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四

西明寺沙門道世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君臣篇第四一(此有六部)

述意部 王德部
過部 王業部
王福部 王都部

述意部第一

如來在世。預以末法囑累帝釋及諸國王。良由天力可以摧萬邪。王威可以率兆庶也。今遺法所付者。意在仗以流通。以四眾之微弱。恐三寶之廢壞。藉王者以威伏。假王者以勢逼。令不肖者寢其瑕疵。訕黷者掩其紕紊。助大猷以惟新。扇皇風以遐暢。一變告其漸。再變滌區宇。群生佩德之恩。佛法得委寄之道。斯付囑之謂也。如俗曰。昔者聖立制。意使陽有位。君臣有章。男女有別。政令有序。故王者南面而治下。居后於北宮。居太子於東方。天子立廟。王后立巿。日蝕則王德。月蝕則后修形。此體陽之位也。故乾始於子。故子為天正。坤始於未。其衡在丑。陰不專制往而承陽。故丑為地正。聖王承天序地以成其功。故寅為人正。三正有變無絕。是以王者必存二代之後體三正也。易曰。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慶。故使臣從乎君女歸乎男也。乾始於子。左行而終於戍。坤始於未右。行而終於酉。故使男貴左女貴右也。

王德部第二

瑜伽論云。大王當知。功德略有種。王若成就如是功德。雖無大府庫無大輔佐無大軍眾。而可歸仰。何等為十。一種姓尊高。二大自在三性不暴惡。四憤發輕微。五恩惠猛利。六受正真言。七所作諦思順儀則。八顧戀善法。九善知差別所作思。不自縱任不行放逸(翻前種雖有大庫大佐大軍不可歸仰大王當知。方便略有五種。何等為五。觀察攝受群臣。二能以時行恩妙行。三放逸專思機務。四放逸善守府庫。五放逸專修法行(若翻前五行便成五衰損門退現法及失法利也)大王當知。略有五種可愛樂法。何等為五。愛。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敵。四攝養身。五能往善趣。復有五種能引可愛。何等為五。一恩養世間。二英勇具足三善方便。四正受境界。五修法行(翻前五種名不可愛)又諸國王三種圓滿。一果報圓滿。二士用圓滿。三功德圓滿。若諸國王生富貴家。病有宗業。成就俱生聰利之慧。是王果報圓滿。若諸國王善權方便攝持故。恒常成就圓滿英勇。是王為士用圓滿。若諸國王正法法王安住正法。與諸內宮王子群臣英傑豪貴國人共修慧施。樹福受齋堅持禁戒。是王功德圓滿。又果報圓滿者。受用先世淨業果報。士用圓滿者。受用現法可愛之果。功德圓滿者。亦於當來受用圓滿淨業果報國王三不具足為下士。果報圓滿。或士用圓滿或俱圓滿中士。若三具足上士
中阿含經云。若諸王剎利以水灑頂。得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儀式。一劍二蓋三天冠四珠柄拂五嚴飾履一切除卻。復三臣。有忠信無技能智慧。二有忠信技能無智慧。三具忠信技能智慧。初名下士。次名中士。後名上士。若不忠信有技能亦無智慧。當知此臣下中之下。

過部第三

像法決疑經云。乃至一切俗人不問貴賤。不得撾打三寶奴婢畜生。及三寶奴婢禮拜。皆得殃咎。故薩遮揵經云。若破寺或取佛物。若作助喜。沙門身著染衣。或有持戒破戒。若繫閉打縛。或令還俗。或斷其命。如是根本重罪。決墮地獄無間苦。以王國內行不善諸仙聖人出國而去。力諸不護其國。大臣諍競四方咸起。水旱不調風雨失時。人民飢餓劫賊縱橫。疫厲疾病死亡數。不知自作而怨諸天
仁王經云。國王大臣自恃高貴滅破吾法。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聽出家不聽造作佛像。立統官典制等安籍記錄僧。比丘地立白衣高坐。又國王太子橫作法制。不依佛教因緣破僧因緣。絃官攝僧典主僧籍苦相攝持佛法不久。
瑜伽論大王當知。過有十。何等為十。一種姓不高。不得自在。三立性暴惡。四猛利憤發。五恩惠奢薄。六受邪佞言。七所作不思不順儀則。八不善法。九不知差別所作恩。一向縱任專行放逸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說過罪。而是言。王甚暴虐治政無理。王聞是語既大瞋恚竟不究悉。信傍佞人捉一賢臣。仰使剝脊取百兩肉。證明此無是語。王心便悔索千兩肉用為補脊。夜中呻喚甚苦惱。王聞其聲問言。何以苦惱。取汝百兩十倍與汝。不足耶。何故苦惱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頭。雖得千頭不免子死。雖十倍得肉不免苦痛。愚人亦爾。不畏後世貪濁現樂。苦切眾生調發百姓。多得財物。望得滅罪而得福報。譬如彼王割人之脊取人之肉以餘肉補望使不痛。無有是處
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喜食人肉。敕廚士曰。汝等夜行密採人來以供廚食。以此為常。臣下咸知。即共斥逐捐於界外。更取良賢以為國王。於是噉人王。經三年後身兩翅飛行近。向山樹神請求祈福。國王五百身祠山樹神使我還復國。王便飛行取之。已得四百九九人。將之山谷以石塞口。國王諸後宮詣池浴戲。始出宮門逢一道人說偈求乞。王即許之。還宮當賜金銀。時王入池當欲澡洗。其噉人王。中飛來抱王去。還於山中。國王見噉人王。不恐不怖顏如故。噉人王曰。吾本持祠天。已得四百九九人。今得卿一人其數己滿殺以祠天。汝何不懼。國王對曰。人生有死。物成有敗。離。對來分之。何須愁耶。旦出宮時路逢道人。為吾說偈。即許施物今未與。以是為恨。今弘慈寬恕假日。施訖還來不敢違要也。即聽令去。而告之曰。與汝七日期。若不還者吾往取汝亦難也。王即還宮。都中外莫不歡喜。即開庫藏布施近。拜太子為王。殷勤百姓辭決而去。噉人王逢見其來。念曰。此異人乎。從死生而故來還。即問曰。身命世人所重愛者也。而卿捨命世之難有不審何所志趣。願說其意。國王答曰。即日吾施。至誠願當得惟越三佛願度十方。彼王問曰。佛之義。其事云何國王便為廣說五戒十善四等六度。心開豁然。從五戒清信士。因放四百九九人各令還國。諸王共至其國感其信誓蒙得濟命。各不肯還於本國。逐便止此國。於此國王各為立第一舍。雕文刻鏤光飾嚴整。諸國王飲食服御與異。四方人來問言。何以此。如王舍宅。遍一國中。眾人答曰。皆是諸王舍也。名遂遠布。從此已來故號為王舍城也。佛得道自說本末。信王者我身是也。噉人王者鴦崛摩是。還王舍說法無量。皆是宿命作王時因緣人也。

王業部第四

如諫王經云。在世時。有國王名不犁先尼行國界道所。為佛作禮就座而坐。
佛告王曰。王治當以正法無失節度。常以慈心養育人民。所以得霸治為國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統理民不可偏枉。諸官公卿群僚下逮凡民皆怨辭。王治不平海內皆忿。身死神入太山地獄。後雖悔之所復及。王治國平政。常以節度。臣民歎德四海歸心。天龍鬼神皆聞善。死天後亦悔。無好婬泆以自荒壞。無以忿所殘賊。受忠臣剛直之諫。夫與人言常以寬詳。無灼熱之語。孝順慈養二親。供事高清淨沙門。見凡老人當尊敬之。所有財寶與民同歡。當以善心施惠於民。無以讒言殘賊民命。為之法當宣道教民為善。惟守一心心三尊。王者斯。諸聖咨嗟。天龍鬼神擁護其國。生有榮譽死天。世間榮位如幻如夢不可久保。人欲時諸家外聚會其邊椎胸呼天。皆云柰何。淚下交橫。嗚呼痛哉。神靈獨逝捨吾之乎。聞之者莫不傷心。睹之者莫不助哀。載之出城捐於曠野。飛鳥走獸掣食之。身中有蟲還食其肉。日炙風飄骨皆為乾。往昔尊榮豪貴隱隱闐闐。亦如大王。今者霍然不復之。此是無常明證也。古尚此。況於今日。王熟思之無念婬泆。受佞言。證人受忠諫。治以節度。當畏地獄考治之痛。諸含血蟲皆貪生活。不當殺之。佛說經竟。王意即解。弟子。即五戒面著地。為佛作禮
摩達國王經云。在世時。有國王號名摩達。王時當出軍征討。比丘已得羅漢道。到國分衛。並見錄。將詣宮門。王有馬監。令比丘養視官馬。勤苦七日。王後身自臨視軍陣。比丘王。即於其前輕舉飛翔上住中現其威神。王便恐怖叩頭過。我實愚癡不別真偽。推問國內。誰令神人為是養馬。今當治殺。比丘告王言。非王及國人過也。宿命行道供養師。我時為師設飯。師謂我言。且先澡手已乃當飯我。愚癡心念言。師亦不養官馬。何故不預澡手。師即謂我言。汝今念此輕耳。後重如何。我聞是語便愁憂之。師知其意便念言。我會當泥洹。何故令人惱耶。即以其夜三更時般泥洹。從來久遠各更生死。今用是故受其宿殃。養馬七日。夫善惡行輒有殃福。如影隨形。王聞罪福歸命三寶五戒優婆塞。佛便為王及人民說法須陀洹道。
法句喻經云。昔有國王。治正法民慕其化。有太子以為憂愁。佛來入國。尊五戒。奉敬不懈。一給使。其年一。常為王使忠信奉不以為勞。卒得病遂致無常。其神來還為王作子。至年五。立為太子。父王終習代為王。憍慢自恣不理國事。臣寮廢調民被其患。知其會本識。弟子往到其國。佛告王曰。今王自知本所從來不。王曰。愚暗不達不知先世。佛告大王。本以五事得為國王。何等為五。一者布施得為國王。萬民奉獻宮觀無極。二者興立寺廟供養三尊床榻幃帳。以是為王在於正殿御座理國。三者親身禮敬三尊及諸長德。以是為王。一切萬民莫不為之作禮。四者忍辱身三口四及意惡。以是為王。一切見者莫不歡喜。五者學問常求智慧。以是為王。決斷國事莫不奉行。此之五事世為王。王前世時為大王給使。奉以信。奉法以愛。奉僧以敬。奉親以孝。奉君以忠。常一心精進布施。勞身苦體初不懈倦。是福追身得為王子。補之弟。今者富貴而反懈怠。夫為國王五事。何謂為五。一者領理萬民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廩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不放逸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五事眾綱不舉。民窮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無福則鬼神不助。自用則失理。忠臣不敢諫則心蕩放逸。國主不理務民則多怨。若如是者身失令名後則無福。於是世尊重說偈言。

夫為世間不阿枉
調勝諸惡 如是法王
正能修慧 仁愛好利人
既利以平均 如是眾附親

佛說是時歡喜五體懺悔謝。法得須陀洹道。
賓頭盧優陀延王說法經云。昔輔相子賓頭盧阿羅漢。為優陀延王。說偈云。

生老病死患 於中未解脫
無明愛毒箭 猶未得拔出
人帝汝云何 樂著
如象處林中 四邊火起
處此急難處 云何歡喜
大王當知 榮位須臾
智者觀察 不應於此事
而生希有想 汝何故錯解
未脫生死胎 橫無畏
欲賊劫諸根 無畏
無常堅固 如芭蕉
亦如浮雲天王勝位
危脆亦如是 人帝當知
貪利極速駛 水注深谷
嗜欲極輕疾 轉如掉索
愚癡染為欲 不覺致墮落

尊者言。大王今為王略說譬喻。王至心聽。昔日人行在曠路。逢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上有黑白二鼠互齧樹根。此井四邊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三大毒龍。傍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五滴墮其口中。于時動樹敲壞蜂窠。眾蜂散飛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燒樹。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而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跡水。其所苦患猶如大海。昧如芥子苦如。須彌如螢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虛。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其味苦惱多少如是尊者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無常丘井喻於身。樹根喻於人命黑鼠者喻於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者喻於四大。蜜者喻於五欲。眾蜂喻惡覺觀。野燒者喻其老邁。下三毒龍者喻其死亡三惡道。是故當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一切人皆自在世間身心歸依處。眾苦所逼輕疾如電。是可憂愁不應愛著

王福部第五

舊雜譬喻經云。昔有國王出射獵還。過寺繞塔為沙門作禮。群臣共笑之。王覺知問群臣曰。有金在釜沸以手取不。答曰。不可得。王言。汝以冷水投中可得取不。臣白王曰。可得也。王言。我行王事。射獵所作如湯沸。燒香然燈繞塔禮僧。如持冷水投沸湯中。夫作王有善惡之行。何為但有無善乎。
迦葉經云。佛告迦葉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佛號妙華有輪王。名曰彌。如法治四天下爾時大王見二化生童子。得出家已即以太子令紹王位。王與九百九九子。八萬四千夫人。五千大臣及諸人民。以淨信俱共出家爾時太子登位七日。思惟。我不捨薩婆若心。何用王位。是念已發心出家。於五日游四天下。說此偈言。

我父及親屬 皆悉已出家
無量眾生 為法亦出家
出家 不樂五欲
一心佛道 欲詣導師
發心出家 諸欲火者
應速隨我去 離難甚
不發出家心 不遠離欲火
安心在居家 安住

迦葉。時彼童子說此偈時。四天下眾生在家者。皆悉發心願出家。既出家已不須種殖。其地自然生諸糠米。諸樹自然生諸服。一切諸天供侍給使。一切眾生得道果。

王都部第六

十二游經云。波斯匿王者。晉言和悅。迦維羅越國者。晉言妙德舍衛國者。晉言無物不有。維耶離國者。晉言廣大一名度生死。羅閱祇城者。晉言王舍城。鳩留國者。晉言智士。波羅柰國者。晉言鹿野。一名諸佛閻浮提中有十六大國八萬四千城。有八國王天子。東有晉天子。人民熾盛。南天竺天子。土地多饒象。西有大秦國天子。土地饒金玉。北有月支天子。土地多好馬。八萬四千中有六千四百種人。物音響各別。有五十六萬億丘聚。魚有六千四百種。鳥四千五百種。獸有千四百種。樹有萬種。草有八千種。雜藥有七百四種。雜香三種。寶有百一種。正寶有七種。海中有千五百國。有百八十國。人噉五穀三百三十國。人噉魚鼉黿鼉。五大國王。一王主五百城第一王名斯黎國。土地盡不事眾邪。第王名迦羅。土地出七寶。第三王名不羅。土地出四十種香及白琉璃。第四王名闍耶。土地出蓽茇胡椒。第五王名那頞。土地出白珠及七色琉璃五大國城人多黑色短小。去六五萬里。從是已去但有海無有人民。去鐵圍山百四萬里。
度論。問曰。如婆提諸大城。皆有諸王舍。何故獨名此城為王舍城。答曰。人言。是迦陀國王有子。一頭兩面四臂。時人以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棄之曠野。剎女鬼名闍羅。還合其身而乳養之。後大成人。力能併諸國王下。取諸國王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力勢治閻浮提人因名此山為王舍城。復人言。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燒一作。如是至七。國人疲役。大憂怖。智人問其意故。有言。宜應易處。王即更求處。見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宮殿於中止住。以是義故名王舍城。復往古時。此國有王。名婆藪世法出家仙人是時居家婆羅門。與出家諸仙人共議。居家婆羅門言。經書云。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不天祀中殺生噉肉。共諍云云。諸出家婆羅門言。此有大王出家仙人。汝等不。諸居家婆羅門言信。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為證。後日當問。諸居家婆羅門即以其夜先到婆藪仙人所。種種問已語婆藪仙人。明日論義。汝當助我。如是明旦論時。諸出家仙人婆藪仙人。天祀中應殺生噉肉不。婆藪仙人言。婆羅門法天祀中應殺生噉肉。諸出家仙人言。於汝實心云何婆藪仙人言。為天祀故應殺生噉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天上。諸出家仙人言。汝不是。汝大妄語。即唾之言。罪人滅去。是時婆藪仙人尋陷地沒踝。是初開大罪門故。諸出家仙人言。汝應實語。若妄語者。汝身當陷地中婆藪仙人言。知為天殺生噉肉無罪。即復陷地至膝。如是漸漸稍沒至腰至項。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語現世報。更以實語者。雖能出汝令得免罪。爾時婆藪仙人思惟言。我貴人不應兩種語。又婆羅門四韋陀法中種種因緣讚祀天法。一人死當何足計。一心言天天祀中殺生噉肉無罪。諸出家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見汝。於是舉身沒地中。從是已來乃至今日。常用婆藪仙人王法。於天祀中殺羊。下刀時言。婆藪仙人殺汝。婆藪之子。名曰廣車。嗣位為王。後亦世法而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地中。若治下復大罪今當何以自處。如是思惟時。聞中聲言。汝若行見希有處。汝應是中作舍住。是語已便不復聲。未經幾時。王出畋獵。有鹿走其疾如風。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從能及者。轉前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軟好華遍地。種種樹林華果茂盛。溫泉浴池皆悉清淨。其地莊嚴處有散天華天香聞天伎樂爾時闥婆伎樂。適王來各自還去。是處希有未曾所見。今正當在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尋跡而到。王告諸臣。我前所聞中聲言。汝行希有值之處。汝於是中作舍住。今見此希有之處。我應是中作舍住。即捨本城於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此中住。從是已後次第止住。是王元起立宮舍。故名王舍城
度論。耆闍崛山者。此名鷲頭山。問曰。何故名鷲頭山。答曰。是山頂似鷲。王舍城人見其似鷲故。共傳言鷲頭山。因而名之為鷲頭山。又王舍城陀林中人。諸鷲常來食之。還在山頭。時人遂名鷲頭山。是山於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聖人處。
  又大哀經云。王舍城靈鷲山者。古昔諸佛之所游居。如來威神之所建立。其地道場菩薩眾所共咨嗟。無極法座天龍鬼神等。咸俱歸命稽首為禮。
度論。問。佛普慈一切。何故獨住王舍城不住餘城。答曰。亦住餘城希少。而多住王舍城婆提城。為諸城邊國。又彌離車地多弊惡人善根未熟故不住之。又恩故多住此二城。問曰。何故恩多住二城。答曰。薩羅國生身地。婆提大城法主故。亦在此城。問曰。恩故多住婆提城者。迦毘羅城近處。何以不住。答曰。無餘習。近諸親屬亦無累想。然釋種弟子多未離欲。若近親屬則染著心主。以報生地恩故多住婆提一切眾生皆念地故。如偈說。

一切論義所知法
人念地 雖出家猶諍

以報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諸佛愛法身故。如偈說。

過去未來 現在諸佛
供養法身 師敬

法身生身勝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頌曰。

君臣感德 靈篇金鏡
寶冊葳蕤 帝圖掩映
鳥紀稱祥 龍書表慶
萬國來朝 百辟作詠
肇高武皇 後嗣宗聖
凶夷險阻 威感除併
慈蔭蒼生 業隆壽命
至哉勝業 聖君啟政

感應緣(略引五驗)

燕臣莊子儀 漢王如意
漢靈帝 漢宣帝
又漢靈帝

燕臣莊子儀無罪。而簡公殺之。子儀曰。無知則已。若其知。不三年必使君之。期年簡公祀於租澤。燕之有租澤。猶宋之有桑林。國之大祀也。男女子儀於道左荷朱杖擊公。公死於車上。
漢王如意。漢高帝第四子也。呂后長子也。立為皇太子。而如意母戚夫人得寵於帝。帝數欲譖太子而如意。群臣爭之。故遂封如意於趙。呂后以是嫉之。及高帝崩。呂后徵如意。到長安而拉殺之。又肢斷戚夫人手足。號為人彘。後呂后袚除於灞上還。道中見物如蒼狗攫后腋。忽而不見。卜之云。趙王如意為崇。遂病腋傷而崩(右二驗出冤魂志)。
漢靈帝數游戲西園。令後宮婇女為客舍主。身為商賈行至舍間。婇女下酒。因共飲食以為戲樂。蓋是天子將欲失位降在皂隸之徭也。其後天子遂傳古志之曰。赤厄三七。三七者經百一十載。當有外戚之篡。丹眉之妖篡盜短祚極於三六。當有龍飛之秀興復祖宗。又歷三七當復有黃首之妖下大亂矣。高祖建業至于平帝之末。百一十年。而王莽篡位。蓋因母后之親。八年而山東賊樊子都等起。實丹其眉。故下號曰赤眉。於是光武以興於其名曰秀。至于靈帝中平元年。而張角起置三十六萬眾。數萬人皆是黃巾。故下號曰黃巾賊。故今道服此而興。初於鄴會於真定。誑惑百姓曰。蒼天已死。黃天立歲。名甲子年。吉。於鄴者下始業也。會於真定也。小民跪拜信趣。出荊楊尤甚。棄財產流溢道路。者數百。角等初以月起兵。其冬月悉破。自光武興至黃巾之起。未盈百一十年。而下大亂。漢祚廢絕。實應三七之運也。
漢宣帝之世。燕代之間三男。共取一婦生其四子。及至將分妻子而不可均。乃致諍訟。廷尉范延壽斷之曰。此非人類。當以禽獸。從母不從父也。請戮三男子以兒還母。宣帝嗟歎曰。事何必古若此。則可謂當於理而厭人情也。延壽蓋見人事而知用刑矣。未知論人妖來之應也。
漢靈帝建寧三年。河有婦食夫。河南有夫食婦。夫婦陽二儀之體也。有情之深者也。今反相食。陽相侵。豈特日月之眚哉。靈帝既沒下大亂。君有妄誅之暴。臣有劫弒之逆。兵革傷殘骨肉為讎。生民之禍至矣。故人妖為之先作。恨不遭幸有屠乘之論以測其情也(右三驗出搜神記)。

法苑珠林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