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合論卷之七

   輸入者 劉映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崔世湖
    改稿者 譚海云

第七往生門

究竟涅槃。唯除如來二乘破有執空。假名寂滅菩薩發真無漏。分無明。何況劣根淺解。大海一滴。輒逞狂慧。斷後有。以瓷情為遊戲。以修行纏縛自殺殺他。何異酖毒。如在時。比丘。得四禪增上慢。謂得阿羅漢。不復求進。命欲盡時。四禪中陰相來。便生邪見。謂涅槃為欺我。惡邪生。四禪中陰。便見阿鼻泥梨中陰相。終即生阿鼻地獄此等猶是坐禪持戒一念妄證。遂沈黑獄。而今禪人得少為足。蕩心逸軌。其惡報又不知當如何也。古人云。不生淨土。何土可生。三祇途遠。入餘門者退墮。是以古今聖流。皆主張此一門。今略示六種。以定南。

菩薩中者
菩薩兜率天
菩薩長壽天
菩薩界外
菩薩初發心如來家
六菩薩三祇行滿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

菩薩中者。如般若經云。有菩薩終。還生中者。除毘跋致。是菩薩根鈍。不能疾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諸陀羅尼門三昧門。不能疾現在前。夫人宅。百苦相纏。唯大菩薩。處之則無染累。如鵝入水水不令濕。若諸小菩薩。非深種善根。尺進丈退。何由三昧。如舍利弗千六十劫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眼與之。乞者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唾而棄地。又以腳踏。舍利弗思惟言。此弊人等。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薩道退迴小乘。又如飛行仙人。以夫人手觸。神通頓失。迦文往因。以歡喜丸媚藥。就婬女。賢聖猶爾。何況初心。豈若一念阿彌三昧疾現。寄質蓮邦。永貪欲者哉。論曰。菩薩不見現在佛故心鈍。即知。菩薩常當近佛。以近佛利。疾得般若故。
菩薩兜率天者。為一生補處菩薩。皆生兜率菩薩欲隨下生者。亦生彼處。疑論曰。兜率天宮。是欲界退位者多。又有女人。長諸天欲。天女微妙諸天耽玩。自不能捨。不如阿彌淨土純一大乘清淨良伴。煩惱惡業畢竟不起。遂至無生之位。如師子覺菩薩生彼。為受天樂。從去已來。總不見彌勒。諸小菩薩。尚著五欲。何況凡夫。又彌勒上生經得入正定。方始生。更無方便接引之義。是則兜率內院。尚不求生。何況欲界諸天之藪。豈有需飲而入焦石之鄉。避溺而沈大海之底者哉。
菩薩壽等天者。度論曰。菩薩無方便入初禪乃至六波羅蜜無方便者入初禪時。不念眾生。時起時。不念眾生。但著禪味。不能與初禪和合。行般若波羅蜜。是菩薩慈悲心薄故。功德薄少為初禪果報所牽。長壽天長壽天者。非有想非無想處。壽八萬大劫。或人言。一切無色定。通名長壽天。以無形不可化故。不任得道。常是凡夫處故。或說。無想天壽。亦不任得道故。或說。從初禪第四禪。除淨居天。皆名壽。以著味邪見善心難生故。如經中說。比丘。甲頭土多。地上土多。諸比丘言。地上甚多。不可為喻。言。天上終。還生中者。如甲上。墮地獄者。地土。何以故。以本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於禪中。福德。方得還生中。聞佛法故。若是最初發心求生淨土。即常得法直。至不退。豈如是等過。
菩薩三界外者。有二種二乘三種菩薩。折伏現行煩惱。捨分段而生界外悲智狹劣。于嚴土利他不生喜樂。為如來所呵。若不迴心六度等行畢竟大乘智海二法身菩薩。如般若經。佛告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無色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供養恭敬讚歎諸佛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遊戲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所至到處。聲聞辟支乃至二乘之名。舍利弗。有菩薩摩訶薩。所至到處。其壽無量。釋曰。菩薩二種。一者生身菩薩。二者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斷結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薩不斷結使。或離欲得五神通。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所至世界。皆一乘清淨。壽無量阿僧祇劫菩薩生彼。為樂諸佛功德故。當知。菩薩六神通。方生彼。甚為希有凡夫往生者。以佛力故。又則念力不可思議。以念念中具六神通故。
菩薩初發心時。如來家者。為上根人。頓示本智。初心創發。十住位上。即與佛同。如華嚴經一髏菩薩。經百千億他劫。行六波羅蜜不生佛家。猶是假名菩薩。以雖見佛性。未彰智業。長者決疑論云。初發心住。明以從禪定顯得根本智慧門無明始謝。智慧始明。初如來智慧之家。名住所住故。得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門法門。以此見道。無古今邊等見。經曆五位。鍊磨習氣增長慈悲修道故。言初發心時。但成正覺方可修道。如善財南行。求諸勝友。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菩薩行。修菩薩道。不云增長佛道。為根本智以定顯得無作修。但學菩薩行根本智自明自顯。若不得正覺之體。諸行並是無常。皆是人天生死業報也。又云。經此現生一生發心相應。時得以正智。于分段身。觀行心成。兼善業來生變易身。以今分段之身。是過去作業今身。以智修觀業。來生神通變化生也。如十善業。尚天上。得業報神通。如龍力鬼。尚以無明惡業。猶神通。何況道眼開敷善根力。使智神用一生作意。而于來世不獲大用神通者也。宗鏡錄曰。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功德。如經說普莊童子一生得聞善熏習。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一緣起。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猶如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於後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問。既久修始得。云何一念得耶。答言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從三乘一乘即是一念始修足。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眾川海。纔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餘百川水之極深。不及大海之一滴。即同三乘多劫。不及一乘一念。又此時劫不定。或一念無量劫。如十玄無礙。又大乘一念成佛有二。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二者行行纔滿。取最後念一念成佛行以後步為到若一乘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後一念成佛。即一乘。以後即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相應故。然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淺深之殊。人始出門。及以久遊行他土。雖同在中。而近有別。是故十信十住五位。各各言成佛。而復辨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若士言。即知。禪門悟達之士。不得一切行。銷磨無始結習也。夫居此濁惡。進一退萬。若不近佛。垢膩交集。行何由成。如善財初發心悟道時。德雲比丘。教以憶念一切諸佛法門。及入彌勒閣後。普賢菩薩。為發十大願王。導生極樂。此是一切如來入道榜樣。華嚴一真法界門。不同餘教。有權有實。是經不信。即真闡提。雖使釋迦讚歎普賢勸進彌勒證。亦末如之何也已矣。
六菩薩三祇行滿。生十方世界利益一切眾生者。菩薩功德成滿。自然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起信論發心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諸佛。請轉法輪。唯為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為怯弱眾生故。或我于無量阿僧祇。當成佛道。為怠慢眾生故。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僧祇劫故。如度論言。釋迦世尊。從過去釋迦文佛。至尸棄佛。為初阿僧祇。從尸棄佛。至然燈佛授記時。為二阿僧祇。從然燈佛。至毘婆尸佛。為三阿僧祇婆沙論。敘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種相好因。然後獲五分法身唯識謂。地前歷一僧祇初地滿二僧祇。八地至等覺。是三僧祇。然後獲究意法身。難曰。長者合論。皆云。不離一念。曆阿僧祇。何得執定永劫。乘第一義。答曰。長者但言三祇本空。時不可得。非是無時耳鼻舌身現在。說六根本無。不是廢卻六根言無也。譬如小兒見中月。愛著欲取不可得智者教言是可見。不可手捉。但破可取。不破可見。諸佛菩薩三世業亦然。雖一切不可得。而非是無行。且如龍樹馬鳴大菩薩。皆是禪門傳衣之祖。豈肯自誑誑他。誤賺後來。當知。生死事大。非是知半行。所能唾出。度論曰。有菩薩利根心堅。未發心前。久來無量福德智慧。是人遇佛。聞是大乘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行六波羅蜜菩薩位。得阿鞞跋致地。所以者何。先集無量福德利根心堅。從法故。譬如行。或有乘羊而去。或有乘馬而去。或神通去者。乘羊者久久乃至。乘馬者差速。乘神通發意頃便到。如是不得發意聞。云何得到神通相爾。不應生疑。菩薩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即菩薩位。有菩薩發意。初雖心好。後雜諸惡。念。我佛道。以諸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久久無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先世福德因緣薄。而復鈍根堅固。如乘羊者。前世福德利根發心漸漸行六波羅蜜。若三苦十。若百阿僧祇劫。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乘馬者必所到。第三乘神通者。上說。是知。漸修證。各各不同。菩薩欲取佛位。無驟至者。故先德云。雖齊覺。未逮極果非為究竟。是故悟達之士。決求生淨土如法修行。免致退墮。俟忍力堅固入世利生。方為究竟佛果故。

西方合論卷之七(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