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願卷第七(七章)
輸入者 劉映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譚海云
念佛正願說
理由智導行由願興。行願得均理智兼備。理智兼備則心心念念總是彌陀。剎剎塵塵皆為淨土。自非大願行力。曷能臻此哉。欲人人證此三昧者。要在信願深其根本也。夫願者樂也欲也。欲生西方淨土樂見阿彌陀佛。故發此願。是以憑大願力直要到彼也。所以慈照云。時時發願樂慕往生。日日禱祈勿令退失。如無願心則善根沈沒。華嚴經云。不發大願是為魔事。所以普賢廣無邊願海。彌陀有六八願門。是知十方諸佛上古先賢。皆因願力而得成就菩提。不興願樂之心不成願樂之行。故云法門廣大無願不成。是以佛隨人之心滿人之願。何況專修念佛願生淨土。安得不遂心滿願哉。懺云。願我不退菩提心。願我決定生安養。願我速見彌陀佛。願我盡生無別念。唯心淨土獨相隨。又阿彌陀經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又懺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此則謂之四弘誓願。故我慈照集懺恐人著事迷理。乃云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此四句直明真理。欲令一切人於自性中度了。一切妄念眾生。所謂邪迷雜想貪癡嫉妒。嗔恚惡毒等心故。令發大誓願自性自度也。又於自性中斷除一切煩惱。所謂塵勞業識邪思惡念。猶如浮雲障覆自性。光明不現。故令發大誓願。自斷除之永不令起。又於自性中修學一切法門。所謂念佛三昧悲智行願無量法門。故令發大誓願自悟自修。常無退失直至菩提。不以得少為足。又於自性中自信有佛發大誓願。常自觀照自願成佛菩提。此乃慈照老婆心切明明。與後人開了一箇門戶。只要爾諸人自信自肯。從這裹入頭悟自性彌陀。達唯心淨土入諸佛境界。成就無上菩提。嗟乎世之善人不知此意。向外別求。何異持神珠而巡乞也。可不惑乎。普願見聞遞相勸策。同興正念早上玄途。覺前前非明後後位。立大志氣。奮大勇猛。發大誓願。誓度無邊眾生。誓斷無盡煩惱。誓學無量法門。誓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誓同一切善人。圓成無上佛道。可謂不得春風花不開。花榮須感春風力。
勸發大願
慈照云。有行無願其行必孤。有願無行其願必虛。無行無願空住閻浮。有行有願直入無為。此乃佛祖修淨業之根本也。備觀今時信人歸投佛會。或為病苦而發心。或為報親而舉意。或為保扶家宅。或為怖罪持齋。雖有信心而無行願。雖云念佛不達本根。凡修善緣皆為了還心願。罕有為自己生死。發願念佛求生淨土者。往往香燭道場祝願回向之辭。皆是表獻神明消災延壽而已。故與經懺本意相違。不合諸佛本願。縱使一生修誦。不明理趣錯用工夫。是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也。臨終所以不得往生淨土者。蓋無行願故也。又有一等癡人。投佛受戒乃於三寶前。焚香誓願云。我若破戒甘當惡病纏身永墮地獄。或言左眼出血右眼出膿。自肯自甘類官司之執結。多見有口無心破齋犯戒。自願受報痛苦奚堪。甘心墮落之門。自取喪身之兆。殊不知佛祖興慈運悲。何嘗教人如此皆是邪師過謬錯。將罰咒以為發願耳。何惑之甚哉。予嘗憫念勸令同發正願。求生淨土願同作佛。彼則曰我是凡夫。豈敢望生淨土要作佛耶。我有此心。又成妄想。予應之曰。不然善知識佛是覺也。淨土是心也。此心誰不有之覺即佛也。迷則眾生也。世人背覺合塵輪迴三界四生六道善惡業緣受報好醜。皆因妄認四大。為我身六塵為實有。隨他幻境日夜流轉。未嘗暫省回光。從生至老惟憂家緣。不辦財不稱心。愈多愈求愈貪不足。雖曰積善奉佛禮拜作福燒香。只願當貴榮華長生不死。纔做些小好事。便有伏願數般要保。穀米盈倉蠶絲倍萬。子孫光顯牛馬孳生。纔有一不如意便怨佛不保全。日日財喜增添始道天龍感應。如此貪謀正是妄想自不知覺。卻言念佛求生淨土之說作妄想者。豈不大顛倒乎。凡曰作福盡屬有為。蓋世間有漏之因。非出世無為之道修行。佛子宜善思惟。今日有緣得逢佛法。當須究本莫競枝條。一念回光修出世法。願捨娑婆願生淨土。亦如久客在於他鄉。思欲歸于故里也。此願生淨土。願作佛之心。豈可比同凡夫妄想哉。豈不見懺中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者是也。可謂一朝踏著來時路。始覺從前錯用心。
慈照宗主示念佛人發願偈并序
彌陀節要云。念佛之人最急一事不善相應。何以故。雖云持戒念佛。不曾發心願生淨土。皆是埋頭過日自失善利。大凡念佛。先要發心。欲超生死往生淨土。須以大願自為主意常須念佛。早晚專心禮拜彌陀。如朝帝主兩不失時。日近日親心口與佛相應。去佛不遠。口念心想心願見佛。發深重願決信無疑。日久歲深工夫純熟自然三昧成就。臨命終時彌陀接引淨土現前。更願現生之內常遇善知識。不值邪見師。無惑我心不生懈怠。若也如此念佛深信發願是信行願三不虧也。臨終見佛。即非外來。盡是唯心顯現。猶如種子。在地逢春發生。豈是外來皆從地出也。今之修行亦爾。念佛信願納在八識心地。臨終發理淨土彌陀。即非外來皆從自心出也。偈云。
萬法從心生 萬法從心滅
我佛大沙門 常作如是說
持戒無信願 不得生淨土
唯得人天福 福盡受輪迴
展轉難脫離 看經無慧眼
不識佛深意 後世得聰明
亂心難出離 不如念佛好
現世無名利 行坐不多羅
則是阿彌陀 發願持戒力
回向生樂國 正是合行持
千中不失一 釋迦金口說
彌陀親攝授 諸佛皆護念
諸天善護持 見此念佛人
與佛不相遠 應當坐道場
轉于大法輪 普度無邊眾
譬如貧家女 腹孕轉輪王
諸天常愛護 貧女自不知
腹中有貴子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憶佛常念佛
不久當成佛 諸佛善護持
其人自不知 我當生淨土
卻要來後世 再得生人中
譬如貧人家 地內有伏藏
藏神常守護 不令其有失
貧人自不知 家內有寶藏
逐日趁客作 求衣食自濟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人 具足如來藏
自說我無分 返要生人中
譬如病人家 自有真妙藥
不知妙藥性 不能自治病
每日床枕邊 痛苦受無量
今此念佛人 其意亦如是
不知念佛心 能滅貪瞋病
能為大醫王 能為大寶藏
利濟一切人 能為大法王
覆護一切眾 將為是凡夫
不得生淨土 且自持齋戒
後世願為人 展轉更修行
方可生彼國 多見修行人
常作如是說 不稱彌陀願
不合淨土經 邪見障覆心
畢竟難出離 非是他人障
皆是自障心 今世不得生
一蹉是百蹉 勸汝修行人
信我如來說 佛無不實語
豈是虛誑言 但當自精勤
一心求淨土 因風吹於火
用力不消多 幸有念佛心
回願超三界 逢寶不取寶
遇食受飢寒 咄哉大丈夫
不見真實意 我今略勸讚
展轉傳與人 代我廣流通
作於如來使 真是諸佛子
真名報佛恩 普願如說行
同生極樂國
求生淨土要在發願
智度論第八卷問曰。諸菩薩行業清淨自得勝報。何必要立誓願然後得之。且如田家得穀。豈復待願耶。答曰。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如佛所說。若人修少福少戒。不知解脫正因。聞說人天之樂心常願樂。命終之後各生其中。此皆願力所致。菩薩求生淨土在乎志願堅強。然後得之。以此故知。因彼願力得受勝果。古德云。佛果敻絕登之則有階法。雲峻極屈之則有漸大心。初發玄德照於來生。弘誓纔興妙願遍於空界。一念興志。即塵劫之瑞華。半刻虔躬乃大千之甘露。大莊嚴論云。佛國大事獨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須願力資助引而成之。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當生佛土隨願見佛。華嚴經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乃至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善導和尚修行發願儀
修淨土入觀。及睡時應發此願。若坐若立一心合掌。正面西向十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竟發願云。弟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捨哀怜攝受。弟子(某甲)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等。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此願已一心正念即隨意入觀。或臨臥發願而睡。或有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時得見。但辦專志自然圓滿所願。
白侍郎發願求生淨土文
記曰。我本師釋迦如來說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號極樂。以無八苦四惡道故也。其國號淨土。以無三毒五濁故也。其佛號阿彌陀。以壽無量願無量。功德相好光明無量故也。諦觀此娑婆世界。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心向西方。有怖厄苦惱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繡紋。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觀是彼如來。有大誓願於此眾生。眾生有大因緣於彼國土明矣。不然則南北東西。過去現在未來佛甚多矣。何獨如是哉。何獨如是哉。唐中大夫太子少傅白居易。當衰暮之歲中風痺之疾。乃捨俸錢命工人。杜敬宗按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世界一部。高九尺廣丈有三尺。阿彌陀佛坐中央。觀音勢至二大士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屬圍遶。樓臺伎樂水樹花鳥。七寶嚴飾五彩彰施。爛爛煌煌功德成就。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於佛前。起慈悲心發弘誓願。願此功德回施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願離苦得樂斷惡修善。不越南部便睹西方。白毫大光應念來感。青蓮上品隨願往生。從現在身盡未來際。常得親近而供養也。欲重宣此義。而說讚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憑濟川施經發淨土願文
其略曰。予之施經一事而具二施。何故以財贖經。是謂財施。以經傳法。是謂法施。按佛所說。財施後世當得天上人間福德之報。法施當得世智辯聰。蓋世之報當知此二報者。皆是輪迴之因苦報之本。我今發願。願回此二報。臨命終時。莊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華為胎托質於中。見佛聞法悟無生忍。登不退階入菩薩位。還來十方界內五濁世中。普見其身而作佛事。以今日財法二施之因。如觀世音菩薩具大慈悲。游歷五道隨類化形。說諸妙法開發未悟。永離苦道令得智慧。普與眾生悉得成佛。乃予施經之願也。
右出捨經碑憑察院施經。不求人天路上富貴聰明。而以此功德悉回向淨土願見彌陀。可謂智識高明深達佛理大乘人也。嗟見蓮社人終日念佛而求後世福報。豈不謬哉。予願一切人同生淨土。故舉憑察院施經發願文。與諸人作樣子凡有修福念佛。乃至一毫之善悉皆發願回向西方。有所歸趣。臨終定生淨土也。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願卷第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