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七

西明寺沙門道世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罪福篇第八十
欲蓋篇第八
罪福篇(此四部)

述意部 業行
罪行福行

述意部第一

善惡相翻明闇相反。罪福冥對。皎若目前。所以名俯墜。善謂清升。福是富饒。禍為摧折。故知罪惡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無宜不造。聖教明白。升沈可觀也。

業行部第二

述曰。此行名聖說不定。所謂罪行諸經。或說名黑業不善業凡夫福行諸經。或說名黑白及以善業。名雖種種行體無殊。行體云何。如智論說。殺害等是不善業布施等是善業。此則是說罪二行。言殺等者。等取十惡。齊名罪行。言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業。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禪定者。望欲界亂善。名不動行。若望出世理觀智慧。此緣事住。則名福行六度。前五度所有禪定。通亦名福。但諸罪福不同。或專修福。或唯造罪。或復罪福俱行。專修福者。所謂淨心。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謂慈潤。動口意皆為損他。罪福俱者。謂修福時。內心不淨。或兼損物。此則是其欲界雜業非純淨故。亦名不淨。若論罪行。粗顯可知。若論雜業。與淨福行。有同異。稍隱難知。謂諸修福據其外相。事中信樂所作皆同。若據內心為他。所求各別。精粗不等。以諸修福外同內異。故有純雜二業不同。能調心慈悲愍物。隨所施為皆成善。若不守念視相修福。內粗外細唯成雜業。稱彼愚情。雖謂過世理實違道。亦非淨福。以修福不觀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業與倒相應。是假取性。是故違道。以不善多求世報。又多名。故非淨福。以此純雜世俗多迷。今略偏論。令人識行。
先論雜業。後淨福。但諸雜業有粗細。粗者為惡兼損他人。細者為唯求世報。先論粗雜。若就施論。或非法財施者。如盜他物以用布施。此感來報還常衰耗。施已生果亦然。故優婆塞戒經云。若已生心。若劫他財持以布施。是人未來雖得財物常耗不集。或有為施兼損他者。謂若施不正念善。或生瞋恚。或起高慢。常墮道。雖得福報畜中別受。不感人天。故分別業報經偈云。

修行布施 急性多瞋
依正憶念 大龍
布施 高心蔑人
由斯業行力金翅鳥

若為修福求世報者。如捨財時。自求來報。或恐無常故捨。或為名聞自益。此非慈悲為濟貧苦。猶如巿易非純淨業。是以經中名不淨施。如百論說。為布施者是名不淨。施如巿易。故報有二種現報者。愛等。後報者。後世富貴等。名不淨施。譬如賈客遠到方。雖持雜物饒益。然非憐愍眾生。以自利故。是不淨布施報亦復如是。以此知。無實愍。自稱。或為來報。縱雖廣施。皆非淨業非淨故。得報不精。故分別業報經云若為天施。或復名聞。酬恩及望報。恐怖故行施。獲果不清淨。所受多粗澀。施行既爾。戒等不淨同此。故百論云。不淨持戒者。自求樂報。若持戒天上。與天女娛樂。若中當貴受五欲樂。為婬欲故。如覆相者。內欲他外詐親善。是名不淨。此外細心不淨持戒。如阿難難陀說偈云。

如羝羊觸 將前而更卻
汝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心專為益他。得福利多。又於施境有貧有病。或知法而乏所須。若施令彼益長善。所有宜獲福則多。故賢愚經云。佛讚五施。得福無量。所謂施遠來者。遠去者。病瘦者。於飢餓時。飲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現世獲福。此有宜現獲福。不同非要處雖多割捨不得淨報。又隨喜施者。若望諸極粗造不善者。是其細罪亦得名善。若望離欲及專為他。此之雜業則是其罪。故度論云。粗人有粗罪。細人有細罪。故此雜業罪福俱行。望心非純是不淨業。上來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淨雜業竟。若論雜業翻前可知。故百論云。淨施者。若人愛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經偈云。

有貧窮人 財可布施
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
隨喜福報

丈夫論偈云。

悲心一人 功德
為己一切 得報如芥子
救一厄難人 勝餘一切施
眾星雖光 不一明

若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惡無性。是為迷事取性。常繫三有。故度論云。譬如蠅無不著。唯不著焰。眾生愛著亦復如是。是不善法中皆著。乃至非想亦著。唯不著般若波羅蜜性空火。以此知。無善惡性常輪五道。即當佛性眾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論竟。

罪行部第三

述曰。此明聖者就後福行。說有罪行者。但此罪行妄見境染。執定我人取著違順。便令他皆成惡業。是以經云。貪欲不生滅。不能令心惱。若人有我心。及有得見者。是人為貪慾。將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強見起染。如夢見境起諸貪瞋。稱彼夢者謂實不虛。理實唯情妄見。故度論說。如夢中無善事而善。無瞋事而瞋。怖事而怖。三界眾生亦復如是無明眠故不應瞋而瞋等。故心外雖無別境。稱彼迷情妄見起染。心外雖無地獄等相。惡業成時妄見受苦。
正法念經云。閻非是眾生罪人之謂是眾生。手中執持焰然鐵鉗。彼地獄惡業既盡。終之後不復見於閻羅獄卒。何以故。以彼非是眾生數故。如油炷盡則有燈。業盡亦爾。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如閻浮提日光既現則無暗冥。惡業盡時閻羅獄卒亦復如是。惡眼惡口眾生相。可畏之色當悉磨滅。如破畫壁畫亦隨惡業畫壁亦復如是。不復見於閻羅獄卒可畏之色。以此文證眾生惡業者。自然無中妄見地獄。問曰。見地獄者。所見獄卒及虎狼等可使妄見。彼地獄閻羅在中。判諸罪人。則此境。云何言無。答曰。彼見獄主亦是妄見。直是罪人惡業熏心令心變異。無中妄見。實無地獄閻羅在中。故唯識論云。地獄中無地獄主。而地獄眾生自然業。見地獄主與種種苦。而心見此是地獄處。此是夜時。此是晝時。我以惡業故見狗見烏。或見山壓。以此文證善惡熏心。令異見。實無地獄。是故心外雖無地獄惡業成時強自妄見。問曰。此苦業報既非善事。寧不直爾說善令習。何須稱情說苦業耶。答曰。善惡因果法須相對。若不說其等是過。何由得顯等是善。若不宣說三塗是苦。無由得顯人天等樂。是故須說凡夫罪行。令人識知厭離歸善。若鈍根者。聞此苦業厭離時。即求世樂。因此轉心業。利根者。聞此苦業厭離時。即求解脫。因此轉心修道觀。便於惑中得起出因。故經說言。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故苦業厭離之本起善之緣。是故須說。若不說此惡業罪行眾生不識常不斷。雖稱情見說諸過惡。然實心別業苦。唯識無境心體常淨。故經說言。雖說貪欲之過。而不見法有可貪者。雖說瞋恚之過。而不見法有可瞋者。雖說愚癡之過。而知諸法不癡無礙。雖示眾生墮三惡道畏之苦。而不得地獄餓鬼畜生之相。以此文證。知罪行因果唯心無外。凡愚不解。稱情方便。須說業苦向來兩門。就其實教說罪真。無別可破。以愚未解。須定說罪。此是別明愚人迷真妄解。故須定說罪行意也。

福行部第四

述曰。此明福行者。對前罪行說此福行。先明凡夫欲界善者。但使亂心諸事福。下界名欲界業。五道之中皆悉得起。先就地獄述者。依毘曇說。地獄之人亦三善業。即是意地三善根。此唯成就非是現行。以是難處多不思量趣道。故現行。若論生得善根地獄亦有。如仙譽國王殺五百婆羅門地獄中。發生信心甘露國。故知現行。若成論。亦說地獄有善現行。雖無力方便善修道。然生得善根起善。謂諸眾生無始已來。曾世間信進等。未起邪見無因果。此不滅。生便得之。生得善。依此善根得起善心宿業感緣強者。大聖現化令苦止息。為說道得修方便。第二畜生龍等亦有善。如涅槃經佛說義時。無量發菩提心天上。若依毘曇。鬼畜十善非律儀攝。以其七善律儀。普於一切眾生處起。以鬼神不能受故。故薩婆多論。畜生以癡鈍故不發律儀。若成論。鬼神畜等亦有得戒
若就中。北單越人唯成意地三善業道。而不現行不斷善故。至盡時人皆禪。彼獨不能離欲非分。自餘三方皆有十善不具者。
若就欲界六天以論。即無出別解脫戒。但有十善在家戒。故成論云。如天帝釋八戒。龍等亦受。不局在人。若論色界諸天以論。依毘曇。生上失下。上界不起下界善業。以其界地因果斷故。上界下地法斷。此據有漏。在下成上。生上失下。便不修起。若成論。上得成下。亦得寄起下界善業。如諸梵天見佛禮拜發言讚歎即是善。此是寄起欲界善業。若依毘曇毘婆沙論等。梵天禮讚欲界善。是其初禪威儀起。據此所依無記非善。據外身口是色業。此明欲界亂善依身起處竟。
第二明色界四禪定依身起處。若鬼畜中值聖強緣能寤道者。亦得修起。以其無漏依禪起故。縱無根本深定正體。必有粗淺未來禪心。此未來禪是色界業。依此未來斷欲結時。此業則招初禪梵果。若就人天以論色界業。除北單越禪者。自餘三方及欲界天。皆得修色界十善。謂得禪者意地三。所謂無貪無瞋正見。若論七善業者。謂依定心發得禪戒禪戒則是七善。故得禪有色十善。若就無色諸天以論。依毘曇無色界不得修起色界定業。生上捨下。界地斷故。若成論。凡生無色亦得起下色界中業。此明色。界禪定十善業道依身起處。若論無色四空定依身起處。三界人天得修起。上來明諸福行依身起處竟。若論聖人起福。非關凡夫。希望故述。
頌曰。

尋因途乃異 及捨趣猶輕
苦極思歸樂 樂極苦還生
豈非罪福別 皆由封著
有漏業 常見法身

感應緣(略引一驗)

唐武德中。遂州總管府記室參軍孔恪暴病死。一日而蘇。自說被收至官所。問何殺牛兩頭。恪云。不殺。官曰。汝弟證汝殺。何故不招。因呼恪弟。弟死已數年矣。既至枷械甚嚴。官問。汝所言兄殺牛虛實。弟曰。兄前奉使招慰獠賊。使某殺牛會之。實奉兄命。非自殺也。恪曰。使弟殺牛會是實。然國事也。恪何有罪焉。官曰。汝殺會獠。以招慰為功。用求官賞。以為己利。何云國事也。因謂恪弟曰。以汝證兄。故久留汝。兄今既遣殺。汝便無罪。放任生。言訖弟忽不見。亦竟不得言敘。官又問恪。因何復殺兩鴨。恪曰。前任縣令。殺鴨供官客耳。豈恪罪耶。官曰。官客有料無鴨。汝以鴨供之。將以美譽。非罪如何。又問。何故復殺雞卵六枚。曰平不食雞卵。唯憶年九歲時寒食日。母每與六卵因煮食之。官曰。然欲推罪母也。恪曰。不敢。但說其因耳。此自恪殺之也。官曰。汝殺他命。受之。言訖忽有數十人。皆來執恪。將出去。恪大呼曰。官府亦大枉濫。官聞之呼還曰。何枉濫。恪曰。生來有罪皆不遺。生來修福皆不見記者。豈非濫耶。官問主司。恪有何福。何為不錄。主司對曰。福亦皆錄。量罪多少。若福多罪少。先令受福。罪福少。先令受罪。然恪福少罪多。故未論其福。官怒曰。雖先受罪何不唱福示之。命鞭主司百。倏忽鞭訖。血流濺地。既而唱恪生來所修之福。亦無遺者。官謂恪曰。汝應先受罪。我更令汝歸七日。可勤追福。因遣人送出將蘇。恪僧尼行道懺悔。精勤苦行。自說其事。至七日家人辭決。俄而終。臨家兄為遂府屬。故委之也(右一驗出報記)。

欲蓋篇第八一(此有二部
五欲第一五蓋部第二
五欲部(此四部)

述意部 欲繫部
欲障部 呵欲部

述意部第一

竊尋論。行者修道。皆云五欲是障道本。若不斷無由證聖。欲知根本略述三種。一五根。二外諸五塵。三所生五識此三故能生染欲。故涅槃經云。男子。譬如惡象心未調順人乘之不隨意去。遠離城邑至空曠處。不能攝。此五根者亦復如是。將人遠離涅槃城邑。至於生死曠野之處。男子。譬如佞臣惡。五根佞臣亦復如是。常教眾生無量惡。譬如惡子不受師長父母教敕。則不造。不調五根亦復如是。不受師長善言教敕不造。男子。凡夫之人不攝五根。常為地獄畜生餓鬼之所賊害。亦如怨盜害及人。又遺教經云。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也。夫論蓋者。是蔭覆義。謂行者令志性昏沈定慧隱沒人。是正道障故為蓋。故對法論云。此蓋能令善品不得顯了。是蓋義。覆蔽其心障諸善品令不得轉。故名蓋義。前之五欲。從五塵而生。此之五蓋。從五根而發也。

欲繫部第二

述曰。夫論五欲者。既有其根便發五欲繫縛眾生不得解脫。故涅槃經云。凡夫之人五欲所縛。令波旬自在去。如彼獵師獼猴擔負歸家。男子。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至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自住於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苦惱境界者。謂四念處境界者。謂五欲也。五欲者。男女色聲香味等是也。五欲希須為義。貪著五塵為欲也。并意識緣之境。名曰法塵。此之六塵非直為塵。所行處復得惡賊之名。故涅槃經云。如六大能賊劫一切人民財寶。六塵惡賊亦復如是。能劫一切眾生善財。如六大賊若入人舍。則能劫奪現家所有。不擇好惡。令臣富者忽爾貧窮。是六塵賊亦復如是。若入人根則能劫奪一切善法善法既盡。貧窮孤露。作闡提。是故菩薩諦觀六塵六大賊。

欲障部第三

述曰。夫論欲過者。謂五欲弊魔六塵惡賊。佛判邪惑。迷障佛性故。涅槃經云。眾生五識雖非一念。然是有漏。復是倒。增長諸漏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著識。以著色故則生心。生心故為繫縛乃至為識之所繫縛。以繫縛故則不得免。於生老病死憂悲一切煩惱。又云。菩薩自言淨。雖復不與女人和合語嘲調。聽其音聲。然見男子隨逐女時。或見女人隨逐男時。便生貪著如是菩薩成就欲法。毀破淨戒。污辱梵行。令戒雜穢。不得淨戒具足。又度論云。菩薩觀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瞋諂妖穢。鬥諍貪嫉不可親近。何以故。女子小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德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繫囹圄。雖曰解猶尚易開。女鎖繫人染著根深。得脫病最重。如佛偈言。

寧以鐵 踠轉眼中
不以染心 邪視女色
含笑作姿 憍慢著想
迴面眼 美言妒瞋
步妖穢 以惑於人
婬羅慾網 人皆沒身
臥行立 迴盻巧媚
薄智愚人 為之所醉
執劍向敵 是猶可勝
女賊害人 是不可禁
蚖蛇含毒 猶可手捉
女情惑人 是不可觸
有智之人 所不應視
欲觀之 當如母姊
諦視觀之 不淨填積
婬火不除 為之燒滅

過既爾。自餘香味等例皆如然。一切眾生無始已來。永沈生死不能出離者。寔由女色繫縛難脫。盲無慧眼。見生死坑致之陷墜。今惟道俗不觀欲患。向之馳走。何日返之。得免斯過。心常被不能暫捨。戒尚不存焉有定慧佛性觀哉。故涅槃經偈云。

不即受 如乳即成酪
猶灰覆火上 愚者輕蹈之

呵欲部第四

度論云。行者五欲云。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將墜大坑。得之轉劇。如火炙疥。五欲無益。如狗咬骨。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無量苦。此之五欲須臾樂。失時為苦。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其五欲者。色聲香味觸。此之五事禪家正障。修定皆應棄之。
第一色欲過。如頻婆娑羅王。以色故身入敵國。在婬女阿梵婆羅房中。憂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色欲過失
第二呵聲欲過者。如聲相不停。暫即滅。愚癡之人不解聲無常變失。故於音聲中妄生好樂。於已過之念而生著。如五百仙人在山中住。甄陀羅女於雪山池中浴。聞其歌聲即失禪定。心醉狂逸不能持。失諸功德後墮道。有智之人觀生滅。前後不俱無相及者。如是知。則不染著。若斯人者。諸天音樂尚不能亂。何況人聲。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聲欲過失。故論云。如五百仙人飛行時聞緊陀羅歌聲。心著狂醉皆失神足一時墮地。如聲聞緊陀羅王屯崙摩彈琴歌聲。以諸法實相讚佛是時須彌山及諸樹木皆動。大迦葉諸大弟子。皆於座上作舞不能自安。天菩薩大迦葉。汝最大耆年行於頭陀第一。今何故不能制自安。大迦葉答言。我於人天諸欲不傾動。是菩薩無量功德報聲。復以智慧變化作聲。所不能忍。譬如八方風起不能令須彌山動。若毘嵐風。至吹須彌山令如腐草。
脩琴常出聲。隨意而作。無人彈者。此亦散心。亦攝心。是福德報生故。隨意出聲。法身菩薩亦復如是分別。亦散心。亦無說法相。是無量福智因緣故。
第三呵香欲過者。人謂著香少罪。愛於香結使門。雖復百歲持戒。能一時壞之。如有阿羅漢常入宮食。食已以缽授與沙彌令洗。缽中有殘飯數粒。沙彌嗅之大香。食之甚美。便作方便繩床下。兩手捉繩床腳。其師至繩床俱入宮。龍言。此未得道。何以來。師言。不覺沙彌飲食已。又見龍女身體端正香妙無比。心染著。即惡願。福奪此龍處居其宮殿。龍言後莫將此沙彌來。沙彌還已。一心布施持戒所願。願早作龍。是時繞寺足下水出。自知必得作龍。徑至師本入處大池邊。以袈裟頭而入即死。變為大龍福德大故即殺彼龍舉池盡赤。未爾之前諸僧及訶之。沙彌言。我心已定。心相己出。眾僧就池觀之。如是因緣由著香過。復比丘。在於林中蓮華池邊經行。聞蓮華香。鼻心著。池神語言。汝何以捨彼林下禪靜坐處而偷我香。以著香故諸結臥者皆起。時更有一人來入池中。多取其華。掘挽根莖狼藉而去。池神默所言。比丘言。此人破汝池華。汝都無言。我但池岸邊行。便見呵罵。云我偷香。池神言。世間惡人常在罪垢糞中。不淨沒頭。不共語也。汝是禪行好人。而著此香。破汝好事。是故呵汝。譬如白鮮淨而有黑物點污眾人皆見。彼惡人者。譬如黑衣。以墨點黑。人所不見。誰問之者。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香欲過失
第四呵味欲過者。自覺寤。我但以貪著美味故眾苦。洋銅灌口噉燒鐵丸。若不食嗜心堅著者。墮不淨蟲中。沙彌。心常愛酪。諸檀越餉僧酪時。沙彌每得殘分。心中愛著不離終之後生此殘酪中。沙彌師得羅漢。僧分酪時。語言。徐徐莫傷此愛酪沙彌。諸人言。此是蟲。何以言愛酪沙彌。答言。此蟲本是我沙彌。但坐貪愛殘酪故中。師得酪分。蟲在中來。師言。愛酪人汝何以來。即以酪與之。復國王。名曰月分。王有太子。愛著美味。王園者。日送好果。園中有大樹。樹上有鳥養子。常飛至香山中。取好香果以養其子。眾子爭之。一果墮地。園人晨朝之。奇其非常。即送與王。王珍此果。香色殊異。太子之便索王。愛其子即以與之。太子果。其氣味。染心深著。日日得。王即召園人問其所由。園人言。此果種。從地得之。不知所由來也。太子啼泣不食。王催責園人。仰汝得之。園人至果處。有鳥巢。知鳥銜來。身樹上。伺欲取之。鳥母來時。即奪果。送日日如是。鳥母怒之。於香山中取毒果來。其香味色令似前者。園人奪得輸王。王與太子。食之未久身肉爛壞而死。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味欲過失
第五呵觸慾過者。此觸是生結使之因。是繫縛心之本。何以故。餘四情各當分。此則遍身染著。以其難捨常作重罪。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本生因緣過去久遠時。波羅柰國山中有仙人。以仲秋之月。於澡盤中小便。見鹿麚麀會。婬即動精流盤中。麀鹿飲之有身。月滿生子。形類人。唯頭角。其足似鹿。鹿當產時至仙人庵邊而產。是子是人。以付仙人而去。仙人出時見此鹿子。自念本緣是己兒。取已養育。及其年教學問。通十八種大經。又學坐禪四無量心得五神通一時山值霖雨泥滑。其足不便。躄地破其軍持。又傷其足。便大瞋恚。以軍持盛水。祝令不雨。仙人福德諸龍鬼神皆為不雨。不雨故五穀五果盡皆不生。人民窮乏復生路。波羅柰王憂愁懊惱。命諸大寮集議雨事。明者議言。我得聞仙人中有仙人。以足不便故山躄地傷足。瞋祝此雨。令二年不墮。王思惟言。若二年不雨。我國了矣。復人民。王即開募。其能令仙人五通。屬為民者。當分國半治是國。有婬女。名曰扇陀。端正巨富。來應王募。女問諸人。此是非人。眾人言。是仙人所生。婬女言。若是人者。能壞之。是語已。即取金盤盛好寶物。語王言。當騎此仙人項來。婬女時求五百車。載五百美女。五百鹿車載種種歡喜丸。皆以眾藥草和之。以彩畫令似雜果。及種種力美酒色味水。服樹皮衣樹間。以象仙人。於仙人菴邊作草庵而住。仙人游行之。諸女皆出迎逆。好華妙香供養仙人仙人大喜。諸女以美言敬辭問訊仙人將入房中坐好床褥。與好淨酒。以為水。與歡喜丸。以為果蓏。食飲飽已。語諸女言。已來初未得此好果好水。諸女言。一心行善故天與。我願此好水好果。仙人問諸女言。汝以何故膚色肥盛。答言。曹食此好果飲此美水。故肥此。女白仙人言。汝何以不在此間住。答曰。亦可住耳。女言。可共澡洗。即亦可之。女手柔軟。觸之心動。便與諸女更互相洗。生。遂成婬事。即失神通。天為大雨七日七夜。令得歡樂飲食。七日以後酒食皆盡。繼以山水木果。其味不美。更索前者。答言已盡。今當共行。去此不遠。可得處。仙人意。隨意。即便共出。去城不遠。女便在道中臥言。我極不能復行。仙人言。汝不能行者。騎我項上。當擔汝去。女先遣信白王。可觀能。王敕嚴駕出而觀之。問言。何由得爾。女白王言。我以方便力故今已仙人所復能。令住城中好供養恭敬之。足吾所欲。拜為大臣。住城少日。身轉羸瘦。念禪定世欲。王問仙人。汝何不樂。身轉羸瘦。仙人答王。我雖得五欲。常自憶念間閑靜諸仙游處。不能得去。王自思惟能強違其志為苦。苦極則死。本以求除旱患。今已得之。當復何緣強奪其志。即發遣之。既山中。精進不久。還得五通。佛告諸比丘。其仙人者。即我身是也。其婬女者。今陀羅是。爾時歡喜丸惑我。我未斷結為之所惑。今復欲以藥歡喜丸惑我。不可得也。以是事故知。軟觸法能動仙人。何況愚夫如是等種種因緣。是名呵觸欲過失如是能呵五欲便除五蓋也。

五蓋部第二

問曰。云何為五。答曰。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睡眠蓋。四悔蓋。五疑蓋
第一貪欲蓋者。謂端坐禪心欲覺妄念相續求之不已。遂致生患。如度論。術婆伽以思王女。心內發尚能身。延及天祠。況生欲毒。熾而不燒。諸善法心若著無由近道。故論偈云。

入道慚愧持缽眾生
云何欲塵 沈沒於五情
已捨五欲樂 棄之而不顧
如何還如愚
諸欲求時苦 時多
失時多熱惱 一切無樂處
諸患如是云何能捨之
得福禪定樂 則不為所欺

第二瞋恚蓋者。瞋是失諸善法根本道之因緣法樂怨家善心之大賊。惡口之府藏。禍患之刀斧。修道時。思惟此人惱我。及惱我親。讚歎我怨。圖度過去未來亦復如是。是為九惱處故生瞋。瞋念心故為蓋。當急棄之無令增長。如度論。提婆那以偈問佛云。

何物殺安隱 何物殺
何物毒之根 吞滅一切

佛說偈答云。

殺瞋即安隱 殺瞋即
瞋為毒之根 瞋滅一切

如是知已慈悲。以忍除滅令心清淨。觀聲假不應起瞋。故度論云。菩薩諸法不生不滅其性皆空。若人瞋恚罵詈。若打若捶。如夢如化。觀聲本無是風聲從緣而有。何須可瞋。故論云。人欲語時。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響出時觸七處起。是名語言。如偈言。

風名優陀那 觸臍而上出
是風七處觸 項及斷齒脣
舌咽及以胸 是中語言
愚人不解此 惑著起瞋癡

優婆塞經云。有智之人。若遇惡罵是念。是罵詈字不一時生。初字生時後字未生。後字已初字復滅。若不一時云何是罵。直是風聲我云何瞋。故度論云。菩薩眾生。雖復百千劫罵詈不生瞋心。若百千劫稱讚亦不歡喜。了知音聲生滅如夢如響
第三睡眠蓋者。謂內心昏憒名之為眠。五情暗蔽放恣支節。委臥垂窳名之為睡。此睡眠蓋能破今世後世實樂。惡法最為不善。何以故。餘蓋情覺可除眠如所覺觸。以不覺可除滅。如度論。菩薩教誡睡眠弟子。說偈云。

汝等勿抱死屍臥 種種不淨假名人
如得病箭入身 諸苦痛集安可眠
人彼縛去殺 災害垂至安可眠
結賊不滅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宿
亦如臨陣白刃間 爾時云何而可眠
眠為大暗所見 日日欺誑奪人明
以眠所見 如是大失安可眠

第四悔蓋者三。口掉者。謂好喜吟詠諍競是非無益戲論世俗言話等。為口掉。二身掉者。謂好喜騎乘馳騁放逸筋力相撲扼腕指掌等。為身掉。三心掉者。心情放蕩縱意攀緣思惟文藝世間才技。諸惡覺觀等。為心掉。掉之為法。破出家心。故論偈云。

汝已剃頭染衣 執持瓦缽行乞
云何樂著戲掉法 放逸縱情失法利

無法利。又失世樂。覺其過已當急棄之。所言悔者。若掉悔則不成蓋。何以故。掉時猶在緣中故。後入定時。方悔前所作。憂惱心。故為蓋。此有二種。一者因掉後生悔。如前所說也。二者大重罪人。常懷畏。毒箭入心。堅不可拔。如論偈云。

應作而作 應作不作
悔惱所燒 後世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復憂
如是安樂 不應常念
二種悔 若應作不作
應作而作 是則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能作
諸惡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第五疑蓋者。謂以疑心故。於諸法不得定心定心無故。於佛法空無所獲。寶山有手能取。復次通疑甚多未必障定。今障定者三種疑。一疑自。二疑師。三疑法。一疑自者。而是念。我等諸根暗鈍罪垢深重其非人乎。作此疑。定慧不發。學法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道。何能教我。是疑慢。即為障定。除之法。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於皮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於佛想。三疑法者。如世人多執本心。於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染心。何以故。如論偈云。

人在岐道 疑惑無所取
諸法實相中 疑亦復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不善法生死涅槃
定實有法 於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師子摶鹿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善法
譬如觀岐道 利好者應逐

問曰。不善法無量無邊。何故但捨五法。答曰。此五法中名雖似陜義該三毒。亦通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是貪毒。第二瞋恚蓋即是瞋毒。第三睡眠蓋疑蓋即是癡毒。其一蓋即是分攝。四分煩惱一中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諸塵勞門。是故能除此五蓋。即能具捨一切不善之法。譬如負債得脫差。如飢餓人得至豐國。如於惡賊之中自免濟安隱行者亦爾除此五蓋心清淨。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煙雲塵霧脩羅手障則不明了。心亦如是。合喻可知。
頌曰。

五欲神識 五蓋
六根苦業 六賊亂心
欲浪逐情飄 愛網隨心織
三毒空 四流漂不息
至今雖改修 斬籌方未極
鸛鴿既無窮 猿攀此焉踣
自非絕欲蓋 何能遠升陟
寶城 共睹能仁

法苑珠林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