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群疑論第一

    西都千福寺大德懷感
    輸入者 劉映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譚海云

問曰。有幾身。淨土有幾種。
釋曰。三身。土三土三身者。一法性身。二受用身。三變化身。土三種者。一法性土二受用土。三變化土法性身法性土受用身受用土變化身變化土法性身土。俱以真如清淨法界。以為體性。如般若說。彼如來妙體法身諸佛如法體性經文師利禮云。無色無形相。無根無住處。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維摩經云。如自觀實相觀佛亦然。法性土者。如般若云。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又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云。十方佛國皆如虛空。雖身土一真如。夫如者不不異。而法性身法性土者。此以覺照性義名身法真理體名土。是施設安立諦門說。二受身土者。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土。二受用身土。自受用身土。以菩薩行八萬四千波羅蜜行。修習圓滿恒沙德。自利利他四智周圓淨五蘊等。為自受用身體。即以智上所現微細周遍廣大清淨四塵佛與佛乃能知見。自受用身所依止處。為自受用土體。受用身土者。為初地已上諸大菩薩平等性智。擊發鏡智利他功德。隨其所應現一分相。為受用身體性變化身土者。為於地前菩薩二乘凡夫。以成所作智。擊發鏡智利他功德。隨其所應現一分粗相。為變化身體性。此受用變化二土體性三。一歸真體。二攝相歸心體。三本末別明體。歸真體者。一切眾法。皆以真如為體。此報化二土。即以真如為體。二攝相歸心體者。此報化二土。皆如來淨心所現。故維摩經云。隨其淨即佛土淨。即唯識論攝大乘論等明。一切萬法不離心。三本末別明體者。此淨土。俱以莊嚴為體。
問曰。今此西極樂世界。三種土中。是何土攝。
釋曰。此三釋。一是受用土。以佛身高六萬億恒河由旬。其中一生補處眾苦等故。是於受用土。二言。變化土。有何聖教。言佛高六萬億恒河由旬等。即證是於受用身土。何妨淨土變化之身。高六萬億恒河由旬。以觀經等皆說為凡夫眾生往生淨土。故變化土。三通二土地前變化土地上受用土。同其一處。各隨自心所見各異。故通二土此經言。是阿彌陀佛凡夫境。丈六觀也。
問曰。前第一釋。若是受用土者。云何地前凡夫生。若變化土者。云何地上聖人生。
釋曰。計彼地前菩薩聲聞凡夫。未證遍滿真如未斷人法二執識心粗劣。所變淨土。不可同於地上大菩薩微細智心所變微妙受用淨土。然以阿彌陀佛殊勝本願增上緣力。令彼地前小行菩薩等。識心雖劣。依託如來本願勝力。還能同彼地上菩薩所變淨土微妙廣大清淨莊嚴亦得見。故名受用土佛地論等說初地受用土地前菩薩生變化土。此據自力。分判地前地上二土別。不據他力別願勝緣而說。只如肉眼論言唯見障內色。唯見欲不見色界中知不是中知。然法華經說。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外彌樓山等。乃至尼吒天色。豈不是肉眼能見障外等色。及色界諸天色耶。又解深密經攝大乘論等說照鏡自見本面。以彼鏡中有面像。當見自面黑白之精。此扶根塵與眼根合。何扶根色塵。此豈不是中知。若言見障外色界及自扶根色塵者。便與論文相違。若不見者。復與經文相違。故知。佛地論師。據大分自因而說。不據他殊勝力別緣而說。而自在所生色。非是色塵。不所見。若大威德定。所變自在所生色。即能令凡夫所見。今此亦爾。以本願力。令彼地前菩薩等生受用土。不可一向判令不生也。又如觀經第九觀云。阿彌陀佛金色身高六萬億恒河由旬八萬四千相好受用身佛。非是地前所能觀見。下文言。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故知乘宿願力。觀見受用之身。亦乘宿願之力。生受用土佛地論中亦是問。前說淨最極自在淨識為相云何中有聲聞等。而不相違。有何相違。諸聲聞等同菩薩見。同菩薩見故妙法一論師言。或復如來神力加被。令暫得見聞妙法。此是如來不思議力。不可難以根地度等。此師意明。說佛地經時。在地受用土。諸聲聞淨土。聞佛地經。此由如來不思議力。彼是一時化緣。令暫得見。今此是不可思議本願力。令亦生。斯有何過也。
問。若然者此亦過。地前不合受用土。以乘本願生亦可。地上不合自受用土。應乘本願生。
答。自受用土為自。不可乘願令他用。受用土既為他。乘彼勝緣亦得往生。又自受用土極微妙。不可乘願而生。受用土為他現。縱有微妙令下見。又受用土本願。乘其本願凡夫生。自受用土本願。為此不令菩薩見。
問。自受用土為自。他亦若自義不成。自受用土佛同見。他佛得自義
答。究竟解脫身一如應他自。菩薩惑障未除盡。不可生佛自土中。如是多問答。不可一一具說。諸有智者。隨義應思也。又縱令地前菩薩等。自識分見粗相淨土不見微妙清淨國土。同諸菩薩微妙清淨寶土。然以諸大菩薩受用法樂一切身心憂苦。有無清淨喜樂恐怖。或喜樂。或厭離。或疑。故亦得受用土。又起信論云。從初發意乃至菩薩究竟心所見者報身。此之論文已通地前。得受用身。若得受用身。何妨受用土。此以義。佛地論一師所解。或信文。據初地已上發心見佛。言變化土地上菩薩生者。此有現一身理通報化。隨宜見者凡聖各別何妨。下不得生上受用土。以下不能見妙之土。又業劣弱不得往生。上能見下。為欲接引地前凡夫生變化土。有何妨廢。又地上菩薩生變化土者。皆是化身。亦過。
問曰。極樂世界既許凡夫生。未知。為是有漏土。為是無漏土。
釋曰。如來所變土。佛心無漏。土還無漏凡夫之心未得無漏。依彼如來無漏土上。現作有漏土。而生其中。若約如來本土而說。則亦得名無漏土。若約心所變之土而受用者。亦得說生有漏土。雖有漏以託如來無漏之土。而現故。極似無漏眾惡過患。
問曰。若是有漏土。三界之中何界所攝。
釋曰。此有二釋。有漏淨土色界攝。以有漏不離五界故。三界有漏有漏三界。既言有漏。即三界攝。若未離欲界欲。以欲界生得善或方便善。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三福行又十六觀等。以此善根淨土。此心所變即欲界攝。若已離欲。得色界心。十六觀淨土色界攝。故彼淨土欲色二界無色界眾生無實色身淨土。以淨土莊嚴故。無色界攝。定心示現其理可然。彼淨土寶地上者。是於欲界虛空中者。是色天。故無量壽經阿難白佛言。彼佛國須彌山。其四天王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言。第三炎天乃至究竟天。皆依何往。阿難白佛言。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言。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業之地。故能爾耳。下卷言。爾時佛告阿難。汝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不。以此准知。彼之淨土有漏心所變。即欲色二界攝。二釋雖是有漏所變淨土不得為是三界攝。
問。既是有漏識心所變。有漏三界攝。有漏心而三界攝。心既三界攝。所現淨土寧非三界耶。
釋。雖知有漏體性三界。然以別義。但得名有漏。不得三界。故三界名局。有漏名寬。只如凡夫西方非五趣攝。故無量壽經言。橫截惡趣惡趣自然閉。又阿彌陀經言。彼佛國三惡趣等。又無量壽經言。彼國眾生非天非人順餘方。故人天之號。故彼土無五趣。既許生是凡夫。而非五趣所攝。何妨土名有漏。而非三界所收。
問。彼土凡夫是人是天。於義何廢。經文但言三惡趣。何妨人天趣耶。而經言非天非人者。此說大菩薩等非天非人順餘方故人天之名。非據凡夫往生者。凡夫生彼。或是人趣。或是天趣。於理妨。
答。若是凡夫淨土。是人天趣者。若是人趣人趣四。為是閻浮提人。為是東西二洲及北鬱單越人趣耶。若是天趣。為是四天王天乃至色界尼吒天耶。若是四天下人趣者。彼北鬱單越。應是八難之中鬱單越難。若是色界等。應是長壽天難。此是難處。云何淨土。勸眾生生耶。若言是人趣不得四天下人等。亦得名天趣。而非四天王天等。若然者。四天下外。別人趣耶。四天王天等外。別天趣等耶。若言者。何即淨土眾生人天。非四天下人天耶。亦有淨土有漏三界有漏。其義何妨。若言四天下人趣等外。無別人趣四天王天無別天趣淨土凡夫亦得名凡夫不得人趣天趣者。何妨淨土亦得名有漏。不得三界也。以彼五趣例此三界。其義顯然。不可迷執也。又諸法相中。有寬有狹。只如世間名寬有漏名局。有漏名寬三界名局。三界名寬四生名局。四生名寬五趣名局。何者只如如所變穢惡國土。雖似三界非如三界。雖是無漏而名世間。此則世間名寬有漏名局。有漏名寬三界名局者。即是凡夫有漏識心所淨土。亦得名有漏。不得三界。故大智度論言。淨土三界無欲故非欲界居故非色界。有形故非無色界。此論義意。非是淨土無漏識心所現淨土三界。但有漏識心所淨土器世間相布置法用安立有情利樂等事。不同於此三界等相。名非三界也。三界名寬四生名局者。四生唯取異熟五蘊有情世間三界三性器世間。故三界名寬。四生名局也。四生名寬五趣名局者。中有化生而非是五趣。及淨土眾生等是化生非趣。如是名字寬狹。體性差別。此論等此不同。豈有漏識心所淨土之言則令是三界攝也。又如第八識三名。一名阿賴耶。二名阿陀那。三名異熟。若得阿羅漢辟支佛果。及入八地諸菩薩所有第八識。但名阿陀那。及名異熟不得阿賴耶。豈阿賴耶名。即遣阿羅漢第八識執持諸法種子耶。豈以三界名。而令凡夫眾生生淨土有漏識變化淨佛國土受用種種大乘法樂也。又託如來無漏淨土。雖以有漏心現其淨土。而此淨土本性相土。土亦非相應縛縛。不增煩惱。如有漏心緣滅道煩惱不增。猶如觀日輪損減眼根也。故非三界。非三界繫煩惱增也。
問。若不許是色界攝者。何因無量壽經乃至淨居天等。
答。此是施設為天。不可即為實天分色界也。若實天者。如來淨心所變。豈是色界攝。又言若是色界者。已下欲天為勝為劣。若劣者。如何色界反劣欲界。若勝者娑婆世界兩界勝劣不同。色有情優劣差別。彼土亦爾。色界欲界。何因四弘誓願。說國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彼色界形既勝欲形。如何說同。故知假安立說為淨居天等。非實即是色界也。於前解初為正。異熟識實有情。生彼眾生菩薩未滅異熟。何得說彼非實天人
問曰。若凡夫所變淨土有漏。非三界所。感之生彼者。不同餘人天造惡受苦果。說非人天。如勝鬘經。說變易生死三界攝。非彼生死報。是化生非人天趣者。未淨土化生凡夫三界瓔珞經說。三界眾生者。是洴沙王國多偈師義。非佛說。故是三界身。三界身耶。依此後解復為斯問。
釋曰。此何所惑更為斯問。淨土器世間有漏識心所變。而不得三界有漏義寬。三界義局。淨土凡夫但名化生有情不得人天二趣。此即四生義寬。五趣義局。今此亦爾。雖是凡夫有漏之身。不得三界身也。
問曰。此義更難。若爾者即應身三界之身。三界之業。若三界者。當在娑婆孝養父母修行三福。作十六觀念佛等業。此等業當起之時。未得色界心。即是欲界生得聞慧思慧心。若得色界定。即是色界修慧之心。色界已。西方。既是色界生得聞慧修慧心。無漏不能感報。業既是其界所攝。以業招報。還須三界所收。因果決然。豈得乖斯道理。而淨土非是三界之身耶。
釋曰。前言是其有漏非是三界。已廣成立。此但失名。而不失體。斯有何過更復重徵。雖知造業之時此業是於欲色二界有漏善心。有漏善心所感之報。即是淨土之形。不名欲色界攝。而此業報以果攝因。不得色界業。但得淨土之業。若言是色界身起色界心而造於業者。寧容不是色業者。欲界所感人天受報。極長不過萬六千歲。若感淨土遂得壽命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豈欲界能感彼命無量阿僧祇劫耶。斯亦乘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弘誓願力。令其業力感報極長。非是凡夫所測度。經文顯然。不可不信大乘道意趣難知。諸佛境界非凡所測。但知仰信專誠修學。不可一一諸法相楷是非。論是三界三界也。
問曰。凡夫眾生淨土凡夫得無漏淨心。隨心所變土還有漏有漏之土即名穢國。何得亦淨土
釋曰。淨有種。有真實淨。有相似淨。有究竟淨。究竟淨。真實淨者。謂無漏善心。相似淨者。謂有善心究竟淨者。謂諸佛世尊。非究竟淨者。謂十地已下乃至凡夫有體淨相穢。有體穢相淨。有體相俱淨。有體相俱穢。體淨相穢者。謂佛心無漏清淨。故所現之土亦復清淨。然所現土現於穢名體淨相穢。故維摩經言。為欲度斯劣人。故示是眾不淨土耳。體穢相淨者。如十地已還本識有漏七識地前凡夫一切有漏心所淨土。是有漏為體穢。以如來清淨佛土。自識變淨土相現。故名相淨也。相俱淨者。如佛及十地已還無漏心中所現淨土名體相俱淨。相俱穢者。如有漏心所穢土等。是也。今此西方。雖是凡夫。然前第句。體穢相淨也。
問曰。如維摩經說。若菩薩淨土。當淨其心。隨其淨即佛土淨。此之淨經文。乃約十地菩薩方名淨心。如何凡夫欲生淨土。若言淨土。應言己淨其心。且凡夫見修諸惑紛綸競起。無暫時停。今既不淨其心。如何淨土
釋曰淨土種。非是一途。有究竟淨心。有未究竟淨心有漏淨心有無淨心有相淨心有無淨心。有伏現行淨心。有斷種淨心。有自力淨心。有他力淨心。其義非一。不可為難。諸佛如來逗機說法。或就究竟作語。或就未究竟為語。如是等說不定。不可唯依維摩經究竟淨心十地之位淨土淨之文。不信觀經現行惑。依藉他力西方。云不淨不生淨土。譬如得通之人方能陵空。何妨未得通依得通者亦陵空也。又彼言淨。謂究竟淨心能為有情無漏淨土。今往生淨土。謂依佛淨相而現其淨土。彼本此末。依他他依。師弟道殊遂分勝劣。彼據勝說。此約下論。不相妨也。
問曰。彼西方淨土之處為亦穢土不。者如何名淨土無者亦如盧舍那佛千葉蓮花一一花上有百億國。此一一國皆是穢土。如何蓮花藏世界盧舍所坐花之座淨葉之上而穢土。又身子見穢。淨。此並二土處而現。何故極樂淨土。而無穢土耶。
釋曰。此有二釋。一云極樂世界淨土。於彼方穢土相。以是淨土淨妙故。者。有亦淨亦穢之過。又色法質礙不可處。穢淨二相現行不相容故。雜亂過故。觀經等文曾不說故。四十八願無斯願故。者。往生眾生應亦生故。亦應得見。不生不見。故知無也。有說。亦穢土不相障礙。言色法不相容受。此是小乘不了之教。穢兩土皆遍十方無邊限故。穢土淨土。如盧舍那淨花王座有千百億穢土之相。皆悉淨處穢。穢處有淨。不雜染。不相障礙。各隨所穢不同。各隨所淨土穢土。如前所難並是小乘。非大乘宗如是說。廣如攝大乘論等及諸大乘經所說。不煩廣述。雖知穢可成。然彼西方唯淨非穢。眾生不生彼故。經唯說淨不說穢相。令餘方眾生欲生彼故。
問曰。如法師淨土論說。二土異見。為異見。為質而見。彼釋言。質不成故穢虧盈。質不成故搜玄即冥。質不成故緣起萬形。雖釋文義幽隱。請為開示。廣陳玄旨
釋曰。法師慧悟開明。神襟俊爽。制造斯論。妙窮深旨。于大乘經義未周。已能作推尋。實為菩薩。可謂。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旨性空。然且文隱義深。讀者罕知其趣。今當為子廣宣其義。穢兩土由二業。令其穢相。此穢心現。淨土淨。穢土穢。各由心。心既有殊。土寧稱一。故曰質不成故穢虧盈。佛未指按地。穢盈而淨虧。佛已指按地。淨盈而穢虧。如維摩經說。故知。身子二心各異。所現之土穢有殊。不可言其一。故曰質不成故穢虧盈。雖復穢兩心現二土。心有兩體。土成二相。然不相障礙。不可言有淨無穢。淨。別處而現而障礙。以穢故。故曰質不成故搜玄即冥。搜者搜求也。玄者幽玄者。搜其幽玄旨趣。穢兩相冥然同在一處。不可分成二所也。計此應言質雖成搜玄即冥。此法師猶未全解唯識義。故以一處質不成也。亦可。穢相殊其體二。搜其實體一如。故言搜玄即冥。質不成故緣起萬形者。此穢土處現。而二相別。皆由兩業因緣差別現種種棘林瓊樹瓦礫珠璣。從緣所生依他起性。方成土相。不同於彼空花龜毛兔角遍計所執性情有體無無形質體。故曰質不成故緣起萬形也。
問曰。二土處者。此二土相雖珠璣瓦礫穢有殊。莫不皆是四塵香味四大所造地水火風八微合成質礙為性。如何時諸微不障。壞彼色性質礙能。既法相違。義難通釋。請除此滯。以顯微言。
釋曰。唯執極微質礙性。此乃是薩婆多部執異計。豈是大乘通相妙旨。只如大乘時節長短世界小皆悉不定。時即演七日為其一劫。促千載而為片時。量即納須彌芥子。內巨海於毛孔。豈限長短巨細者哉。質礙亦爾。礙無定礙。其礙即以木礙木。以石礙石也。不礙者。人水鬼火天珠魚宅。本一處。何方。以茲類彼義可知矣。故身子丘坑本無別處淨剎豈指殊方。蓋由萬境萬心。隨穢。唯識妙旨豈局質礙者哉。
問曰。有漏之心體既是穢。穢心所現諸器世間。只應能穢土之相。如何能現淨土之相。如彼無漏淨心所現出過三界淨土相耶。若彼穢心能現淨相維摩經何故說言。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國嚴淨也。
釋曰。體既是淨。得現穢相。何妨是其穢而得現其淨相。故一心之上種種穢等相。心有多功能。現多相。又由以本願眾生。令為現淨土眾生宿。於所有大願。深厭穢心。修清淨行。詫彼如來淨土相上。雖是有漏。而能現彼清淨佛土。還如世尊所現無漏清淨佛土。此他力增上緣。令此有漏之心現其淨土相也。又神力。能令人見不見淨。世界九百萬菩薩來此娑婆。唯見穢國不見淨土。或能令下人見不見穢。如以指按地。令舍利弗等見三千世界純是珍寶莊嚴。若令穢俱見。如寶蓋之中現十方淨土及此穢國也。今此淨土者。蓋是諸佛之力。不可以凡夫之智測量大聖作此疑難。但須修行也。
問曰。如大品經等。說內空外空內外空等。今淨土即是外空眾生即是內空。既爾有何眾生為能生。有何淨土為所生。又維摩經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何為空。答曰。以空空等。又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維摩詰言。如第五大第六陰第七情三入十九界等。法花經言。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般若經言。如來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又言。實眾生滅度者。如是大乘經究竟了教。咸言諸法空寂。何因今日說有西方淨土。為所生之土。眾生為能生之人。勸人著相起行不了義經。此乃不得諸佛深義。取著有相。不名大乘法也。
釋曰。如向所說。大乘空義究竟了教。深生敬信。不敢誹謗。究竟出離二種生死。斷人法執。涅槃一門。更二路。小行菩薩二乘凡夫。修菩薩行欲求佛果。未無生法忍。不免退轉輪迴。非種種法門句義。依之修學出世。如何所引諸大乘經。說畢竟空人法相。此等教是真佛說。今觀經等。所說西淨佛國土。勸諸眾生往生其國。此亦是於真佛言教。既俱佛說。並為真語。何為將彼空經。難斯淨教。信彼謗此。豈成理也。然佛說不離二諦。一俗諦。二第一義諦俗諦因緣生法。依他起性非有似有。第一義諦無相真法圓成實性。諸聖內證妙有有。然其二諦非一非異。以真統俗。無俗不真。即一切諸法歸寂滅。若不以真攝俗。即一切諸法會故有。緣離故無。萬法宛然。不可言無也。佛或破眾生相。令歸無相人法二執見修兩惑。偏明第一義諦一切皆空。眾生捨凡成聖。善。欲求淨土厭離穢土。具說種種法界因果差別凡聖兩位二土。今遣捨穢歸淨隔凡成聖。即於此門中。說種種諸法。皆為成就佛法利益眾生。化宜方便逗機善巧。理宜此。故教有二門。不可讀第一義諦之經畢竟無相之理。即謂淨土因果等教將非是佛真言。不為究竟之說。便謗而不信也。不可讀種種因果差別言教不信一切空寂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無相玄宗。便毀而不持也。此即於諸大乘經三藏聖教。有讚有毀。懷疑懷信。亦善法。亦造重罪。具足闡提。如輪經具明其罪。可須俱生敬信。善會二宗旨趣也。故維摩經言。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能分別諸法相者。此世諦門說也。於第一義不動者。此依第一義諦門說也。又言。諸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諸法生。不不無者。第一義諦無等四句也。諸法生者世諦。從因緣世間出世間種種諸法生也。又言。雖觀諸佛國永寂皆空。而不畢竟寂滅。是菩薩行。雖成就一切諸法。而諸法相。成就一切諸法者。世諦法也。而諸法相者。第一義諦無相也。又言。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淨土教化於群生。上兩句第一義諦。下兩句世諦大品經等雖說內外空等。第一義諦也。而言淨佛國土教化眾生世諦也。如是大乘言教。皆說畢竟空法門。即言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子須具讀經文。下參綜。自相和會。除其信謗之心。為人宣說。勿有讚毀之語。此即自利利他。同得離苦解脫。而乃披尋聖教不同。不具毀陷其身。令他聽徒成闡提業。損損他也。深密楞伽經瑜伽論攝大乘論唯識論等。三性三無性義。圓成實性。二依他起性。三遍計所執性圓成實性離相真實依他起性非有似有。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猶如龜毛兔角等物。汝引大品經等。或約圓成實性畢竟空理。佛說為空。空也。或約遍計所執如空花。佛說無法。今說淨土等。教約依他起性。從因緣生法。非有似有。因果之義萬法宛然。而子但見說圓成實性無相之教破遍計所執畢竟空無之文。遂不信依他起性因緣教法也。即是不信因果之人。說於諸法斷滅相者。故經文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芥子許。斯言誠可誡也。又說。空有皆俗隨機第一義諦非空非有。故說淨佛國空者。皆俗。隨機令其法。何是何非。
問曰。淨佛國土離眾穢惡。往生。超絕生死。永離三惡道五燒苦。皆是正定之聚。悉是阿鞞跋致。無量壽經言。次如泥洹之道。若爾者。不可著相凡夫罪業。心有所得而得往生。當須依諸大乘經文及中百論。廣無所得法。方可往生淨土。今乃勸人。依觀經等。作十六觀樹池等及菩薩相好色身。或稱名號。存住相。豈非是有所得心住著諸相成於病也。既是有病。未免輪迴。如何西淨佛土也。
釋曰。一切諸法畢竟空寂。所觀。分別及不分別。作此觀察西方。咸為輩生也。如觀經中說。等於第一義不驚動。此人臨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行人。讚言。法子由汝解第一義諦。我來迎汝。即生西無量壽國。然凡愚之人在俗。紛擾不能廣習諸大乘經。觀第一義諦無所得觀。或復持禁戒。孝尊親。或修行十善。專稱念佛。雖有所得亦是不可思議殊勝功德。皆得往生西方淨土。如經具說。但往生淨土門非一。往生之人九品差別。豈得唯言無所得法而得往生不信三福十六觀往生淨土也。又有所得心通於三性不善業咸能感報。今三福等悉是善業。經言。是三世諸佛善業正因。既是善業。寧容不感淨土之報。子今云何唯以無所得而得往生有所得心不得生者。出何經教。既無聖典。何所依憑。今觀經具明三福十六觀等。作此相業。說得往生義顯然。不可誹謗。寧容不依聖教自率凡情。言有所得心不得淨土。以有所得心善性有殊勝福。能滅娑婆重罪。西方淨土地觀等言。是觀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捨身世必淨土。心無疑。此豈不是作有相觀等生西方也。若不信如是言教。便成不信佛語輪。成就十惡輪罪也。又言。稱佛名故。於念念中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西極樂世界此等經文誠證非一。不可非廢聖教。言不得生唯言無所得而得往生也。以往生眾生有凡聖。通小通大。有相無相。或定或散。利根鈍根時。修少修。咸得往生。而三輩九品差別。花開早晚異。悟道遲速不同。故知往生既有類差殊。修因亦有淺深各別。不可但言唯修無所得而得往生有所得心不得生也。以往生者非唯聖人凡夫亦生也。又佛淨土有事。有報有化。故修彼種種異。生理淨土無相因。生事淨土有相因。生報淨土無漏因淨土有漏因。土既有本末。因亦勝劣。故非無相一因一切淨土也。

淨土群疑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