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十門頌卷下

夷門山廣智大師本嵩述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袁雪梅
       改稿者 劉海燕
  
一切總莫動著動著頭角生。落在第二念。今不動著。妙解前生
阿誰無作用。便是死了底漢。猶棺槨中瞠眼。此頌人分上潑潑地皆有作用。是顯解也。
作用復由誰。看他家事忙。且道承誰力。此頌不承恩力。指前顯理也。今推不離理也。
當處和根拔。移花兼蝶至。買石得雲饒。此頌即理而生解。理為解本。今顯即理。故曰和根拔得也。
渠儂由未知。君子若我。一切法差。此頌渠你也。儂我也。時語也。今嘆理智不相離。人總不知。目前即我。遍界野雲飛。
虛空雲片片曠野草離。野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此頌真空即幻色而物物明矣。法燈云。今古無墜。分明在目前。片雲生晚谷。孤鶴下遙天。是此義也。
早諳燈是火飯熟已多時。早知今日事。悔不慎當初。此頌前會色歸空。是影揀斷之情。唯言顯理未云顯解也。今此正揀情執遍計。影揀依他境空。悟此解不離前理不似。不知燈元是火。空忍飢腸耳。
三空無礙觀。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義曰。空是真空。不礙幻色。是幻色。不礙真空。故曰無礙。此則約能觀之有無雙照。約所觀之境真俗雙融。不二而二。以顯色空。二而不二。明其無礙。以此為門。出生觀智成立趣行之解。
東涌西沒元二法。繁興大用。起必全真。賢首品云。或於東方正定。而於西方從定出。乃至如是出遍十方。是名菩薩三昧力。清涼云。菩薩寂用無涯三昧門。於器世界自在也。既曰三昧。豈有二法也。
去住都無我。縱橫豈有他。入浪穿雲都無罣礙。此頌去住者。三際無礙也。縱橫者。十方往來自在也。由前八門我法二執都遣。到此空色如。豈有他法於其間哉。由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為一味圓通。顯二法無我非情識之所測。唯同道乃方知。下云。
寒山子撫掌拾德笑呵呵。因何二老呵呵知。不是同風人不知。此頌斯二散聖。不住那邊混跡今時。或笑或歌右逢源。別有深意。
嶺上木人叫溪邊女歌。故國消息斷。石虎叫連宵。此頌前八門情盡見除。似木人女。到此趣行解興如能叫能歌。豈有情解於其間哉。
一味笑殺杜和。當局者迷。傍觀者哂。此頌空色無礙蹤跡未亡。無寄人前堪悲堪笑。達士可耳。只如杜撰和笑箇甚麽。乃云。我衲僧門下。佛魔並掃影齊亡。纔有少分相應。況更說色說空說異。是好笑也。
四泯絕無寄觀。混然寂照寒宵永。明暗圓融未兆前。義曰。泥謂遮泯。泯前八門情執。絕謂止絕。絕九門趣行之解也。然則前門有空色有色可空。今此門中俱不立情執兩亡。今心絕待所寄。以此為門出生觀智矣。然初句當般若心經色即是空句當即是色。三句不異空空不異色。此句當是諸法空相至無智亦得。顯法體一切相。與此真空理同。齊大乘始教
心若死灰口宜掛壁。欲言言不及。林下商量。心者無寄觀心也。到此聖凡情盡境智俱冥。如死灰遇煩惱薪而不能然。豈可言思而能到也。觀中拂跡文云。非言所及。非解所到。令解心如灰。不可以心思也。非言所及。使辨口似壁。不可以口議也。
境空智亦寂。不居明暗室。懶坐正偏床。此頌妙絕能所對待。正顯無寄也。
  照體露堂。照體立。物我冥一。此訟觀智孤朗般若獨存。既曰獨存。心無法法皆心。下云。
熱即普天熱涼時匝地涼靈光獨處。純一無雜。此頌心境本覺性一。可謂一香花稱性而遍周沙界。一瞻一禮離相而恒對前。所以僧問洞山。寒暑到來如何迴避。山云。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云。如何是無寒暑處。山云。寒時寒殺闍梨時熱殺闍梨雪竇云。垂手還同萬仞崖。正偏何必要安排。既不安排信手拈來。都明此意也。
無心未徹在有意轉乖張。無心尚隔一重關有意固應難趣向。此頌不可。亦不可展轉。拂跡之語也。此語亦不受。於觀心上都無纖毫。心念猶隔玄津。況乃將前解心欲專此境耶。唯妙契者即物神會。且有無不可及底句。作麽生會。
要會終南旨春來日漸長。將謂別有奇特元來天陰地潤。此頌泯絕玄趣言象莫測。於無言中立絕言象之妙。是以終日言而未嘗言者也。
理事無礙觀第二。山高不礙雲舒卷。天靜何妨鶴往來。義曰。理者是前真空不變。理事者此門隨緣成底事也。然前門但是揀情顯理。金出礦未為器用。今明真理隨緣成其事耳。無礙理事相望體用互收。若不變即隨緣理不礙事也。成事即體空不礙理也。觀者權實雙融無礙智也。只為此門隨緣。所以落在第二。此門行理量雙融之行。運權實互融之智。超理事小之情。離體用一異之見。證理事無礙雙融之中道。此門法義已當大乘同教極致也。但理事鎔融存(九)亡(七八)逆(五六)順(三四)通有十門一緣起矣。然成五對。一相遍。二相成。三相害。四相即。五相非。且初第一對者。
一理遍於事門。功盡忘處。轉身覺路玄。義曰。一者數之始也。謂一真不變之理。妙能隨緣遍於千差法。觀云。一一事中理皆全遍。非是分遍。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以此為門出生觀智行人於此當了法身自性隨緣妙用正明理不礙事也。
獨曜無私對揚有準。應物現形。中月。
寂爾本非隨緣處和。密移一步六門曉。大地春。此頌玄寂不變體一妙絕群數。故曰非多也。靈鑒隨緣用廣數而應之。故曰處和也。正明理遍於事者也。
鎔金金作器動水水為波。截瓊枝寸寸是寶。析栴檀片片皆香。此頌真理隨緣成事顯事。事全真矣。
染淨聖凡豈有他。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此頌一一依正自性盡。是真隨理緣而成。豈有他法而別有體也。故經曰。真如境界。一泯未常存。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也。
東西南北看那畔不彌陀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群生前。此頌觀智精明法眼通徹。見一一塵皆淨土一一心盡彌陀大經解脫長者云。我欲要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佛。隨意即見。
遍於門。影現建化門頭。身遊實際理地。義曰。以千差法各各全遍一真之理。觀云。以分之事於分之理全同非分同。何以故。此事無別體還如理故。此全遍門。超情離非世喻能。況如全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小波匝於大海。而波非大。此相遍二門。文雖前後法乃時。此二為總。八為別。別不離總。為生發義。本正明不礙理。
由同異乃全同。翻手手。只是這手。
只由金作器所以器皆金。一點水墨。兩分明。此頌理遍事而金作器。遍理而器皆金。二門喻顯也。
況事唯心是心。隨緣成底事。物物盡全真。此頌三界唯心更無別法
性空人易信法住聖難任體空全遍人皆委。法別有體聖難容。此頌緣生法性空人易信矣。法別有體聖難持。何則聖人一切法空而成果海。豈別一法不空者。故古德云。一法毘盧墮在凡夫矣。有作性難任者。恐非智者。詳之。
緣徹無緣緣緣甚深法眼明。方能徹證。此頌能徹觀智所徹性空性既即不變理。故曰甚深也。肇論緣覺覺緣離以即真矣。
三依理成事門。隨緣妙有。大用獨全彰。義曰。事無別體依真理而成。如波因水方得成立。此門隨緣義也。
明明底事處施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澄湛絕纖塵能為染淨因。絕點純清水。能隨風起波。此頌是一心妙體杳。絕纖塵十。法界之親因。隨緣成矣。
聖凡異路迷悟有疏親。染淨體一。愚智妄分。此頌四聖六凡所依性一。迷者從識而似疏。悟者就智而全親。迷悟在於人矣。何關法性者哉。
不變時隔。無為事人。猶遭金鎖難。此頌隔者。塞而不通也。時者。長遠也。若真如隨緣之用。則真妄長塞而不通也。有僧問法眼云。情生智隔。情未生時如何。師云。隔。是此意也。
隨緣日日新草木精神換。江山氣象新。此頌正顯此門義也。謂真如隨緣。新新不住成。諸法若法。有不名妙用也。且道是何人分上。
披毛戴角者方是箇人。斫倒那邊無影樹。卻來裏又抽枝。此頌隨緣人也。謂自古賢聖了證真理。由悲故迴入塵勞。由智故方便利物宗門中喚異類人也。丹霞云。戴角披毛異類身。是此意也。
四事能顯門。乾坤是黃金骨。萬有全彰淨妙身。義曰。法體空為能顯也。真理為所顯也。觀云。以事虛故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猶如波相虛令水體露現。此門唯體空義也。
青嶂白雲誰人分上。然宗門中以青山為體。白雲為用。體用阿誰分上。要會麽。萬里江山異路。一天風月盡吾家。
緣緣本虛虛則方孤。若了依他起。無別有圓成。此頌自性法體空。一道真空。孤標而立也。
谷無音響實外叫呼。驀地喚聲。猶如鏡中現。此頌谷者。法體空因也。外叫者。疏助緣也。顯喻因緣無性。是事家用也。
見聞性自離寂然逋。見聞覺知一一。山河不在鏡中觀。此頌者。捨去也。逋者。懸遠也。謂所顯真理一切相。不可以見聞覺知六情所測也。若以見聞覺知求者。捨去此理懸遠久矣。維摩經云。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則是見聞覺知。非不法也。直須放下情塵迴光可耳。
暫爾迴頭看衣穿露寶珠。水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眠。此頌衣穿者。法體空也寶珠者。理實也。如瞥然放下見聞情念妄心。以觀智慧眼破。一一事中理皆全露。又如貧子還家。遇長者指示珠忽自迴頭。見破衣內果明珠。隨其心而驟富也。
五以理奪事門。實際不受一塵。義曰。理為能奪。事為所奪。以一真不變之理。奪盡千差法也。觀云。以離真理無片事可得。如以水奪波波不盡。此則水存以壞波令盡。由四門所顯之理。到此便為能奪。此門唯不變義也。
摩竭掩室毘耶杜口摩竭者。唐翻無毒害。以彼國汝無形戮故。佛於茲成道三七日內不說法也。表名言路絕。狀若掩室也。毘耶離。唐翻廣嚴。以城中平廣嚴麗故。淨名居士示疾。於此菩薩不二法門竟。時文殊問言。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淨名無言杜口也。且如二聖人。豈可無辨才也。蓋辨所不能言也。要會麽。欲明空劫未生前。從來佛祖豈能宣。
物際獨巍巍。從來卓爾獨存。不與萬法為侶。此頌不變理體堂。奪盡物之邊涯際畔也。
冥真息萬機。萬機休罷處。一曲韻無私。此頌奪盡千差念慮也。
境閑情淡淡心止思微。境智冥寂。情忘慮息。此頌所觀境既空頭。能緣情慮則淡薄。微細隱也。
差路終迂曲一源絕是非。直截根源所印。摘葉尋枝不能。此頌隨相行多岐委曲長劫行之離相行。一路直截是非俱泯。泯能泯。奪所奪。一道靈光有何間斷也。
纖毫情不掛何輝。皮膚脫落盡。獨露一真實。此頌奪盡心境千差顯一純真之智鑒無方而不顯現也。
六事能隱門。事門不捨一法。義曰。事為能隱。理為所隱。由第三成事即理隱也。觀云。真理隨緣成諸法。遂令事顯理不顯也。水成波動顯靜隱也。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眾生現時法身不現。此門唯顯成事義也。
浩浩波瀾當處澄湛。數峰青翠處。孰委是雲根。波瀾者。千差法也。澄湛者。純清一理也。唯顯成事之波。不顯湛然理矣。
  物物既緣成緣成本明。只為隨他法。喪卻本來真。此頌因隨緣而成事。唯顯成事而隱理也。
但觀波浪起不見水澄清。貪觀白浪。失卻手篙。此頌約境則唯顯俗諦而隱真諦。約人則迷於理而滯於事。
遠境危峰小平湖野艇橫。莫隨境轉落今時。恐失本來光彩去。此頌要見即俗之真。信取唯心耳。野人云。看。
皎然直下不動卻須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此頌雖達俗諦更須明即俗之真。物物目際皎。然明白。不應滯事而迷理。全無變動之見。故曰卻須行也。
真理事門。隨流雖得妙。水波潛。義曰。真理者。是五門不變理也。事者。是三門隨緣事也。故成此門不變即隨緣義也。則廢己同他泯其理也。即真該妄末雖空而非斷也。觀云。是故此理體皆事。方為真理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也。
口中喫飯鼻裏出氣。眼在眉毛下。鼻子頭垂。明日用平常也。
明明百草頭歷歷復何求。明明開正眼。物物盡圓成。此頌既真理即在事中。更有何物而不具足耶。
求得外邊事絕求道自周。有求皆錯。無意自親。此頌心外求法與道懸遠。不求心法法心耳。下云。
花開小砌畔雲起遠峰頭竹徑幽處。禪房花木深。此頌真理事物物圓成。但能信手拈來。自然縱橫得妙。
  好箇身處他人未肯休含元殿裏坐。休更覓長安。此頌好箇隨緣放曠事。明真身立命之處。奈何不肯承當。故未休也。
法即門。元從恁麽來。卻須恁麽去。義曰。法者。是六門成事體也。理者。是四門體空用也。故成此門成事即體空義。顯廢己同他泯其事也。即妄徹真源。雖有而非常也。觀云。故說眾即如。不待滅也。如波動相體即水。異相也。
差即波波皆濕。萬像紛然。參而無雜物物到處全空物自閑事空方徹理。物體兩閑閑。此頌全空者。真理也。閑者。無用也。物物到此體空而全理。是廢是體用也。
絲毫情不盡如隔萬重山。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此頌萬像雖然即真。不可情識會。若帶微細情解而會。豈止萬重山矣。將螢須彌山不能著也。
但了波中濕何煩鏡裏顏。但得本莫愁末。此頌波中濕者。法體空而即理也。鏡裏顏者。體空也。既以觀智了物即真理。何更煩勞推問體空之義也。
曠然平坦路不在白雲間。目前異路。迷者自東西。此頌法虛曠一際齊平。觸目皆真。何勞遠雲外哉。
真理非事門。水底金烏天上日。眼童子面前人。義曰。於非異處辨非一也。隨緣非有法身。恒不異事而全理。顯示他俱存理事雙全矣。觀云。所依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異故。此門隨緣即不變義也。
物物全真一道清淨純一無雜。非干事也。
露柱木頭做時人未敢當。只因分明極。翻令所得遲。此頌露柱者。簷下柱也。隨緣義。木頭者。不變義也。雖隨緣而成露柱。恒非事也。此理難明。未敢承當。故約人嘆深也。或可多是味之談塞斷人口。真理既非其事。誰敢道著。不敢承當也。
寂然非有地闃爾杳無方。祖父田園無寸土。東西南北絕邊方。此頌不變一塵不立寂靜純真。那有方所者哉。
事絕神何慮理全不彰。心境俱亡。復是何物。此頌雙遮心境。顯真理而非事。
釣魚船上客元是謝三郎。身猶可易。脫體應難。此頌由事絕情亡一全理。於非異處辨非一也。要須玄會。不可事跡而求。有句無句。妙在體前之義也。謝三郎者。玄沙禪師。少而敏黠。家以捕魚為業。常隨其父泛小舟於江濱。一日因見月影有省。乃遺舟罷釣。出家入道矣。師法嗣雪峰禪師。為法門之昆季耳。師一日示眾云。釋迦同參有僧便問。承聞和尚有言曰。釋迦同參。未審參見何人。師云。釣魚船上謝三郎。此是出情見離窩窟。傍通密旨妙會玄宗底句矣。後人亦呼師為謝三郎。
法非事門。月篩松影高低樹。日照池心下天。義曰。體全理。事相宛然。此則寂滅非有眾生。恒不異理而全事。明非孤單。故曰全矣。如全水之波非水。以動義非濕故。此上義約理望事。則有成(三也)有壞(五也)有即(七也)離(九也)事望於理。有顯(四也)有隱(六也)一(八也)異(十也)逆(五六九十)順(三四七八)自在無障無礙一緣起矣。此上四門存泯無礙也。七八於解常自一。二門相即故。得解心現前。觀之以成雙遮中道矣。九十於諦常自二。二門性相異故。即真俗雙存。以成雙照中道矣。此門體空。即成事義。
全真物物萬行沸騰。大用全彰。非其理也。
理全事亦全何不方圓。人皆具足。物物盡圓成。此頌理事俱全真俗雙照。以明中道處方圓。下云。
縱目極天際榰頤小檻邊蔽空雲靉靉匝地草芊芊。籬頭落底千千藥。不是神農人不知。此頌物物全真信手拈來。縱橫得妙茍不陀。如何領會。下云。
更欲論玄金剛拏起拳。赤心片片。重相為。此頌上四句不明玄旨。又問。夷門意趣如何。師云。金剛拏起拳。是同坑異土。若又不領。假使普慧雲百問。普賢瓶瀉千答。不遇知音也。是徒勞話會。然則忽遇箇人。如何別通一線。要會麽。不解金剛拏起拳。領取泥牛耕水月
周遍含容觀第三。幢網珠光無向背。一時周。義曰。一一法如融通。包遍自在。約差別事法論體用而顯玄也。豎不窮曰周。橫不極曰遍。不包曰含。不攝曰容。觀者混融無障礙智也。第三者前已標矣。要次第緣。前三三是後三三。此門無盡之行。運混融之智。超定一定多之情。離先後之見。證事事無礙法界出生觀智。號晉融無障礙智矣。此門法義迥異諸詮。是毘盧性海圓宗。實一乘別教玄旨。事如理融遍攝無礙。交參自在各辨十門。一為法義體用之本也。二是周遍義也。三是含容義也。此三備矣。四釋二也。五三也。六七皆收四五也。八九融攝六七也。十收八九也。
一理如事門。萬境轉。轉處實能幽。義曰。此因前九二門全理全事。到此遂令一味純真全同差別法也。此是總句。為法義體用生發之本。
一切唯心兵隨印轉。魚母魚子長。蜂王起而蜂眾隨。
並安千種器千月落其中。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孤舟萬里身。此頌所如千差法。
一道澄江唯餘一月通。一念心清淨一佛出世間。此頌所一法
同為異復異。放去彌綸沙界森羅萬象齊彰。此頌分同異乃全別。顯上四句法合多之法。全同為全異也。
異作同還同。收來蹤跡全無。誰是能同之者。此頌攝異為同。同無同相。強稱為同也。同者玄寂體也。異者靈鑒用也。肇論云。是以般若之與真諦。言用即同而異。言寂即異而同。同故無心於彼此。異故不失於照功。
誰得圓通終南箇老翁。箭穿江月影。須是謝鵰人。此頌理雖如事而異明異而全同。是雙照而雙遮。故號圓通。夷門推此玄道帝心禪師得而得之者也。
  如理門。法依圓成。還同圓遍。義曰。謂諸與理非異。故能隨理而圓遍也。與前門為相一對矣。此門周遍義。三門是含容義。與後門為周遍含容一對。結歸觀題也。
君既無涯亦隨爾。恩來義往。今古如然。
理遍多同理然。水起千波異。千波一濕同。此頌相如二門法義
意無往來相誰後復誰先。不動而變。二際俱亡。此頌多之時相如。各不離本位互相如遍終無往來先後之相。則知十方三世湛然常住矣。
舉措皆儒首縱橫盡普賢妙行。物物無虧。此頌儒首者。是般若會上儒首菩薩。達俗即真不遺細行也。普賢者。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二菩薩。運同體悲智。化異見眾生。真即俗而事相存。俗雖存而不異真。
日中迷路者掘地覓青天。將南作北情猶怒。掘地尋天更可悲。此頌著相凡夫不達相即無相。廣設相而相外求真何異人將南作北迷情難遣。又如掘地尋天何日相應。遠之遠矣。故言。迷中倍人誠可憐愍耳。
三事合理事門。網珠千影相。盡在一珠中。義曰。前前所遍之一事到此便為能含。由上一事體空能含中。餘一切事皆體空法界。是故俱在一塵中現不壞相而廣容也。然上三門法義備矣。下之七門自此而生也。
  毛稱性無遺雖分理事異。一法普包容。法者理事法也。遺者失也。正報法性相具非一非異。故能攝而無失也。
塵中數剎剎難思十方依正一塵中。遮那轉法輪。此頌依中現依正也然依正二報一一如理在一事中分明顯現。非依人情所解也。
耳絕聞見身心覺知。栴檀林林裏坐。鼻孔不知香。此頌依正融通。是大菩薩遮那智境聲聞尚杜視聽於嘉會。況凡夫迷妄身心。何能覺知矣。佛果云。現定見聞覺知是法。此法離見聞覺知。若著見聞覺知即是見聞覺知。大凡達之士。超出見聞覺知不住見聞覺知卻來受用見聞覺知。然則且道受用一句。作麽生道。
閑堂行道靜室坐禪時。經行臥中。受用法王法。此頌達之士。四威儀中閑堂靜室之內。或行道坐禪之時。受用融通包容理事法樂也。
日用家底何煩惱尋路跂閑堂行道全由我。靜室安禪更在誰。此頌一身之事變融理事己。日用之中何必煩勞別尋玄道哉。
  四無礙門。法界華嚴道場。纖毫不動一齊彰。義曰。通者法體空也。局者不壞成事相也。一一法互不相妨。故曰無礙。由前二門與理非異。故唯通也。今加非義顯成事體。故兼局也。故經云。隨緣赴感靡不周。是通義也。而恒處此菩提座。是局義也。不動位而遍在一切位中也。釋第二門周遍義也。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遍一致近齊彰。無在者。體空而遍十方遠也。不在者。所不在也。不壞相而住在目前近也。李長者云。無邊剎境。他不隔於毫端。十世古今。始不離於當念矣。又維摩經云。天女舍利弗言。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無在不在。天女曰。一切亦復如是。夫無在不在者。所說也。
不動步而遍縱橫孰是渠。一月在天。影分眾水。此頌上句局不礙通。下句通不礙局也。故十方自在。無非達士之妙用也。
塵非一異剎剎豈親疏。當堂不正坐。誰赴兩頭機。此頌事非一則成事。義非異則體空義也。理非異則不變義非一則隨緣義也。約悟者轉物己則似親矣。迷者隨物轉則疏遠矣。今則無礙一異絕親疏。物物明矣。
柳帳長橋掛花裀小砌鋪。頭盡露真消息。物物全彰古佛心。此頌目前實際性相圓融信手拈來不勞心力。
法爾力何用費功夫。本圓成。不勞心力。此頌真如不守自性。從來法爾隨緣。成柳帳而作花裀。全彰妙有。現文而明地理。盡顯真空。何勞妙辨以宣揚。豈假神通而顯示。達者可爾。不用功夫。若乃情關固閉識鎖難開。未法爾全真。須假終南觀智而冥會矣。
五廣狹無礙門。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義曰。由非異故一塵體空。悉能廣容無邊剎海。故名廣也。由非一故不壞一塵微細小相成事之體。故名狹也。廣狹互融。故曰無礙三門唯廣。此兼狹義釋。第三含容也。
不動毛包容無盡。芥納須彌狹下廣。
毛端容剎海剎海入毛端。正容依依正。此頌狹不礙廣。下廣不礙狹。
剎海元非小。毛端本不寬各自位。都無往來。此頌不壞相而更互空攝。唯智照可明。非識情所造。
迴眸覓即易。進步討還難。肯來兩手分付。擬去千尋不可攀。此頌忘情反照卻易相應以識十度進求誠難會矣。且如玄會終南觀旨一句。作麽生道。
要會終南牛頭尾上安。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此頌帝心禪師廣狹相參之妙句。下無私應須玄會耳。
六遍容無礙門。一堅密身。一切塵中見。義曰。二四唯遍義。五唯容義。今合之時具此二義也。一法望多時。雖普遍而即廣容也。多法望一法時。一法在多法中。雖廣容而即普遍也。遍即容容即遍。故曰無礙
一法望多時遍攝。遍攝雖時。說時多在後。
一鏡入多鏡多身入一身一身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此頌上句一法望多法。以喻顯法也。下多法望一法。即後門法。義在時。
時窮一念處極但纖塵。一念多劫一塵十方。此頌約一時一念豎窮三際。一塵橫遍十方一法望多之義。在斯爾。
見月休觀指歸家罷問津。得兔忘魚忘筌。此頌一念既悟見一一塵中時遍攝互無障礙。如見月而不觀指端。似到家而罷問關津矣。
李陵居北塞元是漢朝臣。英雄不服蠻夷死。更築臺望故鄉。此頌李陵者。李廣之子。名陵字少卿。前漢武帝時。將五千兵卒此征單子。因力不及遂陷番不迴。特築臺而望故鄉。取一法望多法。不可以情所到也。
七攝無礙門。十方所有佛。盡毛孔。義曰。多法望一名攝入者。謂無多可遍無多可容。故曰攝入矣。正攝即入即攝。故曰無礙也。多法者是前所遍所容一切法也。到此卻為能攝能入矣。一法者是前能遍能容一事也。到此卻為所攝所入也。言有前後時耳。
多法望一更無前後。攝無前後。立義一在先。
此能彼所今所是前能。改頭換面只是舊人。此頌多互望無定能所。雖能所而非能所時耳。
遍攝無前後為門立異名。歸源性二。方便有多門。此頌體絕對圓融無前後。用隨得彰異名也。
有準則燈無虧盈。一燈光互照。千鏡影相承。此頌多鏡喻多法。一燈觀智也。若然一燈在十鏡心見燈燈互照鏡鏡相容。準則成事分齊虧盈智增減。可謂正互容而則不礙互遍。正互攝而不礙互入矣。
斫額乘槎望黃河徹底清。天眼龍睛徹底破。此頌引博物志云。天河與海通。海濱年年八有靈槎木來往不失期信。有博望侯張騫。邃積糧乘槎而去。匆匆不覺晝夜。忽至一處所見室中有織女一夫牽牛臨渚不飲。驚而問曰。公何由至此。騫乃問曰。此是何處。夫曰。君可往蜀問嚴君平。騫乃其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於斗牛。正是至今也。既犯斗牛必奇人也。分取觀智精明方能徹矣。味之談。不可以識情妄測八交涉無礙諸佛法身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義曰。交謂交互。涉謂關涉。以六中一望多關涉七中多望一也。七中多望一交互六中一望多也。交互關涉罣礙成一多兩重主法。
遍容攝入主無伴主者自在義。交涉又何妨。
紋結角中孰辨主人公。有客須遵主。無賓獨等尊。此頌紋結角四義。意取天涯海角。四方八面。多之主法既不立伴。其誰是辨別識主之者。
道異何曾異。多異。主無彼此殊。此頌多稱異。圓融妙體無殊。今顯主圓融拂其異跡。故曰何曾異也。
言同甚處同。說同異立。異同何同。此頌同異立異因同彰。今此門中異伴不立獨顯主法。拂其對異之同。故曰甚處同也。
三門佛殿露柱燈籠臂長衫袖短。腳瘦草鞋寬。此頌牒上異俱遣。唯主獨存物物純真信手拈來縱橫得妙。夷門曲為諸仁不免重宣此義。
涼觸林鍾夜北來一陣風。捲箔秋光冷。開窗暑氣清。此頌林鍾者。六月律令。故取北風為涼也。此與三門佛殿露柱燈籠一狀領過矣。既論主中之主。誰敢道著名字。須是迴互密旨不犯當頭洞山云。但能不觸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九相無礙門。諸人耳。諸人耳在聲中。義曰。前八門中雖已收六七二門。能遍能容能攝能入。多兩重主法也。今此門中收所遍所容所攝所入。兩重伴法也。兼攝餘法入他法中。故得凡聖混融因果交徹。全主為伴。互各相在矣。
所攝所入有伴主。伴者客寄義。萍跡混他鄉。
明處處具孰辨主中賓。九宮不肯戀。獨自入方衢。此頌明者。揀異凡夫無明二乘似明。菩薩分明。佛號明。表全為主全伴。謂彼聖智證真之後。功成不宰。迴入塵勞凡跡明而不昧也。既無賓外之主。誰是辨別全主為賓之者。意顯立。故曰誰辨也。
昔作堂中主今為門下人。不顧家園風景好。卻隨柳絮路頭忙。此頌前全為主法。今為下之人。顯全為伴法也。
故新新復故。舊佛新成。新成舊佛。此頌去新曰故。明主法也。去故曰新。明伴法也。新復故者。是全賓為主也。牒前八門多之主法也。
新故故還新。隨緣即不變。不變卻隨緣。此頌故還新者。是全主為伴。正顯此門多之伴法也。如豐千萬回寒山拾得散聖人等。了卻那邊實際理地。卻來建化門頭示現形儀。接物利生弘揚道。隨緣日新全為其伴。故曰還新也。
風起長安波斯秦。境勝多英傑。性海風波起。此頌華嚴教風長安。漢高祖所都。謂群僚曰。願朕子孫長安於此。故號長安秦者。始皇國號。先居長安。曰秦也。因呼川曰秦川。後唐改為華嚴川也。譯講之人播揚宣述不知其數。且如佛陀跋陀羅實叉難陀三藏等。是異國聖僧。特將大教詣譯場中。弘宣翻譯祖述義。如彼波斯秦之長安也。又杜順和尚華嚴尊者賢首國師清涼圭峰等。制造章疏開演流通。亦如波斯能別寶。
十溥融無礙門。混然無外。和融下平。義曰。溥也廣也。大也。廣收前九門差別之法。義并大包三乘權實頓漸性相也。融者和也。謂融前二門重。主伴罣礙。然一是義本。為生發後門之初基。十是總門。是收攝前法庫藏。又十是圓數。事而皆圓。故曰溥融。大經幽趣罄竭斯門。照法界無盡重關。容純真差別之群橡。
主伴時請高著眼。不因師指。幾乎蹉過。主伴聖凡一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頌主伴難分凡聖體一。唯顯混融無礙玄寂獨存。
虛空有際。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此頌法體空用也。普賢云。虛空可量風可繫。
纖芥體無涯。一塵稱理。豈有邊涯。此頌芥納須彌無邊畔。經云。毛孔彼諸剎。諸剎不能遍毛也。清涼云。觀佛境於塵毛。此正結顯溥融無礙。是不可思議無盡功德矣窮得根源妙隨流任算沙隨流方得妙。卻迷人。此頌窮究觀門。精妙解達理事圓通。似枝枝而得本。如派派而逢源。何妨演教度生。豈礙分別名相。或逢上士。直指圓融之心。遇中下流。曲示布之教。隨流得妙。從他算沙。徹深根。就彼尋枝摘葉。運三觀無礙之智。盡罩群機。與同體一極之悲。皆歸溥融之玄道
深明杜順旨何必趙州茶。妙觀玄網。何必參禪問道。此頌帝心禪師集斯觀旨。撮華嚴之玄要。束為三重。設法界妙門。通為一觀。諸經詮量不到。禪宗提唱莫及。雖言諗老直截。難比溥融無礙也。噫嘗聞有語云。若人會得法界觀參禪了一半。宗湛以此評之。應云。深明杜順旨。好喫趙州茶。何則昔有僧到趙州。州云。曾到此間麽。僧云。曾到。州云。喫茶去。後又有僧到。亦云。曾到此間麽。僧云。不曾到。州云。喫茶去。院主問州云。曾到底也教喫茶去。不曾到也教喫茶去。尊意何如。州喚院主院主應喏。州云。喫茶去。諸仁者看他趙州古佛雖是用此一機其便。不妨於一碗茶上普接三根。遂使諸方點頭。相許有夷門。為甚麽道。何必趙州茶。若也點檢得出。便見掃除玄妙塵埃吐盡佛法氣味。茍或未究玄宗。應須仔細淘汰參教。說俱通。方是溥融無礙智矣。
釋夷門絕筆讚曰。

法爾不爾 教恁麽不恁麽
不爾法爾 不恁麽卻恁麽
普賢慚惶 非行場麽
文殊失利 體絕群像能知智亡

古德頌曰。

法界華嚴道場 兼身在內讚歎不及
纖毫不動一齊彰 依正同現水月道場
古今殊異無來往 三世不遷目前可驗
延促何曾有短長 一念萬年體絕增減
主伴互參猶帝網 多交涉卷舒自在
聖凡交徹類染淨融通無障礙
毘盧本絕多端相 光照無弘玄寂體一
青即青兮黃即黃 隨緣成德應物現形

謬釋慶終戲筆書偈。

露滴地冷 夷門水月
終南幽隱處 石虎嘯風生

法界觀門

華嚴七字經題法界觀十門頌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