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譜卷第五
蕭齊釋僧祐譔
一校者 錢冬霞
二校者 夏桂蘭
改稿者 毛小燕
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出因果經)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入指池而自洗浴。洗浴訖已心念欲出。無所攀持。池上有樹名迦羅迦。枝葉蔚映臨於池上。樹神即便按此樹枝令佛攀出還坐樹下。于時迦葉來至佛所。忽然見樹曲枝垂蔭。怪而問佛。此樹何故曲枝垂蔭。佛即答言。我於向者入池洗浴。出無所攀。樹神致感為我曲之。於是迦葉見樹曲枝。又聞佛言歎未曾有。而自心念。年少沙門乃有如此之大威德力能感樹神。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迦葉心自念言。明日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當來就我作七日會。年少沙門若來在此。國王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等。見其相好及以神通威德力者。必當捨我而奉事之。願此沙門。於七日中不來我所。佛知其意即便往詣北鬱單越。七日七夜停彼不見。過七日已集會訖畢。國王辭去。迦葉心念。年少沙門近於七日不來我所。善哉快哉。我今既有集會餘饌欲以供之。其若來者善得時宜。於是世尊即知其意。從鬱單越。譬如壯士屈伸譬頃來到其前。于時迦葉忽見如來。心大驚喜即問佛言。汝近七日遊行何處而不相見。佛即答言。摩竭提王及諸臣民。婆羅門長者居士。於七日中就汝集會。汝近心念不欲見我。是故我往北鬱單越。以避汝耳。汝今心念欲令我來。所以今者故來詣汝。迦葉聞佛說此言已。心驚毛豎而作此念。年少沙門乃知我意。甚為奇特。然故不如我道真也。
爾時世尊。又於他日。心自思惟。優樓頻螺迦葉。根緣漸熟。今日正是調伏其時。思惟是已即趣尼連禪河。既到河側。是時魔王來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今者宜般涅槃。今者宜般涅槃。何以故。所應度者皆悉解脫。今者正是般涅槃時。如是三請。世尊爾時答魔王言。我今未是般涅槃時。所以者何。我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未具足故。所應度者皆未究竟。諸外道眾悉未降伏。爾時如來亦復三答。魔王聞已心懷愁惱。即還天宮。世尊即便入尼連禪河。以神通力令水兩開。佛所行處步步塵出。使兩面水皆悉涌起。迦葉遙見謂佛沒溺。即與弟子乘船而來。既至河側見佛行處皆悉塵起歎其希有。而自念言。年少沙門雖有如此神通之力。然故不如我道真也。是時迦葉即問佛言。年少沙門欲上船不。佛言甚善。于時世尊即以神力。從船底入結加趺坐。迦葉見佛從船底入。而無穿漏。歎其希有。心自念言年少沙門乃有如是自在神力。然故不如我得真羅漢也。
瑞應本起云。如是變化凡有十八。迦葉復念。是大沙門神則神矣。然不如我以得羅漢也。佛即語言。迦葉汝非羅漢。亦復非是阿羅漢道。汝今何故起大我慢。瑞應本起云。佛語迦葉汝非羅漢。不知道證。胡為強顏不知羞恥。虛妄自稱我有道德。於是迦葉心驚毛豎。慚愧無顏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迦葉聞說如此語時。心懷愧懼身毛皆豎。而自念言。年少沙門善知我心。即白佛言。如是沙門。如是大仙。善知我心。唯願大仙攝受於我。佛即答言。汝既年老百二十歲。又復多有弟子眷屬。又為國王臣民所敬。若欲決定入我法者。先與弟子熟共論詳。迦葉答言。善哉善哉如大仙敕。然我內心非不決定。為當還與弟子論耳。作此語已即還本處。集諸弟子而語之言。年少沙門住此以來。見其種種神通變化。極為奇特智慧深遠。性又安詳。我今便欲歸依其法。汝等云何。弟子答言。我等所知皆尊者恩。年少沙門既為尊者之所歸信。豈當有虛。我等亦見有諸奇異。尊者若欲必受其法。我等亦願隨從歸依。于時迦葉聞諸弟子作是言已。即便相與俱詣佛所。而白佛言。我及弟子今定歸依惟願大仙時攝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隨所應廣說四諦。于時迦葉聞說法已。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漸漸成阿羅漢果。爾時迦葉五百弟子。既見其師已為沙門。心生願樂亦欲出家。即白佛言。我等大師。已為大仙之所攝受今成沙門。我等亦樂隨大師學。唯願大仙聽我出家。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於是世尊。即為轉於四諦法輪。時五百弟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成須陀洹果。漸漸修行。乃至亦得阿羅漢果。爾時迦葉及五百弟子。以其事火種種之具。悉皆捐棄尼連禪河。師徒相與隨佛而去。爾時迦葉二弟。一名那提迦葉。二名伽闍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弟子。在尼連禪河側。居於下流。忽見其兄并及弟子。所事火具悉逐流來。心大驚愕而自念言。我兄今者有何不祥。事火之具今隨水流。將非惡人之所害也。是時二弟奔競相就。而共議言。我兄今者。若復不為惡人所害。諸物何緣從水而來。苦哉怪哉。我等宜速共至兄所。即便相與逆流而上。至兄住處空寂無人。心大悲絕。不知其兄及諸弟子之所在處。四向推尋。遇見舊人而問之言。我仙聖兄及諸弟子。不知所在。汝見之不。舊人答曰。汝仙聖兄與諸弟子。棄事火具。皆悉往於瞿曇之所。出家學道。是時二弟聞此語已。心大懊惱怪未曾有。又自念言。云何棄於阿羅漢道。而復更求他餘法也。即便馳往至其兄所。到已見兄并及眷屬。剃除鬚髮身被袈裟。即便跪拜而問兄言。兄本既是大阿羅漢。聰明智慧無與等者。名聞十方莫不宗仰。何故於今自捨此道。還從人學此非小事。爾時迦葉答其弟言。我見世尊成就大慈大悲。有三事奇特。一者神通變化。二者慧心清徹。決定成就一切種智。三者善知人根隨順攝受。以此事故。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我今雖復國王臣民。所見宗敬。世論機辯無能折者。然非永斷生死之法。唯有如來所可演說。能盡生死。既值如是大聖之尊。而不自勵。師彼高勝。則是無心亦為無眼。二弟白言。若如兄語。決定是成一切種智。我所知得。皆是兄力。兄今既已從佛出家。我等亦願隨順兄學。即各語其諸弟子言。我今欲同大兄於佛法中。出家修道。汝意云何。時諸弟子即答師言。我等所以得有知見。皆大師恩。大師若欲於佛法中而出家者。亦願隨從。於是那提迦葉。迦闍迦葉。各與二百五十弟子。至於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唯願慈哀濟度我等。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又白佛言。我諸弟子。今皆欲於佛法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佛即答言。善哉善哉。爾時世尊。便呼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即為那提迦葉伽闍迦葉。及諸弟子現大神變。又應其心而為說法。語言比丘。當知世間皆為貪欲瞋恚愚癡猛火之所燒炙。汝等往昔奉事三火。既能絕棄除此外惑。今三毒火尚猶在身。宜速滅之。時諸比丘聞佛此語。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世尊又為說四諦。皆得阿羅漢果。
爾時世尊心自念言。頻婆娑羅王。往昔於我有約誓言。若道成者願先見度。今日時至宜應往彼。滿其本願作此念已。即與迦葉兄弟。及千比丘眷屬圍繞。往王舍城諸頻婆娑羅王所。爾時頻婆娑羅王。昔以聚落。給優樓頻螺迦葉者既見迦葉及其弟子。悉為沙門即還啟王。說如此事。王與諸臣既聞此語。心大驚怪默然無聲。時外人民聞此語已。各相謂言。優樓頻螺迦葉。智慧深遠無與等者。年又耆老已得阿羅漢。云何反為瞿曇弟子。終無此理。乃可說言沙門瞿曇為弟子耳。爾時世尊。漸近王舍城。住於杖林。時優樓頻螺迦葉。即便遣其常所使人。白頻婆娑羅王言。我今於佛法中出家修道。今隨從佛來至杖林。大王宜先禮拜供養。王聞來信說此言已。方決定知優樓頻螺迦葉為佛弟子。即敕嚴駕。與諸大臣婆羅門。及人民眾。往詣佛所。至杖林外。王即下輿除去儀飾。出至佛前。爾時空中有天而語王言。如來今者在此林中。是諸天人最上福田。大王宜應恭敬供養。又應宣示國中人民。皆悉令其供養如來。時王既聞彼天語已。心大歡喜倍增踊躍。普曜經云。時瓶沙王聞之欣然。大悅吾本共要得佛相度。敕諸大臣長者梵志。國中吏民。嚴治道路。散華燒香持諸幢蓋。王乘羽葆之車。大臣百官前後導從。千乘萬騎。長者梵志萬二千人。欲出城迎忽大風起閉其城門。王怪所以今行迎佛。當有吉喜快善瑞應。時城門神即謂王言。快無不利。王往前世。與八萬四千王。治寺起塔。誓言。於來世一時見佛。諮受道教。今有一人閉在刑獄。違其本誓。故城門閉。當放大赦獄中人出。同時見佛諮受訓誨。城門乃開。王聞乃遣速敕詔。放大赦境土獄囚得出。一時往迎。時佛入國。有大社樹名曰遮越。佛與比丘坐樹下。王遙見佛。如星中月。猶如日出天下大明靡不照耀。亦如帝釋梵王。聖帝處於本宮。如樹華茂晃若金色。威神特顯光明巍巍。超絕無侶。王心踊躍下車步進。五體威儀。除蓋履扇冠幘刀杖。前稽首佛足。自稱其號。我是國主瓶沙王也。久服聖尊饑虛積時。如是至三。佛告王曰。實如來言是王瓶沙也。諸佛天神皆護王身。王曰。蒙祐退坐一面。前者作禮。中者低頭。後者叉手。皆卻坐訖。王及臣民睹優樓迦葉在山學仙。耆舊來久怪之佛邊。心自念言。佛是優樓師。優樓是佛師乎。佛睹心念即告優樓。為說偈言。
云何優樓卿 本可所事神
祠祀歸水火 日月眾梵天
事來為幾何 夙夜精進學
心中不懈廢 寧益致神仙
於時迦葉以偈報佛。
自念祠祀來 以歷八十年
奉風水火神 日月諸山川
夙夜不懈廢 心中無他念
至竟無所獲 值佛乃安寧
王及群臣國中萬民。爾乃別知優樓迦葉。是佛弟子。便進林中。遙見如來相好莊嚴。又見優樓頻螺迦葉。兄弟三人并其弟子。前後圍繞。如盛月滿處眾星中。行步踊悅不能自勝。既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是月種摩竭提王。名頻婆娑羅。世尊知不。佛即答言。善哉大王。於是頻婆娑羅王。卻坐一面。時婆羅門及能大臣。諸人民眾皆悉就坐。爾時世尊。既見來眾皆安坐已。即以梵音。慰問頻婆娑羅王言。大王。四大常安隱不。統理民務無乃勞耶。王即答言。蒙世尊恩幸得安隱。爾時頻婆娑羅王。及餘大眾婆羅門。長者居士大臣人民。既見迦葉為佛弟子。自相謂言。嗚呼如來有大神力。智慧深遠不可思議。乃以伏於如此之人。以為弟子。爾時復有諸餘人眾。心自念言。優樓頻螺迦葉。有大智慧。普為世人之所歸信。云何當為沙門瞿曇而作弟子。心懷狐疑。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迦葉。汝今宜應現諸神變。于時迦葉即昇虛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復現小。或分一身為無量身。或現入地還復踊出。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舉眾見已歎未曾有。悉皆稱言第一大仙。爾時迦葉現此變已。即從空中到於佛前。頭面禮足而白佛言。世尊實是天人之師。我今實是世尊之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如是迦葉。汝於我法是何等利。棄捨火具而出家也。於是迦葉。以偈答言。
我於昔日中 所事火功德
得生天人中 受於五欲樂
恒如是輪轉 沒於生死海
我見此過患 所以棄捨之
又復事火福 得生天人中
增長貪恚癡 是故我遠離
又復事火福 為求將來生
既已有生故 必有老病死
已見如此事 是故棄火法
施會修苦行 乃以事火福
雖得生梵天 此非究竟處
以是因緣故 所以棄事火
我見如來法 離生老病死
究竟解脫處 是故今出家
如來真解脫 為諸天人師
以是因緣故 歸依大聖尊
如來大慈悲 現種種方便
及諸神通力 而以引導我
云何而復應 奉事於火法
爾時頻婆娑羅王。及諸大眾聞優樓頻螺迦葉。說此偈言心大歡喜。於如來所深生敬信。決定得知如來必成一切種智。審知迦葉是佛弟子。爾時諸天於虛空中。雨眾天華作妙妓樂。異口同音唱言善哉。優樓頻螺迦葉快說此偈。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意決定。無復狐疑。又觀其根皆以成熟。即為說法。大王當知。此五陰身以識為本。因於識故而生意根。以意根故而生於色。而此色法生滅不住大王。若能如是觀者。則能於身善知無常。如此觀身不取身相。即能離我及於我所。若能觀色離我我所。即知色生便是苦生。若知色滅便是苦滅。若人能作如此觀者。是名為解脫。若人不能作斯觀者。是名為縛。法本無我及以我所。以倒想故橫計有我及以我所。無有實法。若能斷此倒惑想者。即是解脫。爾時頻婆娑羅王。心自思惟。若謂眾生言有我者。而名為縛。一切眾生皆悉無我。既無有我誰受來報。爾時世尊知彼心念。即語之言。一切眾生。所為善惡及受果報。皆非我造亦非我受。而今見有造作善惡。受果報者。大王。諦聽。當為王說。大王。但以情塵識合。於境生染累想滋繁。以是緣故馳流生死備受苦報。若於境無染。息其累想即得解脫。以情塵識三事因緣。共起善惡及受果報。更無別我。譬如鑽火。因手轉燧得有火生。然彼火性。不從手生及以燧出。亦復不離手及燧鑽。彼情塵識亦復如是。時頻婆娑羅王又自思惟。若以情塵識和合故。而有善惡受果報者。便為常合不應離絕。若不常合是即為斷。爾時世尊知王心念。即便答言。此情塵識不常不斷。何以故。合故不斷。離故不常。譬如緣於地水。因彼種子而生芽葉。種子既謝不得名常。生芽葉故不得名斷。離於斷常故名中道。三事因緣亦復如是。爾時頻婆娑羅王。聞此法已心開意解。於諸法中。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萬那由他婆羅門。大臣人民亦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九十六萬那由他諸天人。又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頻婆娑羅王。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白佛快哉世尊。能捨轉輪聖王之位。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我昔愚癡。欲留世尊臨治小國。今觀慈顏又聞正法。方懷慚愧追悔昔過。唯願世尊。以大慈悲受我懺悔。我於昔日白世尊言。若得道時願先度我。今日始蒙宿願成遂。荷世尊恩。得履道跡。我從今日。供養世尊。及比丘僧。當令四事不使有乏。唯願世尊住於竹園。令摩竭提國長夜獲安。佛即答言。善哉大王。乃能捨於三不堅法。求三堅報。當令王願得滿足也。時頻婆娑羅王。知佛受請住竹園已。頂禮佛足辭退而去。普曜經云。大臣賀王。前時諸王悉不見佛。今獨王見。宿福祿厚故乃爾耳。王益欣踊亦賀諸臣。卿等大德值是聖尊。王還宮中敕宮夫人。婇女大小及國吏民。歲三月六齋守禁法施戒博聞。王適歸宮。時天帝釋將八萬天。散華佛上歸命作禮而去。言南無佛。尋皆悉度。得法眼淨。
時摩竭國有一長者。名曰迦陵。見佛入國。天人所奉而無精舍。我有好園欲用上佛。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佛愍一切如親愛子。棄轉輪王不慕世榮。今無精舍有一竹園去城不遠。願以奉佛可作精舍。佛受祝願。佛及聖眾遊處其中。是故名曰迦陵竹園。王還城已即敕諸臣。今於竹園起諸堂舍。種種莊飾極令嚴麗。懸繒幡蓋散華燒香。悉皆辦已即便嚴駕。往至佛所頭面禮足。而白佛言。竹園僧伽藍。修理始畢。唯願世尊與比丘僧。哀愍我故往住彼也。爾時世尊與諸比丘。及無量諸天。前後圍繞入王舍城。當於如來蹈門閫時。城中樂器不鼓自鳴。門狹更廣門下更高。一切丘墟皆悉平坦。臭穢塵垢自然香淨。聾者得聽啞者能語。盲者得視狂者得正。拘躄疾病普皆除愈。枯木發華腐草榮秀。涸池增瀾香風清靡。鳳雀孔翠鳧雁鴛鴦。異類眾鳥繽紛翔集。出和雅音。有如是等種種祥瑞。既入城已。與頻婆娑羅王俱往竹園。爾時諸天滿虛空中。時王即便手執寶瓶。盛以香水。於如來前而作是言。我今以此竹園。奉上如來及比丘僧。唯願哀愍為我納受。作此言已即便奉捨。爾時世尊默然受之。說偈咒願。
若人能布施 斷除於慳貪
若人能忍辱 永離於瞋恚
若人能造善 則遠於愚癡
能具此三行 速至於涅槃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
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
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
爾時婆羅門大臣及餘人民。見王奉施如來僧伽藍。皆悉踊躍生隨喜心。爾時頻婆娑羅王。施僧伽藍已。心大歡喜頭面禮足。退還所住。閻浮提中諸王見佛。頻婆娑羅最為其首。諸僧伽藍。竹園僧伽藍。最為其始。爾時世尊與諸比丘。住竹園僧伽藍。于時王舍城中。有二婆羅門。聰明利根有大智慧。於諸書論無不通達。辯才語議莫能摧伏。一姓拘栗名優婆室沙。母名舍利。故舉世喚為舍利弗。二姓目犍連。名目犍羅夜那。各有一百弟子。普為國人之所宗仰。二人互共以為親友。極相愛重咸共誓言。若先得聞諸妙法者。要相開悟無得吝惜。
爾時阿捨婆耆比丘。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攝諸根威儀詳序。路人見者皆生恭敬。時舍利弗忽於路次。逢見阿捨婆耆。善攝諸根威儀詳序。彼舍利弗善根既熟。見阿捨婆耆心大歡喜。踊躍遍身。停步瞻視不能暫捨。即便問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捨婆耆即便安詳而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姓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時舍利弗聞阿捨婆耆說此偈言。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道跡已心大踊躍。身諸情根皆悉悅豫。而自念言。一切眾生悉著於我。所以輪迴在於生死。若除我想。即於我所亦皆得離。譬如日光能破於暗。無我之想亦復如是。悉能破於我見暗障。我從昔來所可修學。皆為邪見。唯今所得是真正道。作此念已。禮阿捨婆耆足。歸還所止。時阿捨婆耆至前乞食訖還竹園。時舍利弗還至住處。時目犍連夜那善根已熟。見舍利弗諸根寂定威儀詳序。顏容怡悅異於常日。即便問言我今觀汝。諸根顏貌與常有異。必當已得甘露妙法。我昔與汝共結誓言。若聞妙法要相啟悟。汝有所得願為我說。時舍利弗即便答言。我今實已得甘露法。目犍連夜那聞已。歡喜無量。歎言善哉。時為我說。舍利弗言。我今出行逢一比丘。執持衣缽入村乞食。諸根寂靜威儀詳序。我既見已深生恭敬。既到其所而問之言。我意觀汝似新出家。而能如此攝諸情根。欲有所問唯願見答。汝今大師其名何等。有所教誡演說何法。時阿捨婆耆。即便安詳而見。答言。我之大師得一切種智。是甘蔗種天人之師。相好智慧及神通力。無與等者。我既年幼學道日淺。豈能宣說如來妙法。然以所知當為汝說。即說偈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生無主
若能解此者 則得真實道
爾時目犍羅夜那。聞舍利弗說此語已。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舍利弗與目犍羅夜那。各於佛法得甘露已。共相謂言。我等已於佛法各得利益。今者宜應共往佛所。求索出家。作此語已。各喚弟子而語之言。我等今者。已於佛法得甘露味。唯有此法是出世道。我今欲往求佛出家。汝等云何。諸弟子等答其師言。我等今者有所知見。皆大師力。師若出家我悉隨從。於是二人即將二百弟子。往詣竹園既入門已。遙見如來相好莊嚴。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心大歡喜踊躍遍身。爾時世尊見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與諸弟子相隨來已。告諸比丘汝等當知。今此二人將諸弟子。來至我所欲求出家。一名舍利弗。二名目犍連夜那。當於我法中為上弟子。舍利弗者。於智慧中最為第一。目犍羅夜那者。於神通中復為無上。至佛所已頭面禮足。而白佛言。我於佛法已得道跡。樂欲出家願垂聽許。爾時世尊即便呼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時彼二百弟子。既見其師成沙門已。俱白佛言。我等亦欲隨師出家。唯願世尊垂愍聽許。於是世尊即便喚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爾時世尊為舍利弗。及目犍羅夜那。廣說四諦。二人即得阿羅漢果。又復為彼二百弟子廣說四諦。即於諸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乃至亦成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一千二百五十比丘。皆大阿羅漢。於摩竭提國廣利眾生。諸比丘中。多有人名目犍羅夜那。世尊故名此目犍羅夜那。為大目犍羅夜那。普曜經云。佛有沙門名曰安陸。遣行宣法開化未聞。五濁之世人在荒迷。不達至真入城分衛。衣服齊整威儀禮節。不失常法行步安詳。因是使人見之心悅。時舍利弗本字優波替。而遙見之心中欣然。心自念言。我學來久。未曾睹此沙門衣服。安詳齊整不失儀節。試往問之所奉何道。吾常意疑。當有異聞殊妙之道。未必齊此往問比丘。所事何道誰為師主。願聞其志。比丘知意。即說偈曰。
吾師三界尊 有三十二相
等不存有無 度眾十二門
我年既幼稚 學根近薄尟
豈能宣至真 如來無極業
一切諸法本 從緣悉本無
若能反本源 乃名曰沙門
安陸沙門答曰。吾所事師從無數劫。奉行六度無極之法。四等四恩行無盡哀。奉無極慈欲度一切。積功累德不可稱載。一生補處在兜術天。降神現存寄迦維羅衛國。處夫人胎如日現水。生行七步天地大動。瑞三十二稱己聖音。三界皆苦吾當度之。釋梵四王咸來啟受。九龍浴身其德無量。粗舉其要。非吾螢燭所歎能究。悉非心口之所言思。是吾大師天人之尊於是頌曰。
吾師天中天 三界無極尊
相好身丈六 神通遊虛空
化訓去五陰 拔斷十二根
不貪天世位 心淨開法門
時舍利弗欣然大悅。如冥睹明口言善哉。昔來抱疑又吾好學。八歲從師至年十六。靡不周宗行遍天下。十六大國自謂已達。今乃聞異無上正真。得吾本願今佛所在。答曰在迦陵竹園。將諸弟子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問訊至尊。身墮愚冥迷惑歷載。不得諮受今乃奉聖。無極大道。願聽出家得為比丘。受成就戒。佛言。善哉呼比丘來。頭髮自墮袈裟著身。佛為說經分別諸法。十二根本亙然意達。漏盡意解得無著果。前白佛言。吾有同學。俗字拘律陀今名目連。少小相順要有至真。以相開示今已蒙濟。彼沒塵垢未得拔出。承尊聖旨往開示之。佛言善哉。宜知是時。勿得稽留。時舍利弗稽首佛足。辭出入城求目連。遙見目連與諸弟子。遊行城裏街曲里巷。舍利弗趣之。目連睹見體改服變。不與常同問之所以。被服改變有何異見。答曰學人無常唯行大明。吾學積年不值大聖。今乃遇之無上大道。欣慶無量故來相求。同其道味累劫無窮。目連答曰此非。小事善共思惟。舍利弗曰。不須重言吾厭從事。不復欲聞假喻言之。人有珍妙施有勝得。大寶如意明珠及獲寶瑛。復欲反求帛祠為珠。非身所欲。目連答曰。仁智勝我。常兄事卿必不相誤。便當同志將吾受訓。稽首至尊。時舍利弗與目犍連。俱往詣佛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叉手白佛。違曠侍省沈沒塵垢。今乃奉覲願為沙門。啟受法律。佛言善哉即除澡瓶屏鹿衣杖具。佛呼比丘來。頭髮自落袈裟著身。為說正諦漏盡意解。所作已辦成無著果。佛言此二人等往古世時。誓供養我待吾道成。侍衛左右今乃相值。本有千弟子。得舍利弗目連。有二百五十比丘一時所度。
爾時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名曰迦葉。有三十二相。聰明智慧誦四毘陀經。一切書論無不通達。極為巨富善能布施。其婦端正舉國無雙。二人自然無有欲想。乃至亦不同宿一室。久於往昔種善根故。不樂在家受五欲樂。日夜思惟厭離世間。精勤求訪出家之法。如是推尋不能得已。即捨家事入於山林。心念口言諸佛如來。出家修道。我今亦當隨佛出家。即便脫去金縷織成珍寶之衣。而著價直千兩金。壞色納衣自剃鬚髮。爾時諸天於虛空中。既見迦葉自出家已。而語之言。善男子。甘蔗種族白淨王子。其名薩婆悉達。出家學道成一切種智。舉世號為釋迦牟尼佛。今者與千二百五十阿羅漢。在王舍城竹園中住。爾時迦葉聞天語已。歡喜踊躍身毛皆豎。即便往趣竹園僧伽藍。爾時世尊知其當來。而自思惟觀其善根。宜往度之。作此念已。即行逆之。到多子兜婆而逢迦葉。時彼迦葉。既見相好威儀特尊。即便合掌而作此言。世尊實是一切種智。實是慈悲濟眾生者。實是一切所歸依處。即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今者。是我大師。我是弟子。如是三說。佛即答言。如是迦葉。我是汝師。汝我弟子。佛又語言。迦葉當知。若人實非一切種智。而欲受汝為弟子者。頭即裂壞以為弟七分。又復告言。善哉迦葉快哉迦葉。當知五受陰身是大苦聚。于時迦葉聞此語已。即便見諦。乃至得於阿羅漢果。爾時世尊即與迦葉俱還竹園。以此迦葉有大威德智慧聰明。是故名之為大迦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普光如來出興世時。善慧仙人豈異人乎。即我身是。緣路所過五百外道。所共論議及隨喜者。今此會中。優樓頻螺迦葉兄弟。及其眷屬千比丘是。時賣華女者。今耶輸陀羅是。善慧仙人髮布地時傍有二人掃佛前地。及二百人隨喜助者。今此會中舍利弗大目犍連夜那。并二百弟子比丘是。虛空諸天見善慧仙人。以髮布地。悉皆隨喜而讚歎者。我初得道。鹿野苑中始轉法輪。八萬天子及頻婆娑羅王。所將眷屬八萬那由他人。及九十六萬億那由他天是。汝等當知。過去所種因緣。無量劫終不磨滅。我於往昔精勤修習一切善業。及發大願心不退轉。故於今者。而已成就一切種智。汝等宜應勤修道行。無得懈怠。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頂戴作禮而退。普曜經云。王遙聞子得佛道。已來六年生念久已。心中悲喜饑虛欲睹。有一梵志名優陀耶。聰明智慧本侍菩薩常得其意。王告優陀往請。迎佛別闊。已來十有二年夙夜愁慼。不捨其心思一相見如復更生。優陀受教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具以王意白佛。優陀見佛。諸天釋梵歸化一切受命。前白佛言。願得出家以為沙門。佛言呼比丘來。頭髮自墮便成沙門。得羅漢道佛時所度。其餘前後得道所度不可稱計。佛自念言。本與父王要得佛道。爾乃還國當度父母。今正應還。設若還國無所感動。於事不宜所化尟少。先遣神足弟子。比丘優陀耶。往顯威神足。知佛欲往。乃解道尊咸共渴仰。發起道心所度乃多。爾時世尊告優陀耶。佛本出家與父母誓。若得佛道還度父母。今已得佛道德已成。必當還國不違本誓。汝以神足經行虛空。現其神變。乃知吾身已成大道。弟子尚爾況佛威德。巍巍無量爾乃信受。優陀受教神足飛行。經遊虛空往到本國。迦維羅衛城上虛空。現無數變。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水不濕身火無所傷。七現七沒。從東方沒地出於西方。西沒東出南沒北出。北沒南出。行空如鳥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王及臣民莫不欣喜。乃知道尊。於是頌曰。
佛從本所行 生死無數度
常念蜎飛類 勤苦無量劫
時坐佛樹下 逮致本宿願
歡喜當聽說 難得數見聞
適成佛道時 輒降魔眷屬
即壞生死本 消愛欲無餘
佛念本生地 意欲見親族
今聽王頭檀 所說甚可悲
比丘名優陀 姿性能悅人
佛遣使令行 孚致消息來
還入父王國 以入宣佛意
今王太子顧 意欲還至宮
優陀聞佛教 即聽受奉行
因時於佛前 變化隨地形
其身忽不見 神足來入城
乃至大王殿 父王所坐前
比丘優陀耶 進現悅頭檀
變化若干品 踊出父王殿
淨譬如蓮華 泥土塵不生
父王見恐怖 即問斯何靈
將無是神祇 出地何怪爾
此形姓為誰 本從何得斯
願以開吾意 令心疑結解
從生至於今 未曾睹是變
太子本棄國 求道度眾生
慕勤無數劫 於今乃得成
今王莫恐畏 且寬意悅豫
我以壞眾惡 為王太子使
王聞太子問 淚下如雨星
十二年已來 乃承悉達聲
今從吉祥至 思寤如更生
太子捨國位 成道號何名
出國坐六年 精進現成佛
號曰天中天 三界尊第一
本時在我尊 為作眾寶殿
刻鏤諸妙飾 於今室何如
優陀所答曰 佛之正真微
常坐於樹下 諸天來歸趣
吾子在宮時 茵褥布綩綖
皆以錦繡成 柔軟有光澤
龍妻奉寶床 天帝貢袈裟
不以好衣喜 其心無增損
在國好美食 甘膳悉其味
今所服食者 安身何等類
執缽行分衛 福眾無粗細
咒願布施家 世世令安隱
悉達臥寢時 不敢妄呼覺
鼓琴發歌音 爾乃令寤起
如來三昧定 夙夜無眠覺
釋梵來勸助 皆現稽首受
在家雜香浴 若干種眾馨
香香遍室中 今用何所意
八解三脫門 洗浴除心垢
其心淨如空 普安無惱憂
悉達在家時 擣若干雜香
香熏其衣服 清淨無垢障
戒定慧解脫 以為道德香
熏于八難處 世世度十方
四品好床座 以若干寶成
重疊布眾具 以臥起其上
四禪為床座 意定無憒亂
清淨如蓮華 不著于泥水
在宮無數兵 諸臣而宿衛
左右常擁護 目不見惡穢
諸弟子眾具 千二百五十
菩薩無央數 皆來稽首集
本在家未出 有四品好車
象馬牛羊步 遊行觀四方
五通以驂駕 徹視洞聽飛
睹本見眾心 遊觀度生死
子出行往返 幢旍羽彫飾
前後諸導從 各執諸兵仗
四等慈悲護 恩惠仁愛度
普覆眾危難 以嚴飾眾生
生時雜妓樂 椎鐘及鳴鼓
觀者悉填路 前後不相害
樹下波羅奈 椎鳴不死鼓
拘鄰等得道 八萬四千天
九十六道伏 其音聞三千
眾生莫不悅 啟受心皆明
所領何國土 人民為多少
所化有幾人 悉為歸伏不
領三千大界 化訓諸群生
十方不可稱 莫不蒙濟度
在國思正法 助吾治萬民
動順禮節訓 莫不承教聞
佛解空本無 捨于四顛倒
靡不歸伏者 神靜天為業
佛與世無讎 博無不備達
汝言何不及 一切皆自歸
正天下滿人 一人頭若干
一頭若干舌 舌解無數義
合集恒沙人 嗟歎佛功德
江沙劫不暢 況我螢燭明
王聞益悲喜。歎曰。善哉善哉。阿夷言不妄。佛當來不。何日當至乎。優陀報曰。卻七日到王大踊躍。即敕群臣國中萬民。吾往迎佛。導從威儀法轉輪王。平治道路掃除令淨。香汁灑地懸繒幡綵。豎其幢蓋周遍國內。其所修治光飾盡宜。千乘萬騎出四十里。往奉迎佛稽首歸命。優陀前報王曰。本受佛教奉命見王。宣其意故今還宣命。說王意旨饑虛無量。欲見至尊稽首受法。并化萬民咸蒙福慶。王曰。宜知是時勿復稽留。爾時優陀耶還來詣。佛稽首足下以啟國王。世尊及諸弟子。自期七日當還本國。王及臣民莫不欣悅。別來積年夙夜想念。飲食不甘寢不能寐。饑虛日久計日度時。須世尊到已憶七日。於時大聖告諸弟子。明日當發至迦維羅衛見於父王。皆嚴整衣服。護持應缽。梵釋四王聞佛還國。皆來送侍天雨香汁。散華燒香豎諸幢蓋。四王諸天皆在前。導梵天侍右帝釋侍左。諸比丘眾皆隨佛後。諸天龍神華香妓樂追於上侍。佛適進路先現瑞應。三千國土六反震動。百歲枯樹皆生華實。諸枯竭溪澗自然泉水。王見此瑞知佛已來。敕諸釋種大臣百官。皆行詣佛散華燒香。豎諸幢幡鼓眾妓樂。悉出迎佛王遙見佛。在於大眾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炤於朝陽。如樹華茂芬芳熾盛。巨身丈六相好嚴身。晃如金山王睹悲喜。前稽首足惟別彌時。今乃相見。大臣百官皆稽首禮。即還入城足蹈門閫。地為大動天雨眾華。樂器皆鳴。盲者得視。聾者得聽。拘躄得行。病者得愈。啞者能言。狂者得正。僂者得伸。若被毒者毒為不行。百鳥禽獸相和悲鳴。婦女珠環相橖作聲。當爾之時見此變化。莫不歡喜。室寶藏者自然發出。中滿珍琦。懷異心者皆共和同。等心叉手自歸命佛。諸畜生類蒙其光潤。皆得生天。懷妊母人。蒙斯光明。苦痛微薄。皆得在產。端正姝好。消婬怒癡無復塵勞。展轉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子如身。地獄休息餓鬼飽滿。尋光來至歸命世尊。皆發道意。王見佛巨身丈六。相好光明。體紫金色。諸根寂定。如星中月。晃如金山。天帝梵王四王所奉。睹諸梵志久在山中。薄露身形日炙風飄。身體黑臭在佛邊侍。猶如黑烏在紫金山。不能發起顯佛大德。令一切悅。便敕國中諸豪族釋。端正姝好顏貌殊異。選五百人出為沙門。侍佛在左右。猶如鳳凰在須彌山。亦如摩尼著水精器。時佛弟難陀亦作沙門。未下鬚髮難有典作。剃頭師前白佛言。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時叵遇。今我大天及諸尊者。識道至高不可限量。不慕世榮捨世尊位。行作沙門今我小節下劣靡逮。何所貪樂不出為道乎。唯佛哀愍濟救污泥。沒溺塵埃拔為沙門。佛言善哉。佛時便呼比丘來。頭髮則墮袈裟在身。即成沙門禮諸沙門。因隨次坐難在後作。次第作禮到此沙門。即住不禮心自念言。是我家僕不能為禮。佛知告難佛法大通。舉學前後不在尊卑。猶如大海悉受萬川。四流不避。污塗執心。如地四大俱等。地水火風內外無異。其神空淨所著為名。宜棄自大以法自將。乃應先聖無極道訓。時難見佛教誨切至。事不得止解了本無。棄捐自大下意為禮。天地大動眾會同歎。善哉善哉。為道等心。除自高意而下卑心。感於天地為之大動。從是制法先學為長。後學為小。法之常儀各無所恨。無所諍訟。佛時入宮坐於殿上。王及臣民日日供養。百種甘饌。佛說經法所度無量。瞿夷攜羅云來。稽首佛足瞻對問訊。久違侍覲曠廢供養。時王僚屬皆懷沈疑。太子捐國十有二年。何從懷妊生子羅云。佛語父王告諸群僚。瞿夷守節貞潔清淨無瑕疵也。設王不信今當現證。於時世尊化諸眾僧。皆使如佛。相好光明。等無差異。於時羅云厥年七歲。瞿夷即以指印信環。與羅云言。是汝父者以此與焉。羅云應時直前詣佛。以印信環而授世尊。王及群臣咸皆欣躍。稱言善哉。所現無量真佛子也。佛語父王及諸臣曰。從今已無復懷疑。此吾之子。緣化生。勿咎瞿夷也。王得道證。瞿夷受戒。淨修梵行。宮人大小。咸受戒法。月六歲三。奉齋弗懈。國內清寧。風雨以節時不越序。五穀登賤民安其所。萬邦黎庶咸來慶賀。道德滋茂如月之初。
祐尋。法身無形群有已滅。覺智不起萬動永寂。而甫現託生降神胎化者何也。乘大緣以應俗。本誓力以弘慈也。故能運般若之權。任首楞之勢。迴靈兜率。耀化赤澤。陶鈞非我。利見由物。豈言像思議而能語其極哉。是以攝受群萌故地居輪皇。摧制剛夸故才窮藝術。斷拔愛網故去國入山。顯明法尊故降魔道樹。凡斯如跡罔非振俗。應體圓通隨方變現。法身凝湛未嘗起滅。然世識習滯據跡為真。欲觀如來失道逾遠。故涅槃經云。若言菩薩在白淨王宮。依因父母生育是身。是魔所說。蓋謂證跡而迷本也。若本跡雙照權實俱明。則披經無礙法身可睹。
釋迦譜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