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之上

釋子非濁
輸入者 毛小燕
   校對者 毛小燕 心 寂
   改稿者 江 進

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出阿含觀佛造像遊歷記律。及西國傳誌誥等)

釋迦牟尼如來成道八年。思報母耶恩。從祇洹寺起。往忉利天。於善法堂中金石之上。結跏趺坐爾時耶。出兩道乳。潤世尊唇。示親子緣。說法是時人間四眾不見如來渴仰憂愁。如喪父母如箭入心。共往世尊處。園林庭宇。悉空無佛。倍加悲戀。不能自止。問阿難言。如來今日竟為所在。阿難報曰。亦不知。王思都如來。遂得苦患。爾時優填王。敕國界內諸奇巧師匠。而告之曰。今欲作佛像。巧匠白王言。我等能作妙相。假使毘首羯摩天。而所作。亦不能得似於如來。我命者。但可摸擬螺髻玉毫少分之相。諸餘相好光明威德難及。誰能作耶。世尊來會之時所造形像有戲誤。我等稱普並皆退失。竊共籌量能敢作。復白王言。今造像用純紫栴檀之木。文理體質堅密之者。但其形相。為座為立。高下若何。王以此語問臣。智臣白王言。坐像一切諸佛大菩提。轉正法輪。現神變大佛事。皆悉坐故。應作師子座結跏趺坐之像。毘首羯摩。變身為匠。持諸刻器。到於城門白言。大王造像。王心大喜。與主藏臣。於藏中。選擇香木。肩荷負持。與天匠而謂之言。仁為造像。令與如來相似目連。請神力。往令圖相。還返操斧破木。其聲上徹忉利天。至佛會所。以佛力聲所及處。眾生聞者。罪垢皆得消除。盲者眼。聾者能聞。啞者能言。醜者端正。貧者得福。乃至三途離苦得樂。一切未曾有益。皆悉現起。是時天匠。不日而成。高七尺。或云五尺。機見不同。面及手足。皆紫金色。王見相好。淨信。得柔順忍業障煩惱並消除。唯除曾於聖人惡語業。是時波斯匿王。復召國中巧匠。欲佛像。而此念。如來形體。莫如金。即純以紫摩金。而高五尺。爾時閻浮之內。始此二如來像。爾時如來過夏經九日已。告四眾言。卻後七日。下至閻浮提僧伽尸國大池水測。時天帝自在天。從須彌頂至池水。作三徑路。金銀水精。或時地作。或淨居天作也。是時如來踏金道。時五王往詣所。迦尸波斯匿王。拔嗟國優填王。五都人民之主惡生王海主優陀延王摩訶陀國沙王。禮足爾時優填王頂戴佛像。并諸上供珍異之至所。而一奉獻佛。時木像從座而起。如生佛足步虛空足下雨華。放光來迎世尊合掌叉手。為佛作禮少似於佛。而說偈言。忉利天。為母說法時。大工造像聲。遠聞善法堂三十三天眾。同音皆隨喜未來世造像。獲無量勝福。爾時世尊。亦復長跪合掌向像。於虛空中。百千化佛。亦皆合掌。其像躬低頭。世尊親為摩頂授記曰。吾滅後千年外。當於此土人天饒益。我諸弟子。以付屬汝。眾生。於佛滅造像。幡華香持用供養。是人來世。必得見佛出生死苦爾時優填王。白世尊言。前佛滅度造像者。猶在世不。言。我以佛眼普見十方前佛滅度造像者。皆生十方前。有一人猶在生死。但造菩薩像者。故留在世沙王是也。爾時木像。生佛言。世尊前進。可入精舍世尊亦語像言。止不須說。我緣將盡。入滅不久。汝在世間。久利眾生。在前而入滅。若在後者。人生輕慢。再三往復。其像進卻本位。於是世尊自移於寺邊小精舍之內。與像異處。十步。優填王歡喜不能自勝。於時五王白世尊曰。當云何立神寺。爾時世尊右手。從地中迦葉佛寺。以此為法。時五王即於彼處。起神寺。置其像而去云云

第二影勝大王釋迦像感應(出毘奈耶文)

在竹林園。時贍部大城。一名花子。二名音。此之二城。互有衰盛。時音城人民富盛。王名道。正法治國。無怨病苦五穀成就夫人名頂髻。有大臣。一名利益。二名除患。時王舍城王名影勝夫人勝身。太子名未生怨。大臣名行雨爾時大王。朝大會。告眾人曰。有餘國豐樂與我國相似不。摩揭陀國興易之人白王。於東方有王舍城。其國與王國相似道聞之。於影勝愛念心。問大臣曰。彼國何所乏。答謂。彼無寶。王以妙寶盛滿金篋。并以敕書遣使。送與影勝王。王覽書并聞國信。大歡喜曰。彼國何乏少。諸人答。彼無好疊。時王即以國所出大疊盛箱篋。准上事報道王。并致書信。刻音城道王。見慶喜使者曰。之形狀如何。報曰。其形長大。一似大王。性行雄猛。躬為征戰。王即依量造五德上甲。令使送者。一盛熱之時著便涼冷。二刀斫不入。三箭射不穿。四避諸毒。五能發光明。王甲造畢裁敕書。送使者持去奉影勝。王覽書視甲。希有商量准直金錢十億。使憂念。我國此。如何酬耶。時行雨大臣。王帶憂色問由。具答。大臣曰。彼國王唯贈一領寶甲。之國佛。之中妙寶。十方與等者。王曰。誠此事。如之何。大臣曰。可於疊上畫世尊像。遣使馳送。王曰。若爾白佛。時王以事白佛言。善哉意。可畫一鋪佛像送與彼王。其畫像法。先畫像已。於其像下書三歸依。次書五學處。即五戒也。次書十二緣生流轉還滅。上邊書二頌。頌曰。

出離 佛教
降生死中 如象推草舍
於此法律中 常修不放逸
能竭煩惱海 當盡苦邊

書訖授使。應報洗曰。汝持畫像至本國時。可於廣之處懸繒幡蓋花布列盛設莊嚴。方開其像。有問此是何物。答彼言。此是世尊形像。捨於王位成正覺。下字義次第可答之。時影勝歡喜而去。具畫像書其事狀。收金銀函。作敕書報道王。仙已開讀忿怒。告大臣曰。未彼國有何奇異妙信物。書云。可兩驛手平治道路。嚴飾城隍。花蓋幢幡諸人眾。遣我自領四兵遠出迎攝。道看此形咒。意欲相輕。卿等宜應集四兵。我自親往。伐摩揭陀國。大臣奏曰。曾度量。不可輕大王。今可順其言。王如封書陳供。引至城邑。開畫像瞻仰而住。于時中國商人共來。口同音。唱佛陀等。王聞之遍體毛豎。次第問其義。商人具答。王誦其文還宮。依文思惟。至天明不起于座。得初果慶悅說偈曰。

敬禮醫王 善療於心病
世尊雖在遠 能令惠眼明

即以書報影勝曰。我賴仁恩真諦。欲見苾芻。令來至此。影勝讀書白佛觀知迦多演那。於彼有緣。便命遣之受教。時五百苾芻。往音城。時影勝道曰。承悟緣生初果。欲苾芻言。五百苾芻。遠起祈請。仁自來迎。造大寺。營五百房。得福無量道讀書已如言。尊者隨機說法。或得羅漢乃至發趣大乘。時宮內女人尊者。不許入女人說法。有比丘尼。為彼可說法道作書報影勝影勝白佛。遣世羅等五百尼。受教往為說法。時月光夫人天上。來下驚覺大王。王悲喜是念。可立頂髻太子為王。而我出家。以狀告大臣。臣聞已流淚。命頂髻以告之。太子悲泣。王鳴鼓宣鈴。普告國人。時荷恩啼泣。多財寶。廣設無遮會。王將一侍者。徒步而去。向王舍城。太子國人。皆隨後送前而歸。其王漸去。至王舍城。在一園中告影勝。聞已治道路。引四兵所。共相慰問。乘一馬入城問由來。答於世尊所。欲求出家。即共詣所。善來。髻髮自落。如百歲苾芻影勝佛而出。苾芻。依眾而好之耳(取意略出)。

第三漢土最初釋迦像感應(出名王??祥記等文)

漢明帝神人。形垂二丈。身黃金色。頂佩日光。以問群臣。或對曰。西神。其號曰佛。形如階下所夢。於是發使天竺。寫致像。表之夏。自天子王侯。咸敬事之。聞精神不滅。莫不懼然自失。初使者蔡堷。將西域沙門迦葉摩騰。齎優填王釋迦佛像。帝主之如夢所見。乃遣畫工。圖之數本。於南宮清涼臺。及陽門顯節壽陵上供養。又於白馬寺壁畫。千乘萬騎。遶塔三匝。遶像亦爾也。如法傳備載矣。

第四梁祖武帝迎請釋迦像感應

梁祖武帝。以天鑒元年正月八日。夢檀像入國。因發詔募往迎。案佛遊天竺記及雙卷優填王經之佛。上忉利天一夏為母說法。王臣思見于國王遣三二匠。及齎栴檀請目連神力。運往令圖佛相。既所願圖了。還返坐高五尺。在祇洹寺。至令供養。帝欲迎請此像。時決勝將軍郝騫父花等八十人。應募往達。具狀祈請舍衛王曰。此中天上像。不可緣邊。乃令三二匠。更剋此檀人圖一相。卯運手至午便就。相好具足。而像頂放光。降微細雨。并異香。故優填王經云。身既隱。以二像現。普為眾生。深作利益者是也。騫等負第二像行數萬里。備曆艱以具聞。又渡大海。冒涉風波。隨波至山。糧食又盡。所將人眾及傳送者。身多害歿。逢諸猛獸。一心念。乃聞像後有甲冑聲。又聞聲。巖側有僧。端坐樹下。騫發負像。下置其前。僧起禮像。騫等禮僧。僧授澡灌令飲。並得飽滿。僧曰。此像名三藐三佛陀。金毘羅王。自從至彼大作佛事。語須臾失之。爾夜僉神。曉共圖之。至天鑒十年四月五日。騫等達于揚都。帝與百僚徒四十里。迎還太極殿建。齋人大赦獻殺。但是弓刀預等。並作蓮花塔。帝此蔬食斷慾。至津三年五月崩。湘東王在江凌即位。號無承坐。遣人從揚都迎。上至荊都。承光殿供養。後梁大定八年。於城北靜陵。造大明寺。乃以像歸之。今現在有傳寫流云云

第五造釋迦像死從閻羅宮被還感應(出傳)

凝觀寺僧法慶。皇三年。造夾紵釋迦立像一軀。舉高丈六尺。像功未畢。慶身遂卒。其日又有寶昌寺大智後經三日。亦便蘇活。遂向寺說云。於閻羅王前。見僧法慶有憂色。少之間。又見像來。王前遽來。下階合掌禮拜此像。像謂王曰。慶造我。今未畢。奈何令死。王自顧問一人曰。慶令死未。答命未合終。而食斷已盡。王曰。可給荷葉。終其業也。俄而不見大智蘇活。為寺說之。乃今於凝觀寺看之。須臾之間。遂慶蘇活。所說與大智不殊。慶蘇後。常食荷葉。以為佳味。及噉餘食不得。下像之後數年乃卒。其像儀相圓滿。屢放光明。此寺雖廢。其像現存云云

第六唐隴西李太安妻為安造釋迦像救死感應(出報記)

唐隴西李太安。工部尚書太高之兄也。武德中太高住越州總管。太安自京往看之。太高遣奴婢數人。從兄歸。至穀州度橋宿逆旅。其奴有謀殺太安者。候其眠熟。夜已過半。奴以小釰刺太安頸。刃著床。奴不拔以逃。太安驚覺呼奴。其不叛者。奴婢欲拔刀。太安曰。拔刀便死。可先取紙筆作書。懸官亦至。因為拔刀。洗瘡加藥。太安遂絕。忽如夢者見。一切物長尺餘。闊厚四五寸。狀似豬肉。地二尺許。從戶入來至床前。其中有語曰。忽還我豬肉。太安曰。不食豬肉。何緣負汝。即聞戶有言錯非也。此物即還從戶出。太安仍見。庭前有池。池水清淺可愛。池西岸上有金像。可高五寸。須臾漸大。而化成為僧。被袈裟甚新淨。謂太安曰。被傷今為汝將痛去。汝當平復。還家念佛善也。因以手摩太安頭瘡而去。太安此形狀見僧背。有紅繒補袈裟。可寸計甚分明。既而太安覺。遂蘇而瘡亦復不痛。能起坐食十數日。京宅子弟迎至家。家人觀故來視太安。為說被傷由狀。及見像事。一婢左傍說。因言太安之家初行也。安妻使婢詣像工為佛像。成以綵畫衣。一點朱污像上。當令工去之不肯。今仍在形狀。如君所說。太安因與妻及家人。共像。乃所見。異其背點宛然補處。於是歎異。信知聖教不虛。遂加崇信佛法。彌慇禮敬。益年不死。自佛法東流已來。靈像感應者。述不能盡。無此像矣。

第七真寺沙門釋惠鏡造釋迦彌陀淨土感應(新錄)

真寺釋惠鏡。本淄州人也。出家已後蔬食苦行有工巧能。心欣淨土。自造釋迦彌陀二像。供養禮拜年六十有七。正月五日夜。有一人沙門。身黃金色。謂鏡曰。汝欲淨土否。願得見。復欲見佛否。答願欲見。時沙門一缽授鏡曰。汝應見缽內。即向缽內。忽見廣博莊嚴淨土。以莊嚴。黃金為地。金繩界道。宮殿樓閣無盡諸天童子。遊止其中。聲聞菩薩海會眾。圍繞世尊。而為說法爾時沙門在前。鏡在後。漸進前。至所已。忽然不見沙門。鏡合掌而立。言。汝識前導沙門不。答不之。言。汝所造釋迦像也。又復識我否。答不識。復曰。汝所造阿彌陀像是也。釋迦如父我如母。裟婆世界眾生如赤子。譬如父母子。幼稚識。於深泥。父入深泥。抱持其子。置於高岸。其母在岸。抱持養育。教誘不還本泥。本我等亦然。釋迦教化裟婆濁惡愚癡眾生。為開避引導。示其淨土路。淨土攝取不退還。鏡聞之語。歡喜踊躍。欲如來。忽然所見。身心安樂禪定。彌信禮供二如來像。又復沙門。告鏡曰。汝二年後。淨土。聞是語已。晝夜身心不怠。七十有九而卒。鄰房僧夢。百千聖眾。自西來迎惠鏡去。微細音樂在空。一時聞者蓋多矣。

第八健陀羅國二貧人各一金錢共畫一像感應(出西域記

健陀羅國有畫佛像。高丈六尺。自胸以上。分現兩身。從胸已下。一體。聞之耆舊曰。初有貧士。偏力自濟。一金錢。願佛像。謂畫工曰。今欲圖如來妙相一金錢。酬功尚少。宿心憂貧迫於貧乏。時彼畫工。其至誠。無云價直。許為成功。復有一人。事同前跡。一金錢。求畫佛像。畫士是時人錢。求妙丹青。共畫一像。人同日。俱來禮敬。畫工同一像。示彼人而謂之曰。此是汝之佛像也。人相視。所懷。畫工心知其疑也。謂人曰。何思慮之久乎。凡所受物。毫釐不虧。斯言不謬。像必神變。言聲未靜。像現靈異。分身交影。相照者。人悅服。心信歡喜矣。

第九唐幽州漁陽縣虞安良助他釋迦像免苦感應

幽州漁陽縣安良。姓虞氏。家族以殺生為業。良所殺生。不知幾千萬億。又復不識修功德。恒云。善者必衰。年三七。遊獵落馬。絕頓氣盡。經半日方活。起悲泣投身於大地過於淨天云。吾謬吾謬。奴婢問所由。良久而曰。吾初絕之時。牛頭。以火車來投入吾身。猛身。苦痛無量有一人綵服僧。來以水灑車上。以手拒逆火。身心苦息。至于閻魔法王所。王見沙門。從階走下。合掌恭敬白言。何故來坐。僧曰。此罪人是我檀越。欲乞暫命。王曰。惡人也。不可放還。但大師故來不可惜之。僧將我還。良懷疑怪。助不審。誰即問僧。答曰。汝不識否。汝兄安通發心。造釋迦像。汝緣投錢三十文。助彼造像。既投少錢令造我像。是故來救汝。見綵服以為驗。言已不見。以是因緣故。過悲責。迺過安通家。兄像全所見。被服感悟。自造像矣。

第十北印度僧伽補羅國沙門達磨流支釋迦像感應(出常慜遊歷記)

沙門常慜發大誓願。遠詣西方禮如來所行遺跡。至北印度僧伽補羅國。有石塔十餘丈。傍有新精舍。刻檀釋迦彌勒坐像。若至心祈請。必示妙身告吉凶。源始於耆舊。數十年前。比丘。梵云梵達磨流支。唐云法愛。住石塔側。發願欲造慈氏菩薩像。有外國沙門。投宿法愛房。佛經大義。愛聞歡喜。互述曲念。愛曰。吾欲生兜率。將造慈氏像。沙門曰。發願欲生兜率。應造釋迦像慈氏釋迦弟子三會得脫之人。釋迦遺法弟子若力所及。應造二像。若力不及。先釋迦造。所以者。今此三界。皆是大師有。自說言。一人能為救護。公是豈不思恩分耶。愛曰。釋迦入滅。無未來化。豈助生。執不改。各各臥。更分曉漏。愛頓眠覺。悲泣投五體於地。外國沙門問由緒。答曰。吾金人身長丈餘。即以軟語而告之曰。汝是弟子。蒙我調伏劫久。謬謂永滅。實常住不滅。今此三界我有眾生日用不知。三界中草叢林地。及虛空眾生所食穀麥等。皆是我身之所反為。十方諸佛助我化。如何輕慢不肯造像。汝若不造我像。遂不可生兜率天上。既輕其師。惠氏讚之耶。亦不可往十方淨土諸佛助我。豈欲輕我。說是語隱而不見爾時外國沙門。亦所去。而頓不見法愛憂悲。捨衣缽資。造此二像。精舍是國人民共所搆也。愍停住多日。祈請所求而去云云

一雞頭摩寺五通菩薩阿彌陀佛圖寫感應(出感通錄引西域傳

相傳。昔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往安樂世界。請阿彌陀佛裟婆眾生欲生淨土形像願力莫由。請垂降許。言。汝且前去。尋當現彼。及菩薩還。其像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菩薩取葉所在。圖寫流布近矣。

二隋安樂寺釋惠海圖尊無量壽感應(出唐高僧傳

隋江都安樂寺釋惠海。俗姓張氏。清河武城人也。能閑論。然以淨土為業。專精致感。忽有齊州道鈴。齎無量壽像來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儀容。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睹光炲爍。度所希幸。於是摸寫離苦生彼土。沒齒為念。至夜忽起。依常面西。禮戀跏趺。至嘵方逝。顏色怡和。儼如神在。春秋六十有九矣。

三隋朝道喻三寸阿彌陀感應(出瑞應傳)

隋朝道喻。於開覺寺。念阿彌陀佛。造栴檀長三寸。後道喻忽死。經七日卻蘇云。初見一賢者往生池邊。賢者三匝。花便開敷。遂入而坐。喻遶花三匝不為開。以手撥花。花隨萎落。阿彌陀佛告言。汝且歸彼國。懺悔罪。沐浴明星出時我來迎。汝造我像。因何太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已像遍於虛空。即依沐浴一心懺悔。謂眾人曰。為喻念佛明星出時。化佛來迎光明眾皆聞見。即便終。時皇八年矣。

四并州張元壽為亡親造阿彌陀感應(出并州記)

張元壽并州人。雖有善心。其家以殺生為業。雙親亡沒。後斷殺生業。阿彌陀佛發心為救雙親。造阿彌陀佛三尺像。置舊室。燈明供養禮拜。其夢室中有光。光中乘蓮臺十餘人。於中人。近於庭上呼元壽。壽即問誰。答吾是汝父母。雖解念佛三昧。好酒肉食殺生魚鳥等多故。墮叫喚地獄。雖墮地獄。以念佛力。鐵融銅如涼水。昨日沙門身長三尺。來說法。同業者十餘人。聞沙門說。皆離地獄。方淨土。時熟以是因緣來告。在人者。即地獄中同業者也。說此事已。指西方而去。以所夢語僧。皆謂所造像。往地獄苦矣。

如為救三途眾生阿彌陀感應(出并州記)

如是并州晉陽人也。乃是道綽禪師懸孫弟子。心含慈仁。悲四生苦。雖淨業。先欲度他。發願為救三途眾生受苦。造阿彌陀丈六金像。貧道之力三年方成。精勤供養。在於像前夢。一人冥官。將金紙牒書曰。此是閻魔法王隨喜師願牒書也。如即開見云。阿師為救三途受苦眾生。造阿彌陀像。地獄教化眾生。宛如生佛放光說法利益不思議地獄眾生業微輕者。皆離苦得樂。覺彌專其志。齋日像胸放光。但十人五六得見。或人夢。如現金色身地獄說法。或為餓鬼說法。以感應蓋多。定知所不虛矣。

十六沙門釋僧高造丈六無量壽感應(出梁高僧傳珠林中取意)

宋江陵沙寺沙門釋僧高。志操剛烈期西方。願造丈六無量壽像。功用既巨。積年不辦。聞湘州銅溪山廟甚鐃銅器。欲鬼神。取充成辦。遂州判史張邵。告事人源。請船數艘壯士百人。張曰。此廟靈驗。獄者輒斃。且蠻人護。恐此難果。高曰。與君其共則身留。張即給人船。未至宿。神已預知。風震雲冥。獸鳴呼。俄而高到。霧歇日明。未至廟屋。十餘步。有兩銅鑊。各數百斛。見大蛇。長十餘丈。從鑊騰出。亙身斷道。從者百人。悉皆退散。高乃敕服。而進振錫。告蛇曰。汝前世罪業故受蟒。不聞三寶。何由自拔。吾造丈六無量壽像。聞此鐃銅。遠來相詣。幸可開路使我得前。蛇乃舉頭。看高引身而去。高躬率人徒。捷取銅器。唯床頭唾壺。可容四舛。蝘長尺有餘踊躍入。遂置不取。廟器重大少不收一。唯勝小者。船滿而歸。守廟之人。即蠻莫敢推拒。高還都鑄像。以元壽九年畢功。神表端嚴。威光偉曜。造像靈異聲傳矣。

阿彌陀佛化作鸚鵡鳥引起息國感應(出外國記)

息國人不識佛法。居邊地鄙質愚氣。鸚鵡鳥。其色黃金青白文飾。能作人語。王臣人民共愛。身肥氣力弱。人問曰。汝以何物為食。曰我聞阿彌陀佛唱以為食。身肥力強。欲養我。可唱名。諸人競唱。鳥漸飛騰中還住地。鳥曰。汝等欲見豐饒土不。答欲之。鳥曰。欲見當乘我羽。諸人乘其羽翼。力猶少弱。鳥勸令念佛。即飛騰虛空中。指西方而去。王臣歎異曰。此是阿彌陀佛化作鳥身。引攝邊鄙。豈非現身往生。即於彼地立精舍。號鸚鵡寺。每齋日念佛三昧。以其已來。息國人。少識佛法往生淨土者蓋多矣。

阿彌陀佛大魚身引攝漁人感應(出外國記)

師子國西南極目不知幾里。有絕嵨。編居屋舍五百餘戶。捕鳥為食。更不聞佛法。時數千大魚。海渚寄來。一一作人語。唱南無阿彌陀佛。海人見之。不了所由。唯依唱言。名阿彌陀魚人唱阿彌陀。魚漸近岸。頻唱殺之而不去。肉甚美。若諸人久唱。所取者。肉味最上。少唱得者辛苦之。一渚漁人。耽嗜魚肉。唱阿彌陀佛為業。初食者一人壽盡終三月之後。乘紫雲放光明。來至海渚濱。告諸人曰。吾是捕魚之中老首。終生極樂世界。其大魚者。阿彌陀如來化作。彼佛哀愍我等愚氣大魚身。勸進念佛三昧。若不信者。當見魚骨。皆是蓮花。諸人歡喜所捨骨。皆是蓮花。見者感悟。斷殺生阿彌陀佛。所居之人。皆淨土。空荒年久。師子國師子賢大阿羅漢。乘神通往到彼島。傳說此矣。

九信婦言稱阿彌陀佛感應(出外國賢聖記)

天竺輸沙國有。婆羅門愚癡不信惡業嚴身。其婦淨信。解念佛定。婦每勸夫曰。汝可無量壽佛。夫不隨。此婆羅門欲愛婦。情深染著。不知厭足。時婦曰。夫婦如雙羽。汝如何不我行。既不隨我心。亦汝不隨。眾不順情。婆羅門曰。我愚癡故。不能持汝行。將如何。婦曰。汝定一時。我念佛定訖擊金鼓時。將唱南無阿彌陀佛。入寢屋方交臥。婆羅門如言而行。三年後依微疾而卒。脅下尚暖。婦疑不葬。五日方活。悲泣謂婦言。吾死入地獄剎婆以鐵杖打罪人。打動鑊緣。即謂汝金鼓聲。不覺聲唱南無阿彌陀佛爾時地獄如涼池。蓮花彌滿其中。聲所及罪人淨土剎白王。王放還吾曰。以此奇事傳說人間。即一偈云。

造多罪 應墮地獄
纔聞彌陀名 猛火為清冷

婆羅門憶持而再說。聞者歡喜矣。

十念往生感應(出淨土論

有一人不識姓名。其性粗險。不信因果。常以殺獵為業。遇疾臨終。備見地苦具。及所殺眾生。並來債命。其人悔曰。我平不信師僧語。今日所見。果如經說。遂告家人曰。汝等教我。兒等報云。若為相救。其人告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一師。來救我也。即依其言。請一僧。其人見僧。悲泣而言。願師。慈悲急救弟子。僧報云。旦越平不信三寶。今日垂終。卒救得也。其人云。實爾。師讀佛經。如弟子罪人終之有救不。僧答曰。觀經有文。其文云云。忽然踊躍歡喜。云言有地獄。如言者。十念往生弟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火來。家人莊火爐授其人。語曰。今小時。即地獄。在爐鑊中。何用爐。可將火來著我手中。遂左手莊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念佛。未滿十念。即告眾云。佛從西來。大有徒眾。并放光明。授我花座。言畢即卒。此是十念往生也。

一釋雙惠圖造阿閦佛感應(出隨記)

皇中。有釋雙惠。不知何處人。一生不退轉位。圖阿閦佛像一十體。又造同像一二體。長三尺立像專心祈請感應人僧。一人自稱日光一人自稱喜辟。汝識阿閦本願不。答粗知。二僧歡喜曰。善哉如汝。在濁世中。歸依阿閦佛。於一生中。不退位。歡喜。覺已彌念。臨終啟眾曰。吾今往生歡喜國矣。

二造藥師形像得五十年壽感應三寶記)

天竺婆羅門。富貴而無子息。祈請自在天。其婦有身。九月滿足生男子。色貌端正。生眾人愛敬乾善占。不悅云。此兒相。未足繼家業。餘壽二年。父母聞之生憂惱。如中毒箭有昔親友。作沙門洞達奧祕。問其因緣。具答上事。沙門云。汝依七佛法。造藥師如來形像如法供養。即以白初齋日如法供養。父婆羅門夜夢。異服赤冠道乘青馬。捧札來造言。汝依七佛法。造像供養。更得子五十年壽。果後如夢矣。

三昔一貴姓祈請藥師靈像得富貴感應(同記)

昔聞天竺一貴姓。甚貧乏乞食自活。所至城邑皆閉門戶。人皆為閉門。常自憂悲。往詣藥師靈像寺中。右遶佛像。至心過。斷食五日。如夢從像出妙色身。似少像。告言。汝宿業頗滅。必得富饒。可還父母舊宅。覺後語已到舊宅。城廓頹壞。有朽柱梁木。信告敕兩日而住。以杖掘地。自然伏藏顯現。此即父母所畜收也。一年內得富貴。此即依佛力矣。

四貧人以一文銅錢供養藥師像得富貴感應(出冥志記)

邊州有貧人。孤獨自活。家內一文銅錢。女人思惟。此錢不可為一生資糧。當供佛像。即往伽藍供養藥師靈像。經七日住鄰縣有富家。其婦頓死。更求女。良久不得隨情。更祈請同寺像。夢所感以彼孤女為婦。共得福壽。生三男二女。皆謂佛力矣。

破戒者稱藥師名戒還感應(出尚綩法師傳)

比丘。往遊西域。欲請問得戒源由。發足到天竺。適見一人阿羅漢。即請問僧尼得戒不得戒。阿羅漢言。小乘聖者。不知菩薩僧尼等戒不。汝在暫住。我上昇兜率。奉問彌勒。即入定向天。具問僧尼得戒請靈驗。彌勒即取金花云。邊地僧尼。取金花入羅漢手掌。不得莫入。發心既訖。得花安手其花入掌中。高一尺顯現。以此為驗。復問。受戒已更有犯者。如何遠得所失。彌勒答。若聲聞法。犯性戒現身得。若大乘法不難東方有土名琉璃藥師。以本願故。破戒稱名。必淨戒比丘聞已。後說此事。聞者受矣。

十六夏侯均造藥師形像免罪感應(出靈應記)

夏侯均者勇州人也。顯慶二年。病經四十餘日。昏亂絕而死。自被配作牛身。祈云。嘗三度於陰師處受戒。兼受持藥師經。自造形像。自省無過。何遣作牛身受此。均已被配磨坊。經四日苦使。後為勘受戒等。是實不虛。始得免罪。還蘇說此事矣。

七藥如來救產苦感應(出藥師驗記

淄州女人有身不得產。身體疲苦。骨髓腫痛。舉聲啼哭。沙門邁公教。稱藥師名。夢佛自來救。彌信隨唱。苦漸息產男子。人皆謂希奇矣。

八溫州司馬家室親屬一日之中造藥師像七軀感應(出靈應記)

溫州司馬。得長病欲衰死。親屬奴婢。來集家室涕泣。既死經一日。親屬識。至心歸依藥師。請除病應。一日形像七軀。如法供養。至第二日。絕還活云。我出家時。從三人冥官被縛。過幽闇路。無人相從。至一城中。座。玉冠神並坐。前有數千人。皆被枷鎖。問使者誰。答琰魔王也。時可活汝罪。時王召問。汝有作不。答我未了志早死。王言。汝無量。定不可免脫地獄爾時異光。照司馬之身。王而告。汝親屬奴婢。造七佛像。得延壽命。早可還人間。以是因緣。再得醒矣。

九造毘盧遮那佛像感應(出常慜記遊天竺記)

釋常慜。發願尋聖跡遊天竺。日至中印度鞞索迦國。王城南道右有精舍。高十餘丈。中有毘盧遮那像。靈驗揭焉。凡所求。皆滿足難者。祈請必除。聞像緣起耆舊。曰。昔此國神鬼喬亂。人民荒癈。乾子善占察國王占國荒蕪。乾以籌印地云。荒神亂起難。須歸神。方得安穩。王聰明達歸宗。神中之大。不如佛陀。即造此毘盧遮那像。精舍。左彫鏤黃金。右用白銀。高咸十丈。日日禮拜供養爾時夜叉童子。驅荒神惡鬼出國界。方無障難矣。

第三聖無動尊自稱無價馱婆感應(出祕密記)

南天竺王子。出家。弘持正法。誦無動明王。獨步曠野。明王現其身共為伴。自稱無價馱婆。奉事修行者。猶如世尊弟子給仕世尊。吾肩所繫帛巾。是其表幟也(馱婆此云奴婢。不用錢貫。無價。肩繫巾以為別異。聖無動尊他驅役。隨逐行者不用錢買奴相似。今自繫巾。表無價奴。自稱言不可謬也)。

第三一釋含照圖寫千佛感應寺記)

唐興善寺釋含照。發願千佛像。纔寫七佛像。不知九百九十三佛威儀手印。精誠祈請。流泣過。見九百九十三佛現木葉。歡喜圖寫。流布傳世矣。

第三二胎藏曼陀羅相傳感應(古錄)

毘盧遮那如來大悲胎藏曼陀羅一切眾生金剛手傳受佛教。經數百年。傳付中印度世厭寺達磨掬多。多謹傳弘。付斛飯王五二代玄孫釋善無畏無畏元七年。從西國將曼陀羅圖來至此國。於玄宗皇帝朝為國師翻譯大教大曼陀羅。設大旦場。諸尊放光。天雨細花而供養。其得感者。不可單記矣。

第三三金剛界曼陀羅傳弘感應(古錄)

金剛薩埵。親於毘盧舍那前。受金剛界大曼陀羅法義。後數百歲。傳於龍猛菩薩。又數百歲之後。傳於龍智龍智傳持之。如瓶水移器。傳金剛智。智是南印度賴耶國人。隨緣遊。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船東遊。幸于海隅。元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祕教。建曼陀羅法作成。皆感應瑞。

第三四建金剛界灌頂道場祈雨而得感應(出金智傳)

金剛智三藏和上。年三一。往南天竺。從龍智五部灌頂祕密之藏。卻還中天竺。其後南天竺。三年亢旱。草木枯死。其王遣使。迎請和上。於自宮中。建金剛界灌頂道場請雨。其時甘澤流澍。王臣欣慶。遂為和上置。經余三載矣。

第三禮拜金剛界大曼陀羅感應(新錄)

傳聞。津州有孤女。愚癡不信。不識因果年五十有七。遭疾而死。其人見之。六日方醒。流淚投身自責過。人異之而問因緣。女答曰。吾不可思議希有之事。初死之時。入迸鐵火地獄。投地獄中。獄心白閻魔王。王撿一卷書曰。此女昔於功言弘和上室。禮拜金剛界大曼陀羅灌頂壇場。只是彼力耳。汝非生死人。早還人間。見此事得活。因此發心耳矣。

第三十六念胎藏大曼陀羅感應(新錄)

傳聞。大興善寺傳法灌頂阿闍梨惠應。有一人沙彌。從七歲師事和上。至七歲有因緣。附船渡新羅。忽遇暴風。乘舶頓覆。五十餘人。沒海不知何處漂寄。沙彌一心念胎藏聖眾曰。諸海會眾。起大悲心。普救船眾。如夢虛空聖眾如星散光。身忽在岸上。五十餘人。不溺沒同在一處。其中十餘人。謂見空聖眾。當知救難之力不可思議矣。

第三七漢明帝時舍利感應(出漢法內傳等)

明帝弘法立寺。于時西域所將。舍利五粒五色。直上中。旋環如蓋。映蔽日光矣。

第三八吳王圍寺執僧舍利浮光於缽上感應(出異錄宣驗等記)

孫皓有王。正解上事言。佛法宜感中國。不列胡神。皓便一詔沙門。陳兵圍寺。欲誅癈之事。謂法師曰。佛若神也宜崇之。若其無靈。黑衣一日同命僧。或縊死或逃于外。會乃請齊期七日現神。以銅缽盛水。置庭中食畢。義乃光暉耀。忽有聞。庭缽鎗然有聲。忽見舍利。明照墀宇。浮於缽上。皓及大眾前看。驍愕失措。離席改容而進。會曰。陛下使猛賁之力擊。以百鈞之槌。金剛之質。不毀破。皓如言。謂先經唄禮拜散花燒香高唱曰。誠軍蹤慈氏來津未絕。則法輪將轉。徹於幽塗。威不少冥現。今日不然。則三寶永絕。言畢在士軍搥生風。觀者戰慓而氣端。搥碎舍利不損。光明搥出耀彩充盈。皓伏投誠勸營齋講。石塔在建唐大巿北。後猶光瑞。元嘉九年秋。寺剎放光明。鮮江彩發。火光。使四層上。從西繞南。又以大燒。騰光上踊。蓮花。遂發信乃為立寺。為建切。改所住地佛地矣。

第三九唐阿得造塔放還感應

唐阿得死。三日還蘇說。初時。兩人挾腋。白馬吏驅之。不知行幾里。見北向黑門而入。見東向黑門而入。見南向黑門。北有七十餘梁間。凡舍人。皂服龍冠。邊有十餘吏。皆言府君。西南復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辭府君。府君問何所奉事。得曰。家起浮圖塔。供養道人。府君曰。卿大福德。問都錄使者。此人命盡耶。見一卷書伏案之。其字甚細。曰。餘壽三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敢頓奪人命。便縛白馬吏。著柱處罰百。血出流漫。問得。欲歸不。得曰爾。府君曰。今當送卿歸。欲便遣卿案行地獄。即給馬一匹及一人。從東北出。不知幾里。見一城方數十里。有滿城上屋。因見其未佛。時亡伯伯母己叔父母。皆著神域衣。破壞身體血。前行一城。其中有以鐵上者。燒床正赤。凡見十獄。各有楚毒。獄名赤沙黃沙白沙。此七沙。有刀劍樹。抱赤銅柱。於是便速。復見七十之梁間凡室。挾種槐名福舍諸佛弟子中。福多者天。福少者住此舍。遙見大殿十餘梁。一男子二婦人。從殿上來下。是得後己伯父母須臾值。人來問得。一城方數十里有滿。識不。得云不識。曰汝何以不識我。我共汝作佛門主。於是笑而憶之。還至府君所。即遣前人送歸。急便蘇活者也。

第四五級未就刑利刃斷感應(出宣驗記

熒陽高茍年已五十。為人殺被收。鎖項他牢分必受死。同牢人云。努力共誦觀世音。茍云。我罪甚重耳。受死何由可免。同禁勸之。因如始發心。誓當捨惡行善。專念觀音。不造次。若得免脫。願五層佛圖捨身作奴。供養眾僧。旬日用心。鉗鎖解。監司驚怪。語高茍云。若神憐汝。暫應不死。臨刑之日。舉刀未下刀。刀折刃斷。奏得原免矣。

第四一廟神奉絹高為塔離蟒身感應

沙門高者。國王太子也。至孝遊化。往預章至官亭湖廟入。神告高曰。吾昔在外國。出家道人。好布施。不持戒。今日在此。為宮亭湖神。周圓千里。並吾所統。百姓貢獻珍玩數。是我先身。損己之報答。能持戒福天。以戒故墮此神中。師卿是吾同學。今得見。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不欲於此捨命污潮水。當度山西空澤之中此身滅。恐墮地獄。吾有絹千匹。在石函中。并諸雜物。可為我立塔。營建三寶。使過世善處。深以相詫。高聞此。涕泣流連。便語神云。何不見形面共言對。神云。之罪。形甚醜陋。見必驚怖。高曰。但暫見吾不懼也。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蛇。至高膝邊。淚如雨下。不知其尾長短所在。俄而於床後。高於是收取絹物。悉內船中。辭別而退。宗侶一時颺航進。路神復出蛇身。登山頂遙登去。眾人取手。然後起乃滅。倏忽之間。便達預章。即於彼境。以起蕭寺。神即移度山西遇命頭尾去四十餘里。今尋陽郡蛇村是。高還郡。以廟中餘物。於官寺重。高後夢。神來云。蒙師福。已脫蟒身矣。

第四二昔須達長者精舍感應

長者須達。共舍利弗。往圖精舍須達手。授繩一頭。共圖精舍。時舍利弗。欣然含笑。須達問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於此地住。六欲天中宮殿已成。則借道眼。悉見六天嚴寶殿。問舍利弗言。是六天何處最乘示。舍利弗言。三色染。二憍逸。第四中。少欲知足。恒一生補處菩薩來生其中。法詞不絕。須達言。正當生第四中。言已竟餘宮悉滅。唯第四天宮殿湛然矣。

第四建立精舍感應(出請問記及光愍菩薩經等)

昔佛住祇洹精舍。時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億地。無非明徹。猶如見掌。爾時大眾萬億舍利弗等。而為上首。於光明中。見百億四天下。黃金地遍滿。佛之光明分散。停住黃金之地。還不收。久時須達居士。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日我等大眾雜染世界中。處有黃金地如彫鏤。云何世尊光明分散。停住黃金處。不還取之。言。涅槃像末時分。信男信女比丘比丘尼國王長者。大臣人民。以佛威力。於此處。建立寺堂。今日光明所住黃金地者是也。彼諸四部弟子。以我白毫功德分故。廣作佛事。所得功德者汝異。復次所留毫光。我雖入滅。而常住不滅。當來興造時。最為照明。更從施主口。住胸寸臟。漸漸照清生死重冰。決定不墮四惡趣中。必當佛。金色寶剎。如文殊師利等。雖此益。四部弟子爾時日用不知也。

第四沙彌以杖加精舍為壁木延壽感應(出西域雜記)

罽賓國精舍僧徒三百餘人。沙彌十餘人也。沙彌之中。最少三。上座驅使僧事不違。乾子。善相察。見沙彌云。汝餘壽唯二年也。沙彌聞之。生大畏。經一夏時。乾見沙彌云。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甚為希有。汝壽既延五十年。有何妙術。沙彌云。更不修延命法乾白上座上座三明大阿羅漢。入邊際定。觀知因緣。從定而起。告乾子言。此沙彌於夏初。眾僧修營精舍壁。時少一木。即持古杖。加之成壁。以是因緣。延五十年壽矣。

第四五拂精舍感應(同記)

如來在世天人。來下祇洹精舍四諦法。得法眼淨阿難問佛。言。須達居士。造精舍已。遣一人奴。拂寺庭掃除道路。乘此善根。生忉利天。來下聽法。得法眼淨也。

第四十六昔於父母故宅地造精舍感應(出賢聖集傳)

尊者夜周多。歸於舊里。父母故宅地。建立精舍尊者夜分有百千天子。來下供養精舍尊者而問天子言。是汝父母。以惡業故隨地獄。汝出家天。於古宅地。建立精舍。時自宮殿動搖光明倍勝。以見此事故。來供養也。

第四室羅伐悉底國寺感應(出西域記

室羅伐悉國。精舍高六十餘尺。以東天祠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能蔽精舍。日將落照精舍之陰。遂覆天祠覆矣。

第四八昔貧兒以木葉戲作寺延壽感應(出貧兒延壽經

阿羅漢。路值一貧兒。觀知餘壽。三日生悲愍去。至第三日值貧兒。入定觀知。有六十年壽。生希有念。又觀善根與諸乞兒共戲。拾木葉為寺報。為人說之。聞者生信矣。

第四比丘補壁孔延壽感應(出离寶藏

比丘時將至。因入僧伽藍。見壁有孔。即便團泥。而補塞之。增其壽命矣。

第五十金地國王治古寺延壽感應(出譬喻經

有相師。占金地國王。卻後七日。必當終。後日遊獵。次見一故寺破壞。即生悲心。速治之。三十年壽矣。

三寶感應要略錄卷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