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贊法華傳卷第二

 藍谷沙門惠詳撰
 輸入者 毛小燕
    校對者 毛小燕 
    改稿者 江 進

翻譯第二經真偽合十四人(真十偽四)譯論人。
魏外國釋正無畏(法花三味經六卷亦本加正字)。
晉燉煌釋竺法護正法花經卷亦別出普門品光世音經)。
東晉西域釋訶支(普門品經)。
東晉釋道根方等法花經五卷)。
偽秦天竺童壽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
宋澋州釋智嚴(法花三昧經一卷)。
宋北涼河西王弟京聲(觀世音經)。
林寺法獻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
西域釋德志(妙法蓮花經普門品重誦偈)。
西域密(妙法蓮花經藥草喻品加五紙諸咒並異)。
齊竟陵王蕭子良(抄妙法蓮花經抄法藥王經)。
梁大學博士江泌女(法花經一卷)。
右二條非正經
古舊二錄失經(法花光瑞菩薩壽經)。
隋費房注偽經妙法蓮花度量地經妙法蓮花變異經)。
右二條疑偽。
後魏西域沙門道希妙法蓮華經論二卷)。
後魏中天竺沙門寶意妙法蓮花論一卷)。
法花三味經六卷(本加正字)。
右。外國沙門疆梁接。魏言正無畏。以魏高貴卿公世甘露元年七月。於交州譯。沙門筆受。無別廣傳經目云然。

正法華經

右。沙門竺曇摩羅剎。此云法護。其先氏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歲出家。事外國沙門座為師。誦經日萬言。過目即能。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好學。萬里尋師。是以。博覽六經。遊心七籍。雖世務毀譽未嘗介抱。是時晉武之世。寺廟圖像。雖崇京邑而方等深蘊在蔥外。護乃慨然發憤。志弘道。遂隨師至西域。遊歷諸國。外國異言。三十六種。書亦如之。護皆遍學。貴綜詁訓。音義字體。不備識。遂大齎梵經。還歸夏。自燉煌至長安路傳譯。寫為晉文。所譯賢劫正法花等。百六五部。孜孜所務。唯以弘道為業。身寫譯。勞不告倦。經法所以廣流夏者。護之力也。以西晉大康七年八月日。護手執梵本。口宣出前經七品。優婆塞承遠。張仕明。張仲改。共筆受。九月二日訖。天竺沙門竺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嘉元年月六日重覆。又元康元年。長安孫伯虎虞世雅等。以四月五日寫素訖。護後立寺於長安外。精勤行道。於是。德化遐巿。聲蓋四遠。僧徒數千。咸所宗事。春秋七十有八。與門徒避地。東下至澠池。遘疾而卒。

普門品經 光世音

經。亦沙門法護別出。

普門品經

右。東晉西域沙門祇多蜜。晉言訶支譯。與法護譯者。大同小異。

方等法花經五卷

右。沙門道根。東晉成帝咸康元年譯出。

妙法蓮花經一部七卷

右。沙門鳩摩羅什。此云童壽天竺人也。家世國相。什祖父達多。名重於國。父鳩摩炎。有懿節。避相位出家東度蔥嶺。龜茲王聞其棄榮。甚敬慕之。出郊迎。請為國師。王妹年始十。才悟明敏。且體有赤黶。法生智子。諸國娉之。並不行。及見炎。心欲當之。乃逼以妻焉。既而懷什。什在胎。其母慧解倍常。聞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與王族貴女德行諸尼。彌日設供。請齊聽法。什母。忽天竺語。難問之辭。必窮淵致。眾咸歎之。有羅漢達麼瞿沙曰。此必懷智子。為說舍利弗在胎之證。及什生之後。復還忘前言。頃之。什母。樂欲出家專精匪懈。學得初果。什年七歲。亦俱出家。從師經。日誦千偈。偈二字。凡三萬千言。誦毘曇既過。師授其義。即通達。於是。遍歷諸師。廣學經教。一聞能受。盡其隅奧。又外道經書。亦悉披覽。後什母謂什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真丹。傳之東出。唯爾之力。與母別。苻堅建元三年正月。太史奏云。有星見外國分野。當有大德智人。入朝中國。堅曰。朕聞西域鳩摩羅什。即遣使求之。未致而卒。及後秦姚興弘始三年九月。來儀至此。以其年月。與興見。興待以國師之禮。甚見優寵。悟言相對。即淹留終日。斫微造盡。即窮年忘倦。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興少崇三寶。銳志講集。什既至止。仍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譯經。什。既率多諳誦。不究盡。轉能漢言。音譯流便。既覽舊經。多紕僻。皆由先度失旨。不與梵本相應。於是。興。使沙門僧遷欽。道流。道恒。道標僧叡僧肇等八百餘人。諮受什旨。弘始八年夏。於長安大寺。更集四方義學沙門千餘人。譯此經。又惠叡法師喻疑論曰。法花正本。於于填國。揮光重壤。涌出中。而得流此。司隸校尉左將軍安城侯姚崇。疑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為之傳寫。至今流布。又杯度比丘尼。不測人也。在彭城。聞什在長安。乃歎曰。吾與此子戲別。三百餘年。香然未期。遲有遇於來生耳。什未終少日。覺四大不愈。乃口三番神咒。令外國弟子誦之。以自救。未及致力。轉覺危殆。於是。力疾與眾僧告別曰。因法相遇。殊未盡伊心。方復後世。惻愴可言。自以暗昧。謬充傳譯。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不燋爛。以偽秦弘始一年八月日。卒於長安。是歲。晉義熙五年也。即於逍遙園。外國法。以焚尸。薪滅形碎。唯不灰。

法化三昧經一卷

右。涉法沙門智嚴。西涼州人。弱冠出家。便以精勤著名。衲衣宴坐。蔬食永歲。每欲博事名師。廣求經詰。遂周流西國。進到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馱先比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功踰十載。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彼諸道俗。聞而歎曰。秦地乃有求沙門矣。始不輕秦類。敬接遠人。比丘。亦是彼國禪匠。嚴乃要請東歸。欲傳法中土。陀嘉其懇至。遂共東行。於是。踰越沙險。達于中。常依隨陀。止長安大寺。頃之。陀橫為秦僧所擯。嚴亦分散。憩于山東精舍坐禪誦經。力精修學。義熙三年。宋武帝。西伐長安。剋楗旋旆。途山東。時。始興公王恢。從駕遊觀山川。至嚴精舍。見其同止三僧。各坐繩床禪思湛然。恢至。良久不覺。於是彈指。三人開眼。俄而還閉。不與交言。恢心驚其奇。訪諸耆老。皆云。此三僧。隱居求志。高潔法師也。恢即啟宋武。延請還都。莫肯行者。既屢請慊至。人推嚴隨行。恢道懷素篤。禮事甚殷。還都。即住始興寺。嚴。虛靖。志避諠塵。恢。乃為於東郊之際。更起精舍。即枳園寺也。嚴前還於西域所得經。未及譯寫。到元嘉四年。乃共沙門寶雲。譯出前經。嚴。清素寡欲。隨受隨施。少而遊方。所滯著。稟性沖退。不自陳敘。故雖多美行。世得而盡傳。嚴昔未出家時。嘗五戒所虧犯。後入道受具足。常疑不得戒。每以為懼。積年禪觀。而不能了。遂更汎海。重到天竺。諮諸明達。遇羅漢比丘。具以事問。羅漢不決。乃為嚴入定。往兜率宮。諮啟彌勒彌勒答云。得戒。嚴大喜躍。於是步歸。行至罽賓。無疾而化。時年七八。彼國法。凡聖身各處。嚴。雖戒操明。而實行未辯。始移尸。向凡僧墓地。而尸不起。改向聖墓。即飄然自輕。嚴弟子智羽遠。故從西來。報此徵瑞。俱還外國。以比推。嚴。信是得道人也。

觀世音經

右。宋孝武世。北涼河西王涅沮渠蒙遜從弟。陽侯京聲。屬涼運告終。為元魏所滅。京聲。竄南奔建康。晦志畢身。不交人事。常遊止寺。以居士自畢。絕妻拏。淡榮利。縱容法侶。宣布正教。是以。黑咸加敬焉。譯出前經。

妙法蓮花經提婆達多品

右。沙門法獻。姓徐。西海延水人。先隨舅至梁州。仍出家。至元嘉十六年。方下京師。止林上寺。傳通經律。志業強捍。能住極。眾計修葺寺宇。先聞猛公西遊。備矚靈異。乃誓欲忘身往觀聖跡。以宋元微三年。發踵金陵。西遊巴蜀。路出河南。道經苪苪。既到于闐。欲度蔥嶺。棧道斷絕。遂於于闐而返。獲此前品。於是而還。其經途危阻。諸別記。獻以齊武帝永明年中。遇外國三藏法師達摩摩提。齊云意。於楊州官寺。譯出獻時為僧主。以建武末年卒。春秋七十有五。

妙法蓮花經普門品重誦偈

右。沙門闍那崛多。隨云德志。北賢豆陀羅國人也。隨云香行國焉。崛多。昆季五人。身居最小。宿植德本。早發心。適在齠齔。便願出家二親深識其度。不違所請。本國有寺。名曰林。遂往歸投。因蒙度脫崛多出家後。孝敬專誠。承誨積年。指歸通觀。十有七。隨師弘法。以周明帝武成年初。屆長安。止草堂寺。遊化。已果來心。更登淨壇。再受具足。會譙王字文險鎮蜀。復請同行。於彼三年。任盆州僧主。在淵寺。譯出前偈。沙門筆受。建德隳運。像教不弘。五眾一朝同斯俗眼。武帝禮之。下敕追入京輦。重加爵祿。逼從儒服。崛多。秉操鏗然。守死無懼。帝愍其貞高。哀而放歸。路出甘州。北由突厥。乃為突厥所留。至皇五年。大興善寺沙門曇延等三十餘人。以躬當翻譯音義乖越。承崛多在北。乃奏敕請還。帝然順許。遣使延訪崛多西歸已絕。流滯十年。深思明世重遇三寶。忽蒙遠訪。欣願交并。即與使乎。同來入國。于時。文帝巡幸洛陽。於彼奉謁。天子大悅。賜問頻仍。未還京闕。尋敕敷譯。與沙門僧休法粲等。更經。隋滕王。遵仰戒範。奉以為師。事塵染。流擯東越。又在甌閩。道聲載露。身以兩救。為益極多。至十年。便從物故。春秋七十有八。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加五紙諸咒並異

右。沙門達摩笈多。隋云密。南賢豆羅囉國人也。剎帝利種。姓弊邪伽囉。此云虎氏。有弟四人。身居長子。父母留戀。不聽出家。然以篤愛法門。深願離俗。年三。往中賢豆。方得落髮笈多受具足後。仍經三年。就師學問。師之所得。略窺戶牖。於是。歷諸小乘國。及以寺。聞見倍多。後聞支那國。三寶興盛。同侶一心。屬意來此。既至伊吾。便停一載。值難。避地西南。路純砂磧。水草俱乏。同侶相顧。性命莫投。乃以所齎論。權置道旁。越山求水。冀以存濟。求既不遂。勞弊轉增。專誦觀世音咒。夜雨忽降。身心充悅。尋還本途四顧茫然。方道迷失。踟躕進退。乃任前行。遂達于爪州。方知曲取北路之道也。笈多。遠慕國。跋涉積年。初契同徒。或留或歿。獨顧單影屆斯地。勝靜思之。悲喜交集。尋蒙帝旨。延入京城。處之名寺。供給豐渥。即皇十年冬十月也。至止未久。華言略悉。又奉別敕。令就翻經。住興善寺。執本對譯。允正寔繁。所誦小乘論。並是深要。至於宣解。弘微旨。此方舊學。頻遣積疑。煬帝定鼎東都。重隆厚。至於佛法。彌增崇樹。乃下敕。於洛南濱林園內。置翻經館。搜舉翹秀。永鎮傳法。登即下敕。徵笈多并諸學士。並預集焉。與沙門彥琮。增翻前品。至武德二年。終于洛汭。

妙法蓮花經 抄法藥王

右。南齊司徒竟陵王文宣公蕭子良者。崇仰釋宗。深達至教。注釋經論。抄略詞理。掩邪道而闢正津。弘一乘而揚七眾。世稱筆海。時號智山。或通夢於獨尊。諡天王之嘉稱。或宣授於經唄。傳神度之英規。其德難詳。輒從蓋闕。抄略前經。以備在右。

法花經一卷

右。梁太學博士江泌女。小而出家僧法。年八九歲。有時靜坐閉目。誦出前經。楊州道俗。咸稱神授。費房云。驗於論。斯理皎然。是宿習來。非關神授。且據外典天子有云。生而知者聖。學而知者次。此局談今生。昧於過往耳。若不爾者。何以賢聖。淺深過現乎。故。高僧傳云。釋曇諦者。俗姓康氏。其先康居人。漢靈帝時。移附中國。獻帝末亂。移止吳興。諦父彫。嘗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眠。見一僧呼黃為母。寄一塵尾并鐵鏤書鎮。黃既眠覺。見二物具存。私密異之。因而懷孕生諦。諦年五歲。母以塵尾等弄示之。諦曰。秦所餉。母曰。汝置何處。答曰。不憶。至年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此即其事矣。後隨父。之焚鄧。遇見中僧道人。忽然喚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諦曰。阿上本是諦沙彌。會為眾僧採菜。被野豬所傷。不覺失聲耳。今何忘耶。然。僧經為弘覺法師弟子。為僧採菜。被野豬所傷。初不憶此。乃詣諦父。諦父具說諦本末。并示書鎮塵尾等。乃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而經為姚萇講法華貧道都講。姚萇餉師二物。今遂在此。追計弘覺捨命。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之事。彌增悲悼。諦後遊學外。過目斯記。晚入吳虎丘山寺。講禮易春秋。各七遍。法花大品維摩。各五遍。又善屬文翰。有集六卷。盛行於世。年六十餘終。宋元嘉末年也。費房曰。弘覺法師弟子徒匠導。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復何限。唯書鎮塵尾。保惜在懷。及移識託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神外質礙之像。尚得隨。況心內慮之法。而不憶念。所以鏡瑩明。刃砥彌利。渧聚為海。塵積成山。世習而踰增。生生學而益廣。近遠初始之月。終至五團圓。捨人還受人。即是次生事。而不忘。其神功乎。閉目靜思。自是女人情弱。讀誦相續。豈非前身時諷。而論神授。何乃愚瞽。昧智慧之道乎。

法花光瑞菩薩壽經

右。出古舊二錄。云失譯。

妙法蓮花度量地經
妙法蓮花變異

經。隋費三寶錄注偽。

妙法蓮花論二卷

右。西域沙門菩提流支。魏云道希。北天竺人也。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廣流視聽。遂狹道宵征。遠蒞蔥左。以魏永平之初。來遊東夏。宣武皇帝。下敕引勞。供擬殷贍。處之永寧大寺四事供給。七百梵僧。敕以流支。為經之元匠也。譯出前論。沙門曇林筆受。其流支房內。梵本。可有萬甲。所翻新文。筆受蒿本。滿一間屋。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而悟聰敏。洞方言。兼工咒術。即無抗衡矣。嘗坐井口。澡灌內空弟子未來。無人汲水。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密密加誦咒。纔始數遍。泉上涌。及乎井欄。即以缽酌。用之盥洗。傍僧具見。莫測其神。流支曰。斯乃術法。外國共行。此方不習。謂為聖也。

妙法蓮花論一卷

右。中天竺勒那摩提。魏云寶意。博贍之富。理事兼通。誦一億偈。偈二字。尤明禪法。意存遊化。以始五年。初屆洛邑。與菩提流支。同於洛陽內殿翻譯。其後。二德各傳師習。不相詢訪。帝以弘法之盛。略途曲煩。敕令別處各翻。翻訖。乃參校。其間隱沒。互不同。勒那所翻。侍中崔光筆受。勒那。後為天帝請講花嚴。於法座奄然而卒。都講僧等。亦時殞。魏境聞見。不嗟美。

弘贊法花傳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