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

  西明寺沙門道世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福田篇第十 歸信篇第
士女篇第

福田篇(此三部

述意部 優劣部 平等

述意部第一

大覺泥洹福歸眾聖開士應真弘揚末教。並飛化眾剎隨緣攝誘。感殊則同室天隔。合則境對顏。是以隨敬一僧則五眼開淨。隨一毫六度無盡也。

優劣部第二

優婆塞戒經云。言。世間福田三種。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上。功德田者。從得暖法乃至阿耨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世尊二種田。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眾僧是三種田。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受戒者。至心供養三寶。若人共施財福田俱等。是福德差別有財俱等。福田勝者果報勝。有田俱下財物勝者果則勝。有田財俱下施心勝者果亦勝。有田財俱下者果不如。男子。智者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果故。
僧伽吒經云。佛告一切菩薩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胡麻。以此數轉輪聖王布施如是輪王。不如布施須陀洹。若施三千世界須陀洹所得功德。不一斯陀含。若施三千世界諸斯陀含。不阿那含。若施三千世界阿那含。不阿羅漢。若施三千世界阿羅漢。不辟支佛。若施三千世界辟支佛。不菩薩。若施三千世界菩薩。不一如來所起清淨心。若於三千世界如來所生清淨心。不如凡夫聞此法門功德彼。何況書寫讀誦受持爾時一切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言。譬如大地塵如恒河眾生悉作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一佛福德力。
阿毘曇甘露味經云。田好三種。大德田。二貧苦田。三大德貧苦田。云何大德田。謂佛辟支沙門果等。云何貧苦田。謂畜生等。云何大德貧苦田。謂聖人等。若施大德恭敬報。若施貧苦田憐愍心報。若施大德貧苦田恭敬憐愍心報。是為福田好。云何物好。不殺偷奪欺誑得物。隨有淨物多少布施。是為物好。若布施一切得福。若布施眾僧受用一切福。未受用不得一切福。若供養法報。若學人聰明大智慧以法故供養。是謂供養法布施得富。施竟得樂力壽等。功德果報。若施畜生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又布施六難。一憍慢施。二求施。三為力施。四強與施。五因緣施。六報施。
佛說陀羅尼經云。言。人持以七寶須彌山等。於一劫布施聲聞辟支佛。不如出家在家能持一錢以用布施發菩提心人得福德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萬分不及其一。乃至譬喻所不能及。寶梁經云。言。男子。今說施。何等為二。一勤行精進。二得解脫。令此施主大利三種施。一常施食。二舍。三行慈心。此三福慈心最勝
菩薩本行經云。須達居家貧窮。有財產。至信德。佛教布施須達白佛。多施耶。少施耶。佛告須達。所施雖多而獲報少。布施雖少而獲報多。施雖多而無至心貢高大信倒見不得快士。所施雖多而獲報少。猶如田薄下種雖多收實甚少。何謂施少而獲大福者。施雖少歡喜恭敬與不望報施佛及辟支沙門等。所施雖少獲報弘大。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度論云。以大悲心施物雖同福德多少隨心優劣。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迴施狗。而問舍利弗。汝以飯施我。我以飯施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義。佛施狗福多。佛田第一施狗。以是故知。大福從不在田也。如舍利弗。千萬億倍不及佛心。所以者何。為內主。田是外事故。或時布施之福在於福田。如億耳阿羅漢。昔以一華佛塔。九一劫人天受樂。餘福德力得阿羅漢。又如阿輸迦王。為少兒時以土施佛。王閻浮提起八萬塔。最後得道施物至賤。小兒心薄。但以福田妙故果報。當知大福從良田生。若中之上三事都具。心物福田皆妙。如以好華散十方佛時。問曰。此布施云何增長。答曰。應時施故得福增長。如經說。飢餓施得福增多。或來時。若曠路險道中施。若常施不斷。或時常念施故施得增廣。又阿含經云。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施持戒人食獲福萬倍。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千萬倍。與向須陀洹食者獲不可計。況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乃至那含羅漢辟支如來等。其福功德不可稱計。又度論云。如大氏弗迦羅城中。一畫師。名曰千那。到東方多剎施羅國客。畫二年三十兩金。持還本國。於弗迦羅城中聞打鼓大會聲。往見眾僧信心清淨即問維那。此中用幾許物得作一日食。維那答曰。用三十兩金一日食。即以所有三十兩金付維那。為我作一日食。我明日當來空手而歸。其婦問曰。二年作得何物。答曰。我三十兩金。即問。金在何所。答言。已福田種子。婦言。何等福田。答言。眾僧。婦便縛其夫送官治罪。斷事大官問。以何事故。婦言。我夫癡。二年作金三十兩。不憐愍婦兒盡以與他。如官制取縛來。大官問其夫。汝何以不供給婦兒乃以與他。答言。我先世不行功德。今世貧窮諸辛苦。今世遭遇福田。若不種福後世復貧。貧貧相續得脫時。今欲頓捨貧窮。以是故盡以金施眾僧。大官是優婆塞清淨。聞是語已讚言。是為甚難。勤苦此少物。盡以施僧。汝是人。即脫身瓔珞。及所乘馬并一聚落以施貧人。而語之言。汝始施眾僧眾僧未食。是為穀子未種芽已生。大果方在後耳。以是故言。得之物盡用布施。其福最多。

平等部第三

大莊嚴論云。夫取福田取其德。不應揀擇少壯老弊。言。昔曾聞。有檀越道人僧伽藍請諸眾僧。但求老不用年少。後道人請諸眾僧次到沙彌。然其不用。沙彌語言。何故不用我等。答言。檀越不用。非是我也。勸化道人即說偈言。

耆年有宿德 髮白而面皺
秀眉齒缺落 背膢支節
檀越如是 喜見幼小

寺中有諸沙彌羅漢。皆是語。彼之檀越愚無智慧不樂德唯貪耆老。即說偈言。

所謂長老者 不必在髮白
面皺牙齒落 愚癡智慧
所貴能修福 除滅去諸惡
梵行者 是長老
我破於毀譽 不生增減心
但令彼檀越 獲得
又於僧福田 誹謗生增減
我等應速往 發彼檀越
莫令墮惡趣 彼諸沙彌
尋以神通力 化作老人像
髮白而面皺 秀眉牙齒落
膢脊而柱杖 詣彼檀越
檀越生大歡慶
燒香散名華 速請令就坐
既至須臾頃 還服沙彌
檀越生驚愕 變化如是
為飲天甘露 容色忽解變

爾時沙彌是言。夜叉亦非剎。先見檀越選擇耆老於僧福田生高下想壞汝善根是化令汝改悔。即說偈言。

譬如蚊子嘴 欲大海
世間能測 眾僧功德
一切籌量功德
況汝一已 而欲測量彼

汝寧不聞如來四不可輕。王子蛇火沙彌等。如菴羅果。內生外熟。外生內熟。莫妄稱量前人長短。一念之中亦可得道。於僧福田分別。即說偈言。

眾僧功德海 能測量者
佛尚生欣敬 自以百偈讚
況餘一切人 而當不稱歎
廣大福田 種少獲大利
是故於眾僧 耆老及
等心供養 不應分別

爾時檀越。聞是語已毛為豎。五體投地求哀懺悔
頌曰。

通達四果 善會六情
探玄啟寤 證理懷禎
少和穆 普敬祇誠
隨緣赴供 攝誘幽冥

歸信篇第一(此三部

述意部 少誠部
大誠部

述意部第一

夫信為道原功德之母。智是出世解脫之基。不可以登輕舟。無智不可以斷微惑。斯道顯然昇沈目睹。數見愚夫不信業因生報果。謂貧富自然苦樂天性。好醜不由忍恚。貴賤非關恭惰。眾生自感。譬同草木好惡自然。豈由因得。今依佛經不同外道。夫論貧富皆由業緣。貴賤非關運命。愚智不可易慮。妍醜弗可換身。故經云。果報好醜定之於業。書云。命相吉凶懸之於天。以此言之。軍民業貧者。與之而弗得。必其相富者。任置而常豐。故漢文帝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貧而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任其冶鑄。後遭事逃避餓家。又寧稟離王侍婢有娠。相者占之。貴而當王。王曰。非我之胤。便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王謂不祥。捐圈則豬噓。棄欄則馬乳。而不死。卒為夫餘之王。故知業緣命運定於冥兆。終然不改弗可與奪也。故知作善得福為惡受殃。果不謬斯理皎然。如何封愚抱迷不寤。又昔武丁之時。犛有桑穀共生于朝。太史占曰。野草生朝朝其亡矣。武丁恐懼側身善。桑穀枯死。商道中興。豈非為善而有福也。又帝辛之時。有雀生烏在城之遇。太史占曰。以小生國家必昌。帝辛驕暴不善政。商國遂亡。豈非為惡之有殃也。如是史籍具引非一。如何頑固頓乖經史。世人共睹。春時下種冬則收藏。有來報感胎之與掌錢。德必現酬致銜珠之與負鹿。又昔人一瓢以濟餒夫。尚得扶相報。今供一齋以施大眾。寧無福祿相酬矣。

小誠部第二

涅槃經言。眾生有二。一者信。一者信。信之人則名可治。定得涅槃。瘡疣無故。信之人。名闡提。名不可治。又雜阿含經世尊婆羅門說耕田偈云。

信心種子 苦行
智慧為時軛 慚愧為轅
正念自守護 是則御者
保藏口業
真實為直乘 樂住懈息
精進為廢荒 安隱為速進
直往不轉還 得到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
如是耕田者 不還諸有

爾時婆羅門聞已發心出家阿羅漢道。又寶性論云。為六種人故說三寶。一調御師。二調御師法。三調御師弟子。何等為六種人。大乘二中乘。三小乘四信佛。五信法。六信僧。又僧伽吒經云。一切菩提薩埵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此會眾生得菩提言。一切勇。乃往過去阿僧祇劫佛世尊。號曰德。我時作摩納之子。此會眾佛智慧者。往昔之時悉在鹿中。我時發願。如是諸鹿我皆令住佛智慧中。時鹿聞已尋皆發願如是一切勇。此會大眾因彼善根當得阿耨菩提
正法念經云。眾生善。以清淨心佛法僧。十拍手頃不生餘心。終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報盡。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又無上處經云。佛告比丘三無上處。一佛無上處。二法無上處。三僧無上處。若諸眾生兩足四足無足多足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來於中無上處。眾生。於無上信向心者。於天人無上果報

大誠部第三

出生菩提心經云。爾時迦葉婆羅門白佛言。世尊發菩提心者。應攝幾許福聚爾時世尊以說偈言。

若此佛剎眾生 令住信心持戒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十六
若此佛剎眾生 令住信心法行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十六
諸佛剎比河沙 皆悉寺求福故
復造諸塔如須彌 不及十六
佛剎河沙 皆悉遍施諸七寶
如彼最上大福聚 不及十六
鐵圍山廣大 造塔無量諸佛
如是求福眾生等 不及十六
若諸眾生具滿劫 若頭若膊常擔戴
如彼最勝福德聚 不及十六
如是等得勝法 若求菩提眾生
眾生最勝者 此無比類況有上
是故得聞此諸法 智者樂法
無邊福聚 速得證於無上道

涅槃經云。佛讚迦葉眾生於熙連河諸佛發菩提心。乃能於受持如是經典不生誹謗。男子。能於一恒河沙諸佛世尊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世中。不謗是經愛樂是典。不能為人分別廣說眾生於二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亦不能為他人廣說眾生於三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雖為他說未深義。眾生四恒河沙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廣說十六分中一分之義。雖復演說亦不具足眾生於五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十六分中八分之義。有於六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世中。不謗是經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分義。有於七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世中。不謗是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十六分中四分義。有於八恒河發菩提心。然後乃能於世中。不謗是受持讀誦。亦勸他人令得書寫。自能聽受。復勸他人令得聽受。又大悲經云。佛告阿難眾生。於諸佛信心如是善根不敗亡。況復諸餘善根。譬如人析破毛以為百分。取一分毛沾一滴水。持至我所是言。我以此水寄付瞿曇。莫令此水而增減。亦莫令風日飄暴乾竭此水。不令獸飲之令盡。勿使異水而有和雜。以盛持莫置在地。如來爾時彼寄。置恒河不令入洄。亦復不令餘物揩突。如是水滴在大河中。隨流而去使不入洄復無遮礙。諸獸等亦不飲盡。如是水滴不增不減一等如故。共水聚漸大海。若是水滴毘嵐風起壞世界時。假使是人一劫如是一劫。彼人爾時盡時而來我所如是言。瞿曇本寄水今有無耶。如來爾時彼水滴在大海中。見知處。不與餘水共相和雜。不增不減平等如故持還彼人。阿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有神通無量知見明了無障。於受寄中最尊最勝。若於所寄付如是微細水滴。經於久遠而不虧損。此義應知。阿難。其細毛端者。喻心意識恒河者。喻生死流。一滴水者。喻發心善根大海者。喻佛如來應正遍知。所寄人者。喻彼清信婆羅門長者居士等。一劫者。喻如來彼寄水不虧損。亦如彼人寄彼水滴經於久遠不虧一毫如是阿難。若於信心善根不失。何況諸餘善根說是人一切悉是趣涅槃果。雖餘不善墮在三塗。以本善根是已從彼拔出置無畏岸。令彼憶所種善根。息一切一切樂。
佛說無畏女經云。爾時阿闍世王有女名無畏德。端正無比成就最勝殊妙功德。年始二其父王堂閣之上。著金寶屐。彼處而坐。時無畏德女聲聞。不起不迎。然而住。不共問答。不迎不禮。不讓床坐。阿闍世王無畏然而住。即告之言。汝豈不知。此等皆是釋迦如來上足弟子成就大法耶。世間福田耶。以為愍念眾生故而行乞食。汝今既見。何故不起。不馳不禮。不共相問。復不讓坐。汝今睹見何事故而不起迎。爾時無畏白父王言。不審大王。頗見頗聞轉輪聖王小王而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師子獸王見干時為起迎不。王言不也。復言。頗見頗聞帝釋天王迎餘天不。王言不也。頗見頗聞大海之神禮敬江河池不。王言不也。女言。大王如是菩薩發心趣向阿耨菩提轉輪聖王。以大慈悲初發心已。云何禮敬大慈悲小王聲聞大王有已求無上正覺之道師子獸王。而禮小乘干人耶。欲到大智之海欲求善知大法之聚。而求牛跡聲聞人耶。大王有親近聲聞人者。是人即發聲聞之心。有親近緣覺人者。是人即發緣覺之心。有親正覺之人者。是人即發阿耨菩提心。爾時阿闍世王無畏德女言。汝大我慢。云何如是聲聞而不奉迎。女言。大王。勿作此語。大王亦慢。云何不迎王舍城內諸貧窮者。王語女言。彼非我類。我云何迎。女言。大王初心菩薩亦復如是一切聲聞緣覺非我類。王語女言。汝豈不見。諸菩薩等皆悉敬一切眾生。女言。大王菩薩為度憍慢瞋惱諸眾生等令彼得起迴向之心。是故禮敬一切眾生。為長眾生善根本。是故禮敬
爾時無畏菩薩母。號曰月光。此月光女捨是身已生忉利天。號曰光明增上天子。若彌勒菩提時。便即出家次第皆見賢劫諸佛。悉得供養。然後於彼離垢如來所得大王具足七寶。號曰持。供養彼佛已得成阿耨菩提。號曰遍光如來
頌曰。

封迷昏闇久 裴回夢裏藏
心塵既未洗 怖霑甘露漿
慈顏發暉曜 燭我見朝陽
忽逢善知導益
稍寤心澄靜 方厭俗蒼茫
緇徒既肅肅 法侶亦鏘鏘
見者歡喜 歸誠向道場
若存信倒 來苦未何殃

感應緣(略引三驗

沙門法師 居士袁炳
沙門

沙門法師者住會稽。與北中王亙之周旋甚厚。共論罪福報應之事。情昧難明未審有無因。便共要有先死相報語。既別後王亙在都。於廟中忽見法師來王便驚云。和上何處來。答曰。貧道以某月日過。罪福皆不虛。應若響。檀越修道以昇濟神明耳。先與君要故來相語。言訖不復見(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宋袁炳字叔煥。陳郡人也。泰始末為臨湘令。亡後積年。友人司馬遜於將曉間。如夢見炳來陳敘闊別訊問安否。既而謂遜曰。吾等平生立意置論。常生為馳役死為休息。今日始知定不然矣。恒患在世人務馳求金幣共相贈遺。幽途此事亦復如之。遜問。罪福應報定實何如。炳曰。如我舊見。與經教不盡符同。將是聖人抑引之談耳。如今所見。善惡大科略不異也。然殺生故最為重禁。慎不可犯也。遜曰。卿此徵相示。良不可言。當以語白尚書也。炳曰。甚善。亦請卿敬情尚書時。司空簡穆王公為吏部尚書。炳遜並其游賓。故及之。往反可數百語辭去。遜曰。闊別之久常思敘集。相值甚難何不小住。炳曰。止暫來耳。不可得久留。且此輩語亦不容得委悉。於是而去。初炳來闇夜。遜亦了不覺所以。而明得睹見。炳既去遜床送之。始躡屐而還闇。見炳腳間光可尺許。亦得照其兩足。餘地猶皆闇云(此一驗出祥記)。
隋蜀部灌口山竹林寺仙。本康居國人。以游賈為業。往來吳蜀集積寶。向直萬貫。後達梓州牛頭山。值說法深寤財累乃沈江頓捨。便投灌口山竹林寺出家。初落髮日對眾誓曰。吾不得山。結志不群野栖禽獸。入定坐五日為期。有客到門潛通即起共接語。無人時。端坐靜室虛空有時預告。明當客至人干。形貌服色恰期明至。數服皆同。時遭酷旱。百姓惶怖憂稼失色。皆來請祈雨。仙即往穴以杖扣門。喚曰。眾生何為嗜眠。如語即寤。當即玄雲四合大雨普沾。民賴斯澤。貴賤咸賽欽若天神。隋蜀王秀作鎮岷絡。有聞王者。尋遣追召全不承命。王勃然動色。親領兵仗往彼擒之。必若固違可即加刃。仙聞兵至傍無人。被僧伽梨端坐禪誦。王達山足。忽降雨雜注雹雪雷水涌。須臾滿川。軍藏計並憂沒命。事既窘迫。乃懺悔歸依。遙禮仙德。垂雲忽散山路清夷。得達仙所。王躬盡敬一心歸懺。仙為說法重發信心。乃殷勤奉請邀還成都。至靜眾寺彌加厚禮。舉郭恭敬。號為仙闍梨。至壽年中返于山寺。卒葬於彼(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士女篇第二(此有二部

俗男部 俗女部

俗男部第一(此別三部

述意部 誡俗部 勸導部

述意部第一

在家丈夫尊卑有二。一貴二錢。一富二貧。富貴之者人多放逸。傲慢貢高輕辱凌下。或有乘威籍勢尊己凌人。或有博識聰達恃才凌人。或有辯口利詞暢說凌人。或有誇豪奢侈輕慢凌人。或有美容姿態恃色凌人。或有乘肥騁騎恃乘凌人。或奴婢恃富陵人。如是多不可具述。眾生愚癡甚為可愍。不知無常將至。妄起高心。來報湯炭煎煮待。獄卒執叉伺候日久。不憂斯事公然喜樂。何異豬羊不知死至。何異飛蠅貪樂死屍。惟古思今富貴非一。生滅交臂貴賤同塵。富貴者唯見荒墳。貧賤者已同灰壤。既知貴賤同灰。即須卑己上。是以親疏無定貴賤不常。苦樂易位昇沈更互也。

誡俗部第二

華嚴經。有種慢業當避之。一於福田和上阿闍梨父母沙門婆羅門所。而不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二有諸法妙法。於大乘深法知出生死道。得陀羅尼成就多聞。具智慧說法。而不信恭敬供養是為慢業。三聽受法時。若聞深法應離欲歡喜無量。而不法師令眾歡喜。是為慢業。四起高凌彼。不省己實不調心。是為慢業。五起計我心。功德智慧者不讚其美。德者反說其善。若聞讚他於彼人所起嫉妒心。是為慢業。六有法是法是律是實是佛語。以憎嫉故說言非法非律非佛語。欲壞信心故。是為慢業。七自敷座。法師不應執事。不恭敬供養餘人諸修梵行。尊長德悉恭敬供養於我。是為慢業。八遠離頻蹙惡眼視彼。常以和顏等觀眾生。言常柔軟有粗獷離恚心。而於彼法師求其過惡。是為慢業。九以我慢心。於多聞者不往恭敬聽聞法。留難亦不諮問。何等為善何等不善。何等應作何等不應作。何等業長衣饒益一切眾生。作何等行不益眾生。作何等行從明入明。作何等行從冥入冥。如是人輩為我心漂沒。不能得見出要正道。是為慢業。十起心故不值諸佛得之法。消盡宿世所種善根。不應說而說。起呵責心更相譏論。住如是法應邪道。但菩提心力故。而不永捨菩薩所行。雖不捨菩薩道。而於無量百千萬劫。尚不值佛。何況法。是為慢業。又出曜經偈云。

眾生為慢纏 染著憍慢
迷惑 不免生死

故知。凡夫為惡雖少。後世深苦獲無邊報。如毒在心人不同。白衣不知顧死。然不可保死必奄至。尋此危命非朝則夕。俄頃之間凶變無常。徒修田宅愛戀妻兒。法句喻經云。舍衛國時。城中有婆羅門。年向八十。財富數。為人難化。不識德不計無常。更作好舍。前庌後堂涼臺溫室。東西兩廂廡數十梁。唯後堂前距陽未訖。婆羅門常自經營指授事。道眼見此老公。命不終日當就後世。不能自知。而方忪忪繕治。精神無福甚可憐愍。佛將阿難住到其門。慰問老公無勞倦。今作此舍何所為安。公言。前庌待客後堂自處。東西二廂當安兒息財物僕使。夏上涼臺冬入溫室佛語老公。久聞宿德思遲談講。要偈。存亡有益。欲以不審可不。願小廢事共坐論不耶老公答言。今正大遽不容坐語。後日更來當共善敘。所云要偈便可說之。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有子有財 愚唯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當止此 寒當止
愚多預慮 莫知來變
愚蒙愚蔽 自謂我智
愚而稱智 是謂極愚

婆羅門言。善說此偈。今實遑遽。後來更論之。於是世尊傷之而去。老公於後自授屋椽。椽墮打過。家室啼哭驚動四鄰。佛去未遠便此變。里頭逢諸梵志數十人。問佛從何所來。言。屬到死老公舍。為公說法不信佛語不知無常。今老者忽然已就後世。具為諸梵志更說前偈義。聞之欣然得道跡。於是世尊為說偈言。

愚暗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須臾習 即解道要
行 為身招禍
心作惡 自致重殃
不善 退見悔吝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時諸梵志重聞此偈益懷篤信。為佛作禮歡喜奉行

勸導部第三

惟此心通黑。智愚不免豪賤共有。但去輕論重在俗為甚。亦有空我美。評說賢良譏毀德。一切白衣終日行之。未嘗一日慚愧發露。情求道退省已躬。故外書云。力慕道可用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亦有君子。高慕釋教遵奉修行。貞仁退讓廉謹信順。皆是宿種稟性自然。與道何殊。亦出家之人。不依聖教犯戒律。不無知與鄙俗無殊。然道俗形乖犯有希數。心明暗過有輕重。出家之人未犯已前念入道善業已熏福基已厚。雖有微惡輕愧而造。不能傾動。若小慚愧便復清白。若論在俗。身居無慚之地。心有無愧之情。畜養妻兒。財色五欲盈堂滿室。葷辛酒肉隨所得。愛染情深無時暫捨。惡緣住。豈得免之。此則明暗路分黑白殊隔。故知明能滅暗。暗不滅明。小燈之明已了室內。出家之人雖犯微過前明已成。正可光不增暉而本明常照。如器存炷立田安業永也。又出家造惡極難。如陸行船。在家起過即易。如海中汎舟。又出家修道易為。如海中汎舟。在家修福甚難。如陸行船。船雖是同由處異。故遲疾不同。修犯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難成。早自度勵慕出俗。又賢愚經云。出家功德其福甚多。若放男女奴婢。若聽人民。出家入道功德無量非譬為比。出家功德。高於須彌。深於巨海。廣於虛空。所以然者。由出家故畢成佛道。在世時。王舍城中有長者。名曰福增。年過百歲。家中小莫不厭賤。出家功德無量。即來所求出家。值不在即往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見老不度。如是五百大阿羅漢皆悉不度。即寺門住門閫上。發聲大哭。世尊復至種種慰喻。即告目連令其出家目連即與出家授戒。復常為諸年少比丘之所激切。便欲投河沒水而死。目連神通力接置岸上。問知因緣目連念言。此人不以生死怖之無由得道。即令至心捉師角。飛騰虛空大海邊。見一新死端正女人一蟲從其口出還從鼻入。復從眼出從耳而入。目連觀已捨之而去。弟子問言。是何女人。答言。此是舍衛城薩薄婦。容貌端正世間少雙。其婦常以三奇木頭擎鏡照面。自睹端正。便起憍慢。深愛著。夫甚愛將共海。海惡船破沒水而死。漂出在岸。此薩薄婦由身。還生在故身中。作此蠱也。捨蟲身已墮大地獄受無量。小復前行見一女人身負銅鑊。榰鑊著水以火燃沸。脫衣入鑊。肉熟離骨。沸吹骨出在外。風吹尋還成人。自取肉食福增問師。是何女人。其師答言。舍衛國中有優婆夷。敬信三寶。請一比丘一夏供養。在於陌頭作房置。自辦種種香美飯食。遣婢送之。婢至屏處選好先食。餘與比丘家覺問。汝不偷不。婢答言無。比丘訖有殘與我。我乃食之。若我先食使我自食身肉。以是因緣。先受華報後墮地獄。次小前行見一肉樹。有諸蟲圍唼其有空處。噭喚啼哭地獄聲。弟子問師。是何樹耶。目連答言。是瀨利吒營事比丘。以自在故費用僧物。華果飲食送與白衣。以是因緣受此華報。後墮地獄。唼樹諸蟲即爾時得物之人。次復前行見一男子。周匝有獸頭身。諸惡鬼神手執弓弩。三隻毒箭鏃皆火燃。競共射之洞身焦燃。福增問師。此何人耶。目連答言。此人前身獵師。多害禽獸故受斯苦。於後終墮大地獄。次復前行大山。下安刀劍。有一人從上投下刺壞其身。投已復上如前不息。福增問師。此復何人。師復答言。是王舍城大鬥將。以猛故身處前鋒傷殺物命。先受此苦後墮地獄。次復前行見一骨山。其山高七百由旬。能蔽日使海陰黑。爾時目連於此骨山大肋上。往來經行弟子問師。是何骨山。師答福增言。汝欲知者。此即是汝故身骨也。福增聞已心驚毛豎惶怖污出。白和尚言。聞今者心未裂頃。時說本末因緣目連告曰。生死輪有邊際。造善惡業終無朽敗必受其報。昔過去時此閻浮提國王。名曰增。好喜布施持戒法。慈悲眾生不傷物命。正法治國滿十年。其間閑暇共人博戲。有一人犯法人。臣以白王。值王暮戲。脫答之言。隨國法治。即依律斷人應死。尋即殺之。王戲罷已問諸臣言。罪人何所。臣答殺竟。王聞是語。絕躄水灑乃蘇。垂淚而言。宮人伎女象馬七珍悉皆住此。一人地獄人。當知便是栴陀羅王。不世當何所趣。決定不須為王。即捨王位自守。其後終生大海中。作摩竭魚。其身長七百由旬。諸大臣自恃勢力。枉剋百姓殺戮無邊終多墮摩竭大魚有諸蟲唼食其身。身癢揩山殺蟲污海。血流百里。魚一時經於百歲。飢渴吸水。水流入口如注大河。爾時適有五百賈客海採寶。值魚張口。船疾趣口。賈人恐怖舉聲大哭。垂入魚口一時同聲稱南無佛。魚聞佛聲閉口水停。賈人得活。魚飢終生王舍城作汝身也。魚死之後夜叉剎出置岸。肉消骨在作此骨山增王者汝身是也。緣人故墮海作魚。福增聞已深畏生死。觀見故身解無常。得阿羅漢果

俗女部第二(此別二部

述意部 姦偽部

述意部第一

在家俗女患毒多過。佛說邪諂甚於男子。或假塗面首調飾脂粉。或綺羅華服誑誘愚夫。或驕弄脣口邪眄歌笑。或咨嗟吟詠瞻視看人。或出胸露手掩面頭。或緩步徐行搖身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偽卒難述盡。凡夫迷醉皆為所惑。譬如姦賊種種多詐。亦如畫瓶儲糞誑人。亦如高羅群鳥落之。亦如密網眾魚投之。亦如闇坑盲者陷之。亦如飛蛾見火投之。亦如蒼蠅貪樂臭屍。近則失國破家。觸則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內心如鴆。家貧困苦皆由女人。出外喪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離散亦由女人。宗親疏索亦由女人。墜墮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業道亦由女人。不入聖果亦由女人如是過患不可具論。眾生如是甚為可愍。常為慾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絕也。

姦偽部第二

出曜經云。昔舍衛城中有一婦女。抱兒持瓶詣井汲水。一男子顏貌端正。坐井右邊(亦經云見阿難行美顏貪愛為夫婦事在別經)彈琴自娛。時彼女人欲意偏多耽著彼人。彼人亦復欲意熾盛耽著女人女人欲意迷荒以索繫小兒頸懸於井中。尋還挽出。小兒即死。愁憂傷結呼天墮淚(自外云云)又在拘睒彌國。國王號曰優填。拘留國有逝心。名摩提。生女端正華色世間少雙。父睹女容一國希有。名曰無比。鄰國諸王僚寀豪姓靡不娉焉。父答曰。有君子容與吾女齊。吾將應之。佛時行在其國。逝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色紫金巍巍無上喜而曰。吾女獲匹。正是斯人。歸語其妻曰。吾為無比得婿。促莊飾女當將往也。夫妻共服飾之。其女步搖動光珠。珍。瓔珞莊嚴國。夫妻俱將至佛。妻道見佛相好之文。光釆之所有。知為天尊謂其夫曰。此人足跡之理。乃爾非世可聞。斯將非凡。必自清淨婬欲。將不取吾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耶。妻因說偈言。

婬人曳踵行 恚者斂指步
愚者地 斯跡天人

逝心曰。非爾女人所知。汝不樂者便自還歸。仍自將女詣稽首足。白言。大仁。勤勞教授供養是粗女願給箕掃。言。汝以女為好耶。答曰。生得此女顏容實好。世間無雙。諸國王豪姓有求者不以應之。竊見大仁光色巍巍非所見。貪得供養故冒歸耳。言。此女之好為著何許。逝心曰。從頭至足周旋觀之不好也。言。惑哉肉眼。吾今觀之。從頭至足一好也。汝見上有髮。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髑髏是骨。屠家豬頭骨亦皆爾。頭中有腦。腦者如泥。臊臭逆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池。決之純汁。鼻中有洟。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爾腥臊。腸胃膀光但盛屎尿。腐臭難論。腹為韋囊裹諸不淨。四支手足骨骨相拄。筋攣皮縮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如木人機關作之。作之訖畢解剝其體。節節相離手足狼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雙。昔者吾在貝多樹下。第六魔天莊嚴三女。顏容華飾無比。非徒此倫。欲以壞吾道意。我便為說身中穢惡。即皆化成母。形壞不復。慚愧而去。今此屎囊欲作何變。急將還去吾不取也。逝心所說恧然慚恥無辭。復白佛曰。若仁不取者。欲以妻優填王可乎。不答焉。逝心即送女與優填王。王獲女大喜悅。拜父為太傳。為女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正后師事於佛得須陀洹道。此女譖之於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后。后見矢不懼都恚怒念佛慈心長跪向王。矢皆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矢皆爾。王乃自覺悵然而懼。即駕金車白象馳詣所。未到下車。屏從叉手步進稽首足。長跪自陳曰。吾有重咎愧在三尊。所以彼婬姪圖欲興耶。於佛聖眾有毒惡念。以矢百枚射弟子。如事陳之。睹之心懼。惟佛至尊。無量之慈。白衣弟子力乃爾。豈況無上真佛乎。今首過歸命三尊佛弘慈原赦其咎。佛歎曰。善哉。王覺惡過。此明人之行也。吾受意。王稽首如是至三。佛亦三受之。王又頭腦著地退就座曰。稟氣兇頑忿戾自恣。無忍辱心。三毒不除惡行快意。女人妖蠱不知其惡。自惟後必地獄願佛加哀廣說女惡魑魅之態。入其羅網尟能自拔。我聞其禍必以自誡。國人巨細得以改操。言。用此為問耶。但說餘義。王曰。餘義異日稟之不晚。女亂惑意凶禍之大。不聞其禍何由遠之。願佛具為我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言。且聽。男子有狂愚之惡卻觀女妖。王曰。善哉。願明教。佛曰。士四惡急所當知。有婬夫嘗想睹女。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欲網所裹沒在盲冥。為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計九孔惡露臭穢。渾沌慾中如豬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擇之獄受痛無極心在婬吮其洟唾。玩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奴之士。斯其一惡態也。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比得長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漂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城尋而追之。不問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鬥訟。不惟身所從來。孤親無量之恩。斯其二惡態也。又人世勤身苦勞躬致財賄。本有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惑婬慾愚蔽自壅。背真向邪專由女計。布施之意。唯欲發言莊釆女色。絕清淨行束成小人。不識佛經之重誡禍福之所歸。茍為婬使投身羅網。必墮道終而不改。斯其三惡態也。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男女快樂歡娛終日彌多。外託祈福內以招姦。既醉之後互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歖無以喻。婬縛著所復識。當爾之時此為樂。不覺惡露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哀。譬如狂荒不知其非。斯其四惡態也。男子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此乃免苦耳。又復聽說女人之惡。方便說偈言。

以為所使 放不能安
習近非法 將何以為賢
畜生行 以欲還自殘
在臭中 不知為劇難
在溷中 不知東與西
婬欲 蓋此亦虫倫
婬既不見道 日夜種罪根
現在君臣亂 下為迷昏
王法為錯亂 政治為迷煩
農夫捨常業 賈人為珍連
現世更牢獄 死已入太山
百種毒 其痛可言
烊銅灌其口 山車迮其身
此輩有百數 二陳
常在三惡道 宛轉如車輪
佛 而已不得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愛一縛著 牽人罪門
女人有何好 但是諸不淨
何不諦信是 為此發狂荒
其內甚臭穢 外為嚴飾容
加又含毒螫 劇如蛇與龍
譬如錦縚矛 羅縠裹鋒芒
愚者睹其表 玩之以
智者覺知捨 癡者致死傷
婬欲如是 抱刃以自喪
睹新即厭故 所樂亦無常
言為刀斧裁 笑為棘與槍
內懷臭穢毒 飾外以華香
愚者歡喜 不惟後受殃
譬如鴆毒藥 以和甘露漿
癡人貪其味 飲之皆仆僵
亦如薪得火 草木被重霜
所向不壞 是為最不祥
女毒甚於是 莫能見其形
睹表不見裏 故有婬欲
其體甚易見 癡人惜不絕
絕欲以求道 去如絲髮
清淨魚處深淵
羅網四面張 著者不得
欲網劇於是 結著甚獨堅
知者自覺 得脫其緣
譬如飢猿猴 望見熟甘果
投身冒荊棘 是輩百向墮
魚食鉤 飛蛾入燈火
專火投危欲 不惟後受禍

佛說如是優填王歡喜。即以面著地白佛言。實從年以來不聞女人惡態乃爾。男子悖亂隨之墮惡。但不知故不制意。從是以後身自悔。歸命三尊不敢復犯。為佛作禮歡喜而退。書云。仲尼稱難養小人與女子。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以經言。妖蠱女人有八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一者嫉妒。二者妄嗔。三者罵詈。四者咒詛。五者鎮壓。六者慳貪。七者好飾。八者含毒。是為八大態。是故女人諸妖媚。願捨諂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利人
度論云。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常以煩惱憂怖與人。云何可近親好。國王有女。名曰拘牟頭。有捕魚師。名術波伽。隨道而行。遙見王女在高樓上。窗中見面想像染著不暫捨。彌歷日月不能飲食。母問其故。以情答母。我見王女不能忘。母喻兒言。汝是小人。王女不可得也。兒言。我心願不能暫忘。若不如意能活也。母為子故宮中。常送肥魚鳥肉以遺王女。而不取價。王女怪而問之。欲求何願。母白王女。願卻右。當以情告。我子。敬慕王女。情結成病。命不云遠。願垂愍念賜其生命。王女言。汝去至月五日。於某甲天祠中住像後。母還語子。汝願已得。告之上。沐浴新衣在像後住。王女至時白其父王。我有不吉。須至天祠以求吉福。王言。善。即嚴車五百乘出至天祠。既到敕諸從者齊門而止。天祠天神思惟。此不應爾。王為施主。不可令此小人毀辱王女。即厭此人令睡不覺。王女既見其睡重。推之不寤。即以瓔珞萬兩金遺之而去。後此人得覺瓔珞。又問眾人。知王女來。情不遂憂恨懊惱。婬火內發自燒而死。以是知。女人之心。不擇貴賤。唯欲是從。
薩婆多論云。寧以身分毒蛇不犯女人。蛇三事害人。有見而害人。有觸而害人。有齧而害人。女人三害。女人而發想滅人善法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若共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一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數身。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同。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天上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所成益。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護之。若為女人所害棄捨無心喜樂。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毒蛇口中。不以此而女人
阿含經云。女人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一色力。二親族之力。三田業之力。四兒力。五自守力。是謂女人五力便輕慢夫主。夫一力盡覆弊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今弊波旬亦有五力。所謂色聲香味觸。愚癡之人著此五法不能得度若聖。弟子成就放逸力不為所繫。則能分別生老病死法勝五力。不墮魔境無為處。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甘露放逸為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為自喪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五欲想。云何為五。一生豪貴之家。二嫁適富貴之家。三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有兒。五在家獨得由己。是謂五事之想。
大威德陀羅尼經云。佛告阿難。譬如有沙聚將一滴水潤此沙聚可令徹過。婦人。以千數丈夫受欲果報。不可令其知足也。其婦人三法不知厭足。一自莊嚴丈夫邊所受欲樂。三哀美詞。阿難。其婦女有五蟲戶。而丈夫此。其五蟲。在陰道中。其一蟲戶有八千蟲。兩頭口。悉如針鋒。彼之蟲。常惱彼女而噉之。令其動作。動已復行。以彼令動。是故名惱。婬婦女人不共法。以果報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其婦女人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脣面作青紫。以心故上污流。若安坐時即不欲起。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右瞻看。或在門頰頻申出息。逶迤屈曲。左手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枝擿齒手搔腦後。宣露腳脛鳴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如是等相。當知婦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勿令流轉生大暗中。
正法念經云。天鳥為諸天說偈云。

婦人非常友 如燈焰不停
彼則是常怨 猶如畫石
雖親近富者 無物則厭人
有物婦女近 無物婦女捨
與物興供養 作種種功德
其心如焰 而不可秉執
如是隨順 如心之所欲
如是婦女 而常誑男子
如蛇華所覆 如灰土覆火
如是覆毒 婦女亦如是
猶如見毒樹 悅眼而不善
婦女如毒華 智者應捨離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言。用四因緣故。由貪珍寶衣被多故。二由相嫉妒故。三由口舌故。四由作恣態婬意多故。以是因緣故墮地獄多耳。
  頌曰。

五欲混神因 六賊亂心
幻焰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鑄金雖改秋 斬籌方未極
觀鴿既無辯 攀猿此焉息

法苑珠林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