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三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撰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機辯篇第五十八 愚戇篇第五十九 機辯篇(此有三部) 述意部 菩薩部 羅漢部 述意部第一 惟夫三藏浩汗七眾紛綸。設教備機煥然通解。聞苦集則哀切追情。聽滅道則喜捨寤啟。清冷音韻鬱若芝蘭。峻旨宮商開導耳目。所以馬鳴迪其幽宗。龍樹振其絕緒。提婆折其名數。羅漢總其條理。並翊贊妙典俘剪外學。迷津見衢長夜逢曉。繼釋典之高範。表師資之訓術。屬于斯也。可謂盛哉。祇園若在。鹿苑如瞻。誠未證果趣佛邇也。 菩薩部第二(略列二三餘散別篇) 馬鳴菩薩傳云。佛去世後三百餘年(摩耶經六百年)出自東天竺桑岐多國。婆羅門種也。弱狀奇譽。以文談見稱。天竺俗法論師文士。皆執勝相以表其德。馬鳴用其俗法。以利刀貫杖銘云。天下智士其有能以一理見屈一文見勝者。當以此刀自刎其首。常執此刀周遊諸國。文論之士莫能抗之者。是時韻陀山中有一羅漢。名富樓那。外道名理無不綰達。於是馬鳴詣而候焉。見其端坐林下。志氣眇然若不可測。神色謙退似而可屈。遂與言沙門說之。敢有所明。要必屈汝。我若不勝便刎頸相謝。沙門默然。容無負色。亦無勝顏。扣之數四曾無應情。馬鳴退自思惟。我負矣。彼勝矣。彼安無言故無可屈。吾以言之。雖知言者可屈。自吾未免於言。真可愧耳。退謝其屈便欲刎首。沙門止之。汝以自刎謝我。當隨我意剃。汝周羅為我弟子。即以理伏。落髮投簪受具足戒。坐則文宣佛法。游則闡揚道化。作莊嚴佛法諸論百有萬言。大行天竺。舉世推宗。以為造作之式。雖復西河之亂孔父。身子之疑聖師。篾以過也。其後龍樹染翰之初著論之始。未嘗不稽首馬鳴作自歸之偈。謙譏憑其冥照以自寤焉。今天竺諸王勢士。皆為之立廟宗之若佛。評有之曰。 龍樹菩薩傳并付法藏傳云。有一大士。名曰龍樹(依傳云。佛去世後七百年內出現於世。依奘法師傳云。西梵正音名為龍猛。舊翻訛略。故曰龍樹。佛去世後三百年出現於世。壽年七百歲。故人錯稱佛滅後七百年出世)天聰奇寤事不再問。建立法憧摧伏異道。託生南天竺國。出梵志種。大豪貴家。始生之時在於樹下。由龍成道。因號龍樹。少小聰哲才學超世。本童子時處在襁抱。聞諸梵志誦四韋陀論。其典淵博有四萬偈。各三十二字。皆即照了達其句味。弱冠馳名擅步諸國。天文地理星緯圖讖。及餘道術無不綜練。朋友三人天姿奇秀。相與議曰。天下理義開寤神明。洞發幽旨增長智惠。若斯之事吾等悉達。更以何方而自娛樂。復作是言。世間唯有追求好色縱情極欲。最是一生上妙快樂。宜可共求隱身之藥。事若斯果此願必就。咸言善哉。斯言甚快。即至術處求隱身法。術師念曰。此四梵志才智高遠生大憍慢。草芥群生。今以術故屈辱就我。然此人輩研窮博達所不知者。唯此賤術。若授其方則永見棄。且與彼藥使不知之。藥盡必來。師諮可久。即便各授青藥一丸。而告之曰。汝持此藥以水磨之用塗眼瞼。形當自隱。尋受師教各磨此藥。龍樹聞香即便識之。分數多少錙銖無失。還向其師具陳斯事。此藥滿足有七十種。名字兩數皆如其方。師聞驚愕問其所由。龍樹答言。大師當知。一切諸藥自有氣分。因此知之。何足為怪。師聞其言歎未曾有。即作是念。若此人者聞之猶難。況我親遇而惜斯術。即以其法具授四人。四人依方和合此藥。自翳其身游行自在。即共相將入王後宮。宮中美人皆被侵掠。百餘日後懷妊者眾。尋往白王庶免罪咎。王聞是已心大不悅。此何不祥為怪乃爾。召諸智臣共謀斯事。時有一臣即白王言。凡此之事應有二種。一是鬼魅。二是方術。可以細土置諸門中令人守衛斷往來者。若是方術其跡自現。設鬼魅入必無其跡。人可兵除。鬼當咒滅。王用其計依法為之。見四人跡從門而入。時防衛者驟以聞王。王將勇士凡數百人。揮刀空中斬三人首。近王七尺內刀所不至。龍樹斂身依王而立。於是始寤欲為苦本敗德危身污辱梵行。即自誓曰。我若得脫免斯厄難。當詣沙門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至一佛塔。捨離欲愛出家為道。於九十日誦閻浮提所有經論。皆悉通達。更求異典都無得處。遂向雪山見一比丘。以摩訶衍而授與之。讀誦愛樂恭敬供養。雖達實義未獲道證。辯才無盡善能言論。外道異學咸皆摧伏。請為師範。即便自謂一切智人。心生憍慢甚大貢高。便欲往彼瞿曇門入。爾時門神告龍樹曰。今汝智慧猶如蚊虻。比於如來非言能辯。無異螢火齊輝日月。以須彌山等葶藶子。我觀仁者非一切智。云何欲此門而入。聞是語已然有愧。時有弟子白龍樹言。師常自謂一切智人。今來屈辱為佛弟子。弟子之法諮承於師。諮承不足非一切智。於是龍樹辭窮理屈。心自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無量。佛經雖妙句義未盡。我今宜可更敷演之。開寤後學饒益眾生。作是言已獨處靜室水精房中。大龍菩薩愍其若此。即以神力接入大海。至其宮殿開七寶函。以示諸方等深奧經典。無量妙法授與龍樹。九十日中通解甚多。其心深入體得實利。龍之心念而問之曰。汝今看經為遍未耶。龍樹答言。汝經無量不可得盡。我所讀者足滿十倍過閻浮提。龍王問言。忉利天上釋提桓因所有經典。倍過此宮百千萬倍。諸處比此易可稱數。爾時龍樹既得諸經。豁然通達善解一相。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龍知寤道還送出宮。時南天竺王。本甚邪見。承事外道毀謗正法。見其龍樹是一切智人。共大論師論難不逮。稽首禮敬除鬚髮。而就出家。如是所度無量邪見。王家常送十車衣缽。終竟一日皆悉都盡。如是展轉乃至無數廣開分別摩訶衍義。造憂波提舍論十萬偈莊嚴佛道。大慈方便如是等論。各十萬偈。令摩訶衍先宣於世。造無畏論滿十萬偈。中論出於無畏部中。凡五百偈。其所敷演義味深邃。摧伏一切外道勝幢。是時有一小乘法師。見其高明常懷忿嫉。龍樹菩薩所作已辨。將去此土問法師云。汝今樂我久住世不。答曰。仁者實不願也。即入閑室經日不現。弟子咸怪。破戶看之。遂見其師蟬蛻而去。天竺諸國並為立廟。種種供養。敬事如佛焉。 羅漢部第三 如智度論云。舍利弗於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為第一。如佛偈說。 一切眾生中 唯除佛世尊 欲比舍利弗 智慧及多聞 於十六分中 猶尚不及一 舍利弗智慧多聞。年始八歲誦十八部經。通解一切義。是時摩伽陀國有龍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羅。降雨以時國無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大集龍處為設大會。作樂談義終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為國王。二為太子。三為大臣。四為論士。爾時舍利弗。以八歲之身問眾人言。此四高座為誰敷之。眾人答言。為國王大子大臣論士。是時舍利弗。觀察時人無勝己者。便昇論床結跏趺坐。眾人疑怪。或謂愚小無知。或謂智量過人。雖復嘉其神異而猶各懷自矜。恥其年小不自與語。皆遣年少傳言問之。其答厝旨辭理超絕。時諸論師歎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歡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給之。王乘象輿振鈴告令。宣示一切十六大國無不慶悅(如四分律云。舍利弗具足四辯。一法辯。二義辯。三詞辯。四了了辯。若具此辯而外道不伏者。無有是處。又勝思惟論云。菩薩有七種德。皆依樂說辯才。何等為七。一種種樂說辯才。二無滯樂說辯才。三堅固樂說辯才。四了了樂說辯才。五不怯弱樂說辯才。六相應樂說辯才。七任放樂說辯才。此八地菩薩得也)是時吉古師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連。是舍利弗友。二人才智德行互同。行則俱游。住則同止。少長交契結要始終。後俱厭世出家學道。作梵志弟子。情求道門久而無徵。以問於師。師名訕闍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彌歷年歲。不知道果。非其人耶。他日師疾。舍利弗在頭邊立。大目連在足邊立。二人惴惴。其師將終乃愍而笑。二人同心俱問笑意。師答之言。世俗無眼為恩愛所侵。我見金地國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求同一處。而此二人行報各異生處殊絕。是時二人筆受師語。欲以驗其虛實。後有金地商人遠來摩伽陀國。以疏驗之果如師語。乃撫然歎曰。我昔非其人耶。為是師隱我耶。二人誓曰若先得甘露。要畢相報(故佛本行經云。是時舍利弗見馬宿比丘入城乞食。城內一切人民各共評論說偈云)。 (巧攝諸根識 進止常寂定 含笑出美言 此必釋種子 爾時舍利弗即請云。汝大師德術亦勝汝耶。爾時阿濕波踰跋多。隋云馬宿。即說偈報云)。 (如芥對須彌 牛跡比大海 蚊虻並金翅 我與彼亦然 假使聲聞度彼岸 成就諸地猶弟子 於彼師邊不入數 與彼世尊威德別) (於是舍利弗復聞說偈云)。 (諸法因緣生亦從因緣滅吾師大沙門常說如是法舍利弗聞已。即得見諦得法眼淨。舍利弗既得須陀洹果。復向目連亦說是偈。目連聞舍利弗說。亦得須陀洹果。於是舍利弗目連二人。將五百眷屬同詣佛所。皆得阿羅漢果。依四分律及餘經等。皆云千二百五十人。至於佛所得阿羅漢果)依論問曰。何以名舍利弗。答曰。是母所作字。伽陀國是中有大城。名王舍城。王名頻婆娑羅。有婆羅門論師。名摩陀羅。王以其人善能論故。賜封一邑。去城不遠。是摩陀羅。遂有居家。婦生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名此女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拘絺羅(秦言大膝)既有居家畜養男女。所學經書皆已陳故不復業新。是時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大論議師。字提舍。於十八種大經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頭上戴火以銅鍱鍱腹。人問其故。便言我所學經書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問。頭上何故戴火。答言。以大暗故。眾人言曰。日出照明。何以言暗。答曰。暗有二種。一者日光不照。二者愚癡暗故。今雖有日明而愚癡猶黑。眾人言。汝但未見婆羅門摩陀羅論師。汝若見者腹當縮明當暗。是婆羅門徑至鼓邊打論議鼓。國王聞之。問是何人。眾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羅門。名提舍。是大論師欲求論處。故打論鼓。王大歡喜。即集眾人而告之曰。有能難者與之論議。摩陀羅聞之自疑。我以陳故不復業新。不知我今能與論不。俛仰而來。於道中見二特牛方相觝觸。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為占知誰得勝。此牛不如。便大愁憂。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將不如。欲入眾時。見有母人挾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復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樂。既入眾中見彼論師。顏貌意色勝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獲已。與共論議。論議既交便墮負處。王大歡喜。大智明人遠入我國。復欲為之封一聚落。諸臣議言。一聰明人來便封一邑。功臣不賞但寵語論。恐非安國全家之道。今摩陀羅論議不如。應奪其封以與勝者。若更有勝人復以與之。王用其言。即奪與後人。是時摩陀羅語提舍言。汝是聰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兒相累。今欲遠出他國以求本志。提舍納其女為婦。其婦懷妊夢見一人。身被甲冑手執金剛。摧破諸山而在大山邊立。覺已白其夫言。我夢如是。提舍言。汝當生男摧伏一切諸論議師。唯不勝一人。常與作弟子。舍利懷妊。以其子故母亦聰明。能大論議。其弟拘絺羅與姊談論。每屈不如。知所懷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況出生。即捨家學道至南天竺。不剪指爪讀十八種經書。皆令通利。是故時人名為長爪梵志。姊子既生。七日之後裹以白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為憂波提舍(憂波秦言逐提舍是星名)是為父母作字。眾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為舍利弗(佛言子也)又舍利弗者。世世本願於釋迦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為本願因緣以名舍利弗。 問曰。若爾者。何以不言憂波提舍但言舍利弗。答曰。時人貴重其母。於眾女人中聰明第一。以是因緣故稱舍利弗。 又佛本行經云。佛於舍婆城。於其中間有一大樹。名尸奢波。其樹蔭下多有一切諸婆羅門止息其下。諸婆羅門遙見阿難來欲到邊。各相告言。汝輩當知。此是沙門瞿曇弟子。於諸聰明多聞之中最第一者。作是語已。阿難便至。白言仁者。今請觀此樹合有幾葉。爾時阿難觀其樹已。而報彼言。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皆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作是語已遂即捨去。爾時彼諸婆羅門輩。阿難去後取百數葉隱藏一邊。阿難迴已。諸婆羅門於是復問。仁者阿難。汝復來耶。乞更觀此樹有幾多葉。爾時阿難仰觀樹已。知婆羅門等所摘藏葉若干百數。便即報彼婆羅門言。東枝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如是南枝西枝北枝。亦言合有若干百葉若干千葉。作是語已便即過去。爾時彼等婆羅門輩。生希有心未曾有之。各相謂言。此之沙門甚大聰明有大智慧。諸婆羅門以此因緣心得正信。得正信已其後不久悉各出家成羅漢果(略述一二餘備經文)。 頌曰。 樞機巧對辯 善誘令心伏 八水潤蕉芽 三明啟瞽目 來問各不同 詶答皆芬郁 冀捨四龍驚 亦除二鼠逐 意樹發空華 心蓮吐輕馥 喻此滄海變 譬彼菴羅熟 妙智方縟錦 詞深同霧縠 善學乖梵爪 真言異鍱腹 感應緣(略引四驗) 秦太守趙正 晉沙門釋僧叡 晉沙門支孝龍 晉沙門康僧淵 秦符堅臣武威太守趙正。立志忠政大弘佛法。符堅初敗群鋒互起。戎妖縱暴民流四出。而得傳譯大部蓋由趙正之力矣。又有正字文業。洛陽長水人。或曰濟陰人。年至十八為偽秦著作郎。後遷至黃門郎武威太守。為人無鬚而瘦。有妻妾而無兒。時謂閹人。然而性度敏達學兼內外。性好譏諫無所迴避。符堅末年寵惑鮮卑惰於治政。因歌諫曰。 昔聞孟津河。千里作一曲。此水本自清。是誰攪令濁堅動容曰。是朕也。又歌曰。 北園有一棗。布葉垂重蔭。外雖饒棘刺。內實有赤心。 堅笑曰。將非趙文業耶。其調戲機捷皆此類也。後因關中佛法之盛。願欲出家。堅惜而未許。及堅死後方遂其志。更名道整。因作頌曰。 佛生何以晚 泥洹一何早 歸命釋迦文 今來投大道 後遁跡商洛山專精經律。晉雍州刺史郗恢。欽其風尚逼共同游。終於襄陽。春秋六十餘矣。 晉長安有釋僧叡。魏郡長樂人也。博通經論機辯難及。姚興姚嵩特加禮遇。興問嵩曰。叡公何如。嵩答。實鄴衛之松柏。興敕見之。欲觀其才器。叡風韻窪流含吐彬蔚。興大賞悅。即敕給俸卹吏力人輿。興後謂嵩曰。此乃四海標領。何獨鄴衛之松柏耶。於是美譽遐布遠近歸德。什所翻經叡並參正。昔竺法護翻正法華經。至受決品云。天見人人見天。什譯經至此乃言曰。此語與西域義同。但在言過質。叡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曰。實然。其領標出皆此類也。什歎曰。吾傳譯經論得與子相值真無所恨矣。著大智論十二門論中論等諸序。并著大品法華維摩思益自在王禪經等序。皆傳於世。叡弘讚經法。常迴此業願生安養。於是臨終之日入房。洗浴燒香禮拜還床。面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見五色香煙從叡房出。春秋六十七矣。 晉淮陽有支孝龍。淮陽人。少小風姿見重。加復神釆卓犖高論。適時無人能抗。陳留阮瞻穎川庾凱。並結知音之交。世人呼為八達。時或嘲之曰。大晉龍興天下為宗。沙門何不全髮膚去袈裟釋梵服披綾羅。龍曰。抱一以逍遙。唯寂以致誠。剪髮毀容。改服變形。彼謂我辱我棄彼榮。故無心於貴而逾貴。無心於足而逾足矣。其機辯適時皆此類也。故孫綽為之贊曰。 小方易擬 大器難像 桓桓孝龍 剋邁高廣 物競宗歸 人思效仰 雲泉彌漫 蘭風旴響 晉康僧淵。本西域人。生于長安。貌雖胡人語實中國。容止詳正志業弘深。晉成之世與康法暢支敏度等俱過江。暢亦有才思善為往復。著人物始義論等。暢常執尾。行每值名賓輒清談盡日。庾元規謂暢曰。此尾何以常在。暢曰。廉者不求。貪者不與。故得常在。淵亦機辯逾過於暢。時琅邪王茂弘。以見淵鼻高眼深。每戲弄之。淵曰。鼻者面之山。眼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時人以為名答。 愚戇篇第五十九(此有三部) 述意部 般陀部 雜癡部 述意部第一 夫愚戇者。是眾病之本。障道之源。致使昏滯三有沈溺四流。六情常閉三毒常開。問者口爽發語成狂。洪癡不得振其翼。名愛不得逞其足。採善心於毫芒。拔凶頑於虎口。魚魯不辯菽麥。何知愚惑之甚罪莫大焉。 般陀部第二 如善見律云般陀者。此言路邊生。何以故。般陀母本是大富長者家女。長者唯有此一女。憐愛甚重。作七層樓安置此女。遣一奴子供給所須。奴子長大便與私通。即共奴籌量。我今共汝叛往餘國。如是三問奴子。奴子言不能去。女語奴言。汝若不去我父母知必當殺汝。奴答言。我若往他方貧無錢寶。云何生活。女語奴言。汝隨我去。我當偷取珍寶共汝將去。奴答言。若如是者我共汝去。此女日日偷取珍寶與奴。將出在外藏。算計得二人重擔。遣奴前出在外共期。此女假著婢服反鑰戶而出。共奴相隨遠到他國。安處住止。一二年中即懷胎欲產。心自念言。我今在此若產無人料理。思念憶母欲得還家。共婿籌量。奴婿不去。云若歸必當殺我。婿入山斫樵不在。於後閉戶而去。婿還不見其婦。即問比鄰。見我婦不。答言。汝婦已去。其夫即逐至半路及。其婦已生一男兒。夫語婦言。汝為欲產故去。汝今已產何須去耶。婦聞即還。其後未久。以復懷胎。欲產復叛。至半路中復生一男。其婿追逐半路共還。其二兒並於路邊生。故便字為般陀。般陀兄弟與諸同類共戲。二兒力大打諸同類。同類詈言。汝無六親眷屬。孤單在此。何敢打我。兒聞此呵還家啼泣。問母此事。其母默然不答。其兒啼哭不肯飲食。母見不食慈念二兒便語其實。二人聞已便語母言。送我外家不能住此。其母不許。二兒啼泣不已。母共婿籌量即共往送到父門外。遣人通知。父母聞已答言。使二兒入汝不須相見。長者即遣人迎二兒入。入已以香湯洗浴著衣瓔珞。抱取二兒置兩膝上。問言。汝母在他方云何生活。不甚貧乏耶。二兒答言。他方貧窮賣樵自活。母聞慈念即以囊。盛金遣送與女。語言。汝留二兒我自養活。汝將此金還先住處好自生活。不須與我相見。二兒年大為其取婦。翁婆年老臨欲終時。以其家業悉付二兒。其翁婆命終。其兄以家事付弟出家。出家不久即得羅漢。其弟厭俗。後往兄所來欲出家。兄即度之。兄教一偈。四月不得。忘前失後。兄呵念言。此人於佛法無緣。當遣還家。即牽袈裟驅令出門。門外啼泣不欲還家。爾時世尊以天眼觀看眾生。見周羅般陀應可度緣。往至其所問何以啼。般陀具答世尊兄驅因緣。佛知非聲聞能。度是以牽出。世尊安慰其心。即以少許白與周羅般陀。汝捉此向日而。當作是念。取垢取垢。世尊教已則入聚落。受毘舍佉母請。世尊臨中觀般陀將得道果。即說偈言。 入寂者歡喜 見法得安樂 先無恚最樂 不害於眾生 世間無欲樂 出離於愛欲 若調伏我慢 是為第一樂 爾時周羅般陀。遙聞此偈即得阿羅漢果。又增一阿含經云。朱利般特。佛教執掃篲令誦。誦掃忘篲。誦篲忘掃。乃經數日始得掃篲。復名除垢。般特思念。灰土瓦石。若除即清淨也。結縛是垢。智慧能除。我今以智慧篲掃除諸結縛。 又新婆沙論云。兄授伽陀一偈。經四月誦不得。兄訶擯出。爾時世尊見啼愍之。即以神力轉彼所誦伽陀。更為授之。尋時誦得。過四月所用功勞。復別授以除塵垢頌。而語之言。今日苾芻從外來者。汝皆可為拭革屣上所有塵垢。小路敬諾如教奉行。至日暮時有一苾芻。革屣極為塵垢所著。小路拭之。一隻極淨。一隻苦拭而不能淨。即作是念。外物塵垢暫時染著。猶不可淨。況內貪欲瞋癡等垢。長夜染心何由能淨。作是念時。彼不淨觀及持息念便現在前。次第即得阿羅漢果。問小路何緣如此闇鈍。答尊者小路。於昔迦葉波佛法中。具足受持彼佛三藏。由法慳垢覆蔽其心曾不為他。受文解義及理廢忘。由彼業故今得如是極闇鈍果。有說。彼尊者曾於婆羅痆斯城作販豬人。縛五百豬口。運置船上度至彼岸。及下船時。氣不通故。豬皆已死。由彼業力如是闇鈍。有說。彼尊者昔餘生中。曾閉塞瞿陀獸窟門。令不得出。在中而死。由彼業故闇鈍如是。 又處處經云。佛言。昔者朱利槃特比丘。學問經於二十四年。唯得五言然解垢不憂。何以故。由本宿命。更見五百佛悉通知眾經。但由閉藏經道不肯教人。後被病二十四日。臨死時乃悔呼人教之。有是一福故知五言。何況乃具足教人。得福不可計也。 又法句經云。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字朱利般特。新作出家稟性闇塞。佛令五百阿羅漢日日教之。三年之中不得一偈。國中四輩並知愚冥。佛愍傷之授與一偈。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汝今年老方得一偈。人皆知之不足為奇。今當為汝解說其義。豁然心開得阿羅漢道。時波斯匿王請佛及僧。於正殿會。佛欲現般特威神。與缽令特隨後而行。門士識之留不聽入。卿為沙門一偈不可。受請何為。吾是俗人由尚知偈。豈況沙門無有智慧。施卿無益不須入門。般特即住門外。佛坐殿上行水已畢。般特擎缽申臂遙以授佛。王及群臣夫人太子眾會四輩。見臂來入不見其形。怪而問佛。是何人臂。佛言。是賢者般特比丘臂也。即便請入威神倍常。王白佛言。聞尊者般特本性愚鈍方知一偈。何緣得道。佛告王曰。學不必多行之為上。賢者般特解一偈義。精理入神。身口意寂。淨如天金。雖復多學不行徒喪識想有何益哉。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雖誦千章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言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同聞此偈二百比丘得阿羅漢道。王及群臣夫人。太子莫不歡喜。 又法句喻經云。昔有一國名多摩羅。去城七里有精舍。五百沙門常處其中讀誦行道。有一老比丘名摩訶盧。為人暗塞。五百道人傳共教之。數年之中不得一偈。眾共輕之不將會同。常守精舍敕令掃除。後日國王請諸道人入宮供養。摩訶盧比丘自念言。我生世間暗塞如此。不知一偈人所薄賤。用是活為。即持繩至後園中大樹下欲自縊死。佛以道眼遙見如是。化作樹神半身人現而訶之曰。咄咄比丘。何為作此。摩訶盧即具陳辛苦。化神訶曰。勿得作是且聽我言。汝往迦葉佛時卿作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自以多智輕慢眾人。吝惜經義初不訓誨。是以世世所生諸根暗鈍。但當自責。何為自賤。於是世尊現神光像。為說偈言。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 當自勉學 利乃誨人 不倦則智 學先自正 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還為上 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必調體正 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 後我自愛 為惡自更 如剛鑽珠 摩訶盧比丘見佛現身光相。悲喜悚慄。稽首佛足。思惟偈義。即入定意得阿羅漢道。自識宿命無數世事。三藏眾經即貫在心。佛語摩訶盧。著衣持缽就王宮食。在五百道人上坐。此諸道人是卿先世五百弟子。還為說經令得道跡。并使國王明信罪福。即受佛教徑入王宮在於上坐。眾人心悉怪其所以。各護王意不敢訶譴。念其愚癡不曉達嚫心為之疲。王便下食手自斟酌。摩訶盧即為達嚫。音如雷震清辭雨下。座上道人驚怖自悔。皆得羅漢。為王說法莫不解釋。群臣百官皆得須陀洹道。 雜癡部第三 打蚊 十誦律云。佛為諸比丘說本生經云。過去有禿頭染衣人。共兒持衣詣水邊澣衣已捩曬持歸。爾時大熱眼闇。道中見一樹。便以衣囊枕頭下睡。有蚊子來唼其頭血。兒見已父疲極睡臥。便發惡罵云。是弊惡微陋蚊子。何以故。來唼我父血。即持大棒欲打蚊子。蚊子飛去棒著父。頭即死。時此樹神便說偈言。 寧與智者讎 不與無智親 愚為父害蚊 蚊去破父頭 打蠅 賢愚經云。舍衛國中有一老公出家。兒小即為沙彌。共父入村乞食。村遠日暮。父老行遲。兒畏毒獸急扶其父。推父墮地應時而死。佛言。我知汝心。無有惡意。不得殺罪。此由過去父病睡臥多有飛蠅數來惱觸。父令逐蠅。蠅來兒額。以杖打之即殺其兒。亦非惡意今還相報。 救月 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城名波羅柰。國名伽尸。於空閑處有五百獼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樹下。樹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現。時獼猴主見是月影語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當共出之。莫令世間長夜闇冥。井作議言。云何能出。時獼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樹枝。汝捉我尾。展轉相連乃可出之。時諸獼猴即如主語。展轉相捉。小未至水。連獼猴重樹弱枝折。一切獼猴墮井水中。爾時樹神便說偈言。 是等騃榛獸 癡眾共相隨 坐自生苦惱 何能救世月 佛告諸比丘。爾時獮猴主者今提婆達多是。爾時獼猴者今六群比丘是。爾時已曾更相隨順受諸苦惱。今復如是。 妒影 雜譬喻經云。夫婦二人向蒲萄酒甕內欲取酒。夫妻兩人互相見人影。二人相妒謂甕內藏人。二人相打至死不休。時有道人為打破甕。酒盡了無二人。意解知影懷愧比丘為說法要。夫婦俱得阿惟越致。佛以為喻。見影鬥者。譬三界人。不識五陰四大苦空。身有三毒生死不絕。 分衣 十誦律云。佛在憍薩羅國。與大比丘僧安居。有兩老比丘。夏罷得多施物。自念人少物多。不敢分之。恐其得罪。跋難陀比丘知往與分。問二比丘言。汝得衣分未耶。答未分。二老比丘問言。汝能分不。答言。能。是中應作羯磨。即持衣物來置其前。跋難陀分作三聚。是二比丘間著一聚。自向二聚衣間立言。汝聽作羯磨。 汝二人一聚 如是汝有三 兩聚并及我 如是我有三 問是羯磨好不。答言。善。跋難陀擔衣欲去。彼比丘言。大德上座我等衣物未分。跋難陀言。與汝分。知法人應與一好衣。彼言當與。跋難陀是聚中取大價衣著一處。餘分作二分。與已擔去。諸比丘聞已白佛。佛廣呵責已告諸比丘。是跋難陀非但今世奪。前世亦奪。乃過去世一河曲中有二獺。河中得大鯉魚不能分。二獺守之。有野干來飲水。見獺語言。外甥是中作何等。獺答言。阿舅是河曲中得此鯉魚不能分。汝能分不。野干言。能。是中說偈分作三分。即問獺言。汝誰喜入淺。答言。是某獺。誰喜入深。答言。是某獺。野干言。汝聽我說偈。 入淺應與尾 入深應與頭 中間身肉分 應與知法者 野干銜魚身來。雌者說偈。 汝何處來 滿口河中得 如是無頭尾 鯉魚好肉食 雄野干說偈言。 人有相言擊 不知分別法 能知分別者 如官藏所得 無頭尾鯉魚 是故我得食 佛語諸比丘。時二獺者。二老比丘是。野干者。跋難陀是。是跋難陀前世曾奪。今世復奪。 造樓 百喻經云。往昔愚人癡無所知。到餘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即作是念。我有錢財不減於彼。云何不造。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為我造。木匠即便經地壘塹作樓。愚人見壘語木匠言。我不欲下二重。先為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造彼第二。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屋。愚人固言。我不用下二必為我作上。時人聞已便生怪笑。譬如世尊四輩弟子不勤修敬三寶。懶惰懈怠欲求道果。不欲下三果唯欲得第四阿羅漢果亦為時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無有異(不依三乘次第先學大乘亦復如是故佛藏經云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 磨刀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貧窮困苦為王作事。日月經久身體羸瘦。王見憐愍賜一死駝。貧人得已即便剝皮。嫌刀鈍故求石欲磨。乃於樓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來下而剝。如是數數往來磨刀。後轉苦憚不能上樓。懸駝上樓就石磨刀。深為人笑。猶如愚人毀破禁戒。多取錢財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反得其殃。如懸騞駝上樓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賣香 百喻經云。昔有長者入海取沈水香。積有年載方得一車。詣巿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多日不售心生疲厭。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燒作炭。不得半車價直。世間愚人亦復如是。無量方便勤求佛果。以其難得便生退心。不如發心求聲聞果。速斷生死作阿羅漢。 賭餅 百喻經云。昔者夫婦有三番餅。夫婦共分各食一餅。餘一番在。共作要言。若有語者要不與餅。既作要已為一餅故各不敢語。須臾有賊入家偷盜取其財物。一切所有盡畢賊手。夫婦二人以先要故眼看不語。賊見不語即其夫前侵掠其婦。其夫眼見亦復不語。婦便喚賊。語其夫言。云何癡人為一餅故見賊不喚。其夫拍手笑言。咄婢。我家得餅不復與爾。世人聞之不無嗤笑。凡夫之人亦復如是。為小名利詐現靜默。為虛假煩惱種種惡賊之所侵掠。喪其善法遂墮三塗。都不怖畏求出世道。方於五欲耽著嬉戲。雖遭大苦不以為患。如彼愚人等無有異。 畏婦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娉娶二婦。若近其一為一所瞋。不能栽斷。便在二婦中間正身仰臥。值天大雨屋舍霖漏。水土俱下墮其眼中。以先有要不敢起避。遂令二目俱失其明。世間凡夫亦復如是。親近邪友習行非法。造作結業墮三惡道。長處生死喪智慧眼。如彼愚夫為其二婦故二眼俱失。 揜米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至婦家舍。見其擣米便往其所偷米揜之。婦來見夫欲共其語。滿口中米都不應和。羞其婦故不肯棄之。是以不語。婦怪不語。以手摸看。謂其口腫。語其父言。我夫始來。卒得口腫。都不能語。其父即便喚醫治之。時醫言曰。此病最重狀似石癰。以刀抉之可得差耳。即便以刀抉破其口。米從中出其事彰露。世間之人亦復如是。作諸惡行犯於淨戒。覆藏其過不肯發露。墮於地獄畜生餓鬼。如彼愚人以小羞故不肯吐米。以刀抉口乃顯其過。 效眴 百喻經云。昔有一人欲得王意。問餘人言。云何得之。有人語言。若欲得意王形相汝當效之。此人見王眼眴。便效王眴。王問之言。汝為病耶。為著風耶。何以眼眴。其人答王。我不病眼。亦不著風。欲得王意。見王眼眴故效王也。王聞是語即大瞋恚。使人加害擯令出國。世人亦爾。於佛法王欲得親近。求其善法以自增長。既得親近不解如來法王為眾生故種種方便現其短闕。便生譏毀效其不是。由是之故。於佛法中永失其善。墮於三惡。如彼效王亦復如是。 怖樹 百喻經云。譬如野干在於樹下。風吹枝折墮其脊上。即便閉目不欲看樹。捨棄而走到于露地。乃至日暮亦不肯來。遙見風吹大樹枝柯動搖上下。便言喚我還來樹下。愚癡弟子亦復如是。已得出家得近師長。以小呵責即便逃走。復於後時遇惡知識。惱亂不已方還師所。如是去來是為愚惑。 頌曰。 愛網結心闇 貪癡背智明 雖蒙慧炬照 愚昧猶目盲 頑戇常不覺 慧種未開萌 自非慕高友 何得寤神英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