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四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

(一八)阿含1業相應品師子2第八)(初一日誦)3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鞞舍4,在獼猴水邊5高樓臺觀。
爾時鞞舍離麗掣6集在聽堂,數稱歎佛,數稱歎法及比丘眾。彼時7弟子師子8大臣亦在中。
是時師子大臣欲往見佛供養禮事,師子大臣則先往詣諸乾所,白乾曰:「諸尊我欲往見沙門瞿曇。」
彼時乾訶師子白:「汝莫欲見沙門瞿曇!所以者何?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9師子宗本不可作則不利,供養禮事亦不利。」
鞞舍離麗掣再三集在聽堂,數稱歎佛,數稱歎法及比丘眾。彼時弟子師子大臣亦再三在中。時,師子大臣亦復再三欲見佛供養禮事。
師子大臣便不辭乾,即往詣佛,共相問訊,卻坐面,而是語:「我聞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瞿曇!若如是說:『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彼不謗毀沙門瞿曇耶?彼說真實耶?彼說是法耶?彼說法如法10耶?於如法無過難詰耶?」
世尊答曰:「師子!若如是說:『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彼不謗毀沙門瞿曇,彼說真實,彼說是法,彼說如法,於無過,亦難詰。所以者何?師子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作11,亦為人說可作之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斷滅12,亦為人說斷滅之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惡13,亦為人說可憎惡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法、律14,亦為人說法之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苦行15,亦為人說苦行之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於胎16,亦為人胎法。師子!復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安隱17,亦為人說安隱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師子惡行不可作,口、惡行亦不可作。師子!若如是無量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師子說法此法盡不可作。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作,亦為人說可作之法?師子說身妙行可作,口、意妙行亦可作。師子!若如是無量善法樂果,受於樂報,善處而得壽,師子說此法盡應可作。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作,亦為人說可作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斷滅,亦為人說斷滅之法?師子惡行斷滅,口、惡行亦應斷滅師子!若如是無量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師子說此法盡應斷滅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斷滅,亦為人說斷滅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惡,亦為人說可憎惡法師子惡行可憎惡,口、惡行亦可憎惡。師子!若如是無量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師子說此法盡可憎惡。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可惡,亦為人說可憎惡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法、律,亦為人說法之法?師子為斷貪淫故而說法、律,斷瞋恚愚癡故而說法、律。師子!若如是無量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師子為斷彼故而說法、律。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法、律,亦為人說法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苦行,亦為人說苦行之法?師子!或有沙門梵志18無衣,或以手為衣,或以葉為衣,或以珠為衣;或不以瓶取水,或不以魁19取水;不食刀杖劫抄之食20,不食欺妄食;不自往21,不遣信22,不來尊、不善尊不住尊23二人食,不在中食;不懷妊家食,不畜狗家食;設使家有糞蠅飛來,便不食也;不噉魚,不食肉,不飲酒;不飲惡水,或都所飲,無飲行,或噉口,以口為足,或二口24、三、四……乃至七口,以七口為足;或食得,以得為足,或二、三、四……乃至七得,以七得為足;或日一食,以一食為足,或二、三、四、五、六、七日、半月、一月一食,以一食為足;或食菜茹,或食稗子25,或食穄米26,或食雜,或食頭邏27食,或食粗食;或至事處,事;或食根,或果,或食自落果;或連合衣,或持毛衣,或持舍衣28,或持毛頭舍衣;或持全皮,或持穿皮,或持全穿皮;或持散髮,或持編髮,或持散編髮;或有剃髮,或有剃鬚,或剃鬚髮;或有拔髮,或有拔鬚,或拔鬚髮;或住立斷坐,或修蹲行29;或有臥刺,以刺為床;或有臥果30,以果為床;或有事水,晝夜手抒;或有事火,竟昔然之;或事日、月、大德叉手向彼。此之比受無量苦,學煩熱行師子苦行無。師子!然此苦行為下賤業,至苦至困,凡人所行,非是道。師子沙門梵志,彼苦行斷滅盡,拔絕其根,至竟不生者,說彼苦行師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彼苦行斷滅盡,拔絕其根,至竟不生,是故我苦行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苦行,亦為人說苦行之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於胎,亦為人胎法?師子沙門梵志當來胎生斷滅盡,拔絕其根,至竟不生者,說彼不於胎。師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當來胎生斷滅31,拔絕其根,至竟不生,是故於胎。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於胎,亦為人胎法。
師子云何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安隱,亦為人說安隱之法?師子族姓子所為32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家、家、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我於現法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有,知如真。我自安隱,亦安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我已安彼,便為生法眾生生法解脫:老法、病法、死法、憂慼染汙法眾生於憂慼染汙法解脫師子!是謂有事因此事故,於如實不能謗毀;沙門瞿曇宗本安隱,亦為人說安隱之法。」
師子大臣白世尊曰:「瞿曇!我已知。逝!我已解。瞿曇!猶明目人,者仰之,者發之33;迷者示道,闇中施明,有眼34者,便見於色。沙門瞿曇亦復如是,為無量方便說法、現義,隨其諸道。世尊歸於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世尊!猶如人養不良馬,望其利,徒自疲勞而不獲利。世尊如是。彼愚癡不善曉了,不能自知,不識良田而不自審,長夜奉敬,供養禮事,望其利,唐無益。世尊今再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世尊本無知,於愚癡信有敬,從今日斷。所以者何?欺誑我故。世尊三自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師子大臣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35
師子經第八竟36千四百一三字37

一九阿含38業相應品乾經39第九(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釋羇瘦,在天邑40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乾等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41,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42;得盡已,則得苦邊43。我便往彼,到已,即問:『乾!汝等實如是見、如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盡;得盡已,則得苦邊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我復問彼乾:『汝等智:本有本無為本惡,為不作惡,為爾所盡,為爾所不盡44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不善,得眾善法修習證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
「我復語彼乾:『汝等自智:本有本無為本惡,為不作惡,為爾所盡,為爾所不盡;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不善,得眾善法修習證,而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盡;得盡已,則得苦邊乾!若汝等智:本有本無為本惡,為不作惡,為爾所盡,為爾所不盡;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不善,得眾善法修習證。乾!汝等可得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盡;得盡已,則得苦邊
「『乾!猶如身被毒箭,因被毒箭則生極苦。彼為親屬憐念愍傷,欲饒益安隱故,即呼拔箭金醫。箭金醫來,便以利刀而為開瘡;因開瘡時,復生極苦。既開瘡已,而求箭金;求箭金時,復生極苦。求金已,即便拔出;因拔出時,復生極苦。拔金出已,覆45瘡纏裹;因裹瘡時,復生極苦。彼於拔箭金後,得患,不壞諸根,平復如故。乾!彼智,便是念:本被毒箭,因被毒箭,則生極苦。我諸親屬見憐念愍傷,欲饒益安隱我故,即呼拔箭金醫。箭金醫來,便以利刀為我開瘡;因開瘡時,復生極苦。既開瘡已,而求箭金;求箭金時,復生極苦。求金已,即便拔出;因拔出時,復生極苦。拔金出已,瘡纏裹;因裹瘡時,復生極苦。我於拔箭金後,得患,不壞諸根,平復如故。
「『如是乾!若汝等智,本有本無為本惡,為不作惡,為爾所盡,為爾所不盡;盡已,便得盡,即於現世不善,得眾善法修習證。乾!汝等可得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盡;得盡已,則得苦邊。』我問如是不見乾能答我言:『瞿曇如是,不如是。』
「復次,我問諸乾曰:『若諸有上斷、上苦行爾時乾生上苦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有中斷、中苦行爾時乾生中苦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有下斷、下苦行爾時乾生下苦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是為諸有上斷、上苦行爾時乾則生上苦;有中斷、中苦行爾時乾則生中苦;有下斷、下苦行爾時乾則生下苦。若使諸有上斷、上苦行爾時止息上苦;有中斷、中苦行爾時止息中苦;有下斷、下苦行爾時止息下苦。若如是作、不如是作止息極苦甚重者,當知諸乾即於現世苦。但諸乾為所覆,為所纏,而是說:謂人所受皆因本作,若其故業因苦行滅,不造新者,則諸業盡;諸業盡已,則得盡;得盡已,則46苦邊。』我問如是不見乾能答我言:『瞿曇如是,不如是。』
「復次,我問諸乾曰:『諸乾!樂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苦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有苦報業,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作樂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現法報業47,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後生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後生報業48,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現法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不熟報業49,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作熟報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有熟報業50,彼業寧可因斷、因苦行異耶?』彼答我言:『不也,瞿曇!』『諸乾!是為樂報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苦報。諸乾!苦報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作樂報。諸乾!現法報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後生報。諸乾!後生報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現法報。諸乾!不熟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作熟報。諸乾!熟報業,彼不可因斷、因苦行異者。以是故,諸乾!虛51方便,空斷無獲。』
「彼諸乾便報我言:『瞿曇我有尊師,名親子52如是說:諸乾!汝等惡業,彼業皆可因此苦行而得滅盡;若今護身、口、意,因此不復更惡業也。』我復問彼諸乾曰:『汝等信尊師親子乾,不疑惑耶?』彼答我言『瞿曇!我信尊師親子乾,疑惑。』我復語彼諸乾曰:『有五種法現世二報,信、樂、聞53、念、觀。諸乾!虛妄言,是可信、可樂、可聞、可念、可觀耶?』彼答我言:『如是瞿曇!』我復語彼諸乾曰:『是虛妄言,何可信?何可樂?何可聞?何可念?何可觀?謂虛妄言,信、樂、有聞、有念、有觀。』
「若諸者,於如法中得五詰責,為可憎惡。云何為五?今此眾生所受苦樂皆因本作,若爾者,諸乾等本惡業。所以者何?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第一可憎惡。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會,若爾者,諸乾等本惡會。所以者何?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乾第二可憎惡。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為命,若爾者,諸54等本惡為命。所以者何?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乾第三可憎惡。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見也,若爾者,諸55乾等本有惡見。所以者何?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乾第四可憎惡。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祐造,若爾者,諸乾等本惡祐。所以者何?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乾第五可憎惡。若諸乾因本所作惡業、惡會、惡為命、惡見、惡祐,為惡祐所造;因彼故,諸乾於今受極重苦,是謂因彼事故,諸乾等為可憎惡。
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者,若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能伏,皆能穢,皆能制。云何我所自知自覺法為汝者,非為沙門梵志,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能伏、所能穢、所能制?比丘捨身不善業善業;捨口、不善業,修口、意善業,彼於未來苦,便自知未來苦,如法不棄捨。彼或欲苦因行欲,或欲苦因捨欲56。彼苦因行欲者,即修其行欲;已斷者,苦便得盡。彼苦因者,即修其捨欲;已斷者,苦便得盡。若彼比丘便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今寧可斷其苦。便苦,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苦。所以者何?比丘!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苦,是不然。
比丘!猶如箭檢撓箭,其箭已直,不復檢。所以者何?彼本所為者,其事已成;檢,是不然。如是比丘便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今寧可斷其苦。便苦,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苦。所以者何?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苦,是不然。比丘!猶如愛念染著、敬待彼女,然彼女人更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宿,其人因身心生苦57惱,極憂慼耶?」
比丘答曰:「如是世尊!」
「所以者何?其人於女愛念染著,極相敬待,而彼女人更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宿,其身心不生苦惱憂慼?比丘!若使其人而是念:我唐愛念、敬待彼女,然彼女人更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宿,今寧可因苦自憂故,斷為彼58愛念染著耶?其人於後因苦自憂故,便斷為彼女愛念染著。若彼女人故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宿,其人於後,身心寧當復生苦惱,極憂慼耶?」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其人於女愛念染著之情。若彼女人故與他語,共相問訊往來宿,若使其人因身心生苦惱極憂慼者,是不然。如是比丘便是念:隨所為、隨所行不善法生而善法滅;斷其苦,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今寧可斷其苦。便苦,苦已,不善法滅而善法生,不復苦。所以者何?本所為者,其義已成;苦,是不然。
「彼復是念:所因,斷其者,我便已斷,然我於欲猶故未斷今寧可求斷於欲。便求斷欲,彼為斷欲故,獨住59遠離,在事處,或至樹下空60處,出巖室、露地穰積,或至林中,或在間。彼已在事處,或至樹下空靜處,敷尼師檀61結跏62趺坐願,反不向,貪伺有諍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令我得,彼於貪伺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63悔,疑、度惑,於諸善法有猶豫,彼於疑惑除其心。
「彼已斷此五蓋64穢、慧羸65離欲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66。彼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煩,柔軟善住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證,彼便知此苦如真67,知此苦集68、知此滅、知此滅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解脫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69,不更有,知如真。
如來如是正心解脫,得五稱譽70如法無諍,可愛可敬。云何為五?彼眾生者,所受苦樂皆因本作,若爾者,如來本有妙業,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71,是謂如來第一稱譽。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會,若爾者,如來本妙會,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二稱譽。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為命,若爾者,如來本妙為命,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三稱譽。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見也,若爾者,如來妙見,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四稱譽。復次,眾生所受苦樂皆因祐造,若爾者,如來本妙祐,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是謂如來得第五稱譽。是為如來本妙業、妙會、妙為命、妙見、妙祐,為妙祐所造;因彼故,如來於今無漏樂寂靜止息而得樂覺。以此事故,如來於今得五稱譽。
「有五因緣,生憂苦。云何為五?淫欲纏者,因淫欲纏故,生憂苦。如是瞋恚睡眠悔、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生憂苦,是謂五因緣,生憂苦。有五因緣,心滅憂苦。云何為五?若淫欲纏者,因淫欲纏故,生憂苦;除淫欲纏已,憂苦便滅。因淫欲纏,生憂苦,於現法中而究竟無熱常住不變,是所知所見。如是瞋恚睡眠悔,若疑惑纏者,因疑惑纏故,生憂苦;除疑惑纏已,憂苦便滅。因疑惑纏,生憂苦,於現法中而究竟無熱常住不變,是所知所見,是謂五因緣,心滅憂苦。
「復次,更有現法究竟無熱常住不變,是所知所見。云何更有現法究竟無熱常住不變,是所知所見?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是謂更有現法究竟無熱常住不變,是所知所見。」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乾經第九竟72三千六百73


(二○)阿含業相應品波羅牢經74第十(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麗瘦75,與大比丘眾俱,往至北村76,住北村北尸攝秕和林中。
爾時,波羅牢彌尼77沙門瞿曇釋種子捨釋宗族,出家道,遊拘麗瘦,與大比丘眾俱,至此北村,住北村北尸攝和林中。彼沙門瞿曇有大稱,周聞十方沙門瞿曇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行成為、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禮拜供養承事者,快得善利。彼是念:我往見沙門瞿曇,禮供養
波羅牢彌尼聞已,從北村出,北行至尸攝和林,欲見世尊供養。波羅牢彌尼遙見世尊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曜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默。
波羅牢彌尼遙見佛已,前至所,共相問訊,卻坐面,白世尊曰:「我聞沙門瞿曇知幻是幻78瞿曇!若如是說:『沙門瞿曇知幻是幻。』彼不謗毀沙門瞿曇耶?彼說真實耶?彼說是法耶?彼說法如法耶?於如法無過難詰耶?」
世尊答曰:「彌尼!若如是說:『沙門瞿曇知幻是幻。』彼不謗毀沙門瞿曇,彼說真實,彼說是法,彼說法如法,於無過,亦難詰。所以者何?彌尼79彼幻,我自非幻。」
波羅牢說曰:「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而不信彼說沙門瞿曇知幻是幻。」
世尊告曰:「彌尼!知幻者,即是幻耶?」
波羅牢白曰:「如是世尊如是逝!」
世尊告曰:「彌尼!汝莫自誤,謗毀於我!若謗毀我者,則便損,有諍有犯聖賢所惡,而大罪。所以者何80?此實不如汝之所說。彌尼!汝聞拘麗瘦有卒81耶?」
答曰:「聞有。」
彌尼!於意云何?拘麗瘦用是卒為?」
答曰:「瞿曇!通使殺賊,為此事故,拘麗瘦畜是卒也。」
彌尼!於意云何?拘麗瘦卒為有戒?為無戒耶?」
答曰:「瞿曇!若世間有無戒德者,無過拘麗瘦卒。所以者何?拘麗瘦卒極犯禁戒,唯行惡法。」
復問:「彌尼!汝如是見、如是知,不問汝。他問汝:『波羅牢彌尼知拘麗瘦卒極犯禁戒,唯行惡法;因此事故,波羅牢彌尼極犯禁戒,唯行惡法。』若如是說,為真說耶?」
答曰:「非也,瞿曇!所以者何?拘麗瘦卒見異、欲異,所願亦異,拘麗瘦卒極犯禁戒,唯行惡法;我極持戒不行惡法。」
復問:「彌尼!汝知拘麗瘦卒極犯禁戒,唯行惡法,然不以此為犯禁戒,唯行惡法如來何以不得知幻而自非幻?所以者何?知幻知幻人,知幻報,斷幻。彌尼!亦知殺生,知殺生人,如殺生報殺生彌尼!不與取,知不與取人,知不與取報,不與取彌尼!妄言,知妄言人,知妄言報,妄言彌尼!我如是知、如是見。有作是說『沙門瞿曇知幻即是幻』者,彼未斷此語,彼心、彼欲、彼願、彼聞、彼念、彼觀,如屈伸臂頃,地獄中。」
波羅牢彌尼聞已,怖懼戰慄,毛皆豎,即從座82起,禮足長跪叉手,白世尊曰:「過!瞿曇自首83逝!如愚、如癡、不定不善。所以者何?我以妄說沙門瞿曇是幻。瞿曇受我過!見罪發露。我過已,不更作。」
世尊告曰:「如是彌尼!汝實如愚、如癡、不定不善。所以者何?謂汝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妄說是幻。然汝能過,見罪發露不更作,如是彌尼!過,見罪發露不更作者,則長養聖法有失。」
於是,波羅牢彌尼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殺生者,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彼生憂苦;不與取妄言,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彼生憂苦。』沙門瞿曇!於意云何?」
世尊告曰:「彌尼!今問汝,隨所解答。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有問者:『此本作何等?今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或有答者:『此人為王殺害怨家,王歡喜已,即與賞賜,是以此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又復王收捕罪人,反縛兩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門,坐高標下而梟84其首。有問者:『此人何罪,為所戮?』或有答者:『此人枉殺王家無過之人,是以王教如是行刑。』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殺生,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彼生憂苦。』彼為真說?為虛妄言?」
答曰:「妄言瞿曇!」
「若彼說妄言,汝意不?」
答曰:「不信也,瞿曇!」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彌尼!」
復問:「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有問者:『此本作何等?今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或有答者:『此人於他國中而不與取,是以此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又復王收捕罪人,反縛兩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門,坐高標下而梟其首。有問者:『此人何罪,為所戮?』或有答者:『此人於王國而不與取,是以王教如是行刑。』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不與取,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彼生憂苦85。』彼為真說?為虛妄言?」
答曰:「妄言瞿曇!」
「若彼說妄言,汝意不?」
答曰:「不信也,瞿曇!」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彌尼!」
復問彌尼:「於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有問者:『此本作何等?今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或有答者:『此人作妓,能戲調笑,彼以妄言令王歡喜。王歡喜已,即與賞賜,是以此頭冠華鬘,雜香塗身,而倡樂,歌舞自娛,作女妓,歡如王。』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又復王收捕罪人,用棒打殺,盛以木檻,露車載之,出北城門,棄著塹中。有問者:『此人何罪,為所殺?』或有答者:『此人在王前妄所證,彼以妄言欺誑於王,是以王教取如是。』彌尼!汝如是見、如是聞不?」
答曰:「見也,瞿曇!已聞、當聞。」
彌尼!於意云何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妄言,彼一切即於現法受報,因彼生憂苦。』彼為真說?為虛妄言?」
答曰:「妄言瞿曇!」
「若彼說妄言,汝意不?」
答曰:「不信也,瞿曇!」
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彌尼!」
於是,波羅牢彌尼即從座起,偏袒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曇所說極妙,善喻善證。瞿曇!我於北村中造作高堂,敷設床褥86安立水器,然燈。精進沙門梵志來宿高堂,我隨其力,供給所須。四論士,所見各異,更相違反,來集高堂。於中論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此世彼世,母,世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成就87。』
「第二論士而有正見,反第一論士所見、所知如是見、如是說:『有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
「第三論如是見、如是說:『自作作,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搥88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淫、妄言飲酒,穿牆開藏,至他巷陌。89,害村壞邑,破城滅國;如是者,為不作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一切眾生,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惡業惡業報。恒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與、作齋、咒說而來;無罪無福,無罪福報與、調御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是無福,是無福報90。』
「第四論士而有正見,反第三論所知、所見,如是見、如是說:『自作作,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搥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淫、妄言飲酒,穿牆開藏,至他巷陌,害村壞邑,破城滅國;如是者,實為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一切眾生,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是有惡業是有惡業報。恒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與、作齋、咒說而來;有罪有福,有罪福報與、調御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是有福,是有福報。』瞿曇我聞是已,便生疑惑。此沙門梵志,誰說真實?誰說虛妄?」
世尊告白:「彌尼!汝莫生疑惑。所以者何?疑惑便生猶豫。彌尼!汝自智,為後世?為後世彌尼!汝又智,所作為惡?所作為善?彌尼!有法之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正念,可一心如是,汝於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91。」
於是,波羅牢彌尼復從座起,偏袒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曇云何法定,名曰遠離令我因此可正念,可一心如是92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
世尊告曰:「彌尼!多聞聖弟子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是念:我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於喜;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一心彌尼!多聞聖弟子一心已,則心與慈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心與慈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是念: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無施無齋,咒說,無善惡業,無善惡業報無比世彼世,母,世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不犯世怖與不怖93,常當一切世間。我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無上人上94之法,昇進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沙門梵志不是不非95;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正念,可一心如是汝於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彌尼!多聞聖弟子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是念:我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於喜;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一心彌尼!多聞聖弟子一心已,則與悲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與悲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96是念:若97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有有齋,亦有咒說,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人往至善處,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覺自作成就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一切世間。我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沙門梵志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正念,可一心如是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彌尼!多聞聖弟子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是念:我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於喜;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一心彌尼!多聞聖弟子一心已,則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是念: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自作作,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搥98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淫、妄言飲酒,穿牆開藏,至他巷陌,害村壞邑,破城滅國;如是者,實99不作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一切眾生,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惡業惡業報。恒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與、作齋、咒說而來;無罪無福,無罪福報與、調御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是無福,是無福報。』若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一切世間。我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100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安樂居,謂遠離法定。彼於沙門梵志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內得心止。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正念,可一心如是101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
「復次,彌尼!多聞聖弟子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於晝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過夜曉時而是念:我殺斷殺,斷不與取淫、妄言……至斷邪見正見。彼便自見:我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彼自見斷十惡業道,念十善業道已,便生歡悅;生歡悅已,便於喜;於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覺樂;身覺樂已,便一心彌尼!多聞聖弟子一心已,則俱,遍滿一方成就遊。如是二三四方四維下,普周一切俱,無無怨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彼是念: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自作作,斷、教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搥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取淫、妄言飲酒,穿牆開藏,至他巷陌,害村壞邑,破城滅國;如是者,實為惡。又以鐵輪利如剃刀,彼於此一切眾生,於一日中斫截斬剉,剝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積是有惡業是有惡業報。恒南岸殺、斷、煮去,恒水北岸與、作齋、咒說而來102有罪有福,有罪福報與、調御護、攝持、稱譽、饒益,惠施、愛言、利及等利;是有福,是有福報。』若沙門梵志所說真實者,不犯世怖與不怖,常當一切世間。我不與眾生共諍,無濁歡悅。我無上人上之法,昇進得安103居,謂遠離法定。彼於沙門梵志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內心止彌尼!是謂法定,名曰遠離,汝因此定,可正念,可一心如是現法便疑惑,而得昇進。」
說此法時,波羅牢彌尼遠塵離垢諸法104生。於是,波羅牢彌尼見法得法,覺淨法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足,白曰:「世尊歸佛、法及比丘眾,世尊優婆塞!從今日始,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波羅牢彌尼及諸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波羅牢經第十竟105(四千八百106
中阿含經卷第四107八百三字108
阿含業相應品第二竟109千六110)(初一日誦)

中阿含經卷第四

1本無阿含」三字,今依循每經慣例補上。
2本經敘說乾子弟子師子大臣說己所主張之八種法:(一)不可作(口意之惡行),(二)可作(口意妙行),(三)斷滅惡行),(四)可憎惡行),(五)法律(為斷三毒故),(六)苦行(能斷生死根本者),(七)不於胎(因當來滅盡),(八)安隱(脫生老病死、憂慼染汙故)。師子大臣逐棄乾子,而成為優婆塞增支部(A. 8. 12. Siha 師子)、劉宋‧佛陀什竺道生等譯五分律二(大二‧四九中)、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等譯四分律卷四二(大二‧八七一),參閱律藏大品(Mv. 6. 31. 10-11)。
3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4鞞舍離(Vesali)(巴),離車族之都城,於佛世時位於恒河北岸,與南岸之摩竭陀族相對峙。
5獼猴水邊」,巴利本(A. vol. 4, p. 179)作:於講堂雜阿含經均作「獼猴池」。據玄應音義四之記載,獼猴即是吒,池則是賀邏馱,全為Markatahrada(梵)、makkata-daha(巴)。
6麗掣(Licchavi)(巴),居於毘舍離心處的種族之名。又作離奢、梨車、離車、栗呫婆。
7「乾」,宋、元、明三本均作「揵」。
8師子(Siha)(巴),大臣名。
9宗本不可作,亦為人不可作法」,巴利本作 akiriyavado akiriya ya dhammam deseti,其意為「無作(不可作)論者教示不可作法」,而非指作業無用論之「無作論者」。
10法如法」,巴利本作 dhammassa canudhammam(之隨法)。
11宗本可作」,巴利本作 kiriyavado(可作論者)。
12宗本斷滅」,巴利本作 ucchedavado(斷滅論者),為論應斷滅惡行者,非取空之斷滅論者。
13宗本可惡」,巴利本作 jegucchi(憎惡者)。
14宗本法、律」,巴利本作 venayiko(調伏者)。
15宗本苦行」,巴利本作 tapassi(苦行者),非指無益解脫生死苦行
16宗本於胎」,巴利本作 apagabbho(離胎者)。
17宗本安隱」,巴利本作 assattho(息者)。
18「裸」,麗本作「裸」,今依據頻伽藏改作「裸」。正本亦作「裸」。
19「魁」,宋、元、明三本均作「櫆」
20不食刀杖劫抄之食:不食以武力搶奪得來之食物
21不自往:謂不接受招請之供養
22不遣信:施主差遣信使來請應供,亦不去受供。
23不來尊、不善尊不住尊:謂見面時,施主以如三種語氣:「來此!尊者善哉尊者;住此!尊者。」稱呼時,就不受供。
24宋、元、明三本均無「口」字。
25稗子(samaka)(巴),像穀的一種草。
26穄米(mvara)(巴),野生之穀類
27頭邏(daddula)(巴),米之一種
28舍衣(dussa)(巴),白布或指未染彩色模樣之粗布衣。
29蹲行:以膝着地而行,亦即跪行。
30臥果:疑作「臥板」。此可能由於 phalaka(板)被誤譯為 phala(果)所致。
31當來胎生斷滅盡」,巴利本作 ayatim gabbhaseyya punabhavabhinibbatti pahina(斷未來於母胎)。
32「為」,麗本作「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33者仰之,者發之:將倒扶起之,將發露之。
34「眼」,宋、元、明三本均作「明」。
35奉行二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海德佛性空佛」六字
36明本無「師子經第八竟」六字
37宋、元、明三本均無「千四百一三字」八字
38明本無「阿含」三字。
39本經敘說佛指示外道苦行前世解脫正道,並舉三點理由說明之:(一)乾不知前世無我,不知前世有作惡或未惡,現世盡或未盡。(二)乾依苦行即於現世苦而已。因為不可因勤、因苦行作樂報。(三)乾等亦知以苦行轉苦報為樂報業,乃至轉熟報為不熟報業,是不可能的。故苦行解脫正道。又說乾有五可憎惡,如來得五稱譽。中部(M. 101. Devadahasuttam 天臂經)。
40天邑(Devadaha)(巴),即天臂城,為拘利國首都。
41因本作(pubbekatahetu)(巴),本作因,宿作因。
42盡(dukkhakkhaya)(巴),即苦的滅盡
43苦邊(dukkha-nijjinna)(巴),即苦之邊際、苦之滅盡
44為爾所盡,為爾所不盡」,巴利本作 ettakam va dukkham n ijjinnam ettakam vadukkham nijjretabbam (這些苦已被滅盡,這些當滅除。)
45「覆」,麗本作「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覆」。
46「則」,宋、元、明三本均作「即」。
47現法(ditthadhammavedaniya kamma)(巴),於現在世即受到果報的業。又作順現業順現受業順現法受業
48後生(samparaya vedaniya kamma)(巴),至未來世才受到果報的業。又作順後業、順後業。
49不熟報(aparipakkavedaniya kamma)(巴),因緣具足成熟業報
50熟報(paripakkavedaniya kamma)(巴),因緣具足已成熟業報
51「虛」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一「等」字。
52親子乾(Nigantha Nataputta)(巴),即揵陀提子,為耆那教教祖
53「聞」,麗本作「門」,今依據磧砂藏、頻伽藏、正藏改作「聞」。正本亦作「聞」。
54「乾」,麗本作「揵」,今依據正藏改作「乾」。
55「諸」,宋、元、明三本均作「謂」。
56「彼或欲……捨欲」,巴利本作imassa kho me dukkhanidanassa samkharam padahato samkharappadhana virago hoti, imassa pana me dukkhanidanassa ajjhupekkhato upekham bhavayato virago hoti. 其意為:我對「苦因緣」已精勤行,由於勤行而得離欲。又,我對「苦因緣」已觀察,由於修習心而得離欲
57宋、元、明三本均無「苦」字。
58宋、元、明三本均無「彼」字。
59「住」,元、明二本均作「依」。
60「靜」,宋、元、明三本均作「靖」。
61「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62「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63「掉」,宋本作「調」。
64五蓋貪伺貪欲)、瞋恚睡眠悔、疑惑五法心性不生善法,故稱「五蓋」。
65穢、慧羸」,巴利本作 cetaso upakkilese pannaya dubbalikarane(心的汙穢、使慧微弱之行為。)
66五蓋穢、慧羸……成就遊:為初禪境界,此段經文中省略第二至第四禪部分。參閱阿含晝度樹經(大一‧四二上)。
67知此苦如真(Idam dukkham yathabhutam pajanati)(巴),如實知此是苦。
68「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69「辦」,正本作「辨」。
70五稱譽:巴利本(M. vol. 2, p. 227作「種稱譽」。
71「樂覺」,巴利本 sukha-vedana(樂受)。
72明本無「乾經第九竟」六字
73宋、元、明三本均無「三千六百」四字。
74本經敘說波羅牢彌尼訪佛,問佛:汝知幻,豈非術者?善巧譬喻駁斥之,復以譬喻彌尼解答「現世十惡,是否即於現世受報?」以及「六師外道中,四論說法不一,究竟何者為真實?」等問題。最後為其開示遠離之法,依此可正念,可一心,便於現世疑。雖四論師之異說,亦能明辨其是非,且進入解脫之道。相應部(S. 42. 13. Patali波羅牢 or Manapo可意)。
75拘麗瘦(Koliyesu)(巴),意為於拘利國中。語尾之「瘦」(su)與釋羇瘦、拘樓瘦之「瘦」同為表示複數於格用語之語尾。
76北村(Uttara)(巴),村名,位於拘利國中。
77「波羅牢彌尼」,巴利本作 Pataliya gamani(波吒梨村長)。
78沙門瞿曇知幻是幻」,從巴利本的文章次第看來,沒有相當於此句之文,但以下所列相對經(S. vol. 4, p. 341)之巴利意則略似此句:samano Got amo mayam janatiti, Samano khalu bho Gotamomayaviti 其意為:「據說」沙門瞿曇知幻,那麼,沙門瞿曇你就是士罷!
79宋、元、明三本均無「彌尼」三字。
80「何」字之下,宋、元、明三本均有「彌尼」三字。
81「卒」,巴利本作 lambaculake bhate(垂髻之傭人)。
8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83「首」,麗本作「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首」。
84「梟」,宋本作「臬」。
85「苦」,宋、元二本均作「若」。
86「褥」,宋、元、明三本均作「蓐」。
87以上「無施無齋……自作成就遊」文字彌尼引述六師外道中之末伽梨拘舍梨所說之論點,見阿含七第七經沙門果經(大一‧一○八中)。
88「搥」,宋、元、明三本均作「槌」。
89「陌」,麗本作「劫」,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陌」。
90以上「自作作,斷、教斷……是無福,是無福報文字彌尼引述六師外道中之富蘭那迦葉所說之論點(見大一‧一○八上)。
91彌尼!有法之定,名曰遠離,……便疑惑,而得昇進」,巴利本作 Atthi gamani dhammasamadhi, tatra ce tvam cittasamadhim patilabheyyasi evam tvam imam kankhadhammam pajaheyyasi 其意為:村長(音譯彌尼)!有法三昧(據巴利本 A. vol. 4. p. 350¯358,其意為:五戒遠離貪瞋癡,不迷失正知正念,以慈悲一切事,具無量廣大行,無怨心恚心,則彼外道論師等所即使是真實,也能己保己,不害任何弱者或強者,攝護身口意,終能善趣天界。故喜樂,生喜樂已,生歡悅,生歡悅已,身輕安,身輕安則享安樂安樂則心獲定,為法三昧。),你如能夠從其中得到三昧的話,此你就能斷此疑惑法。
92宋、元、明三本均無「我」字。
93不犯世怖與不怖」,巴利本作 yoham na kinci vyabadhemi tasam va thavaram va (不害任何弱者或強者。)
94元、明二本均無「上」字。
95不是不非:由前後文判斷,其意應為:不說對(是),也不不對(非)。
96「彼」,宋、元、明三本均作「便」。
97「若」,宋、元、明三本均作「有」二字
98「搥」,宋、元、明三本均作「椎」。
99宋、元、明三本均無「實」字。
100宋、元、明三本均無「今」字。
101宋、元、明三本均無「汝」字。
102「來」,麗本作「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來」。
103本無「安」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104「法」,麗本作「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105明本無「波羅牢經第十竟」七字。
106明本無「四千八百」四字。
107宋、元二本之卷末題在品末題次行。
108宋、元、明三本均無「八百三字」七字。
109明本無「阿含業相應品第二竟」字。
110宋、元、明三本均無「千六字」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