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含經卷第十三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第1二一2日誦名小土城(有四品半,合有五十二經。) 烏鳥喻‧說本,天林‧善見, 三十喻‧轉輪,蜱3肆最在後。 (六五)中阿含4王相應品烏鳥喻經5第八6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7蘭哆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轉輪王欲試珠寶時,便集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集四種軍已,於夜闇中豎立高幢,安珠置上,出至園觀;珠之光耀,照四種軍,明之所及,方半由延。彼時,有一梵志而作是念:我寧可往見轉輪王及四種軍,觀琉璃珠。爾時,梵志復作是念:且置見轉輪王及四種軍、觀琉璃珠,我寧可往至彼林間。 「於是,梵志便往詣林,到已入中,至一樹下。坐已未久,有一獺獸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鐃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8。梵志當知:我欲捨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究暮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9,究暮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鐃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10。梵志當知:我欲捨去,依彼死牛聚處栖宿11,或依死驢,或依死人聚處栖宿,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彼究暮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鷲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鷲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大墓復至大墓殺害而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鷲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食吐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食吐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見向者鷲鳥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彼食吐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豺獸12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深澗至深澗,從榛莽至榛莽,從僻靜至僻靜處來,我今欲食死象之13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時,彼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烏鳥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烏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強額癡狂,何為問我:汝從何來?為欲何去?』彼時,烏鳥面訶梵志已,便捨而去,梵志故坐。 「復有狌狌14獸來,梵志見已而問之曰:『善來,狌狌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飲清泉水,食15好果來,我今欲去,不畏於人。』彼狌狌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 佛告諸比丘:「吾說此喻,欲令解義,汝等當知此說有義。時,彼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而彼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16,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獺獸已,而問之曰:『善來,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鐃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梵志當知:我欲捨去,入彼大河,我今欲去,唯畏於人。』 吾說比丘亦復如是,入惡不善穢汙法中,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獺,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究暮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家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17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究暮已,而問之曰:『善來,究暮!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此池本時清泉盈溢,鐃藕多華,魚龜滿中,我昔所依,而今枯槁。梵志當知:我今欲去,依彼死牛聚處栖宿,或依死驢,或依死人聚處栖宿,我今欲去,唯畏於人。』 吾說比丘亦復如是,依惡不善穢汙之法,為當來有本煩熱苦報、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究暮,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時,彼鷲鳥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他18家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鷲鳥已,而問之曰:『善來,鷲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大墓復至大墓殺害而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 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鷲鳥,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食吐鳥與此梵志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護於身,不守諸根,不立正念,彼入比丘尼房教化說法,或佛所說,或聲聞所說,彼比丘尼入若干家說好說惡,受信施物持與比丘,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食吐鳥已,而問之曰:『善來,食吐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見向者鷲鳥去耶?我食彼吐,我今欲去,唯畏於人。』 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食吐鳥,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時,彼豺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貧村住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進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無有智慧精進梵行者,而來住中,或九月,或十月,諸比丘見已,便問:『賢者!何處遊行?』彼即答曰:『諸賢!我依某處貧村邑行。』諸比丘聞已即作是念:此賢者難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賢者乃能依某貧村邑行。諸比丘等便共恭敬禮事供養,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豺獸已,而問之曰:『善來,豺獸!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深澗至深澗,從榛莽至榛莽,從僻靜至僻靜處來,我今欲食死象之肉,死馬、死牛、死人之肉,我今欲去,唯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豺,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19,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時,烏鳥面訶梵志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貧無事處而受夏坐,彼若知村邑及城郭中多有智慧精進梵行者,即便避去。若知村邑及城郭中無有智慧精進梵行者,而來住中二月、三月,諸比丘見已,問曰:『賢者!何處夏坐?』答曰:『諸賢!我依今某貧無事處而受夏坐,我不如彼諸愚癡輩,作床成就20,具足五事21而住於中,中前中後、中後中前,口隨其味,味隨其口,求而求,索而索。』時,諸比丘聞已,即作是念:此賢者難行而行。所以者何?此賢者乃能依某貧無事處而受夏坐。諸比丘等便共恭敬禮事供養,因此得利衣被、飲食、床褥、湯藥、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觸猗,不見災患,不能捨離,隨意而用,彼比丘行惡戒,成就惡法,最在其邊,生弊腐敗,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猶如梵志見烏鳥已,而問之曰:『善來,烏鳥!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汝強額癡狂,何為問我:汝從何來?為欲何去?』吾說比丘亦復如是,是以比丘莫行如烏,莫依非法以自存命,當淨身行,淨口、意行,住無事中,著糞掃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當遠離,應學如是! 「彼狌狌獸與此梵志共論是已,便捨而去。吾說此喻有何義耶?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於身,守攝諸根,立於正念。彼從村邑乞食已竟,食訖,中後收舉衣缽,澡洗手足,以尼師檀22著於肩上,或至無事處,或至樹下,或至空屋中,敷尼師檀,結跏23趺坐。正身正願,反24念不向,斷除貪伺,心無有諍,見他財物、諸生活具,不起貪伺,欲令我得。彼於貪伺淨除其心,如是瞋恚、睡眠、掉25悔,斷疑度惑,於善法中無有猶豫,彼於疑惑淨除其心。彼已斷此五蓋心穢慧羸,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彼得如是,定心清淨,無穢無煩,柔軟善住,得不動心,趣向漏盡智通作證,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26,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滅,知此漏滅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見已,則欲漏心解脫,有漏、無明漏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猶如梵志見狌狌已,而問之曰:『善來,狌狌!汝從何來?為欲何去?』答曰:『梵志!我從園至園,從觀至觀,從林至林,飲清泉水,噉好果來,我今欲去,不畏於人。』吾說比丘亦復如是。 「是以比丘莫行如獺,莫行如究暮,莫行如鷲,莫行如食吐鳥,莫行如豺,莫行如烏,當行如狌狌。所以者何?世中無著真人如狌狌獸。」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烏鳥喻經第八27竟28(三千一百七十八字29) (六六)中阿含王相應品說本經30第九31(第二小土城誦32)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波羅,在仙人住處鹿野園中。 時,諸比丘於中食後,以小因緣集坐講堂,共論此事:「云何,諸賢!居士在家何者為勝?為比丘等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耶?為朝朝益利33百千萬信乎?」 或有比丘作是說者:「諸賢!何用益利百千萬倍,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非為朝朝益利百千萬倍。」 是時,尊者阿那律陀34亦在眾中,於是,尊者阿那律陀告諸比丘:「諸賢!何用益利百千萬倍?設復過是,唯此至要,若有比丘持戒妙法,成就威儀,入家受食,非為朝朝益利百千萬倍。所以者何?我憶昔時在此波羅國為貧窮人,唯仰捃拾客擔生活35。是時,此波羅國災旱、早霜、蟲蝗36,五穀37不熟,人民荒儉,乞求難得。是時,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38,依此波羅住。於是,無患辟支佛過夜平旦著衣持缽,入波羅而行乞食。我於爾時為捃拾故,早出波羅。諸賢!我登出時,逢39見無患辟支佛入彼。時,無患辟支佛持淨缽40入,如本淨缽出。 「諸賢!我時捃還入波羅41,復見無患辟支佛出。彼見我已,便作是念:我旦入時,見此人出;我今還出,復見此人入,此人或能未得食也,我今寧可隨此人去。時,辟支佛便追尋我,如影隨形。諸賢!我持捃還到家,捨擔而迴顧視,便見無患辟支佛來追尋我後,如影隨形。我見彼已,便作是念:我旦出時,見此仙人入城乞食,今此仙人或未得食,我寧可自闕己食,分與此仙人。作是念已,即持食分與辟支佛,白曰:『仙人!當知此食是我己分,為慈愍故,願哀受之!』時,辟支佛即答我曰:『居士!當知今年災旱、早霜、蟲蝗,五穀不熟,人民荒儉,乞求難得,汝可減半著我缽中,汝自食半,俱得存命,如是者好。』我復白曰:『仙人!當知我在居家自有釜灶、有樵薪、有穀米,飲食早晚亦無時節,仙人!當為慈愍我故,盡受此食!』時,辟支佛為慈愍故,便盡受之。 「諸賢!我因施彼一缽食福,七反生天,得為天王;七反生人,復為人王。諸賢!我因施彼一缽食福,得生如此釋種族中,大富豐鐃,多諸畜牧、封戶、食邑,資財無量,珍寶具足。諸賢!我因施彼一缽食福,棄捨百千垓金錢王,出家學道,況復其餘種種雜物。諸賢!我因施彼一缽食福,為王、王臣、梵志、居士、一切人民所見識待,及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42所見敬重。諸賢!我因施彼一缽食福,常為人所請43求,令受飲食、衣被、氍氀、毾、床褥、綩綖、病瘦湯藥、諸生活具,非不請求。若我爾時知彼沙門是無著真人者,所獲福報當復轉倍,受大果報,極妙功德,明所徹照,極廣甚大。」 於是,尊者阿那律陀無著真人逮正解脫,說此頌曰: 「我憶昔貧窮,唯仰捃拾活; 闕己供沙門,無患最上德。 因此生釋種,名曰阿那律; 善解能歌舞,作樂常歡喜。 我得見世尊,正覺如甘露; 見已生信樂,棄捨家學道。 我得識宿命, 知本之所生; 生三十三天,七反住44於彼。 此七彼亦七,世受生十四; 人間及天上,初不墮惡處。 我今知死生,眾生往來處; 知他心是非,賢聖五娛樂。 得五支禪定45,常息心靜默; 已得靜正住,更逮淨天眼。 所為今學道,遠離棄捨家; 我今獲此義,得入佛境界。 我不樂於死,亦不願於生; 隨時任所適,建立正念智。 隨耶離46竹林,我命在彼盡; 當在竹林下,無餘般涅槃47。」 爾時,世尊在於燕坐,以淨天耳出過於人,聞諸比丘於中食後集坐講堂,共論此事。 世尊聞已,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至講堂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諸比丘:「汝等今日以何事故集坐講堂?」 時,諸比丘白曰:「世尊!我等今日以尊者阿那律陀因過去事而說法故集坐講堂。」 於是,世尊告諸比丘:「汝等今日欲從佛聞因未來事而說法耶?」 諸比丘白曰:「世尊!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若世尊為諸比丘因未來事而說法者,諸比丘聞已,當善受持。」 世尊告曰:「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諸比丘!未來久遠當有人民壽八萬歲。人壽八萬歲時,此閻浮洲極大富樂,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雞一飛。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女年五百乃當出嫁。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唯有如是病,謂寒、熱、大小便、欲、飲食48、老,更無餘患。 「諸比丘!人壽八萬歲時,有王名螺49,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50為七。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彼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舉高千肘,圍十六肘,彼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彼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爾時,尊者阿夷哆51在眾中坐,於是,尊者阿夷哆即從座52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53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我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我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舉高千肘,圍十六肘,我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花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我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我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於是,世尊訶尊者阿夷哆曰:「汝愚癡人!應更一死,而求再終。所以者何?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我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我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舉高千肘,圍十六肘,我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我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世尊告曰:「阿夷哆!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王,號名曰螺,為轉輪王,聰明智慧,有四種軍,整御天下,由己自在,如法法王成就七寶。彼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居士寶、主兵臣寶,是為七。汝當有千子具足,顏貌端正,勇猛無畏,能伏他眾。汝當統領此一切地乃至大海,不以刀杖,以法教令,令得安樂,有大金幢,諸寶嚴飾,舉高千肘,圍十六肘,汝當豎之。既豎之後,下便布施沙門、梵志、貧窮、孤獨、遠來乞者,以飲食、衣被、車乘、華鬘、散華、塗香、屋舍、床褥、氍氀、綩綖、給使、明燈。汝施此已,便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汝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佛告諸比丘:「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54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猶如我今已成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猶如我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猶如我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彼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彼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爾時,尊者彌勒在彼眾中,於是,尊者彌勒即從座55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今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如今世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我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今世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我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如今世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我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如今世尊無量百千比丘眾。」 於是,世尊歎彌勒曰:「善哉!善哉!彌勒!汝發心極妙,謂領大眾。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如今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如今世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我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今世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我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如今世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 佛復告曰:「彌勒!汝於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得作佛,名彌勒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猶如我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汝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猶56如我今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汝當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猶如我今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汝當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猶如我今廣演流布梵行,大會無量,從人至天,善發顯現。汝當有無量百千比丘眾,猶如我今無量百千比丘眾。」 爾時,尊者阿難執拂侍佛,於是,世尊迴顧告曰:「阿難!汝取金縷織成衣來,我今欲與彌勒比丘。」 爾時,尊者阿難受世尊教,即取金縷織成衣來,授與世尊。於是,世尊從尊者阿難受此金縷織成衣已,告曰:「彌勒!汝從如來取此金縷織成之衣,施佛、法、眾。所以者何?彌勒!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世間護,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於是,尊者彌勒從如來取金縷織成衣已,施佛、法、眾。 時,魔波旬57便作是念:此沙門瞿曇遊行58波羅仙人住處鹿野園中,彼為弟子因未來說法,我寧可往而嬈亂之。 時,魔波旬往至佛所,到已向佛即說頌曰: 「彼心定當得,容貌妙第一, 華鬘瓔珞身,明珠佩其臂,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於是,世尊而作是念:此魔波旬來到我所,欲相嬈亂。世尊知已,為魔波旬即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伏無疑惑, 斷生老病死,無漏所作訖, 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名衣上妙服, 栴檀以塗體,身傭直姝長,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無主亦無家, 手不持金寶,無為無所憂, 若行梵行者,彌勒境界中。」 於是,魔王復說頌曰: 「彼必定當得,名財好飲食, 善能解歌舞,作樂常歡喜, 若在雞頭城,螺王境界中。」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彼為必度岸,如鳥破網出, 得禪自在遊,具樂常歡喜, 汝魔必當知,我已相降伏。」 於是,魔王復作是念:世尊知我!善逝見我!愁惱憂慼不能得住。即於彼處忽沒不現。 佛說如是,彌勒、阿夷哆、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說本經第九59竟60(四千一字61) 中阿含經卷第十三(七千一百七十九字62)(第二小土城誦63) 1「第」字之上,麗本有「中阿含王相應品第一有七經」十二字,今依據明本更動品序,故刪去。見卷十一第三八九頁注。 2麗本無「一」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3「蜱」,元本作「埤」。 4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5本經敘說佛以一梵志與獺獸、烏鳥等問答為喻,勸比丘當護身口意之清淨,住無事中,少欲知足,樂住遠離而習精勤。元、明二本均無「經」字。 6「八」,麗本作「一」,今依據明本改作「八」。 7「迦」,麗本作「加」,今依據中阿含第二十六經瞿尼師經「迦蘭哆園」改作「迦」。 8「槁」,麗本作「熇」,宋、元、明三本均作「稿」,今依據磧砂藏改作「槁」。 9「來」,明本作「哉」。 10「槁」,麗本作「熇」,今依據磧砂藏改作「槁」。 11栖宿:鳥宿巢,息止之意。 12「獸」,宋本作「狩」。 13麗本無「之」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14狌狌:即猩猩。 15「食」,元,明二本均作「念」。 16猗:依也。 17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8「他」,宋、元、明三本均作「大」。 19「食」,宋、元二本均作「命」。 20「就」,宋、元、明三本均作「訖」。 21五事:參考增一阿含結禁品第二經所載:「五事」即「五結」;增一阿含非常品第四經(大二‧八一七中):五結(一)懈怠不求方便,(二)喜多妄貪在眠寐,(三)心已亂不定,(四)根門不定,(五)恒喜在巿不在靜處。 22「檀」,宋、元、明三本均作「壇」。 23「跏」,麗本作「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跏」。 24「反」,宋、元、明三本均作「及」。 25「掉」,麗本作「調」,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掉」。 26「集」,麗本作「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27「八」,麗本作「一」,今參考四五七頁注改作「八」。 28明本無「烏鳥喻經第八竟」七字。 29宋、元、明三本均無「三千一百七十八字」八字。 30本經敘說尊者阿那律陀言宿世於波羅國饑饉之時,曾布施辟支佛一缽食,因而得受大福報。佛陀知後為說未來有轉輪王名螺之出世,眾中有尊者名阿夷哆者,即謂自己可得成為轉輪王,佛訶責之。又說未來有彌勒如來之出世,彌勒尊者即謂自己可得成佛名彌勒如來,佛嘉許之,並令阿難取金縷織成之衣予之。其時,魔王欲嬈亂佛及諸弟子,未能得逞。失譯佛說古來世時經(大一‧八二九中),參閱長老偈經(Thag. 910-919)。 31「九」,麗本作「二」,今依據明本改作「九」。 32「第二小土城誦」六字,宋、元二本均列於經題次行。明本無此六字。 33「益利」,宋、元、明三本均作「利益」。 34尊者阿那律陀(ayasmant Anuruddha)(巴),迦毘羅衛城人,殺帝利種,甘露飯王之子,佛陀之從弟,天眼第一。 35「唯仰捃拾客擔生活」,古來世時經(大一‧八二九中)作「我負擔草賣以自活」。 36「蝗」,麗本作「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蝗」。 37「五穀」,麗本無此二字,今參考本經下文及文意補上。 38「有一辟支佛,名曰無患」,古來世時經(大一‧八二九中)作「有緣覺名曰和里」。 39「逢」,宋、元、明三本均作「遙」。 40淨缽:未曾受食之缽。 41「我時捃還入波羅」,古來世時經(大一‧八二九中)作「中道吾負草還於城門中」。 42「夷」,宋、元、明三本均作「私」。 43「請」,宋、元、明三本均作「請請」二字。 44「反住」,宋、元、明三本均作「往反」。 45「五支禪定」,宋本作「五枝禪定」。將通常所稱「四禪」中之第二禪,即「定生喜樂地」分成二部分:尋(vitakka)(巴)與伺(vicara)(巴),而將原第三禪稱為第四禪,原第四禪稱為第五禪,此即所謂「五支禪定」。 46耶離(Vesali)(巴),又作毘耶離、毘舍離,中印度國名或城名,為離車族之都城。六大城中之一大城,十六大國中之一大國。佛滅一百年,為七百賢聖第二結集之處。今譯毘薩爾(Besarh),位於今恒河北岸,干達克河東岸。「耶離」,宋、元、明三本均作「邪離」。 47以上之偈誦可參閱小部‧長老偈經(Thag. 910¯919)。 48「飲食」,在中阿含第七十經轉輪王經(大一‧五二四中)及第一六○經阿蘭那經(大一‧六八二下)中均作「不食」。 49螺(sankha)(巴)。於古來世時經(大一‧八三○上)中稱作「軻」。 50「是」,宋、元、明三本均作「是謂」二字。 51阿夷哆(Ajita)(巴),又作阿逸多,譯為無能勝。 52「座」,麗本作「坐」,今依據本經後文「即從座起」改作「座」。 53「輪」,宋、元、明三本均作「轉輪」二字。 54彌勒(Metteyya)(巴)、(Maitreya)(梵),譯為慈氏,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紹釋迦如來之佛位,為補處之菩薩。釋尊曾授記其當於未來自兜率天下生人間,於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 55「座」,麗本作「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56宋、元、明三本均無「猶」字。 57波旬(papiyas、papiyan)(梵)、(papimant)(巴),又作波卑掾、波卑夜、波卑面,譯為殺者或惡者,北傳中稱其為欲界第六天魔王,經常企圖撓亂佛及諸弟子。玄應音義卷八:「言波旬者,訛也。正言波卑夜,是其名也,此云惡者,常有惡意,成就惡法,成就惡慧,故名波旬。」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十:「旬字本從目,音縣,誤書從日為旬。今驗梵本無巡音,蓋書寫誤耳,傳誤已久。」 58麗本無「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9「九」,麗本作「二」,今參考四六七頁注,改作「九」。 60明本無「說本經第九竟」六字。 61宋、元、明三本均無「四千一字」四字。 62宋、元、明三本均無「七千一百七十九字」八字。 63「第二小土城誦」六字,宋、元二本均在品中經末題下。明本無此六字。