言者說月之言也。相違義者。即言下所詮共許同義。此共許同義。能遣其所立懷菟非月義。若此釋。前言非彼相違義能遣者。非謂以宗與真宗相違食相違也。謂若立宗有其過失。即與五種道理相違道理與以宗相違名相違義。真宗順道理。則不同彼似宗相違義遣。故言非彼相違義能遣。問如自言相違。以何為道理耶。答則前敵論人所知道理。合成自言相過失。則是道理也。指事。則說懷菟非月(宗)有故(因)。如日等喻。
論云又於(至)常等者。此有二過。謂現量相違。及比量相違也。言又於有法者是宗。有法如言聲。或言瓶也。所立者。謂彼立論人。於有法上。立非所聞宗家法也。或於瓶上。立是常也。亦可彼者有法上。非所聞義及常義為立也。即是宗家法也。言為此極成現量比量相違義遣者。五識世間共許現量。瓶盆等是世間共許比量。謂共智未有而有。有已還無。以前後無。比知非常。而立言聲等非所等。等是常等。雖此立。然為世間共許現量比量相違義所遣也。下指事。如立非所聞。現量相違也。等是常。比量相違也。問何故此中偏言於有法耶。答言等者。舉等餘盆等也。又釋。宗云等者等上五過乃至初過中我母是女等。問何故九過。但說五耶。答復四過者。天主僈立也。且所別不成。自是不成過。能別不成。自無同喻過。如前解。俱不極成。即合前二。二既非過。此亦非過。至相符極成。如立為所聞。此本不成宗。何者。夫興立論妄。偵立敵論相違。方始立宗。如聲是所聞。不共許。何成立宗。本自宗。說誰為過。如有比丘。可說持前犯。於無比丘。說誰持犯也。此亦如是。是故唯五是過。聞安立相違。方立宗者。何故前說宗三種共許亦名宗耶。答。
論云諸有(至)宗過者。上來辨正宗過。自下第二顯耶宗過。立因明師。及小乘外道。更立第六宗過名違過。以立因與宗相違故。亦應名因違過。然以宗先說故。名宗違過。今陳那非之。故云此非宗過。
論云以於(至)故者以於聲明論中。有立聲是常(宗)一切皆是無常故(因)然立諸師言彼常為(業)以而皆無常為因。此宗與因相違故。是宗違過。今陳那牒取言是喻過。或是因過。非是宗過。不同立成因明師餘也。
論云是喻方便忌立異法者。一切皆是無常之言。此是喻非因也。其故字是第五時聲。即是因義。彼聲明論師。但將方便。立此喻也。故言是喻方便。雖方便立喻。而復倒離異法喻也。故更立異法上言是喻。即異法喻
論云由合喻現非一切故者。此顯彼方便立喻陳那復以彼喻。合顯去此因。何者。如立聲是常。以一切皆是無常。為異法喻。此異法喻。此異法喻。應云諸無常法者。法是一切。即以此異喻。反顯成彼同喻。應言非一切者。法是其常。同喻合故。即知聲是常宗。以非一切故為因也。
論云此因非有(至)故者。此非一切故因。於宗上非有。以此聲上攝世一切中故。音聲上彼此不設有。其非一切義。即是俱不成因。
論云或是(至)義故者。或可彼救云。聲上亦一切義。謂此聲但是聲。非一切故。亦一切義為因者。若爾。此因即是所立一分義故。謂所立宗有分。有法及法。既是聲故。名非一切。此非一切因。與所立中有法聲何故。然非一切言。唯世聲一法上故。不所作性因解法。然上故言。此但是所立一分義。然不成因。此亦多俱不成。若以自謂為因義邊。或可是他隨一不成也。
論此不成名因過生者。此非一切不成。結成過也。
論喻亦過者。謂不俱立因不成。至異法喻。亦過也。
論由異(至)過者。謂倒離過也。應言諸無常一切。而喻言諸一切者。法是無常。謂非非一切故義者。意異法喻中。所言一切者。但是度彼因。非一切故。言是一切。上非字即是能度。下非一切是所度也。此度非一切義故。所以言一切也。即義當理論言此中非所作言者。所作文也。
因與以因多是宗法者。意因多分是宗家法。如六不定四相違正因。謂通是宗法性。是宗家法。其四不成。於宗上無。為不成。既不成因即非宗家之法。故此四名。少餘不定等。經少名多。故言多是宗法也。解文可解。
論頌曰宗法同品乃至)二者。宗法者。即遍宗法性因也。其因於同品有。是一句。於同品非有。是第句。於同品有非有。是第三句如是同品有非有等於異品。亦作三句如是同品有非有異品。亦為三句即是中有非有。并俱於異品中。各三句上言俱者。即是下及言也。此俱與二。即是有非有三句三。合有九種。初三者。一於同品有。於異品亦有。同品有。於異品非有三於同品有。於異品有非有。第二三者。一於同品非有。於異品有同品非有。於異品非有三於同品非有。於異品有非有。第三三者。一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有同品有非有。於異品非有三於同品有非有。於異品有非有。如下文指事廣釋也。
論真不(至)有法者。此下先解宗法兩字。夫宗以有法法和合名宗。其有法宗上有二種法。不成法。即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作性。其所作性。要共許始方成其因。不成無常法。合極成也。總入言心之不總業者。持解此義。先舉外。外格云。心之不總所成立。及法有法和合名今宗。何故此因所依中宗意。不取其法。但有法。若有法。不取其法。不應名宗。何故頌中乃言宗法耶。問頌中但言其宗。不言有法。何故外人宗是有法。而不取法以為得耶。答如聲是有法無常所作性是。此二種法。皆屬有法宗故。多自不相屬。雖聲及無常為。頌中既云宗法同品有。故知所作性等因。是有法宗家之法。望於同品有非有俱三種差別。其所作性因。非是無常宗家之法。以兩相屬故也。
論此有失(乃至)於法者。論主答也。言頌中因所依即宗有法。此有失。何者。以其總聲於別亦持者。其宗(是)總名俱。總言其宗。於別有法亦持。謂俱有法。亦得名宗。如言燒衣。衣是總名。雖燒衣即之一。通亦言燒衣。此亦如是。法及有法。總為宗。唯言有法。亦為宗。是故因所依之宗。亦名宗也。下復舉倒俱。或受論文言宗。唯詮宗法。不詮有法如是有宗法。亦得名宗。當知俱言有法名宗。亦無生也。所言宗聲者。即詮宗之名也。
論此中宗乃至)亦復如是。上來釋宗家。此下法名。即通是宗法性也。謂此立宗中。欲取宗法為因者。唯取立敵決定同許所作性宗法。不取無常宗法。立復敵不復故。有亦須立敵決定同許。此所作性因。於同品異品有非有三句類前得。何故但言同品不言異品耶。答通是宗法性因。亦謂同許。故言亦復如是。下釋決定同許所以。
論何以故(至)起因者。何以要謂決定同許方比因故者。二種一生因。二了因。今此唯了因故。謂如立聲是無常。以所作性故。此所作性。要謂立敵決定。同許聲上此因義。方成至因。何以此。所作性。此所作性是所說義。但由立敵智力。共知此義是有。方得成因。故言但由智力等也。亦可但由彼此知因智力。信知所作性因。方万所說聲無常義。若彼不信所作性。即不了無常宗義也。亦可但智力者。謂唯敵論人。知聲上所作性因智也。由彼信知因之力。即了立論人所無常之義。亦可並得了所說所作性義。故下文云。合彼憶念本極成故也。言非如等者。如違種為牙生因。不由智力智故即為因。不知故即可為因。但由違種生牙之用。即是其因。不由與不知。方成因也。了因者。要由共了知故。方得成因也。故言非如生因能起因。
論若爾(至)立義者。別人難云。若爾智為了因。前說由宗等多言。說名能立。此之多言。便能成立義。
論此亦(至)善說者。論主非前難。汝此難亦不然。三種。一者所作性等義因。二者知所作等心心法總名智。三者說所作性等言因。今明言因。今彼敵論人。憶意此聲上所作性。於同品本極異品。通所作性因。敵論人亦先成許有。名曰極成。然恐彼廢忘。復須多言。合彼憶念本極成義。因生智因也。是故此宗有法中。唯取彼此俱決定所作性義。於同品有等。如是即為善說
論由是(至)見故者。由是者彼此立敵俱不許此因義。其因即不成。欲反顯要須共許此因義。其因即成也。由此意故。遂明四不成過。此即兩俱不成。謂如立聲是無常所見故。此所見。彼此俱不許聲宗上法。故言彼此同許非宗法也。餘文可餘。
和合者。二種。一者大種和合火。如炭火等。有地大火大種。及四塵和合總名火。此火於山深等中。或有或無。若性火火大故。不名和合。不成立性火大是有。以性火一切有故。但欲成大種和合火是有。云勝宗。量云。此山解受四大四塵有法。有和合火是法。法及有法。合為宗。以現煙故。(因)猶如廚等受同喻)。
論或於(至)等故者。此第四所依不成過。論勝論師或於立論之受。對弟子。立我其體周通彼師所以者。以彼立是常我既是常。意無移持彼此方所之義。且如身世此受。其義即能生者等受違順等事。復生彼受。亦復如是止可常我所依身。從此受移轉。往至彼受。用者樂事等耶。但可我體周通。略於彼彼更若順等。
  至便生示等受用事。亦如於世方即便證得。此亦如是。是故立我其體周通。(宗)於一切更生示等故。(因)由弟子。不許我故。其所依有法不成。有法可通故。亦非通是宗法性因故。亦是不成因。然有法外導因明中。有前不成。謂兩俱不成隨一不成。若異同彼所立。其得二弁攝世前不成中。謂兩俱猶預不成。及隨一猶預不成。兩俱所依不成。及隨一所依不成。其陳那救別義故。遂開為四也。
如是(至)能立者。上來四不成因。且各指事。以為不成。如是類釋。更於所說餘一切有法上。所有四不成言辭。皆非能立。又釋。此總結前。如是四不成一切所有言辭。皆非能立
論於其(至)是者。上來明通是宗法性四名成因。自下類釋於同品定有性因。亦有兩俱。同品不成。隨一同品不成。猶預同品不成。所依同品不成。其同品中有非有等。皆隨所應。四不成
論於當所說(至)能破者。於當所因。是正因也。即是下文言能立也。相違不定者。即是能破。此文具足應言。於當所正唯中。有共許決定詞。說名能立。於當所說相違不定中。決定共許詞。說名能破也。云何相違不定。說能破耶。謂彼立論人。有相違及不定過。其敵論人。俱能現彼立因有相違及不定過失。說此過真立敵俱許。即名能破
論非互(至)成故者。以共許方成立破故。隨一不成過。是互不成。互不成是立因。不是詞故。不能決定能立能破也。言復待成故者。如勝論論。立聲是無常所作性故。然此所作性因。若勝論師。以生為所作。即論不成。若論以顯為所作。即勝論不成。即應復量。更成立聲是所位。(宗)隨緣變故。(因)如燈焰。(喻)猶豫者是猶豫不成更成立言彼處決定無火。以有故非煙故。諸有蚊非煙處。必定無火。如餘有蚊處。或云。彼處有火。以近見煙故。如餘近有煙處。其俱不成。及所依不成。不可重成得。故不說也。
論夫立(至)云何者。總是外人間。夫立宗法用。故言立宗法。亦可有法眾法。故言立宗法。理重更以餘通是宗法性為因。成立此宗家無常性也。不成立宗有法。此不格也。若即餘因法。成立有法為有。成或立有法為足。下指其更事。如猶佉。成立最勝為有。此最勝有法。今成立此有法(宗)現見別總有總類故(因)猶如多片白檀香皆以本(喻)當知二十三諦是別。故智亦有總最勝淨。或立為無者。弟子即立最勝為無。最勝有法。為無是(宗)不可得故。猶如菟角(同喻如是以餘因法。成立有法如是所成。非宗家法。違理故。問言此義云何
論此中(至)此失者。論主示其成立最勝有無所以。但約二十三諦別總為有。所一因是法。其所有一因即是最勝。約二十三諦有法成立最勝為有。不即立最勝為宗。故無以法成有法之失。量云。此中二十三諦別物。一總因。(宗)以是別故。猶如多行白檀同喻)。
論若立為無(至)法過者。若立最勝為無。亦約二十三諦最勝為無。以不可得故。量云。二十三諦最勝因(宗)以最勝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同喻)又釋云。若立為無者。所說寂勝性升為有。是是有法今立為無是法。法及有法。得為宗。於性升最勝上。亦假安立不可得故為因。今立最勝有法。是無為宗故。是故亦最勝有法過也。應量云。汝所升最勝是足(宗)不可得故。猶如菟角(喻)問此云何因足所依故。答三。一或因唯應有法所作等。如云虛空實有所依故。此因唯依有法。故對空。所依不成大乘人若樹小乘外道等。並第八識。有小乘等不許第八識故。對第八識論。若立其因。有法極成故。亦是所依不成。二或因唯無法。謂不可得故。今明不可得因。唯依最勝無法。於性升法上不可得故。因復無無所依過。三或因通依有無。謂所作性等也。是故若立有法為有。敵論必不許有法故。對有法論。其因必是所依不成過也。若立有法為無。其有法若立為無。其敵論者。雖不得許。然不可得故。因唯無法故。無所有不成過。如對外道言。神我是無(宗)不可得故(因)猶如菟角(同喻)此因雖無所依。然無過
論若以(至)云何者。外人問。夫立因之正義。且所依性故因法。成立無常宗法。今論問云。若以有法。別立餘有法。或以有法。成立其法。下指其事。如謬量云。煙有火。煙是有法。火是其(宗)以是煙故。猶如解煙(喻)然煙之與火。俱是有法。彼人以煙有法。成立有法宗法。此即不是以為有法。立餘有法耶。言或以火立觸者。火是四塵假火。是有法。觸言熱觸是法。或量云。此有熱觸(宗)以是大故(因)猶如餘火(喻)此止即不是有法。成立法耶。外人不了此二義。故其義云何
論今於(至)應物者。論主答。今於此中。非以煙為因。成立火宗故。非是以煙有法。成立有法。亦非以火為因。成立觸為宗故。以四塵總假有法。成立別觸法也。言但為成立此相應物者。但為成立此煙火及觸處所。無相應物也。如量云。此山谷處有火。以山谷四塵有法。以有火為法。法及有法為宗(宗)以此山谷中若煙故(因)猶如菟餘有煙(喻)又量云。此火爐有熱觸(宗)以有火故(因)如餘有火(喻)。
論若不(至)為因者。論主破前謬立若不如我所說。可如汝所立比量。即應以宗義一分為因。如立宗云。聲是無常。聲是有法無常是法。法及有法。是所立宗義。若言聲是無常(宗)以是聲故(因)此以宗中有法為因故。故是宗義兩分中。以一分為因過。汝亦如是。前量云。煙是有法。火是法。法及有法。合成宗義。汝立因云以是煙故。豈不是以有法宗義一分為因耶。又量云。此有熱觸。火是有法分。熱觸是法分。法及有法分。宗義立因云以此大故。是亦以有法宗義一分為因。故不成也。以宗義分是所立能立故。不應以所立一分。為能立也。
論又於(至)有故者。論主重破。又於此比量中。非欲成立火是有法性。及熱觸是有性。以世人皆共知火及觸。有體性故。何謂成者。是立已成過。但為不所依處有有觸。復謂量成立也。
論文於(至)過者。又於此中立論者。要待前敵論人義。方所立謂如弟子。欲立聲是無常。要待前敵論人立聲是常故。方立無常。為所立法及有法也。言一切人既不格煙下有無火。火復是熱。何得根即成宗。既要待他成所立。非如吠世德句德句。不由待而成也。言有位者。即是句義。能德句故。德句是所有也。應言非如德。頌論量頌(至)有法者。重說子頌。上義也。言有法非成有法者。謂不應以煙有法。成立有法也。言及法者。亦不應以有法。成立觸法也。其熱觸是火家一分義故是法也。其句上中上五字。貫通此法以及字及之。言此非成有法者。謂此不應成有法也。即是上文。以餘別法。成立最勝有為無也。下兩句正義。謂但由因法。成立宗法。如是有法。既不相離。亦即成有法也。此是正義。了由有所依故。如是法成法時。亦兼成立有法。不可以正成立有法
(至)宗法者。宗法有二。極成法。聲上無常。以論者不許故。此即宗是法。故言宗法。二極成法。即聲上所作性。在敵但許故。此宗家法。故名宗法。上成所因法。在其宗有法上。宗法。今陳那造論所有因明中。量有隱伏者。並敘人言釋。故舉外格云。如勝論師。對論者立宗云。非即常。立因云。業等應常故。謂第三業來俯仰。等者等取第二德句中者示法也。此業等應常之因。白是第三業句應常。不二德句聲上。此即非宗義之法。何得言宗家法故名宗法。又立因云。常應可得故。謂此聲應一切時。常應可得聞。如是常應可義。於其聲上。此因義。此他俱不許。聲一切時中常為耳識可得。自是別明常應別得。非關聲事。可得言宗家法。復名宗法耶。
論此說(至)彼過者。述曰。此論主通難。此是勝論說。彼論過。由約因為門。及宗為門。以立論者。先所立。復敵論者說。應言難也。示等應常。說應言故。故智是說彼過言也。以先論師。對勝論。立聲是常(宗)。無形質故(因)猶如虛空同喻)後時勝論。約因宗門。以斥彼過。若汝言無形質為因。故德句中聲是常者。第三業句等亦形質。亦應是常也。又汝先立宗云。聲是其常。今又約彼宗門。以斥彼過云。聲若是常者。常應為耳識得。今既共不常聲。不常為耳識得故。故知非是常。
論若如是(至)云何者。此更舉外格云。如勝論論。立聲是無常為宗。所作非常故為因。常非所作故為因。此之二因。俱不世聲宗之上。何得言宗家法故。宗法。故言此復云何
論云是(至)無因故名。此下論主量人言通。如所立所作非常故等。非是喻。然依第五持故聲。方便安立所作性因。所作非常故。謂所作者。皆非是常故。如瓶盆等。是同品喻。若法是常見應言者非因喻。然非所作。如虛空等。是異法喻次第配也。宣說其因宗定隨遂。如犢子隨母。所作非常故。是同法喻。若宗無處合無因故。常非所作。故言是異法喻
論以於此中(至)宗法者。此之二喻。實不世聲上。非宗家法。然以於此中喻中。由同喻合。方便顯示聲上所作性因。謂所作者。即是無常。聲既所作。故是無常也。彼立論者。文中雖不作此合意。亦此合。故宗法因世聲宗上。如是由合喻顯聲所作性。非是非所作性故。此所作性。宗家法。故名宗法
論量說(至)知因者。此本頌。初句頌前同喻。第句頌前異喻依第五顯喻者。喻是初轉。前云所作非常故。非所作故者。其故字結喻因法。是第五持因聲。依此第五持因聲。說同喻異喻。故云顯喻。言由合故知因者。由同喻順合。由異喻返顯。方知其因。此即依因顯喻。藉喻顯因也。又解。若依五分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所作者。皆是無常。猶如等(喻)聲既是所作。(合喻同法)是故無常(結)今言由合故知因者。由第四分合喻故。智聲所作性因。文中雖不因。以宗由合故。白智其因。故不說也。陳那已復因明師云。第四合是量說第二因。第五結是量說第一宗故。復分是前三分是前三分攝。
此(至)傍論者。此前來順反三喻。乃得立義。即是已釋佉。唯立反喻方便不成也。如佉云。內身(宗)以能自動搖心識故(因)不能動搖無心識者。必定無我。猶如樹木(異喻)以無順喻故。唯以反內身無我異喻方便。成立內身我也。下指要論二喻事。以所作性因。於無常品見故。於常品不見故。具此二喻。方立成。勝論論云。如如是我成立非是常。若是常者。應非所作性也。以上成要論順反二喻。方決定餘為因故。是故順成同喻。反破異喻二種喻之方法。同為決定餘非如數論。本唯以異喻。反破方便。為別生決定餘因也。如我破數論。唯以異喻。成立我。反破方便之因。如我造破數論有六千頌。我已廣辨。數論唯立返破方便。為別解因過故。今於此論中。且止廣諦倍論也。
數論師。是黃頭仙人。本音劫比羅。此云黃。以面黃口也。舊云迦毘羅。音訛也。此師立二十五諦義。付樂弟子入真。弟子請云。師可留身常住在世。復人不信五信。現身為說。其教即可常行。師云可爾。為實石作琉璃。可數丈許。隱身在中。設人請者。時為現身。後至陳那出世。造傳佉論。弟子不師救。仰推其陳。師那往其石所。書破二十五諦義。於其石上以封其上。經宿必重救之。陳那重破。復若不救。方出為論。如是立破。有六千偈。具破二十五諦訖。其石大吼。今言破數論者。指彼所造六千偈。破僧佉論。
如是宗法(至)及家者。宗法有二。極成法。謂聲上無常法。二極成法。謂聲上所化性。今牒上來所羅極成法。即是因法。故言如是宗法也。此三種差別。一謂同品中有同品非有。三同品中通有非有。故言及俱。若不置及字。恐其有與非有。即且為但。若安及字。即願有非有外別有其俱。然先頌中但言宗法。於同品有非有俱。以頌迮故。先頌中除及字。今長行中方置。
論此中(至)異品者。上來已辨宗法故。此下但釋同品名也。言此中者。謂宗法中。若品者。品謂品別。如瓶聲等是。宗法無常所依品別也。言與所立法鄰近均等說同品者。若瓶品上無常。與聲上所主無常法相似。故各鄰近均等。故說瓶為同品類也。以一切體義皆名品別故也。若於空等品別法法上所立無常宗無。說名異品也。
論非與(至)或異者。此下牒古師破。古因明師。釋異品名。兩不同。初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以等為同品。空等為異品。其空等上。能害宗。及同品無常。說名相違。此相違說名異品。猶如怨家相害。相違。及至煖為宗。則以詮為相違異名。第二師云。如立聲是無常。但非無常已外一切皆名異品。今論主餘。若所立無常宗無處。即名異品。不同初師與同品相違。復師與異故。異品。故言非與同品相違式異也。
論若相違者應唯簡別者。如云此更有煖(宗)以有火故(因)諸有火處悉皆有煖猶如廚上(喻)諸無火處並皆無煖(異)此是立。若云此處有煖(宗)以有火故(因)猶如廚(喻)有冷處即有火。如宙山處。此以有冷處。違有煖處。為異喻故。此應唯簡別異法喻。異同法喻而已。其異喻不能返顯宗定隨事其云何。若對煖宗。以冷違煖為異法喻者。其非冷煖處。不知定屬所品若雖有煖同喻。其非冷煖處。即有火。若准相違異喻諸有冷處。即有火。其中庸處。既非有冷。復應有火。異喻乃返合有火云不定過。為如廚上有火處。以有火故有煖耶。為如中庸處火故無煖耶。其有火之不定故。不能定證有煖也。若不以與有煖相違。唯以有證為異法喻者。便有火之不定過也。若言諸無火處即有煖者。其詮處故中庸處並有火。皆為異品故。今其有火之因。定願有煖故。其有火因。不定過也。
論若別異者因者。此下破第二師。若汝以與異故名異品者。決定正因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即聲上無我。與無常異。則是異品。然所作性因。於無我異品中有。若爾此便是不定因。以於異品有故便無。唯同品有異品無。故此決定有也。
此(至)違故者。由所立無處。是異品道理故。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傍成無我及宮。故言等也。如言聲是無我所作性故。如等是。此亦成立聲是無我。以所作性。與無我宗。不相違故。亦可無我無常。相不違故。得同以所作性為因也。何者。即聲有常可得故。亦得言無常亦得言無我。以一切無常法皆無我故。故不相違也。此意欲顯無常處。異品無我不得異品也。以即聲亦無我。非離無常處。亦於無我此因故。又釋。其所作性因。能正成無常。即不同相違名異品。彼不能正成故。何者。如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其虛空等常。是相違異品。此相違異品。不能正顯聲是無常。以不簡別因故。謂於非相違菟角等中。猶格因故。若如我釋。所立無處。異品。亦即簡去其因。即顯彼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正能成無常也。其所作性。若傍成無常。即不同復師與異故。異品。若與異。名則異品。至無我亦與無常異。亦即異品。凡異品中。即所作性。若爾其所作性因。即不能傍無我。若如我釋。所立無處。因遍非有。其聲亦無我。亦是所立無處。以無常法必無我故。是故所作性因。亦能傍成無我。言不相違者。同前解也。所言等者等取宮。以道諦非者而是所作性故。
論若(至)似因者。此舉相違因過。顯所作無常。及傍成無我過也。言若法者。謂因法也。若成相所立者。如立言等必為他用。即以積聚性故為因。以臥具同喻。今積聚性因。亦聲成立。所立等。必為積聚他用。積聚他用。是其所立所立前無積聚他用宗。正相違故。相違。其積聚性因。與此相違所立為因。故言若法能成相所立此是相違過名似因也。
論如無違法相違亦爾者。此出相違過也。謂佉本立。必為他用為正宗。以積聚性為正因。本所立宗。無違。其積聚因。正能成立無違宗故。名無違法。積聚性因。不但成無違宗。亦能傍成等。必為積聚他用。積聚他用。積聚他用。是其所立。與前必為他用宗相返。故名相違亦爾。得相違。當知前無違也。以非得故。
所成立法有故者。此出亦爾之言也。謂如立等。必為無積聚他用為宗。以積聚性故為因。於同品有。所立無處。品遍無。今相違因亦爾。謂所立必為積聚他用宗。無處其積聚性因。有故。言所成有。即是所立無也。謂必為積聚他宗是也。有故者。即是積聚性因無也。言積聚性因。能成前無違宗。於異品遍無。今成相宗。亦於異品遍無。故言亦爾。此是真實相違因也。下舉不定。顯非相違因
(至)有故者。言積並性因。能成積並他用。其因決定。非如不定也。何者。如立聲是無常所化性故。如等似說。人難言。聲應是瓶。以作性故。如瓶。此因不定過。故成猶豫。以於彼展轉中有故。謂若立聲是瓶衣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於瓶無處衣上亦有故。或復難云。聲應是衣。所作性故。猶其衣。唯衣為同品等即為異品。此所作性。於無衣等上有故。言展轉中有故。其所作性因。既於異品中有故。不定解。第二更云。此文乘前正因此文也。謂前所作性故。能成無常。亦能立傍成無我。此因決定。非如成猶豫。其義如向解。
論以所(至)有故者。此釋出不定。連樂前文。總為一時文也。謂以所作現見離瓶於衣等者。即是上文。於彼展轉中有故。謂無瓶處異品中。所作性因。故是不定。非離無常無我等此有故者。謂若以所作性。傍無我。因即決定即是釋上非如兩字也。何者。如立聲應是瓶。此亦縱許成宗也。以所作性故。猶其瓶。其因於無瓶更衣等上亦轉。若聲是無常所作性故。如無常。此因非是轉彼無常處。別於餘無我上。此因亦轉。以等若是無常即是無我無常外。別有無我。所作性因也。是故所作性因。若無常。即能傍無我等。其因決定。非如等因。成猶豫等也。
云何別(至)處轉者。此外人問。其宗上因法。與同品等別故。故別法。即瓶衣等。與宗法處。不別處。今問意云。所作性。是聲宗家法。云何宗家法。乃於瓶上立耶。
論由彼相似不說異名者。論主答也。謂彼瓶上所作性。與聲上所作性。極是相似。總所作性。不證異名故。是故亦智相同品等轉。此釋於同品定有性之言。
論言即是(至)有失者。言瓶上所作性。即是體聲上所作性。極相似故。故言即是。猶縷貫兩華。其縷一頭貫此華。一頭貫彼華。此亦如是所化性。一頭世聲上。一頭世瓶上故別法別處轉失。以其一故。若子細分折。其聲及瓶上所作性各別也。但可總所作性。宗法也。
論若不(至)宗法者。外人復難云。若瓶上所作性。不說聲上所作性異。云何所作性因。宗法。亦應非宗法。以一頭所作性因。世瓶上故。
論此中但(至)宗法者。論主答也。謂此宗法中。但說宗法。然不欲說言宗法。若言宗法相。瓶上不得此因性。但說於宗上同宗法。不言其因宗法。以宗法者。謂所作性同。一頭世瓶上故。
論若爾(至)名宗者。外人得難云。若作所性。一頭世瓶上。亦得名因者亦可其所立無常。亦一頭在同品瓶上。亦應名宗。
論不然(至)相似者。論主答也。論汝外人所難。今瓶上無常。亦名宗者。此不然也。何者。別處說所成故。謂聲望瓶。是瓶家別處。於此別處。成立無常。其聲上無常。由敵論人不許是無常。今以成立。即說聲上無常。為所成立。此所立為宗。其瓶上無常。立敵先成共許。不須成立。既不欲成立。何所成。既非所成。故不名宗。若其所作性因。必須立敵共許。故言因必異。以此因彼此同許。方成因故。由共許聲之與瓶。俱有此因故。方成比量。故不所成立宗不共許故。宗為宗也。故不相似
論又此一一乃至三種者。上來問欲法釋宗法。此下解頌中於同品等言。如宗法。於同品中有三種。謂非有及俱。此三一一為三。故有九種。
論謂於(至)非有者。謂三種中初一也。即是同品中有。於異品中有。或非有。或有非有。此是初也。
論於其同品非有者。於同品三種中。第二非有。於異品亦三。如前。
論及俱者。於同品中。第三俱也。於異品三。如前。
論各如是三種差別者。即前非有及俱。各三種也。
(至)此無如者。勝論經教。立聲是無常。以所作性故。以虛空異品。其經教既不立處空。云何於彼虛空處。說此所作性無。此外人問。
論以若彼(至)過者。論主答也。謂若彼虛空有。其所作性。於彼不轉經教。若是敵論。定不輅所作性。於彼虛空轉也。但遮成故。則名異品。不要須指異品法。方名異品。雖然對敵論者。然須異品。言遠離也。問如菟角等是非有無對無常有宗云何異品耶。答若遮無常故。異品。菟角等非無常故。亦為常應是異品。為約直詮了異品。對空論轉。故明所立於彼無。異品。其所立因。於彼不轉。合有輅。故無過
如是合成九種宗法隨其次第略辨其相者。如是宗法相。同品中有非有及俱三種。一一三句故。如是合成九種宗法其前列次第。今略辨相。先明初三所立。通是宗法性中。初於同品有異品亦有。謂立常是立宗。言所量性故是立因常宗。以空等為同品。以等為異品所量因通常無常品故。此因於同品有異品亦有。同理論不定中。第一共也。二或立聲無常(宗)作性故(因)猶如等(喻)此所作性因。於同品有異品無故。是正因也。三或世聲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是正理論不定中。第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通轉。此中無間所發宗。以等為同品。此無常因。於此通有。以電空等為異品。於彼一分電等此有。空等是無。上成初同品有異品亦有。亦同品有異品無。三同品有異品有非有。是初三也。次明中三相違因。初或立常(宗)所作性故(因)此中常宗。以空等為同品等為異品所作性因。於同品無。於異品有。是初句。二或立為常。所聞性故。同理論不空中。第不共。彼論云。言不共者。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解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解云。立常宗。以雲等為同品。以等為異品。所聞性者。是六句義。第四有句義。此因常無常品法。此因故。是於同品無。異品亦無。是第相違因也。或立常宗無間所發性故(因)此中常宗。以空等為同品。電等為異品無間所發性因。於空一向無。於異品等有。電無。故此因於同品一向無。於異品有非有。是第三句也。上來初句同品異品有。第同品異品亦無。第三句同品無於異品亦有亦無。總是中三句也。次復三句中。或立無間所發(宗)無常性故(因)此同理論不定中。第四同一分異品通轉。者無間所發無常故(云云廣解彼文)。
二或立聲無常(宗)無間所發故(因)此中無常宗。以電等為同品無間所發因。於等有。於電無。其無常宗。以空等為異品。異無間所發因。於彼通無。是第句。此亦正因。三或立絡為常。無對故(因)同理論中。第五俱品一分轉者。常(宗)質礙故(因)此中常宗云云廣舉彼文)解云。上來初句同品有非有異品通有。二品同有非有異品通無。三品同有非有異品有非有。總是復三。
如是(至)等九者。如是九宗九因。二頌攝也。一常。二無常。三勇。初三宗。一墮。二住。三堅牢性。此中三宗。一非勤。二遷。三不實。是復三宗。由所量等九者。所量性是初因。由字是第三轉聲。前之九宗。由所量等九因來也。所量二作三無常。是初三因也。一作性。二聞。三曾發。是中三因也。無常。二勇。三觸。是復三因也。此之九宗法。復依前常性等九宗立也。依字是第亦轉聲。
論云如是分別乃至)所解不定者。如是分別中。二因正因二因相違因五因不定因。前二頌是因論生論謗生頌。自下一頌是根本論正頌。故云本言也。二正中。一於同品通有。故言於同品有同品有非有。故云於同及二。此之同立異品通無。合是正因。故云世無是正因也。翻此名相違者。翻此二正因。即名二相違因。故言翻此名相違。應作頌云。於用品通無。世異及二也。所餘名不定者。餘二正因。及二相違因外。所餘五種。皆不定因攝。上來九因。皆通是宗法性因。然對同品異品此九句不同。四不成因。無來不成因。非通是宗法性因故。此不說。
論此中(乃至)各取中一者。於九中。故云此中二種名正因。七非正因。謂於同品一切異品通無。是初正因。及於同品有非有異品通無。是第二正因也。此二因於初三中及復三中。各取中問一因。謂或立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此因於同品遍有。於異品遍無。是初三中之因也。第二或立聲無常(宗)無間所發性故(因)此因於同品一分轉。異品遍無。是復三因中因也。
論復唯二種乃至)取初復二者。次明二相違因。不但正因唯二。相違因亦唯二。故云復唯二種名相違因。其所立因。能返前宗。故云能倒立故。又釋返前二正因故。云能倒立。正釋頌本翻此名相違。下指其事。謂一相異品遍有。二相異品有非有。故云及二種。此之二因。於其同品一切遍無。其二因者是前第二三中。取初一及復為二。故云第二三中取初復二也。前明第二三中初者。或立常宗所作性故(因)其常宗。以空等為同品。此無間所支性因。於此遍無。其聲宗以電等為異品。此無間所支性因。於等有。於電無故。此因於同品遍無。於異品有非有也。
所餘五種因及相違不決定輅因義者九中。許前二正因及二相違外。餘有五種。望前二正因及二相違因。皆不決定正因。亦不決定相違故。是□因之義也。
論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說所一數同類者前頌中九因。總為三類。二是正因。二是相違因。五是不定因。依西三種言。謂一言二言多言。既正因有二。應二言中說。相違有二。應以二言中說。不定有五。應以多言中說。何故頌中但以一言因。乃至一言不定。故前頌中二正因。總名正因二相違亦總名違因。五不定因亦總名不定因。言又於一切因等相中皆說所一數同類者。如前頌中所明一切正因。等取二相違。五不定相中。雖有二因。應二言中說。五不定應多言中說。然前頌中。皆一言者。若同相。皆不可說。今就意識分。於二正因上。現一正因分。括二正因上。如線貫華。此是彼立為一數。可言說法。又其二正因上一法種類。亦可言說。故言皆說所解數同類。二故違因。總說為一相違因類。五不定因。總說為不定因亦爾。
論勿說(至)遍因者。若如勝論第二佐句義中。一實數。指二因上。名一正因。復一第五句義。括二因上。令二因相似同類相違不定亦爾。令陳那破。若以實一數及實同類。括二因上。說為一正因。或一相違。或不定者。便捨本因自相不得為本因。文中先非一實數。故云勿說二相乃至猶為等。至事云何。如二因若別合說。即成一正因。如勝論師。對論師。立聲無常(宗)所作性故(因)猶如等(喻)更於復時。別令論師。對勝論師。立聲是常(宗)所聞性故(因)猶如聲性(喻)此二師復別立故皆無過。若此二師一令說合此二因。為一數及一同類括布便轉。作相違因
論理應四種(至)皆云何者。此古因明師。不許四不定外。別不共不定。故徵問云。以道理言之。除決定相違。餘四不定。於異二品。若遍不遍。皆悉偈有。以攝屬異類法故。此因可名不定。今論對弟子。立所聞性因。既不屬異類。何故所云不定。為願此難。立比量云。所聞性因。非不定攝(宗)異品無故(因)猶如正因(喻)又所聞性因。非不定攝(宗)同品無故(因)如故違因(喻)。
論由不共故者。此下陳那答。此句是總。餘四不定異二品。不唯屬一。故是不定。今所聞性。成不定因。由不共故。謂如山中樹木。無的攝屬。然有成屬此人彼人之義。故是不定。今此所聞性因亦爾。不在異二品之上。然容即通世二品之義。觸通異二品。無所屬。故名不空
論以若不共(至)離故者。此解上由不共故。以若前不共所聞性因。所來宗法。若常無常等。所有差別。遍攝佛法。衛世佉尼楗子。一切所立。自示宗法。皆是數因。謂佛法立等十八界。立聲是色界。或云聲界。或云乃至聲是法界。或云無常等(宗)所聞性故。若衛世師。立六句義。立云聲是實句。乃至或云聲是和合句義(宗)所聞性故(因)佉立二十五諦義。立聲性。乃至或云聲是神我(宗)所聞性故(因)若尼楗子。唯立有命無命句義動搖增長之者名有命。若不動增長者名無命。立云聲是有命。或云聲是無命(宗)所聞性故(因)遍攝此等一切法宗。此所聞性因。皆異品無。不能合宗。體性決定。是疑因。下釋比量。所聞因唯彼有性有法之聲。有法聲之所攝。不為唯同品所攝。或唯異品所攝。故成不定。又釋言。唯彼有性者。即所聞性因也。彼所攝者。即所聞性因。為彼有法聲所攝也。上雖釋直難。未解比量。為破前量。故云一向。者面也。邊相也。即三相。或名三面三邊也。此所聞性因。離一相故。名離一向。謂離同品有向也。此有遍是宗法異品遍無。辨因品有。故闕一向。若如相違因。闕同品遍有。及異品遍無故。是兩向離。故此量云。何聞性不定(宗)闕一相故(因)猶如共等四種不定。以此四種法異品無相故。是同喻也。此即與前二量。作決定相違過也。
法有(至)疑因性者。此下簡不共。與解四不定差別。此簡共不定也。諸有立因。於異品。皆共有性簡別。如立常。所量性故因。唯於彼異品。連皆遍有。俱不相違。望此義故。是疑因性。若不共因。於異二品。並皆非有。俱相違故。是疑因性。所言唯者。即簡不共也。又釋。此唯於彼等者。宗有二種。一寬。二狹。寬宗者。如云內身無我。除宗已外餘一切法。連法無我。故是其寬。狹者。如立音聲是常。除宗已外。有無常。故是其狹。因亦三寬二狹。寬者。取量性所智性等。諦此已外。更無非所。智等故。狹者。勇所支性。或所作性等。諦此已外。更有勤勇所發性。或非所作性等故。若立狹宗言。聲是其常。立寬因云。所量性故。此因於其異二品。皆共此竟因。唯於彼狹宗。望異二品。俱不相違。是疑因性。若望彼寬宗云。內身無我此寬。所量性因。即是正因。或狹因云。所作性故。亦即正因。作不定攝。今簡寬宗故言唯。又簡狹因故云唯。謂此族宗其所量寬因。即成不定。非於寬宗而成猶豫。又寬因。於其狹宗。成其猶豫。非彼狹因。於彼狹宗寬宗。而成不定也。此共因望寬狹宗。有定不定。至不共因。一向恒是不定。而非定也。故有差別
論若於(至)別餘故者。若所立因。於不定異品上。俱悉分有。不俱是不定因。亦是相違正因也。言差別解故者。以所立因。不於一分異品轉故。是定因。論如立常。質礙故。諸質礙皆連是。猶如虛空同喻)若是無常質礙。猶如等(同喻)以虛空同品。以等為異品。既簡無常有礙法故。復望虛空同喻。故是正因。若望心心法等。其因即成相違。謂聲是無常(宗)質礙故(因)諸質礙法悉無常。如心心法同喻)若是其常。質礙。猶如極微異喻)此三不定異品一分無邊。即成決定。望異品一分有邊即是猶豫。其不共因。於一切宗。有空義。故有差別
論是名差別者。是名四種不定不共。與不共不定差別也。
論若對許有聲性是常此應成因者。此外人難云。汝既云不共。云因恒不定者。若所聞性因。對衛世許。立聲性句義是所皆。而是其常。應成正因。何故唯云不定
論若於爾時乃至)是猶豫因者。此通難也。若衛世師。於立論時。愚鈍無智。不能與彼論。顯示所作性。或無間所發性。是無常因。作決定相違過者。容可對彼衛世。此是定。然衛世。於量之時。相違決定必定可得故。所聞因量。是不定也。言俱者。同立時也。問所聞性容決定。即言遍攝恒不定。餘四別義雖有定。應約別義恒不定。答餘四義恒是有故。不唯不定不共。但對世衛成。故言唯不定。下釋此成猶豫因。有法聲義。世常無常。更互相違。不容有故。俱是猶豫。此所立宗。常與無常。雖不可定。若論勝負。前負復勝。如殺遲碁。
論文於此中現教力勝故應依此思求決定者。此陳那師理勝負如前。以理而言。何非何是者。衛所立無常者是。以現教力勝故。謂一現量力。世間現見聲是間斷不聞時。二比量教。所作性是比量教力故勝。論唯比量教故劣也。又所說。亦云聲是無常。佛於一切說教中勝故。衛世勝也。故可依此現教勝。思求二量無間前復。縱衛世先立。以現教勝故理亦是。又釋。如來現見。聲是無常。所發言教。當言教。故言教是勝。可依此勝教。思求聲無常。又釋。教者至教。即一切世間所有言教。合其理者。即是至教。世間現見。聲從緣起。猶如瓶盆。是生或。不聞時。依此現見之。以發無常至教故。衛世義同此故。聲無常是也。
論攝上頌者。言攝上散文也。下頌中雖明餘三相違。上文中無。以不言唯攝上頌故無過
論若乃至)是不共皆是輅因性者。此頌六不定也。若法者因法也。是不共者。所聞性因也。共者所量性等四因也。以共異品故。決定相違者。論衛所立決定相違因也。遍一切者。此六種不定。遍法界一切諸法也。於彼皆是疑因性者。於彼一切諸法。此六法是疑。或不定因
論耶證法有法乃至害者。此頌相違因也。若前因法能耶倒證法自性差別有法自性差別。然不害宗。如宗五過故。或相違因。非宗過也。准上散文。但有法自性一相違因。
宗法乃至似因者。此覆不定相違。敵論之者。宗家因法。若言即是正因審察思量。疑不定心。即成躕躇。六不定因。言審察者。以不定故。故審察也。若宗家因法。違彼立論之者。所樂法有法等。即成顛倒四相違因。異此不定相違似因外。更無似因名也。以古因明師。或外道等。所聞性因。不名不定。別餘名。決定相違。亦別作名。遮此異說。故云異此無似因也。四不成因。本非宗法。今望宗法。明其似故。不名似因也。又解。今望異二品。明其真似。不不成故也。
如是已辨因及似因喻今者。此結生下也。依梵本云。達利風案多。此正解為見邊立因。但遍是宗法義顯。同不彰。令解宗之見。不至究竟。今以喻重顯無二相。令解宗之見。至其過極。故云見邊也。今且同舊翻名。為喻。即曉喻。
因(至)相似者。因宗所隨者。即同法喻也。先說其因。宗即隨遂。如所作者皆是無常。但所作性智處。其無常性必定隨知。猶如牛母者處犢子必隨。此所作性者。至等上。其無常性。亦必隨至瓶盆等上。故知所作性因。成至聲上。其無常性。亦來其聲上也。瓶上無常。共許故實。非宗以似宗故名宗也。宗無因者。即異法喻也。先說宗無。復因無。如法常住者。即非所作。但是所立宗處。謂虛空等。此所作因。必不此。猶如母牛不行之處。犢子不行。此有無常宗虛。如虛空等。其所作因。必定非有。故知音聲所作因。無常也。此二名譬喻也。餘皆此相似者。此二正喻之餘。皆是此正喻之相似喻。
論日法者。此牒業也。
論謂立聲無常無間所發性故。舉因也。此但略舉爪。其所作性因。亦同此也。
論以法無間所支皆是無常者。此喻體也。
等者。舉喻所依事也。正取喻體。但是所作。合無常為喻者。兼取也。以此因喻。即是三相中之一相故。既更無別法。故但所作是其正喻。然以喻身能無常故。兼最無常以為喻。中何不兼最無常。答因言所作性故。此之故言即兼最上宗。謂所作性故。是無常言中離不定彰而。故言合最宗無常也。然似宗因別故。因外說宗。今喻中雖同。欲彼所作性同。澄無常義。故兼入喻不名宗。餘下文亦說瓶上無常以為宗者。自據宗之類故。假名為宗也。其異法喻。亦正最無因。兼最宗無。一如同喻解釋
異法者。此牒業也。
論謂諸有常住無間所支者。此喻體也。
虛空等者。此舉喻所依事也。等者等取擇滅非擇滅。若大乘。等最。七無為也。若違世等。隨共許者。皆等最也。
論前是遮詮復唯止濫者。此簡二喻差別。前者同喻也。復者異喻也。諸法二相。一自相。唯眼等五識等得。非散心等得也。二共相。即散心意識等約也。名言但詮共相。不能詮諸法因相。以自相言說故。詮共相要遣遮餘法。方詮顯此法。如言青遮非青黃等。方能顯彼青之共相。若不遮黃等。喚青黃即應來故。一切名言。欲最其法。要遮餘詮此。不遮而詮法也。然名言但遮餘法。更無別詮。如言無青。更不別顯無青體也。今同喻云。諸是問所發。遮非無間所支顯無間所支。皆是無常。遮是常住。詮顯無常生滅之法。故云前是其遮復是詮也。其異法喻云。諸常住者。但遮無常。故云常住。不欲更別詮常住即非所作。但欲遮其所作。不別詮顯非作法體。此意但是無常宗無之處。皆所作。但是止濫而已。不欲詮顯法體。故言復唯止濫也。
論由合及離比度義故者。此釋上差別。由同喻合本因。而比度故。故是遮而得詮。以本遮詮。故由異喻。但欲離本因。而比度故。故唯止濫。不欲別有詮表也。
論雖(至)成者。比顯立一切義。對一切宗。皆異法喻也。由上解異法喻意故。雖對經教等。不許太虛空性也以虛空異喻。而得顯爾。但宗處。如亦毛無因成。為異法喻。不必要最有體。為異法喻。設所詮。此亦妨也。
論復以何緣(乃至)宗不耶者。此解人間。汝論師因緣故。第一同喻。先說至因復說宗隨。第二異喻。先說宗無。復因無。而不同同喻。先因無。復說宗無。異喻。既先說宗無。復因無。同喻何故不先說其宗。復因耶。
論由如是說(乃至)非顛倒者。此下見此先長行兄之。由如是二喻。先不同說故。便能顯示勇因。同品有。異品遍無故。非顛倒說。若同品中。言聲是無常(宗)勇支故(因)若言諸無常者皆勇支為因喻者。即同品不定有。以電是無常品。然無勇因故。若異品言諸非勇所發即是常者。然電等雖非勇支。而非是常。故不得言非勇發即是常也。
論又說頌云(乃至)等合者。此舉頌答也。言等合者。此牒難也。合即同喻。離即異喻。等即類也。若汝外人言。此合彰離先宗復因。以離彰合先因得宗者。前之文。答所作遍因復四字及。答無間所支不遍因也。若以離彰合先因復宗者。即應以非作性因。證其常住。以云諸非作者。皆是常故。若此者。即應成立非汝根本無常。即宗自別成立常住為宗。故云應成非所說。又空常住。立敵但許。何須成立。若成者。即應非所。應說宗故。應成非所說。既不可立無常為宗。別成常義故。不應先說非所作性因。復說常以為宗也。若以合類離。先宗得因者。即應以無常為因。所作。以云諸無常法皆是所作故。若此者。即應成立非汝根本無常之宗。自別成立所作為宗。故云若爾應成非所說。又瓶所作立敵俱許。何論成立。若成者。即應成非所說宗故。云應成非所說。問瓶所作共許。不可更成者。瓶無常同信。亦不更成立。若言諸所作者皆無常。助聲所作證無常。不可立無常。無成瓶即無常過。若以無常所作。不助聲上無常所作。自別成所作故。成以所作也。既不可立無常為宗。別成所作故。不應先無常。復說所作也。問同喻因。應因先宗後說覺如執人理勝。若言不遍非宗者。此反元無間所支性因。言不遍者。非勇所支因寬。常住宗狹。此宗不遍因。故言不遍。又無常寬。勤發宗狹。宗不遍因。故云不遍。若以離類合先因復宗者。即應以非無間所支。證其常住。若以合類離先宗複因者。即應以無常。成是無間所支。若此爾。應成非所說也。遮准前釋。此之過。不遍勇所支性因。亦所作因。今文應言及不遍。略故但言不遍。非示者。此不遍因。別成立不身身宗過。謂若以離類合言。諸非無間所支。皆是常住者。空等非是勇所支。而是至常。此即可示。電等既非常住。何得云諸非勇所支皆即是常。此即異品中有。成不具因。此即成立非自所愛電等是常。以為宗也。汝既不示。何得。先云諸非勤支皆即是常耶。又若以合類言。諸無常者皆是無間所支。盆等體無常。而是無間所支。此即可樂電。等既非勇所支。何得云諸無常者皆是無間所支。此即異品中有。成不定因。此即成立非自所愛電等體。是勇所支。以為宗也。汝既不示。何得云諸無常者皆是無間所支耶。
如是已說二法合離順反兩喻者。此結前。如是上來已說二喻是宗家法。同喻名合名順喻異喻名離名反喻。此二是真喻。
論餘此相似似喻義者。自下明似喻也。好前二生喻外。餘有十喻。是此真喻相似故。是似喻義。非真喻義也。
論何謂此餘者。問也。
論謂於是乃至)而顛倒者。此下答此。文同理論倒合倒二喻也。謂於是所立無常能立所作。是同品也。及不同品者。如虛空等。是異喻也。雖食而顛倒者。雖有同喻異喻離。而倒合倒離也。理論云。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倒者。謂應說言若皆是常見所作。而倒說言若非所作彼是常。

門論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