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55
三論遊意義

  碩法師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袁雪梅
   改稿者 劉海燕

略有開四重一明論遊意二明四論。大歸三明中觀宗者四明無方問難也)

第一論遊意者。略明三種。一者明人論菩薩不同。二明論不同。三者所化利鈍不同也。此即是菩薩因緣因緣能所因緣也。人即是釋迦作佛行化。若是龍樹即是菩薩行化。佛應有菩薩。有菩薩佛。所次非菩薩行化佛即不菩薩行化故。二智方便益物。以菩薩行化故。二慧被緣。二智益物。故所說名之為經。以二慧被緣故。所說被緣為論。所說被緣為論。即是破邪顯正也。所說名之為經故。即是二諦教門。以二諦教門。正是被緣故也。所被之緣。便稟二諦教。以教破緣故教是緣教。稟於教故緣是教緣。教是緣教故。教稱於緣。緣是教緣故。緣稱於教。教稱於緣故應感。緣稱於教故感應也。感應故說空有二諦。次應感悟空不二如是作益當時開悟一道所作已故。方便涅槃是名菩薩方便也。次有菩薩方便者。明諸佛去世必有菩薩興者。聖由日月為成就四生。是故在雖隱必有月興也。故諸佛去世便有菩薩。所以遠法師云。白日雖沒寢光。猶何係之朗月。所以有龍樹興也。但末世鈍根。聞有作有解故。有於有。不有非有無作解故。無住於無。不無非無。既無。不不有非有無非無。亦不有無非有非非無。是故既告不二。亦失於二。既失理失於教。如是不二皆失。故理教皆失。但成常虛忘故。序云。上聖為之流滯士所以栖惶。是龍樹出世。破眾生諸見故。明不斷不常即是中實。既識於中。方了諸佛假名因緣空有二諦也。此之假名二諦即是不生不滅乃至無來去也。是故假名二諦即是八不。所以瓔珞經云。二諦者。不生不滅乃至無來去也。今龍樹。為破常迷錯申空有二諦。還使眾生識於空有二諦即是不二如是作益當時同表一道菩薩出世意為此也。問云。何是經通經別論論別。答如來始自鹿苑終訖雙林。說雖有十二部經八千法藏。推其不歸。皆為息眾生虛妄顛倒一道耳。是經通也。
所言經別者。如來二種根緣故。開生滅無生二種方便觀也。若是小之緣。無生生滅方便。若小之緣。開生滅無生方便。此是經別意也。次言論通別者。佛滅度後。傳持法藏三人。並為破於邪見迷開申正教也。邪迷即是符提弱喪也。開申正教即是報佛恩故也。眾論雖多同為此意。是論通也。所言論別者。佛既生滅無生方便末代之緣薄福鈍根。稟此二教並皆失旨也。聞生滅即住。不知此生滅無生生滅故。雖生滅即是無生滅也。無生滅即無生滅。不知無生滅是生滅無生滅故。雖無生即是生滅也。是以馬鳴龍樹即是四依大人。破此二緣故申無生滅教。即是無生滅論。申生滅方便故名生滅。此是論別意也。今且置生滅之經及生滅論。正明無生滅經。以對無生滅論也。無生滅經雖復無窮。略明般若涅槃始終二教。明三種義者。一者明二因二果。二者明一因一果。三者明非因非果。所言二因二果者。大品所明。般若為因。薩婆若為果。涅槃云。佛性為因。涅槃為果。此即二因二果義也。然般若之因。猶是佛性之因故。雖二因終是一因薩婆若果。猶是涅槃果故。雖二果終是一果。此是一因一果義也。而由因故果。果是因果。所因非果。由果故因。是果因。所以非因。是故非因非果。施名正法。在經為正法。在論為中實中實所發名之為觀。觀之所宜名之為論也。然正由於緣緣既非緣正生非正。所以非緣亦復非正。既非正即非觀非中則不經不論非佛非菩薩。泯然際其道乃平故。開之彌法界。卷之則一豪無從也。
重明四論大歸。就中凡有二意。明四論意同。二明四論意異也。第一四論意同者。略有二種同。一者人同二者同也。人同者。馬鳴龍樹提婆天親。雖復人有殊。同是四依菩薩出世行化。是故涅槃云。四人出世。能多利益。為世四依。當知如佛也。雖同是依。而傳持法藏始末為三人也。始自摩訶迦葉終訖仰子比丘也。問馬鳴付屬何人乃至提婆付屬何人。答馬鳴去世付屬比羅比丘。比羅比丘去世付屬龍樹龍樹去世付屬提婆提婆去世付屬什。如是相乃至付屬師子比丘也。問法勝呵梨乃至旃延達摩付屬何人。答此並是諸議師異部相承。非傳法藏。皆為馬鳴龍樹之所破也。次同者。略明四種。一明四論雖復名部不同。同是摩訶衍論無依得為宗。二者四論佛滅後。為正教淩遲迷錯失道故。此四論同為破迷。同申大教也。三者龍樹提婆。雖是師弟子有殊。同稟如來二諦發生二智故。慈風外扇著此共論也。四者龍樹提婆四依之人。同是佛性河中作此行化了悟諸法不生不滅乃至無來去故。能申佛教也。若法勝呵梨。既成生滅。即屬生死二緣河也。今之四論。申明八不破於常。即是欲使佛性緣河竭義。是故四依出世作此四論意同也。
次明四論雖同而異者。先就三論釋論明異。次明就三論自明異義也。對三論釋論異者。若是三論論。若是釋論通別論也。三論論者。三論一切教。通破一切迷錯。所以中論十二門論內人一切迷。申一切教。百論外人迷。亦申一切教故。論七品橫豎一切法。始破因緣邪見七條生死涅槃凡聖釋惑不洗破也。豎破者。從因緣邪見五句皆除故。有二二破。有乃至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皆悉破也。病既息。假名方便二教自然得開。是故別論也。若是釋論意。乃申眾教。通破眾迷。而文的釋般若一部。故是通別論。就釋論中開四句。一者破而不收。二收而不破。三者亦收亦破。四非收非破也。破而不收者。如迦旃延子及諸論義師。自恃聰明作佛法。謂非但不謂非但不謂大乘中意。亦失三藏之旨。是故論主意但破不收也。收而不破者。則是佛假名方便教門故。但收取而不破之。三亦收亦破者。為緣迷小教。今但破迷以所秤破收取佛教。所以名收。四非收非破者。明諸法本性清淨故。實所破亦無收也。若是三論。但破眾迷而收取佛教故。異大論也。問三論曲破不收。釋論亦收亦破。豈非取捨之必。答三論雖破實所破。釋論雖收而所收也。
次就三論自明異者。略開十條。一者三論名有理教不同。二明三論智不同。三明三論有於教不同。四明三論長短不同。五明三論外不同。六明三論破有不同。七明三論假有就對不同。八明三論有對不對不同。九明三論所對之緣悟有深淺不同。第三論師弟出世久近不同也。
第一名立不同者。小乘諸論凡三從。一者從人立名。如舍利弗毘曇是也。二者從受名。如成實等也。三者從譬受名。如甘露毘曇日出論也。今此四論。受名有通別。所言通者。四論并破常。皆明中道實。是故四論通得稱中。又四論并為道令眾生迷悟入。是故四論皆得稱秤門。四論皆有偈數。是故四論并秤曰百論四論皆釋佛意。是故四論通名釋四論也。通而致別四意。若是中論理實為名。若是二門言教受秤。若是百論從偈數立名也。問中論何故從理實立名。若從理實立名而秤中者。何故不從理實立宗以中為宗。答宗是二諦為申佛教理實欲明二諦所表故。二諦所表不二之理。名之為中。故名理實宗。是二諦此即教理具足。所以名互辨也。十二門論從教立名者。行人言教得入道。此教能開道。使行人悟入。是故從言教立名也。是故中論理實為名。二門從教為秤。此即教理因緣能所義也。百論所以從偈數為名者。大師舉喻云。如百健將能破怨敵使人民安穩國家全故。歎此人為百健將。提婆亦爾。以此百偈破九十六種外道怨賊。使眾生慧明得開如來正法宣流行世故。歎此百偈能破之功即百論也。問百論亦得秤不。答凡四句。一者兩捨而非中。二者中於而非兩捨。三者亦中亦兩捨。四者非中非兩捨。一言兩捨而非中者。即是百論。雖復罪禍兩捨。不作中名也。中而非兩捨者。此即經中所辨。一色一香並皆是中。未必皆須兩捨也。亦中亦兩捨者。即是中論。雙捨常故名兩捨也。亦強名中實。所以名中也。非中非兩捨者。此有二意。一者顛倒故非中非兩捨。二者諸法本性清淨故非中非兩捨也。
第二明三論宗教不同者。若是中論二諦為宗。若是百論二智為宗。十二門論前後兩出。一云同中論二諦為宗。又云以境智為宗也。中論二諦為宗者。諸佛說法二諦。但龍樹與外人。同學二諦有其得失。外人二諦。成生滅來出一異也。龍樹二諦不生不滅乃至無來去。所以捨初章即牒八不八不即是二諦。是故以二諦為宗。若是百論面折外道。使故九十六種理屈辭窮故。歎此二智有閑邪顯正之功故。以二智為宗百論宗也。
第三明三論有於教不同者。三論辨諦。於諦及以教諦。通而致別。百論即明於諦中論明教諦。所以然者。於諦即淺教諦即深。中論如來假名空有教門。皆是不生不滅。若是百論。即就二緣而明於兩諦也。問於諦教諦有何異耶。答教諦成諦之言。於諦即約兩緣明二實故。於凡為實也。問經云。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此何物。於諦。答此諦是因緣於諦也。同若爾。教諦便不就緣用教。何為於諦。便無言教。那得諦名。答教諦非不被緣。但緣稟此教。即便悟理故名教諦也。於諦亦稟佛教。但於恃作解。不能博悟故名於諦也。
四明三論用智長短者。若是中論實智方便百論即明實智權智故。權智即短實智長也。問何故龍樹用實方便智百論用實與權智。答提婆面折外道一時權巧功用故。權智即短也。中論匡正佛法。整里家國非時用。是故二則長。例如大品淨名經辨長短。大品即明實方便智故其用則長。淨名則明權實二智其用則短也。問經長短三智三論長短智云何。答智通破立故。如大品破有所得。而廣因果法門淨名破但大但小。而廣明菩薩不思議用也。若是三論。但破洗諸法不明立也。問佛法大海無量寶聚三論何但用一破一。而言是佛法論耶。將舊醫用乳田父食鹽。答一切眾生未觀波若以來。並皆依著稟教成病。是故三論廣破依著廣破眾生病。眾生病若消如來正教自開也。是故不須別立。
第五明三論外不同者。若是中論二門內學。若是百論外學。所以然者。龍樹出時正法始滅像法始興。此中有內病興世故。大論云。佛滅後五百歲後有五百部出興於世。皆執自見為是。他見為非。不知佛意。為於解脫故聞畢竟空法。開邪覆正。是故菩薩破邪顯正。所以秤為內學也。問龍樹內學不但除迷教之病。通收取佛教者。提婆外學亦有收取不。答亦有收義。如大經文字品云。一切經咒術皆是佛說法。非外道說。是故亦有收歸內。又大經云。輪王出世還收取諸牛。亦是其事也。問百論外而有收外義者。中論內亦有收內不。答亦此義。故大論云。諸論義自作此說。尚不得三藏中意。況大乘此破不收也。
第六明三論申破傍凡有二種。一者就破明傍正。二者就申明傍正也。就破明傍正者。中論內傍外道百論外迷傍內執也。所以然者。若外執同內執者。中論傍破。若內執同外執者。百論即破也。就申明傍正者。中論正申佛教外道百論外道傍申佛教。所以然者。中論初發始即牒八不二諦。後方外故。正申傍破也。若是百論初發始即歸三寶故。正破傍申也。十二門論中論云何。答大師有時云。兩諸異。有時云。二門申義為強破義為弱。故初發即云說曰。今當略解摩訶衍義也。若是中論初牒八不外人。故論文云。諸法無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故知。中論正破傍申也。
第七明三論用假不同者。假者四種。一者因緣假。如空二諦。二者隨緣假。如云世者說亦說世智無我。又百論云。眾生意故下中上施戒智。三者就緣假。眾生執有就求有無從。眾生執無就求不得。此是就緣假也。四者對緣假。說當為對治無常無常對治常也。若是經中及以大論具足四假。若是三論二假。一者就緣二者對緣。若中論正因緣假強對緣假故弱故。龍樹就外人覓生滅常皆不可得。若百論對緣假強就緣假弱故。外道一借異。對外道執異借一對破也。
第八明三論有對不對不同者。若是百論提婆菩薩。廣集九十六種外道邪師故。八論士。皆集四衢各建其宗也。初立無方論者。提婆對面折外道。辨屈邪師也若中論龍樹菩薩。潛惟著筆。玄收迷情。以為折破。故不面對外人。異提婆也。問何故此。答龍樹出世如第三佛。是故傳云。智慧日以頹斯人再輝世。昏寢以久闇此人悟令覺。又云。明即白月爭輝。智即聖人並照故。外道小乘聞名立伏。不敢論義。所以龍樹面不破也。但著論破也。提婆不爾。初但隱跡。為婆羅門故。外道不畏彈之。故與此交論也。問提婆面對外道。亦有著論以不。答提婆日中。與外道論義。後還閑林。撰當之言。著此百論也。
第九明三論所破之緣有利鈍不同者。以眾生根不同。今約中百二論。略三論種不同。一種根緣百論捨罪福終破空有。當此言下無生也。第二一種眾生即是外道。經聞提婆當時所破之理。屈申未悟。後出家稟受佛經。方始得悟。是中根人也。第三下根人。外道百論所破。雖復言理俱屈。而不得悟。後稟佛經。亦不得悟。非但不悟學於佛經。更復須迷執邪。後為中論所破方得悟也。問亦有內道之人雖聞中論所破不悟。聞百論破方始悟不。答亦此義故。中論深聞不解。百論就情玄略故。便得悟也。
十明三論師弟不同者。叡公云。天竺十六大國方八十里。三百五十年。有馬鳴菩薩出世。令大乘之化。重啟閻浮提後五百三十年。能樹菩薩出世。扇無相之道。三啟末俗也。八百餘年。有婆羅門種名曰提婆。是龍樹上足弟子。其人皆與玄師並照德。與皆機淨行故。令佛法興隆邪道隱塞也。問中論既得秤中。百論亦得秤不。第二論俱得秤中。問若俱得秤中更有何異。答若是中論即對偏辨中。若是中論即對邪辨中。所以然者。中論迷教之緣。二諦不悟不二。故成偏執。所以今破此偏二故。明不二之中也。若是百論佛教故。一向邪錯。破此邪錯以明中故。是邪中也。
次第三約釋論中論百論明秤中觀論。今作離合兩釋也。前則離三字。次則合三字也。然雖復離釋非是異義。雖復合釋非是義。所以然者。正為學人若聞合釋即作解。若聞離釋則異解。為此人故。所以言雖復離釋非是異義。雖復合釋非是義。例人聞波若佛性法界涅槃便異解。若聞波若佛性法界即是涅槃便作解。對此人故。明波若佛性法界涅槃雖復合非一。雖復離非是異也。
所言中者。以實為義。亦以五為義也。以實為義者。開中叡師云。以中為名者。然其實也。以正為義者。肇公正觀論云。中即是正也。若以實為中義者。即實相實際。若以正為中義。即名正法正性也。問云何中以實為義。答正為失道之人。明學皆是虛妄。對此虛妄故名中實也。問何者是失道人。答通而為論。未見佛性。未觀波若以來。並是虛妄也。常中行故是失道人也。別而為言。三種人。第一是失佛教人。言世諦是有真諦無生死定斷佛果定常。此人等。即是虛妄也。第二自樹之人。即是九十六種外道所行所學皆是也。邪錯之是虛妄也。第三即是任運顛倒佛教。亦不自樹邪候。直是隨逐世樂。任運失道故。此三種人。皆虛妄也。問今辨中實正對何人。答通而為論。並對三人。別而為言。正對第一佛教人也。問此失佛教人是何時失。答正法之末像法之始。稟佛教人。成虛妄。以成中道。是虛妄故。便失實相邪見故。即失正法也。問何人為虛妄耶。答彼云。生有有無。是故龍樹責外云。汝若實有生滅實有有無者。就汝救之。便應可得。今就汝生滅無從實有不得。故知。汝之所見是無而謂有。故是虛妄。是以對此虛妄偏邪故。明不斷不常不生不滅則是中道。以中實正法。故淨名云。實相觀佛亦然。此觀者正觀。以他觀者邪觀。故知。中則是實實即是中也。所言中不同。一者外道明中。二者毘曇人明中。三者成論人明中。四者假人明中也。外道明中者。佉人言。泥團非瓶非非瓶即是中也。次衛世師言。聲不名不名小為中。勤娑婆言。光非明非闇為中。三師並明中也。次毘曇人明中者。彼有事理。事中者。如國中滿大王。不在欲界復離非想。相離此二邊居在中道也。理中苦集之理不斷不常即是中道也。次成論人明中者。彼三種中。世諦中道即是不斷不常等也。真諦中道即非無等也。三□諦中道即非真非俗也。次假人明中者。如非有無為中。而有而無為假。此等解。別須廣破付在論文也。今明中略三種。一對偏中。二因緣中。三絕待中也。所言對偏中者。佛教人。既失其旨故。成偏執。對此偏執的申故言對偏中也。次言因緣中者。如假有不得言有。不得言不有。此有即是中也。次言絕待中者。本對偏故。所以有中在。偏既去中亦不立。故非偏非中強名中也。
所言觀者。有廣略二文。若是廣文則云中觀論也。若是略文但言中也。中影叡兩師。具廣略釋二義也。影師云。寂此諸道故為中。問答折徵故秤為論也。又云。觀者直以觀達於心故名觀。論宣於口也。叡師云。以中為名照其實也。以論為秤者盡其言也。但釋中論明觀也。今依廣本明觀義也。所言觀者觀照為義。龍樹正觀。照了諸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為觀。有二種一生滅觀無生滅觀也。生滅觀者。有惑可滅。有解可生。聖可取。有凡可捨故。生滅取捨之觀也。無生滅觀者。知惑本自不生。今何所滅。故了悟諸法不生不滅故名無生滅觀也。就此觀各三種。一名字觀。二義相觀。三心行觀也。名字觀者。知一切諸法名字不內不外亦非間不住亦非不住故。不名悟名字即是解脫故言名字觀也。義相觀者。既有其名。必應義。如真俗是名非真非俗。是義亦得真俗。是名真以實為義。俗浮虛為義。了達此義名義相觀也。心此行名心行觀也。
言論者。二種。一者小乘二者大乘小乘論亦有二種一通論二別論也。大乘論亦有二種一通二別也。小乘論者。即是成實毘曇等二論。通釋三藏教意故。成論云。我欲正論三藏中實義也。小乘別論者。釋論云。有比丘四阿含論也。此上無也。大乘論者。中百等三論大乘經意也。大乘別論者。即是釋論波若論別釋經故也。問論是何義。答直名論交言曰論。又云。賓主往復為論也。今依中序云。論者欲以窮其源盡其理也。又言論者。盡其言也。他問。盡言為論者。為當用言為論為當。用無言為論若用言為論。言那得導盡言。若用無言為論者。復何秤盡言耶。答導盡言為論。那得用言為論。無言何得盡。是故賓主。交言為欲盡言以為論也。若不交言。言何由盡也。問云。交言為欲盡言。答論主之難擬不摧。外不屈。外人若不屈。即常不盡擬。若不摧戲論不消。戲論不息則不生常不盡觀則不發中。若不生佛性不現。波若不顯。今常息。所以中生觀發。中生觀發故佛性現波□顯。是故以盡言為論也。問但盡邪言為盡。為盡正言□盡耶。答一往為論。但盡邪言。往為論。邪言既盡正言亦息。問論主既言那得盡言。答論主為論盡言。是故言也。如大論云。執事比丘手唱言眾皆寂靜。此是以聲遮聲。非求聲也。今以言盡言。非立言也。
次合三字者。以為二意。以中對觀。即是境智之名。以觀對中。即是智境觀。即是境智。以境是中實故生觀。便是正觀。以觀正故。所以境即是中。故中發於觀觀發於中也。所言中發觀者。由諸法不生不滅無來去。是故能發菩薩正觀。故理乘云。十二因緣不生不滅非因非果故能生觀者。猶如胡能發熱病是中發於觀義也。觀發中者。以觀正故。能了達諸法無生滅。是觀發於中也。以觀對論為行者。觀論即是如行而說。論觀即是說而行。如行而說。即是我所行。說而行。即是我所說。我所行故中論也。行我所說故名中觀也。問此中觀論通別云何。答通而為論。三字皆中皆觀皆論也。所言三字皆中者。中既不生不滅。觀亦不生不滅。故即是中。中即所行不生不滅。觀即能不生不滅。中即所照不生不滅。觀即能照不生不滅。論即是能論不生不滅。所論不生不滅。既是中能論不生不滅。亦是中也。三字皆觀者。中即是義相觀。觀即是心行觀。論即是名字觀□故三字名觀也。三字皆論者。論則是能論故。能論既是所論。中觀亦是也。
  第四無方問答也。
問經中二諦論中二諦。經中中道論中中道云何。答通而為論更異也。論中二諦既即論中二諦也。經中二諦即是經中二諦也。通而致別。經中所辨。則前假後中。論中所辨。即前後假也。所以然者。經前明二諦教門。說此二諦為表不二空有為俗有空為真。空有為俗。有。有即是假。有空為真。空不自空。即是假。故此空有既是假名。因此空有之假。表非空非有不二中。是經前假後中。故假得中。因教悟理也。若是論中則前後假。將執教之緣聞有即有。無即無。此有無即成性實故。龍樹破此性實諸法非有非無。即性有故云非有性無故云非無。非有非無即是雙去。不知何以名強為中。是前明中義。因此中悟假。由非有非無中故。生而有而無之假。是前後假也。
問經中明中實與論中辨中實云何。答若是經中明二諦教實。若是論中已辨中實理實也。
問中教實云何理實云何。答教實者即是諸佛二諦教門成諦之言以為實。若是理實。則是明諸法不空有實相為實也。復有於緣實義。有於凡是實空。於聖是實。此二緣故秤兩實也。問答未盡。付文辨也。又成實論師云。三論不得破成論。三論師云得破也。成論師不得破。以有八義故。何等是八。一者破異同。二者明二諦同。三明中道同。四明波若同。五明人同。六明出世故。七明破小大同。八明破而有立故也。第一破異同者可辨也。第二明二諦同者。成論十號品云。不說世諦第一義諦。說第一義諦世諦也。又論文品云。世諦無我第一義諦故。不得破也。三明中道同。有無品云。方便說有。方便無。若決定有即墮常邊。若決定無即墮斷邊。有無二邊中道也。四明波若同者可解也。五明人同者。阿含云。是故比丘當成四諦故也。六明出世者。龍樹七百餘年造論。呵梨摩亦八百餘年造論此有前後。前不得破後也。七明破小故不及者。放廣道人破故也。八明破而有者。亦可知也。彼雖此云。而三論家皆得破也。破方可解也。至理非有非無非因非果。而涅槃無所有為宗。大品無為宗故。依涅槃經辨不種。無亦然。不有種者。一就體明不有。二就側明不有。三就假有明不有。四就舉用結體明不有。五就萬法明不有。六對病明不有。七豎明不有。八就有無明不有。九者對無名明不有。十者還以諸用結明不有也。一就體明不者。大經正法寶城有。此是不有也。此妄作何者。不二正法非有非無而強名有故。此是不有也。二就側明不者。直從體起有。此是不有。何者空有故言不有。所以者側者。置無邊有邊故也。三就假有明不者者。此假有是不有。以假有有故。言不有也。四舉用結體明不者。此如體。是不有故言不有也。五就萬法明不者。此萬法是不有。以其空有故。故言萬法是不有也。六對病明不者。撥無闡提一切無故。此無病明不有故。言不有也。七豎明不者。有非有非有。是不有故言不有也。八對無名明不者。以對無故言此有。是不有也。九就有無明不者。此有無有無故。言不有也。十明不有還以諸用結體故。言不有也。又能所四句義者。經能經所。論能所。一句經能為所。經所為論能。論能為經所。所為經能。一句三經能所皆是經能。論能所皆是論能。一句。四非能非所為無句義也。經能者即是佛能說二智。經所者即是經教者。論能者即是菩薩二慧也。所者即菩薩造論也。
問何故二二慧與菩薩。即答通而為論。皆得相通。別而為言。於二智菩薩二慧者。大品經云。於佛種一切種智。於菩薩道種慧也。智是決斷義。慧是知也。異句可知也。內道悉檀。一者世諦悉檀。二第一義悉檀。三對治悉檀。四各各為人為人悉檀也。外道悉檀。一平等悉檀平等悉檀。三依止悉檀。四自證悉檀。又之可解也。
三論家對何人明三種中道耶。山止觀法師云。正對成實論明也。山師常讀誦大品經故。依之而說也。彼經云。言說俗諦無言說是真諦。作中相可解也。而後師等。依中論不生不滅不轉生滅明之也。用小頓悟師有六家也。一肇師。二道林師。三真安埵師。四邪通師。五理山遠師六道安師也。此師等云。七地以上悟無生忍也。合年天子道師。用大頓悟義也。小緣天子金剛以還皆是大夢金剛以後乃是大覺也。又用五時不同也。白衣劉虯云。用七時。樹王成道為瞽聾說三歸等為世俗教也。二為說三乘別教則是三教并四時也。五大維摩楞伽鼓等是也。六者法華也。七者涅槃也。又用五時慧觀開善等。如常聞也。而慧觀師云。從第大品為常教。何以之。仁王經云。超度世諦第一義諦湛然常住。又偈云。覺常湛然也。開善云。前四時皆是無常教也。用四時者慧觀師也。大經五味相生解不同也。劉虯云。從十二部經者。即是世諦。及三乘別教二部修多羅者。大品經也。從修多羅方等經者。即維摩益等經也。從方等經波若波羅蜜者。即法華經也。從波若波羅蜜涅槃等經也。即第五常住教也。開善慧觀師說。如常聞也。今三論家云。十二部經世諦俗半教也。從十二部經修多羅者初半教也。從修多羅方等維摩益等也。從方等波若波羅蜜大品般若經也。從波若波羅蜜大般涅槃即是涅槃也。所以然者。波若為因涅槃為果故也。若爾波若一切法。應是法本也。何故初教為法本耶。答理應波若法本。所以初教為法本者。此家不須五時次第。但以滿半故也。以半為因開滿教故也。問何故成論師等。從方等波若波羅蜜者。為第四法華教不常經名耶。答見寶塔品云。善哉釋迦牟尼佛。能以平等大會菩薩法也。平等慧者即是般若也。又涅槃本有三種。一者雙卷泥洹法師翻。云胡音般泥洹。二者道安法師抄作雙卷。云胡本般泥洹。三者佛陀拔提作雙卷。云方等泥洹。智炎法師泥洹。又法顯法師天竺將六卷泥洹。初雙卷後六卷也。此二部多行世也。雙卷者但說涅槃第一第二卷也。六卷者唯說第一第一卷也。涅槃卷者。智炎法師於武威郡孤臧縣翻也。又曇無讖法師。自中天竺來諸巨牟你國翻為四卷。後東安寺慧嚴道場寺慧觀師。謝令郡作三十六卷。其來所以如傳云也。又竺道生師。涅槃未至漢地時。看六卷泥洹闡提成佛爾時國中諸大德云。泥洹無言闡提成佛故。而生師獨言闡提成佛。是故諸大德。擯生師虎山五百里也。晉末初宋元嘉七年涅槃至陽州。爾時里山慧觀師。令喚生法師講此經也。又涅槃或云萬五千偈。或云三萬五千偈。外國以三二字一偈。而大品萬千偈。以此而當涅槃三萬五千偈也。

三論遊意義(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