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卷下 釋道綽撰 輸入者 劉映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譚海云 第四大門中有三番料簡。第一依中國三藏法師并此土大德等。皆共詳審聖教歎歸淨土。今以勸依。第二據此經宗及餘大乘諸部。凡聖修入多明念佛三昧以為要門。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者得種種功能利益不可思議。 第一依中國及以此土大德所行者。余五翳面牆。豈寧自輒。但以遊曆披勘。 散有師承。何者。謂中國大乘法師流支三藏。次有大德。呵避名利。則有慧寵法師。次有大德尋常敷演每感聖僧來聽。則有道場法師。次有大德和光孤栖二國慕仰。則有曇鸞法師。次有大德禪觀獨秀。則有大海禪師。次有大德聰慧守戒。則有齊朝上統。然前六大德並是二諦神鏡。斯乃佛法綱維。志行殊倫。古今實希。皆共詳審大乘歎歸淨土。乃是無上要門也。問曰。既云歎歸淨土乃是要門者。未知此等諸德臨終時皆有靈驗已不。答曰。皆有不虛。如曇鸞法師。康存之日常修淨土。亦每有世俗君子來呵法師曰。十方佛國皆為淨土。法師何乃獨意注西。豈非偏見生也。法師對曰。吾既凡夫智慧淺短。未入地位。念力須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須繫心槽櫪。豈得縱放全無所歸。雖復難者紛紜而法師獨決。是以無問一切道俗。但與法師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勸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勸歸淨國。是故法師臨命終時。寺傍左右道俗皆見旛花映院。盡聞異香。音樂迎接遂往生也。餘之大德臨命終時緣有徵祥。若欲具談往生之相。並不可思議也。 第二明此彼諸經多明念佛三昧為宗者。就中有八番。初二明一相三昧。後六就緣依相明念佛三昧。第一依花首經。佛告堅意菩薩。三昧有二種。一者有一相三昧。二者有眾相三昧。一相三昧者。有菩薩聞其世界有其如來現在說法。菩薩取是佛相。以現在前若坐道場。若轉法輪大眾圍繞。取如是相。收攝諸根心不馳散。專念一佛不捨是緣。如是菩薩於如來相及世界相了達無相。常如是觀如是行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為說法。菩薩爾時深生恭敬聽受是法。若深若淺轉加尊重。菩薩住是三昧。聞說諸法皆可壞相。聞已受持。從三昧起。能為四眾演說是法。佛告堅意。是名菩薩入一相三昧門。第二依文殊般若明一行三昧者。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一行三昧。佛言。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應在空間處捨諸亂意。隨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三世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即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是名菩薩一行三昧。第三依涅槃經。佛言。若人但能至心常修念佛三昧者。十方諸佛恒見此人。如現在前。是故涅槃經云。佛告迦葉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至心專念佛者。若在山林若在聚落。若晝若夜若坐若臥。諸佛世尊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恒與此人而住受施。第四依觀經及餘諸部。所修萬行但能迴願。莫不皆生。然念佛一行將為要路。何者。審量聖教。有始終兩益。若欲生善起行。則普該諸度。若滅惡消災。則總治諸障。故下經云。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壽盡必生。此名始益。言終益者。依觀音授記經云。阿彌陀佛住世長久。兆載永劫亦有滅度。般涅槃時。唯有觀音勢至。住持安樂接引十方。其佛滅度亦與住世時節等同。然彼國眾生一切無有睹見佛者。唯有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往生者。常見彌陀現在不滅。此即是其終時益也。所修餘行迴向皆生。世尊滅度有睹不睹。勸後代審量使沾遠益也。第五依般舟經云。時有跋陀和菩薩。於此國土聞有阿彌陀佛。數數係念。因是念故見阿彌陀佛。既見佛已即從啟問。當行何法得生彼國。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當念佛身三十二相悉皆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第六依大智度論。有三番解釋。第一佛是無上法王。菩薩為法臣。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應當常念佛也。第二有諸菩薩自云。我從曠劫以來。得蒙世尊長養我等法身智身大慈悲身。禪定智慧無量行願由佛得成。為報恩故常願近佛。亦如大臣蒙王恩寵常念其主。第三有諸菩薩復作是言。我於因地遇惡知識誹謗般若。墮於惡道經無量劫。雖修餘行。未能得出。後於一時依善知識邊。教我行念佛三昧。其時即能併遣諸障方得解脫。有斯大益故願不離佛。第七依華嚴經云。寧於無量劫具受一切苦。終不遠如來不睹自在力。又云。念佛三昧必見佛。命終之後生佛前。見彼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又善財童子求善知識。詣功德雲比丘所白言。大師云何修菩薩道歸普賢行也。是時比丘告善財曰。我於世尊智慧海中。唯知一法。謂念佛三昧門。何者。於此三昧門中。悉能睹見一切諸佛及其眷屬嚴淨佛剎。能令眾生遠離顛倒。念佛三昧門者。於微細境界中。見一切佛自在境界。得諸劫不顛倒。念佛三昧門者。能起一切佛剎。無能壞者。普見諸佛。得三世不顛倒。時功德雲比丘告善財言。佛法深海廣大無邊。我所知者唯得此一念佛三昧門。餘妙境界出過數量。我所未知也。第八依海龍王經。時海龍王白佛言。世尊弟子求生阿彌陀佛國。當修何行得生彼土。佛告龍王。若欲生彼國者。當行八法。何等為八。一者常念諸佛。二者供養如來。三者咨嗟世尊。四者作佛形像修諸功德。五者迴願往生。六者心不怯弱。七者一心精進。八者求佛正慧。佛告龍王。一切眾生具斯八法。常不離佛也。問曰。不具八法。得生佛前不離佛不。答曰。得生不疑何以得知。如佛說寶雲經時。亦明十行具足得生淨土常不離佛。時有除蓋障菩薩白佛。不具十行得生已不。佛言。得生。但能十行之中一行具足無闕。餘之九行悉名清淨。勿致疑也。又大樹緊那羅王經云。菩薩行四種法。常不離佛前。何等為四。一者自修善法。兼勸眾生皆作往生見如來意。二者自勸勸他樂聞正法。三者自勸勸他發菩提心。四者一向專志行念佛三昧。具此四行。一切生處常在佛前不離諸佛。又經云。佛說菩薩行法有三十二器。何者。布施是大富器。忍辱是端正器。持戒是聖身器。五逆不孝是刀山劍樹鑊湯器。發菩提心是成佛器。常能念佛往生淨土是見佛器。略舉六門。餘者不述。聖教既爾。行者願生。何不常念佛也。又依月燈三昧經云。念佛相好及德行。能使諸根不亂動。心無迷惑與法合。得聞得智如大海。智者住於是三昧攝念行。於經行所能見千億諸如來。亦值無量恒沙佛。 第三問答解釋顯念佛三昧有種種利益。有其五番。第一問曰。今云常修念佛三昧。仍不行餘三昧也。答曰。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餘三昧。但行念佛三昧多故。故言常念。非謂全不行餘三昧也。第二問曰。若勸常修念佛三昧。與餘三昧能有階降以不。答曰。念佛三昧勝相不可思議。此云何知。如摩訶衍中說云。諸餘三昧非不三昧。何以故。或有三昧。但能除貪。不能除瞋癡。或有三昧。但能除瞋。不能除癡貪。或有三昧。但能除癡。不能除貪瞋。或有三昧。但能除現在障。不能除過去未來一切諸障。若能常修念佛三昧。無問現在過去未來。一切諸障悉皆除也。第三問曰。念佛三昧既能除障。得福功利大者。未審亦能資益行者。使延年益壽以不。答曰必得。何者。如惟無三昧經云。有兄弟二人。兄信因果。弟無信心。而能善解相法。因其鏡中自見面上。死相已現不過七日。時有智者教往問佛。佛時報言。七日不虛。若能一心念佛修戒。或得度難。尋即依教繫念。時至六日即有二鬼來。耳聞其念佛之聲竟無能前進。還告閻羅王。閻羅王索符。已注云。由持戒念佛功德生第三炎天。又譬喻經中。有一長者不信罪福。年已五十。忽夜夢見。剎鬼索符來欲取之不過十日。其人眠覺惶怖非常。至明求覓相師占夢。師作卦兆云。有剎鬼必欲相害不過十日。其人惶怖倍常。詣佛求請。佛時報云。若欲攘此。從今已去專意念佛。持戒燒香。然燈懸繒旛蓋。信向三寶。可免此死。即依此法專心信向。剎鬼到門。見修功德遂不能害。鬼即走去。其人緣斯功德。壽滿百年。死得生天。復有一長者。名曰執持。退戒還佛。現被惡鬼打之。第四問曰。此念佛三昧但能對治諸障唯招世報。亦能遠感出世無上菩提以不。答曰得。何者。如華嚴經十地品云。始從初地乃至十地。於一一地中。皆說入地加行道。地滿功德利。已不住道訖。即皆結云。是諸菩薩雖修餘行。皆不離念佛念法念僧。上妙樂具供養三寶。以斯文證得知。諸菩薩等乃至上地。常學念佛念法念僧。方能成就無量行願滿功德海。何況二乘凡夫求生淨土。不學念佛也。何以故。此念佛三昧即具一切四攝六度。通行通伴故。第五問曰。初地已上菩薩與佛同證真如之理。名生佛家。自能作佛濟運眾生。何須更學念佛三昧願見佛也。答曰。論其真如。廣大無邊。與虛空等。其量難知。譬如一大闇室若然一燈二燈。其明雖遍。猶為闇也。漸至多燈雖名大明。豈及日光。菩薩所證智雖地地相望自有階降。豈得比佛如日明也。 第五大門中有四番料簡。第一汎明修道延促。欲令速獲不退。第二此彼禪觀比挍勸往。第三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比挍。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往。 第一汎明修道延促者。就中有二。一明修道延促。二問答解釋。一明延促者。但一切眾生莫不厭苦求樂畏縛求解。皆欲早證無上菩提者。先須發菩提心為首。此心難識難起。縱令發得此心。依經終須修十種行謂信進念戒定慧捨護法發願迴向進詣菩提。然修道之身相續不絕。逕一萬劫始證不退位。當今凡夫現名信想輕毛。亦曰假名。亦名不定聚。亦名外凡夫。未出火宅。何以得知。據菩薩瓔珞經。具辨入道行位法爾。故名難行道。又但以。一劫之中受身生死尚不可數知。況一萬劫中徒受痛燒。若能明信佛經願生淨土。隨壽長短一形即至位階不退。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諸佛子等何不思量不捨難求易也。如俱舍論中。亦明難行易行二種之道。難行者。如論說云。於三大阿僧祇劫。一一劫中皆具福智資糧六波羅蜜一切諸行。一一行業皆有百萬難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難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論云。若由別有方便有解脫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勸歸極樂。一切行業悉迴向彼但能專至。壽盡必生。得生彼國。即究竟清涼。豈可不名易行之道。須知此意也。二問曰。既言願往生淨土。隨此壽盡即得往生者。有聖教證不。答曰。有七番。皆引經論證成。一依大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者。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故大經讚云。若聞阿彌陀德號。歡喜讚仰心歸依。下至一念得大利。則為具足功德寶。設滿大千世界火。亦應直過聞佛名。聞阿彌陀不復退。是故至心稽首禮。二依觀經。九品之內皆言。臨終正念即得往生。三依起信論云。教諸眾生勸觀真如平等一實。亦有始發意菩薩。其心軟弱。自謂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以常見佛故。永離惡道。四依鼓音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習念佛三昧。若能令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皆得往生。五依法鼓經云。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六如十方隨願往生經云。若有臨終及死墮地獄。家內眷屬為其亡者念佛及轉誦齋福。亡者即出地獄往生淨土。況其現在自能修念。何以不得往生者也。是故彼經云。現在眷屬為亡者追福。如餉遠人定得食也。第七廣引諸經證成。如大法鼓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常能繫意稱念諸佛名號者。十方諸佛一切賢聖常見此人。如現目前。是故此經名大法鼓。當知此人十方淨土隨願往生。又大悲經云何名為大悲。若專念佛相續不斷者。隨其命終定生安樂。若能展轉相勸行念佛者。當知此等悉名行大悲人也。是故涅槃經云。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挍量。又增一阿含經云。佛告阿難。其有眾生。供養一閻浮提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數量。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善心相續稱佛名號。如一搆牛乳頃。所得功德過上不可量。無有能量者。大品經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若人散花念佛。乃至畢苦。其福不盡故知念佛利大不可思議也。十往生經諸大乘經等並有文證。不可具引也。 第二次明此彼禪觀比挍勸往生者。但此方穢境亂想難入。就令修得。唯獲事定。多喜味染。又復但能伏業報生。上界壽盡多退。是故智度論云。多聞持戒禪未得無漏法。雖有此功德。是事未可信。若欲向西修習。事境光淨定觀易成。除罪多劫永定速進究竟清涼。如大經廣說。問曰。若西方境界勝可為禪定感。此界色天劣。不應為禪定招。答曰。若論修定因。該通於彼此。然彼界位是不退。并有他力持。是故說為勝。此處雖復修定剋。但有自分因。闕無他力攝。業盡不免退。就此說不如。 第三據此彼淨穢二境亦名漏無漏者。若論此處境界。唯有三塗丘坑。山澗沙鹵。棘刺水旱。暴風惡觸。雷電礔靂。虎狼毒獸。惡賊惡子。荒亂破散。三災敗壞。語論正報。三毒八倒。憂悲嫉妒。多病短命。飢渴寒熱。常為司命害鬼之所追逐。深可穢惡。不可具說。故名有漏。深可厭也。往生彼國勝者。據大經云。十方人天但生彼國者。莫不皆獲種種利益也。何者。一生彼國者。行則金蓮捧足。坐則寶座承軀。出則帝釋在前。入則梵王從後。一切聖眾與我親朋。阿彌陀佛為我大師。寶樹寶林之下任意翱翔。八德池中遊神濯足。形則身同金色。壽則命與佛齊。學則眾門並進。止則二諦虛融。十方濟運則乘大神通。晏安暫時則坐三空門。遊則入八正之路。至則到大涅槃。一切眾生但至彼國者皆證此益。何不思量不速去也。 第四引聖教證成。勸後代生信求願往者。依觀佛三昧經云。爾時會中有十方諸佛。各於華臺中結跏趺坐。於空中現。東方善德如來為首告大眾言。汝等當知。我念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彼佛出時。亦如今日說三乘法。彼佛滅後末世之中有一比丘。將弟子九人往詣佛塔禮拜佛像。見一寶像嚴顯可觀。觀已敬禮。目諦觀之。各說一偈用為讚歎。隨壽修短各自命終。即命終已即生佛前。從此已後恒得值遇無量諸佛。於諸佛所廣修梵行得念佛三昧海。既得此已。諸佛現前即與授記。於十方面隨意作佛。東方善德佛者。即我身是。自餘九方諸佛者。即是本昔弟子九人是。十方佛世尊因由禮塔一偈讚故得成為佛。豈異人乎。我等十方佛是。是時十方諸佛從空而下。放千光明顯現色身白毫相光。各各皆坐釋迦佛床。告阿難言。汝知。釋迦文佛無數精進百千苦行。求佛智慧報得是身。今為汝說。汝持佛語。為未來世天龍大眾四部弟子。說觀佛相好及念佛三昧。說是語已。然後問訊釋迦文佛。問訊訖已各還本國。 第六大門中有三番料簡。第一十方淨土共來比挍。第二義推。第三辨經住滅。 第一十方淨土共來比挍者有其三番。一如隨願往生經云。十方佛國皆悉嚴淨。隨願並得往生。雖然悉不如西方無量壽國。何意如此。但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先發心時。從此界去。於此眾生偏是有緣。是故釋迦處處歎歸。二據大經。法藏菩薩因中。於世饒王佛所具發弘願取諸淨土。時佛為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善惡國土精粗。悉現與之。於時法藏菩薩願取西方成佛。今現在彼。是二證也。三依此觀經中。韋提夫人復請淨土。如來光臺為現十方一切淨土。韋提夫人白佛言。此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是其三證。故知諸淨土中安樂世界最勝也。 第二義推者。問曰。何故要須面向西坐禮念觀者。答曰。以閻浮提云日出處名生沒處名死。藉於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薩願成佛在西悲接眾生。由坐觀禮念等面向佛者。是隨世禮儀。若是聖人得飛報自在。不辨方所。但凡夫之人身心相隨。若向餘方。西往必難。是故智度論云。有一比丘。康存之日誦阿彌陀經。及念般若波羅蜜。臨命終時告弟子言。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今在我前。合掌歸依須臾捨命。於是弟子依火葬法。以火焚屍。一切燒盡。唯有舌根一種與本不異。遂即收取起塔供養。龍樹菩薩釋云。誦阿彌陀經故。是以垂終佛自來迎。念般若波羅蜜故。所以舌根不盡。以斯文證。故知一切行業但能迴向。無不往也。故須彌四域經云。天地初開之時。未有日月星辰。縱有天人來下。但用項光照用。爾時人民多生苦惱。於是阿彌陀佛遣二菩薩。一名寶應聲。二名寶吉祥。即伏犧女媧是。此二菩薩共相籌議。向第七梵天上取其七寶。來至此界造日月星辰二十八宿。以照天下。定其四時奉秋冬夏。時二菩薩共相謂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西流也。 第三辨經住滅者。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眾生滅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眾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以斯文證。故知彼國雖是淨土。然體通上下。知相無相。當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七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門中此彼取相料簡縛脫。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偽。故勸向彼。 第一此彼取相料簡縛脫者。若取西方淨相。疾得解脫。純受極樂。智眼開朗。若取此方穢相。唯有妄樂。癡盲厄縛憂怖。問曰。依大乘諸經。皆云無相乃是出離要道。執相拘礙大免塵累。今勸眾生捨穢忻淨。是義云何。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凡相有二種。一者於五塵欲境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為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淨土雖言是相。名為解脫。何以得知。如十地經云。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諦。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於相求。方名無功用也。是故論云。七地已還惡貪為障。善貪為治。八地已上善貪為障。無貪為治。況今願生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豈是縛也。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是故淨土論云。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眾生大乘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也。又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 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偽者。若欲發心歸西者。單用少時禮觀念等。隨壽長短。臨命終時。光臺迎接。迅至彼方。位階不退。是故大經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轉者。不取正覺。此方多時具修施戒忍進定慧。未滿一萬劫已來。恒未免火宅。顛倒墜墮。故名用功至重獲報偽也。大經復云。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剎。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為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三塗因。滅三塗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捨。故名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迴願向西。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第八大門中有三番料簡。第一略舉諸經。來證。勸捨此忻彼。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挍。第三釋往生意。 第一略舉諸大乘經來證皆勸捨此悕彼者。一謂耆闍崛山說。大經二卷。二觀經一部。王宮耆闍兩會正說。三小卷無量壽經。舍衛一說。四復有十方隨願往生經明證。五復有無量清淨覺經二卷一會正說。六更有十往生經一卷。諸餘大乘經論指讚處多。如請觀音大品經等。又如龍樹天親等論。歎勸非一。餘方淨土皆不如此丁寧。 第二彌陀釋迦二佛比挍者。謂此佛釋迦如來八十年住世。暫現即去。去而不返。比於忉利諸天。不至一日。又釋迦在時。救緣亦弱。如毘舍離國救人現患等。何者。時毘舍離國人民遭五種惡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兩耳出膿。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無聲。五者所食之物化為粗澀。六識閉塞猶如醉人。有五夜叉。或名訖拏迦羅。面黑如墨而有五眼。狗牙上出吸人精氣。良醫耆婆盡其道術。所不能救。時有月蓋長者。為首部領病人。皆來歸佛叩頭求哀。爾時世尊起無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汝等一心合掌求見。於是大眾皆從佛勸合掌求哀。爾時彼佛放大光明。觀音大勢一時俱到說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復如故。然二佛神力應亦齊等。但釋迦如來不申己能。故顯彼長。欲使一切眾生莫不齊歸。是故釋迦處處歎歸。須知此意也。是故曇鸞法師正意歸西故。傍大經奉讚云。安樂聲聞菩薩眾。人天智慧咸洞達。身相。莊嚴無殊異。但順他方故列名。顏容端正無可比。精微妙軀非人天。虛無之身無極體。是故頂禮平等力。 第三釋往生意者。就中有二。一釋往生意。二問答解釋。第一問曰。今願生淨土。未知作何意也。答曰。只欲疾成自利利他利物深廣。十信三賢攝受正法。契會不二。見證佛性。明曉實相。觀照暉心。有無二諦。因果先後。十地優劣。三忍三道。金剛無礙。證大涅槃。大乘寬運。欲無限時住。為盡無邊生死海故。問有三番。問曰。願生淨土擬欲利物者。若爾。所拔眾生今現在此。已能發得此心。只應在此拔苦眾生。何因得此心竟。先願生淨土。似如捨眾生自求菩提樂也。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如智度論云。譬如二人俱見父母眷屬沒在深淵。一人直往。盡力救之。力所不及。相與俱沒。一人遙走。趣一舟船。乘來濟接。並得出難。菩薩亦爾。若未發心時。生死流轉與眾生無別。但已發菩提心時。先願往生淨土。取大悲船乘無礙辯才。入生死海濟運眾生。二大論復云。菩薩生淨土。具大神通。辯才無礙教化眾生時。尚不能令眾生生善滅惡。增道進位。稱菩薩意。若即在穢土拔濟者。闕無此益。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也。三大經讚云。安樂佛國諸菩薩。夫可宣說隨智慧。於己萬物亡我所。淨若蓮華不受塵。往來進止若汎舟。利安為務捨適莫。彼己猶空斷二想。然智慧炬照長夜。三明六通皆已足。菩薩萬行觀心眼。如是功德無邊量。是故至心願生彼。 第九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苦樂善惡相對。第二明彼此壽命長短比挍。 就初段中有二。一苦樂善惡相對。二引大經為證。初言苦樂善惡相對者。在此娑婆世界。雖有苦樂二報。恒以樂少苦多。重則三塗痛燒。輕則人天刀兵疾病相續連注。遠劫已來無有斷時。縱有人天少樂。猶如泡沫電光速起速滅。是故名為唯苦唯惡。彌陀淨國水鳥樹林常吐法音明宣道教。具足清白能令悟入。二引聖教為證者。淨土論云。十方人天生彼國者。即與淨心菩薩無二。淨心菩薩即與上地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忍。故更不退轉。又引大經四十八願中有五番大益。第一大經云。有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二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三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宿命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四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天耳通。下至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五云。十方人天來生我國。不得他心智。下至不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欲論彼國利益之事。難可具陳。但當願生。必不可思議。是故彼方唯善唯樂。無苦無惡也。 第二明壽命長短者。此方壽命大期不過百年。百年之內少出多減。或生年夭喪。乃至童子身亡。或復胞胎傷墮。何意然者。良由眾生作因時雜。是以受報亦不得齊同也。是故涅槃經云。作業時黑。果報亦黑。作業業時白。果報亦白。淨雜亦爾。又據淨度菩薩經云。人壽百歲。夜消其半。即是減卻五十年也。就五十年內。十五已來未知善惡。八十已去昏耄虛劣。故受老苦。自此之外唯有十五年在。於中外則王官逼迫長征遠防。或繫在牢獄。內則門戶吉凶眾事牽纏。忪忪常求不足。如斯推計。可有幾時得修道業。如此思量。豈不哀哉。何得不厭。又彼經云。人生世間。凡經一日一夜。有八億四千萬念。一念起惡。受一惡身。十念念惡。得十生惡身。百念念惡。受一百惡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惡。惡即遍滿三千國土。受其惡身。惡法既爾。善法亦然。一念起善。受一善身。百念念善。受一百善身。計一眾生一形之中。百年念善。三千國土善身亦滿。若得十年五年念阿彌陀佛。或至多年。後生無量壽國。即受淨土法身。恒沙無盡不可思議也。今既穢土短促命報不遠。若生阿彌陀淨國。壽命長遠不可思議。是故無量壽經云。佛告舍利弗。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十方人天往生彼國者。壽命長遠億百千劫。與佛同等。故號阿彌陀。各宜量此利大皆願往生也。又善王皇帝尊經云。其有人。學道念欲往生西方阿彌陀佛國者。憶念晝夜一日若二日或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至六日七日。若復於中欲還悔者。聞我說是善王功德。命欲盡時。有八菩薩。皆悉飛來迎取此人。到西方阿彌陀佛國中。終不得止。自此已下又引大經偈為證。讚云。其有眾生生安樂。悉具三十有二相。智慧滿足入深法。究暢道要無障礙。隨根利鈍成就忍。三忍乃至不可說。宿命五通常自在。至佛不更雜惡趣。除生他方五濁世。示現同如大牟尼。生安樂國成大利。是故至習願生彼。 第十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依大經引類證誠。第二釋迴向義。 第一依大經引類證誠者。十方諸佛無不勸歸西方。十方菩薩無不同生。十方人天有意齊歸。故知不可思議事也。是故大經讚云。神力無極阿彌陀。十方無量佛所讚。東方恒沙諸佛國。菩薩無數悉往覲。亦復供養安樂國。菩薩聲聞諸大眾。聽受經法宣道化。自餘九方亦如是。 第二釋迴向義者。但以一切眾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願成佛心。然依所修行業未滿一萬劫已來。猶未出火界。不免輪迴。是故聖者愍斯長苦。勸迴向西。為成大益。然迴向之功不越於六。何等為六。一者將所修諸業迴向彌陀。既至彼國還得六通濟運眾生。此即不住道也。二迴因向果。三迴下向上。四迴遲向速。此即不住世間也。五迴施眾生悲念向善。六迴入去卻分別之心。迴向之功只成斯六。是故大經云。其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然勝進超出常倫諸地之行。至成佛道更無迴復之難。故大經讚云。安樂菩薩聲聞輩。於此世界無比方。釋迦無礙大辯才。設諸假令示少分。最賤乞人並帝王。帝王復比金輪王。如是展轉至六天。次第相類皆如始。以天色像喻於彼。千萬億倍非其類。皆是法藏願力為。稽首頂禮大心力。 第十一大門中略作兩番料簡。第一勸一切眾生。託善知識作向西意。第二死後辨生緣勝劣。 第一勸託善知識者。依法句經。與眾生作善知識。有寶明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善知識也。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往於實際。然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一切諸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絙繩。能挽拔汝等出生死故也。又勸。雖與眾生作善知識。必須歸西。何以故。由住斯火界違順境多。多有退沒難出故也。是故舍利弗於此發心修菩薩行。已經六十劫。逢惡知識乞眼因緣。遂即退轉。故知火界修道甚難。故勸歸西方。一得往生。三學自然勝進萬行普備。故大經云。彌陀淨國無造惡之地如毛髮許也。 第二次辨眾生死後受生勝劣者。此界眾生壽盡命終。莫不皆乘善惡二業。恒為司命獄率妄愛煩惱相與受生。乃從無數劫來。未能免離。若能生信歸向淨土。策意專精。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聖眾光臺迎接行者。歡喜隨從合掌乘臺。須臾即到。無不快樂。乃至成佛。又復一切眾生造業不同有其三種。謂上中下。莫不皆詣閻羅取判。若能信佛因緣願生淨土。所修行業並皆迴向。命欲終時。佛自來迎不于死王也。 第十二大門中有一番。就十往生經為證勸往生也。如佛說生阿彌陀佛國。為諸大眾說觀身正念解脫。十往生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觀身之法。其事云何。唯願說之。佛告阿難。夫觀身之法者。不觀東西。不觀南北。不觀四維上下。不觀虛空不觀外緣。不觀內緣。不觀身色。不觀色聲。不觀色像。唯觀無緣。是為正真觀身之法。除是觀身十方諦求。在在處處更無別法而得解脫。佛復告阿難。但自觀身。善力自然。正念自然。解脫自然。何以故。譬如有人精進直心得正解脫。如是之人。不求解脫。解脫自至。阿難復白佛言。世尊。世間眾生若有如是正念解脫。應無一切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佛告阿難。世間眾生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皆由多虛少實無一正念。以是因緣。地獄者多。解脫者少。譬如有人。於自父母及以師僧。外現孝順。內懷不孝。外現精進。內懷不實。如是惡人報雖未至。三塗不遠。無有正念。不得解脫。阿難復白佛言。若如是者。更修何善根得正解脫。佛告阿難。汝今善聽。吾今為汝說。有十往生法可得解脫。云何為十。一者觀身正念常懷歡喜。以飲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彌陀佛國。二者正念以甘妙良藥施一病比丘及一切眾生。往生阿彌陀佛國。三者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於一切。往生阿彌陀佛國。四者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心常懷歡喜往生阿彌陀佛國。五者正念孝順於父母。敬奉於師長。不起憍慢心。往生阿彌陀佛國。六者正念往詣於僧房。恭敬於塔寺。聞法解一義。往生阿彌陀佛國。七者正念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戒齋。不破一。往生阿彌陀佛國。八者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於房舍。常詣於善師。往生阿彌陀佛國。九者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於禪定。護法不惡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佛國。十者正念若於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教化無量眾生。如是諸人等悉皆得往生。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山海慧。白佛言。世尊。彼阿彌陀國有何妙樂勝事。一切眾生皆願往生彼佛告山海慧菩薩。汝今應當起立合掌正身向西。正念觀阿彌陀佛國。願見阿彌陀佛。爾時一切大眾亦皆起立合掌。共觀阿彌陀佛。爾時阿彌陀佛現大神通。放大光明照山海慧菩薩身。爾時山海慧菩薩等即見阿彌陀佛國土。所有莊嚴妙好之事皆悉七寶。七寶山七寶國土。水鳥樹林常吐法音。彼國日日常轉法輪。彼國人民不習外事。正習內事。口說方等語。耳聽方等聲。心解方等義。爾時山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睹見彼國。勝妙利益不可思議。我今願一切眾生悉皆往生。然後我等亦願生彼國。佛記之曰正觀正念得正解脫。皆悉生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正信是經。愛樂是經。勸導眾生。說者聽者悉皆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有如是等人。我從今日常使二十五菩薩護持是人。常令是人無病無惱。若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行住坐臥無問晝夜常得安穩。山海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頂受尊教。不敢有疑。然世有眾生。多有誹謗不信是經。如是之人於後云何。佛告山海慧菩薩。於後閻浮提或有比丘比丘尼。見有讀誦是經者。或相瞋恚。心懷誹謗。由是謗正法故。是人現身之中來致諸惡重病。身根不具。聾盲瘖啞。水腫鬼魅。坐臥不安。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或乃致死墮於地獄。八萬劫中受大苦惱。百千萬世未曾聞水食之名。久後得出。在牛馬豬羊為人所殺。受大極苦。後得為人。常生下處。百千萬世不得自在。永不聞三寶名字。是故無智無信人中莫說是經也。 撰集流通德。普施於一切。先發菩提心。同歸向淨國。皆共成佛道。 安樂集卷下 此集版有古今。古版殊誤。世所現行凡有六本。曰寬元(往成刻)曰弘安(悟阿重刻。今共稱為古本)曰正保。日明曆。曰寬文(三本俱以古本為範)曰元祿(義山刻。稱校觀中尋弘等諸本。務修文字今稱為山本)又別有崎陽所刻一本(今稱為崎陽本。有人誤為明本者非辨如隨聞載)其他則慧琳音義以降。諸注家亦不鮮也。往往各辨魚魯。不無少差。特至本立老師。承襲離塵演暢兩講主之說。乃有正錯作。專辨定錯簡。同室耆老芳山僧樣二師各補其缺漏。庶乎逢河之源與。本立老師有嘗言曰。精刻本集以紹繼師意者。業期他日。不果而寂。老師吾先師之義兄。先師亦有校鐫之志。嘗向干耋。既蒙公許。桑榆暮景亡幾亦寂。屬纊之際。託於(不肖)尚以斯事。於戲(朴)之無狀。不敢所當。而遺命不可辭也。強以應承。爾來幻緣鞅掌。身亦善病。荏苒裘葛三更。既及禫禮。不覺惻然嘆曰。二老歸寂。而一編未上木。嗚呼。事之間關。何至于斯也。遺志不啻。雖(朴)不肖。豈當廢閣。於是乎躬不自揣。黽勉事。一賴演慈院訂本。更校諸刊標揭異同。折衷改竄則(予)豈敢乎。且撮正錯要。聊便省覽。未得全其二老志者。辜拄(朴)之無似耳。冀者四方同志刪之補之。 維 寬政第七龍集乙卯秋 南湖西幻住釋龍磎朴素欽識 安樂集二卷。寬元以降繡梓而行世者。文字間有差誤。今會聚橫川觀中。三井尊弘。梅尾明慧。根來深淵。黑谷慧鎮等若干本。而偶以校焉。其當不之辨而判然。趨捨之彼此之間。以為一本。至于其猶預而未可決。則闕而一任於後學也。且句逗四聲副之字傍以使讀者易掛于牙齒耳。 元祿十一(寅戉)年正月二十五日。禪蓮社釋義山募刻 安樂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