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名義集

姑蘇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
輸入者 劉映霞

翻譯者。謂翻梵天之語。轉成漢地之言。音雖似別。義則大同。宋僧傳云。
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右不同耳。譯之言易也。謂以所有。易其所無。故以此
方之經。而顯彼土之法。周禮掌四方之語。各有其官東方曰寄方曰象。西方狄
鞮。北方曰譯。今通西言而云譯者。蓋漢世多事北方。而譯官兼善西語。故摩騰
始至。而譯四二章。因稱譯也。言名義者。能信曰名。所以為義。能詮之名。
梵音別。自漢至隋。皆指西域以為胡國。唐有彥琮法師。獨分胡梵。蔥嶺已西。
並屬梵種。鐵門之左。皆曰胡鄉。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為人祖。宣
機音。故西域記云。詳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則。四七言。寓物合成。隨
事轉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廣。因地隨人微有改變。語其大較。未異本源。而中
印度。特為詳正。辭調和雅。與天音同。氣韻清亮。為人軌則。
或問。玄奘三藏義淨法師。西游國。東譯華言。指其古翻。證曰舊訛。豈
初地龍樹梵音而不親。(如以耆闍名鷲。掘名頭。奘云訛也。今云姞栗羅矩
吒。)三賢什譯秦言而未正(什譯羅睺羅為障。奘譯怙羅為執日。)既皆
妣繆。安得感通。澤及古今福資幽顯。今試釋曰。秦楚之國。筆聿名殊。殷夏之
時。質體別。況其五印度別千載日遙。時移俗化。言變名適。遂致梁唐之親傳。
乃殊秦晉之舊譯。敬能曉意。何必封言。設答雖殊。魚安別。法雲無知
三衣濫服。後學聖教。殊昧梵言由是思義思有見隨錄。但論文散。疏記義廣。
前後添削。時將二紀。編成七卷六四篇。十號三身。居然列目。四洲七趣。燦
爾在掌。免檢閱之勞。資誠證之美。但媿義天彌廣。管見奚周。教海幽深。蠡測
焉盡。其諸鈌疑。傾俟博達者也。宋紹興三年。歲次癸亥。仲秋晦日。居
彌陀院。扶病云爾。

十種通第一 諸佛別名第二
通別三身第三 釋尊別名第四
三乘通號第五 菩薩別名第六
度五比丘第七 十大弟子第八
總諸聲聞第九 宗釋論主第十
翻譯主第七眾弟子
僧伽眾名第

十種通第一

福田論敘三福曰。功成妙智道登圓覺佛也。玄理幽微。正教精誠法也。禁
威儀出俗僧也。皆是四生導首。六趣舟航。故為寶。無機子問曰。如涅
磐云。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則應立教舉法為初。何緣垂訓佛居先耶。釋曰。人
能統道。非道弘人。能演之功。自濕之力。猶若伏藏藉人指出。故初稱
佛。然後示法。有無德。亦有無量名。故今此集。先列十號。言十號者。一
倣同先跡號。二堪為福田號。三遍知法界號。四果顯因德號五妙菩提號。
六達偽通真號。七攝化道號。八應機授法號。九覺悟歸真號。二界獨尊號。
梵語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闥竭。後秦翻為如來金剛經云。所從來。亦
所去。故名如來。此經法身釋。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經
報身秋。成實論云。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此我應身釋。
阿羅訶。秦云應供大論云。一切眾生供養。亦翻殺賊。又翻不生
觀經疏云。天竺名相近。阿羅訶應供阿羅漢無生阿盧漢翻殺賊。
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遍知大論云。是言遍知一切法。什
師言。遍覺也。差故言正。智不周故言生死梵故言覺。宗云。此
之三號。即召三德。今就所觀義當三諦遍知般若真諦也。應供解脫俗諦
也。如來法身中諦也。故維摩云。阿難若我廣說三句義。汝以劫不能盡受。
鞞侈羅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大論云。宿命天眼漏中為三明三乘雖得
三明。明不滿足。佛悉滿足。是為異也。
伽陀。秦言好去。大論云。種種諸深三蜇無量智慧中去。或名伽度。此
逝。菩薩地持經云。第一上升。永不復還。故名逝。
路伽憊。大論云。是名知世間。知二種世間。一眾生。二非眾生。及如實相。
知世間果。世間因。出世間滅。出世間道經云。知世間眾生界一切種煩惱
清淨。名世間解
阿耨多羅。秦云無上大論云。如諸法中涅磐無上眾生中佛亦無上
經云。丈夫無上士大經云。有所斷者名有上士所斷者名無上士
富樓沙曇藐娑羅提。秦云可化丈夫調御師大論云。大慈大智故。有時
軟美語。有時苦切語。有時雜語。令不失道。若言女人調御師。為不重。
丈夫一切都攝。
提婆舍喃。此云天人教師。大論云。佛示導應作。是不應作。是
善。是不善。是人隨教行。又云。度餘眾生者少。度天人眾生者多。
佛陀大論云。秦言知者。知過去未來現在眾生眾生數。有常無常一切
法。菩提樹覺知。中佛陀。後漢郊祀志云。漢言覺也。覺三義。一者自
覺。悟性真常。了惑虛亡。二者覺他。運無緣慈有情界。三者覺行圓滿。窮原
極底。行滿圓故。華嚴云。一切諸法無生。亦無滅。奇哉導師自覺能覺
他。肇師云。生死長寢莫能自覺自覺覺彼者。其佛也。妙樂記云。此云知者
覺者。對迷名知。對愚說覺。佛地論云。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所知障
一切法一切種相。能正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梵覺。蓮華開。故名
為佛。
路迦那也。大論云。翻世尊。成論云。具上九號。為物欽重。故世尊天上
人間所共尊故。此十號故義。若總略釋。虛妄如來。良福田應供知法
遍知三明明行足不還來名逝。知眾國王世間解與等名無
上士。調心名調御丈夫。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知三聚名佛。具茲十德。名世間
尊。涅磐疏云。阿含及成論。合無上士調御丈夫為一號。故至世尊十數方滿。
涅磐及大論。開無上士與調丈夫為兩叼。而輔行云。大論無上調御丈夫。以
一句。此文誤也。學者詳之。
婆伽婆應法師云。薄伽梵總眾。至尚之名也。大論云。一名德。二名巧
分別諸法。三名有名聲有得名聲如佛者。四能破怒癡。新云薄伽梵。名具
六義佛地論曰。薄伽梵聲。依六義轉。一自在。二熾盛。三端嚴。四稱。五
吉祥。六貴。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我吉祥貴。如是六德圓滿。是
故彰名薄伽梵。其義云何。謂如來永不繫屬煩惱。故具自在義。猛燄所燒
煉故。具熾盛義。妙三等所莊飾故。具端嚴義。一切殊勝功德圓滿
不知故具稱義。一切世間親近供養稱讚故。具吉祥義。具一切德。常起方便
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無懈廢故。具貴義。唐奘法師五種不翻。一秘密故不翻。
陀羅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六義故。三此無故不翻。如閻浮樹。四順
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實可翻之。但摩騰已來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
智慧輕淺。令人生故不翻。

諸佛別名第二

仰則真法儲立俗號。名雖各異。義亦互通。故法苑云。釋迦能仁。豈有
一佛能仁也。阿彌陀無量壽。豈一佛壽也。但以逗機設化。隨世建立
名。則功能雖殊。顯義。用力用齊等。方知三世無量之名。具顯旨無量之德也。
釋迦文淨名疏云。天竺語釋加為能。文為儒。義名能儒。大論云。釋迦文
佛。先世瓦師大光明。爾時釋迦文弟子舍利弗目伽連阿難。佛與
弟子俱到瓦師宿。爾時瓦師布施草座燈晨蜜漿。便發願言。我於當來
佛如今名。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優進戒經云。我於釋迦。最初發心。於迦葉
佛。滿三僧祇須知三祇正滿。在於觀。今言迦葉百劫入。大論云。初阿倍祇
不自知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心雖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稱
佛。三阿僧祇中。了知佛。口發言。無所畏難。我於來世。當得作佛。從過
釋迦文佛。到刺那尸棄佛。為初阿僧祇。是中菩薩。永離女人身。從刺那尸棄
佛。至燃燈佛。為二阿僧祇是時菩薩。七枝青蓮華供養燃燈佛。敷鹿皮衣。布
髮掩泥。便授其記。汝作佛。名釋迦牟尼。從燃燈佛。至毘婆尸。為三僧祇
三僧祇。種三十二相業。
尸棄。名出俱舍大論。則名刺那尸棄。此云髻。亦云頂。吾佛世尊
僧祇滿時。值此佛。與七佛中第二尸棄。隔二僧祇先達謂同。故今辯異。
洹竭或云和竭羅。此云燃燈。大論云。太子生時。一切身邊。光如燈故。
故云燃燈。以至成佛。亦名燃燈。鐙字說文從金。徐鉉云。錠中置燭故謂之燈。
聲類云。有足曰錠。無足曰燈。故瑞應經。翻為錠光。摭華云。錠音定。燈屬也。
古來翻譯。迴文不同。或云燃燈。或云錠光。語異義同。故須從金。釋尊修行
儒童時。二僧祇滿。遇燃燈佛。得受記莂。
毘婆尸。亦名維衛。此支觀。俱舍云。三數劫滿。逆次逢觀。燃燈。
寶髻佛。初釋迦牟尼。此同釋尊於騰觀佛種相好。故毘婆尸七佛首。以讚弗
精進力故。超九大劫故至于今。過九一大劫也。
尸棄。亦名式棄。大論翻火依。名經。過三千劫。
毘舍浮。翻遍一切自在藥王藥上經云。莊嚴劫最後一佛
俱留孫。此云所應斷。又翻作用莊嚴賢劫第九減。六歲。出成佛道。為
千佛首。
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大論牟尼。秦言金仙人。四歲時出現
浮。
迦葉波。此云飲光歲時出成正覺。至百歲時。釋迦牟尼。居兜率天
四種世。故大論云。一者觀時。人壽百歲時到地。諸國常在中國
生故。三觀種姓剎利種姓。勢力大。婆羅門種。智慧大。隨時所貴。佛於中生。
四觀處。何等母人。能懷那羅延菩薩。亦能自護淨戒如是觀竟。唯中國
毘羅婆。淨飲王垢能懷菩薩如是思惟已。於兜率天。下失正慧於母胎。
彌勒西域記云。梅哩麗耶。唐云慈氏。即姓也。舊彌勒。訛也。什曰姓也。
阿逸多字也。南天竺婆羅門子。淨名疏云。有言從姓立名。今謂非姓恐是名也。
何者。彌勒此翻慈氏。過 去為王名曇摩流支。慈育國人。自爾至今。常名慈氏
阿逸多。此云能勝。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親正文。未可定執。觀下生經
云。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
休蘭羅。漢言大寶。即寶佛。出薩雲分陀利經。
弗沙。正名富沙。清涼云。亦云勃沙。此云盛。明達勝義故也。亦底沙
亦云提舍。此翻明。又云度。說法人也。什師解弗沙菩薩云。二十八宿中鬼
星名也。生時相應鬼宿。因以為名。或名沸星。或名孛星
夷亙羅。清淨平等覺經。翻饒王。無量壽經。翻自在王
曇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無量壽因時名阿彌陀清淨平等覺經。翻無量
清淨佛。無量壽經。翻無量壽佛稱讚淨土經云。其中世尊。名無量壽無量光。
阿閡。淨名經云。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疏云阿之言無。閡之言動。
那伽羅。此云積。以無漏根道等法寶集故。積。問若爾一
切佛皆應號積。答但此佛即以此寶為名。
至。此翻啼泣。又名盧遮亦名魯支。此翻愛樂
鞞恕婆附。大論云。秦言一切勝。
耶。晉言天人王。佛授調達作佛之號。
須扇多。亦云須扇頭。此云甚淨。弟子未熟。便涅磐。留化佛一劫

通別三身第三(別標釋迦通貫諸佛

萬彙沈迷居三道流轉十力超悟三身圓通。由是三諦一境。合名法身
此彰一性也。一智一心合名報身。三脫一體合名應身。此顯二修也。以斯定慧
嚴。致合法身圓顯境智冥合。應秀現形。三身明矣。
毘盧遮那。輔行曰。此云遍一切處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
處。唯識論云。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
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自性亦名法身光明玄云。
法名可軌。諸佛軌之。而得成佛。故經言。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摩訶衍論云。剋
法身真實體。湛湛絕慮。寂寂名斷。能為色相所依止。今問。寂寂名斷安
法身。答法實無名。為機詮辯。召寂寂體。強法身。問湛湛之體。當同太虛
答凡所有相皆是非相。覺五音如谷響。知實聲。如夢形。見皆非色。空
不二中道昭然。不可無謂空斷絕。
盧舍賢首網疏云。梵本盧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義。一內以智光
真法界。此約自受用義。二外以身光。照應大機。此約受用義覺。雜編
盧舍那。寶梁經翻為淨滿。以諸惡都盡故云淨。眾德悉圓故云滿。此多從
報得名。或翻光明遍。此多從受用報為目。若論色心淨滿。身智俱有
明。則二名並通受用也。唯識論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身。謂諸
如來數劫。修習無量福德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又極圓淨常遍色身。相
湛然未來際。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二受用身。由平等示現功德身。
居純淨土。為住菩薩。現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合此二身。名曰報身摩訶衍云。所言報身者。具妙因極樂果。自然自在
安樂遠離苦相。故為報。
釋迦牟尼。摭華云能仁寂默寂默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磐。非智兼過立
此嘉稱。發軫云。本起經。翻釋迦能仁本行經。譯牟尼寂默能全是姓。寂
默是字。姓從慈悲利物。字取智慧冥理。以利物故。不住涅磐。以冥理故不住生
死。長水云。寂者現相無相。默者示無說。此則即真之應也。能全是姓者。長
阿含云。昔有輪王姓甘蔗氏。聽次妃之讚。擯四太子。至雪山自立城居。以德
歸人。不數年間。鬱為強國。父王悔憶。遣使往召。四子辭過不還。父三歎。
我子釋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樹林。又號釋迦。毀於林立國。即以林為姓。此
釋迦翻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經云。又諸釋種立性。憍慢多言。及見太子。
悉皆然。王云宜字牟尼稱讚淨土經釋迦寂靜。又釋迦牟尼。翻沃焦。如
華嚴名字品。及十住婆沙所列。大海有石。其名焦。萬流沃之。到石皆竭。所
大海水不增長眾生流轉猶如焦石。五欲沃之而無厭足佛能度故此為名。
釋迦牟尼應身也。摩訶衍云。所言應者隨順根機而不相違隨時隨處胡趣出現
安樂相故為 。而此應身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五華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故召釋迦牟尼。名千百億化身也。唯識論云。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
無量隨類化身。居穢土。為未來登地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
法。若就應身。開郵變化。則成四身。以現同始終名應。無而欻名化。然此三
身之法。或執即義名失三身。或執離義相一體。今約三義。通而辯之。一者體
用。與體冥。能起大用。自報上冥法性體名身。他報下赴機緣用名應身。故
光明云。佛真法身。猶如虛空。應物現形。中月。而觀世音普門示現。令無
涯人獲乎冥顯兩種利益二身也。二者權實。權名權暫。實謂實錄。以施權
故。從勝起劣。三佛離明。以顯實故從劣起勝。祇是一身故曰。吾今此身即是
身。又云。微妙淨法身具相三二。是知順機則三身。就應乃實一佛也。
三者事理觀經疏云。本無無壽。亦無於量。隨順世間。而論三身。是則仰
至理。本實無形。俯隨物機。跡垂化事。猶明鏡也。像體本虛。若水月焉影元
非實。茍於跡事。而起封執。則同癡猴墮井而死。學出世法。宜誡之哉。

釋尊姓字第四

世本云。言姓即在上。言氏即在下。西域記云。姓者所以繫統百世使不別也。
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也。族姓殊者。四流焉。婆羅門淨行也。守道居貞潔
春操。二剎帝利種也。奕世君臨仁恕為志。三吠奢商賈也。留適有無逐利近。
四戎陀羅農人也。肆力疇壟。勤身稼穡。度論云。隨時所。生其中。釋迦
剛強之世。托種以振威。迦葉順之時居淨行以標德。故佛諸文姓有六種。
瞿曇二甘蔗。三日種四釋迦。五舍夷。六殺利。今具釋之。
瞿曇。或憍曇彌。或俱譚。西域記云。喬答摩。舊云瞿曇。訛略也。古翻苦
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曇星名。從星立稱。至于後代。改姓釋成云釋迦
望也。句曰。瞿曇此云純淑。應法師翻為地最勝。謂除天外人類中此族最勝
十二游經明。阿僧祇時。大茅草王。捨位付臣。師婆羅門。遂共姓。名小瞿
曇。仁賢劫初。識神託生。立瞿曇姓。故知瞿曇。錠從過去近自民主。二姓某
蔗者菩薩本行經云。大茅草得成王仙壽命極長。老不能行。時諸弟子。出求
飲食。以籠盛仙。懸樹枝上。獵師遙見。謂鳥便射。滴血于地。生二甘蔗。日炙
開剖。一出童男一出童女相師立男名生。即灌其頂。名某蔗王。女名善賢
第一妃。三姓日種者。本行經云。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種四姓釋迦。具
三身篇。
舍夷句云。舍夷者貴姓也。此名訛略。正云奢夷耆耶。本行經云。以住
釋迦大樹蓊鬱枝條之林。是故為奢夷耆耶。此以其處而立於姓。故國名舍夷
剎帝利。肇曰種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轉食自然粳米。後人情熾
偽各有封殖。遂立處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為名。為其自在
暴快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義一言忍辱。二言能嗔。言此人有
熱。能大嗔恚。忍受苦痛。剛強伏。因以為姓。
薩婆悉達。唐言頓吉。太子生時。諸吉祥瑞。悉皆具故大論翻為成利。西域
記云。薩婆曷刺他悉陀。唐言一切義成。舊云悉達。訛也。此乃世尊小字耳。
摩納縛迦。或號摩那婆瑞應翻為儒童本行翻為雲童。又云善慧。又翻年
淨行。燃燈佛時為菩薩號。今問瑞應明昔為摩納獻燃燈華。諸文引此證二僧祇
何故妙玄通行因耶。答經中既云不起法忍三藏惑故。法忍故證通
教。而諸文中證二僧祇者。以瑞應三藏故。淨名疏云義以初祗為伏。二三祇為
順。百劫無生。三四心寂滅故。諸文中證二僧祇。發軫問若通別圓妙玄何
故判為通教。答非但通二亦通三藏。隨所說。淺深不一往瑞應多屬通義。以
得忍故。異前三藏。不就不思議相。異後別圓。況復若判屬通必兼後二。又
云。餘經說遇燃燈是八地。正是通教辟支佛地。

三乘通號篇第五

佛教詮理。化轉物心。超越凡倫。升入聖域。其或苦一厭了。斷集永息潤
生。證滅高契無為修道自度。此聲聞乘也。其或無明是妄始。知諸行
幻原斷二因牽連。滅五果纏縛。此緣覺乘也。其或等觀一了普濟萌。秉四
弘之誓心。運六度梵行。此菩薩乘也。語其渡河。雖象馬兔之有殊。論乎出宅。
實羊鹿牛之無別矣。
菩薩。肇曰。正音云菩薩薩埵菩提波道名也。薩埵秦方眾生。有
入佛道。名菩提薩埵。無正名譯也。安師云垂士始士溪釋云。心初開故。始發
心礦。淨名疏云。古本翻為高。既異翻不定。須留梵音。但諸師翻譯不同。今依
大論釋。菩提佛道薩埵名成眾生天台解云。諸佛道。成就眾生故。名菩
薩埵。又菩提自行薩埵他。自修佛道。又他故。賢首云。菩提此謂
之覺薩埵此曰眾生。以智上注菩提。用悲下救眾生
鳩摩羅伽。或云鳩摩羅馱。或名究磨浮多。此云童真。亦云毫童。亦云童
子。熏聞云。內證真常無取著。如世童子無染愛即法王子之號也。大論曰。
復次又如王子名鳩摩羅伽法王菩薩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
任為佛。如文珠師利十力四無所畏等人事故。住鳩摩羅伽地佛地論云。
世尊正法所生。紹繼佛身不斷絕故。名法王子觀經疏云。以法化人。名
法王子。什注淨名云。妙德法身遊方。莫知其所生。又來補佛處。故法王子
刑溪問曰。經稱文珠法王子。其諸菩薩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義。一於王
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菩薩眾首。
辟支迦羅孤山云。此翻緣覺二緣。而悟道故。亦翻獨覺佛世
師自悟故。今楞嚴。云復有無辟支者。將非方。佛之士。大權引實。鴯
為此會呼。雲川云。或知此眾當獲大益。威神攝至。不亦可呼。獨覺麟喻者。
名出俱舍為犀角。出大集經。栴李云。獨覺十二因緣。亦可緣覺
但約有利鈍。值不值佛之殊。分類也。
畢勒支底邊。此云各各行。音義云。獨覺其義也。義鈔中問。獨覺
有戒耶。解云。亦得雖佛世。緣於別等得脫。亦得別解脫也。若爾此戒佛世
有。既佛世云何有戒。答別解脫有二。一在家諸戒。二出別解脫。又
善見云。五戒十戒一切時有。乃至出世辟支輪王等。亦有教受。妙玄云。
今明三藏三乘別眾不得別有菩薩緣覺之戒。
須陀洹金剛疏云。此翻流。又曰逆流。斷三地者。約逆而言。即四流中
見流也。證者。約流而說。即入八聖道之流也。今經云。流。又
云不入色聲香等。不亦二義乎。四教義修習無漏。刊正釋云。初真理故。
斯陀含。此云一往來。金剛疏云。是人從此死。一往天上人間。得盡
眾苦大論云。彌。忌名。一彌佝來。是名來。四教義翻云薄。前
斷我。其所未斷少故。名薄。
阿那含。此不來。金剛疏云。是人欲界中死。無色界。於彼漏盡。不復
來生大論我名阿那伽彌阿那名不。彌名來。四教義翻云不還
阿羅漢大論云。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賊破。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
故應一切世間諸天供養。又阿名不。羅漢名生。彼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
法華疏云。阿經云應真瑞應人。悉是無生。釋羅漢也。或言無翻。名含
三義。無明糠脫。後世田中。不受生死果報。故云不生九十八使煩惱盡。故名
殺賊。具智斷功德。堪為人天福田。故言應供。含此三義。故存梵名。
摩訶那伽大論云。那伽或名龍。或名象。是五千阿羅漢。諸羅漢中最力。
以是故言如龍如象。水地中力最大。陸力大。中阿含經。佛告鄔陀夷。
沙門等從人至天。不以口意害我。說彼是龍象淨名疏云。羅漢若得超越
摩訶那伽調柔軟三乘事定。齊此為極。記云。如涅磐歎德云中之龍也。
阿離野。此翻聖者。亦云者。也氏傳云。於事不通謂之聖。孔子對旬
哀公云。所謂聖人者。智通道。應不窮。測物之情性者也。商太宰嚭問孔子
曰。夫子聖者歟。曰丘博識強記非聖人也。三王聖者歟。曰三善用智勇。
所知五帝聖者歟。曰五帝作仁信。非丘所知。三丘聖者歟。曰三丘善用
時政。非丘所知。太宰太駭曰。然則孰為聖人乎。夫子有間動容而對曰。西
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能名焉。

菩薩別名篇第六

文殊師利。此云妙德大經云。見佛性。猶如妙德等。淨名疏云。若旨
性。即三德。不縱不橫。故名妙德無行經名滿殊尸師利。或翻妙首。觀察
昧經。并淨法門經名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名濡首無量微密經名敬首。
西域記云。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首楞嚴經說。是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佛。號
種上尊王佛。央掘經說。是現在北方常喜世界觀喜藏摩尼寶積佛。慈恩上生經
疏引經云。未來成佛名曰普現。
邲輸陀。或三曼陀。此云普賢華云。我行要當勝菩薩寶藏言。
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句云。今明。伏道之頂其因周遍曰普。斷道
後鄰地極聖曰賢。栴李云。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請觀音經疏云。
賢首等覺眾賢位極故。佛聖首極故。觀經大論。並翻遍吉圓覺略疏云一
體。體性屆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
三約位。不周曰普。調柔順曰賢。表於理行。清涼國師。制華嚴三聖
融觀中。先明二對三對表法。一普賢即所信如來藏理趣般若云。一切眾生皆如
來 。普賢菩薩體遍故。初會如來藏身三昧故也)語殊即能信(佛
名經說。一切諸佛皆因文殊發心故。善財始見。發心故)二普賢表所起萬行
經文。皆云普賢行故)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先得善知識。聞菩薩
行入解脫門。皆文殊力也)三普賢表證纏法(經云。身相虛空故。善財
其身故。善財之。智波羅蜜者。依體起用故也)文殊表能大智(本所事
名不勸智故。常為諸佛母故。再見文殊方見普賢者。顯其有方證理故。故古
德名後文殊為智照無二相也)然此二聖各相融攝。謂依體起行。行能顯理。故三
普賢而是一體。信解。信是無明。解信解邪見信解正。方本源
成其極智。極智返照。不異初心。故三文殊亦是一體。又二聖亦互相融。二心
二。沒同果海即是毘盧遮那。是為三聖。故此菩薩常為一對。
阿那婆婁吉氏輸。句名婆婁吉低稅。別行玄。此云面世半腎所圓融有無
暢。照窮正性。察其本末。故稱同也。世音者。是所觀之也。萬象流動。隔別不
同。類音殊唱。俱蒙離苦菩薩弘慈一時普救。皆令解脫故曰觀世音應法師云。
盧吉低婆羅。此云觀世自在雪山已來本云娑婆羅。則譯為音。無量
平等覺經。名盧鴿樓亙。此云光世音西域記云。縛盧枳多濕伐羅。唐言
觀自在。全宮聲。梵語上。分大散音即縛盧枳多。譯曰觀。濕伐羅。譯自
在。舊譯光世音。或自在。皆訛謬也。唐奘三藏云。觀有。空不住
空。聞名不惑於名。見相不沒於相。不能動。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可謂
無礙智慧也。
摩訶那缽。此云大勢至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魔宮殿。
故名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
大勢至
維摩羅詰。什曰。秦言淨名。垂裕記云。淨即身。名即應身。睦即所證之
理。應好所現之身。生曰。此云無生垢稱。其晦跡五欲。超然無染。清名遐布。
故至斯號。大經云。威德無垢稱優婆塞西域記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
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異。舊曰維摩詰者訛也。
純陀。舊云。本名純陀。後大眾稱德。號為妙義。補注云。不應名德本人分。
純陀是西音。妙義乃此語。
阿迦雲。此故藥王五藥菩薩經云。過去佛號琉璃光照。滅度之後。
比丘為日藏。宣布正法長者。名星宿光。說法故。持呵梨勒及
諸雜藥。奉上日藏并諸大眾。因此立名藥王。後作佛淨眼星宿光弟名
光明說法故。以其醍醐妙之藥。而用供養。因此立名。為藥上。後當
作佛淨藏句云。若推此義。星光應在喜見之後。從捨藥發誓已來。名
藥王故。本草序云。醫五子性韋名古。字老師。元是勒國得道人也。身被毳袍。
腰懸數百葫蘆。頂戴紗巾。手持藜杖。常以一黑犬同行。壽年五百餘歲。洎
中。孟夏之月。人疾患。稍多產困。師發願心存目楊。遂普藥餌。不痊平。
睹之者便。後乃圖形供養。皇帝敬禮為藥五菩薩。又仙傳云。昔堯舜之時。殷
湯之際。周秦已後。大漢至唐。凡五度化身來救貧病。其犬為黑龍。背負老師
衝天而去。
陀我。大論翻云善守益云。眾生聞名者。畢竟菩提。故云善守
孤山云。自守護賢德。復眾生。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亦
陀和。此云賢護妙樂云。善即賢也。王城在家菩薩
薩陀波耑。大論云。秦言常啼。是菩薩佛故。憂愁啼哭七日七夜。故號常
啼。具如智論
鬱伽陀達磨大論云。鬱伽陀秦言盛。達磨法故。號法盛
伽那大論此云厚德。
和須蜜多。亦云婆須蜜多西域記云。伐蘇須蜜俎多。唐言世友。舊和須蜜
多訛也。觀法師云。亦翻天龍。隨世人方便化故。
乾陀訶提。此支不休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初無休息。
瞿沙。西域記云。此云音。
瞿師。此云音。
提婆達多。亦名調達。亦名提婆達兜法苑云。本起經的婆達多。齊支前天
熱。以其生時人天眾心皆驚熱。無性攝論云。唐云天授。亦云天與。謂從天乞
得故。入大乘論問。彼提婆達多世為佛怨。云何而言是大菩薩。答若是怨者。
云何世相值。如人行東西各去。步步轉遠豈得為伴。又云。是賓伽羅
薩。
商莫迦。此云善。西域記云。舊曰睒摩菩薩。訛。
阿差末。此云我盡意。天台云。知一切法無盡故。菩薩發心無盡
般若拘羅。此云智積淨名疏云。觀產相智積聚
陀我賒塞迦下生經曰。秦言教。
那羅延維摩經那羅延菩薩。涅磐疏翻為金剛

度五比丘篇第七

法華云。即趣波羅柰。為五比丘說。原其由也。太子山。父王思念。乃命
家族三人。謂阿鞞跋提拘利。舅氏人。謂陳如。迦葉。尋妨止。隨侍動
靜。人著五欲。太子初食麻。夌遽爾退席。三人著苦行。太子後受乳糜。亦復
遠去。洎成佛果念誰堪度。安思二仙。空言已死。復念五人。當往先度。故至波
羅柰。一夏調根。初為陳四諦得道。次為阿鞞跋提布施天福樂。時證
果。三為迦葉拘利。亦如前說。皆道。是為三番度五比丘。既先入道。故首
列之。
阿若憍陳如。亦名俱鄰。法華疏云。阿若名也。此翻已知。或言無知無知
者非所知。乃是知耳。又翻為解。楞來云。我初稱解等。具云解本際孤山
云以第一解法得也。陳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羅門種。其先事火。從此命族。
頞鞞。亦說示。此云馬勝。亦云馬師。亦名輸波踰祇。此云馬星。
跋提。亦名婆提本行集云。跋提梨迦。此云小賢。句亦名摩訶男。若五
分律及本行集。則跋提摩訶男。兩別。
十力迦葉。亦名婆敷。
拘利太子。若涅磐疏。則摩訶男拘利。是一。

十大弟子篇第八

舍利弗智慧目犍連神通大迦葉頭陀阿那律天眼須菩提解空富樓那
說法迦旃延論義優波離持律。史睺羅蜜地。阿難陀多聞淨名疏云。今
子各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分。隨其樂欲一法門攝為眷屬。雖各掌一法
何曾不具十德有偏長故稱第一。又阿含明。比丘各有偏好。為癢不
同。例亦此。
舍利弗大論云。有婆羅論義師。名陀羅王婦一女。眼似舍利鳥眼。即
名此女為舍利。眾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為舍利弗。弗秦言子也。涅磐云。
舍利弗母名舍利。母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又翻身身子句云。此女。好形
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亦云鶖子。母眼淨如鶖鷺眼。
大目犍連。什曰。目連婆羅門姓也。名拘律陀。拘利陀樹名。禱樹神得子。
因以為名。垂裕記問。大經云。目犍連即姓也。因姓立名目可故名拘律陀耶。答
名。但時人多召其姓故。大經云耳。淨名疏云。文殊問經翻萊茯根。父母
好食以標子名。真諦三藏云。勿我此翻胡啼。色豆也。上古僊人好食於此仍以
為姓。正云摩訶沒特伽羅。新翻釆菽氏。菽亦豆也。西域記云。伽羅。舊曰
目連。訛略也。
摩訶迦葉波句。此翻龜氏。其先代道。靈龜負僊圖而應。從德命族。
故云龜氏。時人多以姓召之。其實有名。名畢缽羅。父母禱樹神而生子。故名畢
缽羅。言大者若約所表。或因智大德心大。故稱大迦葉若約事釋者。弟子
迦葉。如十國三迦葉等。於同姓尊者最長。故標大以簡之。迦葉或翻飲光
句云。迦葉身光亦能映物。真諦翻光波。古僊身光炎湧。能映餘光。
阿那律。或云何那律陀。此云無滅。若施食福。人天受樂。于今不滅。淨名
疏云。或云何泥盧豆。或阿樓毋庸中楚夏不同耳。此云如意。或云無貧。過去
餓世。曾以稗餓施辟支佛。九天人之中如意樂。故名如意。爾來所乏
斷。故名無貧。佛之從弟。西域記云。泥^陀舊曰阿那律者。訛者。
須菩提淨名疏云。此云善吉。亦云善業。亦云空生。其生之日。家室皆空。
父母驚異。請問相師。相師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稟性善。不與物諍。及
出家。人得道。兼慈心無諍三昧。是以。常能將護物心。故名善業。以
生時家宅皆空。因名空生。家宅皆空。即表其長成解空之相。生曰。無諍三昧者。
解空無致論處為諍也。西域記云。蘇部底。唐言善現。舊曰須扶提。或云須菩提
譯曰善吉。皆訛。熏聞云。應知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經云。舍衛國
長者名鳩留。產子。小字須菩提。有自然福報食器皆空所欲皆滿。然則空非斷
無。表妙有之不亡也。真諦云。是東方青龍陀佛。又阿含云。喜著好衣行本
清淨。所謂須菩提。是知釋門有二須菩提
富樓那彌你羅尼子。句云。富樓那滿願。彌多羅翻慈尼女也。父於滿江。
梵天子正值江滿。又夢七寶盛滿中寶母懷。母懷子。父母願獲從諸遂願。
故言滿願。彌多羅尼。翻行。亦云識。四韋此品。其母誦之。以此為名。
或名彌室子。翻善知識謙譯無極經。名滿禍子。謂父於滿江。禱梵天而得
其子。西域記云。布刺拏梅咀麗衍尼弗咀羅。唐言滿慈子舊論訛略云彌。我羅
尼子。
摩訶迦旃延。什曰。南天竺婆羅門姓也。契經者。淨名疏云。此翻不定
有云扇繩。有云文飾。未知孰正。或曰。此云有無破我心。
鄔波離。有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為眾幻網。故名優波釐。或翻近執。
為太子時彼為親近執事之臣。古人云佛之家非也。訛云優波離
羅睺羅。什曰。脩羅食月時名羅睺羅。秦言障。謂障明也。羅睺羅六
年處母胎所障。故因以為名西域記云。怙羅舊羅睺羅。又曰云。皆訛略也。
此云執日。淨名疏曰。有宮生。太子出家。太妃在宮何有娠。佛共飯五於後
證。是太子之子。親是宮之所生。因名宮生。
阿難大論秦言歡喜成道時。斛飯王家使來。淨飯王言。弟生男。王
歡喜言。今日吉。語來使言。是男當字為阿難。舉國欣慶又名慶喜。亦翻無
染。雖殘思未盡。隨天人宮。見女無染著故故。玄云三藏教
阿難跋陀。此云喜賢。玄云持通教
阿難迦羅。此云喜海。玄云持圓教付法藏三。一阿難。此云慶喜。傳聲
聞藏。二阿難跋陀。此云喜賢。持緣覺藏。三阿難迦羅。此云喜海。持菩薩略疏
云。略是一人隨德別。

總諸聲聞篇第九

法華論四種聲聞決定聲聞。定無餘故。增上慢聲聞。未證謂證故。
退菩提聲聞退大取小故。四應化聲聞內秘外現故。論自釋云。後二與記。前
兩不記。根鈍未熟故。天台佛道聲聞。準經以佛道聲令一切聞。約義據新入者。
又以決定聲聞退菩提住果溪據三種逢值第三但論遇小。不論遇大。
名元住小。故聲聞義。浩然非一也。
賓頭盧。翻不動。字也。
頗羅墮。姓也。真諦云揵疾。亦云利相。或廣語。本行集翻重憚婆羅門凡十
八姓。此居其一。或云賓度羅羅墮闍。咸通傳云。今有作賓頭盧聖僧像。立
供養。亦是一途。然須別施空座前置椀缽。至食時大僧為受。不得僧家
盤盂設之。以凡聖雖殊俱不觸食器。若是俗家則隨俗所設。恐不知附此編出。
薄拘羅句此翻關容。色貌端正故。準賢愚經。應翻重姓。中要含學。
又問。汝於八十年起欲起想否。答不應作如是問。我八十年未曾起想。尚未曾
一念貢高。未曾受居士衣。示曾割截衣。未曾傅他衣。未曾針縫衣。未曾請。
示曾從乞食。未曾倚壁。未曾視女人面。未曾入尼房。未曾與尼相問訊。乃
至道路亦不共語。八十年坐。溪云。弘法之徒觀其龜鏡。
難陀句云。亦云放牛難陀。此翻善歡喜。亦翻樂。句記云。從初慕
道為名。歡喜中勝故云善也。
離婆多。正言頡隸伐多。亦云離越。此生宿。或室宿。從星辰乞子。
摩訶拘絺羅大論云。秦言大膝陀羅子。膝骨粗大。故名拘絺羅。舍
利弗舅。與姊舍利論義不如。俱絺羅思惟念言。非姊力也。必懷智人。寄言母
品。示生乃爾及長大。當如之何。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不剪爪。讀
種經。
憍梵缽提。或云憍梵波提伽梵婆提底。此翻牛呞。法華疏云。昔
五百世曾為牛王。牛食後。常事虛哨。餘報未夷時人稱為牛呞。楞嚴云。於過
去世。輕弄沙門生生有牛呞病。爾雅作齝與呞同。郭璞云。食之已久復出
嚼之。亦翻牛王。又翻牛相。
畢陵伽婆蹉。七何切此云餘習五百世婆羅門。餘氣猶高。過恆水叱小婢
駐流。非彼實心蓋習氣也。或中畢蘭陀筏蹉。此云餘習五百生粗言。今得
餘習
陀羅難陀。孫陀羅此云姨愛。妻名也。或云孫陀羅利。此云妙。難陀
歡喜。已號也。簡放牛難陀。故標其妻。
優樓頻輥迦葉句翻云木瓜。林近此林在故。孤山云。此云木瓜癃胸前有
癃如木瓜故。又云禱此林神而生。故得名也。
伽耶迦葉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頭山也。句翻城。近此山故家在王
舍城南七由旬
那提迦葉那提翻河。西域記云。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緝諸地
例無波字。此亦略也。毘婆尸佛時。共樹剎住柱。共樹剎住柱。緣是為兄弟
劫賓那。此云房宿父母禱房星感子。舊云金毘羅。此翻威如王。
諸矩羅。此云鼠狼山。
提婆犀那西域記唐言天軍。
婆提大論云。居婆秦言豕。提舍星名。
舍利弗父字也。
優波斯那本行集云。隋云最上片將。
嗢咀囉。西域記唐言上。
折羅。西域記云。唐言所行
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亦云粗黑。顏色黑光故。
優陀夷。此云出現日出時生故。
優婆懈沙陀。資中。此云塵性。以觀法性空得道故。亦名優波尼殺曇。
周陀。或云周利。此云大路邊生。佛本行經云。其母是長者之女。隨夫他國
久而有孕。垂產思歸。行至中路。即誕其子。如是二度凡生二子。乃以小。而
區別之。大即周陀。小即莎伽陀
伽陀。或云磐陀伽。此示小路邊生。又翻繼道以其弟生繼化部睡邊。故
名繼道。
波濕縛。西域記云。唐言脅。由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
六神通解脫不以脅而至於席。故號尊者
須跋陀羅。此云即賢。西域記云。唐言善賢。舊曰蘇跋陀羅。訛也。鳩尸那
梵志。年泥洹經云。須跋聰明多智。誦四毘陀一切書論通達
一切人之所崇敬。聞涅磐。方往所。聞八聖道開解。遂得初果。從
出家。又為廣說四諦即成羅漢
迦多演尼子。西域記云。迦陀那佛滅度後。三百年出。造發智論。舊訛云
迦旃延
末田地。亦名摩田地。亦名摩田提。此云中。阿難化五百僊人。在河中得戒
故曰摩田地。西域記云。達麗羅川中。伽藍。側有刻木慈氏菩薩像。通高百餘
尺。末田底迦羅漢。攜引匠人升睹史多天。新觀妙相往來三返。爾乃功畢。
優漢糠多。或名優波掘多。此云護。或云笈多佛滅百年出。無學果
西域記云。烏波糠多。唐言護。秣兔羅國城東五六里。巖間有室。高十餘
尺。廣三十餘尺。四雨細籌填積其內。尊者說法導。人妻俱證羅漢果者。
乃下一籌。異室別放雖證下記。
室縷多頻設底俱胝。丁尼切西域記云。唐言百億。舊譯曰億耳謬也。長
者豪富。晚有繼嗣。有掃者。輒賜金百億。因名其子曰百億。洎科成
立。未曾履地。入其足跖毛長尺餘。光潤軟。又西域記云。富一億。財洛叉
便耳著珠墜人知富也。或云耳有珠環價直一億。
摩訶波闍波提。此云大生主。又云大愛道。亦云憍曇彌。此翻眾生西域記
云。闍錢底。唐生主。舊云波闍波提者訛也。
陀羅。此云華色。亦云名聞悉達次妃。天人識。出家眾之主。

釋論主篇第十

生昏寢長夜冥冥。先覺警世。慧日赫赫。故西域記明。四日照世。東有馬
鳴。南有提婆。西有龍猛。北有童受。或通宗乎眾典。或別釋於經。既分照乎
四方。乃俱破於翳。故今此集列論主焉。
阿濕縛窶沙。或名濕矩沙。西域記云。唐言馬鳴摩訶衍論曰。若剋其本。
大光明佛。若春因。第八地內住位菩薩西天竺誕生。盧伽為父。瞿那為母。同
利益過去世中。大王。名曰輸陀。有千白鳥。皆悉好聲。若鳥出聲。大
王增德。若不出聲。大王損德。如是諸鳥。白馬。則其出聲。若不見時。常
不出聲。爾時大王遍求白馬。終日不得如是言。若外道眾。此鳥鳴者都破佛
教。獨尊獨信。若弟子此鳥鳴者。都外道獨尊獨信。爾時菩薩神通力
現千白馬。鳴千白鳥。紹生正法不斷絕。是故世尊名曰馬鳴律宗統要鈔。引
緣異此。學者須撿。
那伽曷樹那。義翻為猛。此出龍樹勸誡五頌。彩字函。西域記云。那伽閼刺
那。此云龍猛。舊曰龍樹訛也。什曰本傳云。其母樹下生之因目周那周那
者。樹名也。以龍成其道。故以龍字。號曰龍樹。輔行云。樹學廣通無敵
佛經自作法。表師。龍接入宮。一夏但誦七佛經目知佛法妙。因而出
家。降伏國王。制諸外道外道現通為華池。坐蓮華上。龍樹為象。拔蓮華
外道。作一種大悲方便論。明文地理。作作藥。饒益世間莊嚴
論。明修一切功德法門三大無畏論。明第一義中觀論者。是其品。大乘
伽云。大慧汝就知。逝涅磐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南天行國中大名德
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提婆。此云天。龍樹弟子。波噬釐城僧。屈外道二年。不擊揵稚提理聲
摧伏異道。提婆大自在廟。廟金為像。像同六丈琉璃為眼。大有神驗。
秘得。怒目動睛。提婆語曰神則神知。本以精靈訓物而假以黃金琉璃威炫於世。
何斯鄙哉。便登梯鑿神眼。眾人咸云。神被屈辱。婆曰欲知神智本無心。神
我心復何屈辱。夜營辱供明日祭神。神為肉身。而無左眼。臨祭歎曰。能此施
設。真為希有。而眼。何不施眼。提婆即剜己眼施之。隨剜隨出。凡施萬眼。
神大歡喜問求何願。婆曰我敵不假他。但未受。神曰如願即沒不現神理交通。
咸皆信伏
鳩摩羅邏多西域記童受
室利邏多西域記唐言勝受。起信論疏。明五日論師。以此論主。照北印度
訶梨跋摩。宋言師子鎧涅磐後。九百年出中天竺國。婆羅門子。初依薩
多部出家。造成實論
阿僧伽西域記唐言無著。是初地菩薩天親之兄。佛滅千年。從彌沙塞部
出家三藏傳云。夜升睹史陀天。於慈氏所。受瑜伽師地論莊嚴大乘論
分別論。畫則下天為眾說法
婆藪盤豆西域記云。伐蘇畔度唐言世親。舊曰婆藪盤豆。譯曰天新訛謬。
天親者。菩薩。乃是毘紐天親。故云天親。於說一切有部出家業。本自北
印度至於此也。無著命其門人。令往迎候。至此伽藍遇而會見。無著弟子。止戶
牖外。夜分之後。誦十地經世親聞已。感悟追悔。甚深妙法昔所未聞。毀諦之
愆源發於舌。舌為罪本。今宜除即執銛刀。將斷舌。乃無著往立。告曰夫
大乘教者。至真之理也。諸佛讚眾聖攸宗。言欲誨汝。爾今自悟。悟其時矣。
何善如之。諸佛聖教斷舌非悔。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讚大乘。補過新猶為善
矣。杜口絕言其利安在。是語已。忽復不見世親承命。遂不斷舌。且詣無攻
大乘。於是研精覃思。製大乘論。凡百餘部並盛宜行。
佛陀僧訶西域記云。唐言師子覺無著弟子密行莫測。高才有聞。二三
寶哲。每相謂曰。凡修行業。願覲慈氏。若先捨壽。得遂宿心。相報語以知其
至。其師子覺。先捨壽命。三年不報。世親菩薩尋亦捨壽時經六月。亦無報命
時諸學。咸皆譏誚。以為流轉惡趣遂無靈鑒。其後無著菩薩。於夜初分。方為
門人。教授定法光托兒所翳。明。一天僊。虛下降。即進階庭。
敬禮無著無著云。爾來何暮。今至何謂。對曰。從此捨壽往睹史多天。慈氏
蓮華中生。蓮華纔周。即來報命無著曰。師子覺者。今在何處。曰我纔周。
即來報命無著曰。師子覺者。今在何處。曰我纔旋遶。時見師子覺在外中。
五欲。無暇相顧。無著曰。慈氏何相。演說何法。曰慈氏相好言不能宣演。
妙法不異此。然菩薩妙音。清暢和雅。聞者忘倦。
陳那西域記云。唐言童授妙吉祥菩薩指誨傳授。如慈恩云。因明論者。
佛說。文廣義散。備在經。故持論云。菩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一切
明處求。求因明者。為破邪論安立正道劫初題目創標真似。瑗暨世親再陳軌
式。雖紀網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破立之則有陳那菩薩。是稱
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匿跡巖藪。棲意等持。觀述作之利害。審義之每約。
于時巖谷震吼。雲霞變彩。山神捧菩薩瞳。高數百尺。唱言。化蠊因明論道願請
重弘菩薩乃放光。照燭機感。時彼南印土。按達羅國五。見放光明。疑金剛
喻定。請無學果菩薩曰。入定觀察將釋深經。心期大覺。非願小果。王言無
學果者。諸對攸仰。請尊速證。菩薩撫之欲遂王請。妙吉祥菩薩。因彈指警曰。
何捨心。方興小志。為廣利益者。當轉慈氏所說瑜伽。匡正頹綱。可製因明
重成規矩。陳那敬受指誨。駙以周肇。於是覃思研精。乃作因明正理門論。又輔
行云。迦毘羅僊。恐身死。往自在天問。天令往頻陀山取餘甘子。食可延壽。食
已於林中為石大。不逮者。晚問石。後為阿那菩薩斥之。書偈石裂。
伽羅中論序云。天竺諸國。敢預學者之漢。不翫味化以為喉襟。其染
翰申釋者。甚言青目之所釋也。其人雖信解深法。而辭亦雅中。其間乘僻繁重者。
法師皆裁而稗之。
波毘吠伽。西域記。唐言清辯。靜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誰決我疑。遂於觀
菩薩像前。誦隨心遼羅尼。經涉三年。菩薩現身。謂論師曰。何所志乎。對曰。
願留此身。待見慈氏菩薩曰。人命難保。宜修勝生睹史天。乃見慈氏。對曰
志不可奪也。菩薩又云。若其然者。宜往那羯礫國城南山執金剛神所。志誠
誦持執金剛陀羅尼者。當遂此願。論師於是。往面誦焉。三載之後神出問云。伊
何所願。論師對曰。願留此身。待見慈氏。神又謂曰。此巖石內。有修羅宮。如
法行請。壁當開。開即中。可以見也。神又謂曰。慈氏出世相報矣。
論師受命專業誦持。又經三載。乃咒芥子。以擊壁。秘開。論師乃與六人入石
壁裏。人已壁仍復如故。
達磨波羅西域記云。唐言護法。神負遠遁因即出家清辯論師。外示
之服。內弘龍猛之學。聞護法菩薩菩提樹宣揚法教。乃命門人往問訊曰。仰德
為日久矣。然以宿願未果。遂乘禮謁。菩提樹者。不空見。見當有證稱天
師。護法菩薩謂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示遑談議。竟不會見。
瞿拏缽類婆。西域記云。唐言德光。作辯論。凡百餘部。論主本習大乘
未窮玄奧。因覽毘婆沙論。退業而學小乘。作數十部論。破大乘綱幻。成小乘
才。研精雖久。疑情未除。提婆那羅漢。往來睹史天。德光願見慈氏
疑請益。天宮神通力。接天宮。既見慈氏長揖不禮。天軍謂曰。慈氏菩薩
次紹佛痊。何乃高敢不致敬。方欲業如何不屈。德光對曰。尊者此言誠為指
誨。然我具戒苾芻出家弟子慈氏菩薩。受天福出家之侶。而欲作禮。恐
非所宜。菩薩知其我慢心。故非是法器往來三返不得請疑。
達磨俎羅多。西域記云。唐法救。舊曰達達磨多羅。訛也。
濕伐邏。西域記云。唐言自在
佛地羅西域記云。唐言覺取。
布刺拏西域記云。唐言圓滿
僧伽跋陀羅西域記云。唐言眾賢
佛陀馱娑。西域記云。唐言覺使。
尸羅跋陀羅西域記云。唐言戒賢。唐奘三藏親承論。
瞿那末底西域記云。唐言德慧
羅樓支。西域記云。唐言賢愛。西印度人。因明。摧大慢婆羅門。生
地獄
慎那弗呾羅。西域記云。唐言最用子。製瑜伽師地釋論
末笯曷利他西域記云。唐言如意。即婆沙論師。
般若羯羅。奘傳云。唐言慧生
達摩畢利。奘傳云。唐法愛
達摩羯羅。奘傳云。唐法性
阿黎耶馱娑。奘傳云。唐言聖使。
阿黎斯那。奘傳云。唐言聖軍。
阿黎耶伐摩。奘傳云。唐言冑。
秣奴若瞿沙。奘傳云。唐言如意聲。
達摩鬱多羅。此云法尚。佛滅八百年出。造雜毘曇

翻譯主篇第

彥琮法師云。夫預翻譯。有八備十條。一誠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將踐勝場。
先牢是。三文詮三藏。義貫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五PI抱
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六沈於道術。淡於名昨。不欲高衒。七要識梵言不
墜彼學。八傳閱蒼雅。粗諳篆未。不昧此文。十條才句韻。二問答。三名義
論。五歌頌。六咒功。七品題。八專業。九字部。字聲。宋僧傳云。譯場
經館。設官分職。可得聞乎。曰此務所司。先宗譯主。即齎葉書云三藏。明練顯
二教者。是也。次則筆受者。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相問委知。然後下筆。
西晉偽秦已來。立此員者。即沙門道含玄。頤姚嵩聶。承遠父子。至于帝五執
即興梁牙太後中宗。又謂之綴文也。鎰則度語。正云譯語。亦名傳語。傳度轉令
生解矣。如翻顯識論沙門虞陀譯語是也。次則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以知。
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毘柰耶梵本是也。至有上梵義一員。
乃明西義得失。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復立證禪義一員。沙門大通曾充之。次
則潤文位。員數不恆。令通外學者棄之。良以筆受在其油素。語文言豈無俚
俗。儻不失於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義淨譯場。李嶠韋嗣立盧用等十餘人。
次文潤色也。次則證義位蓋證已譯之文。所詮之義也。如譯婆沙論慧嵩道朗
等三百人考證文義。唐復禮累場充其任焉。次有梵唄者。法筵肇啟。梵唄前興。
用作先容。令生拖拉碚。唐永泰中。方聞此瘡也。次有校勘清。隨首彥琮覆疏文
義。閏重慎之至也。次有監護使。後周平高公侯壽。為總監校校。唐房梁公為
奘師監護相。次觀楊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員。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監
翻譯事。詮定宗旨也。經圖紀云。惟孝明皇帝。永年三年。歲次庚申。帝夢
金人。項有日光。飛來殿許寂問臣。太史傳毅對曰。臣聞西域神。號之為佛。
陛下所夢。其必是乎。至七年。歲次甲子。帝敕郎中蔡愔中郎將秦影博士王遵等
八人。西尋佛法。至印度國。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經。并將畫釋迦
佛像。以永平十年歲閃丁卯。至于洛陽。帝悅。造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至十
四年正月一日。五岳道士等。貧情不悅。因朝正之次。表請較試。敕遣尚
書令宋庠引入樂宮。帝曰。此月五日。集民寺南門。爾日等以靈寶諸經。
置道東上。帝以舍利。置道西七寶行殿上。等遶壇涕潤。啟請天尊。記
號情懇切。以栴檀柴等燒經。冀經損。並為灰燼。先明升天。入火履水隱形。
皆不復能。善禁咒者呼策不應。時太傳張衍語信曰。所試無驗印是虛妄。宜
西域真法。時南岳道士貫叔才等慚忸。自感而死。時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
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輪摩騰先是阿羅漢。即以神足游空。飛行
臥。神化自在。時天雨福華。及奏眾樂。感動人惰。摩騰復坐。法蘭說法時眾
感喜。未曾有。時後宮陰夫人王婕妤等。百九十人出家。司空楊城侯劉善峻
等。百六十人出家。四抽道士慧通等六百十人出家。京都張子等。三百九
一人出家。普親與宮為出家者。剃髮給施供養。經三日。寺城外。七所
安僧。城內三寺尼。具如漢法本內傳(道家九文損撲法本內傳什門僧妄
造。通囊辯云。明帝夢金人事。出後漢紀。此虛妄。豈名信史耶。又吳書闞譯
對吳主云。褚信費叔才自感而互。豈是門徒所造。)
迦葉摩騰中印人。婆羅門種。幼而敏悟。兼有風姿。博學多聞。特明經
律。思力精拔。探賾鉤深。敷文析理。義出神表。嘗游西印度小國。請騰講
金光明經。俄而鄰國興師來將踐境。輒有事礙兵不能進。彼國兵眾疑異術。密
遣使0EFBB6>但見君臣安然共聽其所講經明地護國之法。於是彼國睹斯神驗。
請和求法。時蔡愔等殷請於騰。騰與愔等俱了帝。終于洛陽
竺法蘭中印人少而機悟。淹雅博愛。多通禪思。妙窮毘尼誦經百餘萬言。
學徒千餘。居不求安。常與弘利。戒軌嚴峻。眾莫能窺。遇愔求請。便有輕舉之
志。而國主不聽。密與騰同來間行後至。共譯四二章。騰座自譯五經。
曇摩伽羅。此云法時。印度人也。幼而才敏。質像傀偉。善四陀妙五明論
圖讖運變磨所不該。自謂在世無過於己。嘗入僧坊見法毘曇。殷勤尋省。莫
知旨趣。用深歎曰。佛法鉤深。因即出家。誦小乘。游化許洛。事鈔云。自漢
明夜夢之始。迦竺。傳法已來。迄至曹魏之初。僧徒極盛。未稟歸戒。止以翦落
殊俗。設復齋懺。事同祀禍。後有中天竺曇摩迦羅。誦諸部毘尼以魏嘉平至膒陽。
羯磨受法戒律始也。準用十僧。大行佛法。改先妄習。出僧祇戒心。又
息國沙站曇諦。亦律學。出曇無德羯磨。即大僧受法之初也。
唐僧鎧。印度人。廣學義暢幽旨。嘉平四年。於洛陽白馬寺。譯無量壽
經。
謙。氏國優婆塞也。漢末游洛。該覽經籍及諸伎節。善諸國語。細長黑
瘦白眼黃睛。時人語曰。支郎眼中黃。形軀雖細。是智囊。武烈皇帝。以其才慧
拜為博士。謙經典。深義旨。
維祇難。此云障礙印度人。學通三藏四含。游為業。武昌經。
康僧會。康居國。大丞相之長子。世居印度。年未齒學。俱喪二親。至性篤
孝服入道。厲清高。弘雅有量。解通三藏慧貫五明。辯於樞機。頗屬文翰。
以吳初染佛法大化未全。欲使江左興立圖寺。赤烏四年。仗錫建康。楊都經。
竺曇摩羅察。此云法護氏國人。甚有識量。天性純懿。操行精苦。篤志
好學。萬里尋師。屈茲未久。博覽六經。游心七籍。十六種書。詰訓音義
不備識。日萬言過目咸記。先居燉煌。後處青門。目錄云。太康七年譯正法
華。
尸利密多羅。此云吉友。西域吉友。西域太子。以國讓弟。遂為沙門。天姿
高朗。神俊邁。儀貌卓然。出於物表。晉元帝世來。游建康。王公雅重。世號
法師。譯灌頂等經。
瞿曇提婆。或名和。此云眾天。罽賓國人。風釆可範。樞機有彰。沈眠
四禪。研三藏。初於符秦帝。譯阿毘曇犍度等。
卑摩羅叉。此云無垢眼罽賓國人。澄靜有志履道苦節。世號青目律師。羅
什師事。改譯什公誦。
佛馱跋陀羅。此云賢。大乘三果人。甘露飯王之苗裔。經與見。什
所有疑多就咨決。東晉義熙址四年。於謝司空寺。譯華嚴六十卷。堂前池內。有
童子。常從池出。捧香散華
法顯。姓襲。平陽武陽人。常翫經律舛缺。誓志求。以晉安帝隆字三年歲
次己亥。游曆印度。義熙元年歲次乙已汎海而還。楊都經。
曇摩耶舍。此云法稱罽賓國人。少而好學。長而彌篤。神爽高雅。該覽經
律。陶思八禪。游必七覺。明悟出。幽鑒物表。欲苦節求果。在神語云。何不
觀方弘論經。而獨守小善。於是曆游諸國。譯差摩等經。
鳩摩羅什婆。此云童壽。祖印度人。父以聰每見稱。龜茲王聞。以女妻之。
於什。什居胎日。母增辯慧。七歲出家。日誦千偈。義旨亦通。至年九歲。
外道論義。辯挫邪鋒咸皆愧伏。年二有羅漢奇之。謂其母曰。常護之。若
年三五不破戒者。當佛法數人。又習五明四韋陀典。陽星鼻必窮
其妙。後轉習大乘外道。近遠諸國。咸謂神異。母生什後亦即出家。聰拔眾
尼。得第三果。什既受具。母謂之曰。方等深教。應大闡秦都。於汝身。無利
如何。什曰。菩薩之行。利物亡軀。大化必行。鑪鑊無恨。從此已後。廣誦大乘
洞其秘奧西域諸王請什講說。必長跪座側。命什蹹登。符堅建元九年。太史奏
云。德星現外國。當有大德智人入輔中國。堅曰。朕聞西域。有羅個。襄陽有
道婁。將非此耶。後遣將軍呂光等。率兵七萬。西伐龜茲。光與什同來。什在道
數言應變。光盡用之光據西涼。亦請什留。至姚秦弘始三牢。興滅西呂。方入長
安。秦主興厚加禮之。延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置。敕僧等八百沙門。諮
受什旨。興卑萬乘之心。尊三寶之教。於草堂寺。共三千僧。手執舊經。而參定
之。莫不精究洞其深旨。僧叡興甚嘉焉。什所經。叡並參正。然什詞喻婉
約出言成章。神情鑒徹。慠岸出。應機領會鮮有其匹。且篤性仁厚。汎為心。
虛已善誘。終日倦。南山律師。嘗問天人玄暢云。什師一代所翻之經。至今
若新。受持轉盛何耶。答云。其人聰明大乘。已下諸人。並皆俊又。一代
之寶也。絕後光前仰之所不及。故其所譯。以悟達為先。遺寄之意也。又從
毘婆尸佛已來經。又云。什師位階三賢文殊指授令其刪定。
耶舍。此云覺明。罽賓國人。操行貞白。戒節堅固。儀止禪淑視瞻不凡。
五明四韋之論。三藏二之典。特悟深致。產滯。以姚秦弘始年達于始年達于
姑藏。什先師之。勸興往邀。興即敕迎。并有贈遺笑不受曰。明旨既降。便應載
馳。檀越待士既厚。脫也見處未敢聞命。重使敦喻。方至長安。興出迎。
別立新省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並皆不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耶舍赤髭時人號
為赤髭毘婆沙。興凡所供給。臥具。滿三間屋。不以關心。興為貨之寺。
曇摩讖。或曇無讖。此云法豐。中印人。日誦萬言。初學小乘。五明諸論。
後遇白頭禪師教以大北。日交諍方大旨。讖解咒闍術。所向皆驗。西域
神咒師。以北涼沮渠玄始元年。至姑藏。齎涅磐經前分卷并或。止於傳舍。
慮失本。枕之而臥。夜神人。牽讖墮地。讖謂為盜如是三夕乃聞中聲曰。
此是如來解脫之藏。何為枕之。讖聞漸寤。乃安高處。盜者夜捉提舉不能。明旦
讖持不以為重。盜謂聖人。悉來拜謝。遜聞讖名厚遇請譯。
馱斯那。此翻覺軍。天才聰朗。誦半億偈經。明了禪法西方諸國。號為
人中師子。口誦梵本。北涼經。
浮陀跋摩。此云覺鎧。西域人。志操明直。聰悟出。雖復訂三藏。遍善毘
婆沙論。常誦此部。用為心要
智猛。雍州人稟性端勵清白少襲法服。條業專誠。志度宏邈情深佛法
西尋靈跡。北涼水和年中。西還翻譯
曇摩蜜多。此云秀。罽賓國人。則連眉。沈邃慧鑒。常有善神潛形密護。
每之國境神夢告王。去亦如之。宋文元嘉建業翻譯
畺滁耶舍。此云時稱。西域性剛直寡嗜欲。深善三藏所諳知。尤工禪官。
宋文元嘉元年。鍾山翻譯僧含筆受
葉波羅。此云自在西域人。三藏。解貫四含。穴文元嘉彭城翻譯
智嚴。涼州人。道化所被。幽顯咸伏。未出家前。曾犯五戒。後僧具。疑
不得戒。遂泛海至印度。咨問羅漢。亦不能決。為詢彌勒慈氏答云。得戒嚴甚
喜焉。得累梵本。宋文元嘉楊都。翻譯
求那跋摩。宋云功德鎧。罽賓之少子。洞明九部博曉四含。深達律品。主
禪要誦經百餘萬言。罽賓王薨。眾請紹位。恐為戒障。遂林棲谷飲。孤行山野。
遁跡人世。形儀感物。見者發心。宋文元嘉。達于建業。帝曰。弟子常欲齋戒
殺。迫以身徇於物。不區從志。法師何以教之。對曰。夫道在不在事。法由己
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剋己苦躬。
將何為用。帝王以四海為家。兆民為子。出一嘉言士女咸悅。布善政。人神以
和。固當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穀滋繁。桑麻鬱茂。
齋。齋亦不矣。此不殺德亦眾矣。寧在缺半日之食。全一禽之命。然後
方為弘濟耶。帝大悅曰。法師所言。真謂開悟心。明達物理。談盡於人天之際
矣。事鈔云。宋元嘉七年。至楊州譯戒等經。為比丘尼受具初緣。又後有師子
八人。來至云。宋地未經有尼。何得二眾受戒。摩云。不作本法者。得戒
得罪。尋制意。大僧。但使僧法成就自然得戒。所以先令作本法者。正欲
生其信心受戒方便耳。至於得戒。太僧羯磨時生也。諸尼苦求更受。答曰善哉
戒定慧品從微至著。若俗增明。甚隨喜。且令西尼學語。更往中國請尼令足
十數。至元嘉十年。有僧伽跋摩者。此云眾鎧。解律雜心。自涉流沙至楊州。初
求地許尼重受。未備而終。俄而師子國尼。鐵索羅等三人。至京足前十數。便請
眾鎧。為師於上。為尼重受。
寶雲。證第二果。西涼州人。自少出家。精勤碩學。志韻剛潔不偶世。求
法懇惻。忘身徇道。以晉隆安年初。西尋靈跡。經剎之野。聞天鼓之音。禮釋
迦影跡。受羅漢之語。曆遊西方。梵書語。印度發音訓釋詞旬悉皆備解。後來
長安。復至江左。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印人。幼學五明四韋陀論。志性明敏。度量
該博。後遇雜心。莫測涯際。方悟佛法崇深。投簪落彩。專精志業。博通三藏
慈和恭恪。師盡禮。捨小學大。深綱旨。宋文敕住祇洹。州刺史。南譙王劉
宣。嘗請講華嚴經陀自愧未善宋言。旦夕禮懺觀世音。忽夢。人白服。
劍擎一人頭。來謂陀曰。何故憂耶。陀以意對。答曰不須多憂。即便以劍。易
於陀首。更安新頭。問曰無痛耶。答曰不痛既寤。心神喜悅。於是就講。辯注
若流。後還楊都。屬帝宴會王公畢集。帝欲試其機辯。並解人不。帝見其白首。
而謂曰。師今日不負遠來之意。自外知何。一在。賢即答言。慕化遠來。天
子恩遇。垂三十載。今年七一。一死在。帝大悅。
曇無竭。此云法勇。亦云法上。姓李。黃龍人。幼為沙彌苦行持戒
誦經。為師所重。嘗法顯躬踐佛國。慨然在忘身之誓。以武帝永初年。招集同
僧猛等。五人。共遊西域十餘年。自餘並死。唯竭獨還。於罽賓。得
梵經本。楊都翻譯
功德直西域人。道契既廣。善誘日新。宋明年。到州。為釋玄暢。翻
譯暢刊正語義。詞旨婉蜜。舍手出時。掌中流水。莫之測也。
達摩摩提。此云意。西域人。悟物情深隨方啟喻。齊武。永明提婆達多
品。
求那毘地。此云德進。中印人。誦小乘萬言。陽圖讖。莫不窮究。
執錫戒塗。威儀端肅。齊武永明翻譯
曇摩流支。此云法希。亦曰法樂。南印度人。偏以律藏傳名弘道。為務。感
物而動。遊魏洛陽
菩提流支。此名覺希。北印度人。遍通三藏。妙入物持。志在弘法。廣流視
聽。魏宣牙之。洛陽翻譯
勒那摩提。或云婆提。此言寶意中印人。誦一億偈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光明禪法。魏宣武帝。請講華嚴。詞義開悟。忽於座。見大官執笏云。天帝
師。講華嚴。意曰。今法席未終。經訖從命。然不獨資都講香火。維那梵唄
請亦定之。使其言。請將了前使來迎。果與都講等五人俱於座終。道俗咸睹。
曼陀羅。此言弱聲。亦云弘弱。扶南國人。神解超悟。幽明畢觀。無憚夷險。
志存弘化。梁武楊都翻譯
波羅末陀。此云真諦。亦云拘那羅陀。此曰親依。西印度禪尼國人。景行
澄明。器宇清肅。神爽拔。悠然自遠。藏廣部。岡不措懷。藝述異解。遍素
諳練。梁武泰消於寶雲殿。經。屬侯景紛糾。乃知豫音。始興南等。雖復恓。
惺譯業無輟。即汎舶西歸。業風賦命。飄還廣州。住制止寺。翻譯訖陳秦建。譯
五十部。
闍那崛多。此言志德。北印度人。剎帝利利。少懷達量。長生清範。遊涉行
化。來達茲境。周武帝世譯普門重頌
達摩笈多。隋密。同賢豆國人。皇十年。來屆瓜州。文帝延入京寺。
義理允正。稱經微旨。然而慈恕。身。恭和成性。心非外。行在說前。戒地夷
而靜。定水幽而潔。經洞字原。論探聲意。容儀祥正。懃節高猛。誦響繼昏晨。
法言通外。好端居而簡務。負寡欲。而息求倦閃。有踰利己至斷帝定鼎東都
翻譯館。
波羅頗迦羅。唐言作明識。或云波頗。此云智光中印人。剎帝利種。
識度通敏。器宇衝邃。博窮外。研精小。誓傳法化不憚艱危。遠涉蔥河。貞
觀屆此。
玄奘。河南洛陽人。俗姓陳氏。穎川陳仲弓之呾。鳩車之齡落。竹馬之齒
玄。牆仞干霄神朗月。京洛名德咸用器之。具云畢偏肆毘尼。儀止祥淑。
妙式範。閱筌蹄乎九丘。探幽旨八藏。常慨教缺傳匠。理翳譯人。遂使如意
之寶不全。雪山之偈猶半。於是杖錫。裹足履險若夷。毀戾梵境籌諮倦。五明。
四含之典。三藏二之筌。七例八圍之音。三聲六釋之句。皆盡其微。畢究其妙。
法師討論。一七周。遊覽百有餘國。貞九年。迴靶上京。敕弘福寺翻譯
已上多出靜邁法師經圖紀。
伽梵達摩智昇經圖紀云。唐云法。西印度人。譯大悲經
阿地瞿多。唐言無極高。中印人。學窮滿字。行潔圓珠。精練五明。妙通三
天皇永微長安翻譯
那提。唐言生。具依梵言。則云布如焉伐耶。此但訛略。而云那提也。本
中印人。慈恩翻譯
婆訶羅。唐言日照中印人。洞明八藏。博曉四含戒行清高。學業
瞻。尤工咒術。兼洞五明。志在利生。來譯弘福。
佛陀多羅。唐云救。罽賓人也。於白馬寺。譯圓覺經
佛陀波利。唐云覺護。罽賓國人。忘身徇道。遍觀靈跡。聞文殊清涼山
遠沙流沙。躬來禮謁。天皇儀鳳元年。杖錫五臺。虔禮聖容。倏見一翁從山出來。
婆羅門語。謂波利曰。師何所求波利答曰。聞文殊隱山。來欲瞻禮。翁曰。
師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來不。此土生眾。多造諸罪。佛頂咒。除罪秘方。若不將
經徒來無益。縱見文殊。何必能識。可還西取經傳此。弟子當示文殊所在。波
利便禮。舉頭不見老人。遂返本國。取得經來。狀奏天丘。遂令杜行顗。及日照
三藏於內共譯。經留在內。波利泣奏。志利人。請布流行。帝愍專志遂留所譯之
經。還共梵本波利將向西明。與僧順貞。共譯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所願已畢。
梵本於五臺。于今不出。
實叉難陀。唐言學喜。于闐國人。度弘曠。利物為心。善小果。兼
論。天呾明揚佛日大乘。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地闐。有斯梵本
發使迎衣。衩不與經同來。赴洛重譯。
義淨。齊州人。俗姓張。字文明。髫齓之年。辭榮落。遍詢名匠。廣探
籍。外通曉。今古遍知。年十有五。志遊西域。遍師名匠學小民為事周。還
歸故里。凡所遊曆。三十餘國。往來問道。出十年。天呾證對。河洛翻譯
達摩流支。唐法希。天呾改為菩提流志。唐云覺愛。南印度人。波羅門種。
迦葉氏。聰叡絕倫。神爽異。二。外道出家。年登耳順。自謂孤行。
議。鵙以身事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與交論。未越機關。詞理俱屈。
始知佛日明。匪螢燈並照。法海深。廣豈涓滂等潤。投身敬事。專乘。未
越五年。能達三藏天皇遠聞雅譽。道使往邀未及使還。白雲遽駕。暨天呾御極。
赴京翻譯。至和帝興。譯寶積經。此經玄奘。昔翻行。乃歎此土生未有緣
矣。余氣力衰竭。因而遂輟。和帝命志續奘餘功。遂譯于世。
般刺蜜帝。唐云極量。中印人。懷道觀方。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
那。乃於廣州制旨道場。譯首楞嚴。自漢至唐。釋譯儒釋總有百九人。今
略編集現行經人。茍欲知。當披新舊譯經圖紀。
釋迦彌多羅。此云能支。師子國沙門三果聖人。唐高宗重。
彌伽釋迦。說題云。釋迦稍訛。正云鑠佉。此曰雲。璿云此云能降伏

七眾弟子篇第

大論云。弟子七眾。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學戒尼。四沙彌。五沙彌尼
優婆塞。七優婆夷。然諸經中標四眾者。自古皆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為四眾天台乃立發起當機響。結緣。以為四眾。是則七眾雖別。
四眾咸通。七四共成八眾
室灑。舊翻弟子。新云所教。南山曰。學在我後名弟。解從師生名子。天台
云。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
資如弟。故夫子云。回也處余如父。余也處回如弟。律云。和尚弟子生兒
想。弟子和尚生父想。司馬彪曰。徒弟子謂門徒弟子子云不善
之師。不善人之資也。南山云。佛法僧廣大。實由師資相攝。互相敦遇。
財法兩濟。日益業深。行久德固。皆賴此矣。此真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侮慢
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缺奉行之志。二彼相捨。妄流鄙境。道光
焉可得乎。
比丘大論云。比丘乞士清淨活命壽誕昨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
惱故。復次此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摩人民。淨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無
翻。言有翻者。翻云。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所饉乏。出家
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言無翻者。名含三義。智論云。一惡。
怖魔。三乞士。一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律儀
律儀。故言惡。若通就行解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
故名惡。二怖魔者。既能破惡。念言。此非便我界域。或有傳燈。化
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三名乞士者。乞是乞求之
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鴿自居。定利
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故名乞士。又云此三義。
殺賊。從惡以得名。不生。從怖魔而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涅磐
四種比丘。一者畢竟道。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通外凡)。四
道。犯四重者。善見論云。善來得戒。三衣瓦缽貫著左肩上。缽如青鬱
缽羅華。袈娑鮮明如赤蓮華。針線斧子漉囊備具。
比丘尼善見云。尼者女她。句云。通稱女為尼。智論無量律儀故。
應次比丘以儀不便故。在沙門後。比丘尼阿姨師姨者。通慧指歸云。阿
平聲即無遏音。蓋阿音轉為遏也。人云。以愛道尼是佛姨故。倣喚阿姨。今
詳梵云。阿梨夷。此云尊者。或翻聖者。今言阿姨略也。僧祇云。阿梨耶僧聽是
也。事鈔眾篇云。善見佛初不度女人出家。為正法五百年。後為說八敬聽出
家。教行故。還得千年。今不行。隨處法滅正記云。成道四年。
姨母求出家不許度。阿難為陳三請。佛令慶喜八敬向說。行者。聽汝
出家。彼云頂戴持。言八敬者。一者。百歲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當起迎逆。
禮拜問訊。請令坐。二者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者。不得比丘罪。說其過
失。比丘得說尼過。四者。式叉摩那。已學於戒。從眾位置注大戒。五者。
尼犯錢。應半月在二部中。行摩那埵。六者。尼半月內。當於中求教授人。
七者。不應在無比丘處安居。八者。夏訖當詣自恣人。八法。應尊
恭敬讚歎盡形不應違。今述頌曰。禮不罵謗不舉過。從僧受戒那。半月
中求教授安居近僧請自恣
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四分十八童女。應二歲學戒。又云。年曾嫁年十
歲者。與六法誦中。六法練心也。能持六法。方與受具。二年者練身也。可
知有貽無胎。事鈔云。戒叉尼具學三法。一學根本。謂四重是。二學六法。即羯
磨。所謂染心觸。盜四錢。畜生命。妄誤。非時食飲酒也。三學行法
一切尼戒行。並須學之。若學法中犯者。更與二年羯磨僧祇云。在大尼下
沙彌。尼上坐。今述頌曰。染心相解。盜四錢。畜生命。小妄語。戒非時食
飲酒。是名式叉六法
沙彌南山沙彌別行篇云。此翻息慈。謂世染之情。以生也。又云
入佛法。多存俗情故。須息惡行慈也。音義云。沙云。沙彌二字。古訛略也。
三藏云。室利拏路經翻勤男。寄歸傳云。授十戒已名室羅末尼。譯為求寂
最下七歲。至年三者。皆名沙彌。若年四年至九。名應法沙彌。若年二
十已上。皆號名字沙彌
沙彌尼。奘三藏云。室利拏埋經云勤策女。
優婆塞優婆夷。肇曰。義名信士信士女。淨名疏云。此云清淨清淨女。
亦云宿男宿女。中在居家。持五戒男女不同宿。故云宿。此未可定用。
溪云。依餘經文。但云宿。此未可定用。刑溪云。依餘經文。但云近佛得宿
名。不可定云男女不同宿也。涅磐疏云。一日一夜。八戒者。宿。優婆
塞。西域記云。鄔波索迦。唐言近事男。舊曰蒲塞。又曰優婆。皆訛也。鄔波
喧。唐言近事女。上優婆斯。又曰優婆夷。皆訛也。言近事者。親近承事諸佛
故。後漢書名蒲塞。注云。好優婆塞也。華翻為近住。言受戒行堪近僧住也。
或名檀那者。要覽曰。梵語陀那底。唐言施主。今檀那。訛陀為檀。云
留那也。思大乘論云。能破慳吝妖姞。有貧窮下賤故稱陀。後大富。及能引
福德資糧。故稱那。又檀越者。檀即施也。此人行施。越貧窮海

釋底眾名篇第

古者出家。從師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東晉法師佛圖澄
乃謂師莫過佛宜。通稱釋氏。後阿含流傳此土。經敘佛告諸比丘四姓
家者。復本姓。但言沙門釋子(是釋子沙門。乃種也。是沙門釋子。婆
羅民。是沙門釋子。用比丘也。非沙門釋子二賤姓也。)所以然者。生由我
生。成由法成。其猶四大河皆從阿耨泉出。又彌沙塞云。汝等比丘。雜類出家
皆捨本姓稱釋子沙門。又阿含云。彌勒弟子皆稱慈子。自非大權應跡。豈能立
姓與經懸合。故天神稱為菩薩。然淨名云。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台釋云。
見佛性。出二死家。方真出家四句一形俱不出。二形不出。二形
不出出。即是觀行出家。(什曰。無上道心。心超三界。形雖有繫。乃真出
家。)四者形俱出。故南山云。真誠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厭三界無常
六親研究室對愛。捨五俗之深著。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則可紹姓三寶度脫
生。利益甚深功德無量。其眾名號。今列翻譯
僧伽大論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僧伽。譬如大樹叢林為林。
淨名疏云。律名四人已上皆名眾。鈔曰。此云和合眾和合有二義一理和。
謂同證擇滅故。事和。別有六義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住利和。同
口和無諍意和。同悅。什師云。令眾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身業。二以
慈心口業。三以慈心起意業。四若得食時減缽中飯。供養上座一人。下座一人
五持戒清淨六漏盡智慧。肇曰。非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漏盡智慧。肇曰。
真心無以具六法。非六法無以和眾。眾不和非敬順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
者。報恩經云。眾僧三界福田。謂比丘具有戒體萬善之根。是故世
人歸信供養。種福如沃壞之田能生嘉苗。故號良福田大論云。是僧四種。
羞地不破。清淨能別城未得道羞僧。破戒不淨無惡不作
啞羊是不破戒。根憮慧不別好丑。不知輕重。不知有罪無罪僧事。二
人共諍。不能斷決。無言。如羊人殺。不能作聲。四實僧。若學無學。住
四果中。四向道。是名曾。唐太宗嘗問玄奘三藏。欲樹功德。何最饒益法師
對曰。眾生寢惑。非慧莫啟。慧茅抽植。法為其資。弘法由人。即度僧為最。
沙門。或云桑門。或名迦懣(門字上聲)曩。皆訛。正言室摩那拏。或
舍羅磨拏。此言功勞。言修道有多勞也。什師云。佛法外道。凡出家者。皆名
沙門。肇云出家之都名也。秦言義訓勤行勤行取涅磐。阿含經云。捨離愛。
出家修道。攝御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所傷害。遇不忻逢不戚。能
地。故號沙門。後漢書郊祀志云。沙門漢言息心。削髮去家絕情洗欲。而歸
無為也。瑞應云。息心本源。故號為沙門。或云。具名沙門那。此云。乏道
以為良福田故。能斷眾生饉乏。以修八正道故。能斷一切邪道。故迦葉品云。沙
門那者。即八正道。沙門果者。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趺癡等。世言沙門名乏。
那者名道。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邪道。以是義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
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沙門果。或以沙門。翻勤息。垂裕記云。謂勤地眾善止
息諸惡。息界內惡者。藏通沙門次第界內外惡者。別教沙門一心遍息
諸惡者。圓融沙門瑜伽論云。沙門。一沙門等。二說道沙胃
法者。三沙門。謂諸善品者。四沙門。謂諸邪行者。
苾芻。古師云。含五義。一生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語粗獷故。二引蔓旁
布。喻出家人傳法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
聞。四能療疼痛。喻出空人能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
智論云。出家多修智慧智慧有解因緣俗人福德福德因緣僧祇
云。供養舍利造塔非我等事。彼國王居士。樂福之自當供養比丘事者。
所謂結集三藏。勿令佛法速滅。
和尚和闍。羯磨疏云。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
訛僻。傳云。和尚梵本正名鄔波迦。傳至于闐。翻為和尚。傳到此土。什師翻
力生舍利弗問經云。夫出家者。捨其父母生死之家。法門中。受微妙法。
蓋師之力。法身功德財。養智慧命。功莫大焉。又和尚亦翻近誦。以弟
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常近。經而誦。善見云。和尚外國語。漢言知有罪知無
罪也(明了本云。優波陀訶翻為學。依此人學戒定惠故。即和尚也。)義淨
云。鄔波陀耶。此云親教師。由能教出世業故。故和尚二種。一親教即
也。二依止即稟學也。毘奈耶云。弟子門人。纔見師時。即須起立。見親敬。
依止
闍黎。或祇利。寄歸傳云。梵語阿遮梨耶。唐言軌範。今稱闍梨訛略。菩
資糧論云。阿遮梨夜。隋言正行南山鈔云。能糾正弟子行故。四分律膽五種
阿闍梨。一出家阿闍梨所依出家者。二受阿闍梨受戒羯磨者。三教
阿闍梨教授威儀者。四阿闍梨。所從經。若說義。乃至四句偈。一依止
阿闍梨乃至宿者。和尚依止。多已十夏者為之。上四師皆多已五夏者
為之。
頭陀。新云杜多。此云抖擻。亦云治。亦云洮汰。垂裕記云。抖擻煩惱
也。善住天子經云。頭陀者。抖擻貪欲嗔恚愚癡三界六入。若不取不捨
不修不著說彼人。杜多。今訛稱頭陀大品云。須菩提說法者。
頭陀。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三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後不飲漿。
間住。八樹下。九露地住。十常坐不臥次第乞食但三衣大論
七云。十二頭陀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不犯戒。然論但次第
廣釋不分部位。諸文引用多誤。故此點出。南山鈔。位分為四。二。一納衣
但三衣四。一乞食不作餘食法。三坐。四一揣(徒端切揣者雜也。
一和雜者。不以種種盛貯。名揣食)處五。一蘭若。二間。三樹下。四露坐。
隨坐威儀。一常坐。此無次第乞食。處加隨坐。通源記。引南山云。季世佛
法。崇尚官榮。僥倖之夫。妄生朋翼。庶因斯語。自省厥躬。至若調利養毛繩
視朱門為蓬戶。尚思曳尾。猶被興嘲。況乎以咳唾為恩。眄睞成飾。潛通慧好。
強事趙馳。縱假寄寵於一時。終受嗤於口。榮不被辱。夫何誤哉。
陀。大論。秦言大德毘奈耶律云。言。從今日後。小下苾芻。於長
宿處。應喚大德
毘履。此云老宿。他毘利。此云宿德
悉替那。此云上座五分律言。上更無人名上座道宣敕為西明寺上座
寺主維那之上。毘尼母云。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自十夏至九夏。是中座。
十夏。至四十夏。是上座。五十夏已上。一切沙門之所尊敬。名耆宿。毘婆
沙論云。上座一生上座。即尊長者。具舊戒名生故。二世上座。即
知法富貴大財大位。族。力。大眷屬。雖年十。皆和合推為上座三法
上座。即阿羅漢。律云。沙王。答弟子人。大品經言。若菩薩
心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散亂是名人。瑜伽論支。自利利他行者名下
士。有利無利他中士。有二種名上士
摩帝。或云毘呵羅莎弭。此云寺主史略云。詳其寺主。起乎東漢白馬
寺也。寺既瑗處。人必主之。于時雖無寺主之名。而知事之者。東晉以來。此
職方盛。故梁牙造光宅寺。召法雲寺主。創僧制
維那。南山云。論翻為次第。謂知僧事次第。寄歸傳云。華梵兼舉也。
維是綱維。華言也。那是梵語。刪去羯磨陀三了也。史略云。梵語羯磨陀那
為事知。亦云悅眾。謂知其事悅其眾也。稽其佛世飲光統如網。假有德之人
為網繩也。隋智琳。潤州刺史李海游。命琳為斷事綱維。爾後寺立三綱上座
維那曲座也。
曷攞。寄歸傳云。唐言小師。毘柰耶云。難陀比丘。呼十夏比丘。為小師
僧叡僧導云。君當為萬人法主。豈可地揚小師乎。
阿夷恬。此云新學。亦云新發意

釋譯名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