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統紀第一

宋景定四明東湖沙門志磐
輸入者 毛小燕
    校對者 韓紅霞 袁金花
        改稿者 江 進

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第一之一

明本

序曰。如來聖人之利見於世也。則必有降本垂跡顯本之妙存焉。夫本者。法身之謂也。跡者。八相之謂也(義見釋籤)由法身以垂八相。由八相以顯法身本跡相融俱不思議。自非法近顯遠顯本之談。則不足以深知此旨。故通列八相。別敘五時散引群經。會歸一實。用明一代化事始卒之義。則本若跡。無餘蘊矣。
沙玄釋本跡六義。謂本者。理本。即是實相究竟道大論究竟道究竟道也)跡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為跡。又理之與事。皆為本(科云理真事俗)說理說事皆名教(籤云真俗是理說此真俗為教)又理事之教。皆為本。稟教修行。名之為跡。處則有行跡尋跡可得處也又行能證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跡。又體用為本。權施體用為跡。又今日所顯者為本。先來者為跡。此之六義諸佛本跡也。其別論者。唯在今佛。亦有六義。一約理事明本跡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即是本時實相真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此釋本跡之相○籤云。無明一切法作本。無明法性無明復以法性為本。當知諸法亦以法性為本。法性無明法性復以無明為本。法性無明法性無住處。無明法性無明無住處。無明法性雖皆無住。而與一切諸法為本。故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本既通。是故真諦指理也。一切諸法事也)
實相真本垂於俗跡。尋於俗跡即顯真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文云。一切法空如實相(以明本跡相顯理融○籤云。此理性本跡此方有外用本跡二明理教明本跡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不可說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為跡(釋本跡相)二諦之本。則二種之教。跡豈顯諦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引文證三教行為本跡者。最初稟昔佛之教。以為本。則有修因致果之行(釋本跡相○應有以為跡三字)由教詮理。而得起行。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作佛(引文證)四約體用明本跡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釋本跡相○應有以為跡三字)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此說(引文證)五約實權明本跡者。實者。最初久遠得法二身。皆為本。數唱生唱滅。種種權法應二身。故為跡(釋本跡相)若非初得法應之本。則無法應之跡。由跡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相顯理融)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引文證)六約今已本跡者。前來諸教已說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跡也(已即是跡。即指跡門。及諸跡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為已。涌出已後。方為今)今經所說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為本(釋本跡相)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跡。非已說之跡。豈顯今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本跡相顯理融)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真實(引文證)最初之本。但本而非跡(最初實成。既未垂跡。故唯屬本)最後已說。但跡而非本(已說跡門。未顯本時。故唯屬跡)間亦跡亦本(間相望。互為本跡。又垂跡為亦跡。顯本之時。為亦本)本時之本。不能垂得最後之跡。無已說之跡(舉今日跡門)不能顯得今說之本(今日本門本跡雖殊不思議一(已上並六重本跡文)若執跡為本者。斯不知跡亦不識本。有言文殊觀音調達。或稱為師。或稱弟子。惑者未了。若拂間。無非是跡。則跡本可解。若執跡疑本。則二義俱失。(玄文)六重本跡之圖。
理事一切法空如實相(理)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事))安樂行跡。
理教(是不可示言辭相寂滅(理)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教))方便品跡。
教行諸法本來常自寂滅相(教)佛子行道來世作佛(行))方便品跡。
體用(吾於成佛已來甚大久遠(體)但以方便教化眾生(用))壽量品本。
實權(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權)今當為汝說最事(實))藥草喻本。
已今(諸佛法久後(已)要當已真實(今))方便品本。
釋籤云。第六已今。已即是跡。即指跡門是諸跡教。今即是本。即指本門本門已前。皆為已。涌出已後。方為今。故云已說事理乃至權實。名之為跡。今說事理乃至權實。皆為本。故知跡中事理乃至權實。何能顯於長遠之本。又已今之言。雖異前五。亦是一往。指於壽量為今本。若望初本。則應又簡已今不同。法華已前。諸經已今。仍屬於跡。今經所明。乃是直明久遠之本。即是已說已今為跡。今說已今為本。方是實說。所以六門引證之文。前三引跡。後三引。本者何。然前三復通本之與跡。俱有事理乃至教行體用等三。通中復別。既云本用本權。非跡文能顯。況以本門為今。灼然不可引跡。為是義故。三引跡文。三引本文。又前之三文。既在於因。本因狹故。但以跡例本。故但引跡門
讀教記云。六重本跡。唯體用一重。是引本文。餘五皆跡。籤云前三引跡後三引本者。斯蓋記主點經玄意。實權已今即指跡文為本門也。故云今說已今為本方是實說。然則前三不指本何也。曰前三既通。但以跡例本。後三既是通中復別。故須指跡為本。可觀通別二字。此例甚多。如明本跡。初引壽量品。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又方便品誓願普令一切眾生此道。又五百授記。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妙樂釋之云。初正引本文。次方便下引跡文。以跡中密示本意故。若顯露說。即跡本跡。下文顯已。通得引用。又妙樂方便品權實云。然此八中。前七跡門。第八本門。本雖未至。權實理遍。故下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故方便之名通於本跡。文既玄釋不同。今諸家商略者。或云前三是從本垂跡。後三是發跡顯本。故云三引跡文。或云前三是因為跡。後三是果為本。或云圓談大旨不分本跡之文。或云別含本意。故云三引本文。
觀音別行玄記云。若理事理教教行體用四重本跡。不獨今經。諸部容有。若點劫前。最初成佛。而為實本間今日示現成佛。皆為權跡。此名權實本跡本門開竟。此身即本跡門已說。及諸部談。皆為跡。是名今已本跡。此之重。諸經絕議。故云諸教不明。法華方說。菩薩地涌品云。佛告諸菩薩娑婆世界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一一各有六萬恒河眷屬。於我滅後讀誦廣說此經。時娑婆世界地皆振裂。有無菩薩時涌出。聞佛音聲從下發來。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向二世尊禮足。時彌勒大眾欲決所疑。以偈問佛。大眾菩薩。是從何所來。從誰初發心修習佛道。我於此中。乃不識一人。忽然從地出。願說其因緣。佛告彌勒。是諸菩薩。我菩提已。教化示導。令發道意(略近顯遠動執生疑)時彌勒等。疑惑白佛言。如來阿耨菩提。始過四十餘年。云何作佛事(初疑成道所化多此執近以疑遠)此菩薩眾。假使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斯等久遠已來常修梵行(次疑所化深妙。此執遠以疑近)
壽量品。佛告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謂我出釋氏宮。去伽耶不遠。坐於道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近顯遠斷惑生信)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破近顯遠)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阿僧祇國。導利眾生(玄云。初證之果。名本果妙本之娑婆。即本土妙。句云。上引譬甚大久居何處。故云常在此土。及於他國而作佛事)於是間。說然燈等。又復言其涅槃。皆以方便分別句云。拂執跡上之疑也。昔所說。因。處得記。即是果疑。今拂除此疑。指然燈佛者。即拂因疑。言涅槃者。即拂果疑。因果。非復條。皆我方便非實說也。妙樂云。是釋迦菩薩入滅不得云是然燈。涅槃亦非釋迦爾時於然燈佛世。已曾成佛。而般涅槃。不可一時興故。是故。但以得記弘法壽終為果)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小(非現生)亦復現言當涅槃非滅示滅。此為以形益物也)又以種種方便微妙(此以聲益物也)如來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我少出家阿耨菩提現生)然我實成佛以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入佛道。如是說(非生。妙樂云。壽量久成點尚倍。間被拂。伽邪非真。此論身真實明遠本也)
學無學品云。言。阿難。等於所。時發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我法句昔與我同發心。即是同學。由我精進。前超佛。由彼多聞。猶故經)
不輕品云。往古名威音王。滅盡之後。復出。亦號威音王。如是萬億佛。皆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比丘。名常不輕。凡見四眾。皆悉禮拜讚歎。而是言。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作佛四眾之中。瞋恚惡口詈言。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經歷多年。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聲唱言。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四眾。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六根清淨。更壽命。廣為人說。時增上慢四眾。為作不輕名者。見其神通。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菩提終之後。得值千億佛。皆號日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復值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說是經。功德成就。當得作佛。時常不輕者。則我身是(句。釋迦出世。踟躇不說。常不輕。一見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釋迦以小而將護之。本未有善。不輕以大而強毒之)
達多品。言。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有懈倦。於多劫常作國王發願無上菩提。為欲滿足六波羅密勤行布施。不惜身命。捐捨國位。委正太子。宣令求法阿私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懈倦。普為諸眾生勤求大法。遂致得成佛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密
化城喻品言。過去佛。名大通智勝滅度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久遠。猶若今日。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聞父得成菩提。往詣佛。請轉法輪。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時佛請。過萬劫已。說是大乘經妙法蓮華經八千劫。即入禪定八萬四千劫。時十六沙彌。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法華一一皆度六百萬億恒河眾生。令發菩提心(昔與說法結緣一一菩薩所化眾生菩薩俱。從其法。悉皆信解間更相值遇)彼十六沙彌。今皆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一名阿彌陀云云。第十六釋迦牟尼佛(結師古今)我等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眾生我聞法。為阿耨菩提(會弟子古今一。初會現在弟子。此章先明不退者住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教化阿耨菩提。應以是法漸入佛(次明退轉者今住聲聞)所以者何如來智惠解(釋退住意)時所化無量眾生者。汝比丘(正結古今)及我滅後未來聲聞弟子是也(次會未來弟子。○玄云十六王子弘經結緣。皆是所作非本因也。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即本因妙也)
吾今來此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光王梵網經。已上大机所明本跡之文)
瑞應經云。言。吾自念宿命數劫時。本為凡人。初佛道以來。受形五道生死無量吾故身。不能以數(色主切)
菩薩本行經云。我於無量無邊諸佛所。種諸善根。為轉輪聖王。值無量佛。最初值遇三十億佛。釋迦(初阿僧祇始。此以其在始故云最初○大論云。如來先世瓦師。名大光明。釋迦文。與弟子俱。到瓦師舍宿。瓦師草座燈明密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作佛。如今名)
妙玄云。跡因種。或言。昔為陶師。值先釋迦佛。三供養發願得記。名字皆如先佛。即是阿僧祇發心。既不明斷惑。故知藏因之相。或言。昔為摩納。值然燈佛。五華奉散。布髮掩泥。躍身虛空無生忍。佛與授記。號釋迦文。既云斷惑。故知因之相。或言昔為寶海梵志。刪提嵐國寶所。行精進十方佛送花供養。既為寶藏佛父。又是彌陀之師。稱其功德不可思議故。別圓因之相。
次值八億佛。名然燈。次值三億佛。弗沙。次值九佛。迦葉。次值六佛。燈明。次值千佛娑羅王。次值萬七千佛名度彼岸。次值萬五千佛名日佛。次值千佛陳如。次值六千佛名龍佛。次值千佛名紫幢。次值五百佛。蓮華上。次值六四佛螺髻俱舍論尸棄。此云此經螺髻是也。翻譯名義云。吾佛初僧祇滿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次值一佛。名正行(二阿僧祇始此佛)次值八八千億辟支佛。次值一佛。名善思。時彌勒轉輪聖王毘盧遮那。於彼所最初發心。先四十劫。次值一佛。名示幢。轉輪聖王。名曰牢弓。於彼所。發菩提心。願於未來。得成佛果。教化眾生所。同阿難初發心。古釋迦所。為瓦師時發心今值所。為牢弓聖王時發心。此等皆是如來方便之說)次無量劫。值帝釋無量諸佛。次值一佛。名曰然燈(三祇滿時值此佛)儒童。以青蓮華供養彼佛。為我授記。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釋迦牟尼(此即依瓦師因地發願。以授名號。自此之後。諸佛授記。皆同此名。金剛經云。我於然燈前。得值八百四萬億他佛。悉皆供養承事。空過者。法華云。說然燈等。皆以方便分別)時然燈佛。八百四萬億歲。爾乃滅度。我上為四天王。下為轉輪王(此當銀等三輪乃至上為王。下為聖王(此當金輪)各三十六返(此豎論菩薩受報之身)及其變化隨時而出。或為儒林之宗國師道士不可稱紀(此橫論菩薩變化不一)從是之後。又值勝一切佛。壽八萬億歲。彼佛記我。過十億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三阿僧祇始於此佛)次值蓮花上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萬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此後當得作佛。下並有號釋迦牟尼佛)次值最佛。壽七歲。彼佛記我。過千劫。當得作佛。次值上稱佛。壽七歲。彼佛記我。過五百劫。當得作佛。次值古釋迦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百劫。當得作佛(按古釋迦。在初僧祇。當指最初三十億名者。此既在然燈後。不當安古字。恐以今釋迦相望言之。故亦稱古云)次值帝沙佛。壽六歲。彼佛記我。過九五劫。當沙佛。壽六歲。當得作佛。次值弗沙佛。壽六歲。我翹一足。說偈讚佛。天上下無如佛。十方世界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如佛者。彼佛記我。過九四劫。當得作佛大論云。以一偈弗沙佛。七日七夜。超越九劫。於九一劫。後得成菩提○諸經多言。超九劫者。是毘婆尸佛)次值義佛。壽四歲。彼佛記我。過九三劫。當得作佛。次值毘婆尸佛。壽八萬歲。彼佛記我。過九一劫。當得作佛。次值尸棄佛。壽七歲。彼佛記我。過三一劫。當得作佛。次值毘舍浮佛。壽六歲。彼佛記我。過三十劫。當得作佛
述曰。世言七佛者。准藥王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始自光。終毘舍浮現在賢劫。始俱留孫。終於至。是知毘婆尸毘舍浮三佛。皆在過去莊嚴劫。拘留孫至釋迦四佛。皆現在賢劫七佛前後相繼。止隔一劫。今諸經多言毘婆尸在九一劫。餘在三一劫去遠甚。似不在莊嚴劫之數。然三祇滿時。正值毘婆尸。自此百劫種相好。則九一劫。於說自合。蓋除前讚佛超越九劫故耳。上兩義。雖是方便分別。然恐此土翻譯。部別不同。今姑並存。以為援文者之證(校閱者云。若謂七佛前後相繼。止隔劫一者。則應毘婆尸佛。當記過六劫而得成佛乃至迦葉佛。當記過一劫。而得成佛。何謂百劫種相好則九一劫於說自合。下文又云。已上四佛。在賢劫中。第九減劫。相繼出世。俱與止隔一劫之言相違。覽者詳之)
次值拘留孫佛。壽五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值拘那含牟尼佛。壽四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次值迦葉佛。壽歲。彼佛記我。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已上四佛。在賢劫中。住十劫。第九減劫。相繼出世。故此文通指來世)我如是奉事諸佛修學佛意。爾乃生兜率天宮。一生補處位(已上並菩薩本行經○涅槃經。此天欲界最勝故。補處菩薩。皆示生其中。為教化眾生故)出世。人壽百歲。少出多減(中阿含經釋迦人壽歲時合出。為眾生無機可度。乃至百歲。苦逼迫。劫將欲末出乎世(大論○已上並小機明本跡文)
因果經云。過去阿僧祇劫。有仙人善思瑞應本行經並名儒童)時燈照王太子普光瑞應定光法華金剛本行諸經。並名然燈)啟父出家。成菩提道。善慧初為五百外道講論道義。各以銀錢上之。與外道別。當往普光所欲供養王家青衣持七莖青蓮花過。追問此花賣否。答言。當送宮內欲以上佛。惠請以五百銀錢。顧五莖花。用以供佛。青衣從命。并寄二花。以獻於佛。願我後來。常為君妻。時王及大臣。散花。悉於地。惠五花。皆住中。化成花臺。後散二花。住佛兩邊。佛讚惠。汝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此經。與本行經。並作阿僧祇瑞應作九一劫此延促不同。雖是方便分別。然諸經並以毘婆尸記九一劫為正。則瑞應所出。亦可為用)善慧見地濁濕。自念言。云何令千輻輪足蹈此而過。即脫鹿皮衣以用布不足掩泥。又解髮以覆之。如來踐已。因記之曰。汝後佛。當於五濁諸天人。時惠。以偈讚佛(文多不載)出家善來比丘。須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終之後。生為四天王下生轉輪王乃至生為第七梵天王下生為聖王。各三十六返。或為仙人。或為外道六師婆羅門小王。各盡其壽。不可稱數。時惠者。即我身是。青衣者。邪輸陀羅是(因果經○案瑞應經瞿夷賣花女者。取第一夫人為言也。本經法華皆云邪輸者。取羅睺生母也。今以後義為正)四教儀大論云。如來菩薩道時。從古釋迦尸棄佛。值七萬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常修六度。次從尸棄至然燈。值七萬六千佛。名二阿僧祇。此時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受記釋迦文。次從然燈至毘婆尸佛。值七萬七千佛。名三阿僧祇滿。經如許時。修六度行。更住百劫種相好因。修百福成一相(按優婆塞戒經。我於釋迦初發心。於迦葉佛。滿三阿僧祇。竊詳三祇滿時。正在毘婆尸。今言迦葉者。兼百劫種相好言之也)
述曰。竊考如來本跡之義。以由已今相望。互有久近本。不可以小機見為之分別。今約諸部。共談之。粗法華開顯之妙。較而論之。則小機不容不審。例如秖一八相。而有小之別。由機見之不同也。



序曰。如來之先起自大人。厥後轉輪次第承襲。夷攷典籍。略陳氏族之源。蓋將以表章吾佛示生弈世聖王貴之家也。
大劫之始世界初成。諸天化生為人云云。於是議立一人威德者。賞善罰惡號平等王共供給。遂有民主之名(長阿含經○詳見三世出興志)初民主王號大人。第王名珍寶。第三王名好味。第四王名靜齊。第五王名生。乃至三王名善思阿含四分律。此三三王。皆子孫相承。諸之名備見本經)自善思後有十族轉輪聖王相續而出。第一闍王子波延迦(真闍即阿含善思王)有五轉輪王第二多羅業。有轉輪王。第三波葉。七轉輪王。第四犍陀利。八轉輪王。第五迦陵迦。九轉輪王。第六瞻婆。四轉輪王。第七拘羅婆。三轉輪王。第八般闍羅。三二轉輪王。第九彌尸利八萬四千轉輪王(案本行經。最後一王。即大茅草王仙是也)第十懿摩彌。百轉輪王炭經彌沙塞名鬱摩。阿含。名懿摩。四分律。名懿師摩。即甘蔗王。為之先也。梁祐律師釋迦譜云。釋種以懿摩為先)

釋迦

序曰。世人皆知如來剎帝利種而終莫能委瞿曇釋迦前後立號之義。須知言瞿曇者。四義焉或純淑。或最勝。此從本德。以為稱也。或甘蔗。或日種。此就本緣以為言也。其稱釋迦者。則三名。據德建號。則曰能仁稱名。則云舍夷之與直林。然釋迦之起。實見於甘蔗之四子。甘蔗梵語。既為瞿曇。則釋迦之稱。實自瞿曇出。前瞿曇。後釋迦。雖有二稱。其實一姓。前人有日種甘蔗舍夷並列為五氏者。本末紛揉。無所取裁。今故備論後當毋惑。
夫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由出也。印度族姓。則四流。一曰剎帝利者。種也。二曰婆羅門者。淨行也。三曰吠奢者。商賈也(舊云毘舍)四曰戍陀羅者。眾人也(舊云首陀)凡茲四姓。前二是貴。後二是賤(此西域記隨時所尚。生其中釋迦出剛強之世。託種以振威。迦葉順之時。居淨行以標德(大論)昔阿僧祇劫。有菩薩國王父母早喪。遜國與弟。從婆羅門瞿曇道。受瞿曇姓(本經。翻純熟應法師。翻最勝。此皆從師德為義)乞食還國。識者。謂之小瞿曇。於城外甘蔗園中。以為精舍。賊盜官物。路由園過。捕盜尋跡。執小瞿曇。王令以木貫身射之。大瞿曇見。悲哀棺歛取血泥團之。還置精舍。著右器。大瞿曇言。是道士若其至誠。願天神知。使血為人。卻後十月。左為男。右為女。因名瞿曇氏純淑之姓(十二遊經過去轉輪聖王。名大自在(即第九族彌尸利)子孫相承八萬四千王。最後王。名大茅草。垂老無子。委政大臣。剃髮出家。眾號王仙弟子行乞食。王仙老不能行。遂以草籠盛懸樹上。慮虎狼也。獵人望見。謂是白鳥。乃射殺之。血滴於地。後生甘蔗二本。日炙開剖。一生童男。一生童女弟子養護。以報諸臣。眾謂種命相師占之。立名生。號甘蔗王。女名善賢。立為第一妃。又以日炙甘蔗而生。亦名日種菩薩本行
述曰。瞿曇一翻甘蔗。則當據本行。二本甘蔗之緣。一翻泥土。則十二遊經血泥之事。是知諸經梵語則曰瞿曇。華言則稱甘蔗泥土。華梵互出其實義。
甘蔗王第一善賢。生子名壽。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眾。四別成(菩薩本行
述曰。彌沙塞云。鬱摩王第四子樓。本行經尼俱。此翻為別成。祐律師。指懿摩王。是釋種之先。第四子莊嚴。是所承。南山。指懿摩。即第輪王。去菩薩百世。第四子莊嚴。即所承。其說略同(別承莊嚴。兩譯不同。秖是尼俱一人
善賢妃欲立壽。白王擯遣四子出國。至雪山自立城居。不數年間鬱為強國(本行經。往靈山建國。城號迦毘羅。其王別成。近欽服)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三歎之曰。我子釋迦(此云能仁本行經)到雪山邊住直樹林中。故釋迦(此云直林長阿含經)近雪山舍夷林築城營城營舍。因名舍夷國(五分律
述曰。舍夷者。林名也。既以名國。又以名氏。竊詳舍夷。恐翻為直。即前雪山直林之義。妙玄云。舍夷西方貴姓。此但約義。未所出。
別成王子拘盧。拘盧子瞿拘盧(菩薩本行
懿摩王第四子莊嚴(即別成)懿摩百輪王最後王。名(案四分律。懿師摩。次第百王。後有王。名生。南山釋迦譜生。即如來七世祖也)自百輪王後。六世祖婆羅王。五世祖淚婆羅王。四世祖尼求羅王。三世祖尼浮羅王。二世祖師子頰王。世父淨飯王師子頰四子。一淨飯王(諸經或云淨)有二子。長悉達太子。次難陀。二飯王二子。長調達(諸經或云提婆達多)次阿難陀。三斛飯王二子。長摩訶男(或云俱利太子。五比丘之一)次阿那律(或云阿樓馱)四甘露飯王二子。長婆沙。次跋提(五比丘之一長阿含經
劫初以來。嫡嫡相承。作轉輪王。近來二世。但作閻浮提王(大方便經。當知師子二世。獨王南洲。但鐵輪王耳)
法王正統世繫圖。
平等王(民主平等王。亦名剎帝利。子孫嫡承凡三三世。為善思王)
善思王(平等王至此三三世後有十族)
波延迦王(善思王子第一族有五轉輪王多羅業王(此第二族亦有五轉輪王
波葉王(此第三族有七轉輪王犍陀利王(此第四族有八轉輪王迦陵迦王(此第五族有九轉輪王)瞻婆王(此第六族四轉輪王)拘羅婆王(此第七族轉輪王)般闍羅王(此第八族二轉輪王)彌尸利王(此第九族有八萬四千轉輪王最後一王名大茅草王。亦名王仙。所生之子即懿摩彌王。懿摩彌王(此第十族有百轉輪王。懿摩彌亦名甘蔗王。釋種以此王為本始。此王有二妃。第一長子名長壽王。第二妃生四子。一名炬面王。二名金色王。三名象眾王。四別成王。已上皆第二世)拘盧王(第三世)瞿拘盧王(第四世展轉最後百世名生王)生王(釋達太子七世祖也)婆羅王(六世祖)淚婆羅王(五世祖)尼求羅王(四世祖)尼浮羅王(三世祖)師子頰王二世祖所生四王淨飯王(生二子。一悉達難陀飯王(二子調達阿難)斛飯王(二子。摩訶男阿那律甘露飯王(二子婆沙跋提。已上名四王。生八子也)
述曰。炭稱懿摩百輪王阿含四分。皆云最後王名生。言最後者。第一百也。南山生為七世祖。此依阿含婆羅等六王至太子。為百七世可也。而又云。去菩薩百世者。當是脫去七字。自民主至善思。三三世。正嫡相承。自波延迦十族已降。或嫡庶互立。或兄弟迭興。分為類。必有親疏始終之義存焉。然受天明命。統王四洲。其所以得君道者。莫不同也。十族總之。凡八萬四千一王。并前民主三三王。及六世祖王。至太子身。共八萬四千百五十王也。

佛祖統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