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輸入者 毛小燕 校對者 毛小燕 心寂 改稿者 江 進 講解下 唐并州武德寺釋慧覺。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 唐蒲州普齊寺釋道英。 唐襄州寒陵寺釋道昂。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靈辨。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儼。 釋慧覺。姓范氏。齊人也。達量通鑒。罕附其倫。而儀形秀峙。長七尺餘。眉目峰映。衣服鮮潔。容止溫弘。鏘鏘然也。凡行路士子。莫不迎睇目送焉。雖博學群經。多以華嚴為首。被請高陽。久當講匠。聽眾千餘。堂宇充溢。而來者不絕。遂停法肆。爰有施主。即為造千人講堂。締搆斯須不月便訖。登法座引眾充滿。時訝其法會之盛也。著華嚴十地維摩等疏。至武德三年。覺少有心痛。告門人曰。吾其去矣。乃出身資。為僧設食。與眾取訣。於是通夜。正念明相。纔動奄然從化。春秋九十。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八歲出家。事英禪師。為弟子入茅山。聽明法師三論。又聽高麗實講大乘經論。躬為南座。結軫三周。貞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相續法輪。于時四方義學沙門八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百。士俗之集。不可復記。時為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年會稽士俗。請住靜林寺。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還一音寺。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至八月十七日卒。爾前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異香不滅。莫不怪歎。道俗莊嚴。送於隆安之山焉。造華嚴疏七卷。 釋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為業。馳譽江漢。承象王哲公在龍泉講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者著空。言訖舌出三尺。鼻眼兩耳並皆流血。七日不語。有伏法師。聞之曰。汝大癡也。一言毀經。罪過五逆。可信大乘方得免耳。乃令懺悔。舌還故入。便舉往哲所。唯聽大乘。哲之云。亡為建七處八會方廣齊。百日既滿。即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四時每講華嚴經。用陳懺謝。貞觀十一年四月。在松林坐禪。見有三人形服都雅。請受菩薩戒。受訖白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出世。猶在地獄。房此重厲。涕血交流。大哭還寺。在講者房前。宛轉嗚咽不得能言。以水灑醒。乃更大哭。繞佛懺悔。用此為常。又懃化士俗。造華嚴大品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佛前禮懺。安然坐化。因此而終。春秋八十餘矣。終後七日。林樹白色。過此方復焉。斯亦知過能改。誠可嘉也。寺去城五十里。從受歸戒七千餘人。填赴山河。為建大齋。於墓所三十法師。各聞一經。用津靈造。 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年十八。二親重之。便為取婦。五年同床。誓不相觸。後遂巡至并洲炬法師下聽華嚴等經。開皇十年。方預緇服。遂入大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忽然大解。後在京住勝光寺。從曇遷禪師聽攝論。遷特賞異之。聽講之暇。常供僧役。因事呈理。既以調心。常云。余冥目坐禪。如有所詣。及開目後。還復常識。故於事務。遊觀役心。使空有無滯耳。然其常坐。開目如錢。動逾信宿。初無頓。後入禪定。稍呈異跡。嘗與人爭地。忽現僵尸。氣絕色變。俄欲胮脹。彼歸心啟悔。乃言笑如常又入池六宿。臥雪三夕。唯云火灰土坌。誠難測也。一日講起信論。至真如門。奄然不語。怪往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即而任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又曾亢旱。遂講華嚴。以祈甘澤。有二老翁。稍異常人。各二童侍恒來在聽。英每異之。後因訊問由緒。答曰。弟子是海神。愛此經故來聽。英曰。今既為檀越講經。請下微雨。神敕二童。二童便從窗出。須臾滂沛。遠近咸賴焉。二翁拜謝。倏忽而退。及將終索水。剃洗還坐。被以大衣。告門人曰。無常至也。但不可自欺。即令講此經賢首偈。至于屬纊。令侍人稱佛。奄然神逝。貞觀十年九月也。春秋八十。初將終感群鳥數萬。悲鳴房宇。青衣二童。執華而入。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焰數大。及明露結。周二十里。人物失光。三日方歇。蒲晉山川修行之侶。聞哀屯赴。如喪重親。又感僧牛吼鳴流淚不息。斷絕水草經七日。將欲藏殮。則下一钁。地忽大震。周十五里。皆大驚怖。又感白虹兩道遠屬龕旋。白鳥二頭翔鳴。隨送至于龕所。詳英道開物悟。慧解入神。故得靈相氳。存亡總萃。不負身世。誠斯人乎。 釋道昂。未詳其氏。魏郡人。風神清徹。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非開悟。初投于靈裕法師。而出家焉。既而飲沐清化。愛敬親承。歲積炎涼。齊蹤上位。常於寒陵山寺。陶融初教。日照高山此焉。欣屬講華嚴地論。諒超先哲。又曾登講之夜。素無燈燭。昂舉掌高示。便發暈光。朗照堂宇。大眾觀瑞。怪所從來。昂曰。此光手中恒有耳。何可怪耶。其福業隆深誠不可度也。化物餘景。志結西方。常願生安養。後自知命極。預告有緣。時未測其言也。期月既臨。一無信患。問齋時至未。景次昆吾。即昇高座。身含奇相。爐發異香。爰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要。聽者寒心。時七眾圍繞。飡承道味。昂舉目高視。乃見天眾繽紛絃管繁會。中有聲。告眾曰。兜率陀天樂音下迎。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遂耶。言訖便睹天樂上騰須臾還滅。更見西方香華伎樂飛涌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大眾好住。今靈相來迎。事須同往。言訖但見香爐墜手。終于高座焉。春秋八十有九。則貞觀七年八月也。道俗共觀。崩慟如山。及將殯殮。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鄰聖者。何能現斯嘉應哉。送寒陵山。鑿窟為處。經春不朽。端坐儼然。 釋靈辨。姓李氏。瀧西猋道人也。祖龍驤。高齊代。任相州司馬。父楞伽。隨任洛州錄事參軍。遂從居洛。辨生而埋照。沈默若愚。八歲始言。言輒聰敏。宗族異之。因名廣辨。後以煬帝同諱。改從今稱焉。年十喪父。哀毀過禮。伯父幹法師愍之。親自撫育。教以義方。年十三得出家。住勝光寺。幹素與曇遷禪師。芝蘭允洽。因令親侍。諮受異聞。辨宿夜研精。俄昇堂奧。十八講唯識起信等論。勝鬘維摩等經。進具之後。日新其德。又講仁王經十地地持攝大乘等論。然以為一乘妙旨無越華嚴。遂廢敷揚。於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所。研味茲典。既卒師資之功。備舉傳燈之業。並採眾經。傍求異義。撰疏十二卷抄十卷章三卷。並行於代。屬慈恩創搆。妙選英髦。辨以鶴譽聞天。遂當斯舉。然其懷望貞峻中外式瞻。每於崇聖宮鶴林寺德業寺百福殿等。而行受戒法。京城及諸州僧尼。從受歸戒者。一千餘人。凡講華嚴。四十八遍。後因菩提寺講。便覺不念。尋返慈恩。俄從永化。春秋七十八。即龍朔三年九月五日也。但辨孝姓淳至。出自天真。每講遇父母恩重之文。未嘗不哽塞良久。或因之廢講。其音樂巿由來不顧。從小至老。襯衣足靺。並自縫洗。不役門人。弟子或四人已上晨昏參候。若須教誡則命令坐。若其無事。皆起立遂出。須有對問。自稱己名。斯亦恭謹教敬之良軌也。 釋智儼。姓趙氏。天水人也。高祖弘高尚其志。父景申州錄事參軍。母初夢。梵僧執錫而謂曰。速宜齋戒淨爾身心。遂驚覺。又聞異香有娠焉。及儼生數歲。卓異凡童。或累塊為塔。或緝華成蓋。或率同輩為聽眾。而自作法師。生智宿殖皆此類也。年十二有神僧杜順。無何而輒入其舍。撫儼頂謂景曰。此我兒。可還我來。父母知其有道。欣然不吝。順即以儼付上足達法師。令其順誨。曉夜誦持。曾無再問。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文。不日便熟。梵僧謂僧曰。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四。即預緇衣于時隋運將終。人民飢餧。儼雖童稚杭志彌堅。後依常法師聽攝大乘論。未盈數歲。詞解精微。常因龍象盛集。令其豎義。時有辨法師。玄門準的。欲觀其神器。躬自擊揚。往復徵研。辭理彌王。咸歎其慧悟。天縱哲人。進具之後。聽四分迦延毘曇成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後於琳法師所。廣學徵心。索隱探微。時稱得意。儼以法門繁曠。智海沖深。方駕司南。未知何厝。乃至於經藏前。禮而自立誓。信手取之。得華嚴第一。即於當寺智正法師下。聽受此經。雖閱舊聞。常懷新致。炎涼亟改。未革所疑。遂遍覽藏經。討尋眾釋。傳光統律師文疏。稍開殊軫。謂別教一乘無盡緣起。欣然賞會。粗知毛目。後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義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勿輕也。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耳。言訖忽然不現。儼驚惕良久。因則陶研。不盈累朔。於焉大啟。遂立教分宗。製此經疏。時年二十七。又七宵行道。祈請是非。爰夢神童。深蒙印可。而棲遑草澤。不競當代。及乎暮齒。方屈弘宣。皇儲往封沛王。親為講主。頻命府司。優事供給。故使法輪無輟。是所賴焉。然其精練庶事。藻思多能。造蓮華藏世界圖一鋪。蓋蔥河之左。古今未聞者也。至總章元年夢。當寺般若臺傾倒。門人慧曉又夢。上高幢上侵雲漢。幢首寶珠。明如曉日。漸漸移來。入京便倒。儼自覺遷神之候。告門人曰。吾此幻軀從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遊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志。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神色如常。右脅而臥。終於清淨寺焉。春秋六十七矣。時有業淨方者。其夜聞空中香樂。從西方而來。須臾還返。以為大福德人也。往生之驗。明晨詢問。果知其應也。儼所撰義疏。解諸經論。凡二十餘部。皆簡略章句。剖曜新奇。故得其門寮其寡矣。門人懷齊賢首。近永隆年中。雍洲長安縣人。廓神亮梵行清淨。因忽患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天宮。禮敬彌勒。有一菩薩。語亮云。何不受持華嚴。對曰。為無人講。菩薩曰。有人見講。何以言無。亮後再蘇。具向薄塵法師。論敘其事。以此而詳。首之弘轉法輪。亞跡參微矣。懷濟秀而不實。早從冥穸。大周聖神皇帝。植道種於塵劫。當樂推於億兆。大雲授記。轉金輪而御之。河圖應錄。桴玉鼓而臨之。乃聖乃神。運六神通而不極。盡善盡美。暢十善化於無邊。解網泣辜。超夏轢殷。於是環塊襄城於汾水。方智日於錙銖。是以摩頂至踵。馳精十力。捉髮吐哺。委質四依。鑄銑彫檀。霞鏡千門之裏。乘杯振錫。霧集九重之內。雖漢魏殊感梁齊深信。亦何足以言乎。爾其闢龍宮之寶藏。迓象扉之雄俊。則日月相繼。歲時不絕。贊頌佛德。歌詠法言。則絃管流溢。翰墨繁積矣。以永昌元年正月七日夜。敕僧等。於玄武北門。建立華嚴高座八會道場。闡揚方廣妙典。八日僧尼眾等數千餘人。共設齋會。當時有司藏冰。獲瑞冰一段。中有雙浮圖。現於冰內。高一尺餘。層級自成。如白銀色。形相具足。映徹分明。敕以示諸僧等。大眾驚嗟。悲忻頂禮。咸稱聖德所感。實為希有瑞矣。御因製聽華嚴詩并序。其詞曰。暫因務隙。聽講華嚴。觀辨智之縱廣。睹龍象之蹴踏。既資熏習。頓解深疑。故述所懷。爰題短製。其詞曰。法席開方廣。緇徒滿勝筵聖眾隨雲集。天華照日鮮。座分千葉華。香引六銖煙。鐘聲聞有頂。梵響韻無邊。一音宣妙義。七處重弘宣。唯心明八會。滌盧體三禪。既悟無生滅。常欣佛現前。於是蓮華世界。注海印之波瀾微塵剎土。入因陀羅之網。聖上萬機之暇。哀矜兆庶。朗七覺以悟迷津。揚四辨而驚龍俗。玄門造極。跨域中而獨秀。精義入神。轢繫表而孤峙。一音演妙。實是聞所未聞。七處弘宣。誠為見所不見。豈與夫馬皇讚易后通詩。可同日而言也。 魏洛都融覺寺曇無最法師。 魏北臺意法師(有疏不知幾卷)。 齊林廬山供塔僧遠禪師。 齊攝山栖霞寺僧法師。 齊鄴中曇遵法師(疏七卷)。 齊鄴下總持寺慧順法師。 齊蜀郡后山齊興寺玄暢法師。 齊鄴西寶山寺道憑法師。 陳攝山止觀寺詮法師。 陳揚都興皇寺法朗法師。 陳揚都大禪眾寺慧象法師。 陳鍾山耆闍寺安廩法師。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法師(疏七卷)。 隋西京禪定道場曇遷法師(撰明難一品疏)。 隋西京淨影寺慧遠法師(有疏七卷未成未講)。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靜淵法師。 隋江都慧日寺慧覺法師。 唐京師延興寺吉藏法師。 唐常州建安寺智琚法師。 唐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有疏十一卷)。 唐越州弘道寺慧持法師。 唐京師清禪寺慧賾法師。 唐襄州光福寺慧璿法師。 唐京師普光寺光覺法師(有疏十卷)。 右諸德並博綜群藝。兼弘斯典。或偽謙業藏用。或有志未從。既非專業。又無祥瑞。故直錄附之於此。庶知懷茲道者。蘭芬靡絕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梅尾高山寺之處。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經五卷。點本之間。喜悅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內。當卷者。表誂中川淨覺房朝酉。裏誂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覺玄。令書寫之。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此假名姓裏書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即以彼禪門自筆之點本寫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一日(末時)於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令寫本等奉讀之畢。前權僧正宗性。聽眾。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談義之後。即於當院家新學問所。為後覽記之。右筆華嚴宗末葉半僧宗性。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之要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