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心誡觀法卷下

輸入者 周愛東
    一校者 周海燕
    二校者 袁雪梅
    改稿者 劉海燕

誡觀詐善揚名口清心濁法第十六

聖賢密行內智外愚。凡夫癡內愚外智。未有戒定戒定相。彰揚名招引利養。隱匿垢過外顯清白。常向道俗說己功德經云。此是刀大賊。罪於劫掠。誑詐犯重三惡道。詐善之人具足五業。一者天神不護。知缺戒施。二者五千大鬼常遮其前。唱言大賊掃其腳跡。三者或於現世大衰惱。四者常不值邪見家。五者欺亦欺誑他。受苦報施主果。是為五業。是以誡汝。推直於人引曲向己。祕善陰德似不能言。何以故。善金玉不用他知。惡如糞土不須藏覆。糞土之法貴在早除。細貨寶物然牢掌。知足之性不求好名。少欲寂靜寧懼惡響。計我之人名利。察無我名利安在。名利俱空即實滅於空實平等能捨名利。是為淨心淨土當淨其心。隨汝淨即佛土淨名淨心。偈曰。

出家非法 感得多衰惱
危苦隨念安樂稱情少
天神愛護 事數來擾
時懷恐懼 長劫墮
德深密藏 其猶摩尼寶
過惡悉除滅 理同苗邊草
真行戒定內明
善覆藏惡 佛法中非好
諦觀此誡文 繫意開懷抱
一切道因 懺悔更莫造

眾生各著依正二報法第

三界眾生住著堅牢為貪二報障於解脫。非非想天自謂涅槃果報終極。懷增上慢不逸三塗色界眾生貪著禪味。自謂安樂無過者。復念身光宮殿淨我果最勝欲界眾生性多放逸。貪五欲不覺無常。天福亦盡還歸道。薄地凡夫臭身隔陋果報卑劣。起大憍慢各恃我見。謂此常樂我淨更無過者。畜生萬類巢居穴處。各愛壽命願人天。不嫌己身。不希淨土。此雜類身一身遍受。乃至毒蛇屏虫之類悉愛壽命貪著處。不覺身中同佛性。然此諸無始已來隨業轉換無暫停時。汝可諦觀當起厭離勤求方便脫於生死依正二報。漸證法身巍巍不動。至得如是覺悟除諸疑惑決定誠信淨信。偈曰。

三界六趣數種眾生
形壽各差別 依正亦難明
今就人道對治隨分行
觀諸眾生憎愛不平
憎者欲相殺 愛即長癡盲
貪瞋更互起 身壞墮三坑
貪愛危命 處險未知驚
不畏果 寧知死復生
菩薩以是故 眾生
眾生煩惱垢 方便為除卻
教觀十八空 六塵取著
四倒五欲 禁斷更莫作
愚人貪現樂 不識當來
當來還是我 如何即疏薄
假使多身樂 一一填溝壑
為此求常住 解脫無明

誡觀煩惱結使法第

一切生死障道苦業皆因結使。如毘曇說。今略況言令息覺觀有十結。使通三界八種。今恐文繁。少分喻說。結使者。阿梨邪藏染分種子名之為結。受六道果報名之為使使業發生增有漏種。如賊居險潛伏聚集。名之為結。持仗劫害掠人財寶。名之為使。貪瞋習依真潛伏。還緣起發能劫戒財取著諸塵害於寶。剎那相續追求如使。無對名結。外觀名使。止慮名結。攀緣名使。繫念名結。役心名使。為有結使愛恚互生。由愛恚故成取捨業。妄取捨故癡翳轉厚。故障其慧眼慧眼未開名無明闇闇心緣事顛倒相應。抱真常性愛生死生死流浪。迷失正道正道迷惑無常常想。無樂樂想。無我見我。淨。如是狂錯皆因結使如是結使顛倒業。欲斷結使即修五停觀法對治之。安般守意入三脫門。離相結使身心寂靜。故不起煩惱煩惱滅處名解脫解脫者則涅槃。欲起染心自挫辱。挫不令散淨心。偈曰。

佛於波羅奈 三轉厭離
授與四諦法 為治煩惱病
永斷生死成就智慧
斷結使 照理心懸鏡
調心唯柔軟 持戒須彌
不悔布薩喜慶
煩惱結使 結使煩惱
禪定力 摧之如腐草
結使妄取捨 翳厚障見道
故修五停觀 淨心內明

十八界緣生法

何名十八界六根。謂耳鼻舌身意。六塵。謂色聲香味觸法。間生六識。三六假合十八界云何名根。能生諸業長養持。故名根。云何名塵。坌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云何名識。能了前境妄起分別為識。然此根塵互相涉入十二入。假緣生真實性眾生不達謂入有常樂我淨。熱惱堅著執耶。迷惑昏謬不信道。順情生貪。違意起瞋。以此貪瞋增長結使。此名凡夫十八界學人十八界者。三十二相名貪色。願說法名貪聲。願上香供養名貪香。願大乘理教諸法實相味。願得清淨法身名觸成一切智名貪法。於此緣修中有貪瞋癡。進求地名貪。背捨行名瞋。情有向背名癡。見身證道名慢。故云學人十八界。義名智障。非有煩惱。非煩惱能知二種根塵熾然平等無為法中。故名淨心。偈曰。

塵境如幻 慈悲
發意離諂慢 不失四威儀
六塵行坌污 亦是行者
不除法 七覺分修持
文字空 要須遍讀經
廣尋聖者般若漸得成
雖觀根塵空 和護人情
戒儀具足 德慎
雖觀諸行空 對塵修五停
貪癡結使寂滅安寧
三界空 擇惡善須歸
修行覺分 離垢識是非
雖知三諦空 知諦義窮微
二諦說 與理不相違
十八界雖妄 出生珍寶
觀解緣和義 不生亦不老
七地大菩薩 不名煩惱
金剛心滅後無為

誡觀修習那般那觀法

坐禪要法當有

一者先託靜處遠於火禽獸音樂八難土境令安隱。二者厚敷草蓐中高邊下。三者緩帶衣裳。節食少飲。四者趺坐。左手壓右手。閉目合口齒不相嚙。端身平視。五者年少腹飽當數出息。年老腹飢當數息。六者出息去鼻近入到何處。即知氣色。初粗後細。下至氣海上衝於頂。七者從第一息數至第十。若未至緣於異想還攝取心更從一數。八者手掌之內置一明珠。繫念觀珠心心相續光明即現。九者如五停觀對治現行五種煩惱。隨起隨治。隨分解脫煩惱不行戒清淨。以戒清淨諸天歡喜善神衛護。十者以修定故舉動審諦不卒暴。謙下柔和忍辱無諍。以是功德增長智慧。臨終時菩薩來迎神識不遭苦患。諸天世人所共稱讚淨土見佛法永離三塗解脫樂。自餘諸法如經所說。汝受行成戒定根。根性明利淨心。偈曰。

凡夫道法 唯可自知
造次向他道 他即反生誹
諦觀言說 人重德能威
遠眾近靜處 端坐正思惟
自觀行 口勿他短
結舌少論量 然心柔軟
無知若聾盲 內智懷實貨
頭陀樂閑靜 對修懈惰

誡觀善惡相資法第

夫善者是諸惡之師。惡者是萬善之資。經云。眾生能度佛佛眾生。何以故。一切諸佛皆因眾生成佛道。經云。高原陸不生蓮華。淤泥之中出生華耳。又一切眾生皆因於佛而得解脫。言諸惡者。謂五逆十惡。犯是四重八重禁。謗諸賢聖正法輪闡提等。菩薩於此將為福田。何以故。同體大悲故。於三塗四趣代諸眾生受碎身等苦。軟語引導教令懺悔慈心拔濟救令得樂。廣甘露微妙法。破彼惡業善言誘示。令信十善人天處。復勸迴向無上菩提功德菩薩道成。即名眾生亦能度佛。又身中真性由人弘顯。信力聞思修諸佛菩薩雖具慈悲無如之何。是故誡汝。凡是罪惡可賤眾生惟起哀愍。不應瞋罵生劣心。又清淨好人不應偏重別請供養。何以故。善惡一如俱空故。於好醜色二見平等。常空寂三解脫門含生之類皆如幻不著諸相淨心。偈曰。

解脫樂 疏己常親他
行慈拔彼苦 自度生死
若聞與彼 便是分別
眾生壽者賢聖共譏訶
法界一如 真妄水共波
波者即是水 水者即是
善門有多途 慈悲最是急
是故薩陀倫 世號常啼泣
憐愍眾生故 捨樂懷憂悒
護生成佛因 損生佛道澀
財施貧厄 分食與減粒
能修一慈 十六分不及

誡觀六道眾生善惡因果法第

造因感果數若恒沙。今略言之一八種。一者粗因果。二細因果三大因果。四小因果。五輕因果。六重因果。七因果。八闇因果。九香因果。十臭因果一延因果二促因果三愚因果四智因果五凡因果十六因果真因果。八妄因果。先舉現果後出其因。粗果者。地獄畜生餓鬼等故。細果者。無色界四陰身故。大果者。色界梵天大龍金翅摩竭魚等。三由旬者節級乃至八萬四千由旬阿鼻地獄身等善惡報差大果所攝。小果者。下至翾飛蠕動如小塵。但不能行故。輕果者。諸天報身輕舉飛行故。五通諸仙緊疾夜叉鬼神等故。重果者。如鐵圍山中大蟒大獸大海龍身。重如山故。明果者。人天中有月光火珠身光等故。闇果者。如八大地獄。但聞忍苦聲目不見故。香果者。上界諸天毛孔之中皆出妙香。聞者心悅及依報處宮殿等香故。臭果者。畜生餓鬼不淨業鬼中臭物可比故。延果者。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劫故。促果者。如蝎蠓等生。生意即死。不得暫停故。愚果者。凡夫鬼畜等故。智果者。眾生中為導師故。凡果者。人天中未發心故。聖果者。阿那含已下及人天五淨居處故。真果者。三乘學人漏未盡故。妄果者。四大五陰身心緣集故。此等六道正果。何故名因。今次第相對說。粗因者。四重八禁五逆十惡。謗大乘正法一切賢聖。用三寶財物。殺發菩提心眾生。破塔燒寺故。細因者。修禪定業。外道邪命梵行故。因者。四無量心因故。三聚淨戒惡因故。小因者。始脫地獄畜生道故。輕因者。梵行十善業緣故。重因者。損害三寶闡提行者故。因者。燈明燭火照佛形像。同十善道故。闇因者。毀他眼目。盜塔燈明。點滅經字。破人善業。污佛戒故。香因者。造旃檀塔廟香木形像水灌像沐浴洗僧香華供養故。臭因者。觸僧淨食噉辛入寺。畜養豬雞。十惡業故。延因者。修不戒及四空定邪正二業故。促因者。殺生餘業故。愚因者。不信正法故。智因者。受持經律熏修般若故。凡因者。無明癡愛貪五欲故。因者。戒定慧故。真因者。本性清淨故。盲因者。諸根對塵生識故。論六道因果知盡。今說少分為除疑網深信因果。汝可思量種諸善根收納善果所行之善迴向無上菩提解脫分善。不取六道有漏善如是修習諦知因果無漏淨心。偈曰。

可慜慾罪眾生 墮在無底坑
不知因果義 冥冥暗中行
抱真未覺識 有眼猶名盲
無心趣 妄共相
今為除疑網 略指因果
決定信 三僧祇
以信因果故 常聞大乘法
應趣種性猛心勿怯

觀行者善掂戒財塵賊止劫法第

一切眾生無始受生死苦。迷失道障於常住清淨法身唯因識心貪取塵境。譬如家貧智者教業隨教修業財寶。有六惡賊夜來劫奪持仗扣門臨欲危害。財主即便牢下關鑰牆高塹遂免劫失安財固眾苦惱。貧喻闡提善。智者教業喻佛經律。漸財寶喻福智六賊六塵。夜喻無明。劫喻貪愛。持仗扣門喻根對於塵。牢下關鑰喻修道堅住四念及五停觀。牆高喻善知識毘尼正法。塹深喻深心弘誓不犯律禁。免劫者喻全梵行無漏諸佛歡喜聖凡同讚。安喻道人淨土涅槃安隱快樂。財固喻持戒心行不退菩提諸波羅蜜增長不失。喻並顯。汝宜之。比丘破戒三惡道沈溺苦海者。皆由無善知識方便勸導。又不修習四念處法五停觀法等。汝可依戒順此教授煩惱魔賊不能得便。是故守心禁勒根門幻惑塵賊莫令前入。繫意我我所如是修行淨心。偈曰。

六塵如狂賊 貪塵聲與色
妄情馬 牢加禪轡勒
入佛法海 修戒定德
三空門 淨樂

世諦第一義諦法第

世諦者。恃怙宗望公卿爵祿籍曹婚姻文武伎藝墓陵碑績。爭勳競封取着名。或為財色不惜軀命輕身為惡更相殺戮。譽歎弓馬驕勇前鋒。自謂丈夫猛略生。或侵妻奪職傷殺於人。枉受求苦毒非理噉食生命。耳貪絲竹晝夜放蕩。不避親疏飲酒醉亂鬥打惡罵迭是非。或大怨讎。或逐財色不慮艱阻。喜著色衣。食無時節。愛養臭。穢膿血之不覺剎那念念生滅病既至身壞終。膖脹臭。爛虫出獸噉。神魂受報生三惡道百千萬劫解脫時。是名世諦第一義諦者。非貪上來虛妄等事。隨順菩提無為道。不世間生死出沒待對緣修非色至識。非眼至意。非念工夫見聞覺知。非名句味。清淨平等猶如虛空湛然凝寂是名第一義諦。能世諦如幻化諂誑癡凡。有實性。畢竟真常道中作此解脫。故淨心。偈曰。

世法癡人 謂實起貪瞋
自性 慧性入童真
  凡夫生死 因愛取諸塵
若覺根塵空 性本是法身
貪愛世諦 輪迴二緣
除貪即出世 此句親宣
第一義諦離相音聲
所言平等假名平等
寄言以表諦 故一切經
  方知陰法空 對治滅心形

誡觀晚出家人心行法第

夫晚出家者有過。一者健鬥。世言竭斗。俗氣成性我心自在。意凌徒眾不受呵責。二者喜見他短自謂精誠。所作業未必合道。短知短見未解作解。言說常多綺語所攝。三者見師僧過起嫌心。燒滅功德三惡道。四者輕慢自謂丈夫身心剛強不從折伏。五者舉動造次威不整。高語無所畏忌。六者喜好瓶缽服鮮華。無實貪求利養。七者心想散亂憶俗時事。增長煩惱不能如法對治。八者笑他破戒自謂清淨。拘著相貌不達真理。專愚執見諍論取勝。未具五德畜養沙彌。唯貪其無心教授。九者不諸根身疲神倦。放縱睡眠不忍明相。夜數惡夢。諸天不護。十者創入佛法莫沾道味。憂慮疑惑情思還俗。嫌薄三寶反懷悔恨。既自還俗出家人輕賤行者闡提業。此之十惡地獄畜生餓鬼正因。汝當省察淨心。偈曰。

俗氣力方強 三毒至猛盛
年晚始入道 猶守本時
不解將護他 造次強是正
自謂最精鍊 七支未必淨
喧喧逐講論 不肯修戒
已說種過 犯須除屏
沙彌三兩
過不肯呵 犯不與
破齋犯僧前 污戒名響
人天漸漸希 三塗增長
福法 無軌令人倣
如小兒 況能調剛強
好鬥諍 恒懷瞋恨想
四輩不恭敬 眷屬寧欽仰

慈忍已前五篇對治諸垢煩惱業淨汝身心。心既淨矣名利行。今更為汝略說。大乘利他之行。汝可順菩薩道他俱利。淨心。自除垢染真淨心。自利利他廣大淨心。偈曰。

如鳥欲遊空 長力養毛翅
菩薩利他 養德自先利
三慧隨分明 然可授人智
淨心行立 彼此俱對治

誡觀對發菩提心法第十六

夫發心如滴水寄海雖復微鮮水不失。經云。一搆乳頃起大乘心成佛道。何以故。修道時百一十苦堪忍之。所謂飢渴寒熱蚊虻蚤虱惡風暴雨四百四病呵責罵辱惡口誹謗火劫盜毒虫猛獸鞭打侵惱難忍心之事悉皆甘不見苦相。我身能忍修行六度三空門。以是因緣故至成佛果。經云。此國一修道一劫。何以故。此中多惱害能忍者希。雖忍諸苦功德易長。淨土無惱佛道難成。於佛法欲退心當憶過去。經無量劫地獄中。受熾猛火碎身等無逃避處。者百千萬億不重於彼一瞬目頃。若不堅固勤行諸度云何能盡生死苦因緣三塗罪人若為能救。若不能救眾生何名慈悲。既慈悲菩提分法依何為本。無根本則遠種性。是故菩薩後生不破菩薩戒聲聞之人受形俱戒。汝可善知二戒差別菩薩者不染三界。不厭三界。求無為無為。常處生死無生死。何故不染三界煩惱盡故。不繫故。不厭三界眾生故。大慈悲故。求無為道故。欲利故。隨順大乘故。何故不無為。攝正法故。眾生故。何故常處生死利行同事故。本願無盡故。而非生死種盡故。大自在解脫海故。是以不在此彼。不著中流不住邊首。何以故。不守自性法應爾故。常觀四諦十二因緣生死苦聚常起四弘誓願建大夫志。常以四攝饒益眾生。常四無量心怨親平等。常行六度利益。常修德求無上菩提。為成十力無畏不共之法。今唯略勸。廣恐文繁。能依此誡名廣大淨心。偈曰。

發菩提心 動念起慈悲
無為道 身常處有為
四攝調眾生 然可三歸
譬如大暗處 日輪放光
自未諸苦 先當救艱危
無緣四等 饒益與除衰
十苦 甘忍未曾瞋
不見苦相不見我身
身苦二空法亦復然
諸苦及人法 三相滅隨真
菩薩不住道 隨逐利益
常處於三界 救濟眾生
道令見道 無明令得明
慧手金錍 決膜療群肓
滅者不永滅 生者不常生
生滅畢竟空 凡聖本來
願從今日後 乃成法界
不起一慾心 貪染一切
願從今日後 乃至成佛
  於一切眾生 不嫌不瞋惱
願從今日後 乃至真如
不起顛倒心 取著六塵
願從今日後 乃至無為
不起攀緣心 念諸惡覺
發菩提心 生生超八
弘誓要期已 心勿退散

誡觀教化眾生法第

既發心。宜修德。宗旨綱要不過二種。一者利。二者利他利之行略已宣說利他之法今亦少言。先垂慈悲三界苦。且就人道化益眾生。愛言軟語令其調順。識信因果歸依三寶。量其根性利鈍廣狹授與諸乘階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報。雖是有漏堪受道化。從人天中引入三乘無漏之境。或眾生我慢放逸貪瞋熾盛不敬三寶無因果。定知此業必墮地獄畜生餓鬼。即用方便善巧之譚悅可其心令意歡喜。然後誘化示人天道教十善五戒六齋。使離三塗人天果。若被罵打灰土坌散毀辱憎賤悉能忍不生退悔。彼人知己迴心慚愧受其教化。或復出家無上道。學二乘者為四諦十二因緣。令厭悔知有為過。四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諦如實解了是名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後因。三種。壞苦。此二粗眾生目驗能起厭心。行苦一門智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說苦。苦從生。教斷集因者根本十惡有漏十善。滅者生死永盡證解脫樂。知此滅度云何可得。故須修道道者戒定慧等從五停起。乃至七品六波羅蜜。故名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十二因緣者。暗無知人夜行曠野失於正道。故曰無明貪染世法為行。虛妄是。故名識。識神胎向處。與不淨合。故曰名色。現陰成根通識來往。故名六入根塵相對故名觸。觸生違順愛恚成。故為受。於順情中貪染心熱。故為愛。愛之不捨。故為取。取已屬身成有漏業。故為有。業既定感後果報。故為生。生命不住故老死老死。復生終而復始。千萬億劫捨身受身。故名輪迴十二因緣。次教十善對治十惡人間短壽殺生餘報。慈心勿殺。人間多病噉肉血鞭打他人二種餘報。得康強斷食肉血勿行楚撻。人間貧窮偷盜餘報。大富竭情布施除貪吝。人間卑賤憍慢餘報。恭敬人間醜陋瞋怒餘報。得端正忍前毀辱。人間愚蒙飲酒餘報。智明讀誦大乘人間貪婬鬼畜餘報。梵行常觀欲過禁斷婬姪。人間惡性龍蛇餘報。得調柔和顏離諍伏心遠離過思悔每自呵責人間邪見謗法餘報。正法善知識。此是種正對治行。何因說餘不言正後。餘者現見能起厭。地獄餓鬼現見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雖在目前實正報癡人猶言天生供廚疑非是業。此之人間惡重。教未信者令心開解。恐墮三塗永失人路。是以失化令天上快樂。儻出世諸天劣之人聞大乘實相空理心驚迷悶。或起誹謗。是故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聖。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諸虫膿血寒熱飢渴鞭打繫縛斬斫誅戮憂悲嗥哭苦惱臭穢充滿其中。眾生樂著此坑將為快樂智者慈悲不避艱險入坑誘引令使出離千萬憶言既不從用。不信坑外更勝處唯謂此坑是常住法。爾時智者內心思量。坑裏穢惡苦惱難居。我要化盡然可出坑。於恒沙劫同止坑不辭勞倦。坑人瞋恨反生誹謗。種種示導無出心。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諸不淨五陰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眾生難拔喻坑下人天乘。已前四諦十二因緣是名二乘六波羅蜜緣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華嚴分別說。又泯道諦十八空平等不思議於形是為乘。如維摩信力入印首楞嚴經等。真空理語斷行滅。如江河萬流若大海失本色相道諦緣修方便淨法亦復如是。汝當修集無緣慈悲隨力勸化。自勸勸他於身命財為大乘。故莫生吝惜。為一眾生經多年月設多方便說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自在樂。為多眾生亦復如是。是名利教化眾生。雖此益勿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為幻說法說彼受我化則我人眾生壽者即是生死之心。障礙之心。自纏縛心。汝但發起菩薩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經始緯絲。雖未成疋非不貫攝。其頭緒即是發起作之始。漸漸累功自至端疋。利他六度者為除他惱。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定慧等亦復如是。先自行道然後他他即信伏。自造惡行他作信用語者無有是處。或口勤說十二部經方便善巧種種譬喻令人信解。或以身勸。自修一切善業令他倣習。或以意勸。思念教導作易解章句。布施眾生令他誦持起正信解。利他說法解釋五乘辯才淨於口業善現威儀恭敬禮拜供養三寶勤苦利他成相好淨於身業。若念眾迷惑忍苦思欲救濟淨於意業利他眾生淨信反資己身成三真業。明知利他還是利。雖復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潤。若化百千眾生智慧轉增漸成四辯。不同財施損減竭盡說法不念財食。是故世尊說法未曾先說後受供養教化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以此利他之因當成佛果。能如是學名廣大淨心。偈曰。

見重愚癡 莫說甚深
聞者生誹謗 受苦百千劫
宿世習氣 法疑恐怯
我見常 未信三世業
量根授法藥 是名大智
心邪無正見 法反生瞋
如蠶吐絲繭 罪業復自纏
以不法故 常為愛網
一切真如門 巧用方便
凡欲化眾生 愛語歡喜
菩薩同體他如我己
柔和善將護 似乳投於水
或時須多言 有時寂默
知時法師 見面量根力
若不觀機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於心內 所為成法則
有用耎語時 有時須粗鑛
耎根耎語調 伏強現威猛
種種調眾生 對治種種境
如是方便 菩薩
凡欲教化人 慈悅勿使瞋
觸情起毒心 即造地獄因
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塗苦 漸引歸正真
四諦法 顯示二因
令知生死涅槃門
有大性欲理為譚論
十八空 身中無世尊
五乘漸分化 拔斷無明
名利義 順教報佛

觀佛性不非有無含中道不著中法

既發心復利。須知眾生同佛性。略說種廣在諸經。一者生死煩惱真性起。喻如本淨湛然風故遂生波動。後因寒乃結成冰。眾生佛性本淨有水。由覺觀風波浪生死貪愛堅固煩惱冰。欲顯佛性者慧火融冰禪定息波。冰液波止水即清淨佛性影現。二者金在鑛粗弊無堪。於後融銷金始顯現寶中最上能嫌者。眾生佛性煩惱鑛。戒定慧火練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無比。三者如牛未產乳血和雜。緣成始停構取煎煖乃生醍醐淨。隨器變不守自性眾生佛性煩惱合如雜血乳。假修治漸至佛果發起神通眾生變。同類不守自性。四者喻一人行千萬里經屋宿。屋雖種人是一人。屋喻五陰人喻佛性眾生佛性五道陰雖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冰凍未融水即非有。冰消即水。故名非佛性道理。不不二非有非無。五者四諦十二因緣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所攝佛性。六者四親近法名佛性。一親近善知識二親正法。三親近靜思四親近說修。離此四法成佛無有是處。七者佛性非邊中道是也。眾生五陰佛性起。故名非斷。生滅如幻非常。人依五陰得修道。陰藉神持方能存立。八者離真妄佛性。立真辯妄。對妄表真。若滅妄法真不生佛性清淨智能知。識不能識。九者能說之法顯無說無說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十者空平寂靜與有亂俱行。體於形名常顯名色。是為十性。無礙與癡凡一如。如解脫本從凡起。雖此喻佛性之義能知。略說種。廣恐文繁汝能觀解。名真淨心。偈曰。

一切眾生 平等佛性
佛性煩惱 塵染未清淨
戒定客塵 即離生死
性隱名生死 顯名賢聖
五陰流轉 佛性本來
佛性者 勵己修八正

初發道意走覓道 心邪曲見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不相識
身外覓訪既疲勞 一處靜思止息
忽然醒悟覺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煩惱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窮極
涅槃生死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明了根塵長養無礙神通
觀察五陰緣生 自性本來十方

觀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

已起利兼觀佛性。此是因相。次須果。果是佛智。經云。滿大千眾生智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羅漢智。世界阿羅漢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滿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種菩薩智。如是節級不及一十地菩薩智。滿十地菩薩智不及如來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士咸共思量不知如來舉足之事。是故汝當一心精進佛智慧。若以飲食臥具湯藥一世界凡夫眾生。不及布施須陀洹布施世界須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節級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養一種菩薩。節級乃至不如初地聖人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諸三賢滿足一劫不及供養如來一食果報。何以故。如來大智慧故。消諸天世人供養恭敬智慧多故。消於多供。一智地上水葉尚不得消。何況人食。汝當領解誡之本意。修習淨戒莫令缺犯。以淨故易得禪定定心清淨發生智慧福德具足五分法身一切種智諸佛智力今更略說。十方世界一時細雨經多年月一瞬眼頃悉知滴數。十方江海總知斛斗。十方鐵圍須彌大地普知斤兩。法界剎土爾許塵數或遍虛空界眾生心行悉知善惡一一眾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地日月置於掌中遊行世界帝釋不覺來去。十方火吸著口中水不滅火。火不損口。欲具不可窮盡。如是神力從五停觀生。從三七品生。從四無量心生。從六波羅蜜生。從大乘十地生。是名諸佛智力神力。從斷財色五停觀生。因起已來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誡始終於相。菩薩別行前後階位如華嚴說。汝可發起慈悲種子置布眾生田。恭敬種子三寶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樹。蔭覆法界十方華敷無上果。從發心畢至究竟其間功用悉名智障。到如來地二障永盡。反望生死如幻如夢本無真實。誑惑癡人正覺。故稱遍知。汝今應取如來智海入名決定淨心。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謂根性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
世界信行人 眾議出情端
多時共思議 不及須陀洹
世界須陀洹 議論共宣譚
見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節級辟支佛 節級十地
節級智差別 不及如來身
  布施節級聖 果報節級大
布施十地聖 不及佛田
是故汝當知 佛智最窮深
福田難思議 信者名淨心

內行密修囑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慈忍父母七生師僧累劫。義深恩重。愚者莫知。汝始入道方復別師。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無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如來戒。失意之間長劫受苦。今時末法眾生心薄背恩絕義。易厭師僧樂獨遊居。適情自在。恐不如法道。無那纏懷撰製斯誡。略述近標表宣人事。諸餘部帙家共知。當道論汝應有。大乘要義率土咸同。更欲顯示恐卷軸繁滋。直洗汝心猶過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隨飲莫齚靜處披讀。何勞他見。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縱使世人亦不諳悉。天眼我心。汝可依行。不滔誤。何故靜尋不令人看。唯聖與聖對物以群分。愚智別類。以類聚。今時學者意見差殊迭是非。他自譽。讚己毀人。邪情怪笑。無急之語競共書持。要切之言賤而輕薄。得廣知不欲廣行。願多達解中獨出。規貪虛響聰明聲息背捨身心。野偷名利三塗即至終無免期。經云。譬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實行重於前。為此避護唯汝自知。非是誡中過失難語並語壞彼語華綺語越理語袞語番語牒語人語惱亂語差悶語。今時後生專學此語。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習戲論何關修道。口勞神疲一潤。煩惱更增吾我大。一生勤苦損功無福。意在名利未詳淨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難受難近。又復如法語易解語身心戒律語要切語離罪語治障道語理語成就語。如是等語即拍手笑眼不欲視。何況受持。汝當緩尋字字思量一字中含無量義。若直讀之少時即遍。依誡起行一生不徹貴在快行。不在快讀。手執眼看宜應垂淚。生難遭想如見世尊。何以故。宣揚勸發道故。教汝淨心菩提故。凡論誡義有二種。一者順理。如來祕藏平等法相入真。沖玄密境補處莫知。二乘不測。是名順理。二者義易解讀時滑利。或作偈頌妙悅心為順情。相欲似淺因斯入深。廢見皆是。立見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沒踝漸進無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嬰兒未消上饌。庸野田人豈乘輦輿。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強乘智者呵責。但佛法大海無智莫入。寶臺千仞非階莫升。始入道門未修戒定越學空宗隨喜。積世鄙夫輒國璽。王見者必當重罰。要從五停除惱證聖。今此誡者體無華巧。愍汝情深指事約勒。又限冒沾師首愚於教訓。故遣苦切入心之語。如對面言。成汝道行自知已。轉教同學及餘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儻不見汝此當遺囑旨不殷勤。如誡淨心

淨心誡觀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