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統紀卷第三

宋咸淳四明東湖沙門志磐
 輸入者 韓紅霞
  一校者 韓紅霞
  二校者 袁金花
  改稿者 夏桂蘭

運通塞志第七之二
西漢(都長安
武帝(高祖受命至此為四世
元光二年。三祖龍樹。於南天竺法藏那提婆。入月輪三昧蟬蛻而去。壽三百歲。
元狩元年。初博望侯張騫自氏還(西域國名)言臣大夏時(音下國名)見卬竹杖蜀布。問安此。國人曰。吾賈人巿之身毒(即天竺篤)身毒大夏東南可數千里。此其去蜀不遠。乃令騫因蜀犍為(犍音今嘉州)發間使王然於等指之身毒(間諜之義。又間歲遣使。言不一)四歲餘皆閉昆明莫能通(為毘夷所閉)。
四年。驃騎將軍霍去病。討匈奴過焉耆山(音煙支)千餘里。得休屠王祭天金人(驃頻妙反。屠音儲。匈奴部中貴王也)。○霍去病獲金人長丈餘。帝以為神。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敬(魏書佛老志)。
成帝(驚元帝子)
  建始元年。四祖提婆。至迦毘羅國。以法藏付羅睺翫羅多。
河平三年。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下。
鴻嘉二年。光祿大夫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佛經。向著列仙傳云。吾搜檢藏書。緬尋太史撰列仙圖。自黃帝已下迄至於今得道者七百餘人。檢定虛百四十六人。其七四人已見佛經矣。
述曰。洪興祖有云。梁孝標注新語。引列仙傳序言。七四人已見佛經。今書肆板行者。乃云七四人已在仙經。蓋是道流擅改之耳。然天祿佛經此語可證。
  哀帝(欣宣帝孫)
元壽元年。遣景憲使大氏。其王口授浮圖經還。當時稍有行齎戒者(魏書佛老志。浮圖佛陀。此云覺者
述曰。蘇由對昭王扈多對穆。孔子答商太宰。皆言西聖人。而不明言為佛。霍去病獲金人亦不知為佛。化人勸穆王造迦葉佛像。由余對秦繆公。則曰神。室利房齎佛經化始皇。劉向校書天祿佛經。景憲使氏得浮圖經。此則已言佛而未行其教。皆在漢明帝感夢佛之前。下答南山。蘇由扈多傅毅。皆所使也。至言劉向佛經者。意張騫使大夏。去病獲金人佛經與之俱至。特時人弗行。國史弗錄耳。不然則不天祿有其書也。

東漢(都洛陽
明帝(莊光武子)
永平元年。五祖羅多。至室羅伐城。以法藏難提。當佛滅千年出。
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愔秦景博士王遵八人。使西域佛道
十年。蔡愔等於中天竺氏。遇迦葉摩騰竺法蘭倚像梵本經六萬言(倚即立也)載以白馬。達雒陽(王故改洛為雒)騰蘭沙門服謁見。館於鴻臚寺(胡廣釋曰。鴻聲也。臚傳也。所以傳聲贊導九賓。唐改為司賓寺。)一年。敕雒陽城西雍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經圖紀。其經元出部。以大法初傳故。撮引要義以導時俗)藏梵本於蘭臺室。圖佛像於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明帝壽藏)帝問摩騰曰。出世後何以化不及此。騰曰。天竺迦毘羅衛國者。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之中。三世諸佛皆於此出。天人龍鬼有願力者。皆來生彼受化悟道。餘處佛雖不往。然相及處。千年五百。皆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之。帝大說。
四年正月一日五嶽八山道士信六百九十人上表。請與西域佛道角試優劣。敕尚書令宋庠。以五日白馬寺。帝設行殿於寺南門立三壇。道士於東壇置經子符籙。摩騰於道西置壇安舍利中壇奉饌食奠祀百神。道士遶壇泣曰。主上信邪玄風失緒。敢延義於壇以火取驗。即縱焚經。悉成灰燼。道士相顧愧報。所試咒術入火履水皆不得行。及焚佛經光明五色上徹天表。烈火既息像儼然。摩騰踊身飛空現諸神變法蘭大梵音宣佛法。天雨寶華。大眾欣說。太傅張衍謂道士曰。卿無驗宜從佛教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司空劉峻等百六十人京師士庶張子尚等三百九十人。後宮陰夫人王倢伃宮人百九十人。五嶽道士惠通等六百十人。並求出家。帝可之。敕於雒陽創十寺。七寺城外安僧。三寺城內尼。並給供物。帝嘗幸白馬寺摩騰進曰。寺東何館也。帝曰。昔有阜。夷之復起。光怪。民呼聖蒙。騰曰。昔阿育王舍利八萬四千塔。震旦之境有九處。此其一也。(震旦。又真丹。又支那。此云漢地。東方文物之國也)帝大驚。即與俱往禮拜圓光涌蒙上光中有三佛。侍衛驩呼皆稱歲。帝大說曰。不有士。焉知大聖遺祐哉。乃詔造塔其上。高九層百尺。明年光見於塔。有金色手出塔頂。天香郁然。帝駕幸瞻禮。光隨步武(法本內傳塔婆。此云顯處。又云方墳
翻譯名義云。唐道士尹文操。謂法本內傳什門造。意所述漢明夢金人道家焚經事悉是虛偽。殊不思明帝感夢出自漢書。闞澤對吳主。亦言道焚經角試費叔才自感而死。之吳志。以此推之。則內傳真是漢非晉造。文操之妄論敗矣。此與夫列仙傳加化胡字。一謬詐。是亦文操之所加乎。
摩騰既卒。竺法蘭佛本行經五部(已上並舊傳)。
述曰。或言內傳無作為疑者。今觀此傳。備錄騰蘭之事。豈後人所能知。必法蘭經時。諸弟子之所記耳。
英。奉黃白紈詣國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奉送縑帛以贖罪愆。國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仁祠。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蒲塞桑門之盛饌(梵語蒲塞優婆塞。此云清信男。今五戒僧童者。桑門沙門。此云息心。今受具足者。世人未學相傳。指蒲便為供食。其謬誤不知義若此)
初帝聞西域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其書及沙門以來。其書大氐以虛無為宗。貴慈悲不殺。以為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修練精神以至為佛。為宏闊勝大之言。以勸誘愚俗。精於其道者。號曰沙門。於是中國始傳其術圖其形像。而王公貴人。獨楚英最先好之(通鑑引西域傳及楚瑛傳注)范曄西域傳。論曰。佛道神化興身毒。而西漢方志莫稱焉(禮記文武之政。布在方冊。注方版出策簡也。漢張蒼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又云。謹連其事於左方。皆木今言方志。志於木方也)張騫但著地多暑濕乘象而戰。班超唯列其奉浮圖不殺伐。而精善法導幸之功靡所傳述。子聞之後說。其國殷乎中土。玉燭和氣靈聖之所降集。賢懿之所挺生。神跡詭異。則理絕人區。感驗明顯。則事出天外。而騫超聞。豈非道閉往運而數開叔葉乎(云云)。
袁宏漢紀云。西域天竺佛道焉。佛者漢言覺也。將覺悟群生也。其教以慈心為主。專務清淨。其精者號沙門。漢言息心。蓋息意去慾而歸於無為也。又以為精神不滅隨復受形。生時所行善惡皆有報應。故所貴行善修道以練精神以至為佛也。佛身丈六尺。身黃金色。項佩日光變化所不入。故能化物。而大濟群生。明帝感夢。乃遣使天竺問道。圖其像而還。經數千卷以虛無為宗。包羅精粗所不統。為宏闊遠大之言。所求一體之內。所明在視聽之外。世俗之人或以為虛誕。然歸於玄微深遠得而測。故王公大人生死報應之際。莫不矍然而自失焉(矍厥縛反驚)。
述曰。袁氏漢紀言。天竺佛道佛身丈六金色日光。化通物大濟群生。明帝感夢。遣使問道像。此佛法來東之時。與法本內傳相為表裏。蘇子瞻為之跋云。此殆中國始知佛時。語雖淺近大略具足矣。

安帝(祐章帝孫)
永初元年。十六難提。至摩提國以法藏耶舍
順帝(保安帝子)
永和元年。七祖耶舍。至氏國以法藏鳩摩羅馱。佛記滅後千年出
桓帝(志章帝曾孫)
建和元年。氏國沙門支讖雒陽。譯般舟三昧阿閦佛經一部。
二年。息國沙門高至雒陽。譯五十校計等百七十六部。
三年。八祖羅馱。至北天竺法藏付闍夜多。
九年。自永平以來臣民雖有習浮圖者。天子未之好。至帝始篤好之。於禁中鑄黃金浮圖子像(佛像子像)親於濯宮設蓋之座。用郊天之樂。
靈帝(宏章帝玄孫)
三年。沙門高。有同學死為共亭湖神(共音恭即彭蠡湖屬南唐)能使過船分風下。高至廟神謂之曰。我家此湖千里以昔布施。今大有珍寶多瞋今受蟒身。幸取我繪寶。為造一塔祈善處高遂於豫章建寺造塔。後蟒死山中。首尾數里(今大安寺)。
熹平元年。九祖闍夜多。至羅閱國以法藏付婆修槃馱。
光和三年。西天沙門竺佛朔至雒陽。譯道行般若經。中平五年清信士嚴佛調譯古維摩經等。
六年。宦者張讓。詐以大后詔大將軍何進斬之。中軍校尉袁紹引兵捕諸宦者。殺千人。張讓投河死。
述曰。儒學之厄時常有之。其始自秦李斯。斯阬諸生為郎者七百人。漢宦官禁錮寔范滂等百人。殺下儒賢。廷中宰輔陳蕃竇武李膺及鉤黨者百餘人。廢徙禁錮者七百人。及矯詔斬大臣何進。而袁紹乘怨殺宦者千人。雖為一快。然君子小人俱於死。玉石俱焚。亦何足為儒門幸。大氐天有定命運有通塞。厄會之來所不容免。唐朱溫殺朝賢三十人投屍于河。亦一厄也。悲夫。釋氏之厄三武皆此類也。

獻帝(協靈帝中子)
初平元年。十祖槃馱。至那提國法藏摩拏羅
二年。蒼梧儒生牟子因世亂。無仕官意銳志佛道。而世多非之。乃製惑論以為勸。其辭有云。佛者覺也。猶三皇神五帝聖也(文見大弘明集)。
述曰。牟子不得其名。當佛道大行之日。而能為論。援三家之事義比決優劣。以祛世惑。以禦外侮。是殆士示跡。如來之使也。
興平二年。下邳相笮融(側格切)起佛祠。課人誦經浴佛設齋。時者五千餘人。
述曰。漢世人間建佛祠事者。始之笮氏。嘗與一儒老共觀此文。笑之曰。為士夫而使後世書為佛。豈不恥哉。磐應之曰。佛者豈不是為善之人乎。為士夫使作史者指為姦佞貪酷甚至於不忠不孝者。斯可為恥。為善尚何恥哉。儒老笑頷之。
建安元年。摩拏羅。至氏國以法藏鶴勒那
四年。二祖鶴勒那。於氏國以法藏師子尊者。先是鶴勒那弟子力等來雒陽。與康猛同譯興起本行經。忽於館所有白光見。力斂容。有間曰。此我師入滅之相。力康猛支曜康巨等。皆方言。終漢之世經三百餘部。

魏(都洛陽下分魏吳蜀三國)
文帝(丕太祖子受漢禪)
黃初元年吳主孫權於武昌建昌樂寺
五年。氏國優婆塞謙來雒陽。謙業於支亮。亮業於支讖。世稱下博知無出三支。謙細長黑瘦眼白晴黃。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後避地歸吳。拜為博士西天沙門維祇難。同律炎來吳。五部
六年。陳思王曹植(文帝弟字子建)每讀佛經。輒留迦連嗟翫以為至道之宗極。嘗遊漁山中梵天之響。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音敗此云讚歎)撰文制音凡六契(經音義云猶(節也)傳為後式)。

明帝(叡文帝子)
太和三年。吳潘夫人於武昌建慧寶

齊王(芳明帝養子)
始二年。吳赤烏四年。康居國沙門康僧會來吳國。入初見咸驚異之。吳主曰。是漢明所夢神之遺風乎。乃召問之。會曰。如來遷化已逾千載。靈骨舍利無方。吳主曰。舍利可得當為立塔。若其無驗國有常刑。會謂其徒曰。大法廢興在此舉。當潔齋以懇求。七日無驗展至三七日。眾且懼。忽鏗然有聲。視舍利五色。吳主自執瓶瀉銅盤中。盤即破裂。燒鎚擊所損。因起浮圖置建初寺。名其地曰佛陀里
三年。吳尚書令闞澤。捨宅為潤寺(在四明慈谿縣。今名普濟。澤字潤。故名)吳主問曰。孔子教化世俗。老莊放蕩山林。何為。澤對曰。孔老法天制用不敢違天。諸天奉行佛教不敢違佛。以此言之非比對。吳主曰。佛教中國不及東方。澤曰。永明四年。五嶽道士信費叔才等與西僧角法。費叔才自感而死。至今百七十年。離亂歲深方至於此。
述曰。三國之時各務戰守。而於此道未之能弘。然吳之君臣稍知者。故建寺經奉舍利佛教班班可見。魏之境獨陳思能知之。蜀則蔑聞。意戰國遐阻未便能至耳。
嘉平二年。中天竺三藏曇摩迦羅。至洛陽僧祇戒。大僧羯磨受戒。先是比丘出家。特剪髮而已。未有律儀。凡齋事如祠祀狀。及迦羅至始出戒本。遂為日用。
四年。中天竺沙門康僧鎧。至洛陽無量壽經

壽經
高貴鄉公(髦文帝孫)
正元元年。漢魏以來二眾三歸大僧沙彌曾無區別。曇摩迦羅乃上書乞行受戒法。與息國沙門曇諦同在洛。出曇無德部四分戒本。十人受戒羯磨法。沙門朱士行受戒之始(迦羅此云法時。曇無德此云正。今持律宗用正。為四分部主。尊為始祖。法時至此土四分行十人受戒法為二祖。至南山廣述疏鈔行於世為九祖
甘露元年。天竺沙門白延。至洛陽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等六部。無畏三藏。至交州譯法華三昧經○吳主孫皓不敬佛法毀廢寺宇。詰康僧會曰。善惡報應可得聞乎。會曰。明主以道治下。則赤烏翔老人見(漢書。南極老人星見則治安)以仁德育物。則醴涌嘉禾生。善既有徵惡亦如之。他日宿衛治圃金像。皓使置穢處灌以不潔。俄得腫疾。占者云。坐犯神。皓悟迎像供事。請會說法禮拜悔罪。五戒疾獲愈。奉會為師。復營立寺。
四年。祖師尊者遊化罽賓國。有外道詐為僧形。以宮奸犯妃后。王怒曰。吾信事三寶。而沙門何多辱我。即毀寺害僧。自秉劍至尊者所斬師。白乳涌高數尺。王臂尋墮。七日暴死(自迦葉始祖至師子事跡之詳。備在西四祖紀)
五年。穎川朱士行(時存俗姓)講道行般若經誦經之始)每歎譯理未周。乃發跡長安。至于闐國(沙門西遊之始)得梵本般若。國禁不傳東土。士行請驗以損。王信異乃許其傳。士行即寄經東歸。因名放光般若

佛祖統紀卷第三五卷(終)

定王(瑜匡王子)
三年九月四日於楚陳郡苦縣厲鄉曲仁里。(苦音厲音賴)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諡曰聃(他甘反。耳漫無輪故號曰聃)在母胎八一年。剖左脅而生。即皓然故號子。於李樹下故姓李。黃色美眉。目。鼻有雙柱。耳三門。(史記及仙傳)子內傳。子先天而生。在伏羲時號鬱華子。在軒轅時號廣成子。至周文武凡為帝師。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皆於商末。唐尹文操聖紀。子於太清境託孕於玄妙玉女。在母胎八一年。商高九年降生。四三年乘鹿登庭檜飛升。(檜今在毫州太清宮)商紂一年降于岐山。世本曰。在商為守藏史。在周為柱下史。(周文王為西伯尚服事商。故守藏時未稱為周)昭王三年。子駕青牛薄板車。西度函谷關。授關令尹子德經。五年復降于蜀李太官家。七年與尹子會于成都青羊之肆。往西域化胡畢於于闐(內傳所引。降生不一。附見于此)。

簡王(夷定王子)
四年。子為周守藏史(三皇五帝之書藏之於室故曰藏)
三年。子為周柱下史(柱下史官所立之處。記言記事常在君前)
○王子喬者。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皇嗚。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三十年。謂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緱氏山。果乘白鶴手謝時人而去。
一年十月庚子(魯襄公二年)孔子於魯陬邑。父叔梁紇(下沒反)母顏氏。禱尼丘而生。首上圩頂故名丘(尼丘魯山名。圩音鳥。中氐四旁高)字仲尼。長九尺六寸(史記)。
史記(孔子世家)商帝乙子。微子始封于宋。三世孔防叔徙居于魯。防叔子伯夏。伯夏子叔梁紇。是生孔子。闕里記云。誕生之夕。二龍遶室。五老降庭。顏氏之房聞鈞天之樂。月角日準河目海口。眉有二釆。目有六四理。

景王(貴靈王子)
十年孔子朝周。(時七歲)問禮於子。訪樂於萇弘。自周反魯(周音長。周大夫)。
考異曰。子聖跡出有無。固難以內傳實錄諸定于一。然孔子問禮老聃。子之子宗為魏將。此司馬史記所錄。尤可為之證。不必遠取前古降生也。

敬王(丐悼王子)
元年子西入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雲西邁。知道人當度。迎設禮。子為著德經五千言與尹子。西之流沙。莫知所終。尹喜著書九篇號關令子。
考異曰。史記子傳注引仙傳云。子與尹俱之流沙。今刊行列仙傳乃云。俱之流沙化胡。蓋是道士家私增化胡兩字。欲以成化胡成佛之證耳。謬哉。
九年孔子為中都宰。為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異食。強弱異任。一年四方諸候則焉。定公曰。以此法治魯何如。子曰雖下可也。
一年孔子為司空。立五土之性而物各其所生之宜。
二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相事。齊歸所侵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孔子為大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大夫之亂政者)隳三都之城。(郈費成)強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盛行。三月大治粥羔豚者弗飾賈。(粥鬻同賈價同)男女別於塗。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定公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不致膰俎。(音煩祭肉)孔子遂行適衛。
三年孔子自衛適陳過匡。匡人以孔子狀貌類陽虎詢焉。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司馬桓魋欲害之拔其樹。
二年孔子至陳
五年楚攻陳。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復去陳反衛。
十六年孔子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其所。乃刪詩。定書。繫周易。作春秋。七十子之疇。會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
九年(哀公四年)魯哀公西狩獲麟。(仁獸角)孔子傷麟之出非其時。遂絕筆於春秋。
一年四月己丑(哀公十六年)孔子卒。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子貢聞之曰。夫子殆將病也趨而入。夫子曰。予疇昔之夜夢奠於兩楹之間。明王不興而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將死也。蓋寢疾七日而沒。年七二葬魯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唯子貢廬於蒙六年。弟子及魯人往從蒙而家者百餘室。因命曰孔里。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人。孔子曰。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于游‧子夏(孔門四科十哲)孔子娶上官氏生鯉。(伯魚)鯉生仍。(子思)學于曾子。嘗困於宋作中庸。
述曰。智者荊溪之論曰。眾生根性薄弱不堪深化。但授世藥。如周孔制禮作樂。五德行世。邊表根性不感佛興。我遣三聖化彼真丹。禮樂前驅真道後啟。清淨法行經云。月光菩薩彼稱顏回。(別引法行本稱光菩薩)光菩薩彼稱孔子。(別本稱儒童菩薩迦葉菩薩彼稱子(別本云。迦葉應生震旦示號子。設無外之教以治國。假仙之術以治身)此止觀輔行二處之證也。又據藏本蒙墓因緣經云。閻浮界內有振旦國。我遣三聖在中。導人民慈哀禮義具足。(本文)是知此土聖賢前後施化。皆我佛之的所使。然而昧者不足以知。覽此經可不增信善哉。李商隱(唐時)之讚佛曰。吾儒之師曰魯仲尼。仲師聃龍吾不知。(史記孔子謂弟子曰。至於龍吾不知其乘風雲而天。吾今目見子其猶龍耶)聃師竺乾善入無為(尹子西升經子云。蓋聞竺乾有古皇先生不生不滅善入無為。又云。古先生者即吾之師。嘗化乎竺乾。又符子云。老氏之師名釋迦文。)稽首大覺吾師師師(三師者。我師仲尼仲師老師釋也)
○宋大夫墨翟著書十篇號墨子。外治經典。內修道術。與儒家分塗。務尚儉約頗毀孔子。世多學之。年八十二入山精思至道。神人授以素書。合朱英丹。服之為地仙。乃述五行記著其事。隱居以避戰國(見列仙傳)。
案。葛洪仙傳。漢武帝遣使聘墨子。不至。後有劉政治五行記。服朱英丹。童子變化隱形。日行數千里。漢書藝文志。墨子七一篇。顏師古注。有節用兼賢明鬼神非命上同諸篇。
三年。孟子鄒人。名軻。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術之道。通五經。尤長於詩書。(是詩未有禮記)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與高第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著書七篇。述堯舜之道。孟子曰。聖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下。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是無君也。墨子兼父也。父無君是禽獸也。(放方往反至也)孟子曰。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孟子曰。楊子為我拔毛而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下為之。孟子曰。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歸斯受之而已矣(墨子兼愛無親疏之別。最為違禮。楊朱為己身。雖違禮尚不敢毀傷之義。逃者去也。去邪歸正故曰歸。去墨歸楊。去楊歸儒。則受而安之)
○莊子。名周。梁國蒙人。為漆園吏。當梁惠王時其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子之言。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宙言也。楚威王聞周賢。使使厚弊迎之。許以為相。周笑謂使者曰。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衣以文繡於太廟。當是之時雖為孤豚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莊子師長桑公子。隱抱犢山。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
四十年荀卿名況。善詩禮易春秋。齊襄王時三為祭酒。適楚為蘭陵令。因家焉。著書三二篇。名荀子。尊王黜霸。貴仁義而賤功利。李斯韓非浮丘伯皆業。為名儒。
韓退之讀荀子云。得荀氏書考其辭。時若不醇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軻雄之間乎。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楊大醇而小疵。
蘇子瞻論曰。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聖之法。於其師之不啻若寇讎。今觀荀卿之書。然後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於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其言愚人之所驚。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子世之所謂賢人君子也。荀卿獨曰。亂下者子思孟軻也。下之人此其眾也。仁人義士此其多也。荀卿獨曰。性惡。桀紂性也。堯舜偽也。由是言之意。其為人必剛愎不遜。而自許太過也。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為不善。猶必所顧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紂之殘暴。而先法度禮樂刑政。猶未至於絕滅而不可考。是桀紂猶所存而不敢廢也。彼李斯者獨能奮而不顧。焚燒夫子之五經烹滅三代之諸侯。破壞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所恃者矣。彼見其師歷詆下之賢人。以自是其愚以為古代聖王皆無足法者。由荀卿高談異論有以激之也。
一年。改臘為嘉平。初茅濛道丹成乘龍升天。有童謠曰。仙得者茅初成。(濛之字)駕龍天升太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能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仙。聞謠言。遂詔改臘為嘉平。望祀蓬萊。使徐福將童男童女海求仙藥。有茅盈者視濛為高祖父。入常山道。二弟固衷仕漢為千石。茅君治江南句曲山。山下人為立廟。君或來時音樂導從自天而下。人因呼其處曰茅山。後二弟棄官尋兄亦得成真。老君遣使持節。以白玉板黃金刻書加九錫之命。拜君為司命真君。主吳越生死之籍。拜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故號三茅君。每月二日三月十八日。三君各乘白鶴。集於峰頂○大宛多枉死橫道。有鳥銜草覆人面。皆登時活。始皇使使以問鬼谷先生云。是東海祖洲不死草生瓊田一株可活千人。始皇因遣徐福及童男童女三千人。乘樓船海。尋祖洲不返。

高祖(劉邦)
二年上過魯祠孔子封九代孫騰為奉嗣君
述曰。周秦以來為儒者。尊孔子為宗師。而在上之君曾未知所以褒稱而尊事之。高皇帝當干戈甫定之日。過魯祠之。且封其後以奉嗣焉。所以人以武定文守之義。後代人主尊稱先聖。通祀下。為萬世師儒之法者。自漢家始。豈不盛哉。
初呂后子為太子。戚夫人如意上愛之。嘗欲易之。留侯張良諫不聽。呂后要良畫計。良曰。上所不能致者四人耳。乃令太子為書厚禮以請之。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大驚謂四人曰。幸卒調護太子。召戚夫人謂曰。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矣。竟不易太子。留候本招此四人之力也(陳留志東園公者唐宣明居園中。夏黃公者崔少通隱居夏里。角里先生者周元道綺里季不知姓。避秦亂隱居商山稱四皓。角音祿)○韓人張良嘗游下邳圯上。(邳音丕。圮音怡。楚人謂橋為圮)有老父墮履圯下。顧良下取之。父以足受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三年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即我矣。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後從帝過濟北。果見穀城山下黃石。取而葆祠之。(葆即寶字)留侯曰。家世相韓。及韓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子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辟音壁道導同)。

惠帝(盈高祖子)
四年除挾書律。秦有挾書者族故今除之(挾藏也。族誅及九族)。
文帝(恒高祖中子)
元年上讀子。有疑義。聞河上公結草為菴于河濱常讀子。遣使問之。公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即駕車幸之。公授素書章句二卷曰。余注此經以來千七百年。凡傳三人。今子四矣。帝拜跪經。失公所在。
元封元年。上東巡狩見老父。上白光數尺。面有童色。上問何道。對曰。臣年八五垂死。道士教臣絕穀服朮飲水。今日行三百里。年百八十矣。帝受其方。老父後入岱山○上登嵩高起道宮。齋七日西南白雲起。徑趨宮庭。群仙數千從西王母乘紫雲之輦。命帝坐。侍女進桃四枚。帝收其核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一實中國土薄不能生也。母命侍女王子登。彈八琅之璈。董雙成吹雲和之笙。許飛瓊鼓震虛之簧。段安香作九天之鈞。帝叩頭問長生之道。母曰。汝性淫亂奢侈殺伐非法。欲以解脫三尸全身永久不可得也。乃命夫人。出八會之書五嶽真形圖六甲靈飛符。凡事以授帝。王母與夫人同乘。向西南而去。帝以靈文安柏梁臺。常朝拜之(武帝內傳)。
太初元年始正歷以正月為歲首
述曰。漢因秦以十月建亥為正。雖文景之盛不能革。正月建寅用夏正也。孔子所謂行夏之時。至漢武始能行之。正音政。舊音征。今不用。書怠棄三正。詩正月。左傳春正月。漢書改正朔。並無音文。書正上日。音征又如字。此蓋陸德明順古避始皇諱故音征至今。人間猶作征音。殊不知去秦既遠自合削去。今人尚不知避孔聖諱。豈有讀其書行其教而不知避。此儒生君子所當聞諸朝著于令為可也。
一月天火柏梁臺。真形圖錄事並飛入太空。帝受法不修至德。勞弊萬民遠征夷狄。不從王母訓故天見戒(內傳)。
二年齊人東方朔仕為太中大夫。上好仙術。朔從西那國得聲風木。上以遍賜群臣。人有疾則汗則折。又東至吉雲之澤。得五色甘露。帝遍賜群臣服之。老者少。疾者愈。朔少時遊鴻濛之澤。遇母釆桑。有黃眉翁。指母語朔曰。昔為我妻。託形太白之精。今汝亦此星之精。吾卻食吞氣已九千餘年。三千年一返骨洗髓。千年一剝皮代毛。吾生來已三洗隨。五代毛矣(澗冥記及朔傳)。
征和元年魯共王(景帝共恭)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聞金石絲竹之聲。乃不敢壞於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悉以書還孔子。更以竹簡寫之。詔博士國作傳。初秦末孔子襄於壁中藏其家書也。(襄孔子六世孫。惠帝時為博士國之曾祖也。壞古話反。毀之曰壞。科斗蝦蟆子。書形似之。傳直戀反。今尚書傳是也)

昭帝(弗武帝子)
始元元年郴人蘇耽感仙。授以道術一日忽掃洒庭除曰。仙侶至矣。俄紫氣氤氳。白鶴來集為人。天服粲麗。耽入白母曰。耽當為不得終養。因留樻曰。所乏可叩之。又云。明年郡有疾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以人。少資甘旨。言畢升天。明年果大疫。百姓競詣母。母法救之皆愈。常有乏叩樻。其物立致。後三年母疑開鑰視之。雙鶴飛去。叩之復應。後有一鶴來止郡城樓。年彈之。乃以爪攫樓板成字云。風浙浙兮雨淒淒。城郭是兮人民非。三百甲子令來歸。是蘇耽彈何為。

宣露(洄武帝曾孫)
甘露三年詔諸儒論五經異。太子太傅蕭望之平奏其議。上親稱制臨決。

元帝(奭宣帝子)
初元元年詔封孔子後孔霸為褒成君。
  綏和元年。劉向說上宜興辟雍。設庠序陳禮樂。以風化下。帝下公卿議。會向病卒。
二年詔光祿大夫劉歆典領五經。卒父前業。歆敘諸子為九流。曰儒曰道曰陽曰法曰名曰墨曰從橫曰雜曰農。皆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儒家遊史六經。留意仁義。宗師仲尼於道最高。道家秉要元本。清虛自守陽家敬順歷象。以授民時。法家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名家名不同。禮亦異數。墨家茅居採椽。是以貴儉。從橫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雜家合名法兼儒墨。知國體貫王治。農家勤耕桑足衣食。此前漢史)蜀人楊雄放易作太玄。放論語作法言。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氣也者所適。善惡之馬也。
司馬君實注曰。孟子言性善不善物誘之也。荀子言性惡。其善者聖人教之也。是皆其一偏。夫性者受於天以生者也。與惡必兼有之。猶陰之與陽。聖人不能惡。愚人不能無善。譬之於田稻粱蔾莠相與善治田者耨其蔾莠。而養其稻粱。不善治田者反之。孟子以為仁義禮智皆出乎性者也。是豈可謂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暴慢貪惑亦出乎性也。是信稻粱之於田。而不信蔾莠之亦於田也。荀子以為爭奪賤賊之心人之所生而有也。不以師法禮義正之。則悖亂而不治。是豈可謂之不然乎。然殊不知慈愛羞惡之心亦生而有也。是信蔾莠之於田。而不信稻粱之亦於田也。故楊子以人之性善惡混。混者善惡雜處於心之謂也。顧人之所擇而修之何如耳。
二年。上幸辟雍。(太學也)尊養三老五更(鄭康成云。老人更知三德五事者。李奇云。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音庚)引桓榮及弟子升堂。上為說。諸儒執經問難。冠帶搢紳之人圜橋門而觀聽者蓋億萬計(搢音晉插笱也)。
五年三月。上東巡狩幸闕里(其處有廢闕址)祠孔子及七弟子。上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經。封九代孫孔僖為褒成侯。

章帝(坦明帝子)
元和二年三上幸魯。祠孔子於闕里。及七弟子大會孔氏男子六人。拜孔僖為郎中。
四年。詔謁者陳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
延光元年陰長生者陰皇后之屬。師事馬明王度世。同入青城山煮黃土為金立壇。授以太清神丹經。長生合丹服其半不升天。大作黃金數萬斤以施窮乏。在民間百年。後於平都山白日升天。
四年上幸魯。祠孔子及七弟子
○魏伯陽者。上虞人。好道術弟子三人山作丹。丹成先服之即死。弟子虞生曰。吾師非凡人服丹而死。將有意焉。亦服丹而死。餘二弟子疑不服。山求棺木。伯陽即起將虞生皆仙去。逢山伐木人。作書寄謝二弟子。伯陽作同契五將類三卷。其說似解周易。而假借爻像以論作丹之事。儒家不識其旨。唯以二義為之注釋。
○王遠舉孝廉為郎中。棄官修道。帝徵詣京師。題宮門四百字。說方來之事。帝惡之使削去。墨徹板愈明。遠過吳住蔡經家。召麻姑各進行廚。金盤玉杯辟麟脯。姑云已見東海三變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昔日。遠曰。聖人背言海中行復揚塵。經見姑手爪似鳥。心念背大癢時此爬背。遠使人牽經鞭之。麻姑神人。汝何謂爪可爬背。經謂父母曰。王君常在崑崙山往來浮括蒼皆有宮室主天曹事。地上五嶽生死之事皆先告王君。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師張道陵在閬州雲臺山。老君遣使者持玉冊。授陵正一真人。與夫人雍氏同升寶車弟子王長趙昇皆同升天。道陵本居餘杭天目山。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望日生。七歲能誦德經。章帝元和二年以博士召不起。乃去學長生隱居雲錦山。(今州龍虎山)和帝永元四年就拜諫議大夫辭疾。復徵為太傅封冀侯。語使者曰。為我謝天子。九霄金闕業已為巨矣。遂轉入嵩山。感老君中告曰。室有黃帝九鼎大丹經。可往受之。後果獲得。家貧無貲可鍊。乃入蜀隱鶴鳴山。法鍊丹三年乃成。謂弟子曰。當為國家興利除害以濟民庶。然後服丹輕舉。臣事三境無愧焉。乃攝伏魔鬼奪四治福庭。老君復命陵參駕朝玉晨道君。授以師印綬雌雄二釰正一盟威祕籙三清眾經符圖。人有疾患官災隨事輸米以贖罪疏過悔謝。弟子戶至數萬。桓帝建和二年降十二神女掩於井中。化鹹泉為鹽井。永壽元年老君命陵同遊成都。地祇涌玉局高丈餘。以為寶座。老君登座說南北二斗經。老君既去。玉局復陷為井(今玉局觀是故跡)明年老君遣使召陵升師傳)。
順帝時。張陵道鶴鳴山。受其道者出米五斗。陵傳子衡。衡子魯。魯自號師君。其來學者。初名鬼卒。後號祭酒。各領部眾。有者令首過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置米肉以給行旅。民夷信向之。朝廷就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曹操入南鄭封魯閬中侯。卒諡原侯。子富嗣。(後漢書劉焉傳)熹平中。漢中有張脩。為太平道張角為五斗米道。太平道師教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使病家出米五斗。後角被誅。脩亦亡。魯因其人信行。遂增飾之。教起義舍(典略)。
張魯祖父陵客蜀道在鵠鳴山。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受道者出米五斗。世號米賊。陵死子衡傳其業。衡死魯復傳之(三國魏志)。
初鉅鹿張角奉事黃老。以妖術教授。號太平道。咒符水以療病。令跪拜首過。或時病愈。共神之。角分遣弟子周遊四方轉相誑誘。十餘年間徒眾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凡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角弟子唐周上書告之。有詔逐捕角等。角敕諸方俱起。皆著黃巾以為標幟。故時人謂之黃巾賊。旬月之間下響應(角於靈帝中平元年)。詔皇甫嵩討角。嵩與角弟梁戰。大破之斬梁。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後漢書皇甫嵩傳)。
述曰。事固有真偽雜。而失其實者夫五斗米道。此老君授師正一盟威法中之一端也。師於順帝時行之於蜀矣。師父子得道仙舉。逮今龍虎山勝跡儼然。子孫為嗣師者不絕。是亦歷朝之所尊事真也。張脩張角在靈帝時當師之後。假五斗米轉教徒眾。遍於八州為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一且反叛而卒致誅戮偽也。然作史者或有時而過論故真偽之間後人不能以察。今詳漢書劉焉傳言。從陵受道者出米五斗。陵至魯三世。始封閬中侯。而子富嗣。此范曄所述而復他辭。及覽魏志則云。陵作道書惑百姓出米五斗。世號米賊。此陳壽所述而頗形譏毀。至於典略之說則。又謂張角為五斗米道被誅。魯因其人信而增飾之。此說則甚為失義。蓋魯行米道。自是祖法。何必因角而為之。是知魏志典略俱乏通識。妄事否藏。未若漢書之為寶錄也。李膺蜀記者不知為何代文言。陵侮嫚人鬼為大蟒所吸。此謗瀆之言。何忍輕肆。世或稱三張者。是則以師之尊下同黃巾之徒。此有識者所當諱也。
延熹八年。宦官使牢脩上書告。司隸校尉李膺養太學游士。交結諸郡生徒共為部黨。誹謗朝廷。帝震怒班下郡國逮捕黨人。下膺等北寺獄辭及杜密陳翔陳寔范滂之徒百餘人。皆下名賢膺等多引宦官子弟。宦官懼請帝以天時宜赦黨人得皆歸田里。書名三府禁錮身。
建寧元年。宦者曹節使鄭颯捕太尉陳蕃於北寺獄殺之。黃門令王甫將羽林千餘人圍大將軍竇武。武自殺。收捕宗親賓客悉誅之。宦官疾惡李膺等。每下詔輒申黨人之禁。曹節請下州群考治鉤黨。李膺詣詔獄考。死門生故吏並被禁錮。黨者百餘人。下豪傑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為黨人。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
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靈寶經授仙人葛玄。及上清齋法並三籙金籙保鎮國祚。玉籙保祐貴族。黃籙拔度七祖。復授感應篇。示世人罪福為善去惡之事。
述曰本朝李昌齡有注感應篇。旁引論及世間傳記。以為善惡報應之驗。最有發明。近世卿貴有為讚以並行者。尤見慕善之意。
○左慈見漢祚將終。乃入柱山。金液九丹經於室。能變化萬端。曹操聞而召之欲從學。慈曰。道當清淨。非貴穢淫所宜也。操欲殺之。人見慈斷其頭以獻。及視之乃一束茅耳。後與第子葛仙翁別入霍山。合丹仙去。

佛祖統紀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