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卷第九

   西明寺沙門道世
   輸入者 張曉云
  校對者 陳香君 夏桂蘭
      改稿者 程海燕

送終篇第九七(此四部)

述意部 捨命部
遣送部 生部

述意部第一

四大毒器穢斯充。六賊狂主是境皆著。逆流之期。有循環之勢。至如析毛以利下。則吝而弗為。撤一餐以續餘糧。則惜而不與。淪滯生死。封執有為諸佛為其斂眉。菩薩於茲泣血。竊見俗徒貴勝父母喪亡。多造葬儀廣殺生命。聚集親族供待賓客。茍求現勝不避業因。或畏外譏不修內典。所以父亡於斯重苦。母終偏增湯炭。是以宛轉三界綿歷六道。四趣易歸萬劫難啟。痛慈母之幽靈。愍逆子之酬毒。但亢陽如久必思甘雨之澤。災癘若多。剋待良醫之藥。惟斯考妣既是凡夫。能惡業。罪不滅。苦報難排。若不憑諸勝福。樂果何容得證。庶使臨終發願令入屍陀。葬具資身並修功德。冀濟飛走之飢。得免來之債也。
十二品生死經云。言。死有二品。何等二。一曰無餘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餘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者。謂須陀洹見道跡也。五曰無欺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者。謂一心也。七曰者。謂戒人也。八曰悔者。謂凡夫也。九曰橫死者。謂孤獨苦也。十曰縛著者。謂畜生也。一曰燒灼者。謂地獄也。二曰飢渴者。謂餓鬼也。比丘當曉是。勿為放逸也。
淨度三昧經云。若善惡天墮獄。臨終時各有迎人。病欲時眼自來迎。應天上者。天人天衣伎樂來迎。應方者。尊人為說妙言。若為惡墮地獄者。見兵士刀楯矛戟索圍繞之。所不同。口不能言。各隨所作果報。天無枉濫平直二。隨其所作天網治之。
華嚴經云。人欲終時見中陰相。若行惡業者。見三惡受苦。或閻羅持諸兵仗囚執去。或聞苦聲。若行善者。諸天宮殿伎女莊嚴游戲快樂如是勝事。
法句喻經云。昔在祇桓精舍。為天人說法長者。居在路側財富數。正子。其年十。新為聚妻。未滿七日。夫婦相敬。欲至後園。上春三月看戲園中。一柰樹。高大好華。婦得華無人取與。夫為樹。乃至細枝枝折墮死。居家小奔走兒所。呼天號哭斷絕復穌。聞者莫不傷心。棺斂送還家啼不止。世尊愍傷其愚。往問訊之。長者室家見佛。悲感作禮具陳辛苦。佛語長者止息聽法。無常。不可久保。則有死。罪福相追。此兒三處為其哭泣。懊惱斷絕亦復勝。竟為誰子。何者為親。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如華果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欲 可望入胞影
受形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為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命死復生 罪福則不亡
終始非世 從癡愛長久
自作苦樂 身死不喪

長者意解忘憂。長跪白佛。此兒宿命作何罪釁。盛美之壽而便中夭願解說本所行罪。佛告長者乃往小兒。持弓箭入神樹中戲。邊三人亦在中看。樹上有雀小兒欲射。三人勸言。能中雀世間健兒。小兒意美引弓射之。中雀即死。三人共笑。助之歡喜而各自去。經歷生死數劫之中所在相會受罪。三一人有福今在天上一人生海中為化生龍王一人今日長者身是。小兒者前生天上為天作子。壽終為長者作子。墮樹終即生海中為龍王作子。即以金翅鳥王而取食之。今日三處懊惱洟泣。寧可言也。以其前世助其喜故。此三人受報此。於是世尊即說偈言。

識神三界 不善三處
陰行而默至 所往如響
色欲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佛說偈已。長者意解歡喜。皆得須陀洹道。
四分律爾時世尊利益眾生。王終。說偈云。

一切要歸盡 高者會當墮
生者不死 有命皆無常
眾生有數 一切有為
一切世間 老死
眾生是常法 生生皆歸死
隨其所造業 罪福果報
惡業地獄 善業天上
高行得無漏涅槃

遣送部第三

述曰。生死連環不離俗諦。雖復出家志求道。分段未捨變易未除。仍三界隨俗遷流。至於存亡。皆外。臨終之日置得所。葬送威儀具存下說。且論亡屍。置南北。魂魄不同。今此略述。
禮記禮運曰體魄則降知氣在上。者北首生者南向。
郊特生曰。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故祭求諸陰陽之義。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魂也者鬼之盛。
左傳昭二年子產對趙景子曰。人生死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憑於人以為淫厲。況良霄乎。
淮南子曰。天氣為魂。地氣為魄魄問於魂曰。道何以為體。魂曰。以有形乎。魄曰。有形也。若也有。何而問也。魂曰。吾直所遇之耳。視之無形。聽之聲。謂之幽冥者。所以道。而非道也。問曰。既知魂與魄別。今時俗亡何故以衣喚魂。不云喚魄。答曰。魂是靈。魄是屍。故禮以初亡之時。以己所著之衣。將向屍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將衣喚魂。魂識己衣。尋衣歸魄。若魂歸於魄。則屍口纊動。若魂不歸於魄。則口纊不動。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喚魄。故蕭喪服要記曰。魯哀公葬其父。孔子問曰。寧設魂衣乎。哀公曰。魂衣起伯桃。伯桃荊山之下逢寒死。友人羊角哀往迎其屍。愍魂神之寒。故改作魂衣。吾父生服錦繡。死于衣被。何用衣為。
問曰。何須幡上書其姓名。答曰。幡招魂置其乾地。以魂識其名。尋名闇室。亦投之於魄。或於重室(直龍反)重者重也(徒用反)以重之內。具安祭食。以存亡各別明闇不同故。鬼神闇食。生人明食。故重用籧篨。裹其食具。以安重內。置其坤地也。
西域葬法四。水漂。二焚。三土埋。四施林。五分律云。若燒時安在石上。不得草土上。恐傷蟲故。四分律云。如來輪王人悉火葬。餘人前。四葬者多。五分律云。屍應埋之(此謂王法不許施身。復恐夏燒殺蟲。故令埋之。自難水林亦得也)又四分律五百問事云。如來塔廟及見五眾出家人塚塔。大於己者。皆須展轉依生時年臘而設禮之。若一切白衣出家人塚塔。不簡小皆須敬禮
述曰。既知此。諸道俗等。師僧父母亡柩。外來弔人小於亡者。至其屍所如常設禮。已先執子手默慰吊之。後至大德所。具展哀情。弔而拜之。亦見愚癡白衣。妄行法教。展轉他。不聽父母叔伯親亡靈。口云。我既受戒彼為鬼神。故不合禮。恐破戒故。此不合教。反招無知之罪。伏惟師僧長養我法身。父母叔伯等長養生身。依斯乳哺長大成人。思此恩德昊天報。歷劫酬恩。豈一生能謝。不存敬恩。反起墮慢。繼踵鄙夫。何成子。故世尊極聖。尚自躬扶亡父屍送。況下凡愚輒生怠慢。故涅槃經云。恩者。大悲之本。不恩者。甚於畜生
淨飯王泥洹經云。淨王在舍夷國。病篤將終。思見世尊難陀等。世尊王舍城耆闍崛山中。去此懸遠五十由旬世尊靈鷲山天耳遙聞父思憶聲。即共阿難等乘空而至。以手摩王上。慰勞王已。為王說摩訶波羅本生經。王聞得阿那含果。王捉手捧置心上。佛又說法阿羅漢果無常對至命盡氣絕。忽就後世。至闍維時。佛共難陀在喪頭前肅恭而立。阿難羅雲在喪足後。阿難陀長跪白佛言。願聽我擔伯父棺。羅雲復言。願聽我擔祖王棺。世尊慰言。當來世人皆凶暴。不報父母育養之恩。為是不孝眾生化法故。如來躬欲擔於父之棺。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一切眾山涌沒。上船。爾時一切諸天龍神。皆來赴喪舉聲哭泣。四天王鬼神億百千眾。皆共舉喪。白佛言。當來諸不孝父母者故。以大慈悲親欲身擔父王棺四王白佛言。我等弟子。從法得須陀洹。以是之故。曹宜擔父之棺。佛聽四王擔父王棺。即變為人。一切人民莫不啼泣。世尊手執香鑪。前行詣於墓所。令千羅漢大海渚上取牛頭栴檀種種香木。以焚之。言。苦空無常。猶如幻水月鏡像身歸竟。爾時諸王各持五百瓶乳。以用滅火。火滅之後競共收骨。盛金剛函。即於其上便共塔。懸繒幡蓋供養塔廟。佛告眾會。父王飯是清淨人淨居天
佛母泥洹經云。大愛道比丘尼即是佛姨母。不忍見佛當滅度。欲先滅度。與除饉女五百人(即是比丘尼也。康僧會法鏡經云。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貪飯不知厭足今聖人斷貪除六情飢饉故。號出家尼。為除饉也)以手摩足。繞三匝稽首而去。現神足德。於自座沒。從東方來在虛空中作十八變。八方下亦復如是放大光明以照諸冥。上曜諸天。五百除饉變化俱然泥洹。佛勸理家作五百輿床。麻油香華樟柟梓材。事各五百。真伎正音當以供養一切凡聖睹之莫不哀泣。闍維畢捧舍利所。於是四方百五十應真神足飛來稽首足。至舍利所。千比丘俱皆就坐。佛告阿難。取舍利盛之。以缽著吾手中。阿難如命。告諸比丘。斯聚舍利本是穢身。兇愚急暴。嫉妒陰謀。敗道壞德。今母能拔興丈夫行。獲應真道遷靈卒無。何其健哉。敕令興廟供養
阿含經云。佛告阿難陀羅雲。汝等輿大愛道身。當親自供養爾時提桓四天王等。前白佛言。願勿自勞神。我等自當供養言。止。所以然者。父母生子所益。長養恩重乳哺懷抱。要當報恩不得不報。過去未來諸佛母。先取滅度諸佛皆自供養闍維舍利也。毘沙門天王使諸鬼神往栴檀林取栴檀薪。至曠野之間。佛躬自轝床一腳。阿難輿一腳。飛在虛空。往至間。爾時佛自取栴檀木大愛道身上。言。四人應供養。一者佛。二者辟支佛。三者漏盡阿羅漢。四者轉輪聖王。皆以十善化物故。爾時人民即取舍利。各供養。依雜阿含經愛道姨母。即是難陀親母也。
阿含經云。四部弟子中略取前後者。且列八人。比丘中最初得道者如拘鄰比丘勸化。不失威儀最後得道者如須跋陀羅。臨得道般涅槃比丘尼中最初得道者如大愛道尼。最後得道者如陀羅俱夷國尼。優婆塞中最初得道者如商客男。最後得道者如俱夷那摩羅。優婆夷中最初得道者如難婆女。最後得道者如藍優婆夷

生部第四

八識持。四大離散。迅矣百齡歸磨滅。循環三界運轉靡停。故經曰。有始必終。既則滅。聖教不虛自睹交臂。所以於此緣中略述六門
第一門中臨終時。檢身冷熱驗其善惡知來報。故瑜伽論云。此有情者。非色非心。假為命者小皆同死通漸頓。諸師相傳。造善之人從下冷觸至臍已上。煖氣後盡。即生中。若至面熱氣後盡。即天道。若造惡者與此相違。從上至腰熱後盡者。鬼趣。從腰至膝熱氣盡者。畜生。從膝已下乃至腳盡者。地獄中。無學之人涅槃者。或在心煖。或在頂也。然瑜伽論云。羯羅藍義最初託處。即名肉心如是識於此處最初託。即從此處最後捨。釋云。依瑜伽論由造生上。故從下漸捨至肉心。後方說上捨。由造生下故先從上捨至肉心。後方從下捨也。
俱舍論云。若人正死。於何身分意識斷滅。若一時身死根共意識一時俱滅。若人次第死。此中偈曰。

次第死腳齊 於心意識
人天不生

論中釋曰。若人必往生及人道此等人。次第阿羅漢。此人於心意識斷絕。有餘部說於上。何以故。身根此等處與意識俱滅故。若人正死。此身根如熱。石水漸漸縮滅。於腳等處次第而滅。釋云。俱舍論小乘義。故云身於此等處與意識俱滅。若大乘身根此等處與本識俱滅也。
二受生方法者。依俱舍論云。為行至。應生道處故。起此中陰眾生。由宿業勢力所生眼根。雖最遠處。能見處。於中見父母變異事。若成男。於母即起男人心。若成女。於父即起女人心。倒此起瞋。此中有眾生二起顛倒心故。欲戲往至處。是即樂得屬已。是時不淨已至胎處。即生歡喜。仍託彼生。從此剎那眾生五陰和合實。中有五陰。即滅此方說生。若胎是男依母左脅。面向母背蹲坐。若胎是女。依母右脅向母腹而住。若胎非男非女。隨欲類託生。住亦此。中有男女皆具根故。是故或男或女。託生而住。後時在胎中增長。或作黃門。若託胎卵二生。道理此。眾生欲受濕生愛樂香故至處。此香或淨。或不淨。隨宿業故。若是化生愛樂所故至處。若爾地獄眾生云何所。由顛倒故。此眾生見寒風冷雨惱身。見地獄火猛熾盛可愛。得暖觸故往入彼。復見身為熱光及焰等所炙。苦痛難忍。見寒地獄清涼愛樂冷觸故往入彼。胎卵二父母變異事生愛。濕化二不由託赤白為身故此變。濕生愛著香故。至所處。隨業善惡。所愛之香穢。化生但愛所依之處。地獄雖是苦處。然罪人樂亦得愛處。於中生。何以故。非生故。論云。如往昔造作能感此生。樂見身是此位。眾生亦爾。是故往彼。先舊諸師此說。眾生年三十時。行殺生業網眾生此事時必有伴類。此能感地獄生。後於中陰中。見如昔年三十行網捕時故言位。又見昔伴與昔不差。見地獄時。如昔見江湖諸伴類等相牽共入其中。緣此起變即於中後解昔所造業雖多。必以一業地獄生。或於年十時作此業。或三十時作此業。後於中陰中見身。如昔作業時少老。見地眾生。並己年時。年時既相似。於此眾生起變。即往就彼。此愛故受生。部師此釋。
瑜伽論云。若居薄福者。生下賤家。彼於時及胎時。便聞種種紛亂之聲。及自妄見叢林竹葦蘆荻等中。若福者。貴家。彼於爾時便自聞有寂靜妙可意音聲。及自妄見昇宮殿等可相現。
俱舍論云。若人臨終邪見心。是人以先不善為因邪見為緣故墮地獄。有論師言。一切不善皆是地獄因。此不善之餘生畜生餓鬼中。又法業盛故墮畜生中。如婬慾盛故於鴿雀鴛鴦之中。瞋恚盛故於蚖蝮蛇蠍中。愚癡盛故生豬羊蚌蛤中。憍慢盛故師子虎狼中。掉戲盛故生獼猴中。慳嫉盛故生餓狗中。少分施善餘福。雖生畜生於中微樂。二業雖由為主。然其口業受報者多。如罵人輕躁喻如獼猴即生猴中。若言貪悷如烏。語如狗吠。騃如豬羊。聲如驢鳴。如騞駝。高如象。惡如逸牛。婬如鳥雀。怯如貓狸。諂如狐。如是諸惡隨受報。然由三毒為本。三毒之中貪愛為重。如捉布一頭餘則盡隨。故度論云。若不斷愛則潤生。是故四生皆由愛起。欲生鳥雀中。多貪味故。廁中生。又欲故卵生。貪香味故受濕生。隨其所愛故。起慇業則受化生。若慇重樂行罪業妄見地獄受其化生。若慇重愛福上界化生。故成論云。如樹根不拔其樹猶生。貪拔苦樹常在。
瑜伽論云。云何我愛無間已生故。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二種因。增上力故。從種子。即於是處中有異熟無間生。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必諸根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光。或陰暗夜作善業者。如白衣光。或晴明夜。俱舍論云。此中有具足五根金剛等所不能礙。須彌山金剛中有蝦蟆。於中生。中有細色金剛。不能礙之。天眼者。能見此事。重舉所聞事證。曾聞人說。燒鐵令熟。破之見蟲。
第三壽量長短者。俱舍論云。若不定處於餘處。此道中皆得生。譬如牛於夏時欲事偏多。狗於秋時。熊於冬時。馬於春時。干等欲事無時是時眾生應生牛中。若非夏時則生干中。若應生狗中。非時則生干中。
俱舍小乘四釋不同。說極促時死已即受陰生。二說得住七日。七日滿已。處中不限時節。三說得住四十九日緣未具。死已更受。亦不限時節四說緣。乃至經劫終。第五依瑜伽論云。若未緣極七日住。死而復生。乃至七七日受生。自此已後決緣。此與前四皆不同也。
第四通力遲速者。俱舍論云。此中陰游空而去。人捨命應至無量世界外受生。俄頃即到。二乘通力未出一世界中陰已至無量世界外。縱神力亦不能遮令不往生得住餘道。以業力定故。論業通勝者。據勝凡夫一乘神通婆沙論云。神足勝者。據神通速也。
第五互不同者。依俱舍論云。若道中陰定互見。若人有天眼清淨一道慧類。此人亦得彼生。若報得天眼則不能見。以最細故。薩婆多部云。若同於人道生。同是人道中陰。互得見。此義為定。不能見道中陰。若人修得天眼。此天眼則是類。能見中陰色。若報得天眼則不能見中陰色。中陰色細餘色故。依正量部云。天道中陰能見五道中陰色。人道中陰能見四道。除天道中陰。非其所能見如是次第除前。乃至地獄道中陰。除前四道中陰。非其所見。唯見地道中陰。
六身小者。俱舍論云。身量如六七歲小兒。而識解聰利。若菩薩中陰。如圓滿人。小相。是故雖在中陰正欲胎。而能遍照俱胝剡浮洲。
頌曰。

高堂信逆旅 壞業理常牽
玉匣方委觀 金臺不復延
挽聲隨遙遠 蘿影帶松懸
詎能留十念 唯應逐四緣
幻工作異 變弄作多身
愚俗諍人我 誰復非謂真
謬者疑久固 達者知幻
親疏既無定 何勞非蒼旻

感應緣(略引十六驗)

漢哀帝有女孕未生月兒啼腹中
漢平帝有牧女春死棺殮六日出
漢建安中李妖死四日復生
漢陳留史姁臨死遺囑有徵
漢馮貴人亡死將百歲賊發塚顏如故
漢靈帝時遼西人見中浮棺內人語云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
漢北海營陵道人能令人與已人相
漢武帝時幸李夫人後卒哀帝之帳中
漢時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經十年開塚而婢尚生
洛陽沙門達多發墓死來二年
晉唐遵暴死經夕有靈徵可驗
沙門羅竭存亡皆有靈徵神異難測
沙門慧存亡亦有靈神化難測
沙門慧遠弟子名黃遷存亡有驗
沙門玄景存亡亦有徵祥可驗
居士裴則男暴死而穌說道可驗

漢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有女子田無壹孕未生。月兒啼腹中。及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兒啼聲。母掘養之。
漢平帝元始元年月。朔方廣牧女子趙病春死。棺殮六日。出在棺外。自言死夫。乃曰。年七。汝不當死。太守譚以說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其後王莽篡位。
漢建安中李妖死。四日復生。其具作鬼神。獻帝初平中沙桓氏死。月餘其母聞棺中有聲。發之遂生。
漢陳留考城史姁字威明。年少時當病。臨死謂其母曰。我死當復生。埋我以竹杖柱我瘞上。若杖拔掘我。及死埋之柱其言。七日往視之。杖果拔出。即掘屍出活。走至井上浴已。平復如故。復與鄰人乘船至下邳。賣鋤不售。思欲歸。謂人曰。我方暫歸。人不信之。何有千里暫得歸耶。答曰。宿便還。即不相信。作書得報。以為驗實。其宿便還。果得報書。消息。考城令江夏賈和聞之。姊病在鄉里。欲急知消息。請往省之。路遙三千。再宿報書。知委曲。
漢馮貴人亡死將百歲。盜賊發塚。顏如故。但肉微冷。群賊幸之。致相妒忌。然後事覺。
漢令支縣有孤竹城。古孤竹之國也。靈帝光和元年。遼西人見中有浮棺。欲斫破之。棺人語曰。是伯夷之弟孤竹君也。水壞我棺槨。是以漂流。汝斫何為。人懼不敢斫。因為立廟祠祀。吏民欲發視者。皆無何而死。
漢北海營陵道人。能令人與已人相見。其同郡人婦死已數年。聞而往之曰。願令我一見亡婦。死不恨矣。道人曰。可卿往之。若聞鼓聲。疾出勿留。乃語其之制。於是與婦語悲喜。思情如生。良久音聲。恨不能得住當出戶時。揜閉其衣裾。戶間掣絕而去。至後歲餘。此身亡。室家葬之。開塚見婦棺。蓋下有衣裾。
漢武帝幸李夫人夫人後卒。帝哀思不已。方土少翁言能致其神。乃施帷帳燈燭。帝遙望見美女居帳中。如李夫人之狀。而不得就。乃遙視之。
漢杜嘏家葬。而婢誤不得出。後十餘年開塚附葬。而婢尚生。其始如瞑。有頃漸問之。自謂嘗一再宿耳。初婢埋時。年至五。及開塚後更生五六年。嫁之有子(右此九驗出搜神異記)。
菩提寺西域所立也。在慕義里。沙門達多發墓取塼。一人以送。時太后與漢明帝在林都堂。以為妖異。謂黃門郎徐紇曰。上古以來不。紇曰。昔魏時發塚得霍光女婿范朋友家奴。說漢朝廢立。與史書符合。不足為異也。后令紇問其姓名。死來幾年。何所飲食者答曰。臣姓崔名涵。字子洪博陵安平人。父名暢。母姓魏。家在城西埠財里。時年五。今乃七。在二年。常似醉臥所食也。時復游行。或遇飲食。如似中。不甚辯了。后即遣門下錄事張俊。詣埠財里訪涵父母。果有崔暢其妻魏氏。俊問暢曰。卿有死兒不。暢曰。有息子洪。年五而亡。俊曰。為人所發今日穌活在華林園。主上遣我來相問。暢聞驚怖曰。實此兒。向者謬言。俊還具以實聞啟后。后遣俊送涵向家。暢聞涵至前。起火手刀。魏氏把桃枝拒之。汝不須來。吾非汝父。汝非我子。急手速去。可無殃。涵遂捨去。游於京師衖內。常宿寺門下。汝南王暢黃衣一通。性畏日不仰視天。又畏火及兵刃之屬。常走於路。疲則止。不徐行也。時人猶謂是鬼。雒陽大巿北有奉終里。里之人。多賣送死之具及諸棺槨。涵謂曰。柏棺。勿以桑木為欀。人問其故。涵曰。吾在下見發鬼兵。一鬼稱。是柏棺。應免兵主。吏曰。你雖柏棺桑木為欀。遂不免兵。京師仰聞此。柏木勇貴。人疑賣棺者化涵故發此言(見洛陽寺記錄)。
晉唐遵字保道。上虞人也。晉太元八年暴病而死。經夕得穌。云人呼去至一城府。未進頃見其從叔自城中出。驚問遵。汝何故來。遵答。違離姑姊。並歷年載。欲往問訊本明當發。夜見數人。急呼來此。時可得歸去。而不知還路。從叔云。汝姑喪已二年。汝大姊道文近被錄來。既蒙恩放。仍留看戲。不即還去。積日方歸。家已殯殮。乃入棺中。又搖動棺器。冀望其家覺寤開棺。棺遂至路。落棺車下。其家或欲開之。乃問卜者。卜云不吉。遂不敢開。不復生。今為把沙之役。辛勤極苦。汝宜速去。勿復住此。且汝小姊又已喪亡。今與汝姑共在地獄。日夕憂苦。不知何時可得免脫。汝今還去可語其兒。功德庶得免之。於此示遵歸路。將別又屬遵曰。汝得還生良為殊慶。在世無幾倏如風塵。天堂地獄苦樂報應。吾昔聞其語。今睹其實。汝宜深勤善業務為孝愛法持戒。慎不可犯。一去身入此罪地。幽窮苦酷。自悔何及。勤以在不可忘也。我家親屬。生不信罪福。今並遭塗炭長受楚毒。焦爛傷痛無時暫休。欲求一日改惡為善。當何得耶。悉我所知故以囑汝。勸化家內共加勉勵。言已洟泣。因此而別。遵隨路而歸。俄而至家。家治棺將竟。方營殯殮。遵既附屍。屍尋氣通。移日稍差。勸示親識。並奉大法。初遵姑適南郡徐漢。長姊適江夏樂瑜。其小姊適吳興嚴晚。途路懸遠久斷音息。遵既差。遂至三郡。尋訪姑及小姊。姊子果並喪亡。長姊亦說。兒道文殮後棺動墮車。皆如叔言。既聞遵說道橫死之意。姊追加痛恨。重為製服。
晉雒陽有釋羅竭者。本襄陽人。少出家誦經百萬言。性(右此一驗出祥記)虛玄守戒節。善舉厝美容色。多行頭陀宿山野。晉武帝太康九年。暫至雒陽。時疫疾甚流。咒者皆愈。至晉慧帝元康元年。迺入止婁至山室中坐禪。此室去水既遠。時人為開澗。竭曰。不相勞。乃自起以左腳蹍室西壁。壁陷沒指。既拔足已水從中出。清香濡美。四不絕。來飲者。皆止飢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從化。弟子依國法闍維之。焚燎累日而屍猶坐中。永不灰燼。乃移還室內。後西域人竺定字世。晉咸和中往其國。親自觀視見屍。儼然平坐。亡已三十餘年。定後至京。傳之道俗
慧。本人。方直有戒行。入嵩佛圖蜜為師。晉康帝建元年。至襄陽止羊叔子寺。不受別請。每乞食輒齎繩床自隨。於閑曠之路則施之而坐。時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見繩床。不知慧所在。訊問未息。慧已在床。每語弟子法昭曰。汝過去時折一雞腳。其殃尋至。俄而昭為人所擲。腳遂永疾。後語弟子云。新野一老翁當過。吾欲度之。仍行於畦畔之間。果見一翁將牛耕田。慧從乞牛。翁不與。慧前自捉牛鼻。翁懼其異。遂以施之。慧牽牛咒願七步而反。以牛還翁。翁少日而亡。後征西庾移恭鎮襄陽。既素不奉法。聞慧非常之跡甚嫉之。慧預告弟子曰。吾宿對尋至。誡勸眷屬修福善。爾後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八矣。臨死語眾人云。猶枉刑吾。吾後三日天當暴雨。至期果洪霔。城外深丈。恭眷屬居民等並皆沒死(右此二驗出梁高僧傳)。
慧遠沙門者。江陵沙寺僧也。師慧印禪法。號曰禪師。遠本印蒼頭名黃遷。年十時印每入定。輒見遷先世。乃是其師。故遂度為弟子。常寄江陵巿西楊道產家行般舟勤苦歲餘。因爾遂有感變。或一日之中赴十餘處齋。雖復終日竟夜行道經。而家家悉見黃遷在焉。眾稍敬異之。以為得道。孝建二年自言死期。謂道產曰。明夕吾當於君家過世。至日道產設八關。然燈通夕。初夜中夜。遷猶豫行道。休然不異。四更之後。乃稱疲而臥。顏色稍變。有頃而盡。闔境為設三七齋塔。塔今猶存。後久之。見形寶寺。謂曇珣道人云。明年三日。諸天共相迎也。言已而去。曇珣即於禪房設齋九日。捨身布施。至其日苦氣。自知必終。大延道俗盛設法會。三更中呼問眾僧。有聞不。眾曰。不覺異也。珣曰。中有奏樂聲。靄煙香異。黃遷之契。今期至矣。眾僧始還堂就席。而珣已盡(右此一驗出祥記)。
有一人忘其姓名。與婦同寢。天曉婦起。後夫尋出外。而婦還見其夫。猶在被中眠。須臾奴子外來。云郎求鏡。婦以奴詐。巧指上以示奴。奴云。適從郎處來。於是馳白其夫。大愕便入。夫婦共視被人。高枕安寢。正是其形。了一異。慮是其魂神。不敢驚動。乃共以手徐徐撫床。遂冉冉入席。漸漸消滅。夫婦惋怖此。少時夫得疾。性理乖錯。於是終卒(右一驗出續搜神記)。
有諸生遠學。其父母火夜作。兒至前歎息曰。今我但魂魄耳。非復生人。父母問之。兒曰。此月初病。以今日某時亡。今在琅耶任子成家。明日當殮。來迎父母父母曰。去此千里。雖復願到那得及汝。兒曰。有車乘。去得至耳。父母從之上車。忽若睡頃。比雞鳴已至其所。視其駕乘但魂車木馬。遂主人見臨兒哀。問其疾消息如言(右一驗出搜神記)。
州鄴下釋玄景。姓石氏。滄州人。統解玄微純講大乘。後因臥疾三日。告侍人曰。玄景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又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故。答云。凡夫識想何可檢校。向天眾欲來邀迎耳。爾後異香充戶。共聞之。又曰。吾欲去矣。生世為善知識。遂終於所住。即大業二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云。沈骸中。及歿後遵用前旨。葬于紫陌河深瀅之中。三日往觀。所沈之處。反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兩派。道俗異其雅瑞。傳跡于今(右此一驗出唐高僧傳)。
唐曹州離狐人裴則男。貞觀末年一死。經三日而穌。自云。初死被一人將至所。王衣非常鮮潔。王遣此人將牛耕地。此人訴云。兄弟無人扶侍二親。王即憫之。乃遣使將向南。至第三重門。湯及刀山劍樹。又見數千頭皆被斬布列地上。此頭並口云大飢。當村母。年向七十。其時猶未死。遂湯前然火。觀望訖還至王前。見同村人張成。亦未死。有一人訴成云毀破某屋。王遣使檢之。報云。是實。成曰。成犁不覺。犁破其塚。非故然也。王曰。汝雖非故。終為不謹耳。遂令人杖其腰上七下。有頃王曰。汝更事。放汝早還。王乃使人送去遣。北出踰牆及登牆望見其舍。遂聞哭聲。乃跳下牆。忽起坐。既穌之後。具為鄉曲言之。邑人視張成腰上有七下杖跡跡極青黑。問其毀墓。答云不虛。母尋病。未幾而死(右此一驗出報拾遺)。
唐琅耶之弘。貞觀年中為沁州和川縣令。有女適博陵崔軌。軌於和川會病而卒。卒經數日。其家忽於夜中聞軌語聲。初時傾家驚恐。其後乃以為常。聞語云。軌是女婿。雖不合於妻家立靈。然以無所依。但為置立也。妻從其請。朝夕置不許置肉。唯令下其素食。常勸不聽懈怠。又具說地獄中事云。人一生常不免殺生及不孝。自餘之罪蓋亦小耳。又云。軌雖無罪。然大福助為軌數設齋供。并寫法華金剛般若觀音等經。各三兩部。兼舊功德如獲濟。自茲以後即不復來。王家一依其言寫經設供。軌忽更來愧謝。因云。今即取別。舉家哭而送之。軌有遺腹之子。已年四五歲云。軌此子必有什宦。願善養畜。自此已後不復更來(右此一驗自說)。

法苑珠林卷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