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969 A
樂邦文類序
輸入者 劉映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呂廣林
改稿者 譚海云
昔善逝愍群生之旋復於諸苦趣也。指樂邦令歸依。列聖幽讚。宿耆受生者不一。載諸竺墳。燦如星陳。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以聲色求。而不知求諸心。故大鑒示以惟心。俾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是善逝說觀佛。而示是心是佛之旨也。是具三心十心。而往生之方也。是法藏發勝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之因行也。及後之宗焉者漸遠。率弟視九品。恬嬉具縛。夫恬嬉具縛。則諸佛不必出世而度生。而群生之流浪無已也。不求諸心。則愈求愈遠。三聖之觀。皆外逐於相也。聖人因病以致藥。眾生因藥而滋疾。可不哀耶。是故稱樂邦。所以使理即者。緣般若而修證。拯流浪於苦輪也。言唯心。所以使觀行者。本法身而解脫。見三聖於真常也。善逝指人以寶藏。大鑒啟之以元鑰。大鑒示人以因華。善逝接人以果地也。披其華而遺其果。猶夫無華矣。有其藏而不能啟。猶夫無藏矣。事樂邦者。能外夫唯心耶。古今吾心之古今也。延極三世而不可際也。剎界吾心之剎界也。廣被無邊而不可窮也。淨而四聖。染而六凡。吾心之四聖六凡也。不曰唯心。將安所而求樂邦也。誠知。唯心必不能無事於樂邦也。蠢爾含生。遠自無始。於無生而妄生。於無我而執我。三縛十使。習染久矣。非藉濟願船棲靈聖域。則菩薩尚迷於隔陰。聲聞有昧於出胎。乃下焉者。而可自期不退哉。文殊七佛導師也。無生忍非不證也。而受記往生。善財一生圓曠劫之果者也。第一義非不聞也。而發願導歸。不事樂邦。將何修而盡惟心之妙也。吾心中之阿彌陀佛。於因地所莊嚴。吾心之勝土為樂邦。原我之初。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我則迷而流浪。為佛心中之眾生。佛則覺而修證。為眾生心中之佛耳。我心即佛心。我不可得而我也。佛心即我心。佛不可得而他也。不可得而他之佛。念念度生。無間於我。而眾生執不可得而我之幻我。背覺合塵。役役而顛冥於三界。悲夫。故盡修乎樂邦者。所以盡修乎吾心也。盡修乎吾心。所以遠離顛倒。而證我所同於阿彌陀佛者也。諸佛別無所證。全證眾生本性耳。凡阿彌陀佛所具足。我亦具足。不離我心故。樂邦非相。即我心故。非空無相。即相非相故。即相非相。則依正皆真。生佛同體矣。依正皆真。生佛同體。則樂邦之過去尊音王如來。未嘗入滅。未來功德山王如來。久已成佛。現在阿彌陀如來。在十萬億佛剎外。而靡所隔也。八萬四千隨形好。隨念隨見。我心非往。彼佛不來。如鏡中燈。如水中月。鏡非攬燈。燈自現鏡。月非入水。水常含月。在在爾。法法爾。毫相常觀而非觀。寶臺無生而往生。若然者。謂之惟心乎。謂之樂邦乎。吾不得而知也。鹿亭上人。梓宋曉師所集樂邦文類。乞予言辨其卷。遂為稽首佛祖。抒臆見而卑之。
賜進士出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海虞嚴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