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集卷之一

古杭雲栖寺沙門袾宏
輸入者 毛小燕

沙門往生

祖師

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法師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剋志西方。高僧鉅儒。凡百四十人。共為淨社。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澄心繫想。三睹聖相而沈厚不言。後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四支。洄注下。演說妙法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我國。又見佛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即知時至。謂門人曰。吾始居此三睹聖相。今復再見。淨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義熙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於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歟。予昔遊廬山。酌虎溪之泉。瞻三笑之堂。徘徊十八賢遺跡。見其規模弘遠。足稱之居。而殿閣塵埃。鍾鼓闃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無繼。嗟夫。

慧永

慧永。河內人。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法師。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範。捨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安養。後義熙十年示疾。忽歛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謚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淨社。以為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至於終之際。見佛來迎。先後如出一輒。證往生之瑞。當以二師為準則焉。

曇順

曇順黃龍人。幼從法師。講釋群經。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刱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叡

僧叡。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歷天竺。還中。從法師。稟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曇恒

晉曇恒。河東人。童孺遠公出家外典籍。不通貫。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四年。端坐合掌。厲念佛而化。

道昺

晉道昺。穎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無間。義熙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山謁敬。請紹遠師之席。眾咸宗仰。元嘉二年。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曇詵

晉曇詵。廣陵人。幼師遠公。淨業。兼善講說。註維摩經行於世。元嘉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瑯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從遠公出家七。博通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沖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篤志念佛。非宿植淨因者乎。今沙彌略涉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佛馱跋陀羅。此云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法師議。後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達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篤。誠期淨土。遠遺燭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亂。又眾諷淨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欻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虛空。如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傍人曰。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師指示。而淨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功乎。而留龕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繫念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安養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已居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奮迅而逝。



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心。今他人亦之何也。當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顯。南遊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為傍人說所見。并陳誡因果。辭意剴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解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後念佛。不知念佛。為度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復得往生。賢哉。

慧通

慧通。從涼州禪師。咨受禪法。祈安養。微疾。於禪定中。見一人形甚端嚴。語通云。良時至矣。俄而見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法琳。臨邛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淨業。常持彌陀觀音經。轉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賢聖皆集中。合掌而逝。
贊曰。琳誦經沙門現前。蓋誠感耳無足為異。其生西方。不係乎是。淨業者。毋相希慕焉。



鑒。平生片善。迴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中。見阿彌陀佛。水洒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口。皆悉嚴淨。又於中。出蓮花枝授之。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彌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淨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外俱聞異香。西向敬禮而化。

慧光

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惟願我攝受。遂本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贊曰。天欲樂。兼有女人解脫處。古謂。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是以贊淨土者。謂品即發彼岸下生天宮。今光於命盡之際。而詳審堅固所願確然。可謂明且勇矣。

慧進

慧進。居座寺。誓誦法華經百部。願迴此業安養。後聞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卒。



珍。住廬山淨業人乘船海中。問之。云往彌陀佛國。珍乞隨行。船人云。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未可也。覺而浴僧誦經。歷年不輟。忽房內池面。降白銀臺。因默記其事。書經函中。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邑人遙見。謂是諸王禮覲。及旦乃聞珍卒。後檢經函。知珍瑞應。宜淨土久矣。
贊曰。遠公三睹聖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銀臺而默記。古德厚重此。彼淺丈夫者。纔有少異。曉曉自鳴。小則失其所有。大則增其事矣。可弗慎諸。

神鸞

後魏曇鸞。少遊五臺。感靈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復生。六道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仙經淨業。寒暑疾痛曾少懈。魏主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見。鸞自知時至。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贊曰。黃冠者恒言曰。釋氏有死。長生。今支公長生。仙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出千古。鸞法師捨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師

智顗。號智者大師穎川人。孩幼之時。見像即禮。逢必拜。出家於果願寺。後禮南嶽思大禪師弘法緣畢。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弟子曰。吾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朗請云。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捐己利人。但登五品。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唱三寶名。三昧
贊曰。大師德崇重一家教觀。萬代宗仰。而捨壽之際。惟西方是歸。乃至觀經。著疑論。恒於此諄諄焉。意可知矣。或曰。疏心觀為宗。淨土其非實歟。噫大師謂。約心觀佛。不謂佛。佛。心觀何施。正報既然。依報亦爾。學台教者審之。

法喜

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索命。神人呵曰。法師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一生業。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贊曰。經稱假使百千劫。所作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受。喜惡得以淨土不償雉命。良由一生淨土。永絕輪迴因緣何從而得會遇。若其忍悟無生。入塵利物。縱有報償。則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者矣。豈與凡夫六道等耶。

章安

灌頂章安人。智者大師弟子也。日以念佛為事臨終異香。遺誡弟子竟。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慧成。居枝江。誦彌陀經。修西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淨土蓮臺樹。臨終之夕。人夢成坐蓮花。隱隱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後於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淨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贊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則穢即穢。淨即淨審矣。而喻見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見多佛遍空。蓋即多。多即一。非有優劣也。



舜。入廬山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論。精誠念佛。有道銓者。至自齊州。齎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所未有。問之則云。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篤禮敬。乃睹光炤爍。於是模寫懇苦。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贊曰。極樂世界過此十萬億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誠感佛。彼道銓安知。非淨土賢聖乎。

法智

法智。髫年出家。晚歲聞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乃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地獄可信。又言。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明者示云。汝大邪見。俱是言。何不信。遂於國清寺兜率臺。晝夜精勤念佛。忽辭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贊曰。佛云吾言如蜜。邊皆甜。悉宜受。是故信少惡地獄。而不信一念西方。此誠可謂邪見矣。近世喜持咒者。見陀羅尼所說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滿種種願。則躍然而信。淨土所說功德。能直入聖階。立超三界。則恬然不介意。其為邪見等耳。可慨也夫。

善導和尚

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禪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淨土。三十餘年不暫睡眠。好食送廚。粗惡自奉。凡有施。用寫彌陀經萬卷。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廢墜。燃燈續明三衣瓶缽。不使人持。不共眾。恐談事。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萬至五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聲。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往生淨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額曰光明云。
贊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脫非彌陀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哉。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中聲曰。來迎禪師耳。護急啟窗。見佛身光明。旛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贊曰。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然此得忍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能用燃臂之精虔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古云。學柳下惠。不其然歟。

五會法師

法照。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嘗於缽內睹五色雲。有梵剎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淨業道場。方憶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臺已就。後三年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師嘗於湖東寺。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睹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於并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贊曰。感夢於前。睹境於後。其可信明矣。然則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顧不足信歟。三載之前。花臺預就。所謂信心纔起。蓮芷標名。隨其勤惰而或鮮或萎。又不足信歟。噫冥現靈蹤。預符聖記。化行五會。音徹九重。豈非乘悲願生者哉。

臺岩康法師

少康。縉雲仙都人。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洛陽白馬寺。見殿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導文也。師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聲與錢一文年餘。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於山建淨土道場。每升座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聲則有十佛。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時眾數千。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於淨土樂心。於閻浮提厭離心。汝曹此時。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塔於臺子岩。號臺岩法師
贊曰。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心於禦象哉。以無量劫來。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焉。亦不知也。今康公現佛。亦無量劫來。歸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有魔師。夜習坐。於香煙上注觀佛現。以為感應。較此邪正實霄壤焉。淨業者。不可不辯

自覺

自覺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於是鑄觀音像。高四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右隨之。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處。孰不如願。後一年望夕。見一人似天王。雲間現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冑

唐善冑。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謂門人曰。吾一生正信。不慮淨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久委臥。忽起坐合掌。語侍人曰。世尊令坐。又自陳懺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還見否。不久吾當去耳。少頃而逝。



素。安邑鳴條人。講演為業。與傑齊名。一生業。屬想西方。貞觀二年眾請主栖岩。七年三日召大眾與別。趺坐正容令誦觀音普門品二遍。自稱阿彌陀佛又令一人唱。餘人和中夜端坐儼然而逝。肌肉雖盡骨坐如初。



璿。出家襄川。嘗弘三輪大經。貞觀三年四月八日。夜見山神告曰。法師房宇不久西方。至七月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歛手曰。生受施今須通散。一毫以上。捨入十方窮獨乞人。并諸異道。言已終於法座
贊曰。昔生公說法將竟。眾見塵尾墜地。憑几而化。禪定。璿之事亦類是矣。嗚呼匪平生道力。可勉強於臨時耶。

懷玉

懷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何為不然。聖眾遂隱。玉彌加精進三七日後。向擎臺者來云。師以精進得升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後異光滿室。曰弟子曰。吾淨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叚公。作偈贊曰。我師一念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罣金臺。
贊曰。或謂銀臺至而復隱。金臺誓而重來。何果報無憑。由人揀擇。通曰。此正謂萬法隨感而應者也。且火車已現。十念而得往生天眾來迎。矢心而歸淨土善惡聖凡之相。隔尚可須臾。況金銀幾希間耶。



昂。魏郡人。師靈裕法師。常於寒陵山寺。講華嚴論。稽洽博詣。志結西方。安養自知命極。預期八月。人未之測也。至八月朔日所患。問齋時至未。即昇座。身含奇相。爐患異香。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至。聽者寒心。昂舉目高視天眾繽紛。管絃嘹喨。告眾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祈淨土。如何此誠不遂耶。言訖天樂還滅。便見西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願往。但見爐墜手。即於座而逝。足下普光堂等字。遐邇驚嘆。
贊曰。卻天宮而求淨土。前光公。後有洪公及昂。蓋三人焉而時逼須臾。猶能導四眾毘尼。據座而歸寂。靈相紛然駭心目。嗚呼異哉。

道綽

道綽。并州汶水人。出家。習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中。見綽數珠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散席。嚮彌林谷。六時禮敬。初不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聞而赴者。滿於山寺。見化佛住空。花下散焉。

寶相

寶相。雍州長安人。十九出家頭陀自靜。六時禮懺。垂四十年。夜分誦彌陀經七遍。念佛六萬聲。病既革。誦不捨。囑道俗曰。念佛為先。勿虛度世。當於西方相待。又曰。燒散吾尸。不勞銘塔。言訖而逝。
贊曰。玉念佛日。記五萬綽七萬。相今六萬。三老者皆高僧。而日課有常數。今人忽之曰。此愚夫所作也。獨何歟。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約淨土為真歸之地。行方等懺。服勤缺微疾。見觀音勢至菩薩現於中。岸召畫工。能畫者。忽有人。自言能畫。畫畢不見。岸乃告諸弟子曰。吾今往生。誰偕行者。有童子願往。岸令辭父母父母謂為戲言未信也。頃之沐浴更衣入道念佛而化。岸撫其背曰。小子何得先吾行耶。因索筆讚二菩薩。有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之句。讚畢長逝。
贊曰。岸之事無惑矣。彼童子非久積淨業。胡脫化之神異噫。爾不見十念成功乎。不然則宿世善根熟耳。淨業者。或今不克往生。觀此可以自慰。

僧衒

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內院。年九十遇道綽禪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有啟芳圓果二法師。目擊斯事。乃於真寺。共折楊枝觀音手中。誓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慶忭。晝夜觀念不捨。忽覺臨七寶池。大寶帳。見佛士。坐寶華光明輝映。芳果作禮。佛云。念我名者皆我國。又聞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梵音聲。稱讚淨土。復見三道階。其白衣。其二道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至心念佛者此土耳。後五日。忽聞鍾聲曰。鍾聲我輩事也。俱時化去。
贊曰。耄耋之年。始淨業。而尚得往生。少壯可知矣。彼芳果聞風興起。終獲靈應。見賢思齊。其此之謂乎。

懷感

懷感。居長安千福寺。入念佛道場三七日不睹靈瑞。自恨障深。欲絕食畢命。善導大師不許。勸令精虔三載感所教。後見佛金色玉毫。得念佛三昧。製決疑論七卷。臨終合掌云。佛來迎我。遂卒。
贊曰。諺有之。惟貴功深。杵可作針。吾於感有徵矣。畫地自限者思之。



法師。於昌寺西院。造懺堂行般舟三昧。終夏不坐臥。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不輕七眾通禮節衣減食。斷絕世想。專念西方。口誦彌陀。終其不輟。後一時入室稱佛。倏然而化。
贊曰。斷絕世想則染緣盡。專念西方則淨緣成。先民有言。不生娑婆不生淨土誠哉言乎。

辯才

辯才。襄陽人。潛淨土十年。未嘗自稱。與護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淨土。期在十年。一日弟子報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眾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漫。

壽洪

唐壽洪。汾陽人。常念佛。虔求淨土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眾念佛。遽云。佛從西來。言訖而化。



祥。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益。必用迴向。因疾弟子。聞祥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倏然而化。
贊曰。祥見頻伽。前舜見鸚鵡孔雀不見佛而見眾鳥何耶。經云。是諸眾鳥。皆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故知。正報依報。俱淨土相也。幸無疑焉。

大行

大行。居泰山普賢法三年。感現身。晚歲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夜誦詠。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現身。僖宗皇帝聞其事。詔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復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贊曰。琉璃地上徹。淨德所感也。而慧永僧衒異香七日。慧通三日。行今浹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

明瞻

明瞻。晚歲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於興教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威儀念佛。遽曰。佛來矣。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永明禪師

錢氏吳越延壽杭州餘杭人。四明翠岩禪師出家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嘗行法華懺。中夜普賢。蓮花忽然在手。因思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淨土。於是專修。後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峰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忠懿王歎曰。自古求西方。未此之專切者也。乃立西香嚴殿。以成其志。在永明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放諸生命。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時號慈氏下生寶八年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後有來自臨川。經年遶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像。勤致禮敬。密詢其人則曰。此杭州永明禪師也。凡者皆經府。此師已徑生西品矣。重其德。故禮敬耳。
贊曰。永明西來直指心印。而刻意淨土自利利他廣大行願。光昭於萬世。其下生慈氏歟。其再生之善導歟。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蓮花開合於前。通云曰。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花相。處也。淨土現矣。乃起佛而終。茶毘五色祥雲。環覆火上。舍利鱗砌於身。
贊曰。唾必西避。坐必西向。繫念斯。何不辨。今以輕心淺心。而欲往生難矣。或曰。不已着乎。噫諦觀落日。經明文。智者大師。始生而面西趺坐乃至淨業諸賢。西向脫者。不着而能之乎。耽心濁境。終世安然。纔念淨邦。便憂其着。顛倒乃爾。嗟乎異哉。

晤恩

晤恩姑蘇常熟人。年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家。終日一食不離衣缽。不畜財寶。臥必右脅。坐必跏趺。每布薩涕泗不止。遍誨人以西淨業。及一乘圓旨。有疑不逗機者。答曰。與作毒鼓之緣耳。雍熙二年八月朔日。夜睹白光自井而出。謂門人曰。吾將逝矣。絕粒禁言。一心念佛。夢一沙門金爐焚者。三遶其室。自言灌頂。來此相迎。覺呼門人至。猶聞異香五日。說止觀指歸及觀心義畢端坐而化。人聞管絃鈴鐸之音嘹亮中。漸久漸遠。自西而去。
贊曰。財不貪。廉潔心也。臥不茍。敬慎心也。衣缽不離。持重心也。布薩垂泣。誠信心也。四心淨因。宜其往生矣。至於誨人。則西淨業。與一乘圓教並施。恩其深入念佛法門者乎。

圓淨常法師

省常。錢塘人。七歲出家。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乃刺血書華嚴經淨行品。易蓮社淨行。士大夫預者。稱淨行弟子。而王文正公且為之首。一時公卿伯牧百十人。比丘千人焉。翰林蘇易簡。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云佛來也。泊然而化。
贊曰。始遠公。次善導。既而南嶽五會。永明臺岩。終於法師。號蓮社七祖勸化之盛。蓋耀古彌今矣。雖然覈其自脩。則罔不精勤刻勵。所以示人者。今沙門知勸人。而不知勸己。欲竊附於前輩。不幾狂乎。

淨觀

淨觀。住嘉禾寂光庵。淨土法十餘年。謂弟子曰。我後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花。次日又見黃花滿室。皆有化生孩兒。坐於花上。仙帶結束。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念佛。頃之脫去。
贊曰。念佛人預知時至。蓋娑婆緣盡。淨土緣成自然聖境冥現。如遠公七日。今觀七日之類是也。世人無實德。死欲效嚬。扭捏粧點。取笑於識者。甚則生身活焚。搖動遠邇。不知附鬼着邪。流入惡趣。尤可憐憫。復使眼之徒。欣羨而希則之。其為害也大矣。我集往生。何一人活焚其軀者。願智人觀此。普以告世。救諸愚民。

慈雲懺主

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志安養。嘗行般舟三昧。九日苦學嘔血。入道場兩足皮裂。以死誓。忽如夢中。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法。行於世聖間。將化之日。炷香佛。願諸佛證明往生安養。至晚脫。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峰。時號慈雲懺主云。
贊曰。克勤法。自行而垂憲萬世。古今一人而已。至於寶手出虫甘露灌口。非精誠之極疇能然乎。

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五十年名播講林。晚於唐州青臺鎮。專求淨土三業四儀。曾無暫忘。政和四年四月七日。夢阿彌陀佛。謂曰。汝說法止六日。淨土。覺而白眾。至五月四日眾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助我往生。言已脫。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瑪瑙數珠。盤於指上。眾取之。竟不能得。感應事繁。具如別說。
贊曰。雷者法音之吼。雲者慈蔭之深。手珠不脫。念力之牢強見矣。

慈照宗王

子元。號萬事休。平江崑山人。少習止觀中聞鴉聲悟道。頌曰。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於是利他心切。普勸念佛。代為法界眾生懺悔。祈生安養。刱白蓮懺堂。述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逆順境中。未嘗動念。高宗皇帝召見。賜號慈照。後於鐸城。三月三日。告眾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示寂荼毘舍利數。敕賜最勝之塔。

法持

法持。居化度寺。修彌陀懺。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養。後小疾。雨淚悲號。祈垂接引。厲念佛不絕。忽見佛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贊曰。人情莫不欲壽。促算而求安養。非欣厭之極乎。雖然發願可也。赴海投崖。而疊薪自燼。則魔矣。

本如

本如。號照。住東山承天寺。與郡守張郇。結社一日升座說法。與眾訣別。退而坐逝。時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去。明年啟塔。顏貌如生。蓮花產於塔前。

法師

宋基法師。學於寶雲。住太平興國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為弟子談玄旨。眾忽見。西方現光。中奏樂。師曰。阿彌陀佛士俱至。即右脅西向而化。門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為超世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花臺者。法智禪師嘆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
贊曰。或疑。基曷為得授記。噫親如來無量光。前授我菩提記。子之乎。

若愚

若愚。居雲川仙潭。建無量壽閣。勸道俗念佛。精三十年。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潛能詩近名。愚與章惟務實行。將順世。夢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眾諷觀經端坐然忽云。淨土現前。吾當行矣。書偈而化。偈曰。本自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又曰。空裏千花羅網七寶蓮池。踏得西方路穩。更一點疑。
贊曰。愚與潛章為友。而潛以耽詩。親名失淨土之利。黜世智疏世緣。求西方者。當書諸紳。



真。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於中夜無量壽佛往生祕密印。繫念西方。一夕天曉。自覺身登淨土。舉目見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乃持花。入殿供養。就坐而化。

知禮

知禮。號法智。居南湖。述宗鈔。大彰觀心觀佛之旨。每歲望日。建念佛施戒會。動逾萬人。又撰融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義。後於歲旦。建光明懺。至五日召大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奄然坐逝。
贊曰。禮述宗。說淨觀。台教。而臨終念佛坐逝。豈騰口者。可同日語耶。

有嚴

有嚴。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照學天台教。晚年結茆樝木之下。號曰樝菴。平生篤淨業。有懷安養故鄉詩。為時所傳。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將終。見蓮花。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示眾。後七日跏趺而化。塔上光如月。三夕方隱。
贊曰。前祥鏡光。現於壁端。今嚴公月光。現於塔上。皆身心瑩徹之明驗也。乃至光明滿室者。金光彌亙江上數百里者。嗚呼。是可以偽為乎哉。

慧明

慧明。號晦菴。學於慧光。晚依蓄山常照寺。淨業。日課法華楞嚴圓覺。持彌陀聖號萬數。慶元己未春示疾。謂弟子曰。吾學大乘求生淨土。今遂矣。累足坐逝。眾聞天樂西來。徘徊頂上。荼毘五色舍利數。

師贊

宋師贊。雍州人。為僧童。年四。念佛不絕。忽遇疾暴亡。俄而復甦。謂師及父母曰。阿彌陀佛來此。兒當隨行。鄰人見寶臺五色異光。向西而沒。

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同志念佛。長者忽亡。至淨土見佛白言。有小沙彌同修。可生否。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今可歸。益勤淨業。三年之後。當同來此。至期人。俱見佛來。大地震動花飄舞。一時同化。

了然

了然法師。號智涌。住白蓮寺四年。夢二龍戲中。一化神人。袖出簡云。師七日當行。既寤說法。大書曰。因念佛力。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令眾誦彌陀經。至西世界處。倏然而化。能仁寺行人。皆聞天樂之音。祥光上燭天表。

思照

宋釋思照。研究宗教專心淨業。每四更即起。稱誦名。懈怠比丘。不遑安寢。效法藏四十八願。結僧俗係念三十年。一日感疾。夢丈六金身念佛。忽厲聲同眾稱念。屈指作印坐逝。闍維齒及數珠不壞。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參宗門。晚節西方。慶元改元秋八月。別眾曰。我中見阿彌陀佛大眾圍繞說法。佛云。諸人等。當須專心淨業來生我國。我見勝相。往生必矣。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花國裏。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號慈川。學於月。歸嘉禾。開長堂供眾十年。專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者甚眾。忽示疾。客至問安。談論如常時。客方出門。即遷化人見紫雲。向西而沒焉。



因。住四明廣壽寺。三十年冥心淨土後有疾。眾諷觀經稱佛號者三夕。謂門人曰。吾將行矣。或請留偈。乃書曰。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端坐而逝。
贊曰。以我心而念彼佛。則生佛宛然。即凡心而見佛心。則生佛何別。何別故二。宛然故離不二二故不從他覓。離不二故不礙求生。又二故凡情斯盡。離不二解俱亡。見佛者。終日娑婆。終日淨土念念釋迦出世彌勒下生。可謂彌陀者也。其或不然覿面相逢。白雲萬里。

智仙

宋智仙。號真教。住白蓮寺。講道三年。西向禮念。未嘗少廢。一夕微疾。請觀堂行人。誦彌陀經。卷未終而脫。鄰能仁寺僧。皆聞天樂和鳴。黎明乃知亡。

宗利

宗利。居新城碧沼。念佛三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菴名曰一相。越五年。忽謂弟子曰。吾見碧蓮花。遍滿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云。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無百年客。一相道人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齊玉。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寺。建淨土會。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行道念佛一日首座曰。床前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淨土耳。可為我念佛首座鳴鍾。僧至將百餘。玉云。今已見佛。瞑目端坐而逝。
贊曰。寶塔佛國也。玉何以不願。昔韋提希。遍觀淨土而獨求安養。蓋非專修。功弗克就。知此可與言西方矣。

圓照禪師

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遷慈。奉詔入東京林寺。召對延和殿稱旨。平居密淨業峰才法師。神遊淨土。見花殊麗。問之曰。待慈本禪師耳。又福曦公。至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中見金蓮花。人言以俟本公。又蓮花數。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也。有問。師傳直指。何得蓮境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以淨土兼修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諡圓照禪師
贊曰。昔中峰天如。謂禪與淨土。理雖一而功不可並施。今曰兼修者何。蓋兼之義二。足躡兩船之兼。則誠為不可。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況禪淨土。則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謂之兼。

大通禪師

善本。試華嚴得度。奉詔住法雲。賜號大通。後歸杭州象塢寺淨業中見阿彌陀佛金色身旦告門人曰。止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靈芝律師

元照。住靈芝。弘律學。篤意淨業念佛不輟。一日弟子。諷觀經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西湖漁人。皆聞中樂聲。

清照律師

慧亨。住武林延壽寺。初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六十年。每對人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稱殊特。有江自任者。忽夢寶座從空而下。云亨律師當升此坐。適社友孫居士。預啟別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師往炷香。歸而謂其徒曰。孫君已去。吾亦行矣。乃念佛。為說偈曰。彌陀口稱白毫念念想。不退心。決定安養端坐而化。號清照律師
贊曰。六十年專修淨業臨終瑞應何疑焉。有以少之力。而咎淨土之無徵。謬矣。

思敏

宋思敏。依靈芝律師受戒法。專心念佛十年。後有疾。請眾諷觀經者半月。越三日。見化佛滿空。臨終念佛。聲眾外。酷暑留龕七日不變。香滿室中。

晞湛

宋晞湛。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於阮杜。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佛及二菩薩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法師

隋登法師。講涅槃經於并州興國寺。來聽經者。普勸念佛往生二年終。異香滿空。及殯光明香雲。遍諸聚落

僧涯

釋僧涯。住寶寺。篤淨業。焚五指西方三聖。或問痛否。答曰。心既無痛。指何痛焉。臨終花如雨。人見涯班衲杖。與五六百僧。乘空而沒。

法師

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天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孤山法師

智圓。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淨土。造彌陀疏及西資鈔。勸發往生將終。以陶器合瘞。後五年。積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髮俱長。
贊曰。傳稱沒後如故。不說臨終往生何也。據沒所現。徵存所脩。正其白業堅固。所感決定往生何疑。

元淨

元淨。杭人。二出家。後居井寺。時賢趙清獻公。蘇文忠公輩。咸重之將終。入方圓菴。謂人曰。吾七日無障。所願遂矣。七日出示眾吉祥而逝。

彌陀

思淨。姓喻氏。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後專念佛。暇則畫佛像。凡畫必於淨室寂想。見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贊曰。畫觀佛。善用者頗類。蓋畫能置人馬腹。豈不能置人佛國耶。然則畫工畫佛。何以不往生。噫問渠還室必淨。想必寂否。況畫工雜繪群形。喻老惟專一佛。專則觀也。非畫也。丹青者流。毋假口於此。

蒙潤

蒙潤。字玉崗。得法於古源禪師。晚居風篁嶺之白蓮菴。杜門念佛臨終化佛來迎。異香滿室。

雲屋

善住。字雲屋。蘇人。掩關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云。

旨觀主

元旨觀主。字別宗。杭人。戒德甚嚴。刱觀室於山之陽。修行念佛三昧。雖避兵竄逐。亦不暫廢。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芝雲仁法師業集。載之甚詳。

曇懿

宋曇懿。居錢塘。以醫為業。晚年念佛三昧。出平時所蓄。供佛飯僧造像設浴。如是十年。後微疾。屏藥石。延七僧念佛。次日蓮花大如屋。又一日。見梵僧臨榻問訊。夜半眾聞念佛聲低。視之泊然長往矣。

太微

宋太微。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初授彌陀經。便能背誦。及受具。扃門念佛精進不怠。常縱步後山。忽聞笛聲。豁然開悟。因畜一笛自娛。有凌監簿者。同志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弟見。微曰。明見於淨土。今誦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缽禪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贊曰。畜笛自娛。古人聊記悟由。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天龍一指頭禪。而身豎指。端公見弄獅子。以發明心地。而常被綵衣。乃至誤讀楞嚴。而不改句讀。皆此類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藉口。

用欽

用欽。居錢塘七寶院。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生弘毘尼。死歸安養出家道。能事斯畢。即標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三萬。嘗神遊淨土見佛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法華

宋可久。居州。常誦法華淨土。時號久法華。元祐八年。年八坐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淨土境。與經符契。蓮花臺上。皆標合生者名。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州孫二郎。標可久。一銀臺。標州徐道姑。言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二年孫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贊曰。蓮花標名。至此蓋屢見矣。幻歟真歟噫。幻心而念幻佛。幻花而標幻名。乃至得記成佛。夫孰非幻乎。吾且幻生焉。何論其真與否也。

祖輝

元祖輝。住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說亦不得人因不得和尚。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事之。一日詣其家別云。吾明日行矣。及明眾集。即入龕端坐。求甘瓜啖盡枚。念佛而化。

楚琦

明楚琦。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鼓聲徹。洪武初三詔。說法京都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淨業。嘗見大蓮花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繞。將示寂。書偈示眾曰。吾行矣。人問何生。答曰。西方。又問。西佛。東方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寶珠

大明寶珠。常遊杭郡嘉禾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恒居。平時惟念佛不絕口。人喚之纔對。即連念佛。更無雜語。後於門寺。忽若癲狂者。將半月餘。僧呵曰。爾平生實行。世人眼目。何得乃爾。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畢安然立化。

總論

無量壽經。論三輩往生。其輩者。曰家離俗。而作沙門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家離俗。出家也。一向專念出家也。身心俱淨。焉不生淨土僧。或曰。淨土往生接引在家二眾。吾沙門。吾何屑乎是。或曰。淨土往生接引鈍根。吾明教。吾明宗。吾何屑乎是。噫是惡知。遠祖而下諸大老。或弘經法。而聲震人天。或握祖印。而道彌今古。彼固昧於宗教。非沙門乎哉。又惡知淨土之外。宗教沙門乎哉。吾因以告夫狂者。

往生集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