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87 A
華嚴一乘法界圖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袁雪梅
改稿者 劉海燕
夫大聖善教無方。應機隨病非一。迷者字跡。不知失體。懃而歸宗末日。故依理據教。略制槃詩。冀以執名之徒。還歸無名真源。讀詩之法。宜從中法為始。繁迴屈曲。乃至佛為終。隨印道讀(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
將欲釋文。二門分別。一總釋印意。二別解印相。問何以故依印。答欲表釋迦如來教網所攝三種世間。從海印三昧。槃出現顯故。所謂三種世間。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三智正覺世間。智正覺者。佛菩薩也。三種世間攝盡法故。不論餘者。廣義者。如華嚴經說。
第二別相門中。三門分別。一說印文相。二明字相。三釋文意。
一問。何故印文唯有一道。答。表如來一音故。所謂一善巧方便。何故多有繁迴屈曲。以隨眾生機欲不同故。即是當三乘教。何故一道無有始終。顯示善巧無方。應稱法界。十世相應圓融滿足故。即是義當圓教。何故有四面四角。彰四攝四無量故。此義依三乘。顯一乘。印相如是。
二問。何故字中有始終耶。答。約修行方便。顯因果不同故。何故字中多屈曲。顯三乘根欲差別不同故。何故始終兩字。安置當中。表因果兩位法性家內真實德用。性在中道故。字相如是。
問。上云因果不同。一家實德。性在中道。未知所由。其義云何。答。此義其實難解。雖然。依天親論主。以六相方便。立義分齊。准義道理。隨分可解。若約十句。以辨六相。如下說。今且約印像。以明六相。示一乘三乘主伴相成現法分齊。所謂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總相者根本印。別相者餘屈曲。別依止印。滿彼印故。同相者印故。所謂曲別而同印故。異相者增相故。所謂第一第二等曲別增安故。成相者略說故。所謂成印故。壞相者廣說故。所謂繁迴屈曲。各各自本來不作故。一切緣生法。無不六相成也。所謂總相者義當圓教。別相者義當三乘教。如總相別相成相壞相等。不即不離。不一不異。常在中道。一乘三乘。亦復如是。主伴相資。不即不離。不一不異。雖利益眾生。而唯在中道。主伴相成。顯法如是。一乘別教。三乘別教。准義可解。汝所問疑。義亦如是。初曲如因。乃至後曲如果。如初後不同。而唯在當中。雖因果義別。而唯住自如。依三乘方便教門。故高下不同。依一乘圓教。故無有前後。所以得知。如經說。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論曰。一切菩薩者。謂住信行地。不可思議。諸佛法者。是出世間道品。明者見智得證。說者於中分別。入者信樂得證。智慧地者。謂十地智。如本分中說。此是根本入。如經。又一切菩薩不可思議諸佛法。明說令入智慧地故。此修多羅中。說依根本入有九種入。一者攝入。聞慧中攝一切善根故。如經攝一切善根故。二者思議入。思慧於一切道品中。智方便故。如經善分別選擇一切佛法故。三者法相入。彼彼義中。無量種種智故。如經廣知諸法故。四者教化入。隨所思義。名字具足善說法故。如經善說諸法故。五者證入。於一切法平等智。見道時中。善清淨故。如經無分別智清淨不離故。菩薩教化眾生。即是自成佛法。是故利他亦名自利。六者不放逸入。於修道時中。遠離一切菩提障故。如經一切魔法不能染故。七者地地轉入。出世間道品無貪等善根淨故。如經出世間法善根清淨故。復有善根。能為出世間道品因故。八者菩薩盡入。於第十地。入一切如來祕密智故。如經得不可思議境界故。九者佛盡入。於一切智入智故。如經乃至得一切智入智境界故。是諸入為挍量智義差別。次第轉勝。非根本入。一切所說十句中。皆有六種差別相門。此言說解釋。應知除事。事者謂陰界入等。六種差相者。謂總相別相成相壞相。總相者是根本入。別相者餘九。別依止本。滿彼本故同相者入故。異相者增相故。成相者略說故。壞相者廣說故。如世界成壞故。餘一切十句中。隨義類知。論文如是。唯是論主立宗道理。故知雖因果信解行迴地佛自位不動。而無前後。何故。諸法各異。住自如故。一如多如。如如相不可得故。是故經云。問。云何深信佛法。答。一切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若如是者。名為深信佛法。是其義也。
問。六相者為顯何義。答。顯緣起無分別理故。以此六相義故。當知雖一部經七處八會及品類不同。而唯在地品。所以者何。是根本攝法盡故。地品中雖十地不同。而唯在初地。何以故。不起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故。一地中雖多分不同。而唯在一念。何以故。三世九世即一念故。一切即一故。如一念。多念亦如是。一即一切。一念即多念等。反前即是。以此理故。陀羅尼法。主伴相成。隨舉一法。盡攝一切。若約會說。會會中盡攝一切。若約品說。品品盡攝一切。乃至若約文說。文文句句盡攝一切。何以故。若無此。彼不成故。陀羅尼法法如是故如下說。
三釋文意。文有七言三十句。此中大分有三。初十八句約自利行。次四句利他行。次八句辨修行者方便及得利益。
就初門中有二。初四句現示證分。二次十四句顯緣起分。此中初二句指緣起體。二次二句約陀羅尼理用。以辨攝法分齊。三次二句即事攝法分齊。四次四句約世時示攝法分齊。五次二句約位以彰攝法分齊。六次二句總論上意。雖六門不同。而唯顯緣起陀羅尼法。初言緣起體者。即是一乘陀羅尼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障礙法法界也。今且約一門顯緣起義。所謂緣起者。大聖攝生。欲令契理捨事。凡夫見事即迷於理。聖人得理既無於事。故今舉實理。以會迷情。令諸有情。知事即無事即會理。故興此教。故地論言。自相者有三種。一者報相。名色共阿梨耶識生。如經於三界地復有牙生。所謂名色共生故。名色共生者。名色共彼生故。二者彼因相。是名色不離彼。依彼共生故。如經不離故。三者彼果次第相。從六入乃至於有。如經此名色增長已成六入聚。乃至有因緣故。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眾生。生長苦聚。是中離我我所。無知無覺。如草木也。此中離我我所者。此二示現空。無知無覺者。自體無我故。草木者。示非眾生數故。當知十二因緣等。即體自性空。依彼阿梨耶識。生梨耶微細。自體無我。生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示皆無我。故緣生等。無有別法。佛舉緣起觀門。以會諸法。一切無分別。即成實性故。地論言。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是其事也。此義在三乘。亦通一乘。何以故。一乘所目故。若約別教一乘。略說十門。所謂因緣有分次第故。一心所攝故。自業成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前後際故。三苦集故。因緣生故。因緣生滅縛故。隨順有盡觀故。如是十二因緣。一乘義攝。何故十番數說。欲顯無量故。問。十番因緣。為當前後。為當一時耶。答。即前後即無前後。何以得知。門不同故即前後。六相成故即前後。其義云何。十番雖別。而同成無我。故瓔珞經十番因緣。三乘義攝。何以故。唯教差別不同。廣如地論說。如十二因緣說。餘緣生諸法。准例可解。二陀羅尼法者。如下說。三即事攝法者。顯因陀及微細陀故。廣義如經。四所謂九世者。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現在過去。現在現在現在未來。未來過去。未來現在。未來未來世。三世相即及與相入。成其一念。總別合名故十世。一念者。約事念說也。五約位者。以六相方便。隨義消息。即可解也。六相者。如上說。問。緣起一言中。諸法無二。即顯了乎何須多門。答。體解即是。不須遠求。是故經言。婬惱癡性即是菩提。如是等迷極遠。是故佛教七種苦諦以外。別有菩提。三無數劫。如說修行。乃可得度。為迷之者須多門說。問。若如是者。法門無數。何故唯六門說耶。答。以六門說諸法。准例應可解故。略如是說。其實如言。六冥然無分別者。緣起法法如是故。准上可思。
二就利他行中。印者約喻得名。何者。是大海極深。明淨徹底。天帝共阿修羅鬥諍時一切兵眾。一切兵具。於中離現了了分明。如印顯文字。故名海印。能入。三昧亦復如是。窮證法性。無有源底。以究竟清淨。湛然明白。三種世間於中顯現。名曰海印。繁者熾盛義故。出者涌出無盡故。如意者從喻得名。如意寶王無心而雨寶益生。隨緣無窮。釋迦如來善巧方便。亦復如是。一音所暢。應眾生界。滅惡生善。利益眾生。隨何用處。無不如意。故名如意。
三約修行方便者。此中有二。一明修行方便。二辨得利益。初門行者。謂見聞一乘普法已去。未滿證普法已還。是此約別教一乘說也。若約方便一乘說。五乘總是入一乘攝。何以故。以一乘所流一乘所目一乘方便故。若約此義。總攝五乘。一乘修行者亦得所流所目者。約緣起道理語。方便者。約智語。何以故。進趣不住。名曰方便。不迴心者。不名方便故。亦可約聖者意說。何以故。以善方便。引接眾生故。如五乘說人法因果。解理事教義等一切諸法。准例如是。
問。所謂五乘等法。為是能詮教法耶。為是所詮義耶。答。能詮所詮一切諸法。皆在言中。其義如所詮之法相皆絕。諸佛世尊。以大慈悲本願力故。諸佛家法。法如是故。施設言教。為眾生說。以是義故。教網所攝一切諸法。皆悉在言。是故經言一切諸法但有名字。即其義也。
問。證分之法。言相不及。言教之法。在於事中者。證教兩法。常在二邊過為。答。若約情說。證教兩法。常在二邊。若約理證教兩法。舊來中道。一無分別。所以得知遍計無相。依他無生。真實無性。三種自性常在中道。三法以外。更無證教。是故當知。一無分別。是故至人得此理故。名相不及。為生說故。言在事中。故經偈云。一切諸如來。無有說佛法。隨其所應化。而為演說法。即其義也。是故聖者隨遍計故建立三性。且安窮心。漸漸已後現三無性。覺悟夢人。此即聖者大善巧也。問。如攝論云。遍計所執凡夫境界。依他真實聖智境界。何故聖者隨遍計耶。答。遍計諸法顛倒故有。是故論云。凡夫境界。畢竟空故。無所可對。是故論中非聖境界。非謂智空非聖境界。是故聖者慈悲方便。隨眼病故。言說空華。有何妨難。竟在於此。依他起相。從因緣生。無有自性。離二邊過。與無我同。圓成實性。平等法。圓融彼此。不可分別。舊來一味。以此義故。分別不及。是故論言聖智境界。別意如是。若約實說。三種自性皆是凡夫境界。何以故。隨性說事安立。三種自性即聖智境界。何以故。隨智顯理。非安立故。是故經中亦有處三性以外。不立三無性。亦有處三性以外。別立三無性。所以者何。隨情安立。約解門故。別立三無性。隨智顯理。約行門故。三以外不立三無性。尚二以外無有真實。何況三性以外別有三無性。所以得知無相等智現前。畢竟無法可對。唯在中道故。是故須解教立所由。
問。如上所言。證分之法。及緣起分法。有何差別。答。別不別。其義云。何。證分之法約實相說。唯證所故。緣起分法為從眾緣生。無有自性。與本不異。是故不別。
問。若如是者。以自所證。為眾生說。與末不異。尋常差別耶。答。得其義若為所證在方。與末不異。言說在證。與本不異。與本不異故。用而常寂。說而不說。與末不異故。寂而常用。不說而說。不說而說故。不說即非不說。說而不說故。說即非說。說即非說故。說即不可得。不說即非不說故。不說即不可得。二俱不可得故。二俱不相妨。以是義故。說與不說。等無差別。生與不生。等無差別。動與不動。等無差別。一切差別相對法門。准例如是。故經云。有為無為一切諸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無有變異。是其義也。亦可正說法中。言說以外。更無別義。以言為義。正義法中。正義以外。更無別言。以義為言。以義為言故。言無非義。以言為義故。義無非言。義無非言故。義即非義。言無非義故。言即不言。言即非義故。二俱不可得。是故一切法。本來在中道。中道者通言非言。何以故。諸法實相。不在言中。離名性故。言說法不在真性。在機益故名無真性。離名性故名而無名。名而無名故。以名求實。實不可得。名無真性故。名而無我同故名。性不可得。以此義故。二俱不可得。唯證所知。非餘境界。是故經云。一切諸法。唯佛所知。非我境界。
問。前後兩義何別。答。前義可別。以本末相即相即相融顯中道。後義以名義互為客顯無我義。所顯道理不理。能詮方便別。此即本末相資。名義互客。開道眾生。令致自無名真源。能化所化宗要在此。問。此義義當頓教宗。何故此間說。答。如上說。說與不說等無差別。何以故。總是實德故。無有妨難。且護分別故。順三乘說。蓋是智者勝妙能也。如上證分及緣起分義。當論中義大教大也。背反分別。得無分別。名曰無緣。順理不住。故名善巧。如說終行得聖者意。故名為捉。如意如前。歸家者。證本性故。家者何義。陰覆義。住處義故。所謂法性真空。覺者所住。故名為宅。大悲善巧蔭覆眾生。名曰為舍。此義在三乘。一乘方究竟。何以故。應法界故。所謂法界陀羅尼家。及因陀羅家。微細家等。此是聖者所依住故。名曰為家。隨分者。未滿義故。資糧者。助菩提分故。如下經離世間品中二千答等是也。二明得益。謂陀羅尼者。總持故。如下數十錢法中說。實際者。窮法性故。中道者。融二邊故。坐床者。攝一切故。安在法界十種涅槃廣大寶床。攝一切故。名曰坐床。寶者可貴故。床者即攝攝義故。十種涅槃者。如下經離世間品說。舊來不動者。舊來佛義故。所謂十佛如華嚴經。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二願佛。出生故。三業報佛。信故。四持佛隨順故。五化佛。永度故。六法界佛。無處不至故。七心佛。安住故。八三昧佛。無量無著故。九性佛。決定故。十如意佛。普覆故。何故十數說。欲顯多佛故。此義諸法之真源。究竟之玄宗。甚深難解。宜可深思。
問。具縛有情永斷菩薩未成福智。以何義故。舊來成佛也。答。菩薩未斷。不名成佛菩薩斷盡。福智成竟。自此已去。名為舊來成佛。
問。斷惑云何。答。如地論說。非初非中後。前中後取故。云何斷。如虛空。如是斷故。未斷已還。不名為斷。現斷已去。名為舊來斷也。猶如覺夢睡悟不同。故建立成不成斷不斷等。其實道理諸法實相。不增不減。本來不動。是故經言。菩薩法中。不見一法減。清淨法中。不見一法增。是其事也。有人說言。如是等經文。約即理說。非即事說。若約三乘方便教門。合有此義。若依一乘如實教門。不盡其理。理事然。一無分別。體用圓融。常在中道。自事以外。何處得理。
問。三乘教中。亦有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如是等義。何故上言偏即理門。不即事中不自在也。答。理事相即故。有如是義。非謂事事相即。何以故。三乘教中。欲治分別病。會事入理為宗故。若依別教一乘。理理相即。亦得事事相即。亦得理事相即。亦得各各不相即。亦得相即。何以故。中即不同故。亦有具足理因陀羅尼。及事因陀羅尼等法門故。十佛普賢法界宅中。有如是等無障礙法界法門。極自在故。其餘逆順主半相成等法門。准例相攝。隨義消息。若欲觀緣起實相陀羅尼法者。先應覺數十錢法。所謂一錢乃至十錢。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此中有二。一者。一即十。十中一。二者。一即十。十即一。初門中有二。一者向上來。二者向下去。言向上來中。有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即是本數。乃至十者一中十。何以故。若無一十即不成。仍十非一故。餘門亦如是。准例可知。言向下去中。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乃至十者十中一。何以故。若無十。一即不成。仍一非十故。餘亦如是。生變如是。勘當即知。一一錢中。具足十門。如本末兩錢中具足十門。餘八錢中。准例可解。
問。現言一者。何得一中名為十也。答。大緣起陀羅尼法若無一。一切即不成。定知如是其相。如所言一者。非自性一緣成故一。乃至十者。非自性十。緣成故十。一切緣生法。無有一法定相有性。無自性故即不自在者。即生不生生。不生生者。即是不住義。不住義者。即是中道。道義者。即通生不生。故龍樹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即其義也。中道義者。是無分別義。無分別法不守自性故。隨緣無盡。亦是不住。是故當知。一中十。十中一。相容無礙。仍不相是。現一門中具足十門。故明中智。一門中有無盡義。如一門。餘亦如是。
問。一門中攝十盡不。答。盡不盡。所以者何。須盡即盡。須不盡即不盡故。其義云何。以一事辨一多故即盡。以異事辨一多故即不盡。文一事中一多義不相是。即是多一。事故即多。是一四句。護過失非。離德准之可解。異事亦准同。
問。須何義。答。須者緣成義。何以故。因緣法一不差故。別別諸事門中。准例如是。緣起妙理。應如是可知故。第一門訖。
第二門。此中二門。一者向上去之。二者向下來。初門中十門不同。一者一。何以故。緣成故。乃至十者一即十。何以故。若無一。十即不成故。緣成故。第二門中亦有十門。一者十。何以故。緣成故。乃至十者。十即一。若無十。一即不成故。餘者准例。以此義故。當知一一錢中。具足十門。
問。如上多門一時俱圓耶。前後不同耶。答。即圓即前後不同。何故如是。須圓即圓。須前後即前後。何以故。法性家內德用。自在無障礙故。由緣成故。皆得如是。問。如上所說來去義。其相云何。答。自位不動。而恒來去。何以故。來去者隨緣義。即是因緣義。不動者向本義。即是緣起義。
問。因緣與緣起何別。答。亦別亦同。所謂別義者。因緣者隨隨俗義別。即是因緣相望。顯無自性義。正俗諦體也。緣起者隨性無分別。即是相即相融。顯平等義。正隨第一義體也。俗諦無自性故。順第一義。是故經云。隨順觀世諦。即入第一義諦。即其也。別義如是。同義如前龍樹釋。就一一錢中。於同時具足等一門。以迴轉者。准之可解。十門如上說。如錢中第一。乃至第十不同。而相即相入無礙相。雖因果理事人法解行教義主伴等眾多門別。而隨說一門。盡攝一切。餘義准之。上來數錢法者。且依遍計事錢。顯示依他因緣緣起錢也。亦可依指示顯生一切諸法。終不可得。執遍計物。迷緣起法。顯法逗留全別。經云。初發心菩薩一念功德不可盡者。如第一錢。何以故。約一門顯無盡故。何況無量無邊諸地功德者。如第二錢已去。何以故。約異門說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者。如一錢即十故。何以故。約行體說故。
問。初發心菩薩者。信地菩薩。即是弟子位。成正覺者佛地。即是大師位。高下不同。位地今一別。何以故。同處並頭腳耶。答。三乘方便法。與圓教一乘法。法用逗留。各別不得雜用。其其義云何。三乘法頭腳各別何耶兒子年月不同。何故如是。約相說故。生信心故。圓教一乘法者。頭腳總一。阿耶兒子年月皆同總。何以故。由緣成故。約道理說故。
問。一者何義。答。一者一無分別義。又問。同者何義。答。同者同不住義。無分別不住故。始終同處。師弟子並頭。
問。同處並頭者何義。答。同處並頭者。不相知義。何以故。無分別故。又問。無分別者何義。答。無分別者。緣生義。即是始終等是無二別。何故如是。一切緣生法無有作者。無有成者。無有知者。寂用一相。高下一味。猶如虛空。諸法法爾。舊來如是。是故經云。觀一切法無生無滅。因緣而有。如是等文即其義也。
問。所以得知信位菩薩。乃至佛同處並頭。如下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亦如地論釋。信地菩薩乃至佛。六相成故。明知有如是義。六相如上。此語欲入法性家要門。開陀羅尼藏。好藏匙故。上來所明者。唯顯示一乘陀羅尼大緣起法。亦可論一乘無礙。辨大體。非三乘分齊。
問。初教已去。一切諸法。即空即如。一無分別。何故上言頭腳各別耶。答。非無此義。未滿故。從下為言。
問。所以得知自三乘以外。別有圓教一乘分齊。如下經言。一切世界群生類。尟有欲求聲聞道。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是法甚為難。若眾生下劣。其心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於眾苦。若復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支佛。若有根明利。有大慈悲心。余益於眾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聖言如常明珠。不須驚怪。
問。一乘三乘分齊別義。因何得知。答。且依十門。即知也。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於中有十相。謂人法理事教義解行因果。此等十門相應。無有前後。二因陀羅網境界門。此中具前十六俱義。從喻異耳。餘可准之。三祕密隱顯俱成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緣異耳。四微細相容安立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緣相異耳。五十世隔法異成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世異耳。六諸藏純雜具德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事異耳。七一多相容不同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理異耳。八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用異耳。亦可依性。九隨心迴轉善成門。此亦具前十門俱義。從心異耳。十託事顯法生解門。此亦具前俱義。從智異耳。餘可准之。上十玄門。並皆別異。若教義分齊。與此相應者。即是一乘圓教。及頓教攝。若諸教義分。與此相應。而不具足者。即是三乘漸教。如是知也。如是十門具足圓者。如華嚴經說。餘廣義者。如經論疏抄孔目問答等分別也。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依華嚴經及十地論。表圓教宗要。總章元年七月十五日記問。何故不看集者名字。答。表緣生諸法無有主者故。又問。何故在年月名。答。示一切諸法依緣生故。又問。緣從何處來。答。從顛倒心中來。顛倒心從何處來。從無始無明來。無始無明從何處來。從如如來。如如在何處。如如在自法性。法性以何為相。以無分別為相。是故一切尋常在中道。無非無分別。以此義故。文首詩。法性圓融無二相。乃至舊來不動名為佛。意在於此。所以依詩即虛顯實。故誓願。見聞修集一乘普法名字及義。以斯善根迴施一切眾生。普重修盡眾生界。一時成佛。法界圖章。一乘法界圖(終)
華嚴宗香象大師末葉非人釋題頭法師之執筆也
建曆二年三月三日子始許於高山以法勝寺同本一校賢穴八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