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

   西京西明寺沙門圓照
   輸入者 陸紅梅

總集群經錄上之

  大寶積經卷(單重合譯神龍二年創首先天二年功畢)
右此一部經新譯舊譯九會成一部。於中折取十六會九卷為菩提流志新譯。餘三會一卷並是舊譯。勘同編入。已備餘錄。故不重存。其新譯會具如別錄初。第一卷寶積部中依次編列。
寶相般若波羅蜜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二出大般若第十會理趣分同本廣略少異壽二年於東都周東寺譯)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見大周錄或一卷初出與積三五善德天子會同本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大乘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一卷(見大周錄亦名金剛菩薩加行品是華嚴眷屬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雨經卷(見大周錄第二出與梁曼陀羅所出寶經等同本壽二年於佛授記寺沙門一等筆受)。
大乘伽耶山頂經一卷(見大周錄第四出與文殊問菩提經等同本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當第四出舊譯單卷者即是此經初品神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至景龍三年春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陀羅尼身經一卷(第三出與唐智通譯二卷同本景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同宣梵本
如意輪陀羅尼經一卷(第四出與實叉難陀等出者同本此法稍具景龍三年夏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同宣梵本
六字神咒經一卷(或云六字咒法第四出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法門神咒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三出與善法方便陀羅尼經等同本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廣大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經三卷(神龍二年九月五日於崇福寺畢東天竺伊舍羅等譯語沙門雲觀筆受
一字佛頂輪王經五卷(亦云五佛頂經或四卷景龍二年夏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其年冬畢)
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四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金剛光焰止風雨陀羅尼經一卷(景龍四年於西崇福寺弟子般若丘多助宣梵本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一卷(見大周錄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一卷(第三出與摩訶大明咒經等同本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妙慧童女所問經一卷(第三出與須摩提經等同本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不空罥索咒心經一卷(見大周錄第三出與不空罥索神咒經等同本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妙德婆羅門女問轉何法輪經一卷(今疑有德女所問大乘經壽二年於周東寺譯)
智猛長者問經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毘耶離一切鬼病經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那耶經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陀羅尼經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文殊師利法藏經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一字咒王經一卷(今疑與前咒法藏共是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無迦略曳菩薩廣大摩尼祕密善住經一卷(壽二年佛授記寺譯)
般若六字三句論一卷(壽二年於佛授記寺譯)
右五三部十六會即為十六部)
百一一卷(般若波羅蜜多那下一二部二卷尋本未獲)
沙門菩提流志。本名達摩流支。唐法希。天后改為菩提流志。唐云覺愛。南印度人。婆羅門種。姓迦葉氏。聰叡絕倫神爽異生外道出家。師稟波羅奢羅學彼經術。遂洞曉聲明尤閑數論陽歷數咒術醫方皆如指掌。年登耳順自謂孤行。撩僧論儀鵙以身事。大乘上座部三藏。厥號耶舍瞿沙。知其根熟遂與交論。未越幾關詞理俱屈。始知佛日明匪螢燈並照。法流深廣豈。涓渧等潤。投身敬事乘奉戒無虧。志節高峻崇有在。解學寬深未越五年通達三藏天皇遠聞雅譽遣使往要。未及使還白雲遽駕暨。天后御極方赴帝京。以壽二年癸已創達都邑即以其年於佛授記寺雨經。中印度王使沙門梵摩同宣梵本沙門戰陀居士婆羅門諂譯。沙門慧智證語。沙門一等筆受沙門思玄等綴文。沙門圓測英等證義。同賓寺亟孫辟監護。後於周東寺譯實相般若金剛髻。大乘伽耶頂。妙慧文殊不思議境界妙德女問等經。又於佛授記寺法門六字神咒般若蜜多那。不空罥索咒心智猛長者問。除鬼病那耶陀羅尼文殊法藏一字王。摩尼祕密善住等經。及般若六字三句論。已上一九部合卷。沙門行感等同譯。後至。
和帝興神龍二年景午隨駕歸京。敕於西崇福寺置。遂譯廣大樓閣不空罥索神變一字佛頂千手眼姥陀羅尼如意輪文殊寶藏金剛光焰等經。及大寶積。此經都九會。上代譯者摘會別翻而不終部帙。往者貞觀中玄奘法師往遊印度梵本於弘福寺譯。大菩薩藏經即是積第二之一會。後於玉華宮寺翻大般若竟。諸德慇懃請翻積。玄奘法師云。譯積之功不謝於般若余生涯已窮恐不終其事。固請不已遂啟夾譯之。可得行乃嗟歎曰。此經與此土群生未有緣矣。余氣力衰竭不能辨也。因而遂輟。流志來日復齎其梵本。和帝命志續奘餘功。遂廣鳩碩德并名儒等。繹舊翻之經考挍新來之夾。上代譯者勘同即附。昔來未出按本具翻。兼復舊譯義擁文迷即須重譯。始乎神龍二年景午創筵。迄于。
叡宗先天二年癸丑畢席。於中十六會九卷流志新譯。謂三律儀會。無邊莊嚴會。無量壽如來會不動如來會。莊嚴會。文殊師利普門會。出現光明會。阿難說處胎會。無盡伏藏會。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神變會。優波離會。發勝志樂會。菩薩會。勤授長者會。優陀延王會。妙慧童女會。恒河優婆夷會。功德寶華菩薩會。德天子會。阿闍世王子會。淨信童女會。彌勒菩薩所問會。無盡意菩薩會。勝鬘夫人會。廣博仙人會。發題日於內佛光殿。和帝親御法筵筆受經旨。白寮侍坐妃后同觀。求之古無以加也。逮叡宗嗣歷復於北苑白蓮藥亭及甘露等殿別開會首亦親筆受。並沙門思忠及東印度大首領伊舍羅直中書度頗具等譯梵文。北印度沙門達摩印度沙門波若丘多等證梵義。沙門慧覺一普敬履方等筆受沙門勝嚴法藏無著深亮懷迪證義沙門承禮神暕雲觀等次文。太子詹事東海郡公徐堅SN王傳安伯盧粲尚書右承東海男盧用中書舍人舒王男蘇SM禮部郎中彭景直左補闕祁縣男王SM大府丞顏溫之太常博士賀知章等潤。色中書侍郎平輿侯陸象先侍中鉅鹿公魏知古等監譯。前太常卿薛崇胤通事舍人弘濃男揚仲嗣監護。繕寫既了將本進內。
叡宗外總萬方內崇三寶。御筆製序標於經首。前後總譯五二部百一一卷。三藏流志自翻寶積經了更不經。禪觀怡神金丹養志。壽雖過百道業無虧。持誦經行晨昏靡替。至二年隨。
駕入洛。
敕於長壽寺置。以流志所住加號元。至五年九月顧謂門人曰。胞幻之身日就衰朽。縱然久住歸磨滅。吾年攝養冀無衰弊。今漸遲暮徒更延時。遂從日不飲不食藥餌俱絕。雖向五旬如常。至一月三日遂索水洗浴換新潔衣。至四日晨朝梵本經手頂戴一一讚歎。至五日齋時告諸侍人皆令四散。吾暫就淨汝勿喧聲。遂於淨室之中右脅而臥奄然而卒。春秋百五十有六。自非積修勝業脫屣塵勞。焉能保此遐齡。去留專已者也。既聞。
天聽皇哀感慕慟歎久已。追贈鴻臚大卿。謚曰。一切遍知三藏詔遣內侍杜懷敬往東都監葬。敕內庫出物供葬所須務。令優贍限其數。於是鹵薄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巷而不可數。遂遷窆於龍門供養焉。
五分羯磨一卷(題云彌沙塞羯磨本
右一部一卷其本在。
沙門同。俗姓趙氏。本天水人。代襲冠冕。同弱齡出家。後以律學馳譽。講彌沙塞律近師稟。昔宋朝罽賓三藏覺壽。譯彌沙塞律因出羯磨一卷。遷移其本零落。不獲學者無依。同遂於之內抄出羯磨一卷。彼宗學者盛傳流布。

新譯大方廣佛華嚴經音義二卷

右一部二卷其本在。
沙門慧苑京兆人。華嚴法師上首門人也。無惰外兼通。華嚴宗尤所精達。苑以新譯之經未有音義。披讀之者取決無從。遂博覺字書撰成二卷。使尋翫之者不遠求師而曉於字義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菩薩萬行首楞經卷(一名中印那爛陀道場灌頂部錄出別行
右一部卷其本在。
沙門般刺蜜帝。唐云極重。中印人也。懷道觀隨緣濟度展轉遊化達我支那印度國俗呼廣府為支那名帝京為摩訶支那)。
乃於廣洲制旨道場居止。眾知博達。祈請亦多。利物為心敷斯祕蹟。以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乙卯三日辛丑。遂於灌頂部中誦出品譯成卷。即前萬行首楞嚴經是也。烏萇沙門引伽釋伽(釋迦稍訛正云鑠佉此曰雲峰)譯語。菩薩戒弟子前正儀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受。脩州羅浮山南樓寺沙門懷迪證譯。其僧傳經事畢汎舶西歸。因南使流通於此。
妙法決定業障經一卷(第二出與奘法師稱讚大乘功德經同本元九年六月於終南山石鱉谷老尹蘭若譯)
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一卷(第一譯與無量門微密持經等同本元九年於奉恩寺譯)
師子素馱婆王肉經一卷(元九年於奉恩寺譯)
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三卷(元九年六月二日於終南山石鱉谷老尹蘭若譯)
右四部六卷其本在。
沙門智嚴于闐國王之質子。性鬱持名(盧各反)幼至唐早居榮祿。授左領軍衛大將軍上柱國封金滿郡公。而立性淳質貞信居懷。請捨宅置寺奉為國家。神龍二年五月一日
敕允其所請。
又自惟生居異域長自華。幸得侍奉四朝班榮寵極。猶恐叨丞厚祿濫沐殊恩。於是出家冀酬玄澤。神龍二年七月四日
墨制云。人之情也莫不貪惜祿位。卿之願也。乃欲棄出家蘭若之蹤起禪那之行。忽省來奏嗟賞兼懷。特遂所祈式成高志。以景龍元年一月五日。和帝家剃落。法號智嚴。仍請住終南山至相寺蘭若修道。由是虛心慮靜宴坐經行精舍居懷幽棲積念。加以經明唐梵智照幽微。真詮如來祕偈。莫不屢丞。
綸旨久預翻詳。頻奉。
絲言兼令證譯。於石鱉谷居阿練若頭陀行元九年於石鱉練若及奉恩寺。譯決定業障經等四部。並質相兼其深趣。又譯尊勝陀羅尼咒一首及法華經藥王菩薩等咒六首。本寫新咒入。幸勿怪之。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七卷(第七一卷是念誦法開三年於東都大先寺譯)
蘇婆呼童子經三卷(唐云童子亦云蘇婆呼律或二卷四年於東都大先寺譯)
蘇悉地羯羅經三卷(唐云妙成就法此與蘇婆呼并是咒毘柰耶不曾大曼茶羅不合輒讀同受具人盜聽戒律便成盜罪四年譯)
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經一卷(出梵本金剛頂經成就一切義品略譯少分元五年於西明寺菩提院譯)
右四部一四卷其本在。
沙門輸波迦羅具足梵音應云戎婆揭羅(仙蒸反)訶。唐音正翻云淨師子。以義譯之名善無畏中印摩訶陀國人。住王舍城那爛陀寺。本剎利種。姓剎帝利。捨俗榮貴依出家。神氣清虛道業恢著。精通禪慧妙達總持。三藏教一心遊入。五天諸國久播芳名。大悲利生有緣東漸。塗至北印度境。響振摩訶支那。我皇搜集賢良發使迎接。以元四年景辰大齎梵本來達長安。初於興福南院置。次後五年巳於菩提院。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沙門悉達譯語。沙門無著綴文筆受。其無畏所將梵本有敕並令進內。緣此未得廣譯諸經。曩時沙門無行西天竺。學畢言歸。迴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將梵本有。
敕迎還。比在西京華嚴寺收掌。無畏沙門一行於彼簡得數本梵經。並總持妙門先未曾譯。至二年隨駕入洛。於大先寺置。遂為沙門一行大毘盧遮那經。其經具足萬頌。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門月譯語。沙門一行筆受承旨兼刪綴詞理。質相半妙諧深趣。又出蘇婆呼蘇悉地經。無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時開禪觀獎勸初學。慈悲作念接引無虧。人或問疑割析滯。
七俱胝佛母准泥陀羅尼經一卷(第二出日照三藏譯者同本一年聖寺譯)
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四卷(亦云經一年聖寺譯)
金剛頂經曼殊室利菩薩五字心陀羅尼品一卷(八年於薦福寺譯)
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經並出梵本金剛頂經撮要抄譯非全部也八年於薦福寺譯)
右四部七卷其本並在。
沙門日羅菩(上聲)提(地之反上聲)唐云金剛智。南印度賴耶國人(此云光明國其國近觀音宮殿補陀落山)婆羅門種。幼而出家遊諸印度。雖外博達而偏善總持。於此一門罕有其匹。隨緣遊化隨處利生。聞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汎舶東逝達于海隅。間八年中方屆京邑。於是廣弘祕教建曼荼羅法作成皆感靈瑞。沙門一行欽斯祕法數就諮詢。一一指陳復為立壇頂一行敬受斯法請譯流通。以一年癸亥於聖寺。為譯瑜伽念誦法及七俱胝陀羅尼。東印度婆羅門大首領直中書伊舍羅譯語。嵩岳沙門溫古筆受。至八年庚午於薦福寺。出曼殊室利五字心及觀自在瑜伽要。沙門智藏譯語。又於舊隨求中更續新咒。智執總持契所至皆驗。祕教流傳寔斯人矣。復有灌頂弟子正議大夫竺中書舍人侍皇太子諸王文章集賢院學士呂向。敬師三藏因而紀之曰。和上本中天竺剎利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也。後因南天國王將軍米准那薦聞。遂稱南天行人也。年始歲於那爛陀寺出家。依寂靜智師學聲明論。年五往西天竺國。經四年學法稱論。卻迴於那爛陀寺。年受具戒。六年學小乘律。又學般若燈論百論二門輪。年八於迦毘羅衛城。就勝賢論師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經三年至三一往南天竺。於龍樹菩薩弟子龍智年七百歲今猶在。經七年承供養金剛頂瑜伽經毘盧遮那總持陀羅尼法門大乘經典并五明論五部灌頂諸佛祕要之藏通達。遂辭師龍智卻還中天。尋禮如來八相靈塔。其後南天三年亢旱。其王捺僧伽補多靺摩遣使迎請和上。於自宮中建灌頂道場請雨。其時甘澤流澍王臣欣慶。遂為和上置。經餘三載。國南近有觀自在菩薩寺。門側有尼枸陀樹。先已枯悴。和上七日斷食行道。樹再滋茂。菩薩應現是言。汝之所學今已成就。可往師子國佛牙。登楞伽山禮拜佛跡。迴來可往中國禮謁文殊師利菩薩。彼國於汝有緣。宜往傳教濟度群生。聞是語已不勝忻慰。僧徒咸聞其語。寺眾乃曰。若菩薩降臨尼拘陀樹枝葉滋榮。去即枯悴。以此為侯經三七日。卻迴辭其國王。將領弟子道俗八人。往師子國楞伽城。王臣四眾以諸花迎禮和上。至其宮側復往無畏王寺頂禮佛牙。持諸花精誠供養。遂感佛牙放光中成蓋普現。大眾咸睹斯瑞。便住其寺半年供養遂詣東南往楞伽山。逕中路佛眼塔。其時行道一日一夜。無願不果。次至七寶山城。次行至嚕呵那國國管寶山。其山土地足多羅樹。國三王先信小乘。聞和上至出城遠迎。就宮殿廣陳供養。經一月餘日和上為說大乘理性。便能悟入受欣喜。即廣施雜寶和上不受云。本來意者頂禮佛跡非為珍寶。遠來至此願示其路。王即遣人持輿令和上乘。上送至山下。其山諸猛獸師子毒野人剎。黑風苦霧常護此山上珍寶。非是禮聖跡人。不可昇上得入此山。和上於山下焚香頂禮弘誓願。願見昔在世說法之時山神。發願已畢天開霧散猛獸潛藏。遂與弟子於山北面近東渡水。而上卻轉向西北又西南尋谷攀藤接葛。異種孤危至山中腰。近次北面一泉水流出。其中總是紅頗梨瑟瑟金銀諸寶。又寶性草及曼陀羅優缽羅花。時逢龕崛皆是先靈修道之處。山中草木不可稱計。不停不滯七日攀緣方至山頂。求靈跡見圓石。可高四五尺許方廣可有二丈。佛之右足隱在石上有損缺。即生疑謂之非是佛跡。仰天號泣憶昔如來。遂感五色雲現及有圓光佛跡輪分明顯現。聞有聲言。此真佛跡。但為往代眾生來業重留此跡耳。聞已歡喜供養入定一日。從定出已七日旋遶。把石尋行道。其佛跡外石上有數石盞。亦中然燈。有野人將甘蔗子椰子蕉子署藥等來施和上。時弟子之四散奔走。和上言曰。此來供養非損汝輩。便與授三歸戒。其野人將小石施佛跡上打碎取喫。何謂如是損其心上。云治心痛。從此驗知佛跡漸損。其上多風不可久住頂上四望去。其山下五六十里外周有山圍繞。狀如域壁。山上總是白雲。國有號名楞伽城山。山外西北連師子國界。餘是大海觀望之時。和上不覺失腳砌下臨崖便住。不損毫毛。當不思議力。弟子等驚喜不已。遂復道而還。所有靈跡重禮辭迴。來去經一年卻至南天竺國。具述上事聞於國王。王又請留宮中供養一月日。和上白王。貧道先發誠願。彼支那國禮文殊師利并傳佛法。即日辭王。王曰。唐國途逕絕遠大海難渡不得可到。住此教化足獲利益。再三請住。和上宿志不移。王曰。必差使相送兼進方物。遂遣將軍米准那奉大般若波羅蜜多梵夾七寶繩床七寶金釧。寶鈿耳璫。雜物衣甲。綵泄。沈水。腦。諸物香藥等。奉進唐國。願和上撿校加持得達彼國。發來之日五臣四眾花音樂送至海濱。和上東向遙禮文殊。西禮觀音菩薩。便與徒眾告別登舶海。得好風便一日一夜渡海。卻到師子國勃支利津口。逢波斯舶三十王隻其國巿易珍寶。諸商主見和上心陪從。師子國王室哩室囉聞和上再至。又迎宮中一月供養。若留不住。重佛牙便即進路。王使道俗花音樂餞送岸。和上至發行日。是諸商主並隨渡海。經一月至佛逝國。佛逝國王將金傘蓋金床來迎和上。緣阻惡風停留五月。風定之後方得進發。經過諸國小小異物及以海難洪波雜沸不可具述。計去。
唐界日內。間卒逢惡風忽發雲氣。叔闇毒龍鯨鯢之屬交頭出沒。是諸商舶三十餘隻。隨波流泛不知所在。唯和上一舶以持隨求得免斯難。又計海程萬餘里逐波汎浪。約以三年緣歷異國種種艱辛。方始得至唐聖境。行至廣府重遭暴雨。時節度使使二三人乘小船數百隻。并以花音樂海口遠迎。至元八年中初到東都。親所有事意一一奏聞。奉敕分使令四事供養僧徒法王公問道。從是隨。
駕往復兩都。至一年方事翻譯。於聖寺薦福道場。所翻譯成四部七卷。時庚午歲八年。已入開元釋教錄也。至九年後又譯出。
金剛頂經瑜伽修毘盧遮那三麼地一卷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身咒本一卷
千手千眼觀自在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咒本一卷
不動使者陀羅尼祕密一卷
右四部四卷其本在。
南天竺三藏沙門日羅(二合)菩提(唐言金剛合)譯。至四年隨駕西京。九年有敕放歸本國。行至東都現疾告終。天寶二年癸未之歲月辛未朔七日丁酉龍門塔。有逸人混倫翁。撰文書題云。
唐東京大廣福寺故金剛三藏。塔銘并序詞曰。
深玄宗湛邃。百靈間出大聖時遊。化滿三千位超十地真言遂闡像設斯行。
金剛三藏中天竺剎利伊舍那靺摩第三子。以元七年南天竺國因節度使將軍米准那表薦入朝。遂稱南天竺人焉。誕育靈奇幼神異。懇請於父求之入道。年甫歲於那爛陀寺。依寂靜出家聲明論兼九四書。尤工祕術妙閑粉繪。大師號菩提跋析羅。當其開濟遊方為務。往詣南天龍智處契陀羅尼藏便會宿心。請建道場散藏五部經于七載。每至時飲食從空而下。金剛薩埵常現於前。又陟楞伽山如來腳跡。燒以酥燈。其燈明徹其跡微茫。當起少疑便現。深相靈契也若是。時南天竺尼拘陀樹久而枯悴。大師繞樹行道七日斯須花葉如故。其應也如是大師南天大菩薩本二萬言兼瑜伽梵夾而至矣。其靈感也若斯。因屆。
唐國建毘盧遮那塔。規摸表思銳毫端代為希有。其工異也如是。帝甚嘉之額出。
天書縑仍恩錫。以今方古未之有也。嘗登前佛受法王寶。號金剛智三藏。王公士庶宗仰四年隨。
駕入長安。至九年七月十六日。
天恩放還本國。至東京廣福寺乃現疾。嗟有身之患坐而遷化弟子僧智藏等請留遺教。頃間復還囑付畢曰。西涅槃坐法。隨師返寂右脅而眠。即師子王經所載也。悟身非有蟬蛻遐舉。其年八月五日證果矣。春現滅哀傷於此。
帝坐悲惜感於士心。其年九月五日敕令東哀龍門置。至天寶二年七日。於奉先寺西崗塔。其塔來也是漏盡阿羅漢建立一名卒堵波。二名偷婆。憑巒據川皆能面伊審高卑以合制。籌廣狹以中規。甃散排牙洩餘雨之瀸漏。牧危撮頂積流雲之奔影。掩乎石扇閉以金鎖。林松蕭瑟峰碑岌峨。千齡之前川谷推移。百代之後人神莫知。乃為銘曰。

峨峨法岫 滔滔
為道之始 則人之先
名揚中國 業善南天
示曉示喻 三千大千
浮圖亞跡 摩騰比肩
真寂有境 生死無邊
釋迦示現 迦葉求緣
無來去 何後何前
猗歟叡哲 運謝時賢
風摧道樹 浪沒慈船
層塔虛設 寶鐸空懸
柏吟宵吹 松生暮煙
人世移易 陵谷推遷
唯餘石誄 千年

圓照自惟。微賤限以晚生。大師歿年始參。幼學翻譯應。
詔。殊未識知。謹依紀銘敘述前事。望祛情惑無嫌廣焉。博雅宏才幸無誚也。聞夫至道體無欲為先。福善之征莫大有後。承其後者代有高人。大興善寺三藏即其人矣。昔事先師。法諱智藏。承旨譯語弘闡真乘。洎。
肅宗明彌加重。不斥名字號曰不空。此取登壇散花號也。代宗馭歷加號及官位鴻臚卿品。加特進號大廣智三藏不空。追贈先師錫謚官號。永泰元年歲在乙巳一月一日乃頒制曰。
不空三藏和尚。故金剛三藏天資秀異氣稟沖和。識洞四生六度。爰自西域杖錫東來。以梵行周身慈心濟物。覺花外照智炬內明。汲引群迷證契圓寂。密傳法印示隱涅槃衣缽空存音徽長往。教能垂後禮有飾終。宜旌美名俾葉榮。贈開府儀同三司。仍贈號弘教三藏。夫俗典有母以子貴。今釋氏乃師因弟榮。冀萬古千秋傳之不朽。又至大歷三年六月二日奏。東京龍門故開府儀同三司弘教三藏塔。所掃灑無名僧惠恒惠端行者趙元及法名惠翻田榮國法名惠濬童子達。右特進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廣智不空奏。前件無名僧等。先嘗奉事和上。服勤香火積有歲年。志柔和堅固無懈。請與正名。便送塔額住彼灑掃。冀終罔極獲展師資行者童子等並久習真言誦經典。不離本院。業已成就。伏乞與度俾勵修持。敕旨依奏同日又奏請。
御書東京。龍門故開府儀同三司弘教三藏塔額。
右故和上感謝人間化歸地界音容緬邈。塔廟猶存。
陛下每懷德不忘悼往。空積恩加錫贈寵延魂道。凡在有識罔不載荷。未懸雲牓敢冀。
文。伏乞賜一塔額永垂標記。如天恩充許伏聽敕旨。上依所請御札親題。并於忌晨賜千僧供。至三日修表陳謝。詞曰。沙門不空言。不空早侍先和上猥承獎訓。愧無昇堂之誓謬忝入室之遇。曼茶羅灌頂壇者。萬行宗密證之主。將涉覺路何莫由斯始先師所傳啟此方耳目。燈罷照日月將深。
陛下思續耿光不遺疵賤。詔開灌頂俾建道場。纔髣髴於存年。豈歸依補處
皇慈乃眷渥澤累霑。降五僧紫泥封。雲隨髮落下千人天飯器香任風吹。況塔額親題。佳諸伊洛龍門之下。更攢崛起之峰月輪之間。恒聚沖飛之雁。無任載荷屏營之至。謹附監使李憲誠表陳謝以聞。謹言。
應元武皇帝批曰。
和上釋梵宗師人天歸仰慈悲智力拯拔生靈。廣開壇弘宣法要。福國土慧洽有情。媿厚良多煩勞申謝。至八月五日和上忌晨。奉。
敕賜茶百一十串。充和上遠忌齋用。修表謝聞。沙門不空言。伏奉。
恩命今月五日故弘教三藏遠忌。設千僧齋賜茶百一十串。伏戴殞悲啟無地。不空誠哀誠恐以悽以感。故上道四生化遷十地。輝容緬邈經此忌晨。倍增霜露之悲。深積鶴林之痛。
陛下恭弘付囑遠念芳猷。分御膳以飯足千僧。流香茗而數盈百串。繽紛梵宇郁馥禪庭。凡在門無任感荷。不勝悲戴之至。謹附監使奉表陳謝以聞謹言。應元聖文武皇帝批曰。
和上法留喻筏照委傳燈。久證涅槃示存齋忌。永惟付囑深眷徽猷。薄施香茶有煩陳謝也。又至大歷六年六月十六日。奏東都廣福寺弘教三藏院。請抽諸寺名行大德七人。右不空先師在日特蒙。玄宗置上件院。年月深久廊宇崩摧。香火闕供無人掃洒。今請抽諸寺大德七人住持彼院。六時懺為國進修。三密瑜伽師資之舊業。
同寺一切有部古石戒壇院。
請抽諸寺名行律師七人。每年為僧置立壇場
右件戒壇院是不空和上在日捨衣缽興建。當不空進具之日。亦不誠願許同修蒿。不空叨承聖澤。冀玉鏡之重開。睹大師之舊規。望金輪之再轉。今請置一切有部戒壇院額。及抽名行大德七人。四季為僧敷唱戒律六時奉國修行三密法門。以前特進試鴻臚卿大興善寺三藏沙門廣智不空奏。前件院抽僧及一切僧事。並請放免不同諸寺。謹件如前。
敕旨依奏。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為戒。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弘教和上法流後嗣大廣智三藏。追遠慎終奉國盡忠。精佛戒存沒不朽永播清徽。哀榮之情光諸萬古矣。所經法不及得入開元目錄。今請准敕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下皆例此。
威力烏樞瑟摩明王經二卷(或三卷亦云烏蒭澀摩經)
穢跡金剛神通滿陀羅尼法術要門一卷
穢跡金剛法禁百變一卷
三部四卷其本在。
天竺三藏沙門質達霰(唐言能勝將)。
於安西譯。十年因法月三藏貢獻入朝。附上件經至于京邑。不及得入開元目錄。准敕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右一部一卷其本在。
三藏沙門達摩戰涅羅(唐法月)東天竺國人也。遊中印度。亦稱摩提國人焉。學通三藏達醫明。利物隨緣龜茲國(漢書云丘茲並訛謬)正曰屈(軍郁反)支。教授門人。地戰(上)濕羅(唐言真月)字布那羨。亦稱利言。使令記持梵本大乘三摩地經滿七千偈。及歷帝記過萬偈。瑜伽真言獲五千偈。一聞於耳恒記在心。四年受具足戒。自後聽習律論小乘經梵書漢書唐言文字石城四鎮護密戰于火羅言。見耳聞悉能領會。便令譯語形影隨。八年安西節度使呂休林表薦入朝。利言隨師以充譯語。路次所歷耆大鎮伊西寺賀延磧瓜沙甘肅轉次西涼本道度使攝御史大夫牛仙客。至十祀屆于長安所司奏引對內。進奉方術醫方梵夾藥草經書。稱愜天心。或見宣政天騎迎送錫賚重。弟子比丘利言隨師譯語。方藥本草隨譯上聞。三餘之間遂譯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典古舊經中少異。姚秦譯見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經中云。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經後略讚受持功德。能除十惡五逆等罪文字少殊。三藏玄奘譯者題云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正宗經云。是神咒大明咒無上咒是無等等咒。餘異。此之經同本異譯。但有正宗並無序分流通分。今法月所譯三分具全。正宗經文不異玄奘譯者。承旨翻經利言譯語。時。
聖上萬樞之暇注金剛經。至三年著述功畢。釋門請立般若經台。七年其功終竟。僧等建百座道場。七上陳。墨制。依許八月國寺經。九日暮開西明齊集。日迎赴道場。講。
御注經及仁王般若法月三藏當其一焉。演梵本利言譯語。凡是聽者虛往實歸。七難永清七福咸集。洎乎明歲劉志成狂賊潛搆兇謀。卜日問於寶花三藏。天不長惡逆黨平除。凡是蕃僧詔歸本國。法月三藏恩尚延留。後忽思鄉請還本國。九年七月十六日遠辭。
丹闕。路取西涼沙磧伊西疏勒望于天竺。轉次西行漸屆前程。至式匿國之乏騾嶺吉運鎮城。遇國賊興不由前進。旋騎退入疏勒城中。轉次東南行八百里。至于闐國住金輪寺。化利有緣一歲有餘道俗瞻覲。時因病疹漸染纏綿。藥石無征奄從遷化。春秋九一。法夏二。以天寶二年歲次癸未一月三日卒於此寺矣。時本道節度副使大夫蒙零察監護葬儀。弟子比丘利言等銜哀啜泣。擗慄茹茶燒香散花茶毘塔所經法不及入開元目錄。准敕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開元釋教錄卷(上帙總錄下帙別錄八年庚午於西崇福寺院撰)
大唐內典錄一卷(同前八年撰)
續古今經圖記一卷(同前八年撰)
古今佛道論一卷(同前)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同前)
右上五部五卷智昇所撰。昇早預釋流志弘大教。但才微力寡無遂本懷。俛仰之間亟經寒暑。曾未能宣傳正法荷擔菩提。而近閱藏經仍探眾錄。睹其差謬或所未安。狂簡斐然考成斯記。雖詞靡敘而事所憑。但鄙見未弘固多疏闕耳。其續內典錄等附於本部之末。幸諸來哲無貽誚焉。

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