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中阿含1王相應品第六(有十四經,後七經屬第二誦2。)(初一日誦3) 七寶‧相‧四洲,牛糞‧摩竭王, 鞞婆麗陵耆,天使最在後。 (五八)中阿含4王相應品七寶經5第一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便有七寶出世。云何為七?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謂為七。 「若轉輪王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寶出世;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云何為七?念覺支寶、擇法覺6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息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寶,是謂為七。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出於世時,當知有此七覺支寶出於世間。」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寶經第一竟7(一百八十二字8) (五九)中阿含王相應品三十二相經9第二(初一日誦10)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11。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12。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爾時,世尊在於燕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世尊聞已,則於晡時13從燕坐起,往詣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諸比丘:「汝等今日共論何事集坐講堂?」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集坐講堂共論此事:『諸賢!甚奇!甚特!大人成就三十二相,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世尊!我等共論如此事故集坐講堂。」 於是,世尊告曰:「比丘!汝等欲得從如來聞三十二相耶?謂大人所成,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心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時,諸比丘聞已,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說三十二相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大人足安平立14,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下生輪15,輪有千輻,一切具足,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指纖長16,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周正直17,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跟踝後兩邊平滿18,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足兩踝傭19,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毛上向20,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手足網縵21,猶如鴈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手足極妙柔弱軟敷22,猶兜羅華,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肌皮軟細23,塵水不著,是謂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大人一一毛;一一毛者,身一孔一毛24生,色若紺青。如螺右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鹿腨腸25,猶如鹿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陰馬藏26,猶良馬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形圓好,猶如27尼拘類樹28,上下圓相稱,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29手以摩其膝30,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黃金色31,如紫磨金,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身七處滿32;七處滿者,兩手、兩足、兩肩及頸,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其上身大,猶如師子33,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師子頰車34,是謂大人大人之相。 「復次,大人脊背平直35,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兩肩上連,通頸平滿36,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四十齒牙、平齒、不齒、白齒37、通味第一味,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梵音可愛,其聲猶如加羅毘伽38,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廣長舌39;廣長舌者,舌從口出遍覆其面,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承淚處滿40,猶如牛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眼色紺青41,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頂有肉髻42,團圓相稱,髮螺右旋,是謂大人大人之相。復次,大人眉間生毛,潔白右縈43,是謂大人大人之相。 「諸比丘!大人成就此三十二相44,必有二處真諦不虛:若在家者,必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45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若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必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十二相經第二竟46第三(千六百八字47) (六○)中阿含王相應品四洲經48(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 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到已作禮,卻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世人甚少少能於欲有滿足意,少有厭患於欲而命終者。阿難!世人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為甚難得。阿難!世人極甚難得,極甚難得於欲有滿足意,厭患於欲而命終者。阿難!但世間人甚多甚多,於欲無滿足意,不厭患欲而命終也。所以者何?阿難!往昔有王名曰頂生49,作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必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便作是念:我有閻浮洲50,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我欲於宮雨寶七日,積至于膝。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51,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憶曾從古人聞之,西方有洲名瞿陀尼52,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見瞿陀尼洲,到已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瞿陀尼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瞿陀尼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東方有洲名弗婆鞞陀提53,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今欲往見弗婆鞞陀提洲,到已整御。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往弗婆鞞陀提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弗婆鞞陀提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北方有洲名鬱單曰54,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彼雖無我想亦無所受,我今欲往見鬱單曰洲,到已整御。及諸眷屬。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去,及四種軍。 「阿難!彼頂生王遙見平地白,告諸臣曰:『卿等見鬱單曰平地白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彼是鬱單曰人自然粳55米,鬱單曰人常所食者,卿等亦應共食此食。』阿難!彼頂生王復遙見鬱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綵色,在欄楯裏,告諸臣曰:』卿等見鬱單曰洲中,若干種樹,淨妙嚴飾,種種綠色,在欄楯裏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鬱單曰人衣樹56,鬱單曰人取此衣著,卿等亦應取此衣著。』阿難!彼頂生王即時往到住鬱單曰洲。阿難!彼頂生王住已整御鬱單曰洲,乃至無量百千萬歲,及諸眷屬。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鬱單曰洲。我復曾從古人聞之,有天名曰三十三天,我今欲往見三十三天。阿難!彼頂生王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適發心已,即以如意足乘虛而往,及四種軍。向日光去。阿難!彼頂生王遙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等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猶如大雲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晝度樹也。三十三天在此樹下,於復四月,具足五欲,而自娛樂。』 「阿難!彼頂生王復遙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邊猶如大雲,告諸臣曰:『卿等見三十三天中,須彌山王上近於南邊猶如大雲耶?』諸臣對曰:『見也,天王!』王復告曰:『卿等知不?是三十三天正法之堂,三十三天於此堂中,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為天為人,思法思義。』阿難!彼頂生王即到三十三天。彼頂生王到三十三天已,即入法堂,於是,天帝釋便與頂生王半座57令坐。彼頂生王即坐天帝釋半座。於是,頂生王及天帝釋都無差別,光光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58異。 「阿難!彼頂生王而於後時極大久遠,復作是念:我有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我有七寶,千子具足,及於宮中雨寶七日,積至于膝。我亦復有瞿陀尼洲,亦有弗婆鞞陀提洲。亦有鬱單曰洲。我又已見三十三天雲集大會,我已得入諸天法堂。又天帝釋與我半座,我已得坐帝釋半座。我與帝釋都無差別,光光無異,色色無異,形形無異,威儀禮節及其衣服亦無有異,唯眼眴異。我今寧可驅帝釋去,奪取半座,作天人王,由己自在。 「阿難!彼頂生王適發此念,不覺已下在閻浮洲,便失如意足,生極重病。命將終時,諸臣往詣頂生王所白曰:『天王!若有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我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天王!我等當云何答梵志、居士及臣人民?』 「時,頂生王告諸臣曰:『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頂生王得閻浮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七寶,意不滿足而命終。千子具足,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七日雨寶,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瞿陀尼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弗婆鞞陀提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得鬱單曰洲,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五見諸天集會,意不滿足而命終。頂生王具足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意不滿足而命終。若梵志、居士及臣人民,來問卿等:頂生王臨命終時說何等事?卿等應當如是答之。』」 於是,世尊而說頌曰: 「天雨妙珍寶,欲者無厭足; 欲苦無有樂,慧者應當知。 若有得金積59,猶如大雪山; 一一無有足,慧者作是念。 得天妙五欲,不以此五樂; 斷愛不著欲,等正覺弟子。」 於是,世尊告曰:「阿難!昔頂生王60,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阿難!我於爾時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阿難!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61、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得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洲經第三竟62(三千三百五十三字63) (六一)中阿含王相應品牛糞喻經64第四(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頗復有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頗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 彼一比丘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今在安靜處燕坐思惟而作是念:頗復有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頗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耶?」 佛告比丘:「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無有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者。」 於是,世尊以手指爪抄少牛糞,告曰:「比丘!汝今見我以手指爪抄少牛糞耶?」 比丘白曰:「見也,世尊!」 佛復告曰「比丘!如是無有少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也;如是無有少覺、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恒久存也。所以者何?比丘!我憶昔時長夜作福,長作福已,長受樂報。比丘!我在昔時七年行慈,七反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生晃昱天;世成立時,來下生空梵宮殿中,於彼梵中作大梵天。餘處千反,作自在天王;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無量反,作殺利頂生王65。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象,被好乘具,眾寶校飾,白珠珞66覆,于娑賀象王67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馬,被好乘具,眾寶莊飾,金銀珓68珞69,??馬王70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車,四種校飾,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71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大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拘舍和堤72王城為首。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樓,四種寶樓,金、銀、琉璃及水精,正法殿73為首。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御座,四種寶座,金、銀、琉璃及水精,敷以氍氀、毾,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邏74波遮悉多羅那75。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雙衣,初摩衣76、錦衣、繒衣、劫貝衣977、加陵伽波和邏衣。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78萬四千女,身體光澤,皎79潔明淨,美色過人,小不及天,姿容端正,睹者歡悅,眾寶瓔珞嚴飾具足,盡剎利種女,餘族無量。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有八萬四千種食,晝80夜常供,為我故設,欲令我食。 「比丘!彼八萬四千種食中,有一種食,極美淨潔,無量種味,是我常所食。比丘!彼八萬四千女中,有一剎利女,最端正姝好,常奉侍我。比丘!彼八萬四千雙衣中,有一雙衣,或初81摩衣、或錦衣、或繒衣、或劫貝衣、或加陵伽波和邏衣,是我常所著。比丘!彼八萬四千御座中,有一御座,或金、或銀、或琉82璃、或水精,敷以氍??、毾,覆以錦綺羅縠,有襯體被,兩頭安枕,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是我常所臥。比丘!彼八萬四千樓觀中,有一樓觀,或金、或銀、或琉璃、或水精,名正法殿,是我常所住。 「比丘!彼八萬四千大城中,而有一城,極大富樂,多有人民,名拘舍和堤,是我常所居。比丘!彼八萬四千車中,而有一車,莊以眾好、師子、虎豹斑文之皮83,織成雜色,種種莊飾,極利疾,名樂聲車,是我常所載,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馬中,而有一馬,體紺青色,頭像如鳥,名??馬王,是我常所騎,至觀望園觀。比丘!彼八萬四千大象中,而有一象,舉體極白,七支盡正,名于娑賀象王,是我常所乘,至觀望園觀。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業果?為何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為三業報,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有大威神。一者布施,二者調御,三者守護。比丘!汝觀彼一切所有84盡滅,如意足亦失。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曰:「比丘!於意云何?覺、想、行、識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汝應如是學,若有色,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若有覺、想、行、識,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比丘!若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彼便厭色,厭覺、想、行、識;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彼比丘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座85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彼比丘受佛化已,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彼獨住遠離,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如是彼比丘知法已,乃至得阿羅訶。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牛糞喻經第四竟86(千六百三十三字87) (六二)中阿含王相應品頻鞞娑邏88王迎佛經89第五(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眾具,比丘一千悉無著、至真,本皆編髮,往詣王舍城摩竭陀邑。於是,摩竭陀王頻鞞娑邏聞世尊遊摩竭陀國,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一千悉無著、至真,本皆編髮,來此王舍城摩竭陀邑。摩竭陀王頻鞞娑邏聞已,即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與無數眾俱,長一由延,往詣佛所。於是,世尊遙見摩竭陀王頻鞞娑邏來,則便避道,往至善住尼拘類樹王下,敷尼師檀90,結跏趺坐,及比丘眾。 摩竭陀王頻鞞娑邏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煒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見已下車,若諸王剎利以水灑頂,得為人主,整御大地,有五儀式91,一者92劍,二者蓋,三者天93冠,四者珠柄拂,五者嚴飾屣94,一切除卻,及四種軍。步進詣佛,到已作禮,三自稱名姓:「世尊!我是摩竭陀王洗尼95頻鞞娑邏。」如是至三。 於是,世尊告曰:「大王!如是!如是!汝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 於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再三自稱名姓已,為佛作禮,卻坐一面。諸摩 竭陀人或禮佛足,卻坐一面;或問訊佛,卻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卻坐一面;或遙見佛已,默然而坐。 爾時,尊者鬱毘邏迦葉96亦在眾坐,尊者鬱毘羅迦葉是摩竭陀人意之所係,謂大97尊師是無著真人。於是,摩竭陀人悉作是念:沙門瞿曇從鬱毘羅迦葉學梵行耶?為鬱毘羅迦葉從沙門瞿曇學梵行耶? 爾時,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向尊者鬱毘羅迦葉而說頌曰: 「鬱毘見何等?斷火來就此; 迦葉為我說,所由不事火。」 「飲食種種味,為欲故事火; 生中見如此,是故不樂事。」 「迦葉意不樂,飲食種種味; 何不樂天人?迦葉為我說。」 「見寂靜滅盡,無為不欲有, 更無有尊天,是故不事火。 世尊為最勝,世尊不邪思, 了解覺諸法,我受最勝法。」 於是,世尊告曰:「迦葉!汝今當為現如意足,令此眾會咸得信樂。」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即如其像作如意足,便在坐沒,從東方出,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鬱毘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98,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出水;上身出火,下身出水。如是南、西、北方,飛騰虛空,現四種威儀、一行、二住、三坐、四臥。復次,入於火定,尊者鬱毘羅迦葉入火定已,身中便出種種火焰,青、黃、赤、白中水精色,下身出火,上身山水;上身山火,下身出水。 於是,尊者鬱毘羅迦葉現99如意足已,為佛作禮,白曰:「世尊!佛是我師,我是佛弟子,佛具100一切智,我無一切智。」 世尊告曰:「如是,迦葉!如是,迦葉!我有一切智,汝無一切智。」 爾時,尊者鬱毘羅迦葉因自己故,而說頌曰: 「昔無所知時,為解脫事火; 雖老猶生盲,邪不見真際。﹒ 我今見上跡,無上龍所說; 無為盡脫苦,見已生死盡。」 諸摩竭陀人見如此已,便作是念:沙門瞿曇不從鬱毘羅迦葉學梵行,鬱毘羅迦葉從沙門瞿曇學梵行也。 世尊知諸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為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 世尊為彼大王說之,佛已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昇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101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所說正要,世尊即為彼說苦、集102、滅、道:「大王!色生滅,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大王!猶如103大雨時,水上之泡或生或滅。大王!色生滅亦如是,汝當知色生滅。大王!覺、想、行、識生滅,汝當知識生滅。 「大王!若族姓子知色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知覺、想、行、識生滅,便知不復生當來識。大王!若族姓子知色如真,便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大王!若族姓子知覺、想、行、識如真,便不著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色,不計色,不染色,不住色,不樂色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色。大王!若族姓子不著覺、想、行、識,不計識,不染識,不住識,不樂識是我者,便不復更受當來識。大王!此族姓子無量、不可計、無限,得息寂。若捨此五陰已,則不更受陰也。」於是,諸摩竭陀人而作是念:若使色無常,覺、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世尊即知摩竭陀人心之所念,便告比丘:「愚癡凡夫不有所聞,見我是我而著於我,但無我、無我所,空我、空我所,法生則生,法滅則滅,皆由因緣合會生苦。若無因緣,諸苦便滅。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則生諸法。如來見眾生相連續生已,便作是說:有生有死,我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 「若此眾生成就身惡行,口、意惡行,誹謗聖人,邪見成就邪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若此眾生成就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誹謗聖人,正見成就正見業;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昇善處,乃至天上。我知彼如是,然不語彼。此是我為能覺、能語、作教、作起、教起,謂彼彼處受善惡業報。於中或有作是念:此不相應,此不得住,其行如法。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所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便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大王!於意云何?色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於意云何?覺、想、行、識為有常?為無常耶?」 答曰:「無常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者,是苦?非苦耶?」 答曰:「苦、變易也,世尊!」 復問曰:「若無常、苦、變易法者,是多聞聖弟子頗受『是我,是我所,我是彼所』耶?」 答曰:「不也,世尊!」 「大王!是故汝當如是學:若有色,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大王!若有覺、想、行、識,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好、或惡,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非我所,我非彼所,當以慧觀知如真。大王!若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彼便厭色,厭覺、想、行 、識,厭已便無欲,無欲已便得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說此法時,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及八萬天、摩竭陀諸人萬二千無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於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 佛說如是,摩竭陀王洗尼頻鞞娑邏及八萬天、摩竭諸人萬二千及千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第五竟104(二千二百二十字105) 中阿含經卷第十一(七千九百九十六字106) 1宋、元、明三本均無「中阿含」三字。 2「有十四經,後七經屬第二誦」,麗本作「有七經,王相應品本有十四經,分後七經,屬第二誦。」今依據明本更動品序,而將原列於麗本卷十三卷首之「中阿含王相應品第一有七經」十二字刪去,將其七經併屬於此。此處明本僅作「有十四經」。 3「初一日誦」,麗本作「初二日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及高麗國新雕大藏校正別錄卷第十五改作「初一日誦」。頻伽藏作「初二日誦」。 4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5本經敘說世尊告諸比丘:轉輪王出世,則有七寶出於世間;如是如來出世,亦有七覺支寶出於世間。相應部(S. 46. 42. Cakkavatti 轉輪)、 宋‧施護譯佛說輪王七寶經(大一‧八二一上)、雜阿含卷二十七第七三三經(大正‧卷二十七‧七二一經)、增一阿含等法品第七經(大二‧七三一中),參閱長部(D. 17. Maha-Sudassana-Suttanta 大善見王經)。 6宋、元、明三本均無「覺」字。 7明本無「七寶經第一竟」六字。 8宋、元、明三本均無「一百八十二字」六字。 9本經敘說具足三十二相者,在家可為轉輪王,出家則為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名稱流布,周聞十方。並詳述三十二相。長部(D. 30. Lakkhana-Suttanta 三十二相經)。 10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11「七」,宋、元、明三本均作「七寶」二字。 12「樂」,大正本作「藥」。 13晡時:即申時,約午後四時左右。 14足安平立(suppatitthitapada)(巴),即足下平滿相,為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之相。 15足下生輪(pada-talesu cakkani jatani)(巴),即千輻輪相,為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 16足指纖長(dighangulin)(巴),即指纖長相,為兩手、兩足皆纖長端正之相。 17「足周正直」,巴利本作 brahm-ujju-gatta(身體正直如梵天)。 18足跟踝後兩邊平滿(ayatapanhi)(巴),即足跟廣平相,為足踵圓滿廣平之相。 19足兩踝傭(ussankhapada)(巴),即足趺隆起相,為足背高起圓滿之相。 20身毛上向(uddhagga-loma)(巴),又作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髮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紺青柔潤。 21手足網縵(jala-hattha-pada)(巴),即指網縵相,手足一一指間,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 22手足極妙柔弱軟敷(mudu-taluna-hattha-pada)(巴),即手足柔軟相,為手足極其柔軟,猶如細劫波毳之相。 23肌皮軟細(sukhumacchavi)(巴),即皮膚細軟相,指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 24一孔一毛(ekeka-loma)(巴),即孔生一毛相,指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氣。「一孔一毛」,宋、元、明三本均作「一一孔一毛」五字。 25「鹿??腸」,巴利本作 enijangha(??如??鹿),即腨如鹿王相,指股骨如鹿王之纖圓。「??」,宋、元、明、三本均作「腨」。 26陰馬藏(kosohita-vatthaguyha)(巴),即馬陰藏相,指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之相。 27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28身形圓好,猶如尼拘類樹(nigrodha-parimandala)(巴),即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 29「伸」,麗本作「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30身不阿曲;身不曲者,平立伸手以摩其膝(thitako va panihi janukani parimasati parimajjati)(巴),即垂手過膝相。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 31身黃金色(suvanna-vanna)(巴),即金色身相,指佛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之妙金臺。 32身七處滿(sattussada)(巴),即七處隆滿相,指兩手、兩足、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 33上身大,猶如師子(siha-pubbaddhakaya)(巴),即上身如獅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坐臥威容端嚴,一如獅子王。 34師子頰車(siha-hanu)(巴),即獅子頰相,指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35脊背平直:即大直身相,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巴利本作 samava tta-khandha(兩肩平等圓滿)。 36兩肩上連,通頸平滿(citantaramsa)(巴),即肩膊圓滿相,指佛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 37四十齒牙(cattarisa-danta)(巴),即四十齒相,指佛具有四十齒,皆一一齊等,平滿如白雪。平齒(sama-danta)(巴),指佛齒平齊,不齒(avivara-danta)(巴),指佛齒密無間隙。白齒(susukka-datha)(巴),又作四牙白淨相。即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 38梵音(brahmassara)(巴)、聲猶如加羅毘伽(karavika-bhani)(巴),即梵聲相。 39廣長舌(pahuta-jivha)(巴),即廣長舌相。舌廣而長,柔軟細薄,展之則覆而至對於髮際。 40承淚處滿(go-pakhuma)(巴),又作眼睫如牛王相,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 41眼色紺青(abhinila-netta)(巴),即目紺青色相,指佛眼紺青如青蓮華。 42頂有肉髻(unhisa-sisa)(巴),即頂髻相,為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 43眉間生毛,潔白右縈(unna bhamukhantare jata)(巴),即白毫相。雙眉中間生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捲收,以其常放光,故稱毫光,眉間光。 44三十二相:諸經論所載略異,大智度輪卷四(大二五‧九○)作:一者足下安平立相,二者足下二輪相,三者長指相,四者足跟廣平相,五者手足指縵網相,六者手足柔軟相,七者足趺高滿相,八者伊泥延膊相,九者正立手摩膝相,十者陰藏相,十一者身廣長等相,十二者毛上向相,十三者二孔一毛生相,十四者金色相,十五者丈光相,十六者細薄皮相,十七者七處隆滿相,十八者兩腋下隆滿相,十九者上身如師子相,二十者大直身相,二十一者肩圓好相,二十二者四十齒相,二十三者齒齊相,二十四者牙白相,二十五者師子頰相,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二十七者大舌相,二十八者梵聲相,二十九者真青眼相,三十者牛眼睫相,三十一者頂髻相,三十二者白毛相。 45「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謂」二字。 46明本無「三十二相經第二竟」八字。 47宋、元、明三本均無「千六百八字」五字。 48本經敘說世人於欲知足且厭患於欲而命終者少。佛自述前生為頂生王作轉輪王時,統領四洲,更隨其意念而入三十三天法堂,與天帝釋各坐半座,然意猶不足,欲驅帝釋而奪其半座,作天人王,此念適發即墮下界,失如意足神通而命終。此因欲望無窮,不能知足所致。Divy. pp. 210¯226、西晉‧法炬譯佛說頂生王故事經(大一‧八二二中)、北涼‧曇無讖譯文陀竭王經(大一‧八二四上)、增一阿含安般品第七經(大二‧五八三中)。 49「頂生」,巴利本作 Muddhavasitta(灌頂),又作曼陀多,譯為最勝,為印度太古時期之轉輪聖王。 50閻浮洲(Jambu-dipa)(巴),又作南贍部洲,位於須彌山南方之鹹海中。 51如意足:能如己意飛行,又能自在神變境界。 52瞿陀尼(Apara-goyana)(巴),洲名,又作西牛貨,位於須彌山西方之鹹海中。 53弗婆鞞陀提(Pubbavideha)(巴),洲名,又作東勝身,位於須彌山東方之鹹海中。 54鬱單曰(Uttara-kuru)(巴),洲名,又作北俱盧,位於須彌山北方之鹹海中。「曰」,明本作「越」 55「粳」,明本作「粳」。 56衣樹:即指綿樹(kappasika)(巴),又稱劫貝、劫波育。 57「座」,宋、元、明三本均作「坐」。 58眴:視貌。 59「積」,宋、元、明三本均作「」。 60「王」,宋、元、明三本均作「者」。 61「士」,大正本作「土」。 62明本無「四洲經第三竟」六字。 63宋、元、明三本均無「三千三百五十三字」八字。 64本經敘說佛為一比丘說五蘊是無常、苦、變易之法,並以前生為剎利頂生王時所擁有之七寶,今無一存之,乃色無常、苦、變易之法所致譬喻之。相應部(S. 22. 96. Gomayam 牛糞)、雜阿含卷二第四十一經(大正‧卷十‧二六四經)。 65剎利頂生王(Khattiyamuddhavasitta rajan)(巴),即出身剎利種之頂生王。 66「珞」,宋、元、明三本均作「絡」。 67于娑賀象王(Uposathanagaraja)(巴),轉輪聖王之王象名,其毛純白,七處平住,力能飛行,具六牙。 68「銀珓」,宋、元、明三本均作「鏡校」。 69「珞」,明本作「絡」。 70??馬王(Valahaka assaraja)(巴),又作雲馬王。 71樂聲車(Vejayanta-ratha)(巴),又作最勝車。 72拘舍和堤(Kusavati)(巴),為拘夷那竭城之古名。「堤」,宋、元、明三本均作「提」。 73正法殿(Dhammapasada)(巴),殿堂名。 74「邏」,宋、元、明三本均作「羅」。 75加陵伽波和邏波遮悉多羅那(kadalimigapavara-paccattharana)(巴),即最好的羚鹿﹝毛皮製成﹞的毛氈。 76初摩衣(khoma-pilotika)(巴),即亞麻衣。「初」,元、明二本均作「芻」。 77劫貝衣(kappasika)(巴),即以劫貝樹絮織成之綿衣。 78大正本無「八」字。 79「皎」,宋、元、二本均作「皦」。 80「晝」,大正本作「盡」。 81「初」,元本作「蒭」,明本作「芻」。 82「琉」,宋、元、明三本均作「琉」。 83「皮」,宋、元、明三本均作「毛」。 84「有」,宋、元、明三本均作「行」。 8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卷十二第六十三經鞞婆陵耆經「即從座起」改作「座」。 86明本無「牛糞喻經第四竟」七字。 87宋、元、明三本均無「千六百三十三字」七字。 88頻鞞娑邏(Bimbisara)(巴),人名,摩竭陀國王,即位後十六年,受佛陀教化,終生成為佛陀之護法。 89本經敘說摩竭國頻鞞娑邏王聞佛聲名,往詣佛所。見佛身旁有極受人崇敬之鬱毘邏迦葉在座,遂疑二人何者為師?佛知王意,乃請迦葉說明歸佛因緣,王及隨行眾人始知佛之威德如此。佛並為王說五蘊之生滅無常法。王聞法後,即生法眼淨,歸依佛而成為優婆塞。四分律卷三十三(大二十二‧七九四中)、劉宋‧法賢譯佛說頻毘沙羅王經(大一‧八二五上)、十誦律卷二十四(大二十三‧一七四中)、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卷二‧十九經頻婆娑羅王請佛緣(大四‧二一二中)、五分律卷十六(大二十二‧一○八)、雜阿含卷三十八第一○六二經(大正‧卷三十八‧一○七四經)、別譯雜阿含卷一第十三經(大二‧三七七上),參閱律藏‧大品(Mv. 1. 22.) 90「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91五儀式:於增一阿含地主品第一經中稱作「五飾」。於雜阿含卷四十第一一○三經(大正‧卷四十‧一一一五經),亦稱作「五飾」。中阿含卷五十九第二一三經法莊嚴經作「五儀飾」。 92宋、元、明三本均無「者」字。 93「天」字之上,宋、元、明三本均有一「日」字。 94「屣」,宋、元、明三本均作「履」。 95洗尼(Seniya)(巴),譯為勝軍、有軍,為頻鞞娑羅王之名。 96鬱毘邏迦葉(Uruvelakassapa)(巴),佛上座弟子中有多人同名迦葉。今指鬱毘羅村之迦葉。本為外道之上師,後歸依佛陀出家。 97「大」,宋、元、明三本均作「天」。 98「焰」,宋、元、明三本均作「」。 99「現」,麗本作「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現」。 100「佛」字之下,麗本無「具」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01「蓋」,麗本作「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蓋」。 102「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103宋、元、明三本均無「如」字。 104明本無「頻鞞娑邏王迎佛經第五竟」十一字。 105宋、元、明三本均無「二千二百二十字」七字。 106宋、元、明三本均無「七千九百九十六字」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